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禮旭:《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 第118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學長,大家下午好。我們《群書36O》課程進行到「為政」第七個綱領「愛民」。我們看到「愛民」,應該是所有的國家人民都希求他們的領導者能夠做到愛民如子。現在很多的國家都是民主政治,所以很多國家領導者,甚至地方官,都是人民選出來的。那變成人民要有慧眼,能夠看出來這個領導者、這個候選人有沒有仁慈博愛的胸懷。這個仁慈博愛也不是嘴上講我們就相信他,必須要真的能觀察得到。所以古代選官員,這些官員以後在各地當父母官照顧子民,他們選的標准就很清楚,愛的原點在孝道。這個取官員的標准是真正有智慧。所以幾千年來選擇官員有一個標准叫「舉孝廉」。孝順,他就有德行的根本,「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仁愛的根本是孝悌。他連父母兄弟都不愛,他怎麼可能去愛別人?廉潔,他就有做事的根本,他不會以私廢公,他會廉潔有守。所以「舉孝廉」是發掘政治人才很重要的一個標准。所以假如政黨要推出真正有愛心的候選人、有愛心的干部,那應該他們入黨的標准要有「孝廉」兩個字,這樣才能真正聚集有愛心的人。

  而我們上一次談到兩百四十一句:

  【故善為國者。】

  善於治理國家的君王。

  【御民如父母之愛子。如兄之慈弟也。】

  他們管理老百姓就如同父母愛護自己的孩子、兄長愛護弟弟,那等於是他們具足孝悌的德行,孝是愛的原點。再從這個孝悌之德推演開來,來愛鄰裡鄉黨,來愛自己國家的人民。所以這裡強調的,事實上也是孝悌是仁愛之本。而父母愛孩子,那真的是犧牲生命都在所不辭。父母體恤自己的孩子是無微不至的關懷,都是心連心,甚至於有時候不用言語都能體恤到孩子的需要。而這個能力是每個人本有的天性。所以古人確確實實通達人性。要觀察這個天性,在孩子幾個月大的時候,我們看,孩子看他的母親那種孺慕之情,母親看著孩子那種慈愛、慈悲,都很容易感受得到,而並沒有人教這個母親、教這個孩子。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們可以去觀察得到,比方孩子哭了,可能全家人都還沒有發現,這個母親一定是最快時間感覺到的,這心連心。包含孩子在學講話,咬字不清,其他家人都聽不懂,結果母親每句話都聽懂了,還可以做翻譯。所以父母之愛子,確確實實是愛子超過了自己。而我們做領導、當官的人看到這一句,要反思我們自己對待下屬、人民有沒有像父母、兄長一樣的存心。

  【見之饑寒。則為之哀。見之勞苦。則為之悲。】

  看到他們饑餓、寒冷,為之哀痛;看到他們非常的勞苦,為之傷感,這確實是「人饑己饑,人溺己溺」。我們現在社會物質生活比較充裕,比較少有餓死的、有凍死的。慈善團體的力量也不小,有真的沒飯吃的、沒衣穿的,慈善團體的力量都會發動,所以現在饑寒這些情況比較少。當然,假如我們是「以天地之心為心」,那天底下「無不愛之民物」的話,那非洲每天餓死的人相當多,我們有這個胸懷,那還是要憐憫這些在饑餓邊緣的人。我們能省下一塊錢,很可能他們一天就有飯吃了。所以感同身受就能生出愛心。

  縱使這個社會經濟比較繁榮、物質比較充裕,社會難道人民就沒有令人哀痛的事情嗎?我們看一些數據,比方離婚率很高。我們可以推演一下,離婚率愈高,沒有完整家庭的孩子就愈多,他的成長過程沒有很好的陪伴,他人格就受影響。第一個,他的人生不會幸福;第二,他不懂得如何跟人相處,如何去愛人,他一生又會傷害多少人?所以他自己可憐,甚至他傷害的人也可憐。隨著離婚率,接著就是犯罪率。犯罪率高,第一個,犯罪的人全家愁苦,而且可能一關五年、十年,甚至更久的,那他這個家庭什麼時候才見到天日?而被傷害的人可能有終身殘廢,或者被殺害了,那他的家人一生都是非常的遺憾、痛苦,可能想到自己的親人都在流眼淚。所以看到現在社會的種種數字,都可以去體恤得到,其實雖然物質比較充裕,但是人的精神生活應該是愈來愈下降了,人們內心的痛苦是有增無減。所以,假如能深刻去體會人民大眾現在在每一個年齡層他內心的苦痛在哪裡,才能夠予以改善。

