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三二五頁:
疏【問:諸天宮殿園苑,亦以寶嚴,與此何別。】
這也是蓮池大師假設的問題。欲界以上的諸天,從四王天以上,天人都是化生的,也有七寶宮殿,這樣與西方極樂世界到底差別在哪裡?下面大師為我們解答:
疏【答:粗妙異故。】
這是說明諸天他們生活的環境,跟西方極樂世界的確有差別。
鈔【粗妙者,如世珠玉,雖均名寶,而質有粗妙,價有重輕。】
世間的珠寶玉石,種類很多,有很便宜的,也有價值連城的,這就是這玉的質地不相同。諸天裡面的七寶如果跟西方極樂世界相比,質地差得很遠。
我們在前面也曾經說過,這個也是很難懂的一樁事。那就是極樂世界的七寶是法性變現出來的,它是法性土,跟十方諸佛世界不相同。我們這邊這一般世界講六塵,他那個地方不是六塵,它是法性。這個名稱我們在大乘經論上看到,實際上的境界我們很不容易體會得到。大師用這種比喻,使我們能領略到一些差別。
鈔【故諸天自下而上。】
天有二十八層,每一層天福報不相同。所以每一層天的寶物雖然名稱相同,質地也不相同,愈往上面去愈殊勝。
鈔【依正莊嚴,從粗漸妙,勝劣迥殊,何況極樂超越三界,寧不寶嚴之中,獨為最勝。】
這個意思很好懂,就是跟諸天比較,就是最上的這一層,我們講大自在天,都無法跟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下下品相比,沒有法子比。
鈔【經雲:輪王亦有三十二相,而不及佛,即此意也。】
佛出現在世間,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轉輪聖王也有三十二相,也有八十種好,但是這個相比不上佛那樣的殊勝,沒有佛那樣的明顯清晰。相貌是福報,有福的人一看那個相貌就不一樣。我們在經上常常看到,菩薩修行成佛了,成佛是成就究竟圓滿的智慧,業障習氣無明統統斷除了,但是福報不一定圓滿,所以佛還得要用一百劫的時間專門修福報,「百劫修福」,可見得福報重要。但是,佛修福是在最後修,先修慧,為什麼?有慧縱然沒有福,不會墮落,所以慧成就之後再修福,這是很聰明的做法。
為什麼要修福?沒有福報,不能度眾生。成了佛、成了菩薩,如果這個相貌不好看,很丑陋,人家一見就討厭,你再好的佛法說給他,他不聽,他跑掉了,不願意親近你。所以釋迦牟尼佛,這是世間最好、最圓滿的相貌。我們在《楞嚴經》上看到阿難尊者出家,佛問他:你為什麼出家?他看到佛的相貌太好了,這樣出家的。我們中國古人所講:秀色可餐。看到那個相貌太美,自自然然就跟他去了。所以相貌是攝受眾生的一種手段,人總是願意跟福德很大的人走。佛也得要迎合世間人的心理,如果為他自己,大可不必,百劫修福是為度眾生的方便。修福、修慧有先後次第,這個我們一定要明了。
疏【又此功德,雖佛力成就,亦兼繇眾生,以心淨土淨故。】
這句話非常重要。淨宗法門講「信願行」這三個條件,第一個是要相信自己,蕅益大師給我們講得很清楚;第二要信佛,信佛就是信老師,這個地方也把這個道理說出來。西方極樂世界無量的功德莊嚴,我們在《無量壽經》裡讀過,這是阿彌陀佛累劫修成。他修成的這個世界,凡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也要修與他相似的功德,這樣才相應,才能感應道交。否則的話,我們的心行與佛的心行完全不相同,那是沒有法子往生的。所以淨土宗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原因在哪裡?雖然天天在念,心不像佛的心,行為也不像佛的行為,只有口念佛,心行不相應,這是不能往生的。因此,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勸勉一切同修,學佛要學佛的存心,要學佛的行持,要學佛待人接物,換句話說,總得要與佛相應,這樣才行。
