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接著講《入菩薩行論》。
丁五(智慧)分三:一、連接文教誡生起智慧;二、生智慧之方法;三、以智慧所得之事。
戊二(生智慧之方法)分三:一、認識智慧之自性;二、深入對境無我;三、破除所斷實執。
己一(認識智慧之自性)分二:一、抉擇對境二谛;二、修行有境正道。
庚一(抉擇對境二谛)分二:一、安立二谛之自性;二、遣除爭論。
辛二(遣除诤論)分二:一、遣除世俗之诤論;二、遣除勝義之诤論。
壬二(遣除勝義之诤論)分二:一、破除若無迷識則無執著之過失;二、破除若迷基不成則無輪回之過失。
這裡主要是同唯識宗的辯诤。唯識宗分很多種,有隨教唯識和隨理唯識。隨教唯識宗主要是指隨教理的唯識宗,隨理唯識宗主要是隨理證的唯識宗。隨理唯識宗又分真相唯識宗和假相唯識宗。為什麼叫真相唯識宗呢?他們認為這些形相是真實的,且和心識是一體的,所以叫真相唯識。假相唯識宗認為顯現外境的這些形相不是心,也不是心之外的法,就是假相,所以叫假相唯識。唯識宗有這樣的分類,不能一概而論。
癸一(破除若無迷識則無執著之過失)分二:一、辯诤;二、答辯。
子一、辯诤:
亂識若亦無,以何緣幻境?
唯識宗(真相唯識宗)說:你們中觀認為外境是虛妄的,不是實有的,都不存在,顯現都如同幻相一樣,都是假的;心識也不是實有,不存在,也是假的。既然心識不存在,那是誰來了知外境的啊?是誰知道一切外境都是非實有、不存在的啊?
子二(答辯)分三:一、同等辯論;二、遮破辯答;三、結合時義。
丑一、同等辯論:
若許無幻境,心識何所緣?
中觀反問對方:你們認為心識是實有的、存在的,外境是不存在的。既然外境不存在,那麼這個心識是如何產生的,它沒有所取境啊!沒有所取境,能取心是怎麼產生的呢?這不是一個道理嘛。有所取境才有能取心,有能取心才可以成所取境。
丑二(遮破辯答)分二:一、遮破承許顯現為心;二、遮破境心非二之有實。
寅一(遮破承許顯現為心)分二:一、立宗;二、破彼。
卯一、立宗:
所緣異實境,境相即心體。
對方說:所緣境雖然無實有、不存在,但心識——能取心是真實存在的,所緣境的形相實際上就是心的本體,和心是一體的。所緣境的形相沒有在外邊,唯心所現,是心顯現的。人的阿賴耶中有很多種子,這些種子在因緣和合的時候都會顯現。其實這些形相是心的顯現,實際就是心。這主要是真相唯識宗的觀點。
經部也持這個觀點,但和唯識宗也有所不同。經部認為,這些形相都是心,但這些形相背後還有真實的外境存在。唯識宗則不承許背後還有實有的外境,這些形相就是外境,另外沒有其他的外境。這是二者的差別。
經部認為,若這些根識直接去取境,這樣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所以,他們認為形相是心,但是根識不是直接取境,不是直接見,另外還有外境的存在,所以才會有這些形相。
唯識宗不認為另外存在實有的外境。心為什麼有各種形相的顯現呢?就是因為阿賴耶當中有各種各樣的種子,這些種子在因緣和合的時候,就會顯現這些形相。
對方說,這些顯現都是心,跟心是一體的。這裡主要是指真相唯識宗的觀點。
卯二(破彼)分三:一、破除妨害勝義自證;二、無有根據;三、破除妨害遮破。
辰一(破除妨害勝義自證)分二:一、真實破除;二、遣除迷亂。
巳一、真實破除:
幻境若即心,何者見何者?
