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接著講《入菩薩行論》。
壬二(宣說事宜)分二:一、意樂;二、行為。
癸一(意樂)分三:一、略說;二、廣說;三、攝義。
子一、略說:
易位卑等高,移自換為他,
以無疑慮心,修妒競勝慢。
凡夫都是如此,對高者——相對自己比較好的、高於自己的人會嫉妒;對平等者——和自己各方面差不多的人會競爭;對下者——比自己差的人會傲慢。一般凡夫都有這些過患。因為都是凡夫,也可以說這些是凡夫的自性,所以都學會理解吧。有人傲慢,正常,沒有什麼,傲慢就傲慢呗,讓他自己傲慢去吧。有人嫉妒,正常,也沒有什麼,無所謂。我們還算是學佛修行人,面對這些眾生更要穩重,不應該跟這些人一般見識。有人跟自己競爭,正常,那就競爭呗。競爭也沒有用,這些要靠自己的善根、福德,看自己的緣分等。
我們現在在學佛、在修行,就要對治這些煩惱,對治這些習氣。此處也是通過自他相換的方式去對治傲慢、嫉妒和競爭心。作為一個修行人,不是要跟別人競爭,而是要積福德,結善緣。若是你真想成功,真想有所收獲,就靠自己的福德和緣分等。跟別人競爭,對別人生煩惱,互相造業,這都是沒有意義的。無論是世間,還是出世間,這些與你最終的成就是沒有任何關系的。
很多凡夫都是愚癡的,跟他人競爭,看似自己能力強,通過搞關系或使用某種手段就能取勝,其實不然。若是你自己沒有這個福報,沒有這樣的機緣,即使你再有手段,再有能力,也不可能勝利的。
學佛人都是相信因果的。可能因為自己的福德、福報成熟了,緣分好一些,所以這次勝利了,但這也是暫時的。你不可能永遠勝利,也不可能永遠失敗,勝敗是輪換交替的。有勝利的時候也有失敗的時候,有失敗的時候也有勝利的時候,這都沒有什麼。
作為學佛人,就要對治這些煩惱。若是你嫉妒他,想阻礙他,都是沒有用的。看似有時候因為你嫉妒他、阻礙他,導致他沒有成功或沒有得到他該得到的,其實不然,這可能是他自己的福報不夠或者因緣沒到導致的。你嫉妒他或者阻礙他和這個結果有沒有關系?不能說沒有一點關系,但是沒有太大的關系,也可能只是一些緣,但不是真正的因。這個結果真正的因在於他自己。所以,即使你再嫉妒或者再阻礙,若是他有功德或有福德,你也沒辦法。
我們也要對治傲慢。人就是這樣的,有什麼可傲慢的?也許暫時在能力、財產、文化、容貌等各方面比某些人好一些,但你往上比,比你高的人有很多,人上有人,你什麼也不是。所以,也沒有什麼可傲慢的。
任何時候內心都要保持平靜,在任何對境當中都要學會穩重。怎樣才能穩重呢?把這些事情都看得很平常,這樣心自然就穩重、平靜了。若是你不明白這些道理,遇到一些對境的時候就會生嫉妒心,遇到一些對境的時候就會傲慢,遇到一些對境的時候就可能有跟他人競爭的想法,這樣心就無法平靜。若是心不平靜,智慧也無法顯現出來,這樣還會犯錯、造業,還要輪回。
現在應該怎樣對治?用自他交換的方式來對治,把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上修嫉妒、修傲慢、修競爭。這都是對治傲慢、對治強烈的嫉妒心的方法,也可以說是竅訣。這也是有必要的,這叫以妄治妄、以毒攻毒。
這個時候,把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上,他是原來的我,然後嫉妒他,對他傲慢,跟他競爭,心裡無有懷疑,很虔誠地去修、去做。