我們在講解《無量壽經》的時候,曾經跟諸位說過,假如我們把經裡面的教訓、道理,統統做到了,不是說我每天念,念沒有用處,要做到,他教給我們怎麼做,我們統統做到,決定是上品上生;不能完全做到,做到百分之九十,上品中生;做到百分之八十,上品下生。到下品下生,諸位想想,最低限度也要做到二成,二成都做不到,雖念佛只能跟極樂世界結個緣,這一生不能去。
這個地方,這一句話也提醒我們,『亦兼繇眾生,以心淨土淨故』,所以這個法門修學著重在清淨心。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無論是人事環境或者物質環境,在這個環境裡面學什麼?學清淨心。華嚴五十三參教給我們歷事煉心,我們在種種不同境界裡面,這「煉」就是修煉,就是修行。煉什麼?煉清淨、煉平等就行了。心只要清淨、平等就跟佛心一樣了。佛的心是清淨、平等,我們的心清淨、平等到了極處,就叫成佛。佛的慈悲是從清淨、平等裡面生出來的,這叫大慈大悲。因為平等沒有界限、沒有分別,心不平等,他有分別有界限,對這個人慈悲,對那個人就不慈悲,這就不是大慈大悲了。大慈大悲是一律平等的,無分親怨,這才叫做真正的大慈大悲。由此可知,佛心是什麼樣子?就是清淨、平等。我們能在人事、物質環境裡面去煉清淨、平等心,就是真正學佛。所以,心淨則土淨。
鈔【兼繇眾生者,維摩經雲:直心是菩薩淨土。】
《維摩經》上講的『直心』,也就是《觀無量壽佛經》所講的「至誠心」,真誠到了極處就叫做直心。所謂直,這當中沒有一絲毫委曲之相,這才叫直心。我們用《觀經》的解釋比較好懂,《觀經》講至誠。什麼叫做「誠」?從前曾國藩先生他讀書,他有一本筆記,叫《求阙齋讀書筆記》,我們一般人都想求圓滿,他不求圓滿,認為人有一點欠缺才好,所以他那個書房叫「求阙齋」。讀書筆記裡面,他給「誠」下了一個定義,「一念不生為之誠」。什麼叫誠心誠意?你心裡頭有一個念頭,這心就不誠了。由此可知,誠心是真心,真心離念,決定沒有妄念,有念皆妄。心裡沒有念頭,這個心是真心;沒有念頭,六根對外面六種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叫「靈光獨耀,迥脫根塵」,禅宗的話,這是真心顯露,就是此地講的直心、至誠心。假如我心裡面什麼都沒有,我對外面什麼都不知道,這個不是真心,這是什麼?這是無明。真心是一切明了,是一念不生,要這個條件。直心就是真心,就是至誠心,這是菩薩淨土,所以說「心淨則土淨」。
「三智於一心中修」,三智: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一切智是阿羅漢的智慧,道種智是菩薩的智慧,一切種智是如來的智慧。從哪裡修?從一心中修。佛家講真正的智慧是因戒生定,因定開慧,定就是清淨心,就是此地講的「直心」。心不清淨,決定只有妄想,沒有智慧,這是我們自己要承認的。為什麼佛這樣子肯定說我們智慧都是妄想?我們凡夫的智慧叫世智辯聰,就是世間的這種聰明智慧,不是佛法講的智慧。佛法講的是真智慧,我們世間這個智慧是從分別心裡面生的,就是從意識心裡面生的,不是從直心生的,心意識裡面所生的是世智辯聰。
佛門裡面所講的智慧,決定是從禅定裡面而生的,再跟諸位說,不要說禅家是著重禅定,淨土著重在一心,就是一般教下,我們講華嚴、天台、般若、唯識、三論,這些宗派都是著重於研究經典的,他們的原則是講求大開圓解,大開圓解就是真正智慧現前。他是不是成天在研究這些教理研究得到的智慧?不是的,不是靠研究的。雖然他讀誦經論,他是修戒定慧。換句話說,他不用第六意識,也就是他讀經,讀經他不分別、不執著、不打妄想,不求解經義,只是一遍一遍的念。念經就是修戒、修定、修慧,他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