世間主亦言,心不自見心,
猶如刀劍鋒,不能自割自。
中觀反駁:假設能取心和所取境是一體的,這樣能見和所見就成為一體的、無二的。這樣,就成為自己見自己了。既然所取境和能取心成為一體的了,那麼,誰見誰?誰是能見?誰是所見?
心自己見自己的說法是不合理的。佛在《楞伽經》中也說:“猶如劍自刃,不能斬自鋒,指不觸自尖,心不見自心。”再鋒利的寶劍也不能自割自,手指不能觸摸自己的指尖,以這兩個比喻說明心也不能自己見自己。
若自己見自己,有很多過患。後面偈頌也有比喻:燈火可以照明他物,也可以照明自己。但這種說法是不成立的。有光明才能遣除黑暗,遣除了黑暗才可以稱為“照明”。若根本沒有黑暗,還可以稱“照明”,這樣一切法都可以稱為“照明”,即使沒有照明這樣的行為,也可以稱為“照明”。
同樣,他們認為心自己能見自己,即自知自明嘛。不知道的知道了,可以稱為“知”;不明白的明白了,可以稱為“明”。如果沒有做這樣的事情,也可以成為知、明,那麼,一切都可以稱為“知”“明”,這種說法也是不合理的。
麥彭仁波切講過,在世俗谛上,也可以承許自知自明這樣的一個心識。但是,此處是在勝義谛上講的。在勝義谛上,就更不能自知自明了,更不能自己見自己了。
巳二(遣除迷亂)分二:一、比喻不成立;二、意義不相同。
午一(比喻不成立)分二:一、破燈火之比喻;二、破藍色之比喻。
未一、破燈火之比喻:
若謂如燈火,如實明自身。
燈火非自明,其無暗蔽故。
“若謂如燈火,如實明自身”:對方說:就像燈火。燈火能照明他物,也能真實地照明自身。這是比喻。說明心識可以見他法,也可以自見。
“燈火非自明,其無暗蔽故”:中觀反駁:燈火並非自明,因它沒有黑暗的遮蔽,所以就不能說自明。有黑暗,遣除了黑暗才是照明。如果沒有黑暗,沒有做遣除黑暗的行為,就不能說是“照明”。燈火自身沒有黑暗的遮蔽,所以就不能說它自明。否則,若這樣也能稱自明,那一切法統統都可以說照明自身。
另外,若燈自己可以照亮自己,那黑暗也可以遮蔽自己。若這樣承許,那黑暗不需要靠陽光、燈光等他法,自己就可以遣除自己,這樣黑暗就是明亮了。這是不合理的,也有這樣的過失。因為什麼?它本身就是黑暗,黑暗遮蔽了黑暗,就應該是照亮了。
未二、破藍色之比喻:
如晶青依他,物青不依他,
如是亦得見,識依不依他。
非於非青性,而自成青性。
對方又用另一種比喻來說明。
“如晶青依他,物青不依他”:把白色水晶放在青藍色的布或東西上,白色水晶就能顯出青藍色,青藍色是依他物產生的。而藍琉璃的藍色是不依靠他物的,自成藍色。前者白色水晶是依靠他物而變成藍色,後者藍琉璃是不依靠他物而自成藍色。有這樣兩種情況。
“如是亦得見,識依不依他”:心識也是如此,有些是要靠外境,而有些則是自知自明的自證分。
下面是中觀的反駁。
“非於非青性,而自成青性”:你們說“藍琉璃的青色是自成的,沒有依靠他法”,這是不合理的。它也是依靠他法的。它的產生是靠因緣的,在它的因緣上有產生藍色的能力,依靠他自己的因緣就成為了藍色。你說這是自成的,自己自然成藍色的,並非如此。盡管它產生的同時就是藍色的,但它的產生也要靠自己的因緣,在因緣上有這樣一個功能,它就變成了青藍色。
這些宗派之間進行辯論的時候,都是靠一些比喻說明自己的理念、觀點。但是,這個比喻是雙方都要承認的。前述的幾種比喻,中觀都不承認,所以這些都沒有成為有說服力的理由。
午二、意義不相同:
若謂識了知,故說燈能明。
自心本自明,由何識知耶?