子二(廣說)分二:一、真實修法;二、彼之原因。
丑一(真實修法)分三:一、修嫉妒;二、修競爭心;三、修我慢。
寅一(修嫉妒)分二:一、於世間法嫉妒;二、於功德法嫉妒。
卯一、於世間法嫉妒:
這個時候自己放在低於自己者的位置上去修嫉妒。跟誰嫉妒?跟原先那個我嫉妒。
蒙敬彼非我,吾財不如彼,
受贊他非我,彼樂吾受苦。
工作吾勤苦,度日彼安逸。
這個人受到世間其他很多人的恭敬,而我卻沒有人恭敬;他有很多財產,我卻沒有那麼多財產;他處處被人贊歎,我卻處處遭人譴責;他享受快樂,我卻遭受痛苦;我經常兢兢業業做事,而他卻悠閒自在度日。就要這樣嫉妒他。
為什麼要這樣?因為這樣你才能真正地去換位思考,才能體會到對方的感受。很多人經常說:“你怎麼體會不到我的感受呢?”難!作為凡夫,只能體會到自己的感受,很難體會到他人的感受。所以,就要這樣修自他相換,不要有懷疑,自己真的就是那個人,很虔誠、真實地如是修持。這也是換位思考,把自己放在對方的位置上,把自己換成他人。
其實有很多修煉方式,比如說,我們很難能感受到地獄的痛苦,這個時候自己可以在心裡這樣想,自己真正到地獄了,感受地獄的痛苦,真正用心去思維、體會,就能體會到。這都是一種修煉的方式,就要以這種方式去修煉,最後才真正能體會得到。不然很難。
我們思維地獄的痛苦時,就去燒爐子烤自己,去體會、感受八熱地獄的熾熱;在狂風暴雪的冬季裡,裸體到外邊,這樣去體會八寒地獄的痛苦。我們思維餓鬼道眾生的痛苦時,尤其是外障餓鬼、內障餓鬼、特障餓鬼那些隱住餓鬼的饑渴之苦,自己三天、四天不要吃飯、喝水,這樣用心去體會饑渴的痛苦,才能體會得到,沒有那麼容易啊!哪有舒舒服服、輕輕松松就能成就的?都是要這樣煉出來的。
我們說得都好聽,都很輕松:“要體會他人的感受,要為別人著想……”真正要做到這一點,很難。誰能為別人著想啊?都為自己著想。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是無始劫以來的習氣,不知不覺地就會這樣做,一切煩惱都是這樣產生的。
“怎麼能體會到他人的感受呢?我只能體會到自己的感受,很難體會到他人的感受。”你看,都是“我!”“我!”始終都是“我”,總是覺得“我好,我對……”眼裡哪有別人?這都是習氣。你不能只是隨便想一下,而是要認認真真、無懷疑、很虔誠、真實地去體會,才能體會到對方的感受。
如果有人嫉妒,你就很不理解,內心很憤怒。其實,這有什麼啊,雙方站的角度不一樣嘛。你是站在你的角度思維的,他是站在他的角度思維的。站的角度不同,所以所思維的不一樣;站的角度不同,所以所看到和發現的也不一樣。所謂的修行,就是要學會換角度。在面對人、事、物時,任何時候都懂得換位思考,也就是從不同的角度去想、去看,這就是智慧,也可以說這是超越的,這也就是所謂的涅槃。
凡夫都是站在一個角度去想、去看的,他不會換角度。佛會換角度,佛是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所以他看得透,看得全。凡夫愚癡,不會這樣看問題,所以凡夫所發現的,乃至最後所作出的決定都是錯誤的。
同樣一種東西,站在這個窗戶看是黃色的,透過那個窗戶看是白色的,透過另外一個窗戶看是紅色的,但是你認為是藍色的,“這是我親眼看到的!”凡夫都是這樣的,只相信自己的見聞覺知,不相信別的。