戒律雖然很多,在佛教經典裡面成為一個大部分,律藏。整個律藏的精神實在講就是兩句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他在讀經的時候,心裡絕對不會想壞事,不會想壞念頭,讀經他就諸惡莫作,他做到了。經典是如來從真如本性裡面流露出來的言語文字,絕對不是世間的,這是善中之善,沒有比這個更善,所以念經就是眾善奉行。你看,戒律圓滿了,所以念經就是修戒。
念經的時候專心,專心就是修定,所以同時修戒又同時修定;念經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把字念錯,沒有把句子念顛倒、念漏掉,這就是修慧。這個慧是什麼慧?叫根本智。什麼叫根本智?《般若經》上說得很好,「般若無知,無所不知」,根本智就是無知,它起作用的時候是無所不知。所以讀經的時候修什麼智慧?修根本智,就是修無知。《心經》是《般若經》的精華、綱領,《心經》到最後歸結「無智亦無得」。所以你讀誦經典的時候,就是要修無智亦無得,你這個心才真正到清淨,清淨到極處。這就與直心相應了,直心就是佛心,這樣才相應。
所以讀經,我每天讀一個小時,我就修一個小時,我戒定慧三學同時在修,我這一個鐘點修戒修定修慧。讀經決定不能研究,你研究,這一句怎麼講法?這一段什麼意思?那好了,你戒定慧三學統統破掉了。你念這個經是把這個經當作世間書來念,你所得到的是世智辯聰。如果你根本就不求理解,你恭恭敬敬去念,你所得到是戒學、定學、慧學,那完全不相同!
我們現在佛門的同修,在家出家的每天讀經的人不少,他得到什麼東西?跟諸位說,絕大多數他所得到是世智辯聰,清涼大師所講的「增長邪見」;那個不念書的人,天天在那裡拜佛、禮忏、念佛,清涼大師說「增長無明」。不讀經的「增長無明」,天天讀經的「增長邪見」,這到底怎麼回事情?換句話說,他不懂得修行的方法。所以懂得修行的方法,諸位一定要牢牢的記住,就是我們讀經不求解義。
但是有的時候讀到那個地方,意思自己現前,那是你的悟處。為什麼?你沒有通過心意識,這個意思忽然就現前了,這是悟處。這種境界現前,你也不要生歡喜心。為什麼?你過兩天再讀的時候,會比這個意義更精更深,都會出來了。所以這些境界現前根本不理它,還是恭恭敬敬的念下去,這樣子才行。這種讀經叫功德,與自性相應,與戒定慧三學相應,與五分法身相應。這就是說三智於一心中修。三谛也是一心中造,天台家所講的俗谛、真谛、中谛。他講三止三觀三谛,全都是從一心當中顯現出來的。由此可知,一心是多麼重要。
淨土宗的修學直接就是修一心,本經經文給我們講得很清楚,一心不亂。我們念這句佛號目的何在?就是求一心不亂。我們不念經、不念佛的時候,頭腦裡會胡思亂想,胡思亂想是大病,這就是我們常講的邪見、妄想;沒有妄想的時候就昏沈,就是無明。換句話說,你不墮在妄想這一邊,你就會墮在無明那一邊,這個事情麻煩了。所以佛法裡頭八萬四千法門,這些方法、這些門徑都是對治毛病的。
念阿彌陀佛也不例外,也是許許多多法門裡面的一種方法。我們一天到晚念這句阿彌陀佛,這一句阿彌陀佛不是妄想,也不墮在無明裡頭,我只有這一念阿彌陀佛,除這一念之外,什麼念頭都沒有,沒有妄想。用這一念代替一切妄念,我有這一念,我並不是什麼念都沒有,所以不落在無明。何況這一念的功德不可思議!這一句名號,可以說是十方三世一切如來教化眾生所講的無量無邊法門的總題目。釋迦如來所講的經典,我們今天給它起個名字叫「大藏經」,「大藏經」是總題目。十方一切如來所講的經典,我們也給它起個題目,叫什麼?叫「阿彌陀佛」。所以這一句阿彌陀佛意義之深廣,真正不可思議。諸位要是能深入研究《無量壽經》、《彌陀疏鈔》,你才真正能體會到名號功德不可思議。不但與阿彌陀佛相應,與十方一切如來都相應。所以十方一切諸佛沒有一尊佛不贊歎阿彌陀佛,沒有一尊佛不講《阿彌陀經》。可見得淨土三經,是一切如來教化眾生必說的經典,稱之為佛門第一經。
