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三四三頁:
鈔【禅悅為食,故定有食義;智能運轉,故慧有行義。如論頌雲:愛樂佛法味,禅三昧為食。又佛地論:淨土中諸佛菩薩,能說能受大乘法味,又正體智受真如味,能住持身命,使不斷壞,長養萬法,故名為食。】
『禅悅為食』,在佛法裡面講,初禅以上就不需要飲食,所以不是欲界,到色界天去了。色界有四禅,有十八層天,初禅、二禅、三禅都是三層天;像初禅是梵天,有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第四禅很特別,四禅是凡聖同居土,除普通的三層天之外,它有一個外道天(就是無想天),修無想定成就的就是外道天;另外他有聖人居住的處所,叫五不還天,就有五層,所以加上一個外道天,加上普通的三層天,四禅有九層天。加上前面初禅、二禅、三禅各三層,所以色界有十八層天。這些天人都不需要飲食,愈是層次高的,他禅定功夫愈深。財色名食睡,這叫五欲,初禅以上統統沒有了,他不需要睡眠,也不需要飲食。五欲我們看起來這兩條是非常的嚴重,財不要還可以,名不要也可以,色不要也可以,吃跟睡這個不要不行,這是我們決定做不到的。所以要曉得,色界以上都不需要飲食,禅悅為食。
我們想想,西方極樂世界下下品生的人也超過了四禅天,無論在定功、智慧、福報都遠遠的超過六道,大梵天王也不能跟他相比,哪裡還會有飲食?前面祖師跟我們解釋的也很有道理,所謂有飲食,只是我們欲界的眾生,念佛帶業往生,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吃飯、睡覺這習氣還沒有斷,偶爾會想起來,「怎麼這麼久沒吃飯」,會動這個念頭。西方極樂世界那個世界很奇妙,一切法都是變化所作,你念頭一動,百味飲食就會現前。現前之後才曉得,我們現在在西方極樂世界,不是在娑婆世界,這個用不著了;用不著,它就沒有了,就化去了。
禅定裡面產生的喜悅能滋養精神,使我們的精神振作起來不會疲倦,就有飲食的意義,我們欲界,飲食最大的作用也就是滋養身命,所以有同樣的功能、同樣的意義。
演【禅悅為食定有食義者,禅定資神,輕安適悅故。】
「資」是滋養,「神」是精神,滋養精神;「輕安適悅」,不但是精神,連身體也包括,身心愉快!所以禅定有飲食的意思。我們這個世間,吃飽的時候,精神就好了,體力也就恢復了。
演【智能運轉慧有行義者,智體無住,運行活潑故。】
「智能運轉」,智是於一切法都能明了通達,所以它有行的意思。統統是會歸自性上來說的,就是自性定、自性慧。「智體無住,運行活潑故」,我們今天雖然能運行,不夠活潑,愈是年紀大的人,行動愈不方便,沒有年輕人那樣的伶俐!這原因現在醫學上講,年歲大了,老化了,行動不便。佛法裡面給我們講的是定慧,是心地清淨。身心清淨,不但精神飽滿,肉體也不容易老化,老化是不能避免,但是他衰老會緩慢,不像一般人衰老那樣快。如果定功很深,他就不老了,他確實能控制身體。
在佛經上說,釋迦牟尼佛的時代,佛有兩個弟子到現在還在人間,照中國人算法,佛滅度已經三千多年,這兩個人還在。一個就是迦葉尊者,佛囑咐他,要等彌勒佛出現在這個世間,把釋迦牟尼佛的衣缽交給他、傳授給他,他才可以滅度。所以迦葉尊者在我們人間,沒有入滅。第二位就是賓頭盧尊者,這是佛不准他入滅,要他在末法時期給一切眾生做福田。你是誠心誠意供齋,他會來應供。他示現什麼樣子?不知道,沒人認識,他會變化。這就是有很深的禅定,他能使這色身常住。阿羅漢都有這個能力,何況菩薩,何況佛?當然有這個能力。諸佛菩薩雖有這個能力,他不住世,不住世的原因在哪裡?眾生福薄。他要是以佛菩薩的身分來住世,對眾生沒好處,因為眾生對他沒有恭敬心,不但沒有恭敬,還要毀謗佛菩薩,造的罪業就更重了。所以這些佛菩薩就不用自己的身分出現在世間。佛菩薩很慈悲,他可以用變化身,變化一個在家的居士,變化一個普通的出家人,因為你見到這些人不會毀謗,不會造口業了。所以,不以他本有的身分出現在世間。
『如論頌雲:愛樂佛法味,禅三昧為食』:
演【如論之論,是往生論。如論頌雲下,是引證,食有六段,行有一段。】
