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一個母親是一所大學,92歲老人顧桂同的感人故事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在古代的漢語裡,“太太”是尊稱,“大聖人”的意思。所以有大德說,教育女孩最重要,因為女孩子長大後要當母親,是人根,一個家族、一個民族的未來都與女孩相關。

  西諺也有同樣的說法:一個女人,是一所學校。

  靜觀每個家庭的興衰起落,當信此言不虛。

  好了,下面末學來講故事:

  故事的發現話頭頗長,石家莊北有個行唐縣,是先賢許由故裡,也是“二郎救母”的故事發源地,佛教文化更是源遠流長,因毗鄰五台山,這裡歷代寺院眾多、高僧倍出,是一塊蘊涵了大善的土地。

  但近些年裡,卻世風日下,出了許多憾事,如轟動全國的“三鹿”事件,這裡也深受其害,幾顆被金錢迷惑的人心壞了一個產業,壞了一個縣的名聲。

  值得慶幸的是,當地的領導審時度世,以德制縣、從孝入手,率先提出建設“孝義之縣”,連年評孝子、彰慈母、樹榜樣,許多民間的善行被發現、傳揚,原來,古樸的人心一直就在行唐老百姓的懷裡揣著呢。

  一個鄉間不識字的老人便成了全縣人仰望的“明星”,老人叫顧桂同,家住行唐縣南橋鎮南龍崗村,今年92歲。

  末學去采訪,竟感覺如參訪了一位大德高僧,回來感歎:真是一個母親一部經。

  老人如一棵大樹般根深葉茂,一生養育了10個兒女,如今四室同堂,後人們加起來,有94人,其中有廳級、處級干部,有教授專家、工人農民,石家莊、北京、寧夏、新疆、新加坡,都有她兒孫的足跡,上至國家外交部,自治區黨委、自治區機關,下至縣委、縣政府、鄉政府,都有她後人的身影。

  一個令我等驚詫、令她的兒女們自豪的說法是:我們一家人在外沒有與人吵架、罵街的,更沒有違法亂紀的。因為,母親一輩子都沒有指責過人,連子女都沒有罵過!

  好了,下面我們看顧桂同老人的故事:

  兒女們說,母親一生性情平和,沒有見她著過急,一次三女兒被爺爺干活時不小心碰倒的柱子砸破了頭,鮮血崩流,老人一點也沒有慌亂,只說“沒事的,一會就好了”。

  果真,沒事兒。

  老人真正經歷過大風大浪,抗日戰爭時,老人是八路軍在當地最信賴的“紅嫂”、“堡壘戶”,家裡常住滿了傷員、干部,許多時候,她將不多的口糧省出了給了傷員,孩子們吃半飽、自己常常餓著。

  她曾多次掩護傷員、干部性命。一次鬼子翻進了院子,她飛快地進裡屋讓幾個八路鑽進炕席下的地道,把孩子擺到炕席上,隨手把大家的鞋子擱房梁上吊著的干糧筐中,自己盤腿而坐,平靜地看著鬼子屋裡屋外搜了三個來回,悻悻而去。

  又一次鬼子轟炸,她背起傷員剛剛出院子,身後的屋子就挨了炸彈,大家說,以後你可怎麼過?她平靜地說,房子可以再蓋,人沒事就好。

  真是讓人景仰,這一份淡定,是多少世修的!

  建國後,不少被顧桂同救護過的八路成了高級干部,有人來過信,有人來看過她,但她一次也沒有去求過人家,後來都失去聯系了。她常對兒女說,過去的事就過去了。

  再後來,她也給孫子輩講、給重孫子輩講,不過是當故事說。但在老人眼裡,事情一過,便如虛空中雲彩飄過,無掛無礙。

  雖然不求回報,但回報更大,比如子孫興旺、比如長壽健康,比如來生善道……只是表面上一般人看不見,佛經裡講,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這是多大的功德!

  除了救八路的事,看起來老人一生平平淡淡,就是這一份平淡裡,透出大善良、大智慧。

  在顧桂同老人眼裡,孝順老人是為人第一本分。顧桂同進門時,婆婆給她縫制了一條半截兒土布小褥兒,娘家給了她一塊九點梅土布,讓她縫條大褥子。她看到單身的大伯褥子破了,就給大伯縫了條新褥子,自己一直鋪著那條半截兒小褥兒,直到破得不能再鋪了,就用兩條棉褲片夾上棉花當褥子。

  她進門以後,全家人的推碾做飯、做衣服、洗衣服都由她承擔,但她從未讓老人和孩子們穿過破衣服、髒衣服。雖然家境貧寒,每當過年,都要給老人和孩子們做套粗布新衣,卻很少給自己做。

  1948年春節,按照農村的習俗晚輩應該給同姓長輩拜年,可是,她因穿的是膝蓋露套子的破棉褲不好意思去。婆婆說:“我的衣裳還不破,你穿幾天我的衣裳吧”。她穿著婆婆的衣服去給長輩們拜了年,回來就脫下來還給了婆婆。

