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段文仍然是法然上人所開示的法語。這段法語是出自《從配流上洛之後開示之法語》這篇文所摘錄出來的。這篇文並不長,但是有很好的道理,可以助我們對阿彌陀佛本願名號更深入的了解。如果對阿彌陀佛名號的信心還不是到決定往生的地步,那這篇文你好好的讀,從法然上人的開示,也許能使你對阿彌陀佛的本願名號,建立決定往生的信心。因為這篇文是法然上人到了老來才開示的法語,一個人的思想,無論他是修學什麼法門,他的思想一定是到年紀老來越純熟。法然上人世壽八十歲,僧臘六十年左右,是一位很有道德的祖師,日本淨土宗的開宗祖師,被當時教界佛弟子稱為“智慧第一法然師”,當然是有道理的。
首先來解釋這篇文的題目,讓大家更了解法然上人在這篇文所說的法語內容。
法然上人七十五歲的時候,因為他所剃度的弟子安樂法師,度當時天皇一位宮女出家受戒,天皇知道之後很不高興,叫人將安樂法師抓來,天皇訓示安樂法師,為什麼沒有經過我的允准,竟然度我的宮女出家受戒。安樂法師因為是法然上人的得意門徒,對阿彌陀佛的本願名號也相當有信心,所以對阿彌陀佛的信仰非常的純真無我,寧可犧牲生命為法喪身,也不會屈辱在政治權力之下,所以當時安樂法師,在天皇的殿前,不但不管天皇對他的訓示,還大聲誦經,念出阿彌陀佛的聖號,所以觸怒當時的天皇。日本在法然上人時代,日本天皇的政治體制,和中國在清朝以前是帝制政治體制,完全一樣。皇帝是最大的,中國的皇帝就猶如日本的天皇,生操一個人的生死大事,一句話將你拖出午門,斬首示眾,你就要死於非命,當然民主時代是不會這樣子,在帝制的時代,不管中國或是日本都是如此。因為安樂法師被天皇處斬,這當然還有歷史的其它恩怨。
因為當時有一位聖道門的行者,叫做吹毛,在天皇面前奏讒言。因為當時日本的南都北嶺,反對法然上人根據善導大師的《觀經四帖疏》將念佛獨立為一宗。當時日本法然上人時代,還沒有將淨土獨立為一宗。建立淨土宗專修之前,當時的南都北嶺,日本各宗各派的行者,修學自己的宗派以外,兼念南無阿彌陀佛,所以那個時候念南無阿彌陀佛,和法然上人建立淨土宗之後的專念南無阿彌陀佛,是專修與雜修的差別。法然上人因為讀了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八遍,而信心歡喜,對阿彌陀佛的本願名號建立信心了,而一天念佛七萬聲,所以根據《觀經四帖疏》正定業之文建立淨土宗,受到當時南都北嶺的聖道門行者的阻礙。
這位吹毛的聖道門行者,在天皇的面前奏讒言,反對法然上人將淨土教法獨立為一宗。因為法然上人建立日本淨土宗之後,後來在大源良善寺,與各宗各派的名山宿德談論佛法之後,有不少各宗各派的宗主(宗主就相當於我們現在各寺院山頭的創辦人的身分地位)歸投在法然上人的座下,學習念佛法門。所以法然上人提倡專修念佛,在當時的時代,是經過一段艱辛的歷程。
後來,因為受到安樂法師度天皇的宮女出家受戒的連累,所以法然上人受連坐之罪,被流放到贊歧。贊歧就是現在日本的四國,那是比較偏遠的地方。當時宰相兼實對天皇上奏:法然上人是一位聖人,很有道德的人,不可以將法然上人流放在邊疆之處太久的時間。當時宰相兼實是護持法然上人,一位相當有權勢的人,對念佛法門也很有興趣,所以法然上人被流放在贊歧大約十個月之後,回來到洛陽。法然上人時代的洛陽,就是現在日本的京都。法然上人有很長的時間,居住在京都東部的吉水。(吉水這個地方環境非常的好,信願在好幾年前到日本京都去參訪法然上人與親鸾大師的道場,我發覺吉水這個地方實在是一處很適合念佛修行的地方。一直到現在法然上人派下,到如今還有不少的出家眾,在吉水這個地方每天一心念佛,就像蘇州靈隱山寺的念佛堂二十四小時念佛一樣。印光大師的靈巖山寺念佛堂怎樣修行?就是天天念佛,沒有誦經,沒有辦傳戒,沒有辦其它的法會活動,就是念佛。)
