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人學習佛經,能夠明理很好,能夠解悟更好,能夠達到解悟的人很難得,受益更大。
解悟和開悟不同,解悟是把佛理都聽明白了,都看明白了,真的明理了,但,都是聽明白的和看明白的,都是知識。自己受益很大,也能利益他人,所說所講,都是固定的,都是經教的原文模樣,自己也確實理解這些經教,都是依文解譯,解讀出來的,理解的都很好,都很對,但,就是不夠靈活,都是死規矩,都是固定的道理。有局限性,有拘束性,不能夠通達,解讀出來的意識很淺,很窄,不能夠恆順變通,不能夠圓融,理解出來的就是那個意識了,就那麼多了。都是外得法,都是用頭腦思維解讀出來的,都是人心在起作用,不是自性流現。
解悟和開悟不一樣,開悟之人說出來的話,不是聽來的,不是看來的,不是某人說過的話,更不是記住背會的,而是從自性中自然流出來的,不用想,不用思維,不是懂得啥,不是明白啥,啥都不懂,啥都不明白,不是學來的,啥都沒得到,所說出來的話,原本沒有,啥都沒有,原本空空,又非著空,若是著空就啥都說不出來,就沒有智慧。能說出來,而且說出來的都是智慧,就不是著空,實在是空而不空,都是隨緣而說,都是隨緣而有的。真空妙有,是自性的特性,真空妙有,自性中無所有,畢竟空,無一法可得。實為清淨,亦稱空寂,亦稱空性、亦稱真空、亦稱中道。所有稱呼都是換個方法稱說,這樣稱說,便於理解,實際上啥都沒有,真實說,沒法說。所以佛說沒說,不可說,所說出來的就不是自性了,能說出來的也不是自性,只能說,用這些說法加以形容,這些說法比較接近自性的真實特征,所有說法只能夠從自性的某個特征加以說明,從某個角度加以形容,真實自性是空性,啥都沒有,無形無相,無識無物,無性無心,無體,一切都無,怎麼說,沒法說,真實說,沒法說,佛說出來的也不是真實說,一切祖師大德所說出來的也不是真實說,達摩祖師、六祖惠能大師等諸多祖師大德所說出來的也不是究竟說,究竟說沒法說,能說出來的就不是了。
但,不說出來,人們就沒法理解,人們就不懂,所以佛常用譬喻言辭加以說明,祖師們也是為了人們能夠明白,用最為貼近自性的形容方式加以形容,加以說明。祖師大德們明心見性後,所描繪出來的自性,都很真實,都很究竟,此真實非真實,此究竟亦非究竟,而是說法真實,說法究竟,都是最真實最究竟的說法,把自性用語言給說到極致,都是最為極致,最為貼切的說明,這些說法都是人們都容易感覺到的,所以人們認同,說得對,真的太對了。
要想真的知道自性到底是啥樣子,只有自己真的證得,真的明心見性才會知道,佛說:唯佛與佛乃能知之,明心見性就是成佛了,明心見性後,自己就是自性,那才是真證真知。若沒明心見性之前,聽他人說的再怎樣對,說的再怎樣好,也不是真的知道,唯證方知。
聽經聞法的時候,聽到描述自性的時候,內心無比清淨,心裡真正認同,認同佛說的對,自性就是那樣子。這種清淨、這種感受,是被佛所說的法引導進入自性,把自性大門打開了,見到自己自性和佛說的一模一樣,佛說的法和自己自性中的法一模一樣,佛說的就是自己的自性,自己的自性和佛的自性一模一樣,是被佛所說法引發帶入自性中,是和自己的自性相比較後產生的對比,完全一樣。不只是一樣,而且,已然進入自性,所以才感覺一模一樣,所以才有了那份清淨,但,這份清淨是一時的,是被佛引發帶動才見到得到的,所以是一時的,離開佛法後又會被一些煩惱習氣給障蔽,自己的心又會被那些喜好嗜好及欲望所牽引,而失去那份清淨自在。