中觀反問到:你們拿這些比喻說明“心是自知自明的”,但二者是不相同的。在名言上,不進行觀察的時候,你可以這樣說,一個是通過其他的法變成藍色,一個是沒有通過其他法的因緣自成藍色。也可以說,燈火能照明自己,因為它沒有黑暗,憑此可以說照亮自己。在名言中,燈火能照明自己,這是由心識來了知到的。但是,在勝義中,心自知自明,這是以什麼來了知的?自知自明、遠離能取所取的心識,這是誰見到的,誰了知的?誰也沒見到,誰也不知道,僅僅是你們唯識宗安立的而已。
這種觀點並非通過理證等成立的,是他們特意安立的。為什麼這樣安立呢?也是沒有辦法了。仔細觀察後,能取所取都是不成立的,外境沒有了,所取境、能取心都沒有了,都不是在究竟上事實存在的,都不是實有的。那這些形相是怎麼顯現的?他們就沒辦法解決這個問題了。他們還不明白空性的真理,因為都是空性的,所以能顯現。但是,他們沒有明白這樣的一個真相,他們的境界還沒有達到這樣的層次,這個時候也很無奈啊,沒有辦法啊,所以就安立了“自知自明”這樣一個心識,認為它是實有的,通過它而顯現一切。所以也不是通過理證,都是他們自己特意安立的。
現在,中觀就反問:你們這個自知自明、遠離能取所取的一個心識,是誰見到的?誰了知的?
有些外道認為有一個造物主,快樂痛苦都是由他創造的。同樣,他們也就是自己這樣說說而已,這樣的一個造物主是誰知道的?誰看到的?誰了知的?他們也說不清楚。
可見,最後,除了中觀,其他都無法自圓其說。有實宗的有部和經部承許極微塵和剎那心,若仔細觀察,是不成立的。唯識宗認為有部、經部所持的觀點確實有問題,就安立了一個“自證自明”的心識,由它來顯現萬法,但是這也是他們自己安立的而已,到底有沒有這樣的心識存在?沒有。最後,中觀認為,都是空性,因為空性才可以顯現,否則不能顯現。這些顯現也是各種各樣,是變化無常的,你根本無法掌握這些,為什麼?因為空性才會如此。因為空性,所以這些顯現隨時都會變,各種各樣的都可以有。
明白空性以後,應該對我們有所啟發。這些是我自己的顯現,其他還有很多種顯現。我們不能執著自己眼前的這個顯現,為什麼?因為還有很多種啊!也許你十分肯定地說:“這是好人……”不一定,還有人認為這是壞人呢。所以好和壞不是絕對的。淨和污也一樣。你認為清淨,但有人認為不清淨。所以都是沒有絕對性的,大家就要明白這個道理。你真正明白了,以後就不會按自己的觀點、想法去做事,因為這不一定都是正確的。
為什麼強調要“信佛”?這叫信佛!其實大部分人都沒有真正信佛啊。最究竟的勝義谛是佛的境界、佛的所見,那才是最究竟的。我們要相信這個,不能相信自己的見聞覺知。但是,我們都是相信自己的見聞覺知的,所以根本談不上什麼信佛。
為什麼說在名言中、在世俗谛上是存在的?因為在眼耳鼻舌身識面前是實有、事實存在的。但是,這都不是真正的正量。除此之外,還有聖者的境界。所以不能只相信自己的所見所聞,所知所覺。這些在勝義谛上不存在,是什麼意思?不是什麼也沒有。在勝義谛上,就不同於我們這些世間人所知所覺的這些了。
辰二(無有根據)分二:一、無有現量根據;二、無有比量根據。
前文主要是說明對方的比喻不合理。下面開始分析,你們的見解是沒有根據的。
