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原創

 

覺慧普弘:禅機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甲問:大光明藏流出的不是大光明藏本體,難到變成了其它的什麼東西麼?

  乙用反問的形式回答,竹筒子倒豆子,倒出來的是竹筒子呢?還是豆子呢?

  甲回答?竹筒子倒豆子,當然,倒出來的是豆子,而不是竹筒子了。

  乙再反問:那麼,大光明藏裡面流出的是大光明藏本體呢?還是什麼呢?

  甲答:我明白了。

  乙問:你明白啥了?

  甲答:大光明藏裡面流出當然是大光明,而不是大光明藏本體了。

  上面這段來自於一篇文章的評論與回復。利用這段評論和回復,來解說禅機語的妙處。

  禅機語,有禅,有機,大有禅機才是禅機語。

  禅:蘊含深意的叫禅。如:蘊含深意的,一句話,蘊含深意的一個動作,蘊含深意的一個眼神,一個聲音等。

  機:機遇,恰逢時機,機敏,機會,機巧,恰到好處的,契機契理的,最為適合的。

  參禅,根性好的人可以一個人參悟,現在大多數人根性都不是很好,大多數人都需要引領參。

  引領參:就是有一位得道者引領有緣人參悟。這個得道者一定是特別了解其有緣人,有緣人修到啥樣程度了,適不適合參悟,都了然於心。若不適合參悟,絕不教與參悟,不但不讓有緣人參悟,還會把他想參悟的念頭打死,教給他一個真正適合他的修學方法。

  若有緣人適合參悟,引領者一定會洞察時機,恰到好處的給予點撥,點撥不在於時間地點,而在於時機是否成熟,一般人看不出來什麼時候時機成熟,引領者知道,時機成熟時,時間非常短暫,稍縱即逝,一定會把握住最佳時機,當即引領,此情此景,某人言語,某個眼神,某個動作,某個聲響等,因緣到之時,不可錯過,若錯過了,再怎樣回味,也很難達到當時的效果了。

  禅機語的方式,禅機語由引領者提出,或由有緣人自己提出。答案一定要由有緣人自己回答出來。

  引領者大多是用反問的方式回答,回答的同時,一定是給問問題者一個正確的回答機遇,

  或是用換個問題提問的方式加以反問,這個問題一定是非常接近提問者所提出來的問題,這個問題的答案一定是很明顯,可以讓有緣人一語道破,通過這一問題,可以達到心性的開解,心性一開,就可以做到舉一反三,這時候再回過頭來,從新把有緣人該懂的禅機語提問出來,有緣人就會通過上以類似問題達到舉一反三,當下解悟禅機語,是有緣人自己解答出來的。

  禅機無處不在,時時處處皆有禅機,就看會不會參禅,會不會體會,能不能夠利用起來。

  拈花一笑的典故,大多數學佛人都知道,但,真正知道的人不是很多,佛即將傳承禅宗心法,傳承禅宗衣缽,禅是心法,以心傳心,以心印心,心心相映,心心相印,諸多佛弟子跟佛在一起已有很久,佛了解每一個人的修學程度,佛知道時機成熟了,啥叫時機成熟了?時機成熟是指,佛知道弟子中有真正成就者了,若沒有成就者,就沒有到傳衣缽的時候,就是時機沒有成熟,佛了解大迦葉,知道大迦葉時機已經成熟,可以將衣缽傳給大迦葉了,為了公平公正,讓所有弟子作見證,讓所有弟子都知道,所以當著所有弟子的面尋找可傳衣缽之人。時機成熟了,該將心法衣缽傳下去了,讓佛法發揚光大。

  佛在諸大弟子面前,手拿鮮花,輕輕捻動,同時微微一笑,大迦葉尊者,見佛拈花一笑,當下與佛感應道交,而會意一笑,這一笑的眼神,心境,完全的和佛的眼神,心境,笑意,完全契合,相互一笑無言,此無言勝有言,勝百千萬言,百千萬言不能言盡其妙。此一笑是真正的法喜充滿。

