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達真堪布:《入菩薩行論》講記(96)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接著講《入菩薩行論》。

  那些小乘傲慢聲聞認為,修“四谛”就可以獲得究竟的解脫,不用修“空性”。中觀反駁說,不修“空性”不可能獲得解脫。 佛在《般若經》中講,要獲得三菩提任何一個果位,必須要修持“空性”,沒有空性的智慧,得不到任何菩提果。這裡講的“菩提果”要理解為三種菩提果,不能只理解為大乘裡講的佛果,聲聞和緣覺的果位也包括在內。如果沒有空性的智慧,不能獲得三菩提果的任何一個果位。

  對方又說,《般若經》等大乘經典不是佛所說,他們不承認。同時,他們舉了很多例子,找了很多理由。但是這些理由都被中觀一一破斥了。最後得出結論,小乘的四阿含這些經典是佛所說,同樣,大乘佛法裡《般若經》等經典也是佛所說,都是正法。

  子三(修持勝義正道)分三:一、未修勝義之過失;二、修勝義之功德;三、攝義。

  丑一(未修勝義之過失)分三:一、未斷煩惱不得涅槃;二、斷煩惱亦不得涅槃;三、心滅亦再現。

  寅一、未斷煩惱不得涅槃:

  下文繼續講,若是不修空性,不證悟空性,別說成佛,就連解脫——擺脫三界輪回都很難。

  比丘為教本,彼亦難安立,

  心有所緣者,亦難住涅槃。

  “比丘為教本,彼亦難安立”:小乘行者在前面說,若大乘是佛所說,為什麼大迦葉等大比丘沒有聽到呢?他們為什麼不修這些法,也不給信眾傳講這些呢?

  小乘行者特別崇拜和相信大迦葉等這些阿羅漢,認為他們都是佛的親傳弟子,是佛在世時就已經獲得成就的。也可以說,他們認為比丘才是佛教的主人,大比丘才是佛教住世的根本。  之所以稱為“大比丘”,他們既是比丘,又是羅漢,也叫羅漢比丘。小乘行者認為,他們是佛教住世的根本,也是佛教的主人。

  中觀認為,這種說法很難安立。若是按你們的觀點和說法,就連“比丘”都很難安立,“羅漢比丘”就更不能安立了。為什麼呢?比丘有很多種,有名義上的比丘,也有實際比丘,但是實際真正的比丘只有兩種:近圓比丘和破惑比丘。若按前面你們自己所說的理由,即“若是有爭論,這些大乘經典就不是佛所說,不是正法”,那麼你們小乘經典也有爭論,也不能成立佛所說。如果這樣,比丘也不成立。因為連四部阿含等這些經典都不能成立佛所說,也不能成為正教,那這種近圓比丘自然也就無從安立了。此處主要指破惑比丘,破惑比丘就是證悟了無我,斷除了煩惱的這些比丘,也就是羅漢比丘。如果不修空性,怎麼斷惑啊?如果不修空性,怎麼獲得涅槃啊?那樣,根本就不成立破惑比丘(羅漢比丘)。

  對方認為,不用修空性。中觀指出,若是這樣,不僅很難安立近圓比丘,更主要的是也不能安立破惑比丘。因為如果不修空性,就不能解脫,不能斷惑,這樣就沒有破惑比丘(羅漢比丘)了。“比丘為教本”就很難安立。

  “心有所緣者,亦難住涅槃”:若是不修空性,沒有空性智慧,心一定會有所緣。“心有所緣”,即心著相的意思。“涅槃”指脫離三界的這種解脫。若是沒有看破放下,心肯定會著相。心一著相,肯定會住於一些對境當中,這樣就不會有寂滅,不可能脫離三界。