「如論頌雲」,舉《論頌》來證明,「論」就是《往生論》。一般「論」上有加名字,像《大智度論》、《瑜伽師地論》、《起信論》;淨宗的經典,單說個「論」,沒有加上名字,決定是《往生論》。《往生論》上講「愛樂佛法味,禅三昧為食」。「引證」,這是引《往生論》來做證明。《往生論》是天親菩薩造的,昙鸾大師給它做個注解,《往生論注》,注得非常好。昙鸾是南北朝時代的人,對淨土宗有非常大的貢獻。他學法的因緣很特殊,他年輕的時候怕死,總感覺得人命無常,到處去求不死的方法,所以學神仙。以後碰到西域到中國來的法師,向他請教:佛門有沒有長生不死的方法?這法師就介紹他: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長生不死。他聽了很歡喜,於是就學佛,專修淨土,也算得上是淨土宗的一代祖師。
《佛地論》說:『淨土宗諸佛菩薩,能說能受大乘法味』,能說者是佛,能受的是菩薩。
演【諸佛菩薩能說能受者,非諸佛不能說,以具四無礙辯,得大無畏故。非菩薩不能受,以最極利根,堪能擔荷故。】
這個話的意思就很深了。能說的是阿彌陀佛,這是狹義的;廣義的說,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它說什麼?此地講的「大乘法味」就是指《阿彌陀經》、《無量壽經》,指這個。這個經典是一切法門裡面難信之法,不是諸佛如來,不能說!如果不是菩薩,也不能接受!你跟他講,他不相信。唯有菩薩的智慧接近於佛,他相信,這個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所以我們對於眼前不能接受這個法門,甚至排斥、毀謗,我們都要用極平常的心去看他,不足以為奇。他修學另外的法門,我們也勉勵他,勸他認真的學習,為什麼?他那個法門修學成功了,他就相信。他要拐個彎才能相信,現前他不相信。最後,不管哪一宗、不管哪一個法門的修行,他那個歸宿是一真法界,就是華藏世界。華藏世界真正像一個大海一樣,所有百川統統流入大海,這就是無量無邊的法門到最後統統歸到華藏世界。到了華藏世界,這就好辦,見到文殊、普賢,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帶他到極樂世界去,拐個彎還是要去。
《華嚴經》上說得很好,「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所以菩薩才能受!登了地的菩薩對於事實的真相完全了解,他會認真的念佛。華嚴上講十地菩薩,就是從初地到等覺,這十一個位次,不必要人勸了,他就會念佛。不管修哪個法門,沒有一樣不好,我們都勸他認真的修。如果他能修學淨土法門,他相信了,這是無量劫以來他的善根福德因緣在這一生成熟了,這個非常希有,絕對不是普通人,這個人有大善根,有真實的智慧,他才會相信這個法門,才會喜歡這個法門,才會認真修學這個法門,能受!可見得能受是菩薩。這是一個說法,這個說法完全就西方極樂世界。
另外一個說法,菩薩能受也能說。這些菩薩到十方諸佛世界,也是常常幫助佛攝受接引一切眾生,菩薩能受是真的,能說是靠佛力加持,佛力要不加持他,他也不能說第一微妙法門,這才是真正徹底究竟圓滿的度脫一切眾生,所以要三寶神力加持他。不但是阿彌陀佛加持,十方一切諸佛都加持,諸位想想,這個人怎能不往生?《無量壽經》最後講的,這就是阿彌陀佛、一切諸佛給他授記。這是特別勸勉後世四眾弟子發心講這部經。剛才說了,不是你能講,你一發心講,阿彌陀佛、一切諸佛如來都加持你;不加持你,不會講!不但我們講是佛力加持,諸位同修在此地聽這個經也是蒙佛力加持。阿彌陀佛加持你,十方一切諸佛加持你,為什麼?沒有佛加持你,你聽不懂!難信之法,你就信了。沒有一切諸佛加持,難信之法我們信不了!你才知道,這是多大的善根!過去生中供養無量諸佛如來,這個善根在這一生當中現前。這個話不是我隨便說的,有經典做依據,經上這麼講的。