法然上人的吉水道場,叫做知恩院。知恩院到現在還是維持這樣的道風,至少已經經過八九百年以上了。一個道場能夠維持一定的道風,經過八九百年,一直專一念佛修行,這是何等的尊貴!阿彌陀佛的本願,因為善導大師的《觀經四帖疏》,從唐朝流傳到日本,所以日本法然上人,在八九百年前就創立淨土宗。日本的淨土宗可說一天四海,都是專依善導大師的教法。幾年前信願到大陸福建去弘法,福建南宣寺的正盛老和尚,每一年都邀請我到他的道場去弘法。有一年我講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完了之後,當下課休息,我跟著正盛老和尚在喝茶的時候,有一位年輕的比丘,帶了二三十位在家居士,他們也正在打佛七,聽聞到台灣的信願法師到南宣寺去弘法,他們的寺院道場離南宣寺很近,所以特地來拜訪我。聽了我一堂課之後,那個比丘下來跟我頂禮,問了我一個問題:“信願法師!善導大師是誰?”如果一個念佛的人,而且是出家人,連善導大師是誰都不認識,你想他念佛對善導大師的他力思想會有信心嗎?不可能!我的內心是無限的感慨。
所以法緣在廣度眾生,有時候各有因緣。因緣的變化緣生緣滅。或許善導大師的他力淨土思想,八九百年來在日本生根發芽、茁壯開花,結出豐碩的果實。
所以法然上人回到洛陽之後,他到了八十歲捨報,非常自在的往生極樂世界。
這篇文就是法然上人被流放到贊歧之後,回到京都,對信眾所開示的,這一篇文的第一段,我們簡單看過,因為這是我們一般人不容易做得到的,但是第二段,我們就要好好的探討,因為是我們可以做得到的。我們先來看第一段
法然上人《從配流上洛之後開示之法語》:
決定往生之人有二品類:
一者具足威儀,心仰彌陀本願,口常念佛相續。四種威儀現遁世之相,三業所作備出離之要。外現賢善精進之相,內無愚癡懈怠之心;行為無缺,渡世不疑;心志堅固,不谄利養,不思名聞;無貪瞋邪偽,無奸詐百端;無雜毒之污,無不可之失。誠然,外儀精進,內心賢善,內外相應,一向願往生之人,是決定往生人也。如斯上根之後世者,末代甚稀。
第一段文且慢看內容,看最後兩句話,“如斯上根之後世者,末代甚稀。”有兩種人是決定往生之人,第一種就是上根的人,就是“具足威儀,心仰彌陀本願,口常念佛相續,一直到一向願往生之人”,這種人是決定往生之人。這是上等根性的人,在末代這樣的人很少。諸位菩薩!你認為自己是上根或者下根?下根,我也認為自己是下根。不然,第一段文你若檢視自己,看看能夠做到多少。我們簡要的看過:
“一者具足威儀”這是說身業,“心仰彌陀本願”這是說意業,“口常念佛相續”這是口業,身口意三業要做到這樣,身業具足威儀,意業就是仰信阿彌陀佛的本願,口業經常念佛相續,有一個“常”字,就是經常念佛。我們一般的念佛,都沒有做到常念這個“常”字。我們是早課能夠念佛一小時,晚課能夠念佛一小時,就算很好了,我們是經常在念煩惱、念妄想,很少一天的時間念佛相續不斷。如果祖師大德的修行,來跟我們比較,法然上人就好,法然上人一天念佛七萬聲。中國日本的祖師們,他們念佛,一天都是好幾萬,省庵大師一天念佛十萬聲,道綽禅師一天念佛,萬聲或八萬聲,諸位菩薩!你一天念佛有一萬聲嗎?有人一天念佛二萬聲嗎?一天念佛能一萬聲,就相當的不錯了。前面我們探討過,極樂世界覺明妙行菩薩,鼓勵我們淨業行者,一天念佛一萬兩千聲。但是要做到“口常念佛相續”,一天念佛一萬聲,事實上也還不夠。
“四種威儀現遁世之相,三業所作備出離之要”,四種威儀就是行住坐臥。行住坐臥有出離之心,沒有對這個世間的五欲產生興趣。想一想,我們的行住坐臥,有現出遁世之相嗎?很多人是嘴巴說要往生極樂世界,但是境界一來,還對這個世間很有興趣。三業所做的,如果沒有一份真正的出離之心,那你往生三法信、願、行的願當然做的不徹底。願就是要做到切願,一心一意要往生極樂世界,凡是世間任何事情,跟我一心一意往生極樂世界有所妨礙的,我通通要捨棄,我通通要排除。什麼會影響你往生極樂世界,你當然都要放下,一心切願往生極樂世界,信、願、行的願你做到了,那你怎麼會不好好的念佛。
“外現賢善精進之相,內無愚癡懈怠之心”,這對一般人就不容易做到了。下根性的凡夫眾生,能做到這兩點嗎?在外表上現出精進賢善之相,而且在內心裡面沒有愚癡懈怠之心,請問諸位菩薩:就你個人而言,你認為你的心懈怠心比較強,還是精進心比較強?懈怠心比精進心強。無始劫以來,我們懈怠放逸的習性很大。十多年來,我看過學習阿彌陀佛本願的出家人,自修的,以前有的很精進很用功,到現在放逸懈怠了,對阿彌陀佛的本願妙法已經冷冰冰了,這個都是真實的。我們凡夫的懈怠心確實很強,所以靠著寺院道場共修大眾的約束力量,來讓自己能多精進,鞭策自我確實是有必要的。
