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150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三一九頁:

  鈔【故經雲:青色青光,黃色黃光等,是光色不二,寂照雙融也。】

  以下是這一科的總結,結歸到本經。『青色青光』,青色是實色,青光是假色,假實之色都離不開清淨心,經裡面所講的『光色不二』,就是說自性『寂照雙融』的意思。還有一個說法,是講青色有青光,白色有白光,光色不二,寂照雙融,這是說光它有照的意思,色有寂的意思,花的光色不二,也就顯示出性體寂照雙融。底下給我們說得很詳細:

  鈔【又自性寂,是華合義;自性照,是華開義。】

  這是講蓮花開合。自性裡面含藏萬德,六祖大師講「本來具足」,無量的義理,無邊的色相,自性統統具足。無量無邊,在佛法裡面,歸納總不外乎體與用。寂是說體,體是清淨寂滅,說照就是講它的作用;說色,色也是比喻自性的本體;說光,光就是它的照用。不管怎麼說,你要是明白這個道理,把它一歸納,一個從體上講,一個從用上講。宇宙萬法,無量無邊的體用,究竟從哪裡來的?我們就明了,全是自性變現出來。明白這個道理之後,我們學佛的目的就是要見性。性德不能現前,換句話說,性德無邊的妙用我們怎樣也得不到,用什麼方法去學都學不到。

  現在這個世間人,無論中國外國都很喜歡神通,神通是作用。神通能學得來嗎?給諸位說,學不來的。但是有人學,它就來了,它就有了,怎麼說學不來?我告訴你學不來就是學不來,你一學就有了神通,這個麻煩就大了。神通從哪裡來的?妖魔鬼怪附在你身上而現前的,那個通力不是你自己的,是別人的。諸位細讀《楞嚴》就曉得,《楞嚴經》講五十種陰魔,你喜歡神通這個心,跟妖魔鬼怪它那個本事就相結合,你又愛好喜歡,換句話說,很容易上魔的當,他就可以藉著你的身體現一點神通,你也得意,他也得意。但是哪一天這個魔要是離開你身體,你這個能力完全喪失。我相信熟讀《楞嚴》的同修對這個事情會相當明了。神通究竟從哪裡來的?跟諸位說,從清淨心裡面來的。六種神通是我們的本能,一點都不希奇,應該有的。現在應該有的這個能力喪失了,沒有了,什麼原因?就是你心不清淨。所以,學佛學什麼?恢復清淨心而已。這就是寂的重要!

  我們同修當中,也有一些學講經的,你上台講經講得天花亂墜,那是照!你怎麼會講的?心一定要寂,心地到清淨寂滅就跟佛心相應。佛的心是清淨寂滅心,你這個心也是清淨寂滅心,你跟佛是心心相印。佛講的這些經,你一看就明了,為什麼?就跟你自己心裡面顯現出來的一模一樣,無二無別。所以自古以來,那些弘法利生的祖師大德沒有一個心不清淨。從前講大座,一開頭是香贊,完了之後誦經,再呼眾生偈,然後再念佛,再開經偈,差不多要半個小時到四十分鐘,這個時候講經的法師在台上干什麼?入定!心定下來,入定,定了才能觀機,才能相應。現在因為大家不願意浪費這麼多時間,所以把儀規簡化,只三稱本師釋迦牟尼佛就開經偈。

  所以寂照非常重要,千萬不能疏忽。現在雖然我們是中年以上學佛,對這個字不能不重視,如果你不重視,換句話說,你煩惱不能減少,念佛不能得一心,不要說得一心,就是功夫成片都得不到,這個問題非常嚴重。真正的功夫,自己有能力了生死出三界,能幫助別人。學佛而有成就都在自己的定功,所以希望大家特別要注意這樁事情,心不定,心不清淨,沒有用處的。

  鈔【自性具足一切善法,是微妙香潔義。】

  『一切善法』是自性本來具足的,可是諸位要曉得,如果你迷失了自性,自性裡本有的一切善法就變成惡法了。一真法界是自性裡本來具足的,餓鬼畜生地獄也是自性裡本來具足的。自性淨就現一真法界;自性迷就現十法界,就現六道,就現三惡道。