我們今天看看全世界,這個時代眾生的確是諸佛如來神力加持,每個地區都有相信這個法門的人,都有認真修學這個法門的人,這是個好現象。我們台灣這個地區很多!在我們這個道場經常在一塊共同研習念佛的同修,我們都熟悉。不在我們這個道場,我常常聽說的,每個地區有不少人在念《無量壽經》,在聽錄音帶,也在念佛,這是好相!台灣今天這個社會那麼亂,幸虧還有這麼多人在認真的修福,這個福報是世出世間第一大福報,希有難逢!因此我們要珍惜。
這一句的含義很多,不單是指西方極樂世界的諸佛菩薩。實在講,從西方世界應化到他方世界的那些人都不知道有多少。特別是苦難的處所,愈是有苦難,菩薩悲心愈重,示現在這個地區,男女老少各行各業都有。我們常常讀誦大乘經典,能夠體會到這個意思。這就是能說能受大乘法味。
『又正體智受真如味,能住持身命,使不斷壞,長養萬法,故名為食』:
演【正體智,即根本智,亦名如理智,此智能證真如。】
由此可知,這個智慧重要,念佛的人所求的就是這個智慧。念佛的人、修淨土的人一定要知道,我們求的是什麼?我們所求的是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怎樣才能求得到?佛在一切大乘經典裡講得很多,「心淨則土淨」,本經裡面告訴我們,「一心不亂,心不顛倒」,在大本裡告訴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總而言之,把它歸納起來就是根本智。根本智是什麼?《心經》上講的「無智亦無得」,無智就是根本智。可是諸位聽了這個話,不要發生誤會,無智就是根本智,這個世間很多白癡的人都有根本智了,那就錯了。這個無智是無邪智,他有正智,這是經上講的正體智!他有正智,他沒有邪智,跟禅家講「無念」的意思一樣,他無邪念,他有正念,這就叫做根本智。
所謂根本智,實在講就是清淨心。清淨心在沒有起其他作用的時候,沒有起他受用的時候,就叫做根本智,為什麼?它自己有智慧,智慧雖然沒有作用,它自己智慧表現在哪裡?表現在「能證真如」。雖然能證真如,它不執著能所,這才是真的。為什麼?因為所證的真如跟能證的根本智是一不是二,這裡頭沒有界限,沒有能所。智就是如,如就是智,所以叫「如理智」。因為一有能證所證,心裡就動,就動了念頭,這一動念頭就叫無明。《起信論》上講,無明從哪裡來?「一念不覺而有無明」。一念不覺是什麼?就是有能所,一有能所馬上就產生相對,能跟所就相對,這就是無明,這叫根本無明。所以他這個心清淨到了極處,清淨心裡的確是一念不生,一法不立,就是萬法如如,是這個境界。這就是《華嚴經》所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演【如空合空,似水投水。】
底下是比喻,「如空合空」,真如是空的,能證真如那個智慧也是空的,空跟空一體,沒有界線。「似水投水」,我們拿一杯水倒到大海裡,能不能找出界線?找不到。這就是能與所是一不是二。我們凡夫今天入不了這個境界,就是界線畫得清清楚楚,這個事情就麻煩大了,有能有所。
我們念的這個阿彌陀佛,我能念,阿彌陀佛是我所念,能所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但是念佛行,可以帶業往生,學其他的法門不行。學其他的法門,只要你能所存在,決定不能見性,也就是說你修行充其量可以證到阿羅漢、辟支佛果;權教菩薩、圓教初住、別教初地這個位次決定證不到,因為這個階級以上沒有能所,在這個以下有能所。你這能所概念很深,你證的位次就淺;你能所概念很淡薄,你的位次就提升。這拿《華嚴經》來講,就是妄想執著。佛在《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告訴我們,「可得為世間事,不可得為世間意」。世間事,這世間一切事情,我們不能捨棄,要照樣做。不要有世間意,意是執著,妄想分別執著,這是世間意,這種執著念頭是愈淡薄愈好;可是事情不能不做,事情一定要認真負責把它做好,這是世間事。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不要說:「我做這個事情對我修行有障礙」,其實沒有障礙,只要你心地清淨就沒有障礙;你心地不清淨,那就有障礙。所以有沒有障礙無關於人事,都在你怎樣用心;障不障礙在用心,佛法是心法。這兩個比喻都比得好!