  如果你沒有證悟空性,連人我執都沒有遮破,還有粗大的我執,這樣肯定會生貪嗔等煩惱,就會造業,就有業力的牽引,因此還要輪回,所以不可能得到涅槃。

  此處主要講,若是不修空性,連我執煩惱都不能斷除,這樣連脫離三界的涅槃都不可能得到。

  寅二、斷煩惱亦不得涅槃:

  即使斷了煩惱,破除了人我執,脫離三界了,也不得涅槃。在此處,“涅槃”指的是究竟的涅槃,即遠離二邊的究竟佛果。

  斷惑若即脫,彼無間應爾,

  彼等雖無惑,猶見業功能。

  對方說:斷煩惱了,放下自我了,這樣就能獲得究竟的涅槃,獲得最終的解脫,也就是佛果。

  他們也承認佛和普通阿羅漢有一些差別,但是他們認為,在一般所證和所斷這方面,二者沒有什麼差別,都破除了人我執,斷除了煩惱,都獲得解脫了,都趨入涅槃了。

  大乘答辯:你們認為斷煩惱後,立刻就能獲得究竟解脫、究竟涅槃。但是,諸如目犍連、革究等大阿羅漢已經斷煩惱了,已經獲得了阿羅漢的果位,卻還會依往昔業力而感受痛苦。若是按你們的說法,他們為什麼還會受這些果報呢?為什麼還會遭受這些痛苦呢?這就說明他們還沒有獲得究竟的果位,他們的所斷還沒有徹底清淨。

  有很多這樣的公案:神通第一的目犍連最後是被外道毆打致死,革究阿羅漢因為沒有吃的而餓死等。這種情況還有很多,如有些阿羅漢是得病死的,有些是橫死的。我們看《百業經》或其他的經典就能知道,有很多雖然都是大阿羅漢,但是也要感受痛苦,遭受業果。這就說明他們斷證的功德沒有圓滿。若是他們的斷證功德圓滿了,不會有這種情況。

  由此可知,雖然他們證悟了人無我,斷除煩惱了,但還不能算是圓滿,他們的斷證功德還沒有圓滿,智慧有限,還要遭受一些業果。比如,目犍連為什麼被打成那樣,最後被打死了?就是前世做漁夫的時候殺魚的果報。可見,他們還要感受宿業的果報。

  小乘對此也有解釋,他們認為目犍連等屬於有余涅槃。小乘中,有余涅槃是指雖然已經涅槃了、成就了,但還沒有脫離五蘊。蘊聚屬於苦谛,也要感受業果。當他們到臨終時,因為已經斷了煩惱,所以再也不會轉生,這時趨入無余涅槃,沒有五蘊,也不會遭受果報。小乘這樣解釋有余涅槃和無余涅槃的差別。

  但是,這只是他們自己的一種解釋、一種說法而已。為什麼他們要遭受這些果報?為什麼他們還有四不知因,很多事情還不知道?盡管他們有智慧、有神通,但是很多事情他們還不知道。雖然他們斷煩惱了,卻還要遭受一些痛苦、果報,這都說明他們斷證的功德還沒有圓滿。

  若謂無愛取,故定無後有,

  此非染污愛,如癡雲何無?

  因受緣生愛,彼等仍有受

  “若謂無愛取,故定無後有”:“無後有”是什麼?就是不會再轉生,再輪回了。小乘認為,雖然他們成阿羅漢了,但是他們還沒有趨入無余涅槃,所以要遭受一些痛苦,也會受到一些報應。當他們到臨終的時候,因為已經斷了我執,沒有煩惱了,所以就沒有愛取了,對輪回沒有貪戀,對世間沒有貪戀,這樣就不會有投生。

  愛、取都屬於十二緣起支,有愛就有取,有取就有轉生。沒有愛、取,就不會轉生。小乘認為,當他們趨入無余涅槃時,在那個狀態中不會有余業,不會有遭受報應這些情況。

  中觀回答:

  “此非染污愛,如癡雲何無”:“染污愛”就是煩惱之自性的“愛”。他們已經證悟了人無我,已經斷煩惱了,所以沒有屬於煩惱自性的愛取,但他們還有其他的非染污(不屬於煩惱)的愛取。

  小乘自己也承許他們有四不知因。盡管目鍵連、捨利子等都是大阿羅漢,他們沒有煩惱,但他們都有四不知因等有很多非煩惱的無明。既然如此,為什麼不可以有非煩惱的愛取?

