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真堪布宣講於2016年6月6日
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開始為大家講因明論。從前年開始,我們學習了五部大論,已經學修了戒律論和中觀論的部分內容。
今年主要講因明論。佛在經中講過很多現量、比量等等,講過很多正確的見解,正確的識,但都沒有列成一個單獨的系統。後來,陳那論師和法稱論師把這部分單獨歸納成一個系統,叫因明論。最初陳那論師造了《集量論》等很多著作,講的都是因明。法稱論師共造了七部論典,叫“因明七論”,主要開啟了陳那論師的密意,也可以說是廣大弘揚了因明。
這次,我們要講陳那論師的《集量論》和法稱論師的《釋量論》等論典會有一定的難度,詞句方面非常繁瑣,但最主要的是沒有漢語版的教材,所以沒有辦法學習這些論典。其實這些論典是非常殊勝的!但這次我們用的薩迦班智達的《量理寶藏論》,這裡包含了陳那論師的《集量論》和法稱論師的《釋量論》等論典的內容,詞句也比較簡單易懂,教材也容易找到,都有漢語版的。《量理寶藏論》《量理寶藏論自釋》,還有《量理寶藏論》其他一些解釋的論典,都已經翻譯成漢語了,資料比較豐富,我們學起來比較容易。
此處所講至尊文殊菩薩(之化身)薩迦班智達所著,有十一品內容的這部《量理寶藏論》分三:入論分支;二、真實論義;三、造論究竟之事宜。
甲一(入論分支)分三:一、為通名言而說論名;二、為除違緣而禮贊;三、為使造論究竟而立誓。
薩迦班智達被稱為“班智達”,“班智達”是精通五明的意思。藏地出現過很多大德高僧和無與倫比的論師,但是被稱為“班智達”的人極其罕見。薩迦班智達的名字叫根嘎嘉村,是一名薩迦派的大德,後來被稱為“薩迦班智達”。當時他不僅在雪域藏地,在其他地方比如印度、漢地也都非常著名。
當時在印度發生過這樣的事情。以前印度經常有外道論師跟內道(佛教)辯論。當時有一個叫措希噶沃的人非常猖狂,要跟內道辯論,如果有人戰勝他了,他就跟隨這個人進入佛教。但是印度沒有人敢跟他辯論,可能當時印度的佛教比較衰落。
眾所周知,薩迦班智達非常精通佛理,辯論方面也非常出色。於是,大家都推薦薩迦班智達,並邀請薩迦班智達到印度跟外道的措希噶沃辯論。薩迦班智達同意與他辯論,最後戰勝了外道論師措希噶沃,也降伏了他。措希噶沃為了兌現自己的承諾進入了佛教。當時薩迦班智達帶他入藏,但是薩迦班智達有一些猶豫。因為當初蓮花生大士到藏地的時候,遭到了十二地母的阻攔。蓮花生大士通過廣大的神通降伏了十二地母,讓十二地母作為藏地的護法,囑咐他們不允許任何外道進藏。薩迦班智達知道這件事,擔心無法帶措希噶沃進藏,於是把自己的袈裟蓋在了措希噶沃的身上。他們進藏的時候,果然遭到了十二地母的阻攔。她們想通過打雷劈死措希噶沃,但是因為有薩迦班智達的袈裟,所有沒能成功,最後她們從地下打雷,劈死了措希噶沃,薩迦班智達也沒有辦法。
薩迦班智達不僅精通五明,還有廣大的神通。薩迦班智達當時在漢地也非常出名。元朝的時候,有位皇帝非常看重他,邀請他到皇宮傳法。後來他成了國師,成了皇帝的上師。他是一個非常著名的班智達。
在因明方面他也非常精通,薩迦班智達出生之前也出現過很多著名的論師,他們也解釋過二位論師的論典,也開啟過二位論師的密意,但是他覺得都不究竟,自己有必要造一部論典,然後就發心寫了《量理寶藏論》這部論典。
為什麼叫《量理寶藏論》呢?因為它包含了因明七論的內容,也包含了《集量論》的內容。此論相當於無余收集了因明七論與《集量論》正理珍寶的寶藏,所以叫《量理寶藏論》。精通了《量理寶藏論》相當於精通了陳那論師的《集量論》,也精通了法稱論師的《釋量論》,還會全部精通二位論師很多其他的論典。裡面的詞句非常簡單明了。薩迦班智達的意思是,通過《量理寶藏論》才可以真正通達二位論師的著作,比如說《集量論》和《釋量論》等。若是不依靠《量理寶藏論》,很難精通,很難正確無誤地了知二位論師著作的內容、論典的密意。
《量理寶藏論》還有梵語的名稱——“札瑪納耶達讷德”,翻譯成藏語是“擦瑪熱畢得”。它不是印度的論典,原文也不是梵語,為什麼要加梵語的名稱呢?一般來說,梵語的經典、論典翻譯成藏語的時候,有種習俗,也可以說有種規矩,就是譯師們會留下論典梵語的名稱,其他的只有譯文,沒有梵語。
名稱留下梵語是有必要的。一是能得到加持,二是可以串習,三是可以感恩,也可以種下善根。
獲得加持,賢劫千佛都用這個語言來轉法輪,這樣有無比的加持,自己也能獲得加持,有這樣的必要。可以串習,自己將來成佛後,也許要用梵語來講法或轉法輪,現在就可以在相續中串習一下,以便將來可以很流利的轉法輪,有這樣的必要。可以感恩,也可以種下善根。後學者學這些經典、論典的時候,梵語的名字讀一遍都很費勁,由此可以憶念譯師們的恩德。因為當初他們學習梵語,後來把這些經典、論典翻譯成藏語,這個過程是非常不容易的。若是沒有這些譯師們,沒有他們的翻譯,我們怎麼能學到這些殊勝的論典和經典?