演【理智一如。】
「理」是真如,「智」是能證真如的智慧,就是根本智,根本智本身的作用就是這個;它對別人起作用就是後得智,就是無所不知。《般若經》上講「般若無知」,那是根本智;《心經》到最後講「無智亦無得」,那是根本智,就是此地講的正體智、如理智。它起作用,就是教化眾生、幫助別人是無所不知,就是從這個智裡頭起的作用是無所不知;它不是在對其他人的時候,他自己是無知,一無所知,這個心才真清淨。
我們在《印光法師文鈔》讀到,印光大師教初學的同修要「一門深入」,不要學雜了,不要多跑道場。這些話慈悲到極處,真實的利益,就像《無量壽經》所說的,「惠以眾生真實之利」。給你講真話,道場不能多跑,善知識不能多親近,經書不能多看。印老收的那些皈依弟子,《永思錄》、《文鈔》裡頭都看到,皈依弟子常到廟裡去看看師父,他見到都罵人,問:你來干什麼?「我來看看師父」,「師父已經見過了,還有什麼好看的?」他把你罵回去,「你不回家老實念佛,到廟裡面來跑,浪費精神,浪費錢財」,那是真實的教訓!
他叫你什麼都不要跑,都不要接觸,干什麼?修根本智。這經上講的,就是修「一心不亂」,大本教你修「一向專念」,經上常講「專精行道」,你到處去跑,你心就散亂,你什麼時候才能得一心?不錯,我們是要去參訪,參訪不是這個時候,以印光大師他老人家那個教訓,參訪應該在什麼時候?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以後,到那個時候你每天都到十方諸佛剎土去拜佛、去聽經、去聞法、去幫助一切眾生,是那個時候,不是現在這個時候。現在沒有能力,你還多參訪幾個,好了,把西方極樂世界往生這個事情搞塌了,搞來搞去還是搞六道輪回,這個事情多麻煩!所以現在要把參訪的事情放下,一心一意專求西方淨土,這樣我們這一生才不至於空過。
人家說你們修淨土的是小乘,自了漢,沒有慈悲心,隨他說去!不要人家說幾句,我們這心動了,「我不當自了漢,我有慈悲心」,有慈悲心到處亂跑,跑到最後還是搞六道輪回,這叫什麼慈悲!真正大慈大悲是見了阿彌陀佛以後,這個時候才普度眾生。連普賢菩薩自己都說,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他這十大願王才圓滿。由此我們才曉得,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四弘誓願才能圓滿!不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四條都是假的,有名無實。度眾生,沒有能力;斷煩惱,自己也沒有能力斷;學法門、成佛道,沒有一樣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能辦得到,四條統統辦不到。你要想這四條都辦到,四條都做到圓滿,只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所以祖師勸我們修學的話,那真正是苦口婆心,我們自己要深深去反省,自己是什麼樣的根性,有什麼能力,自己首先要認識自己。經,念一本夠了。這《疏鈔演義》好,分量太多了,不如《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對於現在人來講,分量是恰到好處,不太多,也不少。《彌陀經疏鈔演義》可以提供你做參考,《彌陀經要解》以及《無量壽經》的注解都是非常好的參考書,偶爾翻一翻。正經的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我們的定課,每天一定要念;其他這些書,你念不念無所謂,一個禮拜翻一翻看一段,不看也可以。正修、助修一定要分得清清楚楚,我們是以《無量壽經》,或者是以《阿彌陀經》,以信願持名,這是我們的正修,這個課程決定不能放松。你要是認真這樣學法,愈學心愈清淨,真的煩惱少了,自己能覺察得到;妄想少了,執著也輕了,對於什麼事情也看淡了,心得自在,世出世間法有能力辨別,這就是智慧增長。你得到這個利益,你才曉得經上所講的殊勝的利益、最大的利益,這個話你明白了,你懂了,為什麼?真得到了!以前是聽說,現在是自己真正得到了。
