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丑現前,心安如海”。好事和壞事、長和短、黑和白在我們眼前循環往復,但我們的心應該像大海一樣如如不動。
“如金作器,巧拙懸殊,即好丑現前也。”就像我們用金做成獅子或者耳環,有的人手很巧做得很漂亮,有的人手笨拙做得很難看。可它好也罷,壞也罷,金性沒有變。就像眾生驢胎馬腹輪回在六道,福報因緣各不相同,但是我們的佛性一點兒也沒有變,講的就是這麼個道理。
“一以貫之,唯金究竟,即心安如海也。”不管你把它做成什麼,都是金做的。金就是我們的佛性,明白這個道理以後,你再面對人間的成敗得失,心裡就能如如不動了。
再說一句最究竟的話,你看不透、想不通、糾結、發牢騷、怨天尤人,都是什麼?都是妄想。就像孫悟空一個跟頭翻了十萬八千裡,還在如來佛的掌心當中,你翻不出真如性海。世間的眾生擺脫不了妄想、執著、顛倒,百般算計,自作聰明,最終還是跳不出如來佛的掌心。
在現實當中,作為一名修行人,怎樣才能達到心安如海的境界呢?竅訣很簡單,就是——不妄想、不分別、不執著。妄想越少越好。不要分別的含義很深,就像鏡子雖然能夠照見森羅萬象的事物,但是鏡體是空洞的,是無染的。你今天來今天照,明天來明天照,佛來佛現,魔來魔現,鏡體本來是空的。
如果我們明了了自性本空這個道理,於一切時、一切處不妄想、不分別、不執著、不顛倒,那麼我們的心就會達到怎樣的狀態呢?能自然成就光明、清淨、自在、平等覺。到了這步田地,心就是光明的、清淨的、自在的、平等的。覺就是常照,寂而常照,照而常寂。這個境界是非常精妙的,唯證可入。只有念佛念到一心不亂,打坐打到一心不亂,才能夠看見自己的念頭是虛妄的。
大家會說,我當然想讓自己的心不妄想、不分別、不執著,可我不能夠做主,怎麼辦?那就從最基本的功夫練起,從打坐、念佛、持戒做起。當它們成為你生命的全部時,妄想、分別、執著就沒有了落腳點。
再說句通俗的話,蒼蠅不叮無縫的蛋。你的心如果像個有縫的蛋,自然就會招惹蒼蠅。你的妄念就是蒼蠅,當你持戒精嚴、念佛懇切、參禅打坐能夠得定的時候,妄想執著就無處安身。
什麼是覺?比如說今天的法會有七、八百人參加,既沒有警察來維持秩序,也沒有人給我們編制,更沒有人給我們發工資,可大家連續七天,每天兩個小時坐在講堂中靜靜地聽,這是為什麼呢?此時,是自覺和自律在約束著我們,是慧力和定力在鞭策著我們,是對佛法的信心在激勵著我們,和世間人相比,這就是覺。
如果不是在講佛法的地方,比如股市、超市、飯店、茶館,這些場所充斥著的狂躁和浮躁的情緒,和今天法會上清淨莊嚴的境界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再退一萬步來講,如果你信佛念佛,那麼,你生命的質量就比不信佛不念佛要清淨莊嚴得多,煩惱就要少得多。總而言之,學了修了就會有進步,比不學不修的人要強得多。
如此一來,我們為什麼要委屈自己的佛性,我們為什麼不自信呢?我們應當自信,不要心隨外境所轉。在佛法當中,念念不迷得真實受用。能不能證到羅漢、菩薩、佛的果位,我們暫且不說,至少當下有自受用。
“妄想都盡,無諸逼迫。出纏離障,永捨苦源,名入涅槃。”“妄想都盡”是指塵沙惑和見思惑全部都斷掉了,好比金子經過一次又一次冶煉後,就沒有雜質了。
能不能夠做到呢?只要大家有信心,就一定能夠做到。佛家說“信為道源功德母”,基督教說“因信稱義”,老百姓說“信則靈”。眾生為什麼不能夠覺悟?首先是沒有起信。他們認定煩惱和妄想都是現成的,人反正是要死的,活在世上本來就是煩惱重重,妄想紛飛,又何必費心去研究它?大家就這麼糊糊塗塗地過日子,根本就不想覺悟,不想出離苦海。
所以說,斷妄想的前提是,因信生起道心來。
“逼迫”就是苦,仔細想一想,我們人間有多少的逼迫?在無量的逼迫當中,死的逼迫是人人都要面對的,何況沒有不怕死的人。因為,所有的生命都跳不出離苦得樂、貪生怕死、避禍向福這三個共性。小到蝼蟻,大到人類,沒有不貪生怕死的。你咬緊牙關說自己不怕死,我只能說你是二桿子。你怎麼不怕死?沒有不怕死的命。
更要命的是,無始劫以來我們一直就擺脫不了這種逼迫。我們的命我們沒辦法做主,它生病你沒辦法,它大限到了你也沒轍,這是人最大的憂愁和苦惱。你總想解決這個問題,解決那個問題,可如果你連自己的命都做不了主,你還解決誰的問題呢?