  鈔【然則不離塵境,未浴寶池,常在蓮華中,經行及坐臥。】

  這是說我們現前,我們眼前,沒有離開我們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是塵境,沒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是寶池,七寶蓮池化生的。我們現前具足信願,真正有信有願,他的心清淨,雖然沒有離開娑婆,沒有往生極樂,也就等於在蓮花當中經行,為什麼?身心清淨,沒有妄念,只有一個念頭「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決定沒有雜念。如果到心相當清淨的時候,這個世間一切變化、一切因果,你自然明了,自然通達。所以真修實踐是我們當前第一樁要緊的大事。我們看這一大段末後的一科:

  ◎【四總結】

  經【捨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疏【如上欄網行樹,池閣蓮華,種種莊嚴,皆是阿彌陀佛因中所發大願,及願後所修大行,無量功德之所成就也。如華嚴中願行,亦同此意。】

  這一段解釋,如果讀過《無量壽經》,就清楚明白了。阿彌陀佛建造西方極樂世界的過程,我們很清楚,他接受世自在王如來的教誨,五劫思惟,參訪二百一十億諸佛國土,二百一十億是表法,不是數字,捨人之短,取人之長,建立一個在一切諸佛剎土當中究竟圓滿的世界,所以稱為極樂世界。這是他的大願大行,無量功德的成就。

  鈔【願以起行,行以實願。】

  這兩句話非常的重要,你發願之後,這個當然就會去做,去做這就叫『行』,要用你的行持去滿你的大願,這叫『實』,「實」就是實行。佛門當中也常說「以願導行」,願在前面引導我們,願是志願,你有方向、目標;然後要「以行填願」,如果你沒有行,你這個願是空的,這個願會落空,不能滿願;要想滿願,一定要起行。行一定要有願,沒有願,你的行沒有目標、沒有方向,雖然精進,雖然努力,到後來沒有結果。所以這個行是冤枉行,很可惜!由此可知,願跟行的關系非常密切。

  我們如果想一想,我發的這個願切不切?發的這個願像不像個菩薩?你不要在發願這上面去觀察,你看不到的,從哪裡觀察?從行就能觀察到了。譬如我真的發願想求生淨土,我這二六時中佛號一刻都不肯放松,就證明你這個願懇切。如果我發願求生淨土,二六時中還在打妄想,這個願不切了,雖然有願,這個願不能產生力量,也就是說你的意願不強烈,意願很薄弱,因為你做不到!如果你的意願非常強,你一定分分秒秒都爭著,你不會空過的。從這個地方能看出自己的願心、自己的信心。願從哪裡來?願從信來的。不信,哪來的願?所以先有信而後有願,以願導行,領導我們走路,領導我們修心。

  鈔【菩薩因地,莫不皆然。】

  十方三世一切菩薩在因地統統是這個樣子的。說到這個地方,我們看許許多多修行人的實際狀況,會體會到這不是一個容易事情,這個原因在哪裡?原因說老實話還在基礎上,基礎是什麼?是福慧。他沒福沒慧,不行!所以經上跟我們講得很清楚,「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能信能願,那都是大善根、大福德。我們今天信願不切,顯示出什麼?我們的善根福德不夠,也就是智慧不足,福報太少,所以信不深、願不切,行也就不力,都顯得很勉強,這樣子學佛學一輩子,也就是阿賴耶識裡頭種一點善根而已,這一生能不能成就?很有問題。由此可知,修福修慧是我們現前非常迫切的問題。我們現在畢竟不是初學!古德所說的,亡羊補牢,還不算晚。現在就是信願行福慧要統統修,一齊來,以彌補過去根基之不足,要這樣的學法。所以特別要知道修福修慧,這樣子與這一切諸菩薩的因地才有幾分相應。