“行為無缺,渡世不疑”,這兩句話,我們一般人不容易做到。你的行為會沒有缺點嗎?我們這一張嘴巴很容易說錯話,一句話就得罪所有的人。所以我們的身口意三業,意念你自己觀照一下,你經常在起貪瞋癡的妄念,還是經常在起佛號的正念,你就知道你的行為有沒有缺失。行為不是只有身口而已,還有意業,身業的行為,口業的行為,意業的行為,我們有很多缺失。
“心志堅固,不谄利養,不思名聞”,對於名聞利養沒有心追求,這個對一般人確實不容易做到,尤其在家人,為了三餐、為了工作、為了家庭,每天都工作賺錢,對錢如果能夠不太過於貪求,就已經很不錯了,所以要做到不谄名利、不思名聞,也不容易。
“無貪瞋邪偽,無奸詐百端”,沒有貪欲心的人請舉手?貪財、色、名、食、睡,是貪多貪少的差別。邪者不正,偽者不真。我們心中很多忘念就是邪,邪就是不正,不是正念是妄念,包括我們的講話,有時候是跟邪相應。譬如我們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也會生氣惡口,那表示口業不正,口業不正不就是邪嗎?心裡想的跟嘴巴講的,心口不一,那就是偽不是真。所以這一點,對我們一般人不容易做到。“奸詐百端”,我們學佛的不至於奸詐百端。所以,對我們這樣的凡夫眾生而言,確實我們要有一份真心往生極樂世界,這是我們可以做得到的;好好的用功念佛,我們可以做得到。
“無雜毒之污,無不可之失”,這也是我們不容易做得到的。“雜毒”就是摻雜著三毒煩惱。摻雜了三毒煩惱的修行,不是真心不是真實,所以稱為污。“沒有不可之失”,這個過失是不可造作的,但是我們通常明知不可以造作也造作,這就是我們凡夫的下劣本來面目。知道不可以貪吃,因為很好吃就多吃了一口。知道不可以偷拿人家的錢,但是沒錢就是很難過,所以偷拿人家的錢。在三寶門中,偷竊常住物,偷竊現前僧物,這個都是要墮無間地獄的。
“誠然,外儀精進,內心賢善,內外相應,一向願往生之人,是決定往生人也。”外相是賢善精進之相,內在是賢善,內外相應,而且是一向願往生之人,這樣的人是決定往生。這樣的人是不容易做得到,這是上根器的人。在末法時代這種人不多,所以法然上人才會說“末代甚稀”。
雖然第一種決定往生之人我們不容易做得到,但是第二種是我們有心可以做得到的,所以第二種我們就要好好的做。
二者外雖不現殊勝之相,內卻不起名利之思。深嫌三界,厭心銘肝;欣慕淨土,願心徹髓。信知本願,胸中歡喜;願生極樂,念佛不怠。身雖雜於世俗,馳於世務,如隨在家,似仿利養,隨逐妻子,行儀更無遁世之相。然而,往生之心,片刻不忘;身口二業,讓於意業。以經營世務為往生資糧,以妻子眷屬為知識同行。體力日減,喜往生之期漸近;余命夜促,知娑婆之離不遠。此命終時,是生死之了;此體捨時,是煩惱之斷。彌陀影現紫雲之上,行者期於此時往生;跏趺端坐觀音之蓮,剎那生於極樂淨土。
法然上人的學問確實很好,兩兩相對,將這段文當做文學來欣賞,我們都覺得法然上人文筆確實非常的優美簡練,讓我們看了內心很歡喜。
第二種決定往生之人,只要有心,是可以做到的。
“外雖不現殊勝之相,內不起名利之思”,我們心不在名利而在淨土,有心想要往生極樂世界的人,這是我們可以做的到的。
“深嫌三界,厭心銘肝”,是在說厭離娑婆。“欣慕淨土,願心徹髓”,是在說欣求淨土。“深嫌三界”,就是我對三界沒有興趣,我對這人間沒有興趣了,就像韋提希夫人被逆子阿阇世太子的忤逆,所以不樂閻浮提濁惡處。“厭心銘肝”,銘肝是日本的習慣用語,所以有些人看到法然上人或者親鸾大師的種種著作,看的有時候會一頭霧水,就是因為有些日本用語,我們不習慣,跟我們中國用語也不同。我們絕對不會用“銘肝”,我們會用“銘”心,銘肝和銘心是一樣的。“厭心銘肝”就是心裡面厭離這個娑婆人間。“欣慕淨土,願心徹髓”,就是願往生極樂世界的心徹入到骨髓。意思就是說,想要往生極樂世界的心,是非常的堅決。往生的要領這句話,對你往生極樂世界,將來在臨終的時候,就會產生力量:
先往生極樂世界再說。
這個濁惡世間,沒有什麼好執著的,趕緊先往生極樂世界再說。這樣的道理,不是要讓你增長佛學知識,是要讓你將來做出來的,對你往生極樂世界是有無限的幫助。
“信知本願,胸中歡喜”,胸中就是心中。信知阿彌陀佛的本願,心中歡喜。一般凡夫人生有四大樂,就是久旱逢甘霖很快樂,他鄉遇故知很快樂,金榜題名時很快樂,洞房花燭夜很快樂,念佛往生時也很快樂,前四種和最後,你認為哪一種的快樂才是你真正的快樂?如果你真的是認為念佛往生時是最快樂的,前面那四種快樂,對你而言,你就會把它當做是苦中作樂。