演【長無斷絕,從體起用,長養萬法,如食之能持色身長養萬事也。】
諸位要好好的念佛!現前的利益,身心健康,萬事如意,你們要不要得到?這個地方講長養萬事,就是萬事如意、事事如意,身心健康,這是人生的真富貴;不是有錢才富貴,有錢有地位,身心不健康,沒用處。人生第一幸福就是身心健康,生活愉快沒煩惱,沒有憂慮,很快樂,這是最幸福的,絕對不是名聞利養。世間人把名聞利養看得那麼重,那是看錯了,那是迷惑顛倒。
鈔【又阿含唯識等,說出世五食。】
《阿含經》是小乘經,《唯識》是大乘始教,是大乘經,佛在這些教義裡面講過修行人有五種食。
鈔【一、禅悅,二、願,三、念,四、解脫,五、法喜。謂禅定資神,輕安適悅,即為食義。願力持法,法身增長,即為食義。】
我們現在看到很多學佛的人,禅定他沒有,這不說了。他是有發願,雖有願,我也沒有看到他有什麼真正功德利益表現出來,這什麼緣故?因為他那個願是假的不是真的。怎麼知道是假的?過幾年他那個願會變,或者遇到境界現前,他那個願也會轉變,可見得這個願不是真的。願如果真切,確實是這個意思。像《無量壽經》阿彌陀佛那個願力,「縱使身入大火中,如是願心永不退」,那是真的,他這個願就產生效力。不管什麼境界,他這個願堅固不退轉,這個願力就能『持法』,「持」是保持,「法」是他修行的方法,他所依據的理論、所修行的方法,他這個願力能持,不會改變。『法身增長』,他的法身慧命增長。唯有堅固的信願,法身慧命決定增長。
所以我跟同學們說:你們去做了,你就會有體驗。你果然能相信這個法門,依照我所講的方法去修行,頂多三年,你再見我面,你會跟我說:法師,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真有把握了,從此以後我再也不會墮六道輪回。這是了不起的一樁大事!你果然認真干三年就行了。不過這三年,你還要看別的經論,還要聽這個講、聽那個講,還要到處去跑廟、到處去做法會,那三十年、三百年也不行。我們做凡夫生生世世無量劫以來搞生死輪回,這一生遇到這麼好的緣分,把超出三界的這個門道找到了,這個不容易!也可以說無量劫來都沒有發現這個門路,沒找到!找到了,不早走了!找到,你早就成菩薩成佛,不會去當凡夫了。
連世間的教學法都是「教之道,貴以專」,何況了生死的大法!決定要專修。所以真正修行人,家裡供個佛堂,一尊阿彌陀佛,一本《彌陀經》,一個香爐,頂多再一個引磬、一個木魚,什麼都沒有,心專一!案頭還擺一大堆書,這不行,就不專;真正專的,頂多《淨土五經》。愈是精,他這個心就愈專,真正到專一,那個受用的確是不可思議。我講,你也無法體會,為什麼沒有法子體會?因為你沒有專過。這個事情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我喝了杯水,我告訴你這水很熱,你沒有喝過,怎麼熱你也想不到,你要嘗到才行!你要是能專三個月,你就體會到這裡頭的味道,這個好處你就體會到了。你就真干三個月,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統統不要看,一些不必要的應酬統統捨掉。不但世間這些書不能看,其他佛經也不能看,就專念一本《無量壽經》,念三個月;除念經之外就念佛,盡可能使佛號不要中斷。這是要真實的願力支持你,你要是沒有真實的願力,見異思遷,外面境界一來,馬上就動搖,馬上就退轉了。朋友找你打麻將,好了,你得要去應付一下,那個朋友請你去看電影,你去一下就完了,一切完了。
鈔【念力明記,聖道現前,即為食義。】
念,這個字在六書裡面是會意字,「念」是今心,就是現在的心,現前一念的真心。這個心不是過去心,不是未來心,今心!『念力明記』,「明」是明了;「記」是不忘,『聖道現前』。尤其用在念佛上,這一句阿彌陀佛名號全攝彌陀無量功德,一念淨信的心念這句佛號,把阿彌陀佛的功德統統變成自己的功德,自己這個心跟阿彌陀佛的心交融了,這裡頭沒有界線,叫光光互入。我們的一念心投入阿彌陀佛的一乘願海,阿彌陀佛的一乘願海入到我的心;自心佛心無二無別,裡面沒有界線,所以「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你曉得念佛的功德有多大?這是世間很多人不知道!
