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段文仍然是法然上人所開示的法語。這段法語出自《觀無量壽經釋》。法然上人對淨土三經的注解注的非常的簡要,你只要讀《法然上人全集》,你就會發覺,法然上人對《無量壽經》的注解,對《觀經》的注解,對《阿彌陀經》的注解,都很簡要。所以只要探討《法然上人全集》,便可以了解,法然上人的淨土思想,與善導大師可說是完全一致,彰顯阿彌陀佛的本願力,使念佛人往生極樂世界的道理。這段法語是,法然上人先引用《觀經》所說的三心,然後再引用善導大師對《觀經》三心的第一至誠心這段解釋的法語,然後結論法然上人才簡要做一個開示。從法然上人的著作,不論是《選擇本願念佛集》,或者是《觀無量壽經釋》,或者是其它著作,我們都可以明白,法然上人為文,幾乎都是這個模式,先引用佛經,然後再引用祖論,佛經幾乎都引用淨土三經,祖論也幾乎都引用善導大師五部九卷,然後第三部分才是他開示結論的話,第三十五段法語也不離開這個模式。
「法然上人《觀無量壽經釋》:
又此經言:“具三心者,必生彼國。”三心者,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發願心。三心雖區,取要而言,攝於深心。
善導和尚於《觀經疏》釋此而言:“至者真,誠者實。欲明一切眾生,身口意業,所修解行,必須真實心中作;不得外現賢善精進之相,內懷虛假。”
其解行者:“罪惡生死凡夫,依彌陀本願,十聲一聲,決定往生。”如是解行,是真實之解而行。外現信本願之相,內懷疑心,是不真實之心。」
法然上人的法語,事實上大部分都非常白話,識字的人都可以一看就明白。如果能夠依教奉行,在心中建立對阿彌陀佛本願的真實信心,在口中二六時中、行住坐臥,一向專稱阿彌陀佛的聖號,那麼有信有行,如實實踐阿彌陀佛的淨土教法,將來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現他受用報身佛現前迎接,往生極樂世界清淨報土,獲得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諸菩薩具足成就。這樣的淨土教法,可說是世尊一代時教,所有教法最為特別、最為殊勝,也最為穩當、最為超越。往生西方成就菩提非常的快速,不同於聖道教法,在此界經歷三大阿僧祇劫的斷惑證真,證悟菩提。所以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確實是末法時代的煩惱凡夫,能夠當生成就,解脫生死,往生成佛的教法。所以好好根據善導大師、法然上人所開示的法語,來實踐彌陀教法,我相信一定心中是快樂的念佛、自在的念佛、安心的念佛、解脫的念佛,不會求救、懷疑、擔心、顧慮、不安的念佛。
“又此經言”,此經當然就是指《觀經》。《觀經》說“具三心者,必生彼國”,這三心貫通九品往生,也就是上品上生一直到下品下生的往生者,都是要做到三心。雖然三心說在上品上生,不是只有往生上品上生的人要具足三心,往生九品的任何一品,都要具足三心。這三心就是,“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發願心”。下面的話,法然上人就說的很好。因為三心到底哪一心才是重點,若沒有法然上人為我們指出,也許我們還不能明白,法然上人說:
“三心雖區,取要而言,攝於信心”,三心雖然有所分別,但是取要而言,收攝在深心。深心,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解釋為深信之心。所以對阿彌陀佛的淨土教法,深信才可以,淺信還不可以。諸位菩薩!你每天念南無阿彌陀佛,對阿彌陀佛了解,是越深越好還是越淺越好?越深越好。你將來要往生極樂世界,對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你了解是越深越好,還是越淺越好?越深越好。你念佛要往生極樂世界,對念佛往生的道理,了解越深越好還是越淺越好?越深越好。這是一定的道理。那麼對因果的信受也是同樣,對因果的信受淺信還不夠,要深信才夠。念佛,對阿彌陀佛這句,名號的信受淺受還不夠,要深信才夠。
所以,善導大師所說的機法兩種深信,一者決定深信機,二者決定深信法。決定,就是有深信才能決定,沒有深信就沒有決定,沒有決定就沒有深信。一個對阿彌陀佛名號有決定信心的人,當然到了決定的地步,就不會半信半疑。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你有把握一定往生極樂世界嗎?你有沒有肯定,這一生一定往生極樂世界?如果有,那你就是到了決定的地步,也到了深信的地步。對念佛往生往生極樂世界這件事,你的心中會有懷疑:我會有可能因為什麼事情而不往生極樂世界嗎?你一樣一樣的在心中自我檢視:我現在念佛念到將來臨終,感情、金錢、名利、財寶、子孫、理想、是非會妨礙我往生極樂世界嗎?一樣一樣的自我檢視,如果會,那表示你還沒有到決定深信的地步。有什麼事情會讓我往生不了?你一一的一點一點自我檢視,你會因為一個挫折打擊就不要念佛了?末法時代的凡夫眾生,確實如《觀經》所說的,被煩惱賊所害的眾生。我們的煩惱好像賊一樣,會偷取我們的自性功德法寶。我們家裡的東西如果被小偷偷走了,我們會打電話給警察,請警察來處理抓小偷。可是,我們的自性功德法財,經常被煩惱賊偷走了,我們不會打電話給阿彌陀佛,實在很愚癡。所以信願經常向信眾說,要每天早晚常和阿彌陀佛多聯系,向阿彌陀佛請安問好,和阿彌陀佛就越來越親近、越來越熟,你有事情,阿彌陀佛怎麼可能不理你?你臨終,阿彌陀佛自然現前,這是一定的道理。
所以,三心重要的在深心。《觀經》三福的第三福,大乘行福有四句,世尊說,“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因果也要深信,何況是阿彌陀佛的本願名號!我們每天在念這句佛號,怎麼可以不對這句名號產生深信?所以三心最重要在第二深心。事實上,三心是一而三、三而一,做到至誠心,當然就會做到深心、回向發願心。相同的道理,做到深心,當然做到至誠心、回向發願心,做到回向發願心,就會做到至誠心、深心,猶如往生三法信、願、行一樣,做到信,當然就會做到願、做到行,做到願,當然也會做到信、做到行,做到行就會做到信、做到願。所以我們念佛人,對念佛往生極樂世界,道理融會貫通了,念這一句佛號,每天享受著念佛的修行。
念佛已經不是只有修行的代名詞,對我而言,念佛就是人生的最高享受,因為我知道,我將來的歸宿會在清淨的極樂世界。如果你對你自己將來的歸宿都很清楚了,你心中一定不會有迷惘,一定不會有彷徨。一個失業的人,他的心中一定有迷惘與彷徨,為什麼?沒有收入,不知道自己的未來在哪裡,對自己的未來看不到光明。你的自性將來要在哪裡安身立命,如果你不知道,你當然也會迷惘也會彷徨,猶如走到十字路口,你到底是要往左、還是要往右、還是要往前、還是要往後?你不知道,那你當然會在十字路口徘徊。
