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他們講“雙受诰封”(三娘教子),講到小東人在學房裡,聽同學說三娘並不是他的生身之母,他在放學?家去,晚間照例背書時,就故意的不好好背誦, 三娘督促他,他就冷言冷語譏刺三娘說:“你並不是我的生身之母,若是我的親娘在,我那能受你的?枉氣呢!”三娘聽了這話,一怒之下,就把織布的機頭割斷。 老家奴薛寶,聽他母子吵鬧,出來問明了原委,就向小東人說:“三娘為?教養你讀書,日夜在織布,望你長大成人,光耀祖宗,你萬不可惡言相加,趕快頭頂家 法,請娘親責罰。”於是小東人,便如老奴所言,跪在三娘面前,認罪說:“孩兒年幼無知,忤逆娘親,請娘親教訓孩兒,打兒幾下!”三娘說:“兒快起來!是我 不會做娘,不該和你一般見識,來動肝火氣。”遂則母子言歸於好!
我聽了這段故事,心裡想奇怪,他們母子是吵什麼嘴?吵了,又各自認不是呢?想來想去,想明白了,怪不得,他倆母子,均是賢人。賢人爭不是,愚人才爭理呀!
聽完了善書,回家的途中,一面走路,一面想,怪不得我生毒瘡。我一看人家有不合自己的意,不贊同自己的道理,就生氣,這正是我不明理,所以我是愚人呀!於 是就大聲審問自己說:“我專找人家的毛病,那怎算對?看人不對我就生氣,那怎算對?”一路上嚷這句話,走十裡路,一直嘈嚷到家裡。夜裡還自己問自己,問來 問去,問的自己也笑起來,自己把過失悔?了,就頓悟從前皆非。在回家的路上,不停的責備自己:我以前一天到晚責怪別人,講的是那一門子道理呢?真正講道理 的人,是看自己的錯啊!病原來是這樣得來的!病的根本源自自己的內心,因此,如果懂得善巧利用內心,可以解決世間所有的事情;然後當自己解決後,還可以進 一步幫助別人。
人人都是爭理,哪知道越爭越薄,若能把不是承認,人准會佩服你。我才說:“承認自己不對,就免下地獄門。”
說的是理呢?還是道呢?道不可說,說的是理,沒有理那能隨便瞎說呢,理有四種,有天理、道理、義理和情理,只是說爭理,那能不病呢?若想病好,非認不是不可,若把爭理的心,改為爭不是,病就好了啦
為什麼?大家要行菩薩道啊,但是菩薩有那麼個他自己的道嗎?沒有啊,菩薩無心,菩薩無我,菩薩自然沒有那個所謂的他自己的道,那菩薩怎麼行呢?菩薩悟道 呀,不是他自己的道,他悟誰的道?他悟大家的道啊,菩薩悟了大家的道,拿自己心願為大家服務。所以大家都喜歡他,.所以大家就都聽菩薩的話
教人好像打鐵,火侯若看不准,不能教好,被教的人不服你,你就不要教他。若想教別人,先要能容人, 一味在別人身上找是非,所以才誤了自己成聖成佛。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如果一個真的修行有成就的人還有一個“見”在,那說明他的功夫還沒到家
禅宗六祖惠能大師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這是真實的教誨。何以不見世間過?實在說,世間沒有過,過是從自己的分別、執著裡來的。但是明明那個人 有過,怎麼說是從我的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這個道理很深,初學佛法之人很不容易理解,也很不容易接受。真正深入經藏之人,修行有功夫、有心得之人,聽了 就能理解。
這個原理就是《華嚴經》上講的,“諸法實相,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誰的心、誰的識?自己的心,自己的識,所以“心外無境,境外無心”。境就是人事環境與 物質環境,境從哪裡來的?心變現出來的,離了心就沒有外境,外境與自己的心識是一不是二。若能參透這個道理,就能理解何以世間沒有過。
因此,善境界是自己的善念變現出來的;惡境界是自己的惡念變現出來的,與外境真的不相干。實在講,若沒有入這個境界,這個道理真的不好懂,所以佛再用比喻 來說明。《金剛經》雲:“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每個人都有作夢的經驗,夢裡會夢到好人、惡人,也會夢到順境、逆境,夢醒之後,再去想一想夢裡的境 界,真有善人、惡人嗎?真有順境、逆境嗎?沒有,這都是自己意識心變現的,佛教導我們從這個淺近的比喻去思惟。
眼前這些現象是阿賴耶識的相分,學過唯識的同修應當有這個常識。可是實際上的境界,我們沒有能證得,也就是說我們入不了唯識的境界。何以入不了?沒有轉識 成智,所以我們還是凡夫的境界,不是佛菩薩的境界。而佛菩薩的境界是在夢裡就覺悟了“我在作夢”,眼前的境界全是夢中境界。所以,覺悟沒有離開夢境,還繼 續作夢,但是已經清楚“我在作夢”,就是在作夢時喚醒夢中人。
諸佛菩薩大慈大悲示現在十法界,如《普門品》裡所說的,“隨類現身,隨機說法”。所以,諸佛菩薩出現在世間,就是“啟建水月道場,大做夢中佛事”,這兩句話將佛菩薩應化的真相說出了。水中之月、鏡中之花都不是真的,這是說明境界的真相。
簡單來說,為什麼不見世間過呢?因為一個真的修行人,他沒有見地,內心清淨,對他來說,世間的一切事都可以容納的下,為什麼?
一切唯心,即心即佛,是一不是二,你就是他嘛,若見你過就是見己過
再低一個境界,你一看一看天空,天空之所以能容下萬事萬物,是因為他廣大無邊,你看看鏡子,為什麼鏡子什麼都能照的進來,是因為鏡子沒有絲毫的牽掛,也就是說,你來了,他把你照了進去,你走了,他絲毫不留戀也不去分別,所以什麼都能照進來
外境無好丑,好丑在於心
如果鏡子分辯美丑,喜歡你的形像,把你的形像留住了,那其它的形像它再也照不進來了!修道人的心就是這樣,見了,但不留戀也不分別,所以內心保持著清淨和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