  佛拈花無言一笑,並無一言,無言而淨,只有手拈蓮花會心一笑,,因靜而無言,因無言而淨,大迦葉由此入淨,在清淨中,只見佛手拈蓮花,由靜入淨,入清淨處,妄動的心不在了,一切妄念皆無,實真清淨,只見佛手拈清淨蓮花而笑,蓮花由污泥中出,乃污泥中本有,污泥雖污,本有不污,蓮花是本有,本有是蓮花,本無污染的蓮花。佛說本性,人人本有,人人本具,本來清淨,本無染污,清淨妙性便是,妙性由清淨得見,身非真我,妙性乃真我。人因心垢而污,心垢若無佛性乃出,心垢去時便是佛性。身非真,性乃真。去心垢方法多多,見佛手中清淨蓮花,有感,蓮花乃污泥中出,而不染污,無污無染,當下即覺,本性本無污染,何來有污,從未受染,未污未染者是我,真我從未受污染。我就是本性,我就是自性。既然無污無染,還有什麼污染可去嗎?沒有了,還有什麼可修正嗎?沒有了。還執著污染干什麼,沒有了。啥都沒有了,真是清淨到極處了,清淨到及處之時,正是所見佛拈花之時,一切變化盡在一剎那完成。完全由佛拈花而入境,而入淨,入清淨本性,一切未明當下已明,一切未解當下得解,無一不解,當下清淨了然,即入本性真妙樂當中,本性真妙樂盡嘗。

  佛見大迦葉此間之微細變化,盡收眼底,了然於心,由此,會心一笑,大迦葉見佛會心一笑,當下,相對會心一笑,大迦葉見佛的一個動作,一個眼神,一個會心微笑,把佛的心法盡納心田,一個眼神中無盡心法,一個動作中無盡宣流,會心一笑無不言盡。此間一切,大迦葉無不領受,無不體悟,無不盡收,大迦葉會意而微笑,佛同時亦盡知大迦葉此間心性,同時與大迦葉會意微笑,此間的整個過程剎那之間完成。

  佛與大迦葉當時,心心相映,心心相印,以心印心,心印心是,是心是心。此間妙樂唯二人知而,二人共享而,二人盡在意趣中,此中意趣,只可意會,無可言傳,妙可意會,無可言傳。因為,真實本性,非言說相,非心緣相,無實無虛相,無法撲捉。一切言語無法真實說出究竟,真實說,言辭相寂滅,無一言而能說究竟,能說出來的只能是從某個角度,某個層面,某個比較接近的特性加以說明,只可用譬喻言辭而為說法,真實本性無法和盤托出,能夠說出來的,只可說是本性中九牛中之一毛塵而已。所能說出來的都是本性中能生出來的,非是本性本體。

  真正見性人之間,亦無法言說其妙,自性真是妙不可言,想要言說出來,任何一句話都是勉強而說,都不究竟,所以,言而無所言,相互之間盡在意趣之中,其中的妙樂只可以相互會意,無可言傳,這就是,拈花一笑之無上妙境了。自性中人相互一笑盡知其妙。

  真是自性妙不可言,言而無所言,盡在意趣中,妙可意會,無可言傳,這就是,拈花一笑之無上妙境了。自性中人一笑而爾。會意而爾,知爾知爾,是為性妙境爾,是真實自性,阿彌陀佛。

  佛手拈蓮花微笑,此一個動作,一個微笑,把明心見性的真實義趣盡展無余,大迦葉立刻撲捉到佛此時的真實義趣,大迦葉此時的心境和佛的心境完全一致,當下進入到佛的真實義趣當中,相互會意,以心傳心,以心印心,所以,傳衣缽給大迦葉。沒到這一層面的人是體會不到佛的真實義趣的,不能夠和佛的心境感應道交。

  佛和大迦葉之間,只一個動作,一個眼神,一個微笑,盡傳禅宗心法。

  達摩祖師來東土弘傳禅宗佛法說“教外別傳,不立文字,以心傳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但不棄文字”。

