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三五一頁:
鈔【進根者,既信此理,勤求不息,是名為進。】
『進』就是求進步,是不退轉的意思。注解裡面,都是根據《唯識論》所說:
演【進者,於善惡品修斷事中勇悍為性,對治懈怠,滿善為業。】
「進」的定義,我們很明顯的能看得出來,就是懈怠的反面,不求進步就要退轉,就懈怠懶惰。前面講「信」,對於這樁事情要是真正能信得過,他自然就會勇猛精進。
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總而言之,三十七道品是整個大乘佛法修學的綱領,任何一個法門它都用得上。譬如三十七品,用在禅裡面,跟淨土的講法完全不相同,教下,就是天台、賢首、三論、法相,各有各的解釋法,名稱完全相同,解釋不一樣。三十七種就好比是一個公式,應用起來非常的活潑。三十七品用在淨土不是這種講法,這個注解是法相宗的說法。用在淨土宗,「信」就是三資糧第一個,對於西方淨土依正莊嚴一定要深信不疑,你真正能深信,自然你就會努力去念佛,你就會精進。
精進從什麼地方生的?從信根生的。華盛頓DC周廣大居士往生,人家念三天就見到西方三聖來接引他。前幾天還有個同修告訴我一樁事情,他說有一個死刑犯,他自己知道已經判死刑了,在監獄裡面專念阿彌陀佛,也不曉得念了多久,在沒有執行槍決之前,他老人家坐化了,在監獄裡盤腿打坐,他往生了。這就是生死心切,沒有第二個希望,只有這個希望,懇切的去念,沒有不成功的。這個的確是可能。我們在《往生傳》裡面看到,宋朝瑩珂法師念三天三夜就把阿彌陀佛念來了,阿彌陀佛跟他約好,三天之後接引他往生,果然沒錯,他就走了,他也沒有生病。這個問題就是看我們自己有沒有信心。
我們一般人佛號念不好,實在講對於這個世間貪戀,所以念不好。我們看到這些人這麼自在往生的,甚至判死刑的,他也自在往生,沒有別的原因,生死心切,對於這個世間沒有留戀。周廣大居士三天往生也是如此,他雖然知道他自己病得很重,也沒有救了,他並不尋求奇跡,並不求病好,他求往生極樂世界,這一念促成他專精念佛,這就是信根。不但信根,他這信產生很大的力量,從五根到五力,他有這個力量,所以有這麼好的瑞相。
「念根」,就是心裡對於這樁事情念念不忘。
鈔【既求此理,念茲在茲,明記不忘,是名為念。】
我們在這個世間,到底為什麼?這一生究竟有什麼意義?有什麼價值?這是真正值得我們去反省的。佛在經典上告訴我們,人生是怎麼回事情?佛經上講的這個話不好聽,說「人生酬業」,酬是報酬,你過去造的業,你現在應該受報。換句話說,人生干什麼?來受報應的。你過去造的善因,你這一生好的報應,你才受好的報應;過去生中做得不善,你在這裡受的是不好的果報。人到世間來沒有別的,就是受報的,幾個人能覺悟?