  我曾經了解到一個六歲的孩子,他第一次讀《弟子規》就痛哭流涕。我們也不清楚他的情況,進一步跟他的外婆做了解。這個孩子才六歲,他母親懷孕的時候是未婚,他的父親根本就不負責任,就走了。外婆怕女兒以後嫁不出去,根本對外就沒有承認有這個孩子。結果孩子生下來了,送給自己的外甥,可是這個孩子沒多久就被送回來了,因為他外甥離婚了。後來又找到附近的一對鄰居夫婦,又把孩子送過去,結果沒多久,這一對夫妻也離婚了,又把孩子送回來。我們聽到這就感覺到,一個年幼的生命就這樣被推來推去,沒有受到尊重,沒有受到愛,那每一段過程想必對他的心理都是很大的創傷。孩子天真,真正去愛敬他的養父母,但是養父母失和,甚至於那些沖突對他的人格都是一種撞擊。六歲的孩子他沒有辦法去理解「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個父母的愛他感覺不到了,那他以後的人生怎麼去愛人?

  這是離婚率高之後,孩子成長都有很多的苦痛。包含現在整個傳播媒體誘惑非常多,人的欲望不斷的加劇,就控制不了自己的行為。所以現在非常多年幼的孩子、青少年都被摧殘,我們聽到地方官,尤其在農村,這種現象非常多。假如我們是一個官員,我們想一想,假如是我們的孩子被摧殘,我們有多痛苦。而現在這樣的情況不是一個、不是二個,各地的父母官都應該「如父母愛子,兄之慈弟」來改善這些問題。這些都是家庭的機制不健全,父母都到大都市去打工,孩子根本沒有人照顧。鄉村裡面、農村裡面,假如沒有大力弘揚倫理道德,現在電視所到之處都有嚴重的殺盜淫妄的誘惑,這些亂倫、這些失常的現象,那也不是奇怪的事情了。所以父母官應該建設好這個地方,讓這個地方有發展,讓農村的家庭能夠比較健全,讓農村這些壯年人最好能夠回到自己的家鄉來發展。

  事實上,人不明理他心不安,他怕沒有錢。事實上,努力賺錢是緣,因是自己的福報,人有福報,他在哪裡奮斗都能賺到錢。因是他的福,因是他要懂得去修福,財布施得財富。就像范蠡,三聚財三散財,他是中國的財神。從他身上我們就知道要種福,福田要靠心耕。決定不是說,努力去賺,兩個人賺,他就一定賺得多。所以這些理沒有想通,人都是活在不安當中,對未來沒安全感,都是活在攀比當中,最後迷失在名利的追逐,那家庭也不完善了。事實上,只要下一代沒有教好,上一代人中晚年以後,人生都是悲哀的。所以父母官這些都看得很遠,因為我們在帶領國家、社會的未來。

  在湖南株洲市有一對夫妻,他們的學歷都很高,收入還可以,但是希望想賺更多錢,就辭掉工作開工廠,結果確實賺了不少錢。實在講,賺那麼多錢一天能花多少?家財萬貫一天不就吃三餐嗎?廣廈千間,你有很多房子,一天不就睡一張床嗎?為什麼要賺這麼多錢,而忽略了更重要的孩子教育、更重要的孝養父母、更重要的身體健康、更重要的家庭和樂、更重要的智慧靈性的提升?因為錢乃身外之物,是帶不走的東西。應該努力的是留留得下來的陰德,還有自己德行的風范造福後世。所以這些都是人生重要的取捨,取捨不當,人生鐵定要出現失衡、出現嚴重的遺憾。他們雖然賺到錢了,但是忽略了自己孩子的教育,結果兒子因為都沒有父母陪伴,父母有錢,他要什麼給他什麼,養成他非常放縱欲望的習慣。而且因為內心空虛,所以後來就迷上了賭馬、賭球,還把家裡的地契,還有工廠這些房契、地契都拿去抵押了。因為輸了太多錢了,所以後來父母接到通知,他們家的房子、這些財產統統要還債。夫妻一輩子的努力一夕之間化為烏有,這樣的打擊太大了,夫妻受不了,就在二O一二年除夕前夕,春節的前夕,夫妻兩個在祖墳前喝農藥自殺了。兒子為了逃債跑到廣州,沒多久也死了。