  佛教弟子的最終目的是使一切弟子回歸本來清淨,回歸本來清淨了就成佛了。

  回歸清淨的方式,概分為兩種方式。

  一種方式是,用教理言傳身教,使學人明理看破放下,否定自己,完全否定了,就回歸清淨了。

  另一種方式是,非言教的形式,參悟,就是參禅悟道,真正參禅方式,與坐姿無關,禅機無時無刻不在,舉手投足間,一個眼神,一句話,一個動作,一景,一物,風聲,水聲等

  任何一個現象,都可能引發覺悟。只是大多數人沒有及時發現,沒有利用上每個機遇而已,身邊若有一位真正的禅宗悟道大德,就可以及時提醒有緣人,當下發現禅機,當下利用禅機,當下參悟,當下悟道。禅機來時剎那之間,禅機消失也是禅那之間,若把握得當,悟道也是剎那之間之事。若把握不住就會錯過一次絕好的禅機了。

  這種參悟方式是真正的禅宗之宗,因這種禅悟機遇隨時隨地可以遇到,各種因緣隨時出現,無跡可尋,無有固定模式,若把握得當,悟道剎那之間完成,當下大徹大悟。所以非言教而能教化,因此,真正的禅宗不需要文字,不立文字。真正明心見性的禅師與弟子之間,亦是以心傳心,以心印心,真正是相互感應道交,弟子真正和明心見性禅師的心性感應上了,就是明心見性了。

  教外別傳,禅宗是佛教中的特別方式,此方式不同於其它用理法的方式傳播教理,完全是靠感應,和明心見性的心性感應,也就是以心傳心,以心印心,真的心心相印了,也就明心見性了,機遇不到則已,一旦機遇成熟,剎那間頓悟明心見性。

  不立文字,不棄文字,因為真實自性無形無相,清淨無物,一法不立。所以,真實自性到底是啥樣的,沒有任何語言可以言說出實相,明心見性者也沒有任何語言可以把真實和盤托出,所以真正的禅宗不立文字,任何文字都不能說其究竟,不但不能真實說明,而且,還會落入到某個層面的文字意相中,用文字只能夠從某些特性,某些角度,人們能夠撲捉到的方面加以說明,或是形容出來,用比喻,比方的方式形容,都不究竟。

  能夠說出來的就不究竟,所以不立文字。

  這就是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道理了。真正明心見性者在證明是否明心見性時,一言不發。說出來任何語言,都是落入到某個層面的意相中了,真正明心見性者,時刻在自性的真實義趣中,此意趣無能言中,所以無說,真是知者不言,不言而言,無所不言,盡在不言中。

  言者不知,越是自以為開悟見性者,實是未見者,越覺得自己見性了,總會有很多所謂明心見性的語言想說,其實說出來的,都是某一層面上的悟處,或是見解,或是個人支見,但自己不知道,自己還以為真的開悟了,還以為真的見性了。

  這就是言者不知,能夠說出來的都是不究竟的。所以,無論佛說、祖師大德說出來的都不究竟,都是不得已而說,不說不能夠表達出來,都是為了給學人說明而說,真實說,不可說。真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起心就錯,出語便錯。

  達摩祖師印證弟子修為時,慧可一言不發,頂禮而退,為何達摩祖師傳法給慧可?正是達摩祖師非常了解慧可大師,知道慧可大師的真實修為,慧可大師真正悟道了,真正明心見性者知道,任何語言不能說其究竟,所以不說,真正明心見性者一言不發。一言不發者才是真正明心見性者。

  但是,現在人通過明理,讀經論多了,讀禅宗公案多了,明白這個道理了,為了證明自己明心見性,也一言不發,這不能證明是明心見性。啥也說明不了。

  慧可大師請達摩祖師為他安心,達摩祖師說,將心拿來,我給你安心。慧可大師尋思良久,說,我覓心了不可得,達摩大師說,我已把心給你安好。慧可大師沉思良久,當下大悟。

  慧可大師真心想修行,但,自知,自己的妄念、妄心太多,對自己非常擔心,心憂不安,所以請達摩祖師安心。達摩祖師對慧可大師了然於心,知其虔誠之極,知道到時候了,可用禅機點撥他了。

