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達真堪布:《親友書》講解(二)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達真堪布宣講於2016年6月7日

  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接著講龍樹菩薩的《親友書》。

  於大能仁之眾教,王汝雖先已精通,

  猶如石灰依月光,豈非較前更美妙?

  “於大能仁之眾教,王汝雖先已精通”:“大能仁”指佛祖釋迦牟尼佛。佛祖釋迦牟尼佛的教法包括三轉法輪——初轉四谛法輪,中轉無相法輪,三轉分別法輪。樂行王以前可能學過很多佛法,因為龍樹菩薩在那裡待過一段時間,對他比較了解,所以才說樂行王已經精通了這些內容。樂行王肯定不會像龍樹菩薩那樣精通佛法。但是國王有那麼一點點傲氣,龍樹菩薩對他也很客氣:“你雖然很精通佛理,但是我今天給你講的這些佛法或道理,對你絕對有幫助,可以讓你的善根增長,讓你的智慧增長。”然後通過比喻來說明。比如這面牆是用石灰抹上的,石灰是白色的,抹好後上面再塗一層漆,這個牆就很潔白,很明亮了。但是一旦月亮的光映射在牆上就更潔白、更明亮了。意思是雖然你很精通佛理,今天再給你講一遍,也許你更能生起信心或增長智慧了。還有另就是一層含義,龍樹菩薩對樂行王很客氣,同時也很低調,這也是給信眾的一種表法。

  無論你的境界有多高,智慧有多深,都要謙虛、低調,越有功德的人越低調。我覺得有些人是特意低調或謙虛。其實,真正有成就、有功德的人,不用特意低調,而是自然而然地低調。我們有時候想展現自己,想突出自己,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是一種不自信的表現,說明你還沒有完全超越,不然還需要這些嗎?偉大的佛陀釋迦牟尼佛就是這樣,是自然流露。他出生的時候就說了這樣的話:“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佛是最圓滿的,智慧是最究竟的,沒有誰能與佛相比。跟現在有些人說的不一樣,“我要自信,我是全能。”這只是說說而已,你怎麼可能是全能的呢?但佛確實是真正的自信。

  真正有功德、功德圓滿的人,真正有福德、福德圓滿的人,不會炫耀,也不會突出自己。那些真正的大德高僧,自然而然就很謙虛,也很低調,沒有一點刻意的痕跡,是一種自然表現。這些就是告訴我們要低調。我們有一句法語:當你把自己放在最低處的時候,其實你在最高處;當你把自己放在最高處的時候,其實你在最低處。

  另外一層含義是,雖然樂行王很精通佛理,但是龍樹菩薩說:“你還應該谛聽,還應該認真地學修。”意思是我們行持善法的行為沒有盡頭。如果真有機會,真有因緣,就要行持善法,我們利益眾生的事業沒有結束的時候,也不能有結束的時候。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裡講:“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煩惱盡,我行持善法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眾生界盡,煩惱界盡。”眾生不可能有界盡的時候,煩惱不可能有界盡的時候,虛空也不可能有界盡的時候,同樣,我們行持善法無有界盡。

  現在有些人有這種想法:“我參加百日共修,一百天裡精進學修,結束後是不是就可以了?”有些人覺得:“我學完加行了,現在是不是可以放松了?我什麼時候才可以不學?什麼時候才可以放松?”沒有這樣的時候!有些人還可能有這種想法:“虛空沒有界盡的時候,煩惱沒有界盡的時候,眾生沒有界盡的時候,若是這樣,我的學修可能也沒有界盡的時候,那我太忙了,再修也沒有盡頭,再修都沒有究竟的時候,這樣我學修也沒有多大意義。”這樣說,可能有的人一下子就沒有心情了。

  以前也給大家講過,如果你真正得到了佛法,真正明白了佛法的時候,你學修佛法是一種極大的享受。這本身就是解脫,本身就是圓滿。若是你想輕松,看自己的心態。如果心態轉變了,就能輕松自在;如果心態沒有轉變,就沒有輕松自在的時候。“我成佛了還要學?還要修啊?”是!成佛了還要學還要修!你的念轉過來了,就解脫了,可以說成佛了。你心裡真正產生了佛法的功德的時候,就可以輕松自在了。學修沒有盡頭。“為什麼我解脫成佛了,還要學還要修?”因為這時你不是為自己學,不是為自己修,而是為眾生學,為眾生修。眾生無有界盡,煩惱無有界盡,所以你的學修也沒有界盡。“蓮花不住水,日月不住空。”雖然你在六道裡,與凡夫打交道,但是不會被染污,也不會有任何煩惱。沒有煩惱,沒有痛苦就是解脫,就是成佛。