  阿羅漢的“四不知因”,是指時不知因、境不知因、細不知因、多不知因。

  時不知因。雖然阿羅漢有智慧、有神通,但他們的智慧、神通很有限。他們無法了知過於久遠時代的事情,因為時間間隔太長了。盡管他們通過神通、智慧觀察了,但是也有不了知的時候。阿羅漢跟佛不一樣,佛不用特意入定觀察,而阿羅漢必須要入定觀察才能了知一些事情,若不入定、不觀察,可能很多事情都不知道。

  例如華傑施主想出家,但是他的年齡已經很大了,已經八十多歲了。當時佛不在,捨利子一觀察,發現他不僅年齡太大了,而且沒有今生能成就的殊勝善根。出家或修行也要有善根或者因緣,但是捨利子沒觀察出來,就覺得沒有,當時就拒絕了,不讓他出家。後來華傑施主遇到了佛,佛觀察到他有這個善根,若讓他出家,他很快就會成為阿羅漢,所以佛就讓他出家了。可見,當時捨利子不知道這些因緣。

  境不知因。指外境距離太遠了,阿羅漢也很難察知。如捨利子、目犍連都是百裡挑一的阿羅漢。雖然目犍連神通第一,但也觀察不到母親過世後轉生在哪個剎土。後來問佛,佛告知他的母親在聚光佛的剎土。目犍連為什麼不知道?就是因為這個剎土和娑婆世界相隔太遠了,所以他也無法了知。這種情況說明,他的智慧還是沒有圓滿。若是他的智慧圓滿了,他也應該能知道。

  細不知因。只有佛才知道這些細微的因果關系,那些阿羅漢無法能夠了知。

  大家看看,連大阿羅漢都很難了知,很難說清,何況我們這些凡夫!還講“因緣如何如何”,算了吧!這些細微的因果,除了佛,誰也說不明白,誰也無法能夠了知,包括這些大阿羅漢都無法了知。

  很多人都講因果,其他宗派也講因果,但是只有佛才能圓滿無誤地講出因果,了知因果關系。其他人都只能知道一部分,只能說明一部分。除非你的智慧圓滿了,否則誰也說不明白。這些微妙的因緣很難說。

  現在有的人找這個算命,找那個算命,沒有用。這能算得出來嗎?能算清楚嗎?不可能。也許有些人有神通,也許當時能了知一些,但是這些因緣隨時都會變,到時候不一定准確。當時沒有說准,可能到時候也有准的;當時說准了,可能到時候也有不准的。所以,別找這個麻煩!相信因果,相信佛就行了。算命不如認命,一切都是自作自受,如是因如是果,相信這個道理就行了。

  多不知因。意思是這些阿羅漢雖然很有智慧,有神通,但是他們無法能夠了知佛所具有的這些無漏的功德——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功德等。哪怕是佛的一個相好的福德因緣,他們都很難了知,很難察覺,很難衡量。雖然他們有成就,但是和佛相比差距太大了,所以要衡量佛的境界或佛所具有的這些功德,是不可能的。

  可見,細微的因果他們不知道,佛的功德他們無法能夠衡量,環境相距太遠和時間間隔太久的事情,他們也無法能夠了知。很多事情他們不知道,但佛知道;他們無法能夠解決的問題,最後都是由佛親自去解決,這樣的公案有很多。你們不用看《大藏經》,看《百業經》就行了,裡面有很多這樣的情況。這些都是事實存在的,你們小乘行人也不能不承認啊。

  阿羅漢的“四不知因”雖然是無明,但是不屬於煩惱。大乘佛法裡講,除了煩惱障還有所知障。雖然他們斷除了煩惱障,但是還有所知障啊!