沒有遇到佛法,尤其是沒有遇到這個法門,確實是人生酬業,一點辦法都沒有。每個人這命都是定的,誰都逃不出命運。你們看看《了凡四訓》,袁了凡那個命一生是注定的,我們每個人的命一生也都是注定的,所謂「一飲一啄,莫非前定」,統統是注定,沒有一個是例外的。你要是遇到真正高明的看相算命,他也清楚得很。如果不懂佛法的道理,沒有辦法改造命運,好了,我懂得一點佛法道理,斷惡修善,改造自己的命運,不過是又造了一點好因,使你這個命運又轉善一點,果報又好一點而已,換句話說,還是脫離不了因緣果報。佛這一句話就把你印定了,「人生酬業」,這句話,如果我們真正了解它的含義,的確是給我們當頭一棒,人生沒有意義,沒有價值。所以祖師告訴我們要厭離娑婆,娑婆是來酬業的。你覺悟之後,娑婆世界應當要厭離,要能捨棄,一心一意求生淨土,這是真正聰明人,徹底覺悟的人。
暫時還不想去,實在講是兩個原因,第一個是功夫沒有成就,去不了,這是無可奈何的事情,要努力、要認真修學;另外一種,已經修成,可以去而不去,這是大慈大悲倒駕慈航。他有能力去,他不去,還多住幾年,什麼原因?不是對這個世間有所貪戀,是希望把這個法門多介紹幾個人、多幫助幾個人一同去,這就是菩薩發心,不必等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之後再回來度眾生,不必。我有能力去,我不去,就是倒駕慈航,這個有價值、有意義;除此之外,我實在想不出人生有什麼價值、意義。因此,我們對於經典裡面所講的道理,所說的這些事實,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歷代這些大德依照這個法門修學的人,你看個個成就,這些事情我們要把它放在心上,除此以外,與我們不相干。
今天上午獅頭山有幾個法師到這裡來訪問,問我一些念佛以外的事情,問我:法師,你對於哪些法師講法,你怎麼看法?我合掌:阿彌陀佛,我沒有看法。為什麼?與我不相干。我們還要分心去關心這個法師、那個法師,這個修行方法、那個修行方法,說老實話,我們這個佛就念不好,心裡還夾雜這些拉拉雜雜的東西,咱們心怎麼能得清淨?這個法門最重要的就是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哪有心思去關心別人的事情?那些事情與我們根本就不相關的,所以我勸他老實念佛。念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這叫做正念;念其他這些事都叫做妄念,都叫做雜念,這對我們修淨業的人是很大的障礙。
鈔【定根者,既念此理,系緣一境,相應不散,是名為定。】
我們全把它歸到淨土來說,這個心就定在阿彌陀佛上,定在西方極樂世界上,這一生決定修學這個法門。除了自己專修之外,於佛所說的一切法門,我們恭敬贊歎,這個就對了。對於一切法門不聞不問,不聞是我不聽,其他法門的經典我不看,我也不聽,我也不問;我沒有問題,我念阿彌陀佛還有什麼問題,沒有問題,這個態度就對了,我們的心清淨。佛說無量無邊的法門,我們統統要恭敬,誰喜歡修哪個法門統統都好,沒有一樣不好。絕對不能說:「你不修淨土法門,不好」,不能起這個念頭,各有因緣。
我們知道這個法門好,還有很多人瞧不起這個法門,那是他的事情,與我們不相干。我們這個法門的修學不要說是從前,就在近代,我們看到多少人,真正依照這個法門往生了,有很好的瑞相,預知時至,有站著走的、有坐著走的,沒有病痛,曉得自己什麼時候走,這個都是見證。其他的法門雖然好,好到什麼程度,我們也不曉得,我們也不過問、也不去研究;但是至少他們那個成就的例子沒有這個法門多,沒有這個法門普遍。我們知道學這個法門行,修其他的法門可能這一生不能成就。這是古德常講的,其他的法門是難行道,這個法門是易行道。