所以說,咱們出家人把了生脫死掛在心頭,去尋師訪道、參禅問道,都是為了了生脫死。
九十年代我去雲居山,遇到一位八十多歲的老師父。他沒有自己的寺廟,也沒收徒弟,每天在山上種菜。我很好奇,就跑去問他。我問他怎麼不建廟呢?他說他不建廟,他很苦惱。我問他怎麼不當方丈?他回答方丈他當不了,他說他連自己都管不了,還怎麼去管別人。我說:那你也不收徒弟?他說:我這麼苦惱,誰會拜我當師父呢?我就問他:那你老了怎麼辦?
出家以後我心裡一直在想這個問題,我向老師父提問其實是在為自己尋求答案。你們想不想聽他是怎麼回答我的?他的回答立馬就解決了我出家為僧、面對自己某種生命狀態的困惑。他對我說:你都出家了,還貪生怕死啊?老了以後,我路死路埋,溝死溝埋,廟裡死了塔裡埋,我壓根就不考慮你想的這些事兒。那一瞬間我心裡的石頭咔嗒一下落地了,原來佛門對待生死是這樣的灑脫。你出家了,既怕得病,又怕自己死,那你還出什麼家呢?
因此,我們為什麼要雲游參學?書本上找不見的答案,那些老參們真的可以告訴我們。我去找本智老和尚求法,請求老和尚傳個法給我。當時我認為自己的心很真,老和尚就問我:從古佛到今佛,唯一以心傳心,你要接什麼法?我准備了一腦袋的問題,見了他卻全都說不出來。
佛法裡真的很有味道,我們必須往深處去走,才會有信心。有了信心才會有真實的受用,這種受用不是人間的七情六欲所能給你的,而是法樂和禅樂。法樂和禅樂唯修道人獨證,在家人是沒有的。在家人只有五欲的快樂,不可能有法樂和禅樂。人們說這個好、那個好,我今天要告訴大家:出家才好,出家是真好不是假好,不但今生好,而且來生也好。
“出纏離障”,就是出離煩惱障、業障和報障。我們為什麼看不懂佛經,聽不懂佛法?這就是障。就像冰川和河流能夠擋住我們的去路,這三障統統會阻礙我們的修行。
“永捨苦源”,就是把苦的源頭連根拔起。
“名入涅槃”,此處“入涅槃”當“證涅槃”解。普通人眼一閉、腿一蹬可不能稱為涅槃,而叫流轉,因為還要繼續輪回。涅槃是修行的圓滿境界,意指清涼寂靜,煩惱不現,眾苦永寂。
我在前面講了有余涅槃、無余涅槃和無邊身雲這三種境界,涅槃最高的境界是:諸佛菩薩證涅槃而不住涅槃,這非常重要。如果把這一句話套在大家修行的功德上就是:修功德而不住功德。
為什麼要證涅槃?證涅槃是一種質的變化,不住涅槃是不貪求自己的果位。正因為如此,觀世音菩薩要倒駕慈航,很多大德不捨人間,圓寂後又回到人間來弘法利生,那就是不住涅槃。
甚至有的菩薩為了度化眾生,故意留惑潤生,就是現一點煩惱相以便與眾生打成一片。就像北方人做饅頭一樣,一定要留一點酵頭和在面粉裡,饅頭才能發起來。大家看寒山、拾得、濟公和密勒日巴的傳記,這些大德就是用留惑潤生的方式接引眾生的。因為菩薩的化緣沒有盡,他就表現出一副煩惱相,但是他雖然現煩惱相,他也沒忘了修行,這都是他表演給大家看的。在即將入涅槃的時候,他才顯出他的原形來。
就像彌勒菩薩將入滅前,說了一偈:“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濟公圓寂前寫到:“六十年來狼籍,東壁打倒西壁。如今收拾歸來,依舊水連天碧。”這樣,菩薩們才現出了本來面目。他當初和大家在一起的時候,誰也沒有發現他是菩薩,他也不會讓你知道。等到圓寂的時候,現出神變來,大家才後悔與菩薩失之交臂。這在佛教史上比比皆是。
佛法講到這步田地,只有當下用心會得,不能用嘴去說。《圓寂經》當中說:“流轉是生死,不動名涅槃。”
騰訊佛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