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孩子真正能從小建立起明辨善惡、是非、好壞的能力,就要從小扎德行。在明辨當中我們還要明辨因果。這一件事現在已經呈現結果了,我們就要去把不對的原因找出來。當一個人能不斷從自己所發生的事去檢討原因的時候,你的理智,你的智能會提升得特別快。
幫助孩子種下正確的因
比方說孩子沒教好,孩子懶惰,你會想孩子懶惰是結果,原因在哪?孩子自私自利是結果,原因在哪?當我們都能把原因找到,你就能對症下藥,你就能扭轉乾坤。你的智能也會因為你時時處處能追根究柢把原因找到,你就能夠愈來愈有智能,你的理智會在短時間之內架起來。諸位朋友假如不相信,你做三個月看看,任何一件壞事來,先不要氣餒,也不要先責怪別人,先想想原因在哪裡,為什麼這個朋友對我態度不好,原因在哪裡?
人往往就是在結果停留,只會患得患失、自怨自艾,對人生沒幫助。所以當你有這種態度,當你教孩子也能夠這樣引導,那你的孩子會非常勇於面對事情,面對挑戰。所以我們會問孩子,這一位同學成績能夠這麼好,能夠受到這麼多同學的歡迎是結果,請問原因在哪裡?孩子開始思考,開始建立判斷能力。本來他只會羨慕別人,本來他可能只會嫉妒別人,這麼一引導,他開始知道原來是他處處替人著想,原來是他用功認真,上課專心。他開始不是只有在那裡嫉妒羨慕,他開始找到因,從自己種下正確的因開始努力起。而孩子這樣的時候,也是一步一步踏上理智智能的人生。
所以從果(溯)因特別重要,要去分辨。
從“不脫帽”可以看出“吃敗仗”
再來有智能的人可以從因看到往後的結果。諸位朋友,舉一個例子,在《左傳》裡面,有一次在春秋時代,秦國的軍隊經過天子管轄的地方,按照禮儀任何軍隊經過天子管轄的地方,都必須要把帽子脫下來,本來坐在車上都必須要下車。結果秦國的軍隊,有的沒把帽子脫下來,有的跳下來一下,還沒有經過天子的地方馬上又跳上去。這個讀書人一看就說,秦國這一戰鐵定打敗仗。你看才看到他一個動作,就可以斷言他們這一場仗必敗。所以古代人智能很高,我們比不上。這一位讀書人就分析,他連對天子都這麼傲慢,都這麼輕率,小地方都輕率,面對大事的時候就馬上變得恭恭敬敬嗎?那是不可能。所以秦國那一次軍隊因為輕率,幾乎全軍覆沒。所以那一場仗打下來,秦穆公幸好沒有責怪那個將軍還責怪他自己,但是也從一個人輕率的態度,就可以斷言他能不能成大事,這叫從因可以推果。
從對錢的態度可以預知哪個兒子可靠
老子他要出嘉裕關的時候,當官的官員就問他一個問題,他說我生了兩個兒子,以後我要靠哪一個比較保險?他就問老子。老子馬上拿了一些錢放在桌上,他對這個大兒子說,你去打爸爸一下,這些錢就是你的。這個大兒子比較笨,小兒子比較聰明,但是大兒子很厚道,他死都不肯去打爸爸一下。後來因為大兒子堅持不打,老子接著轉向小兒子,他說你去打爸爸一下,這個錢馬上就歸你。這個小兒子二話不說,過去馬上打他爸爸一下,然後回來把錢抱起來高高興興。老子說,你要靠誰?靠大兒子!
所以這一個官員被老子這麼一分析,知道大兒子會養他,小兒子一定不管他。結果這一位官員真正臨終的時候,他的小兒子沒回來。因為他的小兒子後來從商賺錢,他的家人叫他回來,小兒子說,我這麼一來一去要少賺多少錢。
讀書的目的是什麼?
我們曾經看過一個電視劇,生了三個兒子,老大、老二學歷又高錢又賺得多,老三只有高中畢業。這一個母親最後靠誰養?其實為什麼我們這個時代,學歷愈高,卻不見得懂做人?原因在我們引導孩子讀書的動機錯了,讀書應該志在聖賢,讀書應該志在盡孝心,志在對人恭敬,愛護他人,這才是讀書的目的!是志在聖賢。而現在的人讀書志在哪?志在賺錢,志在讓自己有好日子過,志在自私自利的動機,所以反而讀愈多愈不重情義,讀愈多愈傲慢,讀愈多,甚至於不願意承認我的父母是農夫。而這個孩子剛好讀得少,污染少,不貪心,還覺得自己不如人,還會謙虛,到最後就是小兒子養。
所以孔夫子說「放於利而行,多怨」。一個人人生最高指導原則,假如是錢,假如是利,這一生走下來,一定會讓他的親友寒心,會讓他的親友眾叛親離。所以我們要從因推果,現在給孩子種什麼因,才能成就他一生的善果,這就是你父母最重要的明辨,這就是給你孩子一生最大的助力。
對父母說話的態度決定孩子一生
諸位朋友,您假如深入《弟子規》,你會覺得每一句都是種你孩子最重要的因,成就他一生的善果。我是因為講了一年多,體會這麼深。我相信諸位朋友,你現在體會可能沒有我這麼深。我們看第一句就好,「父母呼,應勿緩」。一個孩子連對父母講話都不恭敬,他這一生已經毀了,他一生對人的恭敬起不起得來?起不來。這一句沒做到,孩子一生就會有很大的障礙;這一句話做到了,你孩子一生受益。當他尊重自己父母,對父母講話和顏悅色,他看到別人的父母,他會想別人父母也很辛勞,我們也應該恭敬。當他體會到他的父母念念希望他好,他也能體會到別人的父母念念也希望他的孩子好,所以當我們對人惡言相向,他的父母會傷心難過。所以一個孝子就能夠有這種同理心,不願意讓別人的父母痛苦,所以他的恭敬就能從父母身上再延伸到一切人。所以《弟子規》句句铿锵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