鈔【菩薩成佛時,不谄眾生,來生其國。】
『谄』是谄媚。菩薩成佛,成佛當然他有他的國土,菩薩當然非常歡迎眾生到他這個國土來,但是並不谄媚、巴結,你願意來就來,你不願意來,我絕不勉強你來。所以佛法是隨緣而不攀緣,人各有緣分,不攀緣,這是講直心。如果有攀緣、有個希望,這個心就不直,心裡面有委曲在,就不是直心。
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是要我們自己發心去求,阿彌陀佛從來沒有說是到哪個地方去招生,沒有!是要我們自己發心去找他,他決定不會拒絕,他很歡迎。我們不去找他,說老實話,他決定不來找我們。實在講世間師道也是如此,「只聞來學,未聞往教」。因為你來學,你有誠意來,你一定能得到東西。學生根本沒有誠意,老師去教,白費精神,他得不到東西。現在教學,傳授的是知識,知識可以,學生對老師沒有誠意,知識可以得到,但是學問得不到,一定要有誠意,學問是講開悟。
開悟這樁事情,決定是虔誠恭敬心才能達得到。印祖常常教誨:「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你沒有誠敬,你學佛法,學的是佛學常識,是佛教裡面的知識;如果你以誠敬心,那你在佛法裡所得的是戒定慧三學,絕對不是這個世間的知識。這個「誠」就是清淨心,「誠」實在講也並不是表現在外表上,外表怎麼恭敬,心地不清淨沒用處。心地真正到清淨,表現在外面不恭敬沒有關系,佛還是非常歡喜,認為這是我的真正弟子。
諸位要曉得,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形式有存在的必要,形式做什麼用處?實在講接引眾生的。佛不要形式,我們自己個人修行不要形式。如果我們影響別人,這個形式會起很大的作用。我們進佛堂恭恭敬敬向佛像頂禮三拜,讓那些沒有學佛的人看到,他種善根,他一想到,這個人為什麼對佛這麼恭敬?這個有什麼意義?那他就會來發問,這叫機會教育。他一問,他來請教,我們就可以講解給他聽了,機會教育。這是引他來發問,誘導他入佛門,是這個意思,這個意義。這是我們一定要搞清楚。所以儀式要隆重、要莊嚴,啟發一些眾生向佛的心意。絕對不是佛要的,也不是我們自己修行一定要這樣做。大家要是明白儀規的真實義,你就不會拘束在儀規裡面,學佛才真正活潑,真正自在。什麼時候我知道這裡要講求儀規,什麼時候可以不必講求儀規,無時無處不自在。所以佛法,尤其高級的佛法,給我們講「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才是真正的解脫自在。
鈔【深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具足功德眾生,來生其國。】
開頭就是講的菩提心,直心、深心、大悲心。『深心』就是清淨心,也可以說是好善好德之心。善德到了極處就是清淨,清淨心最善,清淨心是大德。所以菩薩成佛的時候,到他那裡去的都是志同道合。佛給我們講六道,六道怎麼形成的?不是佛造的,也不是上帝造的,也不是神仙造的。誰造的?自己造的,這個沒法子。你自己跟那一道志同道合,自然就跑到那一道去了。
譬如我們人間,我們現前這個社會,喜歡念佛的人,一有機會就跑到這兒來;喜歡跳舞的人,他才不到此地來,他一定到舞廳;喜歡打麻將的人,他一定找一批朋友,他是物以類聚。人為什麼生天?他有天之德,跟道德水准一般高的人談得很投機,自然就去了。所以生天不一定說我信了上帝才生天,沒有這個道理。你有這個道德標准,自自然然就去了。你信上帝,你自己的德行跟他不相同,信也是枉然,去不了。
孔老夫子在《易系辭》告訴我們,「人以類聚,物以群分」,這個道理真是天經地義,志同道合一類一類的,他自然就向一道去了,生天是如此,六道每一道都是這樣的。貪心都到餓鬼道去,瞋恚心都到地獄道去,愚癡心都到畜生道去,五戒十善都到人間、到天上去了。由此可知,六道輪回是德行標准顯現的,顯現這六大類,每一類裡面再細分,那是無量無邊,說之不盡。