你念這一句佛,你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你,因為裡頭沒有界線,「如空合空,似水投水」,沒有界線,幾個人知道有這種殊勝的功德利益?你要想消災免難、消業障,哪個方法有念佛的方法高明?哪個方法有念佛的方法有效?念佛這個方法,第一功德,第一殊勝的效果。所以你念佛,還要去拜忏嗎?用不著了。我們不明白這個道理,口裡念阿彌陀佛,心是有能有所,對佛懷疑,對自己不相信,這樣去念,那就不能感應道交。對佛懷疑,「我在念!佛你聽到沒有?你到底曉得不曉得?」懷疑,不知道阿彌陀佛知不知道我在念!懷疑自己,我這一生罪業深重,佛能饒恕我嗎?能原諒我嗎?不相信佛又不相信自己,這種念法怎麼能感應道交?這個心就是不清淨!心不清淨,你的念力不相應。
為什麼叫你來聽經?為什麼要這樣跟你細細的來講解分析?破疑生信。你的疑惑要是斷掉,信心生起來,這個時候就一念相應一念佛,你這時候念佛就跟你從前念佛不一樣,從前念佛號確實一天念到晚都不相應,沒有一句相應。你果然明白這個道理之後,你會發現現在念佛句句相應,句句都是清淨信心在念,句句佛號跟阿彌陀佛融成一體,阿彌陀佛無量劫修來的功德,我們這個心跟他一相應,把他的功德就變成我的功德。這個法門不可思議,這個法門無比的殊勝!所以一切諸佛贊歎,一切菩薩都要求生極樂。所以是「念力明記,聖道現前」。
《觀經》上講的理論講得透徹,講得好,「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理,這句話就是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裡面講的本覺,本覺本有。是心是佛,也就是佛在《華嚴》、《圓覺》所講的「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是心是佛,本來成佛,這是理。可是事實上不相應,事實上,我們念念都念六道、念十法界,不是佛!今天我們念這句阿彌陀佛,那就是「是心作佛」。你念一句阿彌陀佛就是一念作佛,念二句阿彌陀佛就是二念作佛;你這念頭不間斷,你是念念作佛,那就真的成佛了。諸位好好去想這個道理。你念菩薩就成菩薩,念阿羅漢就成阿羅漢,你念貪、念瞋、念癡都有果報,念是在造因,後面一定就有果報,因緣果報絲毫不爽!今天有很多人一天到晚念鈔票,你們想想將來的果報是什麼?鈔票上有很多細菌,將來都變成那東西了。明白事實真相才曉得,一切法門沒有念佛好!念佛是真好,真正究竟。
鈔【解脫除障,居然資益,即為食義。】
『解』,我們念去聲,當動詞,意思就是解除了。解除的是什麼?煩惱。『脫』是脫離,脫離什麼?脫離六道輪回,脫離生死。煩惱是生死的根本,是因!生死輪回是果報。要想脫離生死輪回,必須把生死輪回那個因素消滅,因素就是無明煩惱。煩惱裡面最重的,就是錯誤的見解、錯誤的思想,合起來叫「見思煩惱」。錯誤的見解有五大類:身見、邊見、戒取見、見取見、邪見。錯誤的思想也有五大類:貪、瞋、癡、慢(傲慢)、疑(對於聖教懷疑)。解就是斷煩惱,你能把這十條見思煩惱統統斷盡,你就脫了,脫了六道輪回,就證阿羅漢果,這叫解脫。『解脫除障』,這個障叫煩惱障,它能除煩惱障。