  公公、婆婆得了病,她耐心伺候、百般照顧。1982年春天婆婆下門台兒時摔了一跤,腿骨折了,不能走路。當時顧桂同的三兒媳也剛生了小孩兒,她是忙上加忙。她一邊照顧三兒媳,一邊照顧婆婆。她和丈夫一起給婆婆翻身、洗澡、照顧大小便,還盡量給她做一些可口的飯菜,哄著讓她多吃點,好得快。

  婆婆的腿打著石膏不能動,感覺不舒服,再加上疼痛難忍,婆婆總是向他們發脾氣,甚至還責罵他們。可她從不和婆婆計較,也不生婆婆的氣。

  顧桂同說:“她病了,疼得難受,罵我兩句,她可能就覺得好受了。只要她好受了,罵兩句也沒有關系,反正罵又不疼不癢。”真是歡喜受!

  在兒女們的記憶裡,老人一生總在忙碌,一覺醒來,總見媽媽仍在燈下操勞。伏天裡,她要納好一家人的鞋底,一人四五雙,孩子們加丈夫、老人,就是五六十雙,鄉親們看到了故意和她開玩笑說:“你要開鞋店賣鞋啊?”

  顧桂同從小就教育兒女們說:你爺爺他們從小要飯,兄弟四個供不起你爹一個人上學。你姥姥家窮,我一天學也沒有上過,是個睜眼瞎。你們現在多好,都能上學了,只有上學了才能有出息、明事理,才能過上好日子,你們應該感謝共產黨、毛主席。

  兒女們回憶母親對自己的撫養無不熱淚盈眶:大女兒上中學時,每次離家母親都要給她准備好吃的、用的,一次烙餅時在房底下坐的時間太長而得了感冒,沒錢醫治,一直咳嗽了兩三個月。

  四女兒十幾歲時患胃病和氣管炎,晚上四女兒胃痛、咳嗽得睡不著覺,顧桂同就夜夜陪她,給她倒水、喂她吃藥、按摩、拔火罐,幫她減輕疼痛。一會熱粥、一會煎雞蛋,因為喝一點水或者吃一點東西四女兒的咳嗽就能緩解一下。冬天四女兒犯病的時候,她幾乎沒有睡過一個安穩覺。

  自1951年大女兒郝惠玉上高小開始,到1979年小兒子郝金山高中畢業,28年裡,她每天都是早早起來為在外村上學的孩子做早飯、准備午飯,從無間斷,毫無怨言。

  孩子們惦記家裡的活計,她總是說:“我一個人能行,家裡的活我一個人能干,你們學習要緊,只要你們學習好就行,不用幫我干活。”

  看到家裡經濟緊張,三女兒要辍學回家干活,被她果斷地拒絕了:“不行,你必須上學!我就是吃糠咽菜、借債也要供你們上學。”

  1959年,大女兒成了南龍崗村的第一個大學生。1977年國家恢復高考的第一年,她的四女兒又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大學,成為南龍崗村的第二名女大學生。

  “文革”使她的三個孩子失去了上大學的機會。但她卻鼓勵孩子們說,“干什麼都是為國家干事。”

  為了讓兒女們安心工作,減輕兒女的負擔,她又不辭辛勞養育孫輩。除了在她身邊離他最近的以外,在新疆、寧夏的八個孫子、孫女、外孫女中有五個她都親自帶過,而且是在物資緊張,什麼東西都要憑票買的時期,這些孩子們的吃喝穿戴,都由她一人操勞,她用自己那雙靈巧的手大改小、小拼大,為她的又一代子孫做出了各式各樣的衣服和鞋襪。

  在她的巧妙設計、辛勤勞動下,十個兒女從未穿過破衣服和髒衣服。孫子、孫女、外孫女也都是衣帽整潔、干淨利落。村裡人誰見了都說:“看看人家,這麼多的孩子,個個都穿得又整潔又干淨,不露皮不露肉,渾身沒有泥點”。

  現代教育也承認,母親是最重要的老師。三兒子當了多年民辦教師,教學成績很出色,但十幾年前轉正時遺憾地被淘汰了。他只需要到村裡把年齡改小一歲,就符合條件,不少人這樣做,當時很容易改。但他堅持不改:我不能干騙國家、騙群眾的事。回家務農,他一點遺憾都沒有:我娘從小就教育我們這樣做。