鈔【乃至萬行,悉亦如是。】
『萬行』是講菩薩的行門,譬如六度、四攝、十善,乃至我們念佛的眾生,統統是這個樣子,都是菩薩淨土。所以佛法裡教給我們這些修行的方法,無非都是幫助我們恢復清淨心,也就是成就我們自己的淨土,心淨則土淨,自自然然就與菩薩淨土相應。我們今天用念佛這個法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個法門與阿彌陀佛的淨土相應。
我們圖書館常常來的一個陳居士,福州人。他頭剃得光光的,相貌也不揚,在我們這個道場沒有人瞧得起他,很多人都討厭他。他在十幾天前往生,瑞相非常好,自己曉得。我上一次出國他來給我頂禮,告訴我,他說決定依照《無量壽經》來修行,一心專念阿彌陀佛。他告訴我:法師,恐怕下一次我見不到你了。我這次回來,他走了,這是真正往生,我們這個圖書館的。很難得,很不容易!一心一意念阿彌陀佛,他一天大概是念幾萬聲佛號,他告訴我的。
鈔【是以此方念佛,彼土蓮成。】
我們這裡發心念佛,經上跟我們說的,西方極樂世界七寶池中就有一朵蓮花,這個蓮花是從我們自己法性裡面變現出來的。因為念佛這個法門,能念之心就是始覺,所念的佛號是我們自己的本覺,一心念佛就是始覺合本,所以七寶池中蓮花是自性當中變現出來的。西方極樂世界淨土,不但是阿彌陀佛的法性土,也是我們自己的法性土。如果不是自己法性土,我們不可能到阿彌陀佛的法性土去。所以說自他不二,生佛一體,眾生跟佛是一體。
鈔【則極樂種種清淨莊嚴,雖彼佛為菩薩時之所成就,而謂勤修淨業眾生,共與成就,亦可也。】
這個句子都很好懂,因為我們同時在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裡面講得非常詳細。阿彌陀佛在作菩薩的時候,他的誓願、他的修持,積功累德所成就。也可以說是十方無量無邊那些往生的人,因為他們大家都修淨業,大家都修一心不亂,可以說是共同成就的,都是與阿彌陀佛同心同願同行,這種成就非常偉大。
鈔【故曰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這是結論。所以念佛人不可以不知道,你要想求淨土,第一,心要清淨,這才是真實的佛法,至高無上的佛法。
疏【稱理,則自性能生萬法,是莊嚴義。】
「自性能生萬法」,是《六祖壇經》裡面的句子。
鈔【六祖雲: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六祖當時在黃梅,他這種修行的榜樣值得我們效法,值得我們學習。真正修行人所選擇的道場,這個道場決定要有道,就是我在這裡要能成就,要選擇。道場一定要有道,有道有學,我們在那裡住才不至於空過。如果這個場所是道學都沒有,我們去到那個地方必定是空過了。當時五祖的道場是天下馳名,禅宗第一道場,他到那裡去參學,他學什麼?在我們看起來,他什麼都沒學到,其實他從入黃梅的那一天就是在真參實學,我們肉眼凡夫不認識。換句話說,真正修學的方法,我們根本不懂。
從前無論在家出家學佛的人,一入道場門期限是五年,五年學戒,這個戒是什麼?老師的教誡,師父叫你怎麼做,你就乖乖的怎麼做,百分之百的服從,老老實實做五年。五年裡面修什麼?修戒定慧三學的基礎,用五年的時間來打基礎,你沒有這個基礎,你一生決定不可能成就。除了修戒定慧三學基礎之外,就修福,沒有福報,將來你自修,你的衣食困難!佛經上告訴我們,「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這個阿羅漢生生世世修慧不修福,出去托缽沒有人供養,天天挨餓,他沒福報。可見得大乘佛法很著重於修福。還有一種,「修福不修慧,大象掛璎珞」,他前世專修福不修慧,來生怎麼樣?變畜生了。雖然畜生,它是國王出門所騎的象,所以國王一出門,這個大象是金銀寶珠璎珞掛一身,福報很大,吃的也好,穿的也好,但是畜生。所以佛教給我們福慧雙修。