昨天我跟諸位同修提示,就是講觀世音菩薩《觀音三經》,那都不簡單。《華嚴經》上觀世音菩薩代表圓教第七回向位的菩薩,《華嚴》所設之機,他所教學的對象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我們沒分。《楞嚴經》裡面「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你看他那個「反聞聞自性」,我們怎麼反法?從哪裡反?真的,那個經雖然講得再清楚,我看也是不得其門而入,沒有法子,不容易。《普門品》就更不必說了,《普門品》是觀音菩薩已經成就了,大慈大悲教化眾生。你就曉得這些大經,他教學的對象很窄小,的確是上根利智才有分,普通人沒分。
唯獨這個法門攝機廣大,所謂「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縱然造五逆十惡,只要你覺悟,你肯回頭,還是一樣往生。你不要以為我造的這個業很重,我往生大概品位很低,恐怕下下品往生,不見得。你看那個死刑犯,那都是造罪業的,判死刑的,他念佛能打坐在那裡自在往生,沒有生病,那也是預知時至,這樣往生絕對不是下品下生,這是我們在淨宗經論裡面看到的。
往生是兩種功德,一種是積功累德往生的,像我們現在每天念佛修積功德,這樣往生的;另外一種是有罪的人,罪業很重,臨終忏悔往生的。像瑩珂法師是忏悔往生的,他自己知道他罪業很重。在經裡面我們看到《阿闍世王經》,他也是忏悔往生的,黃念祖老居士《無量壽經》注解提到他,阿闍世王臨命終時才忏悔,知道自己錯了,他那個忏悔的心非常勇猛,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上品中生。所以這個品位高下,往往不是我們凡夫能想像得到的。他這一念回心勇猛,那真是人上人。
所以心一定要定在這一個法門,決定不再改變,即使釋迦牟尼佛親自來給我們講:「我還有一個法門,比這個還容易、還穩當」,那你要說:「謝謝本師釋迦牟尼佛,我已經修了這個法門就夠了,你那個再好的法門,我也不要了,我就死心塌地修這個法門」,這樣才行,你那個心才真正定了。這是成功的要素,決定不能改,決定不能變更。
鈔【慧根者,既定心在道,復正觀分明,決擇是非,是名為慧。】
慧從哪裡來的?慧從定來的。心真正定了,真正清淨了,就生智慧。這個時候,不但於一切佛法你能通達明了,即使是世間一切法,也都明了,也都通達了。這個理當然很深,但是也不難體會。我們世間人常說,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真正心有定、有主宰,換句話說,雖然我們還在這個世間,還沒有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但是我們對於這個世間一切俗務已經放下了。事是沒有放下,心放下了,心不沾染了,換句話說,對於這個世間俗事不再關心,對於大小乘一切佛法也不關心。這個不關心就是超脫了,就是局外人。局外人看裡面,跟那個當局的,那不一樣!所以你回頭再看這世間人,你看他天天一天到晚忙的那個樣子,他迷惑顛倒,我們不迷惑。你再看那學佛的人,在大小乘那裡拼命鑽研,我們在局外看得很清楚。我想這個意思,諸位能體會得到。我們不在那個局裡面,從那個局裡頭走出來了,所以這個慧是真的,一點都不假。你愈是能把世出世間法放下,你的智慧愈增長,你的心愈清淨,智慧廣大,世出世間法必定通達明了,而自己處事待人接物一定是謙恭有禮,不會生傲慢心,因為一切事實的真相看得清清楚楚。
鈔【能生聖道者。】
這是講五根,五根能生聖道。
鈔【以此五法,調治其心,譬如陰陽和適,一切種子皆得發生故。】
這是取的比喻,『五法』就是信、進、念、定、慧。剛才說這是一個公式,對於一切法都適用,不但念佛的適用,你日常生活當中世間法也適用。世間法不管做什麼事情,你說我們廚房炒個菜,如果你具足這五個條件,你這菜一定是色香味都做得非常之美,為什麼?他有慧,他有定,定是全部精神貫注在那裡做,一定做得非常好。你就曉得,五法是通世出世間一切法。第一個是自己有信心,炒個菜我有信心,我會把這個做得很好。可見得這五法范圍非常的廣大。
如果將這五法用在修道上,道業一定成就,這個五法不管用在什麼事情上,決定成就。你這五法用在做生意上一定賺錢,一定發財。佛法實在講非常實用,可惜這世間許許多多人他不知道,的確是世出世間一切事業成功的關鍵,成功的秘訣。佛法是心法,佛法所求的是明心見性,這是大乘法的宗旨,不管是哪一宗、哪一個法門,都是以明心見性為目標。此地也是總說這個意思,用這個五法來『調治其心』。前面我的說法完全就淨宗來說,就我們念佛法門來講。剛才我說過,各宗有各宗的講法,有各宗的修法,但是名稱統統是相同。
