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四抉擇分”,“四抉擇分”指加行道,分四:煖、頂、忍、世第一法。
“住於順解脫分圓滿後生起的現觀種類,而且是隨順谛現觀之大乘世間道,即大乘加行道之定義。”大乘加行道與大乘順抉擇分是同義。大乘加行道是大乘凡夫道,是在大乘資糧道之後,將隨順生起大乘見道,是大乘資糧道之後和見道之前的大乘世間道。所以分為煖、頂等,是就一位補特伽羅在心續中生起的次第而分的。其中“世第一法”是凡夫善法中的第一名、最殊勝者,再往前一步就為聖者。
加行道共有十二品,煖、頂、忍、世第一法各有三品。
“界限:唯大乘加行道”
正行所依
“雲:正行之所依,謂法界自性”
正行之所依“自性住種性”,“自性住種性”分為二類:一類是一般說的“自性住種性”,一類是“大乘正行所依之自性住種性”。第一類在一切有情心續中皆有,而第二類則唯於菩薩心續中有。
“自性住種性”雖然遍及一切有情的心續,但有情的心分為顛倒心和無顛倒心,在無顛倒心上的法性自性(法性)、空性自性(空性),就稱為“自性住種性”。
“即是菩薩心續之法性,亦是大乘正行真正所依之同分,即大乘正行所依自性住種性之定義”。
“大乘正行所依自性住種性”是“菩薩心續中的空性、法性,也是大乘正行真正所依之同分”,這需要兩個條件1、菩薩心續中的法性。2、依處是大乘正行,因為菩薩也有顛倒心(煩惱),這是不可以依的。
“大乘正行所依自性住種性”:菩薩心續中的大悲心、菩提心、空正見、布施等,都是大乘正行,這些心上的空性就是“大乘正行所依自性住種性”,將來轉成“自性法身”;而自性住種性之依處“心”就轉成“智慧法身”。
“其中,所依法有十三正行,其法性也有十三,正行也有十三。”
其中,六證法是:大乘四順抉擇分的煖、頂、忍、世第一法和大乘見道、修道。7、對治正行。是無間道。8、能斷正行。是解脫道。9、永盡彼等正行。是後得智。10、慧悲等的正行。慧是證空慧,悲是大悲心。11、不共弟子之菩薩正行,即與聲聞不共的菩薩正行。12、依次利他的正行。是想為他依次開示增上生、決定勝的欲求。13、智無功用轉的正行。是證第八地時,不論是證空性智、根本智、欲得圓滿菩提之智、緣念有情成為大悲體性之智,能毫無粗品功用,任運趣入對鏡的正行。
一般,證得第八地時,已斷除執實現行以及粗品功用,仍有細品功用,只有成佛時才能斷除執實種子習氣。
心識和外在色法的作用不同,心若加以串習的話,可無限增長,色法則不然。因為心的所依非常堅固,心的所依處是清楚了別的體性故。
“通達有六法,對治與斷除,彼等皆永盡,具智慧悲憫,不共諸佛子,利他漸次行,智無功用轉,所依名種性”。
六法前有述,即大乘加行道的四順抉擇分和大乘見道、修道。“對治”是對治正行,“斷除”是斷除正行;“彼等皆永盡”是永盡彼等的正行,就是後得智。“具智慧悲憫”是具足智與悲的正行。“不共諸弟子”是不共聲聞的正行。“利他漸次行”是依次利他的正行。“智無功用轉”指菩薩智,與道同義。不論趣入任何對鏡皆無粗品功用的正行。“所依名種性”的“種性”是正行所依。
“界限:從大乘資糧道至續流最後際之間。”
一般的“自性住種性”的下限是地獄。地獄者也有自性住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