我們的意識所產生的思想形態,在我們心中腦裡,隨時都有矛盾亂流,形成業力。任何一個人,隨時在心中腦裡,有理性和情緒上的斗爭,隨時自己和自己在爭訟、打官司。除了能“自淨其意”以外,“自訟”是隨生命並存,永無停止的。
所以道家的莊子,也形容這種“心、意、識”自訟的狀態,叫作“心兵”,就是說平常的人們,意識心中,隨時都在內戰。如果心兵不動,自心的天下就太平了。人們假如能夠學養到自淨其意,不生妄念,心兵永息,更不自訟了,那才真是“知本”。
孔子說“克己復禮”,這個“克”字,就是克伏下去,含有心理的爭斗意思。譬如我看到他這條領帶漂亮,想去把它拿過來,但理智馬上就來了:“我為什麼這樣無聊?有這樣下流的思想!”這就是克,就是心理上起了爭斗的現象。在莊子的觀念中叫作“心兵”,心裡在用兵,所謂天理與人欲之爭,以現代語匯來說,是感情與理性的爭斗,我們一天到晚都在這種矛盾之中。
我們克己,要怎麼克服呢?《書經》裡兩句話:“惟狂克念作聖,惟聖妄念成狂。”這個“狂”同一般人所認為的狂不同。照佛家和道家的解釋,普通一般的“凡夫”就是狂。如果平凡的人,能把念頭克伏下去,就是聖人的境界。換過來,一個人放縱自己的思想、感情、觀念,就變成普通人。這是《書經》的文化,比孔子還早,是我國上古老祖宗的文化,孔子繼承傳統文化,就是這裡來的。
“克念作聖”這個“克”字,我們可以了解了,就是孔子說的“克己”。克服自己的妄念、情欲、邪惡的思想、偏差的觀念,而完全走上正思。
當年我上峨眉山閉關,我寫封信給我的朋友,我說禁語,准備三年不說話。結果,我那個朋友回我一封信,那才妙呢!他說恭喜恭喜!希望你能做到“心聲”都不響了。自己內心都不說話了。嘿!這就是禅宗的棒子,他寫這一封信就打我一棒。
嘴巴不說話容易,自己心裡還在那裡說話。自己還找兩三個人說話。有時自己還跟自己談起戀愛來呢!自己想著自己,另外還想個對象,兩個人怎麼談,又想到對方怎麼笑。
“萬法本閒,唯人自鬧”啊!這是佛經上的話,怎麼樣去體會“萬法本閒,唯人自鬧”呢?我現在把我那個朋友送我的棒子再送給你。若做到“心聲”都寧靜了,那就差不多了,有點希望了。
所以你要修道,在莊子的觀念稱為“心兵”,是天理人欲之爭。人的欲望非常大,把這個欲望淨化了,才走上道業的路。所以佛經有句話,“染緣易就,道業難成”,這個欲望一旦黏染住了,越來越嚴重,道業就難成。所以修道做工夫,心裡頭有干戈之相,天理人欲之爭;只有人欲平了,那個所謂天理,道的境界才能出現。
自己心中對自己不再斗爭,在佛家講是妄念平息。儒家孔孟之道是“人欲淨盡,天理流行”,妄念雜想平靜淨化了,就達到道的境界。這是把佛道的主旨用孔孟的觀念思想--“人欲淨盡,天理流行”。這個人欲淨盡談何容易!天人合一境界是人欲淨盡了,天理才能流行。
理學家也用道家、佛家、禅宗的方法靜坐,從靜來入手,可以達到“人欲淨盡,天理流行”的境界。不過他們是不盤腿的,打坐就是正襟危坐,這是儒家坐法。以前我們小的時候家裡有老師教書,去找老師時一看老師坐在那裡,大家不敢動了。為什麼?因為老師在入定,不是老僧入定,他們是靜坐,每天也規定時間。
那麼,“人欲淨盡”何以能夠做到呢?理學家講變化氣質,這個變化氣質也是從佛家、道家裡頭拿出來的。氣質就是這個肉體生命實際的東西,怎麼把它變得過來呢?道家所謂真正修道要修到自己脫胎換骨,整個肉體都轉換了,這也就是變化氣質。
老子曰:“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自身修養要把陰陽調配好,才可以到達如嬰兒般的柔軟境界。這中間第一是講生理上的陰陽調配,第二是講心念上的善惡。後來佛經的翻譯也借用老子的話,善業善行叫做白業,惡業惡行叫做黑業。由此可以了解,一切都是生理上的變化及心理上的變化。能夠無妄想,無分別,就是至善之念,也就是儒家所講的“人欲淨盡,天理流行”。這是白業,不起分別。
“守其黑”,黑業守他做什麼?這個意思是說,不會去動絲毫惡業的念頭。起心動念時的念念至善是菩提道,“為天下式”,是心理行為的標准,是至善無惡。心理的修養達到“人欲淨盡,天理流行”時,起心動念上不會有錯,念念起來都是善念,與天心相吻合。中國文化上講“天心仁慈”,無心是至善,“復歸於無極”,最後歸到惡念淨盡,善念亦不動,這個就是所謂無極,是至善了。
整理自《習禅錄影》《原本大學微言》《論語別裁》《我說參同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