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個法門稱為「易行道」,之所以稱為「易行」,是因為這個法門在「教理」的理解是淺顯的,在「行持」的方法上是容易的,在「往生」的證果是快速而殊勝的。如果一個修行法門只是簡單容易卻不殊勝,還必需假藉其它方法,就稱不上是「易行道」。「易行」的本身必須含有殊勝的功能,我們這個法門易行的本身就具有殊勝的功能。
對我們凡夫來講,之所以「教理」、「行持」、「往生」容易而殊勝,當然是因為背後有阿彌陀佛的功勳。這個法門的原理在那裡?就在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往生的功能在這句名號,到極樂世界證果也在這句名號,甚至到極樂世界回轉到十方世界度眾生也在這句名號。所以善導大師說:「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阿彌陀佛本願之意在那裡?在令十方眾生──不論上等根機、中等根機或下等根機,只要專稱這句彌陀名號,都必定往生,而且平等的往生,平等的證果。
一切眾生的根機概略分的話就是「上輩」、「中輩」、「下輩」,細分的話就是九品、八十一品、無量品……,可是不管根機差別、高低,阿彌陀佛本願之意都是要我們「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不因為根機高,修其它的法門,到極樂世界就比較快速、殊勝;也不因為根機低,往生就品位低、證果慢。因為所有的功能都在名號裡面,而阿彌陀佛救度眾生都是主動、平等、沒有差別的。
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都是為眾生發的,善導大師說:「一一誓願為眾生」,四十八願當中,有建設極樂世界的願、有完成阿彌陀佛佛身的願、有救度眾生使眾生到極樂世界的願。完成阿彌陀佛本身的願有三願:十二願──光明無量願,十三願──壽命無量願,十七願──十方諸佛咨嗟稱揚彌陀名號的願。救度眾生往生極樂世界的願也有三願:十八願、十九願、二十願。十八、十九願是「當機願」,二十願是「結緣願」,也就是說,依第十八、十九願今生就能夠往生;至於聽到名號,也向往極樂世界,可是心不很迫切,這樣這輩子當然不能往生,這就不是當生願,只是結個緣。但即使這樣,阿彌陀佛也不放棄,只要他曾在阿彌陀佛的本願中結了緣,阿彌陀佛也跟隨著他、調攝著他,不使他墮入三惡道,而且使他快速地在下輩子或下下輩子就能夠往生極樂世界,這就是二十願──「果遂願」的內容。有了第十八、十九、二十願,所有眾生統統一網打盡,都在阿彌陀佛的本願大網中。就好像是很大的捕魚網,一旦放進大海,大魚小魚都會被撈進來。
第十八願是「根本願」,也就是「稱名願」。為什麼稱名是「根本願」?因為「名即體」,這句六字洪名就是阿彌陀佛本身的功能力用,只要「願生稱名」,就跟阿彌陀佛結合為一,這就叫「機法一體」。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的人,他一輩子跟阿彌陀佛就分不開,阿彌陀佛之中有他,他之中有阿彌陀佛,所謂「佛念眾生,眾生在佛心內;眾生念佛,佛在眾生心中」,一體不離。這樣的念佛人,已經是「平生業成」,不必等到臨終,在平生之時,已經確定必生極樂。
第十九願是「修諸功德」回向往生的,雖然這不是往生極樂世界的「正因」,可是阿彌陀佛也要接引他。第十九願是發菩提心、修諸功德,五戒是諸功德之一,十善也是諸功德之一,三學、六度、四谛、十二因緣都是修諸功德之一,各個都有其因所感召的不同的果,如果不回向往生,當然就不能往生極樂世界,第十八願「稱名念佛」則是往生極樂世界的「正因」。不過,如果一個人稱名念佛只求來生福報或上升天堂,當然也不能往生,所以第十八願言:「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要真正信受彌陀的救度、真正願生彌陀的淨土,此後只要專稱這句彌陀的名號,這就是「乃至十念」。
「乃至十念」即是「平生之機,上盡一形;臨終之機,下至十聲、一聲一念」之念佛,這個叫做「本願稱名」。
完全依憑第十八願往生極樂世界就直接進入涅槃境界,這是在哪一願呢?就在第十一願。第十一願言:「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阿彌陀佛已經成佛,願願都已成就,所以往生極樂世界就獲得了第十一願的利益,完全沒有品位階級。所以這個法門是橫超的,不必經過初信、十信、十住 、十行、十回向、十地,如果需要經歷這些,就有品位階級,不是獲得第十一願的利益。彌陀的願當中有力,力本身就是功能與功德,所以往生之後都「必至滅度」。