  這個故事我們想一想,「至要莫若教子」,你錢賺得再多,受不了敗家子的摧殘。這個故事也讓我們省思到,人生的規畫不能把大部分的追求都擺在金錢上,而且「命裡有時終須有」,不是說拼命賺到家都不顧了,「命裡無時莫強求」。其實我們可以冷靜觀察,我們身邊很多人,他也不是最努力的,可是他積累的財富最多,那個都是修來的。人懂了就知道從根本,樂善好施來積自己的福。而不會隨著社會的整個風氣,大家拼命追名逐利,機會來了,都很怕自己喪失了這麼好賺大錢的機會,利欲在面前,其他的就不考慮了。所以我們冷靜看看這個利欲確實會薰心。為了利欲,忘了下一代的教育;為了利欲,能把國家的錢沒有節制的花,把債留給下一代,利欲真的能夠讓人都不想未來,真的都是短視近利。利欲,短短的幾十年,就讓我們這個地球母親破壞到很可能都不能住人,很多地方現在已經沒辦法住人了,都是得癌症的高危險地區,因為污染太嚴重了。所以,了解財富的真因是積福、是布施,人就不會心不安。了解教育孩子是最重要的,他的取捨就不會失當。不然你就父親出去賺,母親在家照顧孩子,何必一定要賺那麼多錢到孩子沒教好?

  再來,愛的一個重點,是真正面對人生悲劇的時候,你應該用理智面對,你應該能夠百折不撓,能夠自立自強,怎麼可以以死來結束自己的生命?「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以自殺來結束生命,這不知道要讓多少親人、朋友傷心痛苦。我們曾經了解到有一個企業家,他因為當時候的社會風氣都在追逐股市,他本來是做茶葉的,最後也開了一個證券公司。那等於是跨行,他對那個行業並不是很有把握,結果一跨行就失敗了,虧了三十億台幣。這是一、二十年前的事情,三十億台幣那不是小數目。所以也提醒我們隔行如隔山,不可因為要賺多錢,都沒有辦法冷靜、理性的評估事情了。而這個企業家,很多人勸他跑到國外去,等於是不還錢了。但是欠債還錢是天經地義,不還錢就有悖做人的道理,結果他很堅持要做個最貧窮的商人,他也不願意跑到國外去。他後來又有機緣到大陸發展,因為他信守承諾,他重信義,所以親戚朋友還是願意支持他,最後他在大陸的發展非常好,現在的事業超過在台灣很多很多。這是有學傳統文化的一個企業家,他到大陸教導他的員工《弟子規》、《三字經》,一、二十年前就在做了。

  而湖南這對夫妻,他假如有傳統文化這些教誨,他們的人生就不會是這樣去結束了。我們真的「以祖宗之心為心,天下無不和之族人」。整個我們中華民族的同胞們,現在都因為沒有倫理道德因果教育,人生都過得很苦。假如這對夫妻他們的人生很早就遇到傳統文化,他就不會走到這樣的悲劇了。

  我們曾經還遇過,有朋友主動的要傳統文化的光碟,當事人那幾天比較忙就沒有拿去,結果這個朋友後來自殺了。當事人非常非常遺憾,因為朋友已經跟他要了,但是他因忙忽略掉了。而事實上,人只要正念能提起來,他就不可能去自殺。他能看書、能打開光碟,可能這個念頭一轉,他這個厄難就跨過去了。所以人生遇到的緣非常非常重要。從這個當事人的經歷也給我們啟示,我們身邊可能很多人非常非常需要傳統文化,可能一天都等不了,我們一有機緣,趕緊把這些好的教誨、好的資料送給他們。尤其現在這個社會自殺率非常高,一念想不開可能都會出事。所以正確的思想觀念對於現在這個時代的人,不管哪個年齡層,都是最需要、最緊迫的。每年到六、七月份都是我們非常憂心的時刻,因為在這個時間,大學生、研究生、碩士生自殺的比率最高,他們承受不了壓力,尋短。可是假如有學孝道、學傳統文化就不可能這樣做。在大陸只有一個孩子,一個孩子、一個大學生跳下來死了,我們都不知道他的父母、他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他的愛他的人,往後的日子怎麼過?有時候我們設身處地想,真的情何以堪!