下面用一個比喻來說,『譬如陰陽和適,一切種子皆得發生故』,這是比喻植物。植物的生長,我們今天對這個常識都相當的了解,它要土壤、水分、空氣、陽光、肥料,這些就是此地講的「陰陽和適」。這些緣裡面有陰性的、有陽性的,像日光,這就屬於陽性的,像水分就屬於陰性的;人工去培養它,人工是屬於陽性的。陰陽意思取的這個。
鈔【俱捨三義者,俱捨論明最勝自在光顯為根。最勝者,根體勝故;自在者,根用勝故;光顯者,體用雙彰故。於中開二十二根,有信等五根。】
『俱捨三義』,就是最勝、自在、光顯這三義。《俱捨論》解釋「根」有三個意思:第一個意思『最勝』,就是最為殊勝,因為它是一切法的親因緣。
演【最勝者,即上持其所已得,而自分不失也。】
好比它是個種子,它能保持,不會失掉它的功能。這是最勝。
演【自在者,即上生其所未得,而勝進上求也。】
它有所緣緣,只要遇到緣,緣分具足,它決定生長。譬如一粒種子,種子是親因緣,是最勝,最勝如果沒有緣,把這粒種子放在茶杯裡,放上一百年它也不會長成植物,種子雖然最勝,它得不到增上緣。所以得到增上緣,它一定能生長,能開花結果,這就是有『自在』的意思。第三個意思是『光顯』:
演【光顯體用雙彰者,即上即體起用,即用顯體。】
這是《俱捨論》裡面,佛所說的種子有這三個意思。二十二根前面就是說的五根。二十二根是信、進、念、定、慧、憂、喜、苦、樂、捨等。下面我們再看「五力」:
疏【五力者,即前五根增長,具有大力,故名為力。】
「根」,它的殊勝是能長,但是力量相當弱。像一顆種子,它能夠生長,但是初長的時候也只是一個樹苗而已,不是一棵大樹。樹苗遇到大風就吹倒,所以它沒有力。必須它不斷的增長,長成大樹之後它就有力了,堅固不拔。『五力』就是五根的增長,這個時候它真正起作用了。
鈔【力有二義:一者不為他伏,二者又能伏他。】
『伏』是降伏的意思。真正有力的人,不會被別人降伏;如果你力量更殊勝,你還能降伏對方,這個力量就更大了。
鈔【如瑜伽論,此五力者,能於後後所證出世間法,生深勝解,難制伏故。又具大威勢,摧伏一切諸魔軍故。】
《瑜伽師地論》上說的,這是屬於大乘論;《俱捨論》是小乘論。《瑜伽論》是唯識宗裡面最重要的一部根本大論。唯識宗所依靠的是六經十一論。六經裡面最重要的一部經典,純粹講唯識理論的,是《解深密經》。十一論裡面,《瑜伽論》與《成唯識論》,這兩部是唯識宗的根本論。《瑜伽師地論》稱為大論,一共有一百卷,這是它的根本大論,這部書對於法相解釋得非常詳細、非常細密,這個論是彌勒菩薩造的。
『能於後後所證出世間法』,「後」是指後面,五根、五力的後面是「七菩提分,八正道分」。《演義》注解「後之所證出世法,即覺支正道(七覺支、八正道),住行向地等法」。這是大乘菩薩所修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這些統統在《華嚴經》上講得很詳細。所以《華嚴經》也是法相唯識宗六經之一。這些法門可以說全都建立在五力的基礎上。實在講,五根、五力好比大樓的地基,這是基礎。離開根與力,什麼法門都不能成就,為什麼?你沒根。沒根,像水上漂來漂去的浮萍,那個不能成功的。世出世間法統統要有根,這個根實在講就是意念,你的信念。所以「信根」是第一,力裡頭「信力」是第一,你有真誠的信心,然後根與力都能生得起來。所以他有能力『生深勝解』,「勝」是殊勝,「解」是理解,這個理解不是淺,是深解,不是普通的理解,是非常殊勝的理解,也就是他真正有透徹、深入的理解,真實的理解。他理解沒有錯誤,因為他有這樣甚深之理解,這就是信根的基礎。他為什麼會相信?它有個道理在,把這個道理真正搞明白,他真的相信了。
為什麼說淨土宗是難信之法?真的是難信!為什麼?就是這裡面的事理搞不清楚。搞不清楚,要叫你相信,這個事情很難!所以一切諸佛都說這個法門是難信之法。對淨宗要生起勝解,那就像從前我在台中跟李老師學《彌陀經要解》,李老師限定我三個月提出報告。當然我還要看注解,圓瑛法師的《講義》,寶靜法師的《親聞錄》,真正下功夫去讀誦去研究。三個月,我向他提出報告,我跟老師講:我並不十分清楚。老師聽了我這個話很滿意,他說:的確是不容易,你要想了解《彌陀經要解》,至少要念過半部《大藏經》,你才能懂得它的意思。所以,生深勝解難。