  達摩祖師說,將心拿來,我給你安心。慧可大師尋思良久,想把不安的心拿出來,卻找不到能夠拿出來的心,對達摩祖師說,我覓心了不可得。

  達摩祖師說,我已把心給你安好,慧可大師沉思間開悟了。

  慧可大師之所以開悟,虔誠心,占了天時,虔誠心現前了,就是天時機緣成熟了。

  現在好多人都認為學禅宗公案,參禅對話頭,是參禅的必修小課,是對機鋒,這樣理解大錯特錯了,都起了爭斗心,非是誰的詞風敏銳,不是看誰能把誰對倒,這樣想,這樣做的人,都沒明白,都不得法,都有慢心,都沒有明白,沒有進入禅境的深妙義趣。沒有懂得為何參話頭,沒有懂得什麼是禅機,沒有利用好禅機,幾乎都是用這一話題進行消遣,都覺得挺有意思,得不到真正的妙處。

  會對者,可以有所小悟,真會對者可以大徹大悟,並非是在上必修小課,不是為了對禅宗有所了解,不是在走過程。

  禅宗不存在走過程,禅宗修持的每一步都是讓修持者得到悟處的。

  達摩祖師和慧可大師這段對話就是引領禅,達摩大師引領慧可大師參禅。

  參禅的先決條件是,心誠,至誠感通,慧可大師真的相信達摩祖師,才有效果,才能夠至誠感通,才能夠參悟進去。若不是真心相信達摩祖師,不夠至誠,對達摩祖師有疑惑,半信半疑,用試試看的心,就不能夠參悟進去。這就是現在大多數人參禅不得力的原因所在了。

  無論是自參禅還是引領禅,禅機答案一定要參悟者自己說出來才行,特別是引領禅,若引領者把答案說出來了,就是毀掉了這次禅機,把參悟者的路給堵死了,再也無禅可參了,這也是好多修禅者常犯的錯誤。

  達摩祖師這個引領,特別好。非常恰到好處,把禅機話題引領得不左不右,不偏不倚,慧可大師,除非不接話,只要接話,就只有一句話等著他,而且,這句話已經是若隱若現,直接說出來還不行,必須加以參悟後,才能夠確定,那個若隱若現的答案話語,才把這個話語說出來。

  引領禅的高明處就在於此,必須引領,必須引領到位,還不能明說出來,還得讓被引領者有所覺察,讓被引領者似乎發現答案,視乎還不太確定這個答案,必須要進行參悟後,才能夠在心裡得到確定,確定這個答案是對的。這個答案正是引領者給被引領者留下的玄機,禅機,正是引領者給被引領者留下來的必答答案,一定是這個答案,再也沒有什麼其它機會,再也沒有其它答案。這個答案還必須得參悟後才能說出來。

  慧可大師求達摩祖師安心,達摩祖師知道,適合慧可大師的禅機來了,正是時候,所以,達摩大師當下來了個正確引領,來了個反問,真正的引領禅,一定是反問,而不答,以反問為答,答的同時就是反問,這個反問就是正確引領。“達摩祖師讓慧可大師將心拿來,我給你安心”,這就是一個巧妙的反問,正確的引領,其義為,你若是把心拿出來我就給你安心,你能拿出來嗎?慧可大師得到一個正確引領信息,隨著這個信息尋找,找自己能夠拿得出來的心,達摩祖師和慧可大師的這段禅機,分為兩個階段,兩個階段一氣哈成。慧可大師尋思良久,慧可大師找了好半天也沒有找到能拿得出來的心,始知,想把那些妄動不安的心拿出來,卻拿不出來,足以證明,那些心不是真實存在的,那些心都幻假不真,妄動不安的心亦非真有,亦非真實。慧可大師對達摩祖師說:“我覓心了不可得,”達摩祖師對慧可大師說,“我已把心給你安好”慧可大師尋思畢,當下大悟。

  慧可大師的,我覓心了不可得,既是第一禅機的結束,又是第二禅機開始,是達摩祖師再次恰到好處引領的開始,我已把心給您安好。通過此契機契理,恰到好處的引領,慧可大師才會大徹大悟。