己一、無有現量根據:
若識皆不見,則明或不明,
猶如石女媚,說彼亦無義。
“若識皆不見,則明或不明”:在勝義當中,自識、他識一切識都見不到,不成立。若是有所見的話,可以說,但是沒有啊,有嗎?你見到的,他見到的,還是誰見到的?都沒有現量見到。你們在勝義谛上安立這樣一個心識,但勝義谛上也沒有這樣的一個所見啊!沒有現量見到,就不存在,若是不存在,還辯論什麼啊?說“明”或“不明”的差別,這都是無有意義的。
“猶如石女媚,說彼亦無義”:既然自識、他識等一切識皆不見,那還爭論“是自明”或“不是自明”這些,都是無有實際意義的。猶如說石女的女兒嬌媚不嬌媚一樣。世界上不可能有石女的女兒,所以談論石女的女兒嬌媚不嬌媚,沒有任何實際意義。
其實,一切法都是沒有實質性、沒有恆常性的。所以,說這個好或不好、美或不美……有什麼用啊?美和丑也是觀待的,沒有絕對的美,也沒有絕對的丑;好和壞也是觀待的,沒有絕對的好,也沒有絕對的不好。在世間,都是平等的,好也沒有什麼,壞也是這樣。沒有永遠的好,也沒有永遠的壞。所以,大家要明白這樣一個真理,這樣你就不會太執著這些顯現。
哪有(實質的、恆常的)啊?親人變成了敵人,敵人又變成了親人了。今天是親人,到明天就變成仇人了,無常嘛,也可以說實際就是假象嘛。若是在外境上事實存在,任何人在任何時候看都是一樣的,親人就是親人,仇人就是仇人,但不是啊!都是由自己的分別心假立的,其實都是平等的。淨與不淨也一樣,也是由自己的分別心假立的。哪有淨,哪有不淨?都是一樣的。今天你認為清淨的,也許到明天又變得不清淨了;今天你判斷這是不清淨的,也許到明天又變了,對你來說又是清淨的了。
大家就要明白這些,而且還要把這些落實到生活、工作中。其實用不著這麼多邏輯,不用通過這麼多邏輯去抉擇,舉幾個生活中的例子也能說明這些道理。
好比有一所房子,今天你把它視為自己的家了,這叫我所執。有“我”就有我所執。它變成我所執的東西了,這時別人不能隨便出入,也不能隨便動屋裡的東西。如果他人隨便進你的屋子,你的心裡就會很不高興,很不滿意,甚至會罵他,可能還會想盡一切辦法去傷害他。即使你允許他進來,如果他隨隨便便亂碰你的東西,你肯定會很生氣,很不樂意,甚至會無法忍受,就會罵他。再過幾天,這間房子賣給別人了,不是你自己的了。這時你沒有把它視為“我”的家,它沒有變成你的“我所”。你就會在那裡袖手旁觀,誰進都可以,不會對你產生不好的影響,隨便進。在房子裡面,別人碰這個摸那個,你也不會生氣,甚至心裡還有點兒高興呢。因為是別人的嘛,和自己沒有關系了。你看,是同樣一所房子、一個空間,為什麼前後有這麼大的差異呢?就是執著!
對人也是這樣的。今天你把他(她)視為自己的家人、親人了,他(她)若是不回來或者在外面喝酒,你覺得這是天大的事啊,肯定會很痛苦。都是自找的!有什麼痛苦的?他(她)也不是你一個人的。但是,你就把他(她)視為自己的了——“我的”,這個人就成為了“我所有”,這就是我執和我所執嘛!過兩天分手了,你們兩人沒有任何關系了。這個時候,他(她)回家或不回家,在外面喝酒或不喝酒,都沒有關系。你看,同樣的一個人,但是前後的差異來自於什麼?就是執著!