我對淨宗這個信心能生起來,信根、信力能生起來,三十年!這三十年當中講了多少的大乘經論,特別得力於《華嚴》,在《華嚴經》上用了十幾年功夫,這才相信,生深勝解。所以決定不會動搖了,這個不容易!還有許多人比我用的時間更多,他在教下還沒能體會過來,這種人很多,原因在哪裡?不是他不用功,不是他不精進,而實在講,沒有一個高人在旁邊指導,你看這個關系多重要。自己這個路子摸索摸錯了,自己不曉得。換句話說,那個路走得就很冤枉,時間浪費了。
所以修學世出世間法都一樣,成敗關鍵要有個真正高手的老師在旁邊看到你,你路稍微有點偏差,他會幫你修正,這樣你不走冤枉路。《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一開頭佛就告訴我們,修學最重要的一個條件是要求「明師」。明師,不是名人那個「名」,是光明的「明」。那個名氣大的沒有用,我們今天講知名度高的,不見得是真正的好老師,真正的好老師未必人知道。真正有修有學,當然最好是有證的,你遇到這樣的人,你能聽他的話,依照他的教導去修學,那就非常穩當;遇不到高手,自己摸索往往把路摸錯了,這一生很冤枉。所以生深勝解,這是很難得到的。
現前有一些同修,他要我教給他方法,我是教他把所有一切經論統統關閉起來,專門念一部經。念多久?從前古人的期限是五年,現在怕五年太長你們受不了,所以我把期限縮短成三年。如果覺得三年還太長,那沒法子;不能少過三年,少過三年沒用處,也就說你那個根太薄弱了。從前這個根用五年的時間來培養,而且那個時候人心淳厚,社會風氣善良,都還需要用五年的時間來培養。現在這個花花世界,妄念太多,老實說,五年都不夠,還得要延長。現在的時候五年太長了,要縮短,這怎麼行!這沒法子。必須三年的工夫來修根本智、修清淨心,唯有身心清淨才能接受如來的聖教。因為佛法是佛菩薩清淨心裡頭流出來的;你心不清淨,你學一百年也入不進去,為什麼?它跟你不相應,你所學的只是文字,只是皮毛,決定入不進去。所以一定要從清淨心下手。
到什麼時候再博學多聞?博學多聞之後才能生深勝解,這是有階段的,不是馬上得到的。博學多聞是在出師之後,中國俗話講「出師」,現在人叫「畢業」,離開學校、離開老師了。離開學校、離開老師,去干什麼?那個時候叫參學。參學是博學多聞,為什麼?這是完全脫離老師,不受老師的約束了,自己定慧的基礎建立了。定慧基礎以什麼為標准?拿此地來講,就是五根、五力,你信進念定慧有了力,老師就放你出去,你就可以參學,就可以博學多聞。你沒有五根、五力,你是浮萍,有什麼資格參學?一參學就糟了,為什麼?聽說這個法師,這個門路不錯,聽聽那個,那個門路也很好!聽兩個老師兩條路,三個老師三岔路,四個老師十字街頭,不曉得選哪個好!這就是自己沒主意,沒有根、沒有力,會隨著別人跑,不能降伏別人,都被別人降伏住了。所以這樣的人不能去參學。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善財童子是文殊菩薩的學生,在文殊菩薩會下,他得到了根、力,五根、五力成就了,文殊菩薩才放他出去,才五十三參!五十三參才生深勝解。這是諸位同修一定要知道的。
佛法修學的層次、過程是這樣的,不能顛倒,不能脫序。現在人修學,實在講沒有依照這個方法,一開頭就博學多聞,一出家甚至沒出家先去念佛學院。佛學院課程就是博學多聞,許多老師,安排了許許多多的課程,結果畢業出來學了些什麼東西?說得不好聽一點,邪知邪見。你心與道不相應,就是心與覺正淨不相應,你所念的一切大乘佛法,「增長邪見」,這個話是清涼大師說的,你們仔細去想想,很有道理,真的增長邪見。因為你所理解的經典裡面的意思,那不是佛的意思,全是你自己在那裡打妄想,那是你的意思。開經偈上「願解如來真實義」,如來真實義哪裡是你想像的?自己必須真正達到覺不迷、正不邪、淨不染,那個心才能體會到如來真實義。我們迷惑顛倒、邪知邪見、煩惱重重,怎麼可能理解佛的真實義?怎麼能參學?