  鈔【行滿願遂,名為成就。】

  你的行持圓滿,願望達到,這叫『成就』。阿彌陀佛在《無量壽經》裡面顯示出這成就的功德莊嚴,都是他因地上廣大行願之力,不是一朝一夕。我們現在修學的確非常之苦,這就是同修善根福德太薄了。在一切法門裡面,我們認識不清楚,往往把正法當作邪法,把邪法當作正法,邪正不能辨別,是非不能辨別,真妄不能辨別,這個虧吃得太大了。所以我們一生遇不到善知識,縱然遇到,也當面錯過,一生當中把握不住機會。我們佛法講機緣,這個機緣抓不住,會失掉,為什麼你抓不住?為什麼你不能夠真正親近善知識?邪師太多了,妄想太多了,常常生疑惑,不能決斷,許多機緣一生當中當面錯過。這一生如是,我們就可以推想到,我們過去生中生生世世都是這個情形。我們在座的同修絕對不是你這一生才開始學佛的,就像經上講的,你過去不曉得親近多少佛菩薩!沒有成就,就跟我們現在所犯的過失相同,所以生生世世不能成就。往後修學,可以說在環境上愈來愈困難。這個世間愈來愈亂,到哪個地方去找一個修學的環境?找不到!我們自己一個人買一個房子來修,行不行?不見得行,有許多惡緣,你想都想不到,你以為清淨了,麻煩找上來,不容易!這是什麼?業障。

  修福修慧從哪裡修?我們在講席當中再再勸勉諸位同修,死心塌地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你能把這句阿彌陀佛念到心清淨了,你的信願行、福慧統統都在其中。這麼說起來,這也不難!難的就是你肯不肯干,肯不肯死心塌地去干,真正放下萬緣,一心一意去念佛。念經專念淨土五經,或者在淨土五經裡面選一種專念,一定要念到清淨心現前,你的福德智慧都現前,要這樣做才行。想想彌陀在因地那種修學的決心毅力,我們應當效法,應當要學習。這個時劫之長,我們要有耐心,人家是五劫修行,聽佛說法千億歲,果然他的壽命長,千億歲!這樣的修學才叫做稱性,性是什麼?性就是沒有分別執著妄想,性就是清淨心。如果我們的行願都能與清淨心相應,也就是行願都從清淨心裡面生出來,這個修行就是稱性了。

  鈔【因中者,為法藏比丘時也。】

  阿彌陀佛因地,就是法藏比丘的這個時候。

  鈔【言願者,所發四十八願也。有願雲:我作佛時,生我剎者,皆於七寶水池,蓮華化生。又願雲:我作佛時,我剎中自地以上,至於虛空,皆有宮殿樓閣,池流華樹,悉以無量眾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又雲:若我成佛,周遍國中諸莊嚴具,無有眾生能總演說,是為大願。】

  這是四十八願裡頭略舉三條,彌陀的願,願願都兌現,這個兌現是以行去填願。

  鈔【大本雲。】

  『大本』就是《無量壽經》。

  鈔【法藏比丘,於世自在王佛所,攝取二百一十億佛剎清淨之行。】

  『攝取』,拿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考察、參訪。取人之長,捨人之短,人家好的,我們要學;人家不好的,我們要反省自己有沒有,如果有的話要改過,這樣的修行法!二百一十,這個數字在《華嚴》、《大智度論》都是用來表法的,代表究竟圓滿,所以它不是一個數目字。如果我們要修圓滿行,換句話說,我們從早到晚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要學法藏比丘。不管你是接觸人、接觸事、接觸物,你看到美好的,我們要學習;看到有缺失的,我們要反省自己有沒有。這也正是孔老夫子所說的,「三人行,必有我師」。三人,自己一個,另外兩個就是天下一切人分成兩大類:一類善人,一類惡人。所以,不要以為三人行就是三個人,你就把孔老夫子意思看錯了。

  三人行,你跟所有一切人相處,看到善人,你學習他,看到不善的人,自己反省,我有沒有。所以善人是我的老師,不善的人還是我的老師。善人是我好榜樣,教給我善法,我跟他學;不善的人教給我反省,教給我改過自新。所以善人惡人統統是老師,順境逆境統統是修行最好的道場。《華嚴經》五十三參就是這個意思,五十三位善知識裡面有善有惡,統統是菩薩。這就是攝取之義。『佛剎清淨之行』,你能這樣的學習,必定成就清淨佛剎。