修福怎麼修法?就是道場裡面服務。六祖在黃梅八個月,分派的工作是槽房。那個時候寺院住眾,經常在裡面住的三千多人,三千多人每天吃飯就很麻煩。他的工作是舂米,那個時候沒有機械,要用人工來舂。舂米破柴,換句話說,他的工作是廚房裡面的工作,這是修福。修慧,禅宗的方法是用參究,用觀心,用這兩種方法。換句話說,就是在生活當中,在起心動念之處用功夫,用什麼功夫?就是求一心不亂,修清淨心,他用的這功夫。他一入黃梅八個月功夫一天沒中斷,綿綿密密也在那裡用功,那是真實功夫。所以禅宗用的功夫是參究,用這個功夫成就戒定慧三學。
教下是用讀經,譬如天台要念三大部。這三大部像我這個線裝書總共是六十冊,六十冊五年當中統統要念會背。這三大部是天台基本的科目,你不能背,將來沒有資格到講堂聽講。凡是能到講堂坐下來聽講的,這個東西統統都背熟了。三大部,第一部是《法華經文句》,第二部是《法華經玄義釋簽》,《釋簽》就是我們常講的智者大師「九旬談玄」,就是那一部分東西,那是《法華經》的經題,五重玄義。《法華玄義》這個本子二十本,《文句》二十本,《文句》是《法華經》的注解,還有二十本《摩诃止觀》,是修行的方法,這叫做天台三大部,要背!不背不行。老師問不問你?不問。把這個書交給你,去背去,五年當中把它背得滾瓜爛熟,就背這個東西。這個背就是戒學、定學、慧學一次完成,不要求解義,不要問裡頭意思,只管背就是了。除這個之外,常住裡面工作,五年。
淨土宗就是教一句佛號,念佛堂一句佛號,綿綿密密的這一句佛號去念五年,目的還是戒學、定學、慧學一次完成。所以這五年基礎的教育非常重要!我們現在同學當中,也有不少懂得這個道理了,有幾位同修念《無量壽經》,每天念五、六遍的,他如果三年不間斷,這個基礎成就了。有這樣的基礎再來聽經,一次、二次他會開悟。我們現在聽經聽一輩子都不會開悟,原因在哪裡?沒有三學的底子。所以中國古老的教學方法的確是有一套,開頭看起來,這種教學法這有什麼意思,笨笨的,他不曉得這裡頭真正成就堅實的基礎,成為一個法器,然後接受如來大法就很容易,就能成就。
這句話是六祖開悟的時候所說。五祖傳法,給他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大概《金剛經》講了三分之一,他就開悟了。悟了,後頭不要講了,不但《金剛經》不要講,所有一切經都不要講了,為什麼?一切通達。不但出世間佛法通達,世間一切法也通達了。諸位想想,從前教學法好?還是現代教學法好?不能相提並論。我們古老東西之好,現在人不認識,不知道,真好!他開悟的時候說出了五句,這是最後的一句,一切萬法都是自性顯現出來的。
鈔【華嚴經雲:一切寶鈴網,解一切法如幻心所生。】
這是《華嚴經》的經文。這個意思是說,我們這個世間依報正報是從一切眾生心意識裡頭變現出來的,換句話說,是雜染心變現出來的境界。這一點如果我們細心去觀察,你會能得到證明。從歷史上來看,古時候的社會比我們現在社會單純,古時候的人心比我們現在人心淳樸。從近代來看,我三十八年到台灣,那個時候的台灣人跟現代台灣人不一樣,那時候老實,真正可愛,真正可敬,對人謙恭有禮。我們迷路了,隨便去問一個人,他不但很熱心的來招待你,他還會帶你去。現在的社會,迷路問一個人,板著面孔不知道。三十年,人心社會完全變了。
現在不但環境染污嚴重,人心的染污比環境還要嚴重。尤其是最近這一、二年,染污已經到非常危險的程度,你到哪裡去看?股票市場。股票市場那麼多人,那個心高下高下跟著數字在動,不得了!表現的什麼?貪瞋癡慢。佛經裡面所講的,你到那裡去看,立刻就看到,所有這些見思煩惱立刻就看出來,而且變化都太快了,這一分鐘貪,那一分鐘傲慢,這個太明顯了。這種染污比環境的染污恐怖得太多,不得了!
