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網友提問】師父,我平常思慮極重,會特別在意自己的言行對別人的影響,很辛苦啊。如何做到放下呢?
【學誠法師】不要在果相上在意,而要在“因”上在意:說話做事之前就要多想想怎麼說、怎麼做能夠利益到大家,發好心、說好話、做好事。
2.【網友提問】師兄,在一個單位裡當邪壓著正,眾人利益第一顛倒是非,做一些言語攻擊冷嘲熱諷傷害我的事情時,我能做什麼呢?我不想只是默默離開。還有,我現在求知求解算貪欲麼?阿彌陀佛
【學誠法師】1.我們對於事情的判斷,往往隨著立場不同而截然不同。試著多站在其他人的角度去理解問題,而非簡單敵對。沒有了偏見和情緒上的對立,才能夠找到彌補及解決問題的辦法。2.求知求解、希求心靈的成長,是善法欲,正對治貪圖享樂的五欲,是人所必需的。
3.【網友提問】懇請師父賜教:佛教修行到達什麼境界(或者說狀態)算圓滿,就像“佛”這個字,是“人、弗”,不是人了,而是佛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佛海無涯回頭是岸這些說法是一種勸解,真正修行是要達到什麼境界呢?因為佛教跟其他宗教不一樣,像基督教或者伊斯蘭教,信徒只是皈依,不可能修成“上帝”或者“安。。
【學誠法師】http://t.cn/RZleZy3
4.【網友提問】替友人問,與這個靠人際關系辦事成事的社會格格不入該怎麼辦?我踏實做事反而被單位裡很多人視為異類,我心直口快卻經常招致誤會。該如何保持自己的本心,如何對未來的人生和事業充滿希望?
【學誠法師】不要用對立的心去看待周圍的人、看待社會。
5.【網友提問】煩請師傅賜教:為什麼佛教修行就要出家?感覺佛教講究宇宙大愛芸芸眾生,那麼骨肉親情、夫妻之情、手足之情都應該是這種大愛的組成,為什麼要摒除這些七情六欲再去修行大愛;而且,如果說俗世誘惑太多,而去一個小屋子裡清心修煉,在繁雜俗世中得到的純真修為應該比在清淨環境下得到的修為更真更深
【學誠法師】在從凡夫到成佛的漫長過程中,有出家的階段,也有在家的階段,不同階段所修的重點不同,這是對個人修行而言的。對於整個佛法的傳承和弘揚來看,出家人是根本,正如一門技藝要流傳下去,必定需要專業的傳人,如果沒有人全身心去傳承,漸漸就會失傳。出家不僅是為了自己,更為了利益眾生。
6.【網友提問】師父,無論放生還是捐助,總會產生"這樣能為自己正增加福報”的心理,雖然行為的發起是覺得被幫助者的可憐和對其的憐憫,但增加福報的這一念的產生還是不對的吧?應該如何打消尼?
【學誠法師】行善助人,有不同的層次。一是散心為善,不望報、無所求,自覺秉持一顆善心去行善。這種善心雖好卻不堅固、不普遍,多隨性而為,遇見可惱之人、委屈挫折就容易退縮,有時甚至分不清自己到底是不是善良,做得是不是正確。絕大部分人行善是這種情況。二是有心為善,希求善果福報。這種善有了業果理論的支持,更持久有力,但卻容易增長執著。三是以正念行善,懂得所做的一切都是圓滿自利利他的資糧,宗旨清晰、堅定不移,既積極修福而又不執著福報,是我們應當努力的方向。希求福報不是錯,但要進一步思考,修福是為了什麼?
7.【網友提問】當陷入嫉妒中時該如何做呢?
【學誠法師】當我們已經陷入嫉妒,要立即擺脫它是很難的,此時要告訴自己:我的心生病了,正處於煩惱中,這種情緒是不對的。既不要任隨嫉妒之火燃燒,也不要強求自己馬上放下,就這樣告誡自己、觀照煩惱,盡力用理智去待人處事。在這個境界之外,平時要多培養宗旨、放寬胸懷、勤修隨喜。慢慢地,時過境遷,再看到原來嫉妒的對象時,會發現之前困住自己的事情是多麼微不足道,此時加以觀照思維就容易跨越煩惱,今後對其他人也不容易生起嫉妒之心了。
8.【網友提問】師父,向您請教一個問題,同一諸佛為父,一法為母,為什麼佛教還要有,八大宗派之分?師父,因為我笨不知道要學啥?什麼禅,密,淨土,天台宗,我要選啥宗啊?我很笨啊!