  假如父母官能這樣去體恤,那他一定會找很多好的方法來改善。現在很多地區的父母官非常重視傳統文化。尤其像雲南省委省政府,連續辦了好幾年的傳統文化講座,還把錄下來的光碟讓四千多萬的老百姓都學,這真正是愛民如子!思想觀念正確了,他在哪一個年齡層的危難就可以化解掉。那包含假如沒有孝道,人的晚年是很淒涼的,這些都是人民的悲苦。在古代都重視孝道,重視敬老愛老,老人是享福,享天倫之樂。而整個世界所面臨到的問題差不了多少,所以現在這個時代是整個天下人,其實精神生活都很苦。一九七O年代湯恩比教授講到,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要靠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最核心的要靠孝悌的弘揚、仁愛的弘揚。所以身為中華兒女,也要能體恤世界人的悲苦,我們好好把家庭、把我們的國家建設好,讓全世界對中華文化有信心,讓中華文化也能夠照亮他們的人生大道。

  接著我們看兩百四十二句,我們經句念一下:

  【臣聞國之興也。視民如傷。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為土芥。是其禍也。】

  臣子說到,我聽說國家的興盛是因為看待人民如受傷的人一樣倍加體恤,『視民如傷』。這句話是從《孟子》當中來的,《孟子》它的原文是在敘述周公效法了三代聖人的德行,進而造福人民的一段經文。這段經文非常精辟,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禹惡旨酒,而好善言。湯執中,立賢無方。文王視民如傷,望道而未之見。武王不洩迩,不忘遠。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一開始從夏朝的聖王大禹說起。大禹,有一次,夷狄拿了酒給他喝,他喝了之後,他非常有高度的警覺性,就說到,以後一定會有人因為這個酒而亡國的。因為了解到這種欲望會愈來愈厲害。而且大禹馬上疏遠了夷狄,這個是懂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古人交朋友非常慎重,「君子忌苟合,擇交如求師」,選擇交往的朋友像選擇老師一樣慎重。

  而我們也冷靜觀察,一個朝代的興衰就看君王他接近的人、他親近的人。像「出師表」裡面有一句核心的教誨談到,「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所以接觸的人、接觸的環境對人的影響太大了。不只是人,一切的生命亦如此。在印度佛陀那個時代,華氏國有一只象,它可以去殺敵人,而且犯人判死刑由它執行,用腳直接把犯人給處死。有一天,它居住的地方著火了,它必須移往他處,這個大象就移到了一個佛寺的旁邊。它本來很暴力,結果每天聽著暮鼓晨鐘,還有讀經的聲音,性情愈來愈柔和了。還有一次剛好聽到在誦《法句經》,《法句經》裡面講了「為善升天,為惡入淵」,就墮到深淵去了,聽到這句的時候,這象好像若有所悟,定在那裡。所以這個都是有靈性的生命。後來讓它去執行死刑,它反而用舌頭去舔這個犯人,用鼻子去聞這個犯人,就很友善,不殺害這個人。你看一只象親近的地方不一樣,整個性情完全改了。

  所以禹王他對於接近的人、接近的東西都有高度的警覺性。這個叫自愛,懂得護念好自己的清淨心、德行。而且他惡旨酒而好善言,所以禹王是有智慧取捨的人,取應該取的、捨應該捨的東西。好善言,對於別人好的教誨,對他中肯的勸告,非常歡喜的接受。歷史當中記載,大禹是「聞善言而拜」,人家好的教誨、好的勸告,他禮拜那個人以表示他的感謝。「湯執中,立賢無方」,商湯守著中正之道,而且中正之道他時時懂得權變。所以用賢德之人,這個方是常,就是沒有固定的方式、方法,他能隨時因人、因情況權變。