  但是要發心。這是為眾生,度化眾生有很多善巧方便,其中一個就是同事,就是跟眾生一起學修,這時不是為自己,自己的煩惱習氣已經斷了,是給眾生表法。

  菩薩的四弘誓願也是這樣的:眾生無邊誓願度。雖然眾生是無邊無際的,但是也度化。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四弘誓願是菩薩應當具有的心態。若是你真正發出心來了,心態放下了,這也是解脫成佛的一種方法,一種竅訣。

  有的人總想:我什麼時候才能學完,什麼時候才能修完?很期待,這也是一種嗷嗷待哺。這種心態是有問題的,你仔細觀察一下。你要干什麼啊?想懈怠、想放逸啊?你懈怠放逸了,還是輪回,還是倒退麼!成佛了不可能懈怠,不可能放逸。有的人就是想懈怠,想放逸。那時,睡覺可以睡到自然醒,吃飯也是慢慢吃、慢慢嚼,因為有很多時間,那時就不用學修了嘛。穿衣服也是,慢慢試,不行再換再試。這種心態是有問題的,不能有這種心態。

  剛才講了,行持善法的行為無有盡頭,利益眾生的事業無有結束,眾生界盡煩惱界盡,利益眾生的事業,行持善法的事業無有窮盡。要有這種精神,這很重要。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還要盡量去調整心態,要盡量做到。

  我們講精進度的時候,有一個叫不滿精進,就是不能有滿足的時候。有的人認為:“我今天念了多少遍咒,應該好好休息一下了;我今天磕了多少個大頭,應該放松放松……”這都是滿足。不能滿足。修行要像饑餓的牦牛吃草一般,不是學牦牛吃飽了去睡覺。牦牛吃草的時候,前一口還沒吃完就看著下一口,恨不得把所有的草都吃盡,我們要學這種勁兒,這種心態。

  領會上不能有錯誤,它吃飽不是我們學習的對境,它吃草的時候才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我們學佛修行就要這樣,沒有滿足的時候。今天念了一千萬蓮師心咒,覺得不夠還要念,應該有這種心。有了這種強烈的希求正法的心,這種欲望,才不會覺得累,才不會有煩惱,才不會有違緣。

  有的人處處有違緣,參加百日共修沒有幾天,就覺得腿不行了,家又怎麼怎麼了……違緣重重,障礙重重,就是自己發心不到位,求法的心態有問題。我們要解脫,要成佛,要想真正獲得正法,必須要有那種精神。以前成就者多,但他們是以什麼樣的毅力、精神成就的?比如釋迦牟尼佛,僅僅為了四句佛法,經歷了千辛萬苦,捨棄了無數次的生命。以前的大德高僧跋山涉水,經過千辛萬苦,最後才成就的。沒有舒舒服服,輕輕松松解脫成佛的。

  我們現在就是這樣,包括我,想舒舒服服的成佛。這是不可能的事。若是真心想解脫,想成佛,真心想求法,真心想得到法,必須要有這種求法的精神,必須要有這樣的發心。其實沒有發心,求法的心不強烈的人,到朗措瑪寺參加百日共修也沒有多大意義。這種精神很重要,這種發心很重要。在此處,我們主要強調這點。我覺得這點對大家很重要,我覺得這種毛病很普遍,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這種毛病,所以今天強調這點,這叫應機說法。

  如來殷切而告言:佛陀妙法與僧眾,

  施戒天尊六隨念,各功德資常憶念。

  這裡有六種隨念,隨念是念念不忘的意思。我們要隨念什麼?要對什麼念念不忘?

