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大學》講“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現代人總是忙碌於求得之中,不若先止求定。禅修是很好的方法,坐立行臥皆可以禅修。
很多人以為禅修一定要坐著修,但是當他實行過行禅之後,他的坐禅功夫將大有進步而且他的身體會更健康。
若想更成功地練習行禅,必須在步行時使腳底保持和地面平行,並且在提起、移前及踏下時,持續仔細觀察腳底的感覺。當一個人已經熟練地學會及理解它,行禅對他就很有用處了。
當你步行時,頸項和背部必須挺直,腳底移動時必須與地板平行,眼光投在兩公尺前的地板上。觀察每一步腳底的感覺。移動右腳還是左腳,不要概念化。提起、移動或接觸,不要概念化,而只觀察腳板或腳趾的感覺(腳板與地面是平行地移動)。
走了一陣子之後,你就會覺察到感覺。當你提起你的腳時,覺知腳底略有粘粘的感覺。要有正念,不要東張西望,要覺知腳板以及你所走的路。
如此,你會發覺從腳底、腿部、膝蓋、身軀甚至頭部有許多的感覺。盡量專注觀察你每一步伐所產生的感覺。行禅時,觀察提腳、往前移腳及踏到地板的感覺,並體驗「身觸」的生滅。禅修者的認知愈來愈深入,愈來愈清楚,將體驗到「意觸」以及其他效應。
當一個人獨自在房子修習時,他可在一個室內打圈子。然而,最好還是找一處可以來回步行的地方。沙地比水泥地對健康有益,而木材地板也可以。
行禅的正確方式:往上提腳使腳底平行於地板,要同時提起腳跟與腳趾。移腳時,腳趾直接指向移動的方向而不是向外側。踩下時,腳跟和腳趾要同時到達地面。
行禅引起的感覺如下:移動時腳底有刺痛,腳底的麻或熱的感覺向上移動到腿部、胸部感到緊悶、頭部暈眩等,你不用擔心任何感覺的產生,因為它們都會自然地消失。
最好的現象是這些感覺傳到胸部中心產生一種刺痛的感覺。這時,禅修者就應停止步行,站定,持續專注在這感覺上。這樣禅修者將對他的全身會生起「正知」,對感受以及每一時刻所作的行為越來越了解,越來越敏銳地覺知了。
佛陀教導行禅時說,禅修者對自己的每一個步伐都要「正知」。
行禅有五個益處:
(1)有耐心去步行長距離而不疲困。
(2)工作有恆心,這是佛陀在練習禅修時所強調的。初學的禅修者,不易坐、站或步行一段長時間,因此他最好由行禅開始,過後他就會比較有耐心了。
(3)增進健康︰你會發現當你在行禅時,身體各部的神經都活躍起來,全身熱起來,身體冒汗。佛陀曾說過身體的不正常的活動會產生病痛。
(4)飲食容易消化,這就是為什麼行禅可治療胃病。
(5)行禅所獲得的功效可以維持很久。
其他要點:
行禅能發展覺知的平衡性、准確性與專注的持久性。在禅修期,通常以相同的時間,一整天交替進行坐禅與正規的行禅。一小時是段標准的時間,四十五分鐘也可以。對正規的行禅來說,禅修者可選擇一條大約二十步長的小路,循著步道慢慢來回行走。
在每天的生活中,行禅也是很有幫助的。禅坐前的一小段時間,例如十分鐘,進行正規的行禅,對心的專注很有幫助。
除此之外,行禅所發展的覺知對我們很有幫助,因為身體在一天之中,總是四處活動。行禅會發展覺知的平衡性、准確性與專注的持久性,在行禅時可觀察到很深奧的佛法,甚至獲得證悟!