  「文王視民如傷」,其實人民生活得挺安定的,可是他的內心還覺得人民好像受傷一樣,其實他就是時時不敢擾民,生怕會給人民帶來負擔。我們中國大陸的習近平主席,您看他外出都是非常的避免增加人民的不便。我們看很多國家領導人,不同國家的領導人出去,那車隊很盛大,可能都造成嚴重的塞車,這些種種。所以習主席能體恤到這麼細微,其實這都有我們古聖先王他們的風范所在。所以只要是領導者能遵循古聖先王的風范,鐵定得到人民的愛戴。「望道而未之見」,其實文王他已經是契入了這個仁愛之道,但是他卻時時很謙卑,覺得自己非常的不足。其實聖賢都是這樣。就像蘧伯玉二十一歲而知道二十歲之非,年年改之,到了五十歲都覺得四十九歲做得太不好。他們是精益求精,「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接著,「武王不洩迩,不忘遠」,不忘記遠方的人,對他們還是非常的體恤,不親昵身邊的人。不親昵身邊的人,一來,自己不會放縱欲望;再來,也不會讓身邊的人變成狐假虎威。事實上,面對愈近的人要嚴格,面對遠方的人要懷柔,這都是通達人性。假如對身邊的人太過寬松,很可能慢慢的他們就好像肆無忌憚,就比較傲慢狂妄。那這領導者也有過失,因為他的縱容、沒有能嚴格要求,可能就毀了這些干部。所以俗話講,「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在高位的人面對愈親近的人,要更謹慎的護念、培養他們,不然忽略了,讓他們隨便了、貢高我慢了,可能就折損了團隊的人才。

  周公就想著要效法三代聖人他們的德行,還包含這三代四位聖人他們所做的事情,大禹、湯王、文王、武王的行持。其實我們看到這一句,難怪周公可以成聖賢,難怪周公可以制禮作樂,開創周朝八百多年的國祚。因在他承傳了歷代聖人的風范,吸收了他們的智慧,才能有《周禮》這一部聖典的出現。而他的態度是見到不合乎這些聖王德行的行為、事情,他就很慎重的來思考怎麼改進,「仰而思之」。「夜以繼日」,白天思維,到了晚上還在想。半夜,「幸而得之」,想通了,想明白了,「坐以待旦」,想明白了,還是想著等天亮了,我趕緊來做、來處理,生怕耽擱了國家的事情,有損人民的福祉。所以讀這一段我們也可以了解,孔子為什麼這麼佩服周公了,這個是「視民如傷」。所以『是其福也』,是他的福報。

  我們提到文王,除了視民如傷的德行,還有一個大家都了解的故事,就是文王「澤及枯骨」,他能施恩惠到死人的骨頭。這個故事在《群書治要》的「新序治要」裡面有提到,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這段文。「周文王作靈台及為池沼」,文王做靈台,剛好做到要挖池沼。結果「掘地得死人之骨」,從地裡挖出死人的骨頭了。「吏以聞於文王」,官吏把這個情況告知了文王。「文王曰:更葬之」,文王說到,趕緊把它改葬了。官吏講了,「此無主矣」,那是沒有主人的屍骨。「文王曰:有天下者,天下之主也。有一國者,一國之主也。寡人固其主,又安求主?」擁有天下的人就是天下人的主人、父母,有一國者,擁有一個國家的人,就是一國的主人,所以我本來就是他們的主人,你還要去哪裡找主人?「遂令吏以衣棺更葬之」,命令官吏用壽衣棺木把他們好好的安葬。「天下聞之」,天下人都聽到這個情況。「皆曰:文王賢矣,澤及朽骨」,文王實在非常的賢德,就連死人的遺骨都受到他的恩澤。「又況於人乎」,更何況是活生生的人?連死人的骨骸都能夠施恩澤,更何況是活著的人?