賢劫千佛在印度菩提樹下金剛座上示現成佛的時候,就是用梵語來傳法、轉法輪的,這是非常有加持力的一種語言,我們讀一遍也能種下無比的善根。薩迦班智達寫這部論典的時候,名稱也留下了梵語。它雖然不是印度的經典、論典,也不是梵文的原文,是翻譯成藏語的,但是這樣做,剛才所講的這些必要一樣存在,後學者一樣能得到利益,所以他特意留下了梵語的名稱。
乙一、為通名言而說論名:
梵語:札瑪納耶達讷德
藏語:擦瑪熱畢得
漢語:量理寶藏論
為什麼叫《量理寶藏論》?“寶藏”是無有窮盡的,通過《量理寶藏論》可以產生無比的正見,產生無窮盡的正確的量,所以叫《量理寶藏論》。不是所有的著作都可以稱為論典,內道佛教被稱為論典的所著必須有兩個作用:一個作用是解救眾生——將眾生從三惡道裡解救出來;另一個作用是能夠不同程度的對治或息滅貪嗔癡三毒。
經典和論典命名的方式有很多,在《解深密經》裡講了四種,以地名、人名、比喻、意義而取名。比如《楞伽經》是以地名取名;《彌勒請問經》以人名取名,當時是彌勒菩薩請問的;以比喻而取名,如《金剛經》;以意義而取名,如《十地經》,共有四種。還有以偈頌的數目而取名,比如《佛子行三十七頌》。在這裡,《量理寶藏論》是以比喻和意義兩種方式而取名。
經典、論典取名是有必要的。在《楞伽經》中雲:“若不立名稱,世間皆迷蒙,故佛巧方便,諸法立異名。”對於一個利根者來說,他看見或聽見這個名字,立刻就能通達整個經典、論典的內容和意義;中根者依命名而知道大概的義理;下根者易於尋找論典,比如在圖書館書架上有很多書,要找《量理寶藏論》或者《集量論》,以名稱很快就能找到。溝通也方便,比如很多書堆在那裡,我叫侍者去拿《量理寶藏論》,他就能看到,就能拿過來。所以,這都是有意義、有必要的。
乙二(為除違緣而禮贊)分三:丙一、禮贊殊勝本尊;丙二、禮贊根本上師;丙三、禮贊二位理自在。
薩迦班智達的本尊是文殊菩薩,所以他首先頂禮自己的本尊。以前那些著名的譯師們翻譯梵語版的經典、論典的時候,都有這樣的規矩和習慣,先做祈禱或者禮拜,以頂禮的方式祈禱聖尊。在此處,雖然它不是翻譯的,但是也按照這個程序或模式先頂禮聖尊,尤其是頂禮自己的本尊文殊童子。這不是純粹的譯禮,但是也有相似的意思。
文殊菩薩為什麼叫做聖者呢?遠遠超過凡夫、聲聞緣覺、大乘不清淨一地到七地菩薩,故為“聖者”。因為他跟普通凡夫、聲聞緣覺、一地到七地的菩薩不一樣。他示現的是八地的菩薩,所以講聖者的時候沒有說八地以上的菩薩。聖者是超勝的對境,不包括八地以上的菩薩,因為他是佛的化現,也是諸佛智慧的總集,但示現上是八地的菩薩。文殊是什麼意思?身口意無有粗淺過失,故為“文”;圓滿二利,堪為所依之最,故為“殊”。原本已經成佛,然而卻示現為菩薩“童子”相。他是八地菩薩,但形象是一個童子,所以叫文殊童子。文殊菩薩也有勝義谛的文殊菩薩,從這個角度來講,文殊菩薩也指諸法的究竟實相,即不增不減,所以文殊叫童子。
在這樣的聖者文殊童子前,作者首先三門畢恭畢敬而頂禮。以這種頂禮的方式祈禱文殊菩薩,希望能夠獲得文殊菩薩的加持,希望能夠獲得這種事業,讓所著論典順利圓滿。有這樣的必要,有這樣意義的存在。
丙二、禮贊根本上師:
具見一切所知之慧眼,具成眾生妙善之大悲,
具行無邊事業之威力,怙主文殊上師足下禮。
