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接著講《入菩薩行論》。
只有自己喜歡寂靜處,才會去尋找寂靜處,依止寂靜處。所以,首先要明白依止寂靜處的功德,對寂靜處生起歡喜心。否則,不會去尋找寂靜處,也不會依止寂靜處。
壬一(於靜處生歡喜)分四:一、向往靜處之友伴;二、向往靜處之住所;三、向往靜處之受用;四、向往心之功德。
癸一、向往靜處之友伴:
林中鳥獸樹,不出刺耳音,
伴彼心常樂,何時共安居?
“林中鳥獸樹,不出刺耳音”:在自己沒有一定的修行和定力的時候,還是要尋找如山洞、森林等寂靜處。在這樣的寂靜處,以各種鳥類、野獸、草木等為友伴,它們不會說是非,也不會搞是非,就沒有“刺耳音”,這樣自己的內心也容易平靜。
若是在紅塵,跟凡夫在一起,經常會聽到自贊謗他等很多是非,這些“刺耳音”會影響自己的心情,也會影響自己的修行。所謂的“刺耳音”,也包括绮語、惡語等,泛指那些會令自己受到影響,心容易散亂的話題。
盡管應當依止山洞或森林等寂靜處修行,但是先要有足夠的聞思,這樣做才是比較如法的。現在有很多這樣的人,自己沒有足夠的聞思,沒有生起真正的定解,在這種情況下,直接到山洞、森林,或者寺院,去閉關修行。有些人到了寺院,也不願意聞思,就想閉關或者禅修等。其實,這樣做沒有多大意義。真正到山洞、森林、廟裡閉關修行時,不用再背那麼多書,不用再背那麼多儀軌,對這些應該都了如指掌,已經有一定的定解了,才可以這樣做。有的人就喜歡閉關修行,但是如果你不明佛理,也沒有任何定解,這樣直接閉關修行沒有多大意義,也不會有任何成就。還有些人不聞思就打坐修法,這樣做也沒有多大意義。
必須要有足夠的聞思。我們經常說聞慧、思慧、修慧,先有聞慧、思慧,最後才有修慧。若是沒有聞思,不會有修慧的。在有正確見解的基礎上,才會有真正所謂的修行,否則是不會有的。僅僅口頭上念念咒,念念佛號,這不叫修行,因為你內心裡沒有生起正見,沒有生起定解。
首先你要有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的見解。圓滿次第有有相圓滿次第和無相圓滿次第。無相圓滿次第指的是大空性,剛才講的就是無相圓滿次第。你要有證悟空性的智慧,在這個基礎上,才會有生起次第。生起次第是不離圓滿次第的,圓滿次第也是不離生起次第的。即使你已經觀出壇城或本尊,有那種境界,但若是你沒有證悟大空性,沒有空性的見解,這也只是空中樓閣而已,最後都會成為邪魔外道之類,不會有真正的成就。
現在有些人說“修本尊法嘛,可以直接念一些咒,直接觀壇城或者本尊……”也有這樣進行修持的。但是,如果你沒有圓滿次第的攝持,只觀佛、觀本尊,尤其是觀那些憤怒本尊,不但不會有真正的成就,反而會變成惡魔。出現這種情況的不乏其人,這都是很不好的。如果僅僅修生起次第,要真正修到那種境界也是非常難的,即使通過努力、精進修行而達到了,若是沒有圓滿次第的攝持和基礎,容易變成惡魔或者鬼之類的。所以你想真正成就本尊、成佛,必須要在空性的境界中才會有這個結果,否則是不會有的。
我們念阿彌陀佛、念佛號也是如此。如果沒有因果正見、輪回正見、無我和空性的見解,只念佛號,不會有什麼成就的。
所以,大家要先明理,在相續中生起定解,這是非常重要的。當自己有這些定解,沒有疑惑,已經很堅定的時候,可以到山洞、森林或寺院閉關,依止這樣的寂靜處去修煉。在有一定的成就的時候,還是要回到紅塵,回到世間,利益眾生。否則,你總是在山洞、森林或者閉關修行,也利益不了眾生。
“伴彼心常樂,何時共安居”:自己明白佛理以後,若是有機緣,剛開始修行的時候,可以到森林、山洞或清淨的寺院閉關修行。到了這些殊勝的寂靜處,以動物作為友伴,內心自然就能安靜,就能歡樂。
自己先了解依止寂靜處的功德,然後對寂靜處、對這樣殊勝的修行場所有向往或歡喜心,心裡就有這種渴望:“我什麼時候能到寂靜處啊?我什麼時候能把這些鳥、野生動物、草木等作為自己真正的友伴啊?”
