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善導大師:一向專念是往生正定業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以我們凡夫的知見總是認為修的越多越好,但彌陀化身善導大師的觀點正好相反,苦口婆心勸導眾生一心專稱彌陀名號。善導大師就最容易被誤判的《觀無量壽經》在《觀經四帖疏》中做了判定:觀經目的是為引導聖道門進入淨土門,再由要門導歸專念彌陀佛號。

  【1、善導大師判正行助行和雜行,專念必定往生,雜行稀有往生】

  【善導大師楷定五種正行】

  五正行即:1、讀誦正行(專讀誦淨土三經)、2、觀察正行(專觀察極樂依正莊嚴)、3、禮拜正行(專禮阿彌陀佛)、4、稱名正行(專稱彌陀名號)、5、贊供正行(專贊歎專供養阿彌陀佛)。

  【善導大師分五正行為正定業和助業】

  五正行中以稱名正行為正定業,其余四種(讀誦、觀察、禮拜、贊供)為助業。助業只是方便手段,目的仍是為了引導眾生歸入正定業。

  【善導大師把五正行之外通稱為雜行】

  除此正助二業,其他眾行雖名是善,通名雜行。(須善會其義,非排斥其他善行,只是其非往生之行而已。若將其作為佛子份內之事,不以為往生之業,則非雜行)

  【善導大師判雜行者千人中難得三、五個往生】

  若欲捨專,修雜業者,百時希得一二,千時希得三五。

  【善導大師:為什麼雜行者往生概率這麼低】

  何以故,乃由雜緣動亂失正念故,與佛本願不相應故,與教相違故,不順佛語故,系念不相續故,憶想間斷故,回願不殷重真實故,貪瞋諸見煩惱來間斷故,無有慚愧忏悔心故。

  【為什麼正定業必得往生】

  善導大師《往生禮贊》雲:「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又雲:「但使專意作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修雜不至心者,千中無一。」

  《法事贊》雲:「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

  ——————————

  善導大師《觀經疏》節選:行有二種:一者、正行,二者、雜行。

  言正行者:專依往生經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一心專讀誦此觀經,彌陀經,無量壽經等;一心專注思想觀察憶念彼國二報莊嚴。若禮,即一心專禮彼佛;若口稱,即一心專稱彼佛;若贊歎供養,即一心專贊歎供養;是名為正。

  又、就此正中,復有二種:一者、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若依禮誦等,即名為助業。除此正助二行已外,自馀諸善,悉名雜行。”

  若欲捨專,修雜業者,百時希得一二,千時希得三五。何以故,乃由雜緣動亂失正念故,與佛本願不相應故,與教相違故,不順佛語故,系念不相續故,憶想間斷故,回願不殷重真實故,貪瞋諸見煩惱來間斷故,無有慚愧忏悔心故。

  ——善導大師

  ——————

  【2、慧淨法師對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有關正定業的開示】

  善導大師於「深心釋」之中談到二種深信、就人立信、就行立信等三要義。

  「二種深信」如前所述,而「就人立信」即是就釋迦、諸佛等滿足大悲之人所說的以安立對彌陀本願救度的信心,彌陀本願的救度法門是釋尊所宣說,十方諸佛異口同音所證誠,此等諸佛都是悲智圓滿之人,其所言說,絲毫無誤,無可置疑,皆可信受;若是菩薩等因人,智行未滿故,其所言說不足信用--這便是「就人立信」。故大師作結論說:「一佛所說即一切佛同證誠其事,此名就人立信。」

  此釋迦、諸佛所說之念佛法是乘佛願力之法,是名號全現之行,以此行業安立對彌陀本願救度的信心便是「就行立信」。

  大師在此說明「行」有二種,一是「正行」,二是「雜行」。此就往生淨土之行而言,以向於西方淨土的彌陀之行業謂之「正行」;與此相對的,以此土入聖的聖道萬行回轉趣向於往生淨土謂之「雜行」 。

  「正行」有五種,所謂「五正行」,即是「讀、觀、禮、稱、贊」,如次:

  此五正行又分為「正定業」與「助業」二種,亦即前三後一是助業,第四之稱名是正定業,大師如是說: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大師又說:

  自余諸善,悉名雜行。

  亦即五正行之外的所有修行都名之為「雜行」。

  雜行是與正行相對而言的,因此約之可說有「五種雜行」,推廣之則有無量雜行;無量雜行亦謂之「諸善萬行」。五種雜行如左:

  讀誦雜行:為往生極樂而讀誦淨土三經以外的經典。

  觀想雜行:為往生極樂而想像極樂淨土以外的依正。

  禮拜雜行:為往生極樂而禮拜彌陀以外的諸佛菩薩。

  稱名雜行:為往生極樂而稱念彌陀以外的諸佛菩薩名號及咒語。

  贊供雜行:為往生極樂而贊歎供養彌陀以外的諸佛菩薩。

  善導大師說:

  若修後雜行,即心常間斷,雖可回向得生,眾名疏雜之行也。

  此「往生行相」既有「正雜二行」,便有「二行得失」,其得失有五種,如左:

  「正行五得」:與彌陀親、近、無間、不用回向、純。

  「雜行五失」:與彌陀疏、遠、有間、必用回向、雜。

  列表於後:

  本來五種雜行也好,諸善萬行也好,都是佛教中的修行。只是從行業的性質來講,雜行是屬於聖道門、難行道、自力,亦即是此土入聖的行業;而正行是屬於淨土門、易行道、他力,亦即是彼土得證的行業。此二者的性質、利益完全不同,大師為了詳細區分之,故作此二行之判;並舉出「二行得失」,有褒貶廢立之意,亦即褒正行貶雜行,而勸導實踐正行、捨棄雜行。

  此「正雜二行」之判是淨土門的判釋,雜行以聖道門而言不名為雜,然而來到淨土門,因為不是純粹彌陀極樂之行業,必須回向方能往生,若不回向便不能往生,故名為雜。猶如直達車,到站即是目的地;若非直達車,便須到處轉車,回轉趣向於目的地,否則永難到達。凡與彌陀無關的行業,即使專修一行,亦名為雜,仍須回向方能往生。

  原來是修聖道門的人,想在此土入聖證果,因此以六度萬行為其因行;然而畢竟自覺煩惱強業障重,以自己之力無法圓滿六度萬行諸波羅蜜,無法在此土證果,因而發願求生極樂淨土,而以其所修功德作為回向。若一改其聖道門行業,捨雜行歸正行,捨雜修入專修,則不用回向,因為是純粹極樂之行體故;而雜行非純極樂之行,是廣通於人、天、三乘及十方淨土,隨其業因而感果。因既千差,故果亦萬別,若不回向便不能感極樂之果,故謂之雜。然而雖可回向,也只能胎生,不能化生,因為不是彌陀本願真實行,乃是凡夫雜毒之善、虛假之行;且不一心專念彌陀名號,不蒙彌陀光明攝護。故大師於《往生禮贊》言:

  彌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唯有念佛蒙光攝,當知本願最為強。

  又於《般舟贊》言:

  相好彌多八萬四,一一光明照十方;不為余緣光普照,唯覓念佛往生人。

  雜行不生之事,大師於《法事贊》卷下言:

  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

  「念彌陀專復專」即是「正定業」,亦即大師所說的: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正定業」有二義:即「正選定之業」,與「正決定之業」。前者是就彌陀而言的,彌陀於二百一十億的諸佛誓願中選捨一切諸行,不為眾生往生之因願;獨選定念佛一行,作為眾生往生之因願,故名為「正選定之業」。後者是就眾生而言,眾生信順此願,稱名念佛,則往生決定,故名為「正決定之業」。

  「正定業」之文解釋:

  「一心」即是本願之「三心」。

  「專念」即是本願之「十念」。

  「彌陀名號」就三心而言是「所聞所信」,就十念而言是「所稱所念」。亦即信者信彌陀本願,行者行彌陀名號。

  「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的「不問」二字貫通前後,故不問行住坐臥即是不論時處諸緣,不問時節久近即是不論時間長短;亦即不論時處諸緣之時間長短,都可念佛,都應念佛,一心專念,念念不捨彌陀佛名,故下文言: 「念念不捨」。此「不問時節久近」即是本願文所言「乃至十念」的「乃至」之意。「乃至十念」之意即是以「乃至臨終十念一念亦得往生」之理建立信心,故本願文言「乃至十念」,成就文言「乃至一念」;臨終十念一念亦得往生,則何人不得往生!是故一生念佛,更必往生。