我們的意識覺得自己很聰明、很明白似的,但是自己的眼耳鼻舌身識所傳來的消息也許是另外一個,但是他不相信,覺得別人的感覺肯定都是錯覺,還經常說對方是幻覺。到底你這個是幻覺,還是他那個是幻覺?凡夫就這樣,沒辦法,跟他說不通。所以,若是想學佛,就要放下自我。你不要只相信自己的見聞覺知,你要接受點兒其他的信息。你要接受菩薩、佛傳來的信息。你也可以比較一下:哪個是真的,哪個是假的;哪個是了義的,哪個是不了義的。你這樣做叫學佛。佛傳來的消息,才是真正的了義,才是真正的真理。若是能對佛傳來的信息完全相信了,能拋棄掉自己所得到的消息,再也不要這些了,這個時候你就行了,快成就了。
我們現在根本不接受佛的信息,只是想“我怎麼怎麼,這是我知道的,或我的什麼……”這叫自以為是。我們一遇到問題的時候,一遇到事情的時候,都是自以為是,沒有相信佛說的話,沒有相信因果。有的根本不接受,有的即使接受了,覺得那些都是神仙,不得了,就放那供著,有事的時候去拜拜。不能這樣!佛所講的這些也好,給我們傳來的這些信息也好,都是宇宙人生的真理,都是我們生命的意義,都是改變命運的方法,所以你要采納,你要運用。
把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上去看,能發現自己很多的錯誤和不足。若是你能換位思考,真正把自己放在低於自己的那個人的位置上,這樣去看原先的那個自己,能發現很多錯誤,能發現很多問題。為什麼要自他相換?就是這個原因。
卯二、於功德法嫉妒:
世間盛贊彼,吾之身名裂,
無才何所為?才學眾悉有,
彼較某人劣,吾亦勝某人。
世人都贊揚他(原來的那個自己,真正的那個我)功德廣大;而現在的我低劣無德,身敗名裂,沒有一點功德或者才學,又能做什麼呢?其實不是這樣的。人人都有才學,人人都有功德。原先那個真正的我傲慢得不得了,其實沒有什麼可傲慢的。雖然你現在比我強,和你比我是低劣的,但是,某些人比你強啊!你和他比,你也是低劣的。若是和某某人比,我也有功德啊。
這時心裡就這樣思維:雖然世人都稱贊他功德廣大,很多人都說我沒有功德,但是比你有功德的人有很多,比你有才學的人有很多,比你有能力的人有很多。若是跟他們比,你什麼也不是,你也是低劣的。和某些人相比,我也是有功德的,有能力的,至少我也得到人身了,至少我也有佛性,有如來藏啊。
其實,如果真正明白真相了以後,所謂的才學、能力、榮耀、地位等,都是暫時的,沒有什麼!這些也是相對法。和某些人比,你有能力,也很有功德;但是跟另外一些人比,你沒有功德,沒有能力。你所擁有的都是暫時的,沒有什麼。在這個世間,沒有什麼可值得羨慕的。歷代祖師們講過,他們從來不羨慕世人,從來沒有羨慕過所謂的富翁、明星等。
現在很多人認為某某人有神通,覺得很不得了。其實沒有什麼。你也有神通,只是現在還沒有顯現出來,阿賴耶當中都有這些種子,只是還沒有發芽、結果而已,但是有一天一定會發芽的,一定會結果的。無始劫以來,在六道輪回的過程中,你曾經當過仙,也做過神,也玩過各種各樣的神通;以後你也會玩的。所以這都沒有什麼。
所謂的富翁、世界首富,你現在覺得很不得了,其實沒有什麼,你也都做過。你曾經做過帝釋王、財寶天王,世界首富有什麼啊!真的,無始劫以來,我們在六道輪回的過程中都做過這些角色,以後也會做的,阿賴耶當中都有這些種子,只是一些因緣沒到而已。因緣一到,你也是世界首富,你也是大富翁。大家現在對明星、大腕都崇拜得不得了,都羨慕得不得了,其實沒有什麼,你都做過,以前當過明星,做過名人,以後也會做的,在阿賴耶當中的這些種子有一天都會發芽、結果的。