我們今天處境不好,怎麼不好?人心不好!古代為什麼那麼好?古代重視教育。現在教育丟掉了,沒有教育!現在是什麼東西?現在是技術,科技。教育是什麼?是講做人的道理。現在大家對做人的道理不講了,講什麼?講怎樣賺錢,講求怎樣消費,搞這個。這個要發展下去,這個世界就可怕了,怎麼會不遭大災難?我們不要去聽那些預言,也不要聽什麼傳說,你看人心就看出來了。這個拿現在的話來講非常科學,非常現實,你看世道人心,我們就能了解將來有什麼樣的果報。
這個世間是雜染心所變現的,西方淨土是清淨心所現的。我們今天在這個雜染世界裡面,我們修清淨心,他染我不染,他不清淨我清淨。現在我們雖然共住在一起,將來我們個人走個人的路子,也就是以後的果報咱們不相同。我們清淨心一定感清淨土,極度不清淨的心所感的決定是三惡道。所以搞股票,從前人講鑽到錢眼裡,從前那個錢都有洞,鑽到那裡面去,出不來了,那個很可憐。以前的錢做成那個樣子都是要人警覺的,那個樣子是個刑具的樣子,枷鎖,叫你看到那個東西,害怕!這個東西固然好,要小心,不是真正好東西,沒有智慧,迷在裡面就不得了!
『幻心所生』,這是比喻鈴網如幻。人能夠理解一切法,《金剛經》上跟我們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果我們真正理解,這一切法都是幻心所生的。
鈔【一切寶樓閣,無著善根,無生善根所生,乃至衣蓋幢座等,莫不皆然。】
『衣』是衣服,『蓋』是寶蓋,『幢』是幡幢,『座』是蓮花寶座等等,莫不皆然。明白這個道理,你對於這一切種種莊嚴,你可以享受,享受是受用,心裡清淨絕不染著,不染著是什麼?沒有貪戀的心。享受,沒有貪心,失去了沒有後悔的心,也就是於一切法沒有得失心,沒有取捨心,於一切法當中享受無不自然,這就非常快樂。一切隨緣而不攀緣,這就對了。攀緣,起心動念我要怎麼做法,這個很苦,一切隨緣就得大自在。
真正明白這個道理,我們修福決定有福報。不要認為「我這個錢沒有了,將來生活怎麼辦?」你要是有福,到什麼地方都有福報;你沒有福報,到哪裡都缺乏。所以修福太重要了。有錢存在銀行裡沒用處,幣值會貶值,銀行會倒閉。這個福要存在一切眾生身上,你這個福就永遠享不盡。我有福讓大家享,大家有福,我當然有福,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福要給大家去享,這叫種福。
鈔【又雲:此華藏莊嚴世界海中,若山河,乃至樹林塵毛等處,一一皆是稱真如法界,具無邊德,是故當知淨土唯心,更無外境。】
這個總結結得好,這是講《華嚴》,華嚴是法性土,華嚴是一真法界,什麼人住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統統都是明心見性之人。所以華藏世界是法性土,跟西方極樂世界一樣。西方極樂世界比華藏世界還要殊勝,殊勝在哪裡?華藏世界,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才有資格去。西方淨土只要你專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我決定要去,那你就去得了,殊勝在這個地方;華藏世界,我決心想去,去不了,我沒有破無明、沒見性,去不了。他們這個法界完全是一樣的,只是那個地方去不了,西方這個世界去得了。西方淨土跟華藏世界是一樣的,統統是一真法界,這不可思議!殊勝就在這個地方。