如果一個人人生沒有目標,不會規劃自己的未來,死了,懷疑、恐懼、不安、驚怕、傷心、難過、懊惱、後悔。《無量壽經》世尊用兩種情緒說出,就兩句話。這兩句話世尊把凡夫到了臨終所有的千愁萬緒概括,“大命將終,悔懼交至”,就是說,一個人生命即將終了的時候,後悔了恐懼了,因為平生不知道斷惡修善,不知道要念佛拜佛,臨終快要死了,業障現前,後悔了,恐懼。當內心不知道要魂歸何處的時候,你產生了無明的恐懼,如果知道將來臨終,還沒有斷氣的時候,阿彌陀佛一定會來現前接引你,從現在到臨終你一點都不恐懼——不但不恐懼,還會跟韋提希夫人的心情一樣,非常的歡喜。你去看《觀經》,當機者韋提希夫人,被阿阇世太子忤逆,被關在深宮內院,非常的憂愁憔悴。當韋提希夫人遙向靈山頂禮世尊,世尊在摩揭陀國的王宮,為韋提希夫人說這部《觀經》,說到第七觀華座觀,當釋迦牟尼佛要為韋提希夫人說觀阿彌陀佛的蓮華座消除苦惱之妙法,還沒有說到第七觀的觀法,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住立空中,光明熾盛,不可具見,韋提希夫人見到西方三聖,心情是非常的歡喜,歡喜踴躍。一個一國之後被逆子的苦惱,憔悴憂愁的心情,轉為歡喜的心情,只因為見到佛菩薩。你看《淨土聖賢錄》《佛祖統紀》《往生集》《善女人往生傳》這些記載往生傳記,你一則一則的公案仔仔細細的去看,然後你注意看每一個行者,不管是專修或是雜修的人,在臨終捨報,還沒有斷氣的時候見到佛菩薩,看看這位臨終者的心情,看五百個公案就好,幾乎每一個到了臨終,見到阿彌陀佛來迎接,要往生的心情,都是非常的法喜,沒有一個是充滿了後悔恐懼。所以往生的心情是歡喜的還是傷心的?歡喜的!可是人死了,很多人哭的大小聲,只怕自己哭的還感動不了左鄰右捨,所以請五子哭墓來幫忙哭,這樣對嗎?好像不對!所以叫做顛倒凡夫。
下面引用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所說的一段話,這段話我相信大家讀《觀經四帖疏》並不陌生。法然上人只要稱呼善導大師,一定稱呼善導和尚。“和尚”這兩個字,就是親教師的意思。一個有道德,持戒精嚴,有學問,堪為弟子修行的模范,稱為和尚。“和尚”這兩個字,是相當尊貴的稱呼,一般人都還沒有資格可以稱和尚。因為法然上人對善導大師非常的尊重,通常稱對方為和尚,也有以對方為師的意味。法然上人跟善導大師,雖然不同國家的人,不同時間不同地方的人,但是法然上人對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非常的仰慕,所以讀《觀經四帖疏》前後八遍,建立對阿彌陀佛的真實信心,用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的正定業之文,建立日本的淨土宗,可說是對善導大師非常的尊崇,所以法然上人若稱呼善導大師,一定稱呼“善導和尚”,在《觀無量壽經釋》也不例外。
“善導和尚於《觀經疏》,釋此而言:”《觀經疏》有四卷,所以俗稱《觀經四帖疏》。
“至者真,誠者實。”所以至誠心就是真實心,《楞嚴經》講真如叫做真心,我們凡夫因為真如還沒有開顯,所以我們的起心動念是虛假心、是意識心,不是真實心、不是智慧心。
“欲明一切眾生,身口意業,所修解行,必須真實心中作;”這一段話是不容易明白的。一切眾生在身口意三業的修持,無論在解門或者是在行門,必須在真實心中造作。可是剛剛講過,我們凡夫的心是虛假心、是意識心。既然必須在真實心中造作身口意三業的解行,我們怎麼能做得到?我們做得到,而且百分之百做得到。可是我們凡夫真心還沒有流露,怎麼會有真實心?
不是我們的真實心念佛,是我們念的這一句名號南無阿彌陀佛的真實心所成就的功德,所以名號的功德叫做真實功德,叫做無上功德,叫做無為功德,叫做無漏功德,我們念佛是無為心,還是有為心?有為心。我們念佛是無漏心,還是有漏心?有漏心。我們念佛是有上功德,還是無上功德?若論我們凡夫自己造作,我們怎麼有辦法修到無為的程度,修到無漏的程度,修到無上的程度?是因為這一句佛號的無為、無漏、無上的功德,讓我們稱念之後,得到阿彌陀佛回向來的無為功德、無漏功德、無上的功德,讓我們往生極樂世界清淨報土,不然我們憑什麼能夠往生極樂世界清淨報土?