  慧可大師悟到啥了呢?自己找不到心,達摩祖師卻說已把心給安好。找不到心正是無心,無心就是安好了心,無心才能心安,安心就是無心,無心就是安心,原來,無心才是真心,凡是妄動不安的心都是妄心,都是幻假不真的心,只有無心才是真心,只有無心才是安心,真心無心,無心安心,當下心就清淨了,才知道,無心才清淨,清淨才安心,這顆清淨心不是他人給安上的,清淨心原本就有,是本來具足的,把一切妄心去掉達到無心,就是清淨心,就是安心,清淨心是真實存在的,這顆心本來清淨,從沒改變過,當無心之時,清淨心現前了,一切的一切自然就明明了了,啥都明白了,心清淨了,一切自然通達了,無不通達明了。當下大徹大悟。

  這正是機緣和合,達摩祖師會引領,會掌握禅機,把慧可大師正確無誤的引領到一點通的面前,讓慧可大師隱約看到眼前有一層若隱若現的窗戶紙,到此而已,便不再引領,不為之點破,若為之點破,就堵住了慧可大師的悟門。慧可大師到此,似乎感覺一切都明白了,又似乎沒有明白,真正的答案若隱若現,近在咫尺,就好似有一層薄薄的窗戶紙,窗外就是答案,這層窗戶紙,只有自己去點破,當下,沿著達摩祖師的正確引領,得到了不偏不倚的答案,當下點破了最後一層窗戶紙,一切答案近在眼前,心一下子完全明白了,大有頓覺心窗萬扇開的感覺。真的大徹大悟了。

  自悟禅,如:釋迦牟尼佛夜睹明星大徹大悟,觀世音菩薩反觀聞自性,王鳳儀問天,問地,問牛等,都是通過問,而達到自性深處,我管他叫問自性。

  驚覺禅,如:石打翠竹發出脆響聲,驚覺,由驚而覺,被響聲驚動的同時,一切心念都靜止了,都沒了,心神完全的集中到受驚之聲響中,回味響聲,把一切妄心妄念當即化去,當下入境,當下入靜,當下清淨。當下得入淨之妙。淨而真空,空而得通,一切未明之事,之因,自然明了,明了為慧,因空慧生。

  一位禅宗大德悟道後說,是這樣描述自性的,說是一物即不中。說的是,自性是真實存在的,說他是什麼東西,什麼樣子,沒有任何語言能夠說中他,只能用形容的形式,用比喻,比方,或是從一些個能夠讓人們理解的特性加以說明,為何佛在法華經中說,用譬喻言辭而為說法,而不直接說出來的道理了。

  現在真正的禅宗幾乎找不到了,現在的禅宗,大多數都是漸修禅,和修淨土一樣,通過聽經明理,漸漸地解悟。真正明心見性者太少了,幾乎找不到了。

  引領禅,必須得有一位真正明心見性的禅師,還得有真正上根利智之人,現在兩者都很難找到了。現在好多禅宗寺院道場,也都念佛了。

  六祖大師說“東方人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念佛求生何處。”好多人認為六祖大師不贊成念佛,其實不是,他們都理解錯了。

  東方人念佛求生西方,東方人指的就是六道輪回中人,人念佛為的是成佛,這個對。西方人念佛求生何處?這是說真正念佛的人,念佛成就的人,已經成佛了,已經在西方極樂世界了,那就不要再自私自利了,不要再只為自己成佛了,是佛了,就該做佛了,廣利一切眾生了,非是六祖大師不贊成念佛。

  末法時期修禅真的不得力了,很少有真正修禅成就的人了,大多數修禅的人,都修出一些境界來了,也就是都修偏了,真正正確者,無有境界,無有境界才是真實境界,無境界只有智慧,才是真實境界。這一點,《金剛經》《楞嚴經》皆可為證。

  末法時期念阿彌陀佛最穩當,最有保證,阿彌陀佛。

 

上一篇:覺慧普弘:謹言慎行莫要妄斷邪正
下一篇:覺慧普弘:先生喝大酒說酒話讓我鬧心怎麼辦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