今天佛學院,說老實話是參學。佛學院是可以去讀的,什麼人去讀才有利益?必須受過基本訓練,成就五根、五力再去念佛學院好。為什麼?能夠圓滿後得智。但是你得有根本智,沒有根本智,哪來的後得智。所以佛學院是五十三參,不是普通人能去念的,善財童子才有資格去念。如果沒有根本智,你就出去參學,實在講,不但得不到利益,確實把自己的前途毀掉了。這是我們的確要明了,要深深警覺到的。
我們不去念佛學院,《大藏經》這麼多,國內外許多高僧大德,在家的一些大居士們,我們可不可以參學?不能。如果是真正的大善知識,你要去訪問他、請教他,他會趕你走的。中國《高僧傳》裡面有,你來參學,把你趕走,這是真正愛護你,為什麼?所修學的法門不相同,你應當一門深入。必須自己根本智成就之後,那個時候有資格參學,俗話講「出師了」,可以離開老師,因為根有力了,有力就可以獨立;沒有力的時候不能獨立,要老師扶持。現在在佛門裡面知道這個道理的人不多,依照這個方法來修學就更少了。
所以念佛是個易行道,這一句佛號都念不好,都不能相應,都不能往生,那學其他東西不必說了。所以「生深勝解」這一句,我跟諸位講清楚,這不是一朝一夕很短時間就能得來的,大家一定要有耐心、恆心、長遠心去修學。而且修學重點是要放在清淨心,不必要求我要知道很多東西,不要求,要求心清淨。清淨心生智慧,智慧開了之後,世出世間法你只一接觸就通達。
一部《大藏經》需要多久完全貫通?跟諸位說,半年足夠了。為什麼?你智慧開了,一部經往往不需要看到底。像六祖大師智慧開了,《法華經》他沒有看過,也沒有念過,也沒有聽過,叫法達去念,念到「方便品」,六祖說:不要念了,這個經我全部知道了。二十八品念了兩品,他全部知道了,不必念了,就給他開示講,講了法達就開悟了。你才曉得學東西怎麼學法。一部經一部經去學,累死了!那就是禅宗裡面講「尋枝摘葉」,枝枝葉葉去修,這個很苦,時間太長,而且決定學不成功。
會學的從根本修,根本是什麼?在淨宗裡面講就是清淨心。心地清淨就行,心淨則土淨,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得到保證了,清淨心又生智慧,那可以求勝解了。這個時候你就有資格去讀《大藏經》,那個《大藏經》翻翻,前面翻幾頁全部通達了,這一個科目就畢業了;那個經再翻翻又畢業了。所以頂多半年,一部《大藏經》就畢業了。這是我教給你的方法,否則的話,不要說是你通達,一生把《大藏經》念一遍你都沒辦法,都做不到。所以佛法裡頭有秘訣,你懂得這個秘訣的時候,這個的確不是難事情。所以要曉得怎樣修學,這個路徑非常的重要。
你對於這個問題徹底明白、徹底了解,當然不會受別人動搖,為什麼?一聽你就曉得他對這個事情沒搞清楚,一知半解,他怎麼能動搖你?你再說給他聽,他說:是有道理,我知道的不如你多。他就被你降伏了。『難制伏』,你不會被別人降伏,你有能力去降伏別人。『摧伏一切諸魔軍』,軍是軍隊,比喻眾多的意思,魔太多了。這些魔軍,我們從早到晚天天都遇到,你們有沒有遇到這個人說:「念什麼佛,禅好!」那個說「密好!」那個說「這個經好!」那都是魔軍,為什麼?希望你捨棄念佛法門,跟他去學。這是我們時時刻刻會遇到的。
鈔【信力者。】