善導大師對凡夫往生報土特別設了問答來說明:「問:彼佛及土,既言報者,報土高妙,小乘難階,垢障凡夫,雲何得入?答:若論眾生垢障,實難欣趣;正由托佛願以作強緣,致使五乘齊入。」極樂世界高妙報土我們貪瞋癡的凡夫當然不可能到達,可是因為有阿彌陀佛的大願業力作為我們的強緣,所以不但菩薩能去,小乘也能去,凡夫也能夠去。「五乘」就是「人乘」、「天乘」、「聲聞」、「緣覺」、「菩薩」,由於乘托佛願,所以「五乘」都能平等進入阿彌陀佛的報土境界。所以善導大師說:「人天善惡,皆得往生;到彼無殊,齊同不退。」到那個地方統統沒有差別,統統一樣的進入不退、滅度、涅槃,這就是「本願稱名,凡夫入報」。
如果不了解這個道理,勢必認為雖然精進念佛可以往生,但往生之後還有一大段路要走,還有好多學分要修,不如現在先學看看,修一分是修一分,到了那裡就少修少學。如果抱著這種觀念,就是不信機、不信法。善導大師說:「一者、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即使自己再怎麼有智慧才華、廣學多聞,在彌陀的本願船當中也無用武之地。何況凡夫內心都有貪瞋癡,五蘊塵勞厚重,即使是精進修行的根性,偶有寂靜的心境,但根本無法降伏貪瞋癡;自以為能降伏而淡薄,能夠清淨、輕安,甚至能到未到地定,可是這對解脫生死輪回是沒有用的。曠劫以來,我們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比剛才所講的那些更深的功夫我們都學過、修過,但是一直沒有離開生死輪回,所以反反復覆,有時候轉生為高僧,有時候轉生為一般凡夫,就算現在能夠入禅定,也還是一個凡夫。即使非想非非想處天那麼深的禅定,有大神通,還是脫離不了生死輪回,壽命到時還是隨業流轉。既然有阿彌陀佛的本願,我們還需要什麼?還有什麼不滿足?我們既不能完成很高的功行,也不需要我們去完成,阿彌陀佛名號之中都具足了。
所以,如果了解自己(機)──深信自己是罪惡生死凡夫,無有出離之緣;而且深信佛語(法)──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願都是為了眾生,乘彼願力定得往生。如能這樣,我們一生就會專稱這句佛名,不論什麼因素,也不會搖動自己的信仰,不會認為自己根機銳利,可以修怎樣的法門、達到怎樣的境界,不會好奇,也不會雜修雜行。
這個法門的特色是「本願稱名,凡夫入報,平生業成,現生不退」。「本願稱名」是我們這個法門可貴之處,「稱名」每個人都做得到,即使啞吧也可以在心中念佛,臨終昏迷了,心中還是可以念佛,「本願稱名」很容易、很殊勝,所以很可貴、很難得!
「凡夫入報」,我們是貪瞋癡具足的凡夫,不管在家、出家、男眾、女眾、會修行、不會修行、是善、是惡、清淨、不清淨,都平等往生,所以說「凡夫入報」。
「平生業成,現生不退」,現在就是平生,現在我們往生的功能已經具足了,現在就已獲得往生的身份,不是等臨終。一般淨土法門都講臨終,認為現在是前方便,所以盡力累積諸善萬行,希望臨終有福德因緣;或是現在念佛,期望達到功夫上的一心不亂,認為這樣臨終才能正念現前;或是認為臨終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這樣才會往生決定。所以現在還不敢說、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往生?
我們這個法門不一樣,我們是「平生業成」,往生之業現在就已經成就了!因為阿彌陀佛要成就我們往生的是在這句彌陀名號,我們只要願生稱名,現在就可以決定是往生的身分了。因為既然臨終能往生,豈不是現在就有決定性?既有現在的決定,當然就有臨終往生的決定,所以是「平生業成」。
「現生不退」,若依照華嚴、天台、禅宗、唯識、三論的解釋,要到極樂世界以後才不退轉。我們這個法門不這樣認為,我們法門的特色是「平生業成,現生不退」,現在就已經得到不退轉了,不隔時、不隔日,就像《無量壽經》所講:「至心回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我們這個法門是當生成就的法門!
這個法門實在是難信之法,因為它不是我們凡夫的思惟邏輯可以推論、想象的。玄奘法師翻譯的《淨土經》說這個法門是「極難信法」,《無量壽經》說:「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那怎麼辦?我們只有信受奉持,依教奉行。因為等自己理解了才肯依教奉行,那豈不是又再輪回了?如果這樣,就像《無量壽經》所講的「易往而無人」了。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本願之法更是難中之難,今生有幸遇到,表示我們過去世宿善特別深厚,跟阿彌陀佛的緣特別深厚,所以希望大家都能好好掌握這個法門。而對於他人不同的看法,我們應該抱持尊重的心情──合掌令歡喜,不要互相評論,因為一落入評論就一定會起诤論與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