當然,每次聽經都會恢復一次清淨,都會去掉一分煩惱習氣,聽明白一分就會去掉一分愛好嗜好及欲望,就會從煩惱欲望中回到經法的妙樂裡,由經法的妙樂,進入自性清淨中。每次都會被經法帶入妙樂,因妙樂而清淨,清淨既是妙樂,妙樂就是清淨,若時刻都專注在經教中,不就是時刻得到妙樂,時刻在自性清淨中了嗎,以往的煩惱習氣,愛好嗜好欲望等,都會逐漸被淡化,因明理而逐漸去掉。若根性好的,立刻判別真假快樂,當下把假的放下不要了,只要真的快樂,當下就把所有的煩惱習氣,一切愛好嗜好欲望等,統統放下,都不要了,真聽明白了,就會真的得到真樂,就會真的看破,當下就會真的放下。放下慢一些的人,慢慢的就會回歸清淨,當完全放下的時候,就會當下明心見性,根性好的,當下明理,當下放下萬緣,當下明心見性,當下得到清淨妙樂,當下得到自性真樂,真的證得,真證真知,
妙在不言中,妙樂真清淨。能言難表達,不言又不明。所言之一切,九牛一毛塵。
聽者覺究竟,妙哉真自性。清淨亦非常,欲言卻難明。隨之斷欲惱,明心見自性。
真的明心見性,真的成佛後,其所言所行就會和佛一模一樣了,到時候就沒有想做啥不想做啥了,不用想,不用思維,完全是自性作用,自性作用是自然的,是自然作用,自性作用是自然利他,自然慈悲,不是生出慈悲心,不是發起慈悲心,這樣的話是給凡夫說的,因凡夫都是煩惱習氣,沒有慈悲心,所以需要發起慈悲心。佛不用,佛是自然慈悲,本性自然慈悲,本來慈悲。自然妙觀察,自然救度眾生,自然隨緣說法,自然自行化他,自性自然放光,自然加持眾生,自然幫助眾生消業障,自性光無有障礙,無不洞達,自性光所在之處就有佛在,所以佛無處不在。自性除自然慈悲一切眾生,自然利他外,什麼都沒有。
所以,越明理的人私心越小,越明理的人慈悲心越重。開悟後,慈悲心就會更大,明心見性了,就只有慈悲心了,沒別的了。
開悟之前,所思所想、所言所行都會有所偏,開悟之後就不會有所偏了,但,開悟之後還會有習氣在,習氣也會隨著智慧的增長,自然減少直至明心見性,見性後就會去掉了。當然,明心見性後,也會有些難以發現的習氣在,這些習氣不會障礙自性作用,因為有身體,就會有一些身體的反應,這些反應就是習氣,這些習氣,會隨著身體的離去自然完全都沒有了,所以,明心見性的人,還會有些習氣是正常的,當把身體捨掉,不用身體的時候,這些習氣自然就沒了。
為什麼說開悟之後就不會偏,因為開悟之後智慧出來了,也就是自性真的做主了,自性真的起作用了,開悟後是用自性智慧做事,自性智慧都是正確的,不會有偏,開悟後做事就不用心想了,不用思維,見啥人,與啥事,都會有相應智慧自然流現,自然智慧待人,自然智慧做事。
沒開悟之前待人做事,都會有所偏,因為自性沒有現前,自性沒有真的起作用,自性智慧沒有出來,自性智慧是活的,是自然應答萬事萬物的,自性智慧是會變化的,隨緣自然變化,自性智慧千變萬化,隨緣妙用,不是想變化,不是讓它變化,而是隨緣自然在變,都是活的,所以自性德能無量,自性智慧語言無量義。
從明理到解悟,從解悟到開悟,從開悟到見性。從表意到深義,從少意到多意,從多意到無量義,從無量義到沒有意思,放下萬緣,放下萬法,無一法可得,回歸清淨。回歸清淨才是佛意,真回歸清淨了,才是真解佛意了。才是真開悟了,才是真見性了,當然,見性後,無緣清淨,空性妙淨,隨緣自然流現智慧無量,明心見性者為佛,明心見性者隨緣而說的話就是法,明心見性者的行儀就是僧。
佛所說法都是自性語言,所以佛經無量義。不是固定意,不是某一個意思,每句話都無量義。沒見性之前,得不到無量義,只能得到某個層面的意思,明理越多,見到的意思越多,解悟的人,得到的意思也是有限的,因為都是用心意識撲捉到的意思,不完全正確,也不究竟,只能說,比較接近正確意思,比較正確,而且得到的意思,也不是很多,有局限性,不夠活,超過思維想象空間的局限,就不好用了,得不到無量義。解悟是把所有佛理都懂了,都明白了,都是懂的、都是明白的,不是悟出來的,都是外得法,不是內心現出來的。所以,解悟的范圍還非常小,還是有局限性,自己用起來很好,說出來他人也很受益,就是不能開悟,都是所明白的理在起作用,都是佛理佛法在起作用,所思所想,所言所行都很正確,非常接近自性作用,但確實不是自性作用,自性作用是覺悟後的的作用,解悟是自性覺悟前的作用,可以說也是自性作用,是自性覺悟之前的作用,所以,一般常人都很難判明是否是開悟了,很多人都以為達到這個程度的人就是開悟了,甚至以為就是明心見性了,其實不是,這只是解悟,不是開悟,更沒有見性。