天台家、唯識家,這一些教下的祖師大德,乃至於教下的學者,雖然有的承認極樂世界清淨報土,但是不接受不相信凡夫念佛可以往生清淨報土。就聖道門的教法,進入諸佛如來的清淨報土,要初地菩薩以上才有能力,初地菩薩那已經斷掉前面的至少十住、十行、十回向的三十品無明了,才進入初地,我們連初信位的階位都沒有能力進入,我們連伏住見思煩惱的本事都沒有。見思煩惱,光說見煩惱就好了,見煩惱有五科,身見、邊見、邪見、戒取見、禁戒取見,要將這五種的錯誤見解斷盡,我們做得到嗎?伏住的工夫都沒有。身見我們連伏住的工夫就沒有,誰沒有我執?哪一個人沒有我執,告訴我?我們都有我執,所以要靠我們自己修行的工夫,伏住煩惱,甚至進一步斷除煩惱,要斷到三界八十八使的見惑盡了,然後三界八十一品的思惑盡了,才能出離生死,這談何容易?光是小乘的見道位,初果須陀洹果,我們就沒本事進入。修道位的二果斯陀含果,三果阿那含果,更沒有本事進入。最後無學位的四果阿羅漢果,我們更不用說。要進入見道位的七方便,三善根、四福德,我們都沒有能力進入,都修不好了。光是五停心觀,七方便其中之一,五停心觀你能做到哪一觀?
所以,對我們凡夫而言,不仰靠阿彌陀佛的真實所成就的名號,往生極樂世界,我們是根本不可能往生阿彌陀佛的真實報土。真實報土又叫做清淨報土,簡稱報土。我們念佛人既然身口意三業所修的解行要在真實心中作,那要如何做到呢?用阿彌陀佛的名號真實功德,來作為我們往生極樂世界清淨報土的真因,也就是印光大師在《文鈔》所說的,“以果地覺,做因地心,因該果海,果徹因源”。我們雖然凡夫的虛妄心、虛假心、意識心,但是我們所念的這句名號是阿彌陀佛的真實心所成就,所以我們在念佛的心,稱為真實心,就是這個意思。
如果這樣的道理不容易懂,那就再用《阿彌陀經》的舉例來說明。《阿彌陀經》,釋迦牟尼佛稱呼我們念佛的男子叫做善男子,稱呼我們念佛的女人叫做善女人。善與惡,如果在聖道門的教法來說善惡的分別,不是我們世間法講的善惡分別這麼淺顯而已。你去看善與惡的解說,查一查佛學辭典,就會發現,與真如本性相應才稱為善,與真如本性不相應就稱為惡。那麼,從淨土宗來說,煩惱重的凡夫叫做惡。如果以《觀經》世尊說,為韋提希夫人以及未來世一切被煩惱賊所害的眾生,說此《觀經》的教法,請問:我們是煩惱輕的凡夫還是煩惱重的凡夫?我們是煩惱重的凡夫。若以淨土宗的善惡標准來說,這樣我們是善人還是惡人?我們是惡人。可是《阿彌陀經》世尊怎麼會稱呼我們善男子?怎麼會稱呼我們善女人?不是因為我們修行很有道德,所以稱為善男子、稱為善女人;不是我們的修行很有學問,稱為善男子、稱為善女人;不是因為我們斷惡修善,修的很有功德,稱為善男子、稱為善女人,是因為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所以稱為善男子、稱為善女人!如果我們沒有在念南無阿彌陀佛,我們在念五欲、念金錢、念財寶、念名利、念感情,念世間的點點滴滴,我們能稱為善男子、能稱為善女人嗎?不能!