  接著經文講到,「或得寶以危國,文王得朽骨以喻其意,而天下歸心焉」。最後這個句子確實很值得人反思,什麼是好事、什麼是壞事?什麼是福、什麼是禍?什麼是好、什麼是歹?其實都是心決定的。或得寶以危國,得到寶物為什麼會危及國家?因為他對寶物產生嚴重的貪婪了,那禍福相依,他禍就來了。我們看兩百九十二句,一百三十四頁,就是一個例子。「箕子者,纣親戚也」,箕子是纣王的親戚,是他的叔叔。「纣為象箸」,纣王獲得了象牙的筷子,開始使用象牙筷子。「箕子歎曰」,箕子感歎的說到了。「彼為象箸,必為玉杯」,他既然使用象牙筷子,接下來必用寶玉做杯子。「為玉杯,則必思遠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使用玉杯必然會渴望得到遠方的奇珍異物,那些稀有的食物、山珍海味,而御之,御是使用,就供自己享用。「輿馬宮室之漸,自此始,不可振也」,那延伸到他的車馬,還有他住的宮室逐漸愈來愈奢侈華麗,從此開始國家將無法振作、挽救了。所以因為一個象牙筷子,箕子可以見微知著,知道國家要亡。或得寶以危國,這個寶產生了玩物喪志、玩人喪德,就毀了自己跟國家了。

  所以什麼才是真正的寶?德行是真正的寶,行善積德才是真正的寶,有五千年的智慧才是真正的寶。但是我們現在不要這些寶了,分辨不出是非好壞,外國的功利思想我們都把它當寶,所以爭名逐利,國危矣、家危矣。所以人這一生不開智慧,人生處處都有可能出現危機點。而文王得朽骨以喻其意,而天下歸心焉,文王挖到了枯骨,一般的人挖到枯骨,他還會覺得今天自己運氣不好,甚至於還嫌棄這些骨頭,但文王卻是把它們好好的改葬了。他仁德的存心就因為這件事很明顯的流露出來,那天下人都感佩他,誠心的來歸附他。

  所以我們看文王在歷史當中記載的事情,確確實實都是正己化人,自自然然感化人民,還感化其他的國家。像他的國家非常禮讓,然後虞國跟芮國爭地,後來兩個國君走到他們的國度裡面來,看到農民都是互相禮讓,所以田地之間那個路特別寬;走到路上,看到百姓們互相禮讓,整個行走非常有序;到了朝廷,看到這些百官大臣都非常謙恭、互相尊重。結果還沒等文王出來,虞國、芮國的國君就生慚愧心了,說「人家這個國度都是講禮讓,我們還在這裡爭,很丟臉。」兩個人就回去了,然後就不爭了,把那個地都讓出來,不爭了。結果就因為這個事,幾十個國家都來歸附在文王的麾下。所以德才是能不能凝聚眾人的根本所在。所以確實視民如傷,確實遇到什麼事都是為人民著想、為死去的人著想,這個國家有福了。

  『其亡也,以民為土芥,是其禍也』,這個國家為什麼衰亡?因為他們對人民不尊重,把人民看作泥土、小草一樣的輕賤、糟蹋,這個就是他們為什麼後來會遭災禍的原因所在。不尊重人民,不愛護人民,輕賤他們,這個才是遭禍之緣由。在《晏子春秋》當中就有一段教誨提到,有一天景公出去打獵、射鳥,結果田野的農民不經意把他要射的鳥給驚嚇走了,景公就很生氣,命令下屬官員要把這個人處死。我們看到這裡,真的把人民當土芥一樣。他又不知情,就嚇走了一只鳥而已,就要把他處死,這個不是君王將要有大禍了嗎?天子是代表上天愛人民,哪有這麼樣殘害人民的道理?那這個時候很重要了,晏子在身邊,不然景公就鑄成大錯了。

  「晏子曰:野人不知也」,這個田野的農夫他不清楚這個情況,晏子說到,他聽聞到的是,「賞無功謂之亂,罪不知謂之虐,兩者先王之禁也」。賞賜沒有功勞的人,這樣叫混亂,那沒有功勞的人都貪婪了,真正有功的人就灰心了,這個國家慢慢就動亂了。罪不知謂之虐,降罪於不知情的人這叫虐待。這兩件事情都是古聖先王最禁止的事情。而國君你因為一只鳥犯了先王的禁忌,這是不可以的,這也是不理智的。今天君王不明白先王這些制定的規矩,又沒有仁義之心,放縱自己的欲望,輕易就要殺害這個人。所以講了這段話,提醒要守先王之志,還要有仁義之心。因為鳥獸跟這些農民都是住在一起,不小心被這些人給驚嚇了,這不是很正常的嗎?景公就講了,你講得很好,從今以後,解除有關捕捉鳥獸的這些禁令,然後不以此來限制百姓。都變成好像都是給自己方便,事實上老百姓的生活反而都受到它的限制。這個是「其亡也,以民為土芥」。景公,確實在這個事例當中是以民為土芥了,自己打不到鳥,就因為這樣就可以生氣到殺人了。