事實上,不在禅坐之前行禅的行者,就如開部耗盡電池的車一樣,很難在坐禅時啟動正念的引擎。
將心系在走路的感覺上:
行禅由注意走路的每個步驟組成,如果走得相當快,則注意腿部的移動,而在心中默念:"左、右、左、右。"並覺知整個腿部的實際感覺。
如果走得慢,就要注意每一腳的抬起、移動與放下,不論任何一種情況,都要努力完全把心系在走路的感覺上。當你走到步道盡頭,立定、轉身再度開步時,都要注意有什麼動作發生。
除非遇到地上有障礙物,否則不要低頭看腳,在你致力於覺知感覺時,心中留存著腳的影像,對你並無助益。
你要專注於感覺本身,而那不是視覺的。對很多人來說,當他能純粹地認知諸如光、痛、冷、熱等身體的所緣時,這是個了不起的發現。
通常我們將行禅分成三個不同的動作——將腳抬起、移動、放下。為了維持精確的覺知,我們清楚地區分這些動作,在開始時,心中輕輕地默念每個動作,並讓覺知確實清。
內觀禅修
站立時的內觀(立禅)
赤腳站立,使腳板接觸在地板上,並使身體直立著(雙手互握勿動)。立禅修習法與坐禅修習法相同。
當你站著時,你也可以移動你的手(如前述)、正念於你的呼吸、注意你胸口刺痛的感覺或足底的感受。這些與坐禅一樣。
所不同的是,坐著時是觀察你的臀部接觸的感覺,而你站著的時候卻是觀察你腳底接觸的感覺。
當你專注於腳底接觸的感覺時,你會感覺到你的腳底發熱、變硬、變緊、沉重、麻木或刺痛等,感受會由腿上升到身軀,有時你會覺得像是失去了平衡、頭暈或頭痛等。
各種各樣的感受都會產生,但是你不必害怕,你只要繼續觀察。修持立禅和坐禅的結果都是一樣的。年老的人練習立禅時,最好扶著桌子以防跌倒。
內觀禅修
躺臥時的內觀(臥禅)
禅修者練習躺臥的禅修時,要依據佛陀的指示:在中夜時分,向右側臥,如同獅子的臥態,把一只腳放在另一只腳上,如此內攝而寧靜。
在躺臥時要有正知,禅修者可專心觀察太陽穴接觸枕頭的感覺、臂部或身側與床接觸的感覺;或者小心地正念於呼吸的進出,直到覺知一些刺痛,在所觀察的地方時時刻刻生起和滅去,而後繼續觀察這感覺並且同時覺察心中生起的念頭。有些念頭支持禅修的練習,有些則會破壞禅修的練習。
當覺知到任何念頭會破壞禅修時,他要立刻放下念頭,專注於禅修對象上,不要追隨妄念或擴延妄想,因為:敵人傷害敵人,仇人傷害仇人,惡心則使自己受更大的傷害。不是父母、親友能使你更好,而是善心使你能更好。
有的禅修者右臥有困難,那就以適合他的姿勢來躺,但要保持如同前述的正念與正知。
內觀禅修其他動作
坐、住、行、屈身伸身以及臥時,如何正知而作,已在前面說過。現在,我們將討論在其他的動作,如何正知而作。
如果要正知於吃、咀嚼、喝、嘗味的話,禅修者應觀察舌頭與食物或水接觸的感覺,然後觀察嘴或舌頭的移動。
有關進食,佛陀的訓示是:“謹慎而小心地進食,不是為了娛樂或耽溺,不是為了漂亮和裝飾,而是足以支持和滋養身體和減輕痛,以助於過著正確的生活,並想著:我檢查那已生起的感覺,而不再起新的感覺。
我無愧而安寧地活著,就如一個照顧傷口的人,只希望早日康復,又如一個在車軸上加油的人只求足夠運送該批貨而已。如是謹慎而小心地進食,不是為了娛樂,…並想著:我要安寧地活著。”
觀前顧後時,要觀察眼或轉頭的感覺,並且覺知心中的感覺。雖然佛陀所說的正念正知於搭衣持缽是對出家人來說,但是在家人也要將這個指導應用於穿衣、攜物或其他日常雜務上,對所做的任何事保持正念與正知。(本文摘選自阿姜達磨多羅所傳的內觀法《內觀禅修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