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欲毀佛教。有沙門名靜藹者。年德榮盛。道俗所歸。聞之曰。既為佛之弟子。豈可見此湮沒。坐此形骸。晏然自靜。即上表抗之。帝雖納其言。情決已定。故不用聽。藹遂入南山。石上書偈雲。願捨此身已。速令身自在。隨有利益處。護法救眾生(雲雲)。自割身肉。布於石上。引腸掛樹。捧心而卒。
又宜州沙門道積者。次出谏之。不用其言。遂與同志七人。於彌勒像前不食。禮忏終七日。一時同逝。
齊承光二年春分。帝集沙門诏曰。朕受天命。寧一區宇。世弘三教。今並廢之。然其儒教文弘政術禮義忠孝。於世有宜。故須存立。且真佛無相。遙敬表心。而佛經廣歎。崇建圖塔。壯麗修造。致福極多。此實無情。何能恩惠。愚人向信。傾竭珍財。徒有引費。故須除蕩。凡是經像皆壞滅之。父母恩重。沙門不敬。悖逆之甚。並退還家。用崇孝治。朕意如此。諸德如何。
於時沙門上統等五百余人。並相顧無色。俛首流淚而已。有慧遠法師。遂出對曰。真佛無相。誠如天旨。但耳目生靈。賴經聞佛。藉像表真。今若廢之。無以興敬。帝曰。虗空真佛。鹹自知之。未假經像。遠雲。漢明已前。經像未至。此土含生。何故不知虗空真佛。若不借經教自知有法者。三皇已前。未有文字。人應自知五常等法。當時之人。何為但識其母。不知其父。同於禽獸。帝無所答。遠又雲。若以形像無情辜之無福者。國家七廟之像。豈是有情而妄相尊事乎。帝不答此難。乃雲。佛經外國之法。此土不須。故廢之耳。七廟上代所立。朕亦不以為是。將同廢之。遠雲。若以外國之法非此土所用者。仲尼所說。出自魯國。秦晉之地。亦應不行。又以七廟為非。將欲廢之。則是不尊祖考。祖考不尊。則昭穆失序。然則五經無用。前存儒教。斯言安在。若爾三教同廢。將何治國。帝曰。魯與秦晉。封疆乃殊。莫非王者一化。故不類佛經之難。遠雲。若以秦晉同遵一化經教通行者。震旦之與天竺。國界雖異。莫不同在閻浮四海之內。輪王一化。何不同遵佛經。而今獨廢。帝又無答。遠雲。退僧還家崇孝養者。孔經亦雲。立身行道。以顯父母。即是孝行。何必還家。帝曰。父母恩重。交資色養。棄親向疎。未成至孝。遠曰。若如來旨。陛下左右皆有二親。何不放之。乃使長役五年不見父母。帝曰。朕亦依番上下。得歸侍養。遠曰。佛亦聽僧冬夏隨緣修道。春秋歸家侍養。故目連乞食饷母。如來擔棺臨葬。此理大通。不可獨廢。帝乃無答。遠因抗聲曰。陛下今恃勢力自在。破滅三寶。是邪見人。阿鼻地獄。不揀貴賤。陛下何得不怖。帝悖然作色。直視遠曰。但令百姓得樂。朕亦不辭地獄諸苦。遠曰。陛下以邪法化人。現種苦業。當共陛下同趣阿鼻。何樂之有。帝亦無答。但雲僧等且還。
於是毀諸寺廟。並賜王公。充為第宅。退僧三百萬人。皆復軍民。還歸編戶。融刮佛像。焚燒經教。三寶福財。簿錄入宮。帝未盈一月。疠氣內蒸。隱雲陽宮。尋崩。
唐冥報記雲。死天元皇帝即位。诏集天下為俗僧尼。勑令剪發。留其須。前賜王公諸寺宇等。皆還取為寺。賜諸沙門住持。又出入宮。三寶財物。命造形像。各安邀之。一皆如舊。由是大教復行於世 唐冥報記雲。隋開皇八年。京兆杜祈死。三日而還雲。我見閻王。王曰。汝父作何官。答曰。臣父在周朝為司命上士。王曰。若然錯追汝也。可速放還。又問。汝識周帝不。曰。我甚識之。王曰。可往看之。有吏引至一處。門窓椽瓦。並用鐵作。於鐵窓中。見有一人極瘦。身作鐵色。著鐵枷鎻。祈見已泣曰。大家何苦如是。答曰。我信衛元崇言。毀於佛教。故受斯苦。禮曰。大家何不注引衛元崇來。答曰。我尋注之。然曹司搜求。乃遍三界。而雲不見。若其朝來。我暮得脫。仍雲。大隋天子。昔與我共食。倉庫玉帛亦我儲之。卿今若還。請以此事聞於天子。可為我作大功德救之。亦為元崇作福。早來相救。如其不至。解脫無期。祈還生具說。文帝聞之。出勑天下。人出一錢。用追福焉。
——周武帝滅佛始末
節選自《續藏第 75 冊 No. 1510 釋迦如來行跡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