  這個故事同時也告訴我們,身邊有正直能勸谏的人,是自己人生的大福報。這樣的例子好像又有一次是,養馬的把景公的馬給養死了,景公也是要殺他。後來晏子馬上,因為景公很生氣,誰勸他就要罰誰,晏子就走過去,要給這個養馬的人給他行刑,說:「你實在太該死,你該死的原因有三點,第一個,把景公這麼心愛的馬給養死了;第二個原因,是你該死,是讓國人都知道景公為了一只馬殺了自己的人民,那對國君都失去信心了;第三個不是,是讓天下所有的諸侯國都知道,景公因為一只馬殺了自己的人民,讓天下人都取笑景公。所以你這三個罪太重了,一定要給你行刑。」講到這裡,景公就,「算了算了,放了他。」所以這個是很有機智,在這個當下把義理講清楚,讓國君不要只是意氣用事,能夠提起一個為君者的風范,尤其是要有仁愛之心。因為假如不改變這個態度,還是輕視、殘害人民,慢慢這個怨恨一積累到一定的程度,罪報就要現前了。所以當罪報來,確實「是其禍也」。

  同樣是在「晏子治要」裡面就有提到,景公有一天出游到了麥丘這個地方,他問這個當地鎮守邊疆的官員說到:「你今年貴庚?」這個官員回答說:「我今年已經八十五歲了。」景公說:「你很長壽啊!」長壽是有福報的人,景公說:「那你可不可以祝福祝福我?」這老人家就講了:「希望君王的壽命長於國家。」就祝他長壽。景公說:「說得好!那你可不可以再祝福我一下?」接著又說:「希望國君的後代,個個人都像我這麼長壽。」齊景公愈聽愈高興:「來來來,你再給我祝福一下。」接下來這個老人家講了:「希望國君不要得罪於人民,不要開罪於人民。」景公聽到這裡就有一點納悶,景公接著說了:「誠有鄙民得罪於君則可」,的確是有百姓得罪了國君,「安有君得罪於民者乎?」怎麼會有國君獲罪於百姓的?

  這是景公他站在他君王的位置,好像都是他定百姓的罪,哪有百姓定他的罪的道理?所以人在一個位置當中久了,他就會活在自己的世界裡面。比方,他都是做領導的,好像都變成他在處罰底下的人了。事實上,一來,上天管他;再來,「水可載舟,亦可覆舟」。不是變成他執著,就是都得聽他的,他的權勢大,不是這樣的。但是他已經在那個態度上,已經變成好像就只有他來判人民的罪,哪有人民來判他的罪的道理?晏子馬上接著說了,晏子很會抓那個機會教育點,晏子說到:「國君,是你錯了。冒昧的問一句,請問夏桀、商纣是國君殺的嗎?還是人民殺的呢?」景公他們這些歷史故事都讀得很熟,一聽就懂了,馬上接著說:「那是寡人錯了。」於是賜麥丘這個地方給這位邊疆的長者,當他的封地了,賞給他,因為感謝他這麼深刻的提醒。所以假如不愛護人民,輕視、殘害人民,那就可能像夏桀、商纣一樣要大禍臨頭了。

  我們看這些句子都看出興衰的關鍵是愛敬存心、視民如傷、尊重人民,是其福也;視民如草芥、土芥,這是禍。我們以一個企業單位來看,你時時為了給每個員工帶來人生的幸福快樂,那愛人者人恆愛之,哪有你團體的人不愛戴你的?像吳念博董事長,他員工兩、三千人,親如一家,他的企業愈做愈好。他給他底下的人很多生活的照顧,進一步把傳統文化送到每個員工的家裡,希望他們都有正確的思想觀念,經營好一生的幸福,這是他們都是以這樣的心在做。假如領導者不是這樣愛敬的心,在功利主義之下都是只為了要謀自己多得一些錢財,無形當中沒有把人當人看,把人當他生產線裡面的一個配備而已,所以工業革命好像把人也都當作生產線上的一個物質而已,不是這樣的。你要把人當人看,還要把人當聖賢去培養,而不是為了賺錢不顧他的健康、不顧他的家庭。