“願生極樂,念佛不怠”,這是我們有心要做可以做到。不要說很精進,時時刻刻在念佛,當然這是我們做不到的,不過有時間就念佛。
“身雖雜於世俗,馳於世務,如隨在家,似仿利養,隨逐妻子,行儀更無遁世之相。”在家人雖然外相是在家人,每天為世俗奔忙。“馳於世務”這個“馳”字就是追逐的意思,每天為了世俗事務忙碌不已。“如隨在家”這個“隨”就是隨心所欲,心裡面在五欲之家,隨心所欲的追求。“似仿利養”是說財,“隨逐妻子”是說色,一般的凡夫眾生,大概都離不開在追求這最根本的兩樣財、色。你看古德所講的兩句話,“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財跟色分別排在第一跟第二,我們就是對於金錢還有感情很難割捨。天下男女差不多都死於財色。所以,你能夠把財色名食睡看淡就很不容易。“似仿利養”就是內心一直追求名聞利養。“隨逐妻子”就是男眾追逐於娶妻生子,這是講感情屬於色,女眾也是一樣。“行儀更無遁世之相”,在說四威儀沒有遁世之相。對前面那種善根的人講“四種威儀現遁世之相”,對這裡的人就講“四威儀更無遁世之相”,所以根器就相差很多。
“然而,往生之心,片刻不忘”,片刻不忘不是說我時時刻刻都一直記住要往生,最剛開始你想要往生極樂世界的決心沒有變,不是說我每天日日時時分分秒秒都一直想要往生極樂世界,不要這樣想,這樣想不是法然上人原來的意思。你從一開始發願要往生極樂世界的心,從來沒有動搖、從來沒有改變,就時時刻刻在你的心中。譬如你上公交車要到達你想要到的目的地,你最先上車要到達的目的地最重要,譬如你從虎尾坐公交車要去台中,你的目標是去台中,你要不要從虎尾一上車,然後每一站就跟司機講,“司機我要去台中,請你要提醒我一下”。你也不必跟自己說“我要到台中,我要到台中”,時時刻刻這樣提醒自己,從虎尾一直提醒到台中,要不要?當然不要。最先開始那個目標抓住了,你就是要去台中,你這一種要到台中的堅決的心沒有失,這樣就是“往生之心片刻不忘”,我就是要去極樂世界,所有一切世界我都不要去,我就是要去極樂世界,我也不要在六道裡面輪回。這種要往生極樂世界的心,古德有一句話的譬喻講的非常好,叫做“萬牛不挽”,有一萬只牛要將你拖走拖動,讓你放棄求生極樂世界,都不會搖動你決定要往生極樂世界的心。你有沒有這樣的決心?如果有,你佛號念多念少,將來臨終你這份願心的力量,就在你神識出來的時候,阿彌陀佛就接引你到極樂世界。心之所向謂之志,就是你心是向著哪裡,那一種力量就會使你到哪裡去。你一心一意,就是要去極樂世界,對人間的六道輪回已經很厭惡了,別的任何一個淨土世界你也不要去,你就是決心要去極樂世界,你這種強烈的願生極樂世界的心,將來神識離體的時候,自然就會使你往生極樂世界,這就是法然上人所說的,“往生之心片刻不忘”。
“身口二業,讓於意業”,身口二業,就是因為意業往生之心,片刻不忘,所以你身業的造作要往生極樂世界,你口業就會造作要往生極樂世界。身業造作要往生極樂世界,當然你就會禮拜阿彌陀佛,口業造作要往生極樂世界,你就會念阿彌陀佛。如果你有心想要移民到新加坡,而且你真正不想住在台灣,決定百分之百的決心,要移民到新加坡,你就會開始去為移民新加坡做種種的准備。
“以經營世務為往生資糧,以妻子眷屬為知識同行”,在家人當然經營世務為往生資糧,就是在俗不管你做什麼工作,也是可以念佛修行,縱然有妻子眷屬,將妻子眷屬當做是善知識,當做是同行。“同行”這一個名相,是善導大師講的,法然上人沿用。因為日本修學淨土法門幾乎都是以善導大師為師,所以他們都用“同行”。我們中國、台灣,通常都用蓮友或者善知識。“同行”就是同樣修念佛的念佛人。
“體力日減,喜往生之期漸近;余命夜促,知娑婆之離不遠”,這兩句話講的實在很好。“體力日減”就是年老色衰了。年老色衰的心裡,是越來越歡喜還是越來越苦惱?很多人年老色衰了,內心是很苦惱。但是這篇文法然上人告訴我們,“體力日減,喜往生之期漸近”,為什麼歡喜?因為往生極樂世界的因緣快要具足了,我往生的日子快要到了。年紀老了,我往生極樂世界,日子越來越近了,很歡喜,所以法然上人也跟我們說,“生重病偏樂”,欲生淨土之人,生重病偏樂,為什麼?因為生重病就表示,往生極樂世界的因緣就要具足了,是越來越歡喜了。“余命夜促”,講生命短促。生命短促,知道離開娑婆世界已經不遠了。即將要離開這個娑婆世界,心裡當然就會非常的高興。