大,說到山河,小,說到『塵毛』,「塵」是依報裡面最微小的微塵,「毛」是講正報,我們身上一根汗毛。依報、正報,『一一皆是稱真如法界』,真如法界就是我們的自性,就是真如本性,所以沒有一法不是自性當中流露出來的,沒有一法不稱性,換句話說,沒有一法不是性。這就是我們講席當中,實在不得已的時候,常常用夢境來作比喻。當我們在做夢的時候,如果我們忽然覺察我們在作夢,夢中確實有境界,有山河、大地、樹木,也有很多動物,也有虛空,從哪裡來的?都是自己心裡變現出來的。我們有個能做夢的心,所做的夢境。如果你忽然覺悟了,所做的夢境跟能做夢的心是一不是二,能所一如。夢境是相,能做夢的這個心,我們把它比喻作本性,性相不二,是一不是二,全是自己變現出來的。
做夢的時候當然有一個自己,不可能你做一個夢,夢裡頭沒有自己,這絕對不可能的,一定有個自己,也有很多人,那些人從哪來?那些人還是自己變現出來的。你所喜歡的人,是你善心所變現出來的;你討厭的人、所恨的人,是你自己惡心所變現出來的,全是自己變現出來的,除了自己之外確實沒有東西。所以告訴你「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全是自己變現的。依這個道理來推想,盡虛空遍法界都是我們自己真如本性變現之物。
所以說『具無邊德』,「德」就是德相與德用,也就是六祖大師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十法界依正莊嚴統統是自性具足的,沒有一樣是自性外面的東西。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還是自性具足的,還是自性變現出來的,西方極樂世界從哪裡來的?阿彌陀佛從哪裡來的?是自性能生萬法,還是自性所生的。但是諸位要曉得,這是性德,性德雖然本來具足,你要是沒有修德,你不能自在變現。你現在是迷了性德,所以你要被業力所轉,你自己完全做不了主,隨著業力轉。如果你恢復到清淨心,你就做得了主宰。十法界依正莊嚴,你自己能做得了主宰,你就能轉一切境界。《楞嚴》說得很好,「若能轉境,則同如來」,你能轉境,你就叫做如來,你就成佛了。你不會被外面環境影響,你能夠影響環境。凡夫顛倒,就是受外面環境影響,自己沒有能力影響環境,這就很可憐。
如果講真實的,是境隨心轉,這裡面關鍵所在就是清淨心。我們在三皈上常常講,覺心、正心、清淨心,這三心是一心,一而三、三而一。但是從覺、正下手困難。禅宗是從覺下手,教下是從正下手,念佛法門是從淨下手。這三個門,從淨入門的確比較容易,入進來成就決定是相等。好像一個講堂三個門一樣,不管從哪個門進來,進來都一樣,進來是圓圓滿滿統統得到。在門外的時候,覺正淨不同,進門之後決定是相同。所以六祖開悟之後,教也通了,淨也懂了,樣樣他都通達。沒有開悟之前,他只有一樣,只有禅定的功夫;悟了之後,一切圓滿成就了。
我們明白這個原理,你就曉得應該怎樣去修,曉得我們念經是修什麼?我們念這句佛號是修什麼?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修的時候才有味道,才有興趣!不會念念得枯燥無味,念到最後覺得很茫然,很空洞,不曉得自己在干什麼,那是錯誤了。所以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知道做這個工作的意義,曉得我們要想達到什麼目標。知道我們這個修學決定不落空,現前會得到真實的智慧。智慧現前,你的生活一定過得非常美滿,非常快樂。為什麼?你有真實智慧,知道自己,知道環境,知道別人,知道這個世界,知道過去,也知道將來,樣樣都清楚都明了,生活怎麼不自在?當然自在,一點都不迷惑。這個能力是從清淨心得來的。靠讀書、靠做學問得不到,唯獨清淨心才能得到,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我們今天第二卷講圓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