當然解悟是好事,解悟是把佛理明白到極處了,真的明理了,已經接近悟門了,在此基礎之上,繼續聽經聞法,放下萬緣,一門深入,長時熏修,很快就會進入悟門,或因為某種大事因緣,一下子就會進入悟門,大事因緣,多指大煩惱,也指大快樂,因大煩惱或大快樂而達到大看破,達到大覺悟,一下子進入悟門,因大煩惱進入悟門的多,因大快樂進入悟門的少,大多數人都會被大快樂給迷住了,哪裡還能看得破,能夠因大快樂看破的人只能是根性特別好的人,真的達到解悟,即將進入悟門的人,只差一步,只差一點點的人,才能夠因大快樂進入悟門。大多數人只能因大煩惱達到看破,而放下萬緣,而進入悟門,因大煩惱進入悟門的人不只是解悟的人,所有人都有可能因大煩惱進入悟門,往往煩惱越大的人,都會因大煩惱得到大轉變,因大煩惱而看破,成就大菩提,從最低谷一下子達到最高峰。所以說,煩惱即菩提。越煩惱重的人,越容易成就菩提,所以不要瞧不起煩惱重的人,不要笑話煩惱重的人,看著他們煩惱重,不如我們,不一定那一天,他們成菩提了,人家成就了,他們成就特別快,說成就就成就,沒等和我們說,人家就成就了,他們煩惱快,成就快,煩惱重,成就大。煩惱是成就的正因,沒有煩惱哪有成就啊,沒有煩惱何談成就,本來沒有煩惱,本來是佛,還談什麼成就,沒有的事,就是因為有煩惱,有不覺悟,才有成就,才有覺悟之時。
解悟之人,進入悟門更容易,不只是可以因為自己的大煩惱或大快樂達到覺悟,還會因為自己可以看到的,可以聽到的,一切有緣人的,其他一切人的大煩惱,大快樂,達到覺悟,而進入悟門。甚至可以因一切因緣而進入悟門。
但:達到解悟程度的人最容易把自己給騙了,以為自己開悟了,或見性了。與其人有緣的所有同修,都感覺其人真有智慧,都以為其人開悟了,甚至以為其人見性了。大家真的看到感受到其人太明理了,太有智慧了,確實大家也真的太受益了,大家都很尊敬佩服。大家沒有開悟、也沒有見性,所以不了解開悟後的人到底是啥樣,不知道見性後的人到底是啥樣的程度,以為其人已經達到最高境界,達到最高程度了。所以,大家一味的恭維贊歎,人人都那樣說,人人都那樣尊敬。使得其人也有些忘乎所以,再加上,自己確實真的很明理,大家也不是虛誇,不是假贊歎,所贊歎都是有原因的,確實覺得其人開悟了。其人自己也沒有開悟,不知道開悟後是啥樣子,所以自己也就會真的以為開悟了,甚至見性了,最容易把自己給騙了,沒開悟以為自己開悟了,沒見性以為自己見性了,沒證得啥以為自己已經征得了,這就是佛在《妙法蓮華經》中說的,未得謂得,未證謂證。亦是增上慢人,增上慢人和貢高我慢不一樣,貢高我慢是有事相的成績在,有功德心在,因事相上的成績和功德心所起的傲慢心。增上慢,沒有事相上的成績感和功德心,只是感覺自己真的有悟處,以為自己有修有得,以為自己真的修到何種程度了。增上滿心,是很難發現的慢心,自己不認為有慢心,認為自己沒有高,沒有慢心,把自己給騙了都不知道,比較明理的人才可能有增上慢心,不明理的人沒有,所以越是明理越容易生起最難以察覺的增上慢心,所以,認為自己明理之人更要時時檢省自己,不要讓自己有增上慢心存在,增上慢心就是自己把自己給騙了還不知道。也就是未得謂得、謂證為證。當然,沒有增上慢心就更好了,繼續修行,再向上提升,就會開悟,從小悟到大悟,直至明心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