【學誠法師】佛法不同的宗派,是為了適應不同根機的眾生。修行佛法,第一步是找到老師、同學。
9.【網友提問】法師,為何在指出孩子錯誤(大多數時候,我盡量注意方式方法)之後,孩子心裡明明知道她錯了,但往往不承認,並且和我強詞奪理?為什麼她要把我當作她的對立面?
【學誠法師】如果“孩子明明知道自己錯了”,那麼家長就不要繼續指責了,給她一個正確的指示,相信並培養她自我反省和成長的能力,這種信任能夠給她改變的動力。反之,不斷重復她的錯誤,只會令孩子感到挫敗和被否定,情緒的反彈會超過改正錯誤的理智。古人言:“處事須留余地,責善切戒盡言。”
10.【網友提問】師父,我同事在背後中傷我,我要如何對待?
【學誠法師】http://t.cn/RzaqlPd
11.【網友提問】頂禮師父。師父,最近弟子父母鬧離婚,家事不合,主要是父親的錯。弟子因為這些事情心裡有些偏激。有一天做夢夢見父親意外死亡,內心無比傷心。然而卻不知該如何面對父親,弟子應該怎麼做才能放下心中的偏執呢?對於家事無能為力,弟子實在不知如何修好自身,如何讓家庭和合。
【學誠法師】再快樂的時光也會過去,再大的痛苦也會過去;再愛的親人也會離開,再恨的仇敵也會離開,一切終歸於無。把一時的境界當做永恆,就會產生偏執。我們能夠把握的只有當下的心念,當下這一因,不要在果相上糾結。
12.【網友提問】師父 請教一下 為什麼我一禮拜八十八佛的時候就會不停的打嗝,禮拜結束後或者不禮拜的時候就正常了~有時候誦經也會如此……請師父慈悲開示[鮮花][微風][微風][微風]
【學誠法師】:沒關系,不去管它。
13.【網友提問】法師 我抑郁症是我這十幾年把男人的角色都做了,承擔得太多累壞,而我丈夫不把我的要求放心裡,我是因為他承諾承擔更多卻欺騙我的善良而病倒的,佛法說要做好自己觀照自己,但我沒能這樣之前,他就是我抑郁症反復發作的源泉,不離開他,我的病反復犯,我感到非常折磨,真是我錯嗎?
【學誠法師】要求他人、把期望寄托在他人身上,就是自己痛苦的根源,也是自己的錯誤所在。承擔責任不是為了某個人,也不是為了換取什麼,應該是發自內心的行為。放下錯誤的執念,心才能輕松。即使一時做不到,也要開始朝這個方向努力,不然永遠改變不了。
14.【網友提問】您對佛學是如何理解的,這是一門學問麼,還是佛留給世人的道理和教誨
【學誠法師】把它當成學問,就成了“佛學”;把它當成生命的指導,就是“學佛”。對於佛弟子而言,佛法是佛陀指示的覺悟之道,是修行的指南。
15.【網友提問】總想多學培福報的方法,想多做增長福報的事。但反而不能踏實的學知識,學技能了。該怎樣轉變觀念呢?
【學誠法師】知識和技能都是工具,關鍵在於使用工具的人,發心為眾,哪怕掃地倒水也是在培福報,學習自然也是,菩薩利益眾生也需要通達五明。好好發心,好好學習。
16.【網友提問】法師,弟子平日持戒念佛誦經,如何在面對自己生活中的層出不窮的煩心事時還能樹立起對學佛修行的信心?請開示。
【學誠法師】學習佛法是為什麼,持戒、誦經、念佛又是為什麼?這是至關重要的問題,背後是對完整佛法的了解和認識,如果沒有建立起這個認識,只是抓住一兩個點去修行,就始終在表面上,而沒有深入佛法的內涵,學佛法就會脫節:道理是道理,自己是自己,所學的佛法在生活中用不上。
17.【網友提問】頂禮法師。賢無說無語, 賢一默語 ,賢二撓頭。賢三讀評,賢四檢索。
【學誠法師】修行需要以法自省、悔除過失,也需要觀光明面、增長喜樂。前者如火燒,鍛除煩惱;後者如水洗,潤澤內心,缺一不可。若一味嚴苛,唯有火燒,無有法樂,則心容易過緊,久而久之失去信心,難以為繼。尤其是初學者,信念未堅、心力不足,宜多從正面去努力,多看自他的優點,增長善法。
18.【網友提問】法師,我一直誠實善良,但有些人就是柿子撿軟的捏,我不招惹別人,別人卻欺負我,還總是惡人先告狀,想起來就很氣憤,要怎麼對付惡人先告狀的人?
【學誠法師】http://t.cn/RyJv69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