  鈔【如彼修持。】

  這句是教給我們要像法藏當年的修學。

  鈔【又雲:法藏比丘,發四十八願已,住真實慧,勇猛精進,阿僧只劫修菩薩行,護身口意,修行六度,了空無相無作,以行教化,致無量眾生發菩提心,是謂大行。】

  阿彌陀佛因地發願在先,發了願之後真干,願願不落空,這是『住真實慧』。《無量壽經》一共給我們講了三個真實,「真實之際」就是真如本性,「真實慧」就是般若智慧,「真實利益」就是究竟成佛,三種真實,這是其他經裡沒有的。真實慧,首先得要開悟,你不開悟哪來的真實慧?還得要『勇猛精進』,《無量壽經》跟我們講的五劫修行!這個地方跟我們講的是『阿僧只劫修菩薩行』。這個經文明白的告訴我們,一定是先發願後修行,所謂「以願導行,以行填願」。

  『護身口意』,這一句是持戒,「戒為無上菩提本」,身語意三業以意業為主,意清淨了,身語沒有不清淨的。身語很清淨,意不清淨不行,那是形式,那是外表,外表裝得很清淨,裡面不清淨,這個不行。所以最重要的是意業清淨。淨土宗修學就是一句阿彌陀佛,你心裡面常常有阿彌陀佛,這就清淨了。心裡有阿彌陀佛,你就像阿彌陀佛,你心上有,常常想,常常想慢慢就變成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身語哪有不清淨的道理?這個方法確實方便穩當,比起一切行門殊勝得太多了。

  『修行六度』,六度是說我們的生活,我們現在沒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我們在這個世間不能離開社會,不能脫離人群,我們在生活當中應該要怎麼做法?佛教給我們要守這六個守則,這六條。你守住這六條,那就不錯了。這六條是六大綱領,裡面的意思無有窮盡,境界是廣大無邊!我們現實的社會,六度要怎樣修?「修行」兩個字,修正行為,修正我們思想行為。

  六度,第一是「布施」,布施就是放下,換句話說,處事待人接物總要看淡一點,不要太認真,不要太執著,這就是布施。你樣樣都認真,樣樣都執著,換句話說,你的煩惱、妄想不容易斷;你能把這個世間一切萬法看淡,就容易斷。所以,布施就是放下。念佛堂裡頭常常說「放下身心世界」,只提起這一句佛號,這個佛才能念得好,才能念得相應;又念佛又想前想後,這個佛號念不好,念得不會相應。所以一定要放下萬緣,放下萬緣就是布施。為什麼叫你放下?從一切事實真相來說,正如《金剛經》上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的,不是真實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佛在三千年前說的,三千年後這個世間最聰明的科學家把這個話證明了。在從前,都承認有物質,現在最新的科學家不承認了,這個世間沒有物質。這些物象是什麼?他們現在發現,這些物象是震動,就是光波波動的現象,不是實在的。如果說波動的現象,那不就是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近代科學家發現的完全相同。所以,沒有物質存在!你在這裡面執著分別,那真的是妄想,不是事實,這是從理上跟你講,你要放下。從事相上講,俗話說「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不要以為,我還沒死!你能保得住明天還在?沒有一個人敢說保得住,我明天還存在,「黃泉路上無老少」!明白這個事實真相,我們就要把握著每一分鐘的命光,要認真努力去學習,去修行。這是教給我們為什麼要放下,放下是真實,你放不下是虛妄;你能放下是真實慧,你放不下是無明邪見。

  第二是「持戒」,就是守法,守佛陀的教誡,守國家的法律,守社會風俗道德的觀念,遵守這些。所謂「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守規矩就是持戒。持戒,千萬不要死在戒條之下,那就錯了。所以這個意義很深,范圍非常之大。