“這是我的家”,不是絕對性的;“這是我的親人”,也不是絕對性的。你要明白這個。這就是因緣和合而生,因緣和合而滅。也可以說是緣來緣去,來了就是來了,去了就是去了。如果明白了這些,你就不會受影響,這叫隨緣。來了我也接受,來了也行;走了我也不挽留,因為強留不了。有的人考慮這個考慮那個,還到處找這個人卜卦,找那個人算命,這些都沒有用。該來的一定會來,不該來的不會來的;該走一定會走,不該走不會走的;該是你的就是你的,不該是你的不會是你的。在這個過程當中不要患得患失。人為什麼煩惱、痛苦?就是患得患失。這都是徒勞無益的,沒有任何實際意義。
我現在弘法利生也是這樣,在我的內心深處是一切隨緣的。有就有,沒有就沒有;能成就成,不能成就不成,沒有什麼。有時候在表法上,可能有高興不高興,同意不同意。在內心深處,也不能說一點不動心,不動搖,但我是不會執著的。這都是緣分的事、福報的事。每個人的緣分不同,每個人的福報不同。誰也控制不了誰,誰也左右不了誰,要麼是通過業力而走,要麼是通過願力而走。一般的眾生都是通過業力,被業力牽引,誰也沒有自由。那些大成就者就通過願力,也不是想怎樣就怎樣的,都是有願力的,不是隨便的。
我們學習中觀,就要學會放下,不要以自己的一些概念、一些想法一意孤行。誰都有個性,有些人個性特別強,這不是什麼功德,這是過失。在學佛的道路上,這是很大的過失;在修行的道路上,這是成就最大的障礙。就要放下我執我見,沒有真正成就之前,不能自以為是、自作聰明、自作主張。
大家仔細觀察觀察自己,尤其是到關鍵的時候,都是自作主張,自以為是的。所謂的修行人、學佛人也是,尤其是遇到一些對境的時候,都是心慌意亂、手忙腳亂的。這個時候要淡定!比如說有病了,找中醫西醫,找這個那個……你真正有病了,是要治療的,但是你要看自己的緣分在哪裡。知道自己的緣分在哪裡,就要穩定。有的人心不定,東抓西抓,東跑西顛,這樣就更亂了。
所以,任何時候都要學會穩重,要做到穩重。尤其作為一個修行人,更要這樣。還有人心裡不穩定,吃著碗裡的還看著鍋裡的,都是這樣的。其實遇到對境的時候,想超越就要通過自己心的力量。什麼意思?就是通過自己堅定的信念。否則,很難的。
其實我們每天從早到晚都在分別、執著這個好那個壞,這個對那個錯,這樣那樣……可以說,這些就猶如談論石女的女兒姿態嬌媚與否一樣,沒有任何實際意義。人就是因為妄想太多了。
己二、無有比量根據:
諸法無自性,這是佛現量見的,是通過根本慧定現量見的。我們雖然無法現量見,但通過觀察量去觀察,也可以無誤地了知這樣一個真理。這叫比量見。
唯識宗最終所安立的自證自明的心識,既不是現量見的所取境,也不是比量見的所取境,是沒有根據的。
若無自證分,心識怎憶念?
心境相連故,能知如鼠毒。
“若無自證分,心識怎憶念”:這是對方的觀點。對方說:我們可以憶念一些過去的認知,也可以說是過去的一些心識,比如以前感覺過的一些快樂或所謂的痛苦及一些事情等。因為自知自明,所以才可以憶念;如果沒有自證分,怎麼能知道、憶念以前的一些心識呢?