“此命終時,是生死之了;此體捨時,是煩惱之斷”,是講臨命終的時候,就了辦生死了,這個色身肉體捨棄的時候,也就是到極樂世界,煩惱不會起現行,所以是“煩惱之斷”。
“彌陀影現紫雲之上,行者期於此時往生;跏趺端坐觀音之蓮,剎那生於極樂淨土”,這兩句話也是對稱的很好。講臨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來迎接,那麼行者這時候當然就能往生,剎那之間就到了極樂世界,法然上人告訴我們的這個道理。
這兩段法語法然上人寫的非常的好。法然上人因為學問很好,不但日文相當的深入,就是漢學也非常的好,所以法然上人的著作,除了日文的著作以外,也有漢文的著作。
這兩段文是在說,決定往生之人有兩種品類。這兩種品類,若以我們末法時代的凡夫眾生而言,我們是屬於第二種的品類。
第一種是根性比較猛利的眾生,身口意三業都非常的好,不但沒有貪瞋邪偽,沒有奸詐百端,沒有雜毒之污,無不可之失,而且內外一如,內在賢善,外在精進,內外相應,這種上等根性的人,是十方眾生之中的少數,這種人當然是決定往生,這是屬於上根。在第一種品類的最後一句,法然上人說“末代甚稀”,這種上根的眾生,在末法時代是很少。
第二種品類,雖然是凡夫,也許在五欲裡面打滾,但是深嫌三界,厭離這個娑婆,欣求極樂,深信阿彌陀佛的本願,願生極樂世界,念佛不懈怠,同樣做到往生三法信、願、行,所以照常能往生極樂世界。縱然是下等的根性,只要做到往生三法信、願、行,仍然可以往生極樂世界。
所以淨土法門攝機之廣,上度等覺菩薩,下度地獄眾生,可說九界的眾生無一不度、無一遺漏,因為阿彌陀佛發願,要用本願名號救度的眾生,本來如此。所以阿彌陀佛的願力這麼廣大,所以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說阿彌陀佛的願力,用“弘願”兩字來形容,“言弘願者,如《大經》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所以印光大師說淨土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兩句話就將阿彌陀佛的願力攝機非常的廣大,說的非常清楚明白。上根、中根、下根的眾生,都是阿彌陀佛用名號要救度的眾生,不管是利根或鈍根的眾生,也都是阿彌陀佛慈悲以願力要救度的眾生。所以諸位菩薩,不管你是上根或中根、或下根的眾生,你只要做好往生三法,決定往生極樂世界。
是故,疾哉往生,希大命速終;慕哉極樂,盼此壽早盡。悔哉我心,以生死為家,惡業常驅使;喜哉我願,還涅槃之都,四生仰為主。如是之事,常懷心中,永不廢忘。
這段話,法然上人教導我們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我們如果肯這樣做,心中經常記住這樣的修行,你念南無阿彌陀佛,當然一定是與阿彌陀佛的本願名號相契相應。這篇文,法然上人用字遣詞用的非常好。
“疾哉往生,希大命速終”,疾就是快速的意思,往生這件事,很希望能夠趕緊完成,所以“希大命速終”,希望自己在娑婆人間的生命趕快終了。為什麼?因為很想要趕快往生極樂世界。如果你真有這種心,想要早一點往生極樂世界,成菩薩乃至成佛度眾生,你念佛的心一定和阿彌陀佛的本願相契相應,因為《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即宋譯的《無量壽經》,譯經師是法顯大師),說阿彌陀佛的願力,在幾乎每一條因願文,都有法藏菩薩希望我們凡夫眾生,趕快往生極樂世界。第一條願就這樣說出法藏菩薩的心願:“三惡道的眾生,地獄、餓鬼、畜生速生我剎,不久悉皆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一個“速”字,“速生我剎”。在法藏菩薩古佛的心中,他是非常的期待十方還有生死的凡夫眾生,趕快念佛仰承他願力的救度,回歸極樂世界,所以有趕快想要往生極樂世界的人,這樣的念佛心,是和阿彌陀佛的願力相應。阿彌陀佛希望我們早一點往生極樂世界,不要在這個人間受苦受難,我們如果有一份想要早一點往生極樂世界,了辦生死,甚至成就佛道廣度眾生,你的心願豈不是與阿彌陀佛的心願相契相應,感應道交,當然一念相應一念生,念念相應念念生。