  第一,隨念佛陀,念念不忘佛陀。現在有些人為什麼那麼尊重佛,恭敬佛?因為佛有廣大的神通,我們是不是要時時憶念,念念不忘佛廣大的神通?不是。有的人覺得佛福報大,然後尊敬佛,恭敬佛。他們心目中的福報,就是錢、權等東西。然而這些都不是真正的福報。法福才是福,財福不是福。但是有些人沒有明白,一說佛福德圓滿了,就覺得佛太有福報了。我們是不是時時憶念佛的福報,時時憶念佛的福報圓滿,念念不忘佛有福報?不是。

  佛有兩種:一種是自性清淨的佛,另一種是斷證圓滿的佛。眾生都不是斷證圓滿的佛。現在我們要憶念的是斷證功德圓滿的佛。斷是斷疑惑,疑惑指煩惱障、所知障等障礙。還有心靈上的障礙,相續中的染污;證是證菩提,指的是無我空性的智慧,就要憶念這些。

  佛是通達無礙的,沒有任何障礙。為什麼會這樣呢?他的證(智慧)圓滿了,才會通達無礙。這裡說的障礙指心裡的障礙。心裡沒有障礙了,就不會有其他的障礙,因為一切障礙都是從心裡產生的,都是心的顯現。如果沒有障礙了,就是大自在了。為什麼沒有障礙?因為他通達、明白了諸法的究竟實相,無我空性等真理。

  我們要時時憶念佛斷證圓滿的功德,這樣做對我們有什麼幫助和利益呢?可以得到加持。我們對功德生起了歡喜心,在我們的相續中,自然會生起這些功德。比如說,我們特別喜歡人民幣,我們口袋裡不知不覺就不缺人民幣。有的人喜歡人民幣,得到的就多一些;有的人不是很執著人民幣,得到的就少一些。同樣的道理,我們對這些功德產生了歡喜之心,自然就會得到這些功德。

  我們現在為什麼不精進,是因為我們對這些功德沒有產生意樂,還沒有產生希求之心。就像《大圓滿前行引導文》裡講的,在狗的面前放青草一般,再好再新鮮的草放在狗面前,它也沒有感覺,也不會有任何欲望。同樣我們對佛法沒有興趣,也沒有意樂,所以得不到法。當我們有意樂,有希求心的時候,佛法包括佛的功德,自然就在我們的相續中產生。

  第二,隨念法。我們要時時憶念無欺。佛法、正法是無有欺惑的,不會是假的。比如說從世俗谛,從名言谛的角度講,因果輪回是究竟的實相。輪回有大輪回和小輪回。今天你欠我,明天我欠你;今生你欠,來世你還……不斷地欠還欠還,這也是一種輪回。

  因果輪回,善惡因果是自然規律。什麼叫善?能產生善果,能帶來快樂的就是善。什麼叫惡?能產生惡果,能帶來痛苦的就是惡。善惡是不虛不假的,無論從哪個角度講輪回都是一樣,都是諸法的究竟實相。你不相信也得相信,你不接受也得接受。這點跟你相信不相信,跟你接受不接受沒有關系,這是自然規律,這是自然現象。

  從勝義谛無我空性的真理來看哪裡有我?我們執著的我,就是四大結合,就是五蘊的總相,沒有一個恆常的、獨有的我。“諸法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從勝義谛的角度講是諸法的究竟實相,也可以說是自然規律,這叫無有欺惑。我們有不明白時候,可能還沒有真正證悟。但是諸法的究竟實相是不會變的,自然規律是不會變的,所以這都是無有欺惑的。

  佛法不是佛創新的,不是佛想出來的,佛經歷了三大阿僧祇劫才成佛,發現了諸法的實相,發現了整個法界的自然規律,然後佛轉法輪,將真理告訴大家。佛說我們愚癡顛倒,我們的所想和所行都是背道而馳的。

  我們為什麼煩惱痛苦?都是自己帶來的。七八歲的小孩子不懂事,覺得好玩,往頭上扔石頭,掉下來砸了自己的頭,才知道疼,才知道哭,但是一切都晚了。我們跟七八歲的孩子一樣,因為顛倒。如果我們真正深信了佛法,真正明白了佛法,就不顛倒了;不顛倒了就不會煩惱,不會痛苦。

  我們的功德福德為什麼不圓滿,也是因為顛倒,如果不顛倒自然就圓滿了。憶念佛法就要憶念這些。佛法真正的功德就是這些。

  第三,隨念僧。我們時時憶念僧寶,時時憶念僧眾,就不會退轉。真正的僧寶是什麼?是不退轉的,因為他對諸法的究竟實相,對因果輪回、無我空性這些真理生起了定解,即使遇到再大的違緣,遇到再大的磨難也不會退轉。這就是三寶的加持,這就是僧的加持。我們要深信,這樣我們也可以像他一樣不退轉。我們能憶念他,跟隨他,就能順利的到達彼岸,不會走彎路。有些人沒有好好親近僧寶,沒有真正的道友,導致了走彎路。