  他們有四不知因,你們不能不承認吧?對方說,承認。這本身屬於一種無明,但是不屬於煩惱。既然可以有不屬於煩惱的無明,同樣,也可以有不屬於煩惱的愛取。這是通過比喻說明的,接下來才是真正的理由:

  “因受緣生愛,彼等仍有受”:有“受”就有“愛”。“受”是感受,感受痛苦,感受快樂。有感受就有“愛”。當感受痛苦時,希望擺脫,這是一種貪欲。當獲得快樂時,還想得到,這也是一種貪欲。有受就有愛執。

  大阿羅漢和佛不一樣,他們有感受痛苦和感受快樂的時候,有些羅漢也會有得意忘形的時候,甚至也有樂死的公案。有感受肯定就有愛,但是這個愛不能說是煩惱。格魯派認為,這個愛屬於煩惱的愛、染污的愛。但我們自宗認為,這些阿羅漢已經斷除煩惱了,不可能有染污的愛,但他們有非染污的愛,有一種不屬於煩惱的愛取。

  若是有“愛取”支,就有下面的因緣。最後,他們入定趨入無余涅槃,進入寂滅的狀態,一切分別念暫時都消失了,保持這樣一個寂滅的狀態,在那個狀態中會停留很長時間。阿羅漢不托生,所以沒有肉身,但是他們有意身——意自性之身。意身和中陰身類似,沒有肉體,但是有意體,他自己感覺有身體,這叫意身。麥彭仁波切講:“一旦必定需證悟,經說十千劫之後,羅漢出定入大乘。”十千劫就是一萬劫。在一萬個大劫之中,他們都會保持那種狀態。小乘認為,這時一切心念都沒有了,是大寂滅,再也不會從定中出來。但是大乘不承認這種說法。大乘認為,經十千劫之後,羅漢還要出定入大乘。

  《菩提心釋》中講:“諸聲聞未得佛之功德前,以慧身入定。”他們有身,但是沒有肉身,只有意身。“以慧身入定”就是這個意思。這時,他們的一切分別念都消失了,不會有分別念,但是有意身。最後,“經佛喚醒勸告,再以種種身相利眾積累二資後,方可得到究竟菩提果”,他們要積累二種資糧,資糧圓滿了,才可以成佛,得到究竟佛果。

  一般阿羅漢都有無明習氣地、無漏的業,還有意身——意自性之身,還有不可思議托生。四不知因屬於無明習氣地。他們遭受業果就說明他們還有業,但這個業是無漏的業。“無漏”不是煩惱,“有漏”是煩惱。他們雖然沒有肉身,但是有意身。他們還有不可思議的托生,即佛通過彈指的方式讓他們出定,勸他們“你們這種境界還不究竟,還要入大乘”,這時他們就會入大乘,然後現種種身相,這叫不可思議的托生。既然他們沒有煩惱,怎麼托生呢?是以悲心、以願力投生,跟菩薩一樣,入大乘了,這時叫“不可思議托生”。小乘他們自己不承認這種說法,這是大乘佛法裡講的,事實上也有這些情況。

  他們有無明習氣地,還有無漏的業,還有意身——意自性之身,還有不可思議托生。這些說明什麼?說明他們所獲得的果位還不是最究竟的。雖然是涅槃,但不是究竟涅槃;雖然是寂滅,但不是最極寂滅。最後他們入大乘,以種種身相利益眾生,積累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最後獲得究竟的佛果。