下面是中觀的回答。
“心境相連故,能知如鼠毒”:心識和外境是互相聯系的。怎麼憶念呢?不是因為自知自明而憶念,而是想到以前經歷過的一些境的同時,知道當時的意念或認知,這叫憶念。好比一個人在冬季的時候被老鼠咬傷了,咬傷的同時已經中毒了,但是他當時沒有察覺到。等到春季的時候,聽到打雷的聲音,毒性開始發作,身體開始疼痛了,這時就想起了冬季被老鼠咬傷的情境,他通過這個情境就想到:噢,當時我可能中毒了,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
這裡用比喻來說明。當時中毒了,但是他不知道,這說明沒有自知自明。後來怎麼知道的,怎麼憶念的?當毒性發作,開始疼痛的時候,他就想到被老鼠咬傷的景象,這是過去自己經歷的外境。同時接著就想:哦,那個時候中毒了。這樣才覺察、憶念起當時的心識,就是當時的那種認知。也就是,先想到外境,外境和心是有聯系的,同時憶念過去的那個認知、那個心識,這不是自證自明的。
辰三、破除妨害遮破:
心通遠見他,近故心自明。
然塗煉就藥,見瓶不見藥。
“心通遠見他,近故心自明”:對方又提出:有禅定的人就有他心通,以此能知道他人的內心,能看到地下或遠處的東西。既然如此,怎麼能不知道自己呢?怎麼能不明自己呢?既然遠處的毛發都能看到,那麼近處的柱子怎麼能看不到呢?
“然塗煉就藥,見瓶不見藥”:中觀辯駁:不一定。將煉成的藥塗抹在眼睛上,也能一清二楚地看到山外、房外以及地下的物質,但他看不到抹在眼睛上的眼藥。按照你的理由,遠的東西都能看到,那離自己最近的、自己眼睛上抹的眼藥也應該能看見吧,但是看不到啊!所以這也是不一定的。
見聞與覺知,於此不遮除。
此處所遮者,苦因執谛實。
對方又說:若是這樣,連自證自明的心識都沒有了,一切能取所取都沒有了,這樣就什麼也沒有了,這不就是斷滅嘛!
中觀辯駁:不是。在世俗谛上,我們不遮破眼所見、耳所聞等這些見聞覺知,這在名言上屬於世俗谛。在抉擇勝義谛的時候,在究竟上,你們說是實有的、存在的,我們要遮破這個觀點。如果認為在勝義谛上是實有的,這就是執著!這樣就會生煩惱,就會痛苦。執著是煩惱的根、痛苦的根。我們就要遮破這樣的觀點和見解。
前述都是真相唯識宗和中觀派之間的辯論,下文開始是假相唯識宗和中觀之間的辯論。
寅二、遮破境心非二之有實:
幻境非心外,亦非全無異,
若實怎非異,非異則非實。
“幻境非心外,亦非全無異”:假相唯識宗認為,顯現幻境之眾形相並不是這顆心以外的外境,但也不完全是心,就是假相。
接著中觀對此進行遮破。
“若實怎非異,非異則非實”:這個觀點很容易遮破。若是實有存在的話,或者和心一體,或者和心是他體,即心之外的另一種實有法。只能以這兩種方式存在,沒有第三種情況。若不是心,也不是心之外的他法,那就變成無為法了,這樣就是非實有,就是不存在的了。
丑三、結合時義:
幻境非實有,能見心亦然。
你們唯識宗的觀點,就是如幻如夢的所取境雖然不是實有,但是可以為所見。
既然外境雖然不是實有,但是也可以當做所見。同樣,心識也不是實有,但在名言中也可以為能見。二者是同樣的道理。若存在,就都存在;若不存在,就都不存在。勝義谛上都不存在,世俗谛上都可以安立。
其實無論是假相唯識宗還是真相唯識宗,他們究竟的勝義谛是遠離能取所取的自證自明的心識,但這是不能成立的。若是成立,或者通過現量見到,或者通過比量見到。但是,通過現量沒有見到,通過比量也沒見到,沒有任何依據證明它存在。這都是他們自己安立、假立的法,沒有別的。所以就要以這樣的方式去遮破,沒有別的辦法。他們不明白因為空性才顯現的道理。
無論是假相唯識宗還是真相唯識宗,在抉擇勝義谛的時候,尤其在抉擇“自證自明的心識是實有的”這個觀點上,二者都是統一的。所以,中觀遮破的時候,也會一起這樣進行遮破。
好的,今天就講到這裡!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