所以,這樣你就知道,能念之機是下劣的凡夫,所念之佛是無上的妙法,人因法而貴。如果父母栽培孩子栽培的非常成功,譬如說像我們許醫師學問很好,不論世間法或者佛法,當一個醫生在社會上很有地位,學佛相當的優秀,很深入的探討佛法,真學實修,所以在社會上在佛門裡,身為父母或身為妻子或子女,都會引以為榮。妻以夫為貴,子以父為貴,父以子為貴。那我們在念佛的人,不是我們很有道德而尊貴,是因為我們念這句佛號的尊貴,所以我們才是尊貴的人。所以《觀經》芬陀利華之文,“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華”,就是因為念佛才是人中的芬陀利華,就因為念佛才是人中妙好人。如果沒有念佛呢?不是人中的好人,不知道是人中的什麼人?念佛是人中好人,如果沒有念佛,念五欲,是人中的壞人。
所以,我們沒有真實心,但是因為念到真實心所成就的這一句名號而真實,所以用這句名號來作為我們往生極樂世界清淨報土的修因。所以,為什麼善導大師舉出凡夫能入報土的高論?善導大師淨土的思想,其實很簡單,就是凡夫仗佛願力,念佛往生清淨報土:“彼佛及土,既言報者,報法高妙,小聖難階,垢障凡夫,雲何得入?”這是在《觀經四帖疏》善導大師所設問的問。在答的部分,善導大師說的非常的明確,為什麼凡夫能入阿彌陀佛的清淨報土?若論眾生障重,當然很難進入極樂世界清淨報土,所以《觀經四帖疏》善導大師才會說:“若論眾生垢障,實難欣趣。正由托佛願以作強緣,致使五乘齊入。”因為仰托阿彌陀佛的願力,作為往生極樂世界很強的增上緣,所以凡夫往生阿彌陀佛清淨報土。
“致使五乘齊入”,五乘就是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我們念佛跟大勢至菩薩念佛,絕對不會相同的心境,我們做不到實相念佛,但是大勢至菩薩可以做到實相念佛,可是如果要往生阿彌陀佛的清淨報土,都放下自力,依靠佛力,我們和菩薩在念佛,同樣進入阿彌陀佛的清淨報土,這樣的教法不特別嗎?非常的特別,世尊一代時教八萬四千法門所沒有的法門。如果有,出自哪一部經,你請佛經來給我看,我就心服口服。再也沒有這麼特別的法門,沒有!就是阿彌陀佛的本願妙法。
所以,凡夫三業的造作,“所修解行,必須真實心中作”,用這句名號的真實功德,作為我們往生極樂世界清淨報土的修因。
“不得外現賢善精進之相,內懷虛假”,這一段話,在後面法然上人的解釋,我們可以看的更清楚,更明白善導大師所說的含意。
“其解行者:罪惡生死凡夫,依彌陀本願,十聲一聲,決定往生。如是解行,是真實之解而行。外現信本願之相,內懷疑心,是不真實之心。”所以,在這裡法然上人將至誠心,也就是真實心,也是解釋為信心。外相看起來是相信阿彌陀佛的本願,可是內心充滿了懷疑,“真的念佛能夠往生阿彌陀佛的清淨報土嗎?”
我們本願山彌陀講堂,好幾年前有一個女眾菩薩,到我們講堂來聽信願的開示。因為她是殘疾,行動不便,所以坐輪椅。我叫她在家裡好好看淨土的經論,好好念佛。而且我所講的佛法很多,說阿彌陀佛的淨土教理,制成DVD很多,在家裡好好看就可以了。她回去之後寫一封信,問我很多問題。她問我所有問題當中的第一個問題,讓我感觸良多。第一個問題她問:“請問信願師父:真的有阿彌陀佛嗎?”這個問題,現在換我來問你們:“真的有阿彌陀佛嗎?”為什麼你那麼堅定相信有阿彌陀佛?經典的記載,阿彌陀佛《阿彌陀經》的記載對不對?我們相信釋迦牟尼佛的聖言量。
最近,有一位念佛人寄了一本書給我,叫我找時間好好的看。事實上我不用看這一本書,因為這是很有名的一個故事,就是西方的特裡薩修女一生慈愛大眾的感人故事,我很早就看過了,而且這也拍成一部電影,我也看過了。特裡薩修女也得過諾貝爾和平獎,實在是很偉大的一位修女。但是特裡薩修女曾經講了一句很耐人尋味的話,這也很值得我們念佛人的省思。特裡薩修女進入修道院,修行二十年左右,她每天都禱告,還在心中這樣問自己:真的有上帝嗎?一個了不起的修女,得過諾貝爾和平獎,進入修道院修道二十年了,她的心中還會起這樣的疑問,“真的有上帝嗎?”
