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民族的數千年歷史中,「行善積德」作為做人應遵循的傳統美德一直延續至今。
道教經典《太上感應篇》曰:
「太上曰: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語惡、視惡、行惡,一日有三惡,三年天必降之禍,胡不勉而行之。 」
《尚書》有雲:「惟德動天」。是說惟有崇高的道德能夠感動天。
《漢書》曰:「有陰德者,天報以福。」
《周易》中所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清代時的孩童啟蒙經典《小學詩》教導說:「積德終昌盛,欺心越困窮。」多做好事多積德,家道終歸會昌盛起來;做違背良心的事,只會越來越窮困。
看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種好因,結好果」是學習如何做人的第一步。
所以古代,人們敬天敬神,安分知命,積德行善。儒、釋、道都告誡人們:信神敬天,從善惜福,感恩知報,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才能得到上天的庇護。
傳統敬天文化體現出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關系的深刻認識,人們都相信善惡有報的真理:人積善,天降吉祥,積不善,天降災殃。
所以人們不斷修正自身,回歸正念,積累最誠摯的心意來感動上天的心。
三國時期的易學家姚信曾以《戒子》一文訓誡自己的孩子如何行善,以及行善的種種妙處。文中這樣寫道:(譯文)
「古代的人之所以行善,並不是為了謀求好的名聲,也不是為了迎合別人,而是發自內心的意願,認為這是自己做人的本分。因此,無論處境困難或通達,都不會減損自己的德行,自始至終都是一樣。向前合乎神意,退後合乎人道。所以神明保佑他,眾人尊敬他,他的名聲自然顯揚,光榮利祿自然來到,這是情勢必然會如此的啊!
人若能遵循善道,拋卻主觀專斷,多觀察別人的長處,就可以通達,無所蒙蔽;若能夠去除專斷及私心,多方為他人設想,遠離滯礙凶邪,通往安泰吉祥,就可以恢弘廣大。 」

世間的富貴、長壽、平安等等福源皆由德而生。這是在漫漫歷史長河中經無數人所共同見證的真象。
很多的先賢祖輩不但用現身說法的方式教導子孫「善有善報」這一因果循環的真實不虛,而且更是不厭其煩的敦囑子孫行善積德的重要。
有的人會問:「為什麼有的人心很壞,卻得不到報應,還很紅火;有的人心腸很好,卻總是不順,甚至有災,這是為什麼?」要回答這個問題,並不復雜。
人的災福有前世種下的和今世所作的。前世造的福,就像在銀行裡存款一樣,今生來享受。前世作的惡,就象欠的債一樣,今生來償還。
有的人雖然前世行善積德存下了福份,今生不行善積德,就像銀行的存款一樣很快就會用完。有的甚至今生做壞事,他的福份就會減少或者抵消。
有的人現在很壞,不但沒有受到報應,就是因為他前世積下的福還未用完。當他的福一旦用完,他今生作的惡就會遭到報應,如果今生作的惡不遭到惡報,下世就會遭惡報。
有的人現在心腸好,但總未見其運程順,或者有災,這就是他在前世欠下的債,如果他今生心腸好,一可抵消前世的罪孽,二可為老年甚至下世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