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見章嘉大師,我向他老人家報告,我說方東美先生把佛法介紹給我,我知道佛法殊勝,請教佛法有什麼方法能幫助我們很快契入?我問了這麼個問題,他看著我,我看著他,我們兩個看了半個多小時,一句話沒有,看了半個多小時,我等他老人家開示,他一句話不說。半個多鐘點之後說了一個字——“有”。
我們這等了半天了,聽到一個“有”,精神馬上起來了,歡喜,他又不說話了。這個等了差不多將近十分鐘,說了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就這麼簡單,你要省略一下,就是“看破、放下”,四個字。
這種教學法,我差不多過了五、六年之後才恍然大悟:這麼簡單,為什麼不說出來?我們年輕,心浮氣躁,心浮氣躁的人問這個問題不教、不講,為什麼?聽不進去,縱然聽懂,耳邊風,這耳朵進去,那耳朵出去了,所以叫不在意。看我看半個鐘點,浮躁的氣定下來了,才跟我說話,說了一個“有”,我們的精神又提起來了,“有了”。浮躁又出現了,再等,十分鐘之後,這個浮躁降下去才給你講。所以心浮氣躁什麼都不談。
這樣的老師找不到了,我們懂這個道理也不敢講,為什麼?現在這樣教學生,學生掉頭早就跑掉了,不會坐在這裡等你,那要耐心,所以這是“看破”。
“看破”是什麼?明了了,真相大白。但是“看破”之前要“放下”,“放下”之後才能“看破”。“放下”是第一步,“看破”是第二。
了解事實真相,跟儒家講的完全一樣,你要說孔門不是佛菩薩,我不相信。
孔門教人從哪裡起?“格物”,“致知”。“格物”就是“放下”;“致知”就是“看破”。說的名詞不一樣,意思完全相同。
“格物”,“物”就是欲望、物欲,這個東西假的,用大乘佛法講,“物欲”就是物質、物質現象,假的,你要“放下”。“放下”之後就“看破”了,“看破”是智慧相現前,了解事實真相。
你說今天科學家,量子力學家把物質現象給我們說清楚了,假相,不是真的,它存在的時間一秒鐘二千二百四十兆分之一秒,是物質現象存在的壽命,它前念滅了後念生了,就這麼回事情,你怎麼能當真?!
包括我們身體,“放下”就自在了、就明白了。所以“格物”、“致知”而後才“誠意”、“正心”。那個“誠”,《中庸》裡講“誠”才現前,你沒有做到“看破、放下”,這個“誠”,這個名詞,你含糊籠統,你連真正概念都沒有。佛法講的什麼?至誠心。菩提心的體就是至誠,我們叫真誠。真誠裡面的相,真誠是體,它的相是清淨、是正覺、是慈悲。慈悲心現前的時候,就是儒家講的“誠意”、“正心”,後面應用到生活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個道理。
孔子如果是生在印度,印度人稱他作“佛陀”;釋迦牟尼佛如果是生在中國,中國人稱他為“聖人”。各個地區稱名不一樣,他的境界是相同的,同一個階層的。
我們再用這個方法來看,這世界上各大宗教,它們經典很豐富,你去看他們經典,那些創教的人個個都是佛,個個都是聖人,都是同一個階層的人,不是假的,我們才恍然大悟,明白了,“眾神一體,宗教一家”。
摘自《2014大經科注》第348集 2016年7月5 日 講於 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