這些都不是什麼真正的功德,也不是什麼真正的福報。無漏的功德才是真正的功德,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福德。所謂無漏的,就是超越的,不是屬於世間的。
大家應該知足少欲。“我現在唯一的希求就是解脫成佛,沒有別的。”這是真正的知足少欲。其他的身份自己都曾經做過,以後也會做,現在就只是這樣一個片段而已。猶如放錄像帶一樣,以前放過很多內容,以後還會放很多內容,現在放的就是其中一截片段而已。這個意義很深,若是明白這個,就能知足少欲了。若真正知足少欲了,心裡就只有一個願望,只有一個希求,即解脫成佛。因為這才是究竟的,這才是以前沒有做過,沒有當過,沒有享受過的待遇,所以自己現在就唯一希求這個。
戒見衰退等,因惑而非我,
故應悲濟我,困則自取受。
如果說從戒律失毀、見解退失等方面來看,現在我這個人見解很低劣,戒律不清淨,而原先的那個我戒律清淨、見解高。但是,這不是我的問題,而是煩惱的問題。我為什麼失壞了戒律呢?因為煩惱控制我、束縛我,我沒有辦法啊!我之所以見解、智慧沒有你好,這也是因為煩惱的力量太強了,我真的無能為力啊!
你不是說你是具有功德、具有悲心的人嗎?若是這樣,你就應該救濟我,應該竭盡全力解救我脫離這些衰敗,這是你應當做的。如果你具有功德,具有悲心,你就來救濟我,讓我擺脫這些困境和障礙,好不好?如果已經救助了,那麼為此而經歷的艱難險阻我也甘願承受。
對方是因為被煩惱控制而導致破戒這樣的結果,因此自己更應該去幫助他,而不應該看不起他,心生傲慢;或者看到他沒有什麼正知正見,自己就對他很輕蔑。否則,就說明自己也沒有什麼功德。
以前某地有兩位頗有名氣的出家人,彼此互相嫉妒。有一天,其中一位出家人對侍者說:“今天你給我煮點茶,我要安心品品茶,因為我得到了一個好消息,那位出家人有女人了,已經犯戒了。”另外一位真正有修行的上師聽到這個消息以後,知道那個出家人雖然沒有犯戒,但是他的嫉妒心和他的那種行為比破戒的出家人還低劣,還差。
“我守戒很清淨,但是他經常破戒。”為此而洋洋自得,這種想法、行為本身就是過患,而且是極大的過患。看到別人破戒了或者造業了,更應該發慈悲心,努力地去幫助他人解脫這種障礙和痛苦。
然吾未蒙濟,竟然反遭輕,
彼雖具功德,於我有何益?
然而,我卻並沒有成為你這位菩薩所救助的對境,你既然不能救濟我,又為何自以為是賢善的菩薩而輕蔑、小看我呢?這樣的話,你說你有功德,但若不能救護我,你有功德對我有什麼意義?就是你沒有功德的意思。
你若是有功德,應該能幫助別人,應該能救濟這些困難或痛苦之人。但是你沒有這樣做啊,說明你有這樣的功德也沒有用。這不是功德,而是過患。所謂的戒是淨的意思,雖然你表面上持戒很清淨,但若你內心不清淨,你就沒有戒學的功德。
不憨愚眾生,危陷惡趣門,
向外誇己德,欲勝諸智者。
這些愚癡的眾生因造業而快要墮落了,現世當中也有很多眾生遇到了各種各樣的災難,你對他們不用說伸手幫助,連悲憫心都沒有,反而還向外炫耀自己是具有功德者,還想跟那些真正有修有證的智者相比,甚至想超出他們,這都是癡心妄想。
大家就要這樣修嫉妒。第一,這樣能真正體會到他人的感受;第二,能真正發現自己的很多過患。只有你真正體會到他人的感受,才會利益他人;只有你真正發現了自己的錯誤,才能改變自己的錯誤。若是想修行,就要這樣修行,這都是勝妙秘密之竅訣啊!
