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義:铠甲正行
“於布施等各度中,以圓攝六度而修的廣大欲求意樂攝持的菩薩瑜伽,乃是铠甲正行之定義”。
修持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禅定)、般若等六度任一度時,圓攝六度而修。以何度為主修時,不失其它度,攝持而修,即圓具六度的修持,再加上心中生起廣大意樂,都被菩薩心續之智攝持,這就是铠甲正行。
布施分:財施、法施、無為施三種。以法施最為殊勝。
布施的方法也分為三種:1、對善惡、業果一無所知的人只是因為喜歡而作布施,因為缺了精進(精進是好樂善法之思),只是布施而已,尚不算佛教的布施。2、以得到回報的欲求心布施,僅算下士道、中士道或小乘眾的布施。3、菩薩之布施完全無個人的欲求,所做布施只為利他而已。
“其中,分三十六:布施之六铠甲正行,持戒之六铠甲正行,忍辱之六铠甲正行,精進之六铠甲正行,靜慮(禅定)之六铠甲正行,般若之六铠甲正行。”“由彼等別別,皆攝施等六,故披甲修行,六六如經說。”
如:主修布施時,若有一分的持戒,即稱布施之持戒,若有一分的忍辱,即稱布施之忍辱等。
“由彼等別別,皆攝施等六”六度的每一度,都含有布施等六度。一般稱六度,實則為十度,只是約攝為六度而已。十度中的布施度是初地菩薩的主修,持戒度是二地菩薩的主修,十地菩薩以智度為主修。
如行布施時,必須絲毫不傷有情(的生命、財物、名聲等),否則,雖為布施,但持戒已失壞。
造善業、布施等時若不守戒,感得布施的受用時,難免因為失戒而投生畜類(如龍)。若布施時起嗔恚(即布施時無忍辱),雖然會得到大富之報,難免面貌丑陋……最殊勝之慧(般若),是證空性慧。般若度未必是證空性慧,但必須以證空性慧為助力。
財施時,若兼具法施,則是“布施之布施”,若兼具持戒,則是“布施之持戒”……菩薩修六度時,每一度都涵蓋六度。
“界限:從大乘資糧道至續流最後際之間”。
铠甲正行與菩薩智同義,菩薩智與圓滿一切相加行同義。菩薩智的界限是從大乘資糧道至續流最後際,铠甲正行的界限也是從大乘資糧道至續流最後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