  雖然小乘行人不承認這些,但這都是真相,是事實,不得不承認啊!當時有這種情況,佛也親自說過:你們還不知道這些,因為時間太久了;或相距太遠了;或這些詳細、細微的因果你們根本不知道;此外,還有多不知因。他們自己也承認,雖然自己具有很多功德,但跟佛的功德無法相比。他們為什麼追隨佛?就是知道很多地方不如佛。雖然他們也有神通,也有成就,但是斷證的功德還沒有圓滿,所以還要入大乘,繼續修行,最後才會獲得成就。

  寅三、心滅亦再現:

  心識有所緣,彼仍住其中。

  若無空性心,滅已復當生,

  猶如無想定,故當修空性。

  “心識有所緣,彼仍住其中”:“有所緣”指著相,仍會耽著某一對境。如果你著相了,肯定會住於一些對境當中,這樣還是沒有解脫。為什麼?你沒有擺脫束縛啊!

  “若無空性心,滅已復當生”:若是修空性智慧,才可以斷煩惱的根和所知障等這些障礙,證悟空性,這樣才能心無所住,就不會再生。否則,若是你沒有修空性,沒有斷根,盡管暫時入滅,暫時沒有分別念了,但到時候還是會“復生”,分別念還會生起來,還有出定的時候。

  小乘認為,入定的狀態中是沒有任何念的。但大乘認為,這個時候還有阿賴耶識,還有分別念,只是粗的分別念沒有了,還有很細的一些分別念,若時間到了,還會復生,還會生起來。

  “猶如無想定,故當修空性”:“無想定”,即修無想禅,將來可以托生無想天。無想天裡也是沒有粗大的分別念,一切都消失了,但當業力窮盡、福報窮盡的時候,還要從那種狀態中出來,還要托生,還要輪回,還會復生。同樣,阿羅漢入滅時沒有分別念了,但是他們沒有通過空性智慧斷根,所以最後還是會發芽結果,這些念還會生起。可見,應該修空性。

  丑二(修勝義之功德)分二:一、成辦二利;二、斷除二障。

  寅一、成辦二利:

  這是學修般若空性的功德,即承辦二利。第一是自利,自己能獲得究竟的解脫;第二是他利,可以幫助眾生獲得究竟的解脫。

  為度愚苦眾,菩薩離貪懼,

  悲智住輪回,此即悟空果。

  菩薩通過修般若空性,以空性智慧斷煩惱和所知障,不僅能夠獲得解脫,還能獲得佛果。那麼,這時他們會不會入最極寂滅,並保持那種狀態,不去利益眾生了?不會的。恰恰相反,當他們看到眾生無明、顛倒,更會生起慈悲之心。

  “為度愚苦眾”:眾生為什麼煩惱、痛苦?主要是因為愚癡顛倒。為什麼愚癡顛倒?主要是因為沒有證悟空性,沒有證悟真理。所以菩薩們更加慈悲眾生,更會去利益眾生。

  “菩薩離貪懼”:“貪”是貪執輪回的安樂,“懼”是畏懼痛苦。菩薩遠離了對痛苦的畏懼,遠離了對安樂的貪著,以這種方式、這種狀態住於輪回。

  “悲智住輪回”:因為有智慧,自己可以不受輪回之苦;因為有悲心,可以無勤作地利益他人。以智慧不住輪回邊,以悲心不住涅槃邊。遠離二邊,這是最究竟的成就,也就是佛果。而阿羅漢只有智慧,沒有強烈的悲心,所以他們住於輪回邊。雖然他們沒有煩惱和痛苦,但他們住輪回邊,沒有究竟的慈悲心,所以不能利益眾生。

  《華嚴經》中講:“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雖然菩薩身處六道輪回中,但是不受輪回的染污,“猶如蓮花不著水”。他們雖然在凡夫當中,身邊全是凡夫俗子,但是沒有任何障礙,誰也障礙不了他們。他們就這樣無勤地、很自然地利益眾生。