瑩珂法師是一個出家人,因為飲酒不遵守戒律,感覺到自己的修行有虧,害怕將來墮落惡道受苦受難,所以向同參道友借戒珠法師所編的《往生集》來看,心中有所體悟,虔誠念佛三天,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來現前,跟瑩珂法師說:“你應該好好精進用功,十年後我來接引你,往生極樂世界。”瑩珂法師跟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說:“娑婆人間濁惡不善,要保持正念不容易,我希望能夠趕快回歸極樂世界,親近聖眾。”阿彌陀佛很慈悲,滿足瑩珂法師的心願,跟瑩珂法師說:“既然你的心願如此,那三天後我來迎接你,往生極樂世界。”果然時間一到,三天後瑩珂法師往生到極樂世界,這是《淨土聖賢錄》念佛實例當中,非常特殊的一個念佛往生。
真正有智慧的人,要早一點往生極樂世界,除了與阿彌陀佛的本願名號相契相應以外,早一點往生極樂世界,比較不必在人間徒受十年的的苦受。再來,早一點往生極樂世界,面見大慈尊阿彌陀佛,早一點受到阿彌陀佛的教化,早一點成就大菩薩,也就是《阿彌陀經》所說的“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早一點成就大菩薩,當然就早一點回入人間,廣度眾生。
所以法然上人說“疾哉往生,希大命速終”。這種的道理,對很愛惜色身身命的凡夫眾生來說是很難接受,我活在人間的生命,活的非常好,為什麼要叫我趕快往生極樂世界?其實,你如果體會到法然上人的用心,也體會到阿彌陀佛的願心,我相信你一定會想要趕快往生極樂世界。而且我們現代人因為吃好做少,營養過剩,運動太少,所以老來多病,雖然能夠活到七老八十,但是幾乎七八十歲的老菩薩,大多都有病苦的折磨,所以趁年輕,早一點往生極樂世界,當然是比較好。
“慕哉極樂,盼此壽早盡”,意思一樣,文字所使用的不同。“疾哉往生”是希望快速往生極樂世界,“慕哉極樂”,仰慕極樂世界,就是欣慕極樂世界清淨莊嚴殊勝快樂。為什麼要念佛往生極樂世界?為什麼不要繼續在這個娑婆人間生活呢?因為在我們這個娑婆人間有生老病死,人生四輪苦相,念佛往生到極樂世界沒有生老病死,對我們這一種會死亡的凡夫眾生而言,最值得追求的,就是永遠不會死亡;對我們這種會生病的凡夫眾生而言,我們希望得到的就是身體永遠健康不會生病。我們回到極樂世界,成就金剛那羅延身,這就是阿彌陀佛的金剛那羅延身願。“金剛那羅延”是天上的一位大力士之名,因為這位大力士不會生病,孔武有力,身心安樂。什麼人願意要生病?所以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他知道我凡夫眾生,生生世世六道輪回,光是受病苦的折磨就苦惱無量,苦不堪言,所以誓言用本願名號要救度眾生回歸極樂世界,每一位眾生都成就金剛那羅延身。《無量壽經》說:“虛無之身,無極之體”,也就是和佛一樣的無為法性身,永遠不老、不病、不死。光是說不病這一點,三國時代的張飛,骁勇善戰,張飛說“我什麼都不怕”,孔明在他的手上寫一個字,他就不敢再說什麼都不怕了,哪一個字?“病”!大家都怕生病。
所以,我們應該好好的聽從法然上人的開示,仰慕極樂世界,“盼此壽早盡”,希望人間的陽壽早盡。這句“盼此壽早盡”,對應前面“希大命速終”,意思都是一樣,文字的使用不同;“慕哉極樂”對應前面的“疾哉往生”,所以這兩句話其實是在說,趕快往生極樂世界,因為極樂世界確實有太多清淨快樂,值得我們向往追求。往生極樂世界,還要煮飯嗎?我們從《無量壽經》的經文看到,往生極樂世界,“思衣得衣,思食得食”,隨心所欲。而且在極樂世界,吃飯是“意以為食”,就是想要吃什麼動一個念頭,那個心意吃下去,就是已經肚子飽了,不像我們在人間吃東西,一定要將東西送到嘴裡咀嚼一番然後吞下去,吃到肚子裡面。所以在極樂世界,想要吃什麼東西,動一個念頭,什麼東西都變現在前了,這都是阿彌陀佛的願力,這就是第三十八願衣服隨念願,舉出衣服包括食衣住行育樂,所有一切生活,實在有夠好的,所以我們才要念佛往生極樂世界。我們在娑婆人間光是為了三餐,還要每天出去上班賺錢。所以這世間的種種苦難,正是在鞭策我們發心念佛,求生極樂世界,苦成為我們往生的逆增上緣。所以娑婆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以苦攝受眾生,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以樂教化眾生,二尊共同一致苦樂兩種方法,使我們眾生能夠趕快成就菩提。