  第四,隨念布施,真正的布施圓滿是對物質、對法、對自身沒有貪著。那怎樣才能放下財物和受用呢?怎樣才能不貪著?我們要知道,這些都是無有實質性的,都離不開無常,都是虛假的。為什麼說是虛假的?因為即使你有再多的物質,再多的受用,在心情不好的時候,內心煩惱的時候,起不到任何作用。我們之所以貪著這些,是認為這些可以給我們帶來快樂,讓我們愉快。但這些都是虛假的,沒有辦法讓我們如願以償。是否快樂主要取決於你的心情和心態。你心情好了,心態好了,一無所有也會快樂;你心情好了,心態好了,赤手空拳也會很愉快。

  無常就是這些東西都不長久,說有就有,說沒有就沒有。當你要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一分錢也帶不走,一樣東西也帶不走。這樣憶念與思維,貪著就沒有了。

  身體也是這樣,身體有什麼可貪著的?有的人特別執著自己的身體,我的頭發,我的眉毛,我的牙齒,頭發留二十年了……你的頭發又怎麼了?捨不得剪,這是對頭發的執著。留二十年了也是頭發,留二十年算什麼,即使留一百年也沒什麼,跟我的頭發沒有區別。二十年的頭發跟幾天的頭發沒有區別,如果不相信,可以找個地方驗一驗。

  我們特別執著身體,我的身體不能碰,不能隨便看,否則心裡就不舒服。你的身體有什麼不能碰的,也不是珠寶做成的,就是不淨袋,裡面沒有一樣東西可以用。如果拿出來,沒有一樣是我們概念中的干淨,我們沒有站在佛的境界講,都是站在自己的境界講的,我們認為這個干淨,那個不干淨;這個好,那個不好。如果你不相信,到天葬台看看。有的人到了天葬台除了恐懼就是骯髒,沒有別的。有些人到了天葬台非常害怕,那是沒有氣的人,這個有氣的人能動,你卻不怕,也不覺得髒。天葬台裡的屍體有什麼可恐怖的,也不能動,就是種概念而已,我們可以在前面放個全屍,自己躺在旁邊,你有氣,他沒有氣;你能呼吸,他不能呼吸,沒有別的差別。

  身體就是這樣一個不淨袋子,裡面裝的全是不淨物。有的人不僅貪著自己,還貪著別人,又多了一個不淨袋。人就是這樣,都是自己的概念,都是自己的心,沒有實質性。這樣一觀察,自然就不貪著了。有些人對法有貪著,我們有法布施,對法的執著也要斷掉。你執著的時候,它就不是法了。你現在沒有明白什麼叫佛法,有一天你真正明白了,就知道了,自然就不貪著了。

  有些人說,佛講了,善根可以給我們帶來很多的快樂與利益,如果我有善根,可以心想事成……你貪著善根,它也許會給你帶來一些利益,實際上給你帶來的都是痛苦。有的人有錢,卻給自己帶來了災難、壓力和煩惱。權力也是一樣。華智仁波切講:有一匹馬就有一匹馬的痛苦,有一塊茶葉就有一塊茶葉的痛苦。沒有放下就是這樣,放下了就不是這樣了。主要是自己的心,主要在心不在物,在心不在境。

  我們現在也能看到,也能感受到,這都屬於善果。我們肯定在宿世中積累了很多功德,今天終於成熟了。如果善果成熟的同時給我們帶來煩惱痛苦,說明以前我們種善根的時候是不清淨的,摻雜著貪心、嗔恨心、嫉妒心等煩惱。現在我們學修了佛法,稍微有一點點知識的時候就傲慢了,這裡面摻雜著傲慢。有時候嫉妒別人,摻雜著貪心、嗔恨心等煩惱。你是種下了福,但這不是清福,將來它們的產生果報的時候也是不清淨的,也是一種染污,這都是沒有意義的。這樣一想,你就不貪著了,就要這樣憶念。

  第五,隨念戒律。戒是取捨,人必須要取捨善惡。能取捨善惡就能保護自己的相續,保護自己的善根,將來真正成就的時候,以身作則,也是給眾生表法,給眾生看,要這樣行持善法,要這樣斷除惡業。你這樣做,給別人看,都是戒。這樣做的最終的目的是讓自己的相續清淨,讓眾生的相續清淨。戒是清淨。你受的戒條再多,表面上持戒再嚴格,如果心地不清淨,相續沒有變清淨,還是沒有功德,沒有戒。