  “此即悟空果”:雖然菩薩身處輪回裡,但他們不貪著輪回的安樂、世間的福報,對輪回、對世間也不會有任何恐懼。為什麼?因為他們已經證悟空性了,已經獲得究竟的智慧了。

  “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有掛礙就有恐怖,沒有掛礙就沒有恐怖。菩薩為什麼能做到這樣,為什麼那麼厲害,因為他們證悟空性了,他們的智慧圓滿了。

  大家應該好好修持空性,去證悟空性,這是最重要的!現在我們學加行,學中觀,這都是為了證悟空性。證悟空性只有兩種方法:第一,先通過邏輯去推理,在自己相續中產生相似的定解,然後通過修行獲得真實的定解;第二,通過學加行讓自己的相續成熟,最後通過上師的竅訣證悟空性。

  如果自己想解脫,想圓滿,唯一的方法就是證悟空性,然後幫助他人,讓他人解脫痛苦,功德圓滿。包括父母、兒女等眾生,唯一能幫助他們的,就是讓他們了解空性,證悟空性。你給他們錢、權、吃的、穿的,這都無法利益他們啊!如果真想利益他們,就讓他們明白真理,讓他們證悟空性,這樣就能解脫煩惱痛苦,就能獲得福德圓滿和智慧圓滿的果位,多好啊!

  承辦二利,這是學習空性、證悟空性的功德之一。下文講第二個功德,斷除二障。

  寅二、斷除二障:

  空性能對治,煩惱所知障,

  欲速成佛者,何不修空性?

  斷除二障,即斷除煩惱障、所知障。《楞伽經》中講的,由人我執所生的是煩惱障,由法我執所生的是所知障。煩惱障是障礙解脫的,所知障是障礙成佛的。

  想斷除此二障,最有力量的就是空性智慧。想迅速獲得解脫、獲得佛果的人,應該認真學修般若智慧,想盡一切辦法去證悟空性,這是唯一的方法。

  我們為什麼不得解脫,為什麼福德、智慧達不到圓滿呢?就是由煩惱障、所知障導致的。怎麼辦?就是修空性智慧,去證悟空性,斷煩惱障,斷所知障。

  丑三、攝義:

  不應妄破除,如上空性理,

  切莫心生疑,如理修空性。

  前文講了證悟空性的功德,也講了未證悟空性的過患,所以應該認真地思維,應該這樣去了知事實真理,不應該破斥空性不合理,諸如說“《般若經》是魔所說,是邪法”等。

  若承辦自他二利,要靠般若空性智慧;若要斷除所知障、煩惱障等一切障礙,也要靠般若空性智慧。既然已經了知了證悟空性的功德、未證悟空性的過患,心裡就不應該生懷疑了,應該做個決定:要誠心誠意、如理如法地修習般若空性。

  癸三、攝共同之義:

  執實能生苦,於彼應生懼,

  悟空能息苦,雲何畏空性?

  如果你有實執,對法執著,就會生一切苦。一切痛苦的根本是什麼?是執著。人執、法執是一切煩惱、痛苦的根,所以應該對這個生起畏懼。你研究空性、修持空性就可以息滅一切痛苦,斷除一切障礙,這多好啊,應該心生歡喜,不應該生恐懼心啊!

  很多小乘修行人一聽空性就有恐懼,甚至會遠離。為什麼啊?其實修空性智慧能息滅一切痛苦,斷除一切障礙,可以迅速獲得解脫,獲得圓滿佛果。所以,為什麼對空性生畏懼心呢?為什麼一講空性就害怕呢?不應該啊,這是顛倒了!

  什麼是一切痛苦和煩惱的根?就是我執。大家應該對我執生起畏懼感,然後斷除我執。空性智慧能息滅一切痛苦,能斷除一切障礙,所以對此應該心生歡喜,應該精進地修持空性智慧。

  好,今天講到這裡。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上一篇:達真堪布:怎樣的狀態下吃飯睡覺都成為善法?
下一篇:仁清法師:《般若70義甘露滴》基智(1)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