作者薩迦班智達一心頂禮根本尊文殊菩薩無二無別的具德上師札巴嘉村。札巴嘉村是他宿世有緣的上師,他通過三個特點來憶念上師的功德,然後頂禮。第一,智之特點。他的上師札巴嘉村具有無礙洞察盡所如所一切所知的慧眼,他的智慧和佛的智慧無二無別。第二,悲之特點:宿世有緣的上師札巴嘉村具足成辦所有眾生增上生決定勝一切妙善的大悲;增上勝是暫時的利益,決定勝是究竟的利益。暫時的利益指如名聞利養,但是主要指八大成就,足神通、天眼通等八大神通;決定勝是究竟的利益,比如三菩提果——聲聞、緣覺、佛。第三,力之特點:作者的上師札巴嘉村具備恆常周遍不斷行持無邊無際利樂幻化事業的威力。他的事業和佛的事業也是無二無別的。佛的事業是恆常的、周遍的、任運的。上師札巴嘉村也有這樣的功德。作者薩迦班智達根嘎嘉村在具有智悲力之主尊,與怙主文殊菩薩無二無別的具德上師札巴嘉村足下稽首敬禮。
丙三、禮贊二位理自在:
理自在指的是法稱和陳那論師兩位尊者。
妙慧頂佩功德寶珠飾,二谛舌出空性毒蛇聲,
智悲目光反方無法忍,智者海嚴具德龍王勝。
這是比喻,是用形象化修飾。龍王即是二位論師,二位論師即是龍王,同、象等詞都不用,所比說成能比,能比說成所比。
以與龍王相似的手法來禮贊二位論師,陳那論師和法稱論師二位論師的微妙勝深妙慧的頭頂佩戴著無余照見事勢理意義的功德寶珠飾品;完整無缺的二谛(世俗谛和勝義谛)舌根發出空性與無我的毒蛇叫聲;咄咄逼人的智悲目光令辯方反方之士無法忍受;堪為希求解脫諸智者大海的莊嚴。用這些來說明龍王和二位論師有五種相似點。
第一,二位論師有無與倫比的智慧,都精通了甚深的佛理,龍王頭上有珠寶的裝飾,很多人和非人都想取珠寶,但是龍王頭上還有很多毒蛇,一般毒蛇都有兩個舌頭,“沙、沙”叫,毒蛇顯示威力,人都不敢去取寶珠,龍王莊嚴大海。
二位論師——陳那論師和法稱論師的智慧無與倫比,他們宣講的二谛,如同毒蛇的兩個舌根,兩個舌根都有聲音。他們宣講的空性和無我的聲音如同毒蛇發出的“沙、沙”的叫聲,想盜卻不敢來取寶珠,不要說人,即使是非人也很難靠近。印度藏地都有很多愛辯論的人,辯論的反方都不敢來辯,這樣自然就降伏了他們。二位論師都精通了甚深的佛理,是諸智者的裝飾,莊嚴諸智者,諸智者本來就精通佛理,通過二位論師的論典,智慧就更增長了。
把二位論師比喻成龍王,共有五種相似點,這是一種表達的方式,也是一種贊揚的方式,以此方式來禮贊、頂禮二位論師。第一頂禮本尊我們能理解,第二頂禮上師我們也能理解,因為上師是一切成就的來源,第三為什麼頂禮二位論師呢?這也是有必要的。二位論師開啟了因明這樣的寶藏並廣泛弘揚,對後世的恩德無比,所以要頂禮。還有,《量理寶藏論》主要解釋二位論師的密意,主要講《集量論》《釋量論》的內容,這是二位論師智慧的精華,所以有必要頂禮、感恩。
一位智者,無論做何種事情,首先會頂禮和祈禱,這種頂禮也是祈禱的方式,這樣能得到加持,事業也能順利圓滿。還有,後學看了知道這是位智者,容易接受他的著作,能利益後學人。所以做任何事情,尤其是寫論典的時候,首先都要祈禱、頂禮,有這樣的必要。
乙三、為使造論究竟而立誓:
雪域千萬智者之群星,雖啟法稱教典之蓮苞,
然至吾慧陽光未普照,無法明現論意之花蕊。