“悔哉我心,以生死為家”,悔就是後悔,後悔我們的心。為什麼經常會後悔、經常要忏悔?就是因為我們執著在三界牢獄,所以“以生死為家”,三界牢獄就是生死之家。所以我們現在轉一個念頭,徹底覺悟,不要念人間的五欲,要念阿彌陀佛的聖號,要往生極樂世界,以淨土為家,要往生諸佛之家,就是阿彌陀佛的淨土世界。所以我們的心,應該要經常的忏悔,我們常常貪戀這世間的五欲,因此在三界六道生來死去,生生世世就是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猶如車輪的輪轉周而復始,所以六道輪回就是這個意思。
諸位菩薩!這輩子就要往生極樂世界。信願經常在教導大家,往生極樂世界要領這句話,這句話平生你好好牢記在心,在將來臨命終你就會用到,就非常好用:
先往生極樂世界再說。
無論你是多麼的有錢、多麼的貧窮,先往生極樂世界再說。無論你是身體健康還是病苦不斷,先往生極樂世界再說。無論你是年老或是年輕,先往生極樂世界再說。無論佛號是念的多是念的少,先往生極樂世界再說。無論兒子未娶女兒未嫁,先往生極樂世界再說。為什麼說子女的婚姻還沒完成,也先往生極樂世界再說?因為為人父母的,心心念念都掛念在子女身上。想一想我們的六道輪回,我們做過太多令我們後悔的事情了,我們不願意要念佛、不願意要修行、不願意要求生極樂世界,如果有善知識跟我們說:“某某人念佛求生極樂世界,到了極樂世界永遠不會死。”不肯相信,生生世世懷疑的煩惱很重,一句話就堵回去了:“怎麼可能?怎麼可能在極樂世界不死,若是人大家都是會死的。”就不相信,所以當然就繼續在六道裡面輪回受苦。
悔哉我心,以生死為家,惡業常驅使。
喜哉我願,還涅槃之都,四生仰為主。
這也是兩兩相對。“悔哉我心”對“喜哉我願”,“以生死為家”對“還涅槃之都”,“惡業常驅使”對“四生仰為主”。
我們要歡喜,有一份真心的心願,想要回歸極樂世界。這是往生三法信、願、行第二願,一定要做到。你有心要往生極樂世界,不管佛號念多念少,阿彌陀佛哪有不救你的道理?你真心要往生極樂世界,還是假意要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知不知道?知道!有的人在平常聽經聞法、念佛共修,也常常說“我要往生極樂世界”,但是境界如果現前,貪惜這色身肉體的生命,就能夠看出他要往生極樂世界的心,不是非常的殷切。信願經常向諸位報告,你要往生極樂世界,做好這六字,你百分之一百往生極樂世界。這六字就是深信、切願、力行。省庵大師寫一篇《勸發菩提心文》,其中說到發菩提心有十種因緣,其中一種的因緣就是“不辜己靈”,不辜負自己的靈性。你辜負你的自性,你就會後悔,就會“悔哉我心,以生死為家,惡業常驅使”。經常身口意三業在造作惡業,所以惡業驅使在生死裡面,繼續再沉淪受苦。所以我們應該要歡喜,我們有心要往生極樂世界,因此往生三法,願一定要切願。這份要往生極樂世界的願生心,一定要建立。
“四生仰為主”,四生就是胎、卵、濕、化,這是六道的凡夫投生四種方法。“還涅槃之都,四生仰為主”,這四生的投生凡夫眾生,當然是希望自己能夠往生涅槃之都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無為涅槃界,這是善導大師在《法事贊》所說的,“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涅槃就是不生不滅的意思,涅者不生,槃者不滅,所以極樂世界沒有生滅之相。我們在人間別的不要說,光說我們這個身體——色身就有生滅之相。你看我們從誕生,外表每一天每一天都在變化,每一天每一天都在生滅。既然生滅,那有生當然必有死,生死就是我們凡夫眾生生命的自然定律,所以去接受它、處理它,然後超越它,不就是我們念佛的人應該要去做的嗎?所以快要死了,看見阿彌陀佛現前來迎接,心情是應該歡喜還是傷心?歡喜!事實就是如此。