所以,我們凡夫的疑心真的很重。你不要以為你真的有百分之百的信心,我告訴你,臨命終還沒有到,臨命終如果到了,考驗來了,就知道輸贏了。你真的對阿彌陀佛百分之百沒有懷疑的相信嗎?所以,如果我們沒有相信聖言量,那我們的信心要建立在哪裡?我們的信心當然要建立在佛陀,不管是釋迦牟尼佛或是阿彌陀佛,就是第三十四段文法然上人所說的,決定往生的決定,是決定在阿彌陀佛的本願,決定在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決定在諸佛證誠。不管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或是十方諸佛,都是佛。因為佛是一位果地的聖人,神通、慈悲、智慧、道力都已經究竟圓滿了,樣樣都滿分了,慈悲滿分、神通滿分、道力滿分,我們呢?我們樣樣都不及格,所以我們要學佛就是這個道理。
“罪惡的生死凡夫,因為依靠阿彌陀佛的本願,念十聲一聲,決定往生”,這樣的道理你相信嗎?有的人念佛念三十年甚至念五十年,擔心還很多。我到台北弘法,有一位女眾老菩薩,聽人家講這樣一句話她很擔心,准備要退道心,不念佛了。因為她在佛衛慈悲台,看見我在說淨土教法,她聽了覺得很不錯,所以她問我:“信願師父!有人跟我說,念佛如果打妄想,不會往生極樂世界。我念佛十多年了,我還會打妄想,這樣我就不會往生極樂世界,我再怎麼念也不會往生極樂世界,那我還念甚麼,我准備不要念佛了。”我告訴她說:老菩薩!不是妳念佛會打妄想,我念佛也會打妄想。“師父!您念佛也會打妄想嗎?”會!我也是凡夫,怎麼不會打妄想呢?十法界念佛不會打妄想的,只有佛一人,如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地藏王菩薩、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彌勒菩薩,這些等覺大菩薩,還有最後一品生相無明沒破,那一品生相無明不就是妄念嗎?生相無明就是自性的最初一念妄動。自性最初那一念的妄動,叫做生相無明,那一念無明不是妄念嗎?那十法界唯佛一人連那品生相的無明都破掉了,智慧滿分、神通滿分,業盡情空,福慧圓滿了。十法界只有佛一人不會打妄想,九界眾生大家都會打妄想,念佛若是要念到不會打妄想,才會往生極樂世界,我們不必修了,今天就收起來了。這老菩薩聽了才放心,才再繼續念佛。
說阿彌陀佛的淨土教法,就是要讓人家對於念佛越來越有信心,越來越有興趣,越來越想要念佛。若因為你的開示,讓人家對念佛越來越沒有興趣,越來越沒有信心,越來越不想要念佛,那倒不如不說,你是在救眾生還是在害眾生?所以彌陀法門要說的很深,但是講出來講的很淺,讓沒有文化不識字的老菩薩都聽的懂,這樣才是成功。所以,對阿彌陀佛的名號,真正的建立真實之心。
第三十五段文道理,看起來也很容易明白,但是要做到,真的還是要多聞法。如《無量壽經》第十八願成就文所說的,“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信心歡喜的果報從哪裡得到?聞其名號,所以聞其名號是因,信心歡喜是果。吃飯是因,填飽肚子是果。米是因,飯是果。你要得到什麼果報,你須要修什麼因一定要清楚。“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有因有果,都已經告訴我們很清楚了,聽聞阿彌陀佛名號的本願道理,產生信心歡喜,所以信心歡喜不就是來自於聞其名號嗎?
所以,聞其名號是因,信心歡喜是果。信心歡喜流露在三業的行為,身業禮拜阿彌陀佛,口業稱念阿彌陀佛,意業憶念阿彌陀佛,三業都在阿彌陀佛的真實心中造作,就是善導大師所說的,“欲明一切眾生,身口意業所修解行,必須真實心中作”,就是這個道理。祝福大家,一心念佛,往生淨土,南無阿彌陀佛。(選自《決定往生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