  第三是「忍辱」,就是要有耐心。《金剛經》上告訴我們,「一切法得成於忍」,忍就是耐心、就是恆心,有恆為成功之本。一個人沒有耐心,沒有恆心,一事無成。法藏比丘聽經千億歲,沒有耐心的人怎麼能成就?五劫修行,這都有很大的耐心。我們今天所犯的,最大的毛病就是沒有耐心,這怎麼能成功?近來,國內跟國外都有不少同修勸我辦個佛學院,我也很樂意,你們去替我招生,看看能不能招到學生?我的學生條件,要有耐心,為什麼?至少頭三年我不講經。那佛學院學生每天干什麼事情?每天給我念經,一天念八個鐘點,念三年,一部經念三千遍。這個學生,你們去找,看看你們能不能找得到?能找到,我辦佛學院。這個教學就是從前私塾教學的方法,每天大聲在念,背書。

  我們恢復到民國初年那個方法,不要講經,你給我念,每天把這個經念一百遍,當然不是念一部,念一段!這一段今天給我念一百遍。這個方法,三年念完會開悟!三年念完,忍辱波羅蜜成就了,禅定波羅蜜成就了,精進波羅蜜在其中,這三種都修好了。這三樣東西修成了,如果佛學院辦四年,最後一年講一年經就圓滿了、成功了,個個都開悟。但是這三年你能不能忍受得了?要是忍受不了,讀三天就跑掉,那怎麼能成功?所以這三年的基礎教育就是修福修慧,福慧雙修。

  福怎麼樣修?福就是給常住做工,常住瑣瑣碎碎的事情,他修福。六祖大師當年在黃梅住了八個月,每天舂米破柴,做這些就是修福,給常住服務。在勞作裡面修清淨心,修清淨心是修定修慧。所以是福定慧一起修!一般佛學院那個辦法,我決定不干,那是誤人子弟。

  所以六度是我們的生活規范,無論做什麼事情要有耐心、要精進、要求進步,要有主宰,心要定。常常見異思遷,心不定,這個沒有法子成就。心一定要定,我學這部經,我的心就定在這部經上。我這部經沒有學好,絕對不動個念頭學第二部經,這心定的,才能學得好,真正的成就。一部經至少得念三千遍,念得愈多愈好,把心念定了。如果不用古時候這個方法,勉強用現代人的方法,現代人,說老實話,這個忍跟定都沒有,都做不到。

  我從前跟李老師的時候,他那個實在是很松!不很嚴格。就是你學一部經,只要你這部經上台講過一遍就可以,就算畢業,你就可以學第二部。老師雖然是要求我們一遍,但是一遍不夠,印象不深刻,所以我勸同學們,我說要講十遍。十遍,當然一遍上台講,其余的不一定要上台講,找一個好朋友,我每個禮拜去給你講一次,從頭到尾給你講完,甚至一個星期講好多遍,今天到這一家講,明天到那一家講,後天到那一家講,同時都講一樣的,一個星期可以講二遍、三遍,用這種方式。十遍講下來勉勉強強,講熟了,熟能生巧。可是有沒有辦法伏煩惱?沒有法子。

  愈深入愈有感觸,不走古人的老路,不能成功。才深深體會到古人所說的,「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現在的人不肯聽老人的,以為老人頭腦落伍,那時代過去了,現在要新!殊不知新的是從老的裡面投胎來的,沒有老的哪來新的?老就是求根本智,《般若經》上講的「般若無知」,你先要求無知,然後才能達到「無所不知」。一開頭求有知,這就糟了,把你定慧福德完全破壞,你將來的成就沒有慧、沒有定,也沒有福。你才曉得,禅定多麼重要。

  禅定,我們不往深處講,就是你要定在一門上。你工作要把你心定在工作上,我現在炒菜,把我心定在炒菜上,這個菜一定炒得很好;我讀經,我這個心定在讀經上,這經一定念得很好。凡是臨事的時候,心一定要專注,專注就是禅定,所謂心無二用,這樣才能成功!這個禅定不是叫你天天面壁盤腿打坐,不是的,那個禅定沒用處,起不了作用,做得不好還著魔,麻煩大了!所以我教給諸位,禅定就是在事相上要專注,這就是禅定。定心就生智慧,智慧應用在生活上,簡單的說,現在的術語叫理智而不是感情。理智就是智慧,就是般若智慧,不要感情用事,要冷靜客觀,這就是智慧。所以,一定要修行六度。