寅二、修競爭心:
對在財產、能力、才學等各方面和自己均等、看似差不多的人,我們也要從自他相換的角度去修煉競爭心,從而來對治這種競爭的心態。
為令自優勝,利能等我者,
縱诤亦冀得,財利與恭敬。
為了使自己優越、超勝,跟那些財產、能力等各方面與自己相當的人競爭,縱然依靠诤論等手段也要從他手中將利養、恭敬等搶奪過來。
這個時候,對境是和自己各方面差不多相同的人。對這些人,自己不惜一切代價要超出對方,希望自己能多得一點兒利益,多得一點兒恭敬。“我要超勝他!”不惜一切代價,這就是競爭。
極力稱吾德,令名揚世間,
克抑彼功德,不令世間聞。
無論如何,都要盡力使自己的功德光顯於整個世間,而使誰也聽不到對方所具有的功德。
復當隱吾過,受供而非他,
令我獲大利,受敬而非他。
跟他競爭的時候,想方設法地隱瞞自己的過失而暴露對方所有的過失;試圖自己受到眾人的供養,而對他並非如是;我獲得豐厚利養,而令他一無所得;我受到眾人的恭敬,而不讓他受到愛戴。
其實,內心這樣煩惱,這都是造業的,這種人今生來世都不會得到真正的利益,不會有真正的快樂。人活著,就是為了自己能夠快樂,誰不願意享受快樂?但是這樣同他人競爭,無論是暫時,還是究竟,無論是今生,還是來世,給自己帶來的都是痛苦。但是世人都不明白這個道理,都這樣做。他們這樣做,到底是為了什麼?肯定不是為了自己能承擔痛苦,而是為了自己能享受快樂。可見,世人的所思和所行是背道而馳的,自己想得到快樂,但是所做的一切都是痛苦的因,得到的只能是痛苦。
吾喜觀望彼,淪落久遭難,
令受眾嘲諷,競相共責難。
我懷著幸災樂禍的心態觀瞧著這位菩薩長期遭受痛苦,還想方設法讓他受到一切眾生的冷嘲熱諷、交相譴責,這也是競爭。
對方遇到了一些困難或者遭受了災難,自己在那兒幸災樂禍。人都愚癡,有貪心、嗔恨心等煩惱,在這些煩惱的控制下,就像發了瘋、著了迷似的做這些事。你仔細觀察,認真思維,這樣做有意義嗎?這樣跟他人競爭,自己當下是痛苦的,過後也是痛苦的;暫時是痛苦的,究竟也是痛苦的。你以這種心態跟他競爭,沒有用。
寅三、修我慢:
對高於自己的人要修傲慢。真的,人都是這樣的,覺得自己很好,很了不起,就要這樣跟他修傲慢。
據雲此狂徒,欲與吾相爭,
才貌與慧識、種姓寧等我?
據說這個煩惱深重的低劣之輩,想跟我比,想跟我爭,無論是從見聞、智慧、容貌,還有種姓、財產、能力等方面,你能跟我比嗎?哪個能比過我?你還要嫉妒我,你哪有資格呀?你有跟我平起平坐的資格嗎?你什麼時候能趕上我啊?今生今世你別想跟我比!就這樣思維,跟他修傲慢。
真的是這樣的!若是跟那些真正有智慧、功德的人比,自己什麼也不是了。
故令聞眾口,齊頌吾勝德,
毛豎心歡喜,渾然樂淘淘。
我要讓他聽到世界所有的人都稱贊我的功德,我的功德遠遠勝過他。這個時候,我因此而汗毛豎立,心生歡喜,完全沉浸在這種快樂之中。
彼富吾奪取;若為吾從僕,
唯予資生酬,其余悉霸取。
令彼乏安樂,恆常遇禍害。
他有一點財產,或者一些恭敬,我都要奪取,全部霸占為己有。若他乖乖地做我的僕人,我就給他點兒薪水或是東西;若是他不聽,我就讓他失去一切安樂。不僅如此,我要讓他恆常災難臨頭、痛苦不堪。
這是自我交換,站在高於自己者的位置跟自己修傲慢,這樣就能對治傲慢。這也就是以毒攻毒的對治方法。
丑二、彼之原因:
彼為墮生死,百般折損我。
站在三個角度、三個位置上跟他修嫉妒,跟他修傲慢,跟他修競爭。如果有人問,為何這般憎恨這個人呢?因為此人在輪回中,於漫長的歲月、眾多的地方曾經百般折磨、損害過我。自己因為我執而嫉妒、傲慢、競爭,然後在六道中輪回,遭受了無數的痛苦。這才是真正的怨敵啊,所以我就這麼憎恨!