  家裡的東西丟了,顧桂同也決不抱怨或者指罵,她總是淡淡地說,也許人家正缺,給他用吧。就過去了。

  丈夫郝進書曾在村裡當干部,文革中受了沖擊,挨批斗很厲害,其中的一個原因是有人嫉妒他家的孩子有出息。

  如今,那個整人最狠的人仍健在,兒孫不孝,晚景淒涼,顧桂同一直接濟幫助他,別人問她為何沒有仇恨?她說,那是運動,是國家的事。

  盡管過去她家也很清苦,但她總在往外給,所以老人一生是個真正的富人。

  周圍不少人家用的菜筐、鍋蓋高粱秸排子都是她綴好送去的。

  解放前,村裡有一戶叫付慶海的鄉親,日子窮的實在沒法過,外出逃荒。臨行到她家告別,她毫不猶豫地把剛蒸好的一鍋玉米面餅子全給了他們當干糧,又把自己留作冬天當糧食的紅薯送給了他們半麻袋,一家人含淚離開了。幾年後,付慶海一家重返家園,第一件事就是先來看望這位在最困難的時候伸手幫助過他的好鄉親。

  1963年村裡發大水,村裡有的人家房倒屋塌,柴火潮濕,吃不成飯,由於她們家地勢高,房子沒事,一些鄉親們都到她家吃住,直到大水下去才走。

  1947年,婆家三嫂子去世,留下四個孩子,小的只有8歲,她就把這四個沒娘的孩子當做自己的孩子一樣照顧,自己的孩子們穿著舊衣服,但過年還是要擠出布給這四個孩子添件新衣。

  顧桂同丈夫的姑姑一直帶著兒子女兒住在她家,她從未嫌棄過,並把他們當家裡人一樣看待,吃飯穿衣也都由她一人承擔。

  後來她的表妹(她丈夫姑姑的女兒)結婚生了一個女兒後就去世了,從此表妹的女兒也就住在了她們家,顧桂同照顧她一直到結婚。

  顧桂同會用家傳的扎針、拔火罐給人療病,大人小孩們有了頭疼腦熱,常去找她。不管她正在干什麼,都要放下手裡的活,如果是正在吃飯,她就放下飯碗,給來人治療。有的小孩咳嗽,脖子裡不好拔火罐,她就用嘴一口一口地嘬,從不嫌髒。

  每聽說村裡孤寡老人誰有了病,就主動給他們送包子、饅頭、稀飯等吃的東西,一天甚至幾次去看望,常把孩子們孝敬她的東西給他們分享。

  一個孤寡老人感動地說:“你做了一輩的好事,好人好報,你一定能活到一百歲。”

  “現在不是趕上好時候了嗎。我們都能活到一百歲!”顧桂同笑著說。

  沒有人我、沒有嗔恚、沒有煩惱,有的只是一顆寧靜、平和、清淨、慈悲的心,聽著這家長裡短的故事,在下感動,這個老人是一位菩薩啊!

  老人已92歲,現在寧靜地與兩個兒子生活在鄉下,幾個在城市的兒女都爭著要她去同住,被老人拒絕:“你們都在為國家做事,工作忙,我不能給你們添麻煩。”

  她常對兒孫們說的一句話就是:“你們是國家的人,你們要為國家好好干事。”

  兒孫們自豪地說,我們一家不論為官為民的,沒有違法亂紀的,孩子們連會罵人的都沒有。老人一輩子沒有罵過人,沒和人紅過臉,連兒女們也沒罵過,更沒有打過一下,她總是教育我們,在外面要規矩,要吃虧讓人,不和人家吵嘴打架。

  更有一個巧合,兒孫輩中都有當過兵的,都是給國家領導人當衛士,真是巧合,兒孫們說是偶然,但其中的一個原因肯定是,這家裡出來的人讓人放心。

  與小兒子住在一起,仍閒不住,她自己洗衣服、拆洗棉衣、縫補棉被。盡管兒子、兒媳婦一再叮囑不要她做,可她總是趁著他們到地裡干活兒的時候自己就把一切都做好了。看到兒媳婦做家務,她也總要伸出手來幫一把。

  房前屋後種滿瓜果,結了就分送給四鄰或者來看他的兒女。把撿回的菜葉曬干,做成糠,送人喂豬。

  古語說“仁者壽”,老人現在身體健康,思路清晰,只是耳朵有點背,小兒子笑:俺娘三年前還能上房,看看俺三哥家漏不漏雨。

  老人是全家的福星,眾多的兒孫,個個本分做人,家庭和睦,事業有成,每年回來報告最多的好消息,是各自獲得的各種先進表彰、榮譽,在兒孫們看來,其中自有一份功勞屬於老人。所謂“積善之家有余慶”,老人傳給大家的品德,是世代相繼的財富與福分。

  縣裡海選“十大慈母”,老人高票當選,成了全縣老百姓心中的“明星”,成了教育為人父母者的楷模。

  在下近日與朋友去采訪她老人家,老人依舊平靜地接人待物,清澈的目光中將一份安詳、善良靜靜地播撒。

  臨別,我對她三兒子說,讓老人家念“阿彌陀佛”吧!

  三兒子聽了,附在老人家耳邊“娘,你念阿彌陀佛!”老人笑著點頭。

  大家都歡喜地想,西方極樂世界,這樣的老人不去,誰人能去?

 

上一篇:如何觀想佛像
下一篇:達真堪布:我們本具的功德和智慧--五身佛和五種智慧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