『居然資益』,它能資益你的法身慧命。佛在小乘裡面只講見思煩惱,在大乘裡面講除障就講三障,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講得細、講得廣。不僅僅是除見思煩惱而已,我們如果念佛求生淨土,我們所用的方法,怎麼樣解脫的方法就是信願持名。我對於淨土,我深深的相信,相信阿彌陀佛的智慧,相信阿彌陀佛的願力,相信阿彌陀佛的功德,一點不懷疑;第二,相信自己,我以清淨心念佛,念念都與阿彌陀佛相應,將來臨命終時,阿彌陀佛決定來接引我。以這樣的清淨信心來念佛,就是斷見思煩惱、斷塵沙煩惱、斷無明煩惱,這個方法妙!不要再用別的方法,大勢至菩薩告訴我們「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心開就是解脫了。解脫跟心開是一個意思,「不假」是不要借用其他的方便法門,這一句佛號就成功了。你想想這個法門多殊勝、多方便,簡單容易,人人都會念,這個法子人人都用得上,你不肯用就沒法子。你要是真正會用,決定有效。所以我跟你講,你懂得這個道理,曉得這個方法,你認真去做,三個月見效,你看多快!這是正法,真正是純正。
鈔【法喜內充,極喜樂故,即為食義。】
俗話說:人逢喜事精神爽。你一遇到歡喜的事情,精神百倍,把什麼疲勞都忘掉了,歡喜。世間的歡喜都會把疲勞忘掉,精神振作,何況在佛法裡頭,你真正能夠跟諸佛菩薩感應道交,真正能夠入佛法精義,幽微的深義,你能體會到這個歡喜快樂!無論是讀經,無論是念佛,精神百倍,不會疲倦。念了會疲倦,這是你功夫不得法,你的業障還很重,要用念佛的方法去消。功夫得力,業障漸漸消除了,給諸位說,睡眠少了,為什麼?他有法喜。佛陀在世的時候,佛弟子,普通一般出家人跟佛的,每天睡眠四個小時,中夜,晚上十點鐘睡覺,兩點鐘就起床。他四小時就夠,為什麼?法喜充滿。他天天跟佛、跟菩薩在一塊,喜歡!心地清淨,飲食少了,一天吃一餐就夠,日中一食,每天睡覺四個鐘點。
我們現在一天睡八、九個鐘點,業障!睡到頭腦迷惑顛倒。你說用什麼方法?念佛。念佛,「沒效!」是,哪有一念就有效,不可能這麼快!你總得要念一個時間,你這病病太久了,藥一下去,沒有這麼快就有效的。真正覺得有效,三個月,這就很快了,顯著的效果要三年到五年,那就有非常顯著的效果。所以真的身心健康,法喜充滿,一天到晚快快樂樂,不會再有煩惱,不會再有憂慮。不管什麼境界,順境、逆境都法喜充滿,他有智慧。
這五種都有食的意思,「食」的意思就是能提起我們的精神,使我們把疲勞忘掉,把這疲勞捨掉了。
鈔【今止言定者,舉一兼四,禅定之中,無不攝故。】
大師在前面的解釋,只舉一個『禅定』。《鈔》是他做的,他把這個意思補充出來了。禅定裡面,這四個意思統統包括。真正有禅定,「願、念、解脫、法喜」必然在定中出現,所以說『舉一兼四』。
底下這段《演義》,諸位看看就行了,就不必講了。我在前面講這個意思都講得很明顯。要緊的就是用什麼樣的方法來修,這是一定要記住。方法用念佛,諸位都會念,但是關鍵在怎樣用心。一定要用清淨心,要用平等心,要用深信切願之心,你很快就有感應。這個感應不是說你見佛、見菩薩放光動地,不是的,不是這些感應。你會感覺你自己心清淨了,煩惱少了,會感覺到很愉快;甚至你這身體有病,病會沒有了,這是真的,不要去醫,自然就沒有。確實這身體是境界,境隨心轉,這就是心理恢復健康,心清淨,這身體百病不生。清淨到極處的時候,身體放香。身體有氣味、有毛病,這都是業障,認真去念佛,用這種心,用這個方法、用這個理論,消業障!身心健康、身心愉快,這是我們眼前得到,佛法講花報,果報在西方極樂世界,九品往生,到那裡去作菩薩、作佛去了,那是果報,果報的功德就像《無量壽經》裡面所講的一模一樣,莊嚴殊勝無比。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