子三(攝義)分三:一、不修自他相換之過患;二、修自他相換之功德;三、是故教誡修自他相換。
從此文向下,位置又要換過來了。
丑一、不修自他相換之過患:
汝雖欲自利,然經無數劫,
遍歷大劬勞,執我唯增苦。
告訴自己的心意:“心意,你只追求自利,無數劫以來為承辦自利付出過何等的艱辛,結果只是飽嘗痛苦、增長痛苦而已,沒有別的。若是你不去利益他人,還這樣自私自利,終將無法擺脫痛苦。”現在這些世人為了自己的利益,為了自己的快樂,不擇手段,經歷了千辛萬苦,真的很不容易,但是最終卻一無所有,即使有一些財產、地位,但仍然是煩惱,仍然是痛苦。
所以,從現在開始就要修利他,不要自利。大家若想改變命運,就要這樣改變。以前為什麼煩惱,為什麼痛苦?以前為什麼不順心、不如意?因為我們都是自利的,希求自利就是這樣的結果。如果想改變,就要換過來,不要去自利,而要為他利;再不為自己著想,而為別人著想。
丑二、修自他相換之功德:
是故當盡心,勤行眾生利,
牟尼無欺言,奉行必獲益。
所以,一定要通過自他相換的方式行持利他,去做利他的事。釋迦牟尼佛的教言是無有欺惑的,釋迦牟尼佛講述了自他交換的功德,依此而行,以後必能獲得聖者的果位。
前面講了很多道理,大家也應該明白了。也許你很難真正明白,但也沒有事,只要相信佛說的話就行了。佛所說的話是無有欺惑之言。偉大的佛陀講了很多自他交換的功德,講了很多利他的功德,你只要相信佛陀,然後去修自他相換,去全心全意的利益他人,這樣你最終一定能獲得解脫,一定能獲得聖者的果位——佛的果位,圓滿的果位。
若汝自往昔,素行利生事,
除獲正覺樂,必不逢今苦。
假設你在以往就能奉行自他相換的事,能修這樣殊勝的法,那麼不可能得不到佛陀圓滿的安樂,即佛的果位,不至於反而落到如今這般痛苦的地步。
為什麼會在輪回中感受痛苦?就是你沒有修自他相換,沒有修利他心,沒有去利益他眾而導致的。若是你早就修自他相換菩提心,去利益眾生,那麼你早就獲得圓滿的安樂果位了。
丑三、是故教誡修自他相換:
故汝於父母,一滴精血聚,
既可執為我,於他亦當習。
自己就是自己,他人就是他人,這樣交換能成嗎?大家不能這樣懷疑,而是要很虔誠地去思維,這樣就能成!就像你把父母的精血聚合物看成是自己的身體,執為“我”一樣。原本就是父母精血的結合物,你一直耽執是自己的身體,視其為“我”,最後就真的成了自己的身體,真正成為“我”了。這個身體一冷,就說“我冷了”;它一熱,就說“我熱了”;它餓了,就說“我餓了”……它真正成“我”了。同樣的道理,你就這樣自他相換,把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把他人放在自己的位置去思維,去修煉心態,一定能成。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