  現在一些公司的員工三十幾歲、四十幾歲就累死了、猝死了,這是不妥當的。還有一些說法比較誇張,你要多賺點錢,「你要我的錢,我要你的命」。真的在那樣的公司裡面工作,身體都五年、十年就垮掉了。雖然領的薪資比較多,但是垮了身體,可能到頭來根本也留不住錢。所以企業家除了讓底下的人生活、經濟無憂,也要照顧好他們的健康,還有他們的思想觀念,這個都是對整個社會的安定有直接的幫助。因為企業在這個時代像一個大家庭一樣。所以商業時代,就好像春秋時侯的諸侯國,八百諸侯,現在也是企業王國,都要有像父母一樣的心來培養、照顧底下的人。這是以企業團體來說。

  包含我們弘揚文化的團隊,也要視民如傷,好好的栽培年輕人。要培養一個人才,它不是短時間之內就能達到的。不能我們是在弘揚文化,但是我們卻不能夠照顧、體恤底下的人,工作量又太大,活動辦得太多,到頭來他們的身體出問題,甚至於是他對傳統文化都喪失信心,都離開了,那這個對傳統文化是一種扼殺,離開的人他否定傳統文化。我們一個弘揚文化的單位,流動率又特別高,沒有樹立起好榜樣,等於也是在影響大眾對傳統文化的信心。而且人流動率高,等於是我們也把這個時間、金錢、人力都不是很好的去發揮,反而是一種浪費,這等於變成折了祖先之福報、折了師長之威信。所以真正弘道,決定不是看我們講了幾堂課,或者辦了多少的活動,應該回到「人能弘道」,這些聖王愛敬的心我們有沒有做到?尤其對我們自己的團隊、身邊的人,我們有沒有真正落實這些愛敬的存心?所以我們也不能不從心地上下手,反而做出來的行為還是跟功利主義一樣急功近利,那就與我們弘揚文化的存心跟目標背道而馳了。

  透過這些句子,也是對我們自己的提醒,因為我們也不願意這樣。但「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也並不容易。因為雖然我們知道要愛敬存心,但自己也是在修學的過程,愛心不能保持,還是自私自利可能會常常提起來;恭敬心不能保持,輕慢、傲慢反而這個習氣會現前。所以做領導者要善護自己的起心動念,要善於自我教育,不然不知不覺在因緣當中,自己偏離了先王這些精神,那就想不給傳統文化添亂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時時戰戰兢兢,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來提醒自己是非常重要的。

  接下來我們看兩百四十三句,這句我們先念一下:

  【堯存心於天下。加志於窮民。痛萬姓之罹罪。憂眾生之不遂也。有一民饑。則曰此我饑之也。有一民寒。則曰此我寒之也。一民有罪。則曰此我陷之也。仁昭而義立。德博而化廣。故不賞而民勸。不罰而民治。先恕而後教。是堯道也。】

  我們念這段經句,敘述了整個堯他在治理國家的具體的存心,還有他的行持。讀這段話讓我們想到《論語》當中,「湯曰:萬方有罪,罪在朕躬;朕躬有罪,無以萬方」。湯王講的這段話,事實上就是所有聖王他們的道統所堅守的為人君的精神。這應該是堯給舜講,舜給禹講,就這樣一直傳下來了。「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自己犯的錯,絕不把責任推給他人、推給外在的環境。但「萬方有罪」,萬方黎民百姓有罪,那都是我造成的,罪在我。因為堯帝,還有這些聖王,覺得自己有責任要把人民教育好。而古聖先王的精神,對於我們為人君、為人父母、為人師,其實也是最重要的態度。因為沒有這個態度,一遇到事情,不是反省自己,是指責,這個指責就不在理智當中。人只要不在理智當中,事情只會愈搞愈糟而已,繼續不反省,最後可能搞到不可收拾都有可能。所以這個是為人君、為人父母、為人師一定要契入的一種人生態度。

 

上一篇:淨空法師:2014淨土大經科注(第353集)
下一篇:達真堪布:你的一思一念,佛都能知道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