癸二、向往靜處之住所:
我在前面也講過,若身邊多了一個凡夫,肯定就多了很多煩惱,同時也會增長很多痛苦,所以沒有什麼意義。自己到了寂靜處,沒有凡夫做友伴,也就沒有這些是非,可以把鳥類、野獸、草木作為自己真正的友伴。
何時住樹下,巖洞無人寺,
願心不眷顧,斷捨塵世貪?
這是向往寂靜處之住所。到森林,坐在大樹下;到深山,住在巖洞裡;“無人寺”指清淨的寺院。到了這些寂靜處,拋棄以往的家庭等塵世,不再眷戀。
你到了山上,到了寺院,就不能再有眷戀,不能再有牽掛,不能總想著世間的事,總牽掛著這些親人。反之,若僅身寂靜而心不寂靜,這樣還是不寂靜的。既然自己已經上山了,甚至在寺院剃度出家了,該放下的應該徹底放下,一心學佛,這是很重要的。
何時方移棲,天然遼闊地,
不執為我所,無貪恣意行?
什麼時候我才能一無反顧、無有掛礙居住在誰也未執為我所、天然廣闊的地方,不依賴任何人而自由自在地修行,無牽無掛。
癸三、向往靜處之受用:
何時居無懼,唯持缽等器,
匪盜不需衣,乃至不蔽體?
自己心裡想:什麼時候我才能居住在寂靜處,只有基本的資具,比如說三法衣(五法衣)、缽等。吃的是一些植物等,穿的也是別人用過的,甚至不穿衣服都是可以的。
以前,密勒日巴在山上修法的時候,沒有穿的衣服,無憂無慮,無煩惱,不用防盜,不用擔心這個,擔心那個。我們現在在寺院,也算是依止寂靜處,但是大家所擁有的資具是很豐富的。
癸四、向往心之功德:
何時赴寒林,觸景生此情:
他骨及吾體,悉皆壞滅法。
什麼時候我才能到屍陀寒林(如天葬台等),看著那些屍體,心裡如是觀想:他人以前的骨骼、扔在屍陀林的屍體,與我的這個身體一模一樣,沒有什麼區別,都是最終壞滅之有法,都是無常的,都是不淨物。
這樣觀想,可以斷除對身體的貪著。
壬二、斷除於彼不喜之因:
吾身速腐朽,彼臭令狐狼,
不敢趨前嘗,其變終至此。
自己的靈魂離開肉體以後,這具屍體被扔在屍陀林中,因為腐爛而散發出臭氣,連那些狐狸、柴狼等眾生都不願接近,更不用說其他人,包括我們的親人了。
我們的身體最終會變成這樣的一個東西,所以也沒有什麼可貪著的。
孑然此一身,生時骨肉連,
死後各分散,何況是他親?
這個身體生下來的時候就是骨肉相連的,但最終也會支離破散,其他那些親朋好友相互別離,就更不用說了。
身體不值得我們貪戀,我們身邊的這些親朋好友也不值得我們貪戀。所以,要放下對身體和親朋好友的貪戀。如果不貪戀,利用這個人身可以做很多有益的事情,通過這些親朋好友,也可以利益很多眾生,這樣才是有意義的。但若是貪戀這些,就是沒有意義的。
生既孤獨生,殁復獨自亡,
苦痛無人攤,親眷有何益?
生的時候是孤身一人,死的時候也是孤獨一人,我的痛苦他人無法代受,即便是親戚朋友也無法代受,只有自己一個人獨自承受,障礙善法的這些親友又有何利益呢?
若你總是牽掛這些所謂的親朋好友,總跟他們在一起,就會影響自己的修行,也會影響自己承辦究竟的利益,所以這些親朋好友、家親眷屬都沒有什麼可留戀的,沒有什麼可貪著的。
如諸行路客,不執暫留捨,
如是行有道,豈應戀生家?
