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資糧”,“由廣大二資糧攝持而勝出,大乘加行道世第一法中品以下,能生自果大菩提之菩薩瑜伽,即資糧正行之定義。”
“資糧”是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二資糧要以大悲心和菩提心攝持才能成為廣大資糧。所為“攝持”是助力,協助之義。
大乘加行道分為四階位:煖、頂、忍、世第一法。每個都分大、中、小三品共十二品。由廣大二資糧攝持而勝出大乘加行道世第一法中品以下,依之能生(獲得)自果大菩提(佛果)之菩薩瑜伽,就是資糧正行的定義。“勝出大乘加行道世第一法中品以下”,除去大乘加行道的煖、頂、忍,資糧正行只有世第一法大品以上,第二剎那將晉登見道。
資糧正行是以廣大福德資糧和廣大智慧資糧為助力。其最低界限是世第一法大品。因此,勝出大乘加行道世第一法中品以下。依“資糧正行”能生自果“大菩提”,似此之菩薩瑜伽即是資糧正行。
“其中分為十七:大悲資糧正行、布施資糧正行、持戒資糧正行、忍辱資糧正行、精進資糧正行、靜慮資糧正行、靜慮資糧正行、般若資糧正行、奢摩它資糧正行、毗缽捨那資糧正行、雙運道資糧正行、善巧方便資糧正行、智資糧正行、福德資糧正行、道資糧正行、陀羅尼資糧正行、地資糧正行、對治資糧正行”。
1、大悲資糧正行。就是大悲心,布施資糧正行就是布施,持戒資糧正行就是持戒……雙運道資糧正行就是大乘見道、修道者及加行道世第一法大品者心續中的止觀雙運道。
2、布施資糧正行,即布施。布施主要指施與的心,如果。如果修持施與身軀的心,就是身軀的布施,修持施與財物的心就是財物的布施,修持將自己三世累積的善根施與他人,就是善根的布施。
3、持戒資糧正行。就是持戒,持受之思就是持戒的定義。
4、忍辱資糧正行,就是忍辱。自心不被對方擾亂,不嗔恨對方,就是忍辱。若對方不造作任何行為,自心寧靜不被擾亂,也不算忍辱。
5、精進資糧正行,就是精進。好樂於善法的心。只是勤奮不為精進,精進必須與善法有關。
6、靜慮資糧正行,就是心專注一境的三摩地。
7、般若資糧正行,就是對於境一一觀察的慧。
8、奢摩他資糧正行,
9、毗缽捨那資糧正行。
10、止觀雙運資糧正行。
11、善巧方便資糧正行,即成佛的方便,指菩提心。
12、智資糧正行,是證空性慧。
13、福德資糧正行,是方便分。
14、道資糧正行。從加行道世第一法大品至續流最後際之間的道,全都是“道資糧正行”,其中有智慧資糧和福德資糧。
15、陀羅尼資糧正行的陀羅尼是“心識”。了知對鏡,不忘記,獨覺、聲聞阿羅漢也有陀羅尼,但沒有陀羅尼資糧正行,菩薩加行道世第一法以上才有“陀羅尼資糧正行”。
16、地資糧正行的地是從初地到十地。
17、對治資糧正行。是了悟空性的大乘智。
《現觀莊嚴論》“悲及施等六,並修止觀道,及以雙運道,諸善權方便,智福與諸道,陀羅尼十地,能對治當知,資糧行次第。”“悲”是1、大悲正行。“施等六”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般若等六資糧正行。“並修止觀道”的“止”是8、奢摩他資糧正行。“觀”是9、“毗缽捨那資糧正行”。“及以雙運道”是10、雙運道資糧正行。“諸善權方便”是11、善巧方便資糧正行。“智福與諸道”的智是12、智資糧正行。福是13、福德資糧正行。“諸道”是14、道資糧正行。“陀羅尼十地”的“陀羅尼”是15、陀羅尼資糧正行。“十地”是16、地資糧正行。“能對治”是17、對治資糧正行。
《現觀莊嚴論》中解釋的資糧正行,現在在我們心續中沒有,但都是我們的所應證、信仰處、發願處,甚至大乘資糧道者、世第一法上品以下的加行道者也沒有。但是有隨順的資糧正行,有布施、持戒等修行。
“信仰處”是指若對某位補特伽羅有信心,如上師,若一直思其功德,而不思過失,對他的信心會越來越增強。“信心如母,一切白法之前行,”信心會使功德增長故。
“界限:從大乘加行道世第一法上品至續流最後際之間”。這是菩薩的功德,佛地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