這是信根有了力量。
鈔【深信谛理,轉更增長。】
信有根是前面一句『深信谛理』,但是它還沒有增長,只是深信,還不能發生力量。這時候有力量了,『轉更增長』。
鈔【能遮疑惑,不為動搖。】
這就是「難制伏」的意思。「信力」,它的來源有兩種:一種是來自深解,他對這個事實真相真正理解,他這個信產生力量;第二個力量是過去生中的善根,他對這個事實雖然不了解,他相信,他信得過。這樣的人也有不少,你問他這什麼道理,不曉得,他就相信,他就不會動搖,這是他過去生中的善根,非常的難得。善根深厚的人,他相信老師,他相信佛菩薩,對於事實的真相、理論的基礎雖然一無所知,這佛說的,他就相信了,老師說的,他就相信了,他不會懷疑,這是屬於善根。第二類,那就必須老師的教誡,要給他分析,把這些事實真相、理論境界講得清楚明白,他聽了心服口服,信心從這裡生長,產生了信力。一切眾生在根性上有這兩大類,所以在教學上哪一類的根性,要用哪一種方法去幫助他,使他『遮疑惑』,「遮」是遮斷,我們常講斷疑生信,他不疑惑了,他就不會被動搖。
譬如我們淨宗修學,前些年陳建明老居士提出「消業往生」,說帶業不能往生。這對於全世界修學淨宗帶來很大的一個震撼,許多老居士、老法師都懷疑了。那是什麼?他這個信雖有根沒有力,聽了都懷疑。包括周宣德老居士在內,我到洛杉矶,他在機場接我第一句話,他說:「法師,怎麼辦,我們念了這麼多年,帶業不能往生,這不是功夫完全白費了嗎?」他問出這句話,就說明他這個信沒有力。沒有力,第一個,他善根不夠深厚,對於佛菩薩講的話不能深信不疑;第二個、對於淨宗理論涉獵得太少,沒搞清楚。提出這個問題。
他說:帶業往生這個說法,在佛經裡的確找不到,沒有這個字樣。沒有這個字樣太多了,佛說法四十九年,許多東西沒說,雖然言語沒有這麼說法,意思說到了。我就反過來問他:經典裡面有沒有講四土三輩九品?他說:有。我說:如果不帶業,哪有四土三輩九品?四土三輩九品還不就是你帶業多少不同而分的,你帶得多,品位低一點;帶得少,品位高一點。這不就很顯然,帶業的意思都在裡頭了。他想想是有道理。
我再告訴他:如果不帶業,西方極樂世界孤孤單單冷冷清清,只有阿彌陀佛一個人。他說:為什麼?我說:因為等覺菩薩還帶一品生相無明,那是不是業?他想一想,對!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普賢都帶一品生相無明,都是帶業。不帶業,就剩阿彌陀佛孤家寡人一個,那淨土有什麼殊勝?我這麼一說,他明了了。這就是「摧伏一切」,他心定了。事理沒搞清楚,人家稍微幾句話,心就動搖,就慌成一團,這還得了!這就是他雖然那個信有根,沒有力量。這信有了力,信根轉更增長有了力量,他就能斷疑。『不為動搖』,絕對不會為一些知見就動搖信心,這不可能的。
鈔【能拒邪外。】
這些邪說、這些外道的知見,他有力量能拒斥他。
鈔【不為迷亂。】
不會被人家迷,也不可能被人家三言兩語把自己的心就搞亂了,不可能。他的心永遠是清淨的,永遠是定的,永遠是光明的,這個根就產生力量。
鈔【能破煩惱,不為侵害故。】