譬如,行途中的旅客們不會執著暫時的落腳處。同樣,無論是我們的身體,還是自己所擁有的財產、親友,也都是暫時的。我們的身體是暫時的,就像旅店;我們的神識是暫時的,就像游客。我們的親朋好友,也是暫時的。今生是親朋好友,但不可能永遠是親朋好友,來世可能就會變成仇人、敵人等;今生的仇人、敵人,到了來世,可能會變成我們的親人。我們的住所,所擁有的財產也同樣都是暫時的。所以,沒有什麼可留戀的,應當斷除對這些的貪著。
壬三、教誨依止靜處:
迨及眾親友,傷痛及哀泣,
四人掮吾體,屆時赴林間。
我們在還沒有死之前,應該趨往寂靜處修行。等到死亡來臨之時,四個人扛起我的屍體,送到屍陀林就可以了,沒必要有很多親朋好友圍著大哭。
世間人都希望自己有病的時候,甚至在臨終的時候,自己的兒女、親友都在身邊圍繞著,傷心、難過地大哭。其實,作為一個真正的修行人,這時是不希望身邊有人,尤其是不希望身邊有這樣傷心、難過的人,因為到那個時候這些都是障礙。
現在很多出家人總是擔心:若自己生病了,身邊沒有人照顧怎麼辦;若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沒有人管怎麼辦。對一個真正的修行人來說,特別希望身邊沒有親人,沒有人。有病了,誰也不知道;死在山洞裡了,誰也不知道,這樣可以安安靜靜地離開這個世界,不會受到影響,也不會受到干擾。
世人總是積累財產,希望有好房子,希望有很多錢,希望有人陪伴,其實到臨終的時候,這些都是障礙。若是能放下也沒有什麼,但放下是非常難的,沒有一定的修行,沒有真正的智慧,根本不可能放下。也許你認為自己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不會受到什麼影響。你可能想不到,到那種關鍵的時刻,放下非常難,根本不可能放下,這樣這些就會變成一種障礙。
作為一個修行人,尤其是作為一個出家人,臨終的時候,身邊的人應該越少越好,這些受用越少越好,否則到時候都是障礙。
無親亦無怨,只身隱山林,
先若視同死,殁已無人憂。
與誰也不親,與誰也無怨,只身一人居於寂靜處,親戚朋友等看待我好像早已死去了,這樣一來,即使在真正死亡時也無人憂傷。
一個人在深山裡,病了沒人知道,死了也沒人知道。無論你是小乘修行人,還是大乘修行人,這個精神必須要有。雖然一個大乘修行人可以不遠離鬧市,但是必須要有這種精神,也可以說必須要有這種境界。這樣,你肯定不會有“有沒有人管我”的顧慮了。
現在有的人為什麼不敢出家?山下也沒有什麼牽掛,自己完全具備出家的條件,但是卻不肯出家,為什麼?就是怕出家了,有病了誰管?死了怎麼辦?若是你心裡真的有這些顧慮,說明你還不具備出家的資格,你不出家也是對的。盡管這些顧慮是多余的,但是它說明你心裡還是放不下。
其實,這些取決於自己的福報。無論是有孩子,還是沒孩子,若是你有這個緣分,到時候一定會有人照顧你,一定有人管你的;若是你沒有這個福報,你有幾十個兒女也沒有用,到時候一個也不會在你身邊,你還是會一個人孤零零地離開這個世界。這個時候,你心裡會更痛苦,更怨恨:“我養育了這麼多兒女,但是到關鍵的時候,最需要人的時候,一個人也沒有。”你若懷著怨恨離開這個世界,真的完了,這樣還不如沒有孩子,還不如沒有養育過他們。盡管沒有孩子,但是自己有這個福報,身邊有人照顧,那時你心裡肯定更快樂或者更感恩,在這種快樂的狀態下,在這種感恩的心情下,離開這個世界,那多好啊!
我經常講“要活在當下”,意思就是沒有必要想那麼多,沒有必要想過去的事、未來的事。把握當下,讓自己活一天快樂一天。若是這樣過日子,這樣活著,是最明了的,也是最自在的。也許世人會認為,天天沒心沒肺、傻呼呼的,活得很糊塗,活得不自在;其實並非如此,智者謂之“傻人有傻福”。
四周既無人,哀傷或為害,
故修隨念佛,無人擾令散。
臨終前,身邊沒有人干擾,內心也沒有牽掛,我也不會有因見到憂傷者而心情不悅,因此就能想到佛和菩薩,就能憶念佛、菩薩了,不會因他人干擾而內心散亂。
作為學佛人,對佛菩薩並非沒有絲毫的信心,但若是身邊有這些人,一受到他們的干擾,就無法憶念佛菩薩了。有些人一心念佛,特別想往生,但若是臨終時,身邊有這些人,自己心裡沒有放下,念佛是很難的。阿彌陀佛肯定會來,但是你自己無法能夠念佛,也就沒法跟佛相應,沒法知道佛的到來,沒法得到佛的接引。
故當獨自棲,事少易安樂,
靈秀宜人林,止息眾散亂。
所以,應當只身一人住在環境優雅、瑣事鮮少、舒心悅意、能息三門一切散亂的林間。
自己若是能依止寂靜處的話,心情自然就能愉快,內心自然就能平靜,這些分別念、妄念自然就會息滅。
這裡講的都是寂靜處的功德,主要是為了讓我們對寂靜處生起歡喜心。身要遠離愦鬧,依止寂靜,這是修靜慮、修禅定的基礎、前行。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