  第六,隨念天尊。這點有兩種說法,兩種解釋。第一種,斷惡行善可以升天做天人、做仙人。有些人知道天人的條件好,可以享受安樂,憶念這點,對斷惡行善很有幫助。以前的難陀就是這樣。佛陀把他帶到了天界,他看到天人的福報太大了,天天享受。他轉來轉去轉到了一個空的宮殿,裡面有很多天女,卻沒有天人,便問原因,天女說,將來難陀要投生到這裡,這是給他留的。他知道了以後,回到人間特別精進地學修佛法,就是為了升天。人都喜歡世間的福報,願意享受安樂,他們知道了天界福報特別大,就開始斷惡行善,開始精進了。第二種解釋是,人在做,天在看,這樣沒有暗處和明處的區別。天尊們都有天眼,都能看得到,若是不精進,不好好取捨善惡,他們就會知道,就會懲罰自己。

  佛經裡明確說過,有些天人特意下來,看誰在行善,誰在造惡,然後匯報給玉皇大帝,某某人在行持善法非常好,某某人在造惡業非常不好,然後開始懲罰。比如每月十五、三十的時候,就有天人在察看。我們經常講,人在做天在看,這叫憶念天尊。哪裡都有天尊,我們吃飯的地方有,睡覺的地方有,行走的地方也有,安住的地方有,無處不在,無所不知。

  我們現在有這種心態,沒有人沒事,看不見沒事……佛為了不讓我們造業告訴我們,無論是在明處造業還是在暗處造業,無論是在當面造業還是在背後造業,都會染污自己的相續,都會給自己帶來煩惱。明白了這個道理,也是保護相續的一種方法。人要有修養,這也是一種方法。

  佛不是搞迷信,不是嚇唬我們,確實是這樣的。我們覺得這個房間裡只有自己一個人,沒有人,沒有眾生……你看不見就沒有了?你這個肉眼能看到什麼?可能跟你一樣的凡夫,跟你一樣可憐的眾生你能看得到,其他的很多眾生你看不到,一個空間裡有很多很多眾生。十法界講不同的空間,其實十法界都在一個空間。地獄眾生,餓鬼眾生在這裡,佛、菩薩也在這裡,都在一個空間裡。時時憶念天尊,念念不忘天尊,這是第二種解釋。

  我覺得還可以有一種解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本尊,什麼是自己的本尊?就是跟自己最有緣份的佛菩薩。我們要念念不忘自己的本尊,時時憶念自己的本尊。念本尊就是念一切本尊,不忘自己的本尊就是不忘一切佛菩薩。大乘佛法,尤其是密宗裡特別強調本尊!當你有本尊的時候非常殊勝。觀音菩薩、文殊菩薩、大勢至菩薩、藥師佛、阿彌陀佛等都是自己本尊的顯現,都不離自己的本尊。本尊是諸佛菩薩的總集,念本尊就是念一切佛菩薩,這就是專修專念。專修專念不是想一尊佛,念一個咒。當你真正認定本尊的時候,你就可以專修專念了。你可以念觀音菩薩,念文殊菩薩,但是都不離自己的本尊,都是自己本尊的一種顯現。文殊菩薩是自己本尊智慧的總集,智慧的象征;觀音菩薩是自己本尊慈悲的總集,慈悲的象征。修一位念一位本尊,等於修一切念一切佛菩薩。這也是一種回歸自性的方法,也是一種一心不亂的方法,也是專心的方法,可以這樣理解,這樣解釋。

  我們時時憶念,念念不忘這六種隨念,功德自然增長、圓滿,我們解脫成佛的資糧也自然增長、圓滿。《正法念處經•十善業道品》雲:“若不壞法意,常於法中住,則不行生死,彼白法具足。”“不行生死”指不輪回,“白法具足”指一切善法、佛法都具足,時時憶念佛、法、僧、布施、持戒和天尊,

  身語意門當常依,奉行十種善業道,

  杜絕一切醇美酒,歡喜賢妙之維生。

  要斷十種惡業,行十種善業,就是十善業道,就是佛講的“諸惡莫作,縱善奉行”,就是斷惡行善。什麼叫斷惡行善?第一,從心裡下決心做決定:從現在開始,不殺害任何眾生的生命。第二,愛護自他的生命。這個決心,這個決定才是戒體,才有能量。有的人認為我不殺生就可以了,我愛護自他生命就可以了,不用立下誓言吧。不立下誓言就沒有戒體。所謂的戒體,大乘佛法裡指決心。下決心做決定就是戒體,否則就沒有戒體。今天我們就要這樣受持十善業。