一個有信心的人,說老實話,煩惱不生;還會生煩惱,信還沒有力。信有力的人,煩惱不會生了,為什麼?他心有主宰,他有專注。譬如念佛人,這個信要是產生力量,他念念當中只有西方極樂世界,他還有什麼煩惱?這個世界不過是暫住幾天而已,旅館,在那裡休息一下,你好也好,不好也好,為什麼?與我不相干,我兩天就走了,我不會跟你們計較,就什麼煩惱都沒有了。人為什麼會煩惱?就是把這個世間當作老家,於人、於事樣樣都計較,這個煩惱就沒完沒了。對於淨宗真正產生信心,一定是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這就是『能破煩惱』。這個方法真是妙絕了,煩惱障不斷,自然就沒有了,這個高明!所以這個法門叫妙法,很有道理,不要斷,自己沒有了。『不為侵害』,煩惱決定不能損害你,不能壞你的信心。
鈔【一總余承,如上根例。】
五根是以信根為總,其余四根統統是信根生的;五力也不例外,五力還是以信力為總。信有了力量,後面進、念、定、慧統統都有力了;信沒有力,後面這四條也是沒有力。可見得它這個關系是非常的密切。
由此可知,信心的培養非常重要,特別是在淨宗法門,信是三資糧(往生三個條件)裡面第一個條件,最基本的一個條件。諸位想想,你沒有信,你怎麼會發願?你怎麼會念佛?因為真信,他才會產生這個願,願是從信生的,有了願,他才肯念。不想到西方極樂世界,他念什麼佛?他不會念的。由此可知,信是根本的根本,的確是基本的條件。
我們修學,跟定一個老師也是如此,如果對老師沒有信心,你跟這個老師時間再久,老師方法再巧妙,來指導你,你也是什麼都得不到。為什麼?對老師沒信心。沒有信心,對老師必然輕慢。所以那個對老師的尊敬,他為什麼會尊敬?他相信。對於老師愈有信心,對這個老師就愈會恭敬,表現在外面是尊師,老師看到你這麼尊敬,他就曉得你對他很相信,他說的話你能依教奉行,老師就會認真教。老師教給你的,你是陽奉陰違,表面上恭敬,那沒有用處,那是假的,老師不會教你的。為什麼?教你,你也學不會,白費精神、白費光陰,老師不會干這個傻事情。真正的恭敬是依教奉行,絕對不在形式,這是我們要曉得的。形式,那多半是做給別人看的,做影響眾。大家不知道這個老師的學問、道德,用這種方法啟發別人,這是真正慈悲。對老師顯示恭敬,讓別人看到,他對這個人為什麼這麼恭敬,這一打聽,「某人真有學問道德」,起景仰之心,甚至也跟這個老師修學,用意在此地。這就是什麼?表演,戲台上表演的,那是另一番苦心。絕對不是老師要求學生表面上、形式上要這些禮節,不是的。
最恭敬的就是依教奉行,真正的供養也是依教修行供養,老師對於學生期望就是如此而已。「信為道元功德母」,《華嚴經》上所說的入道之源,一切功德都是從信心裡面生長出來。在三十七道品裡面,五根、五力,「信」排在第一;淨宗三資糧,「信」也排在第一;十一種善法,第一個善法就是「信」。佛在大小乘經典裡面,排列的順序第一個就是「信」,不信,一切不能成就。所以經典一展開,「如是我聞」,六種成就,第一個「信成就」。所以我們對這個要非常的重視。
信心的建立有兩個來源:一個是過去世的善根,是自然對於三寶、對於老師產生敬信;第二種就是對於佛法的理論逐漸明了,信心增長。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