上來所說的這四句話,就是“如是之事,常懷心中,永不廢忘”,法然上人教我們,時時記住這四句話,也就是結論,心中常常想,我要趕快往生極樂世界,成佛度眾生。把這四句話,做這樣的一句話總結,那就做到這四句話的意思。
唯乘彌陀之本願 成為靜默往生人
設使逢緣遇境,有慶、有喜、有怒、有厭、有惜、有恥、有憐、有妒;雖有如斯等心,知此是猶如春夢之穢土習癖,不受其惑,彌增厭心;旅途淒涼之野宿,切望黎明之早啟。旁觀雖不特知後世者,身亦受染於世間;然而此心,唯乘彌陀之本願,成為靜默往生人。此是真實後世者,時機相應決定往生人也。
法然上人實在說的有夠好。這段話你肯做而且做得到,那當然你就是決定往生的人了。每一位念佛的人,當然希望自己決定能夠往生。
逢遇到境緣的心情,“有慶”就是慶幸,“有喜”是歡喜,“有怒”是生氣,“有厭”是討厭,“有惜”是可惜,“有恥”是恥辱,“有憐”是憐憫,“有妒”是嫉妒,我們凡夫的心,都會有這樣的各種心境。雖然凡夫的心有如此的心境,但是這是“猶如春夢之穢土習癖”,習是習氣,癖是喜好。所以我們凡夫的心,經常有慶幸、歡喜、生氣、討厭、可惜、恥辱、憐憫、嫉妒,這是我們的習氣。“不受其惑”,不要受到這樣的煩惱迷惑。“彌增厭心”,應該要越增加厭離娑婆人間的厭離心。也就是說世間所有的一切,不管順境或逆境,不管是善緣或惡緣,不管是順緣或逆緣,都是促成你越想要往生極樂世界。
“旅途淒涼之野宿,切望黎明之早啟”,這是譬喻的話,在淒涼的旅途上,住宿在野外,內心是切望黎明趕快來臨。這個譬喻的用意是在說這樣的意思,我們在六道裡面輪回,猶如在黑暗之中,也猶如在淒涼的旅途上,住宿在野外,所以希望黎明趕快來臨,意思就是希望我們趕快往生極樂世界,在極樂世界解脫生死。極樂世界日夜光明一片,所以六道的冥路是黑暗的,西方的淨土是光明的。請問諸位:你要黑暗還是要光明?當然是要光明。要光明要念什麼?念南無阿彌陀佛。你如果念南無阿彌陀佛,你的人生是彩色的,你如果不念南無阿彌陀佛,你的人生是黑白的。
“旁觀雖不特知後世者,身亦受染於世間,然而此心,唯乘彌陀之本願,成為靜默往生人。”雖然旁觀不知道後世,我們跟他人,事實上我們都不知道來世會怎樣。這個身體受染在這個世間,為什麼說受染?就是因為我們這個身體是煩惱身,叫做業報身,是煩惱所成就的,因為這世間的種種惡緣,使我們在這個世間生存,當然受了污染,譬如說看到不平的事情,我們會報以不平;受不了人家對我們的一句話的考驗,可能我們身心就起很大的煩惱,這就是“身亦受染於世間”的意思。可是這個內心,“唯有乘彌陀之本願,成為靜默往生人”,雖然我們身心充滿了煩惱,不過我們可以乘阿彌陀佛的本願,猶如善導大師在二河白道喻所譬喻的,這個走在白道的行人,有水河與火河的災難,水河代表貪欲心,火河代表瞋怒心,我們在這人間雖然有貪瞋癡的三毒煩惱,乘阿彌陀佛的本願,成為淨業往生人。
“此是真實後世者,時機相應決定往生人”,念佛是法,所以法與時與機相契相應,那念佛當然往生極樂世界。
這段話法然上人對我們的鼓勵,其實可以用一句話,很簡單來做結論,也就是無論你在人間過的如何,是順境是逆境,所有的境界都是越增加你厭離娑婆欣求極樂,就是這個意思。最後一段:
如是二人之心性,阿彌陀佛勸言“至心”,釋迦如來說為“至誠心”,善導和尚釋為“真實心”也。
“二人”就是前面所說的“二品類之人”,也就是上根的人與下根的人。不管是上根的眾生,或是下根的眾生,阿彌陀佛勸言“至心”,這就是第十八願因願文的其中兩個字: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所以法然上人才會說“阿彌陀佛勸言至心”,你只要至心念我的佛號,我一定會救你。“釋迦如來說為至誠心”,至誠心是在《觀經》所說的三心,第一至誠心,第二深心,第三回向發願心。“善導和尚釋為真實心”,善導和尚在《觀經四帖疏》解釋《觀經》三心的第一至誠心,解釋為真實心。所以法然上人若引經據論,一定是先引佛經再引祖論,只要說到祖論一定是引用善導大師的開示法語,而且法然上人只要稱呼善導大師,幾乎都是稱呼善導和尚,也就是對善導大師非常的尊敬,也有以善導大師為師的意涵。祝福大家,一心念佛,往生淨土,南無阿彌陀佛。(選自《決定往生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