  『了空無相無作』,空、無相、無作(無願),這是大三空三昧。「了」是明了,「空、無相、無作」這是法身大士三解脫門,真正通達明了,你最低限度也是圓教初住菩薩。在念佛人來說,你到這個境界,就證得理一心不亂,事一心沒有達到這個境界。「空」是講體,宇宙萬法的本體,「相」是講現相,相有體無,《心經》上講:「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就是相,空就是本體,是一不是二。「願」是願求,於一切法裡面無求。真實修道,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求,我們心就清淨。一切法,人家給我們,我們可以不要,於一切法我們也不想,真正能做到不求、不要、不想,這樣的心去念阿彌陀佛就會相應。你於一切法還有求、還要,天天還在那裡想,這個阿彌陀佛念不好,很難相應!這是大三空三昧裡面的「無作」,無作也叫做無願。

  『以行教化』,教化就是教導一切眾生。既然無求無願,為什麼還要去教化?教化也是無求無願,為什麼?《楞嚴經》上說得很好,「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隨緣而不攀緣,一切是自自然然的。這個樣子教化一切眾生,不失自己的清淨心,佛法裡頭也是不得已而說了個名詞,叫「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給諸位說,這個說法是因為眾生沒有辦法體會到真相,佛是不得已說這兩句給大家安慰安慰,叫「黃葉止啼」。黃葉止啼是什麼?小孩哭,大人叫他不要哭了,怎麼教也不行,地上撿了一片樹葉,拿這個樹葉騙小孩,「這個樹葉很值錢,你不要哭,拿這個去換糖吃」,小孩一聽這很值錢換糖,他就不哭了,目的達到。

  我再告訴諸位,佛所說的一切經法都是黃葉止啼,也就是叫你不要胡思亂想,不要打妄想。只要你不胡思亂想,你就明心見性,你就開悟,你就恢復你本來面目。所以,佛何曾說法?佛真的一句法沒說!大家要明了這個道理。佛菩薩雖然我們看真是大慈大悲,他心裡決定沒有這個念頭,他心裡要是有個大慈大悲,他就是凡夫,他心裡有一法了,有一物了。六祖說「本來無一物」,他心裡還有大慈大悲,這不糟了!這就變成凡夫。佛沒有!你要細細體會到真實義。

  佛是什麼?就是我們的自性。佛一切沒有,就是我們自性裡什麼都沒有。這樣「以行教化」,他教化,他自己也常修眾行,他並不是不修行,他還是一樣修行,一樣要教化眾生,不落空!雖然修行教化眾生,他心地干干淨淨,一塵不染,他又不著有。空有二邊都不著,這才是自性體相作用全體流露,這是性德顯現,佛經上講的「法爾如是」,自自然然,它就是這個樣子的。

  『致無量眾生發菩提心』,佛這樣教化,幫助許多眾生,啟發許多眾生覺悟。「菩提心」就是覺心,換句話說,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開悟的心就是菩提心。幫助一些眾生開悟,這叫『大行』。再給跟諸位說明,最徹底的覺悟,最圓滿的覺悟,就是相信念佛往生成佛,也就是說你能夠接受淨土法門,這是大徹大悟,比禅宗裡面講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還要徹底,還要圓滿。為什麼?禅宗裡面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悟後還要起修,修行還有退轉,還有隔陰之迷。淨土裡面,雖然沒有明心見性,你的見思煩惱一大堆,一品也沒斷掉,你真正能夠相信切願,你這一生穩定往生了,往生之後就不退成佛,禅宗大徹大悟怎麼能跟你比?沒法子比!你這一往生之後就決定不退轉,決定沒有隔陰之迷。縱然你的願心很大,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還沒有成就,就想到他方世界去做菩薩,去度化眾生,有沒有隔陰之迷?沒有。凡是西方極樂世界出來的菩薩沒有隔陰之迷,這是四十八願裡頭有的,《無量壽經》告訴我們的。能相信這個法門,能依這個法門修學,是究竟徹底的覺悟。蕅益大師講,發願求生淨土就是無上菩提心,這個話講得一點都不錯,這是大行。

