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孔子學習謙虛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
過於自信是危險的,離成功近,離失敗也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這是自然界展現給我們的謙虛。謙虛就像人生田地裡一株低頭的稻穗,剝開才能看到它充盈著豐收的喜閱。放低姿態,學會謙虛,才有益於個人發展。但,凡事都有個度,過分謙虛會給人虛偽的感覺。要看到別人的長處,虛心向比自己強的人學習。老師就在身邊。
二、向莊子學習換位思考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不會換位思考的人只會看到別人的缺點與不對,自然會把別人看成肉中刺。當我們進行換位思考時,當我們真誠的考慮到對方的感受和需求,多一份理解與寬容時,意想不到的回報便悄然而至。
三、向諸葛亮學習修身
諸葛亮在誡子書中寫到:”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現代人總抱怨社會沒有給自己機會,覺得懷才不遇;還有人遇到挫折就一蹶不振,覺得身邊人和社會都欠自己什麼似的。可諸葛亮的前半生在“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精神境界中,躬耕苦讀於隆中;後半生身體力行,完善自我,盡忠蜀漢,奉獻一生。
“ 淡泊”與“寧靜”就是要通過學習“明志”,樹立遠大志向,在時機成熟時”至遠“,轟轟烈烈地干一番事業。這就告訴我們,先要放空心靈,才能容納更多知識,獲得更大智慧。
四、向阮籍學習慎言
《晉書,阮籍傳》中說:“籍雖不拘禮節,然發言玄遠,口不臧否人物”。俗話說“誰人背後不說人,誰人背後無人說”;張儀說:“眾口礫金,積毀鎖骨”。可見,想管好自己的嘴,做到”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他人“很難。當然,慎言並不等於明哲保身,也不意味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而是對自己說的話負責任。
五、向鄭板橋學習糊塗
鄭板橋說過:“聰明難,糊塗尤難,由聰明轉糊塗更難。一紙“難得糊塗”寫出了鄭板橋一生為人處世的宗旨。人不妨活的灑脫些,逍遙,自在;不必對所有事情斤斤計較。凡事知上下,知輕重,知緩急,而不要自尋煩惱。所以,在生活中只要不是原則性問題,我們大可不必非黑即白地苛求他人。許多事情都沒有標准答案。不妨在”糊塗“的視角裡讓別人輕松,也給自己的心輕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