一般都有這樣的規矩和習慣,造論或寫東西的時候,要先立下誓言。一位智者、具德的人,不會輕易立下誓言,一旦立下了誓言,就會像石頭上刻的字一樣,風吹雨打也不會磨滅,經歷再大的坎坷也不會捨棄,這是一個具德智者的作風。他們不會輕易立下誓言,一旦立下了誓言定會至死不渝。有些人立誓言時不經過深思熟慮,信口開河,一旦遇到了事情就會捨棄誓言,這是愚者的作法。薩迦班智達造論的時候為什麼要先立下誓言?因為他一定要完成這件事,對自己來說也是一種鞭策:我已經立下了誓言,必須要把這個論典寫完,要把這件事情做好。
“雪域千萬智者之群星”:“雪域”指藏地,“千萬”指多,“智者之群星:指把智者比喻成天上的星星,意思是跟我比他人都是星星。
“雖啟法稱教典之蓮苞,然至吾慧陽光未普照,無法明現論意之花蕊”:雖然雪域無數智者開啟了具德法稱論師教典的蓮苞,然而在如我之陽光般的智慧未普照之前,無法令論典甚深意趣之花蕊綻放於世。意思是他人都沒有明白。
以慧明目如實慎重見,法稱論師所許之意趣,
具足妙慧正直以慈憫,求義他眾意樂說此論。
這是他造這部論典的原因。立下誓言,要種下造論善始善終之因,就會把這部論典寫完。立下誓言有很多方式,但是他有點不客氣、不低調,在雪域藏地的土地上,精通推理的人很多。剛開始在藏地就有精通推理的鄂(勒巴西繞)、夏(秋吉桑給)、藏(尊追桑給)、丹(瑪威桑給),都是後藏特別著名的論師。
現在格魯派非常注重辯論,他們有一種辯論方法,一套邏輯,都是獨有的,異常犀利的。通過辯論,可以把是說成不是,不是說成是。這是辯輪的最高境界。他們主要解釋的是《集量論》的內容,開啟法稱論師的密意,但是都徹底。陽光的普照,才會讓蓮花盛開;星光的映照,不可能讓蓮花盛開。薩迦班智達自喻其智慧如陽光,雪域論師的智慧是星光。
乃至薩迦班智達我的慧日光芒尚未普照期間,意思是我沒有來到這個世間之前,根本無法了然顯出因明七論究竟意趣的花蕊。因此,為了使之明現,作者我並非隨心所欲,而是依靠俱生、修行(有些人生下來時就很有智慧。有個人叫額頓,幾歲時就能辯論,都是前生帶來的。薩迦班智達也不客氣,說自己有俱生智慧,有修行產生的智慧)及本尊加持的智慧明目。
薩迦班智達為什麼這麼如此超凡呢,都沒有明白的他明白了,都沒有解釋清楚的他解釋清楚了,第一是他與生俱來的智慧,第二是後修行得來的智慧,第三是本尊的加持。
造論著論,在佛教裡是非常嚴格的,是有條件的。第一種是見性者——真正現量見到了諸法實相,這樣造論不會出錯。第二種是面見本尊,有本尊的攝受和加持不會走偏,不會誤導眾生。第三種是精通五明。這樣的人才有資格造論著論。薩迦班智達具有上述三種智慧,才有這樣的本事,這樣的能力。
如理如實善加照見具德法稱論師的意趣,進而具備分析相違相屬的妙慧,並且居心正直(正直也是很重要的),不偏不倚,無有貪圖名聲的動機(不是貪著而維護自己的宗派,不是以遮破他宗的心,也不是為世間暫時的利益而造,他的發心很純淨,內心很正直),他還有悲心,以憐憫渴求善說(有的人非常希望看到有正能量的論典)的其他補特伽羅的意樂(為有緣的眾生)而宣說此論。
立下誓言以後,一般不會捨棄誓言,也有這樣的必要,而且造論能夠善始善終。
今天我們講了論典的名稱,也講了頂禮和立誓三個內容,明天開始講論典的真實內容。好,今天就講到這裡。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