  鈔【言功德者,即此行願,名為功德。大本雲:如是積功累德,無量千萬億劫,功德圓備,方得成就斯願,而入佛位。】

  這一段是說明法藏比丘功德圓滿,成佛了。『功』是功夫,『德』,跟得到的「得」是一個意思。你下了功夫,你自然就會得到;你沒有功夫,你得不到。這個地方講的「功」就是修行,「德」就是證果,這個德也就是說恢復自性。在這部經上,也就是淨土法門裡面講的,功德就是講的行願,「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就是功德。我們自己這樣修,成就自己的功德,勸別人修,是幫助別人成就功德。

  『如是積功累德』,彌陀在因地上那個積功累德,真正不可思議!我們今天積功累德是太容易!為什麼?用一句阿彌陀佛的名號,把阿彌陀佛無量劫所修的功德都變成我的功德,這個不可思議。也許諸位說,這能做得到?我舉個比喻,現在科技最進步的是飛行,你看那個飛機發明多少年?多少人在那裡研究,費了多少時間、多少精力,把它造成功了。如果我們想造飛機,也不需要研究,只要把藍圖拿到就可以了。別人幾十年的成果,我們一下就得到了。同樣一個道理,阿彌陀佛生生世世累劫所修,我們在一念當中就圓滿具足了,全都得到,這是彌陀把功德加持給我們!可是我們的心要與彌陀的心相應,這句佛號的功德才圓滿具足。心不像阿彌陀佛,念這一句名號有口無心,這個功德利益很難圓具。不能說沒有,有!不圓滿。

  鈔【華嚴願行者,華藏世界品雲:此華藏莊嚴世界海,是毗盧遮那往昔微塵數佛所,修微塵數大願之所嚴淨。】

  《華嚴經》上講華藏世界,我們也稱作一真法界。這裡引用經文,諸位也看得很明白,華藏世界從哪來的?毗盧遮那佛修得來的,跟阿彌陀佛沒有兩樣。阿彌陀佛參訪二百一十億佛國土,毗盧遮那佛『往昔微塵數佛所』,微塵數佛所跟二百一十億佛剎沒有兩樣,意思是相同的。這種修學方法非常符合現代科學的概念,一定要參訪,一定要去考察,中國人講「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不出門不行,眼界不能開!到每個地方去看看,眼界開了,才真正了解世間相。然後我們讀經,自然悟處就不一樣,為什麼?因為你看到很多病了,一看經,這一句可以對治這個毛病,他馬上就覺悟起來。你不曉得眾人的病,這個經看的時候,你不能發覺,那麼你所講的、所體會的,都是古人注解裡頭的,你沒有辦法運用在現代人生活方式上。所以你必須多看,中國外國到處多看看!對這裡面各階層的人事,你最好都能接觸,都能跟他們交談,你才能了解。然後你讀經,悟處就不一樣,你跟人家講佛法,講法也不相同,別人聽了很容易接受。所以佛門重視參學,《華嚴經》到最後五十三參,阿彌陀佛攝取二百一十億國土那就是參學,毗盧遮那佛,往昔微塵數佛所是他的參學,你不參學怎麼行?怎麼能成就你的智慧?這是無數大願之所嚴淨,才有華藏世界。

  鈔【又下雲:普賢智地行悉成,一切莊嚴從此出,例法藏願行,亦猶是也。】

  『普賢智地行悉成』,普賢菩薩智地也是依行才能成就。先有願後有行,都是明願與行的次第關系,普賢菩薩如此,毗盧遮那佛也如此,可見得法藏成佛不例外!這些話統統是勉勵我們,一定要先發大願,以行填願,才能成就。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上一篇:善芸:邪YIN果報不可思議,忏悔勸世人戒除
下一篇:蔡禮旭:《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第七十五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