  “我從心裡下決心做決定,不偷盜,斷除不與取,行持布施。”這個決心、決定就是斷惡行善。不偷盜是斷惡,行持布施是行善。出家人不YIN欲,在家人不邪YIN,受持戒律。不邪YIN是斷惡,受持戒律是行善。心裡能下決心做決定就能產生戒體,產生能量。有這個戒體、有這個能量才能對治內心的煩惱和習氣,否則是對治不了煩惱,對治不了習氣的。這是由身體造做的三業。

  不打妄語,不說假話,說谛實話,說真話。不妄語就是斷惡,說谛實語就是行善。不兩舌,不說離間語,要化解他人的怨恨,化解怨恨就是行善。不兩舌,不挑撥離間,就是下決心斷惡。不惡語,說悅耳語,好聽的話。不绮語,說這些是非,沒有用的話叫绮語。要斷绮語,就要持咒、念佛。主要是通過語言來造、成立的,所以是語四業。

  意三業。不貪,別人有一些擁有自己想得到,甚至想“對方得不到,自己能得到多好”,這都是惡。要斷除貪心,修施捨心,行持布施給他人。不害心,沒有惱害眾生的心,有饒益心,想利益他人。不邪見,沒有邪知邪見,保持正知正見。

  這就是斷十種惡,行十種善。若是心裡能下決心,做決定,比如在佛面前或上師面前受戒也可以,若是觀想在上師或佛面前受戒也可以,十善業戒是很重要的,這是真正的斷惡行善。

  “杜絕一切醇美酒”:喝酒就會放逸,越喝越想喝,很難控制。喝多了就醉了,醉了就瘋了,就無惡不作了,會造很多業,犯很多錯。佛當時特別強調,嚴格管理不飲酒。他說過這樣一句話:誰喝哪怕是草尖上的水珠那麼一點點酒,他就不是我的聲聞(弟子),我也不是他的導師。

  喝酒會放逸,放逸就會犯戒,放逸就會造業,佛為了弟子們不犯戒,不造業而制定了這條戒。若是能不犯戒、不造業,喝酒也沒有什麼。但是如果喝酒後喪失了理智,喝酒後內心迷茫了,喝酒後什麼都做了,就不允許喝。

  以前有一個人很精進,很有信心,受了八關齋戒後,有人給他制造障礙。讓他必須從一瓶酒,一只羊,一個女人中選擇。他想:殺生不好,邪YIN也不好,喝酒好一點,還是喝酒吧。於是就選擇了喝酒,結果喝醉了,其他兩條戒都犯了。這個公案說明喝酒後會犯錯誤,會犯其他的戒律。

  龍樹菩薩也是這樣告誡樂行王的,雖然是個在家修行人,但是不要喝酒。一個真正的修行人身口意要保持清淨,喝酒、抽煙會讓身心不清淨,這樣不好。

  “喜歡賢妙之維生”:就是千萬不要以邪命活。邪命活是通過造業得來的,比如說搶來的,騙來的都叫邪命活。即使有再多的錢,有再大的權也沒有用,也叫邪命活。

  喝酒、抽煙、吃肉,尤其是現在社會上有的人要吃活的,這都是邪命活。這樣活著還不如不活著。應該“喜歡賢妙”,身口意保持清淨,要跟出家人學,吃東西盡量吃素的、清淡的。穿衣服不要穿華麗的。睡覺不要睡在高貴的床褥上等等。我們受八關齋戒的時候有很多這樣的要求。

  這是龍樹菩薩教導樂行王,也可以說通過書信的方式告戒樂行王。當然主要是為了我們這些後學者。其實印度、藏地、漢地的大德高僧,造的論典猶如天空的繁星一樣多。但是藏地不分宗派,都特別重視《親友書》。一些道場、寺院都會學、都會講《親友書》。因為這是龍樹菩薩的教言,是龍樹菩薩的殊勝竅訣。還有一個原因是內容也非常殊勝。這都是實實在在的修行,講的是實實在在的佛法,所以大家不要輕視,我們也是以竅訣的形式講的,大家聽完之後要好好消化,好好去對照自己,改變自己,這是最重要的。今天就講到這。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上一篇:達真堪布:語言的加持力從哪來
下一篇:達真堪布:千萬不要成為佛教油子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