  大師在此之前的「就人立信」說:

  一切凡夫,不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但能上盡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必無疑也。

  此「不問罪福多少」即是不論眾生之機,亦即不論眾生的身份如何,出家在家,聖人凡夫,善人惡人,眾皆不論,只論願生稱名;而「不問時節久近」即是不論時間長短,都應專念彌陀名號,長命之機則盡形壽稱名;短命之機則乃至七日一日、臨終之十念一念,亦得往生,無一念之疑。因此,可知往生極樂在於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往生之業因既已滿足,則隨其報身長短,盡形壽一心無二心,信心無疑心地專念彌陀名號,不論行住坐臥的時處諸緣,不論時節久近的時間長短。昙鸾大師說「十念者明業事成辦耳」,亦即往生之業因在「乃至十念」之專稱彌陀佛名即已完全決定,此古德亦謂之「平生業成」。

  此「不問罪福多少,勸專念佛名」之文,正顯示彌陀佛力無礙救度之法門,以消除一切疑見之執著。或有執著罪福因果,修福應生,造罪不生;或有執著福多罪少,尚可得生,罪多福少,則不得生。為除此等疑執,故言:「不問罪福多少,但能一心專念彌陀名號。」

  然有邪見之人,濫解彌陀救度,不問罪福多少故,罪不可畏,福不可修,若有畏罪修福者,是未信彌陀願力之人;因而增長放逸懈怠,任性胡作非為。此等之人,猶在問罪福之中,以修福為非,造罪為是,執此邪見,自謂信心決定,是淨土之因。亦有稱自身是罪惡凡夫故,放縱三業,任情為惡,都無慚愧,放言「我實他力行人,乘佛願力,定得往生」。如此等輩,與彌陀本願不相應,可謂欲求超升,反更沉淪。

  信受彌陀救度之人,既知自己是罪惡凡夫,則生慚愧忏悔,心存謙卑柔軟,而思棄惡行善,如善導大師言「念念稱名常忏悔」。又既知彌陀大悲救度,且受恩感恩,則應謝恩報恩,如同善導大師言「學佛大悲心」,而悲愍眾生、利樂有情。

  「念念不捨」有二義,即「機相策勵」與「法德不斷」。「念念」二字就彌陀而言是光明剎那剎那攝取念佛眾生,就眾生而言是念而又念。信受彌陀救度之人,直至臨終,一心專念,念念不捨彌陀佛名,非必剎那剎那稱名,而是盡身心所能,想到就念,出口便念。這是彌陀所選定,眾生信順之,往生便已決定,故言「順彼佛願故」。

  又「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在此更特別用「專」之一字,有融化讀誦、禮拜等諸行歸於專稱佛名之意。

  「是名正定之業」是顯示專稱佛名正是往生決定之業。

  「順彼佛願故」是顯示專稱名號是相應於阿彌陀佛之第十八願。

  以這幾點來看,大師之意不在就前三後一之行立信,是就第四之稱名一行立信,故名就行立信。

  此段文之初有「就行立信者」之句,這是標目,標目在於指出本文的旨歸,而其旨歸正是在於順彼佛願之正定業的稱名一行,因此就行立信的「行」是指「稱名一行」,並非指五正行。

  然而,既然說不問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則很明顯地不論何時何地何緣,都可念佛,都應念佛,也都必往生,故大師於《往生禮贊》說:

  若有眾生,稱念阿彌陀佛,若七日及一日,下至十聲,乃至一聲一念等,必得往生。

  既然乃至臨終之機,一聲一念亦得往生,可知並非以稱名累積功夫,以自己稱名之力往生,是本願名號之力使信願念佛之人往生。

  以此順彼佛願的稱名為正定業,則往生之業因具足,前三後一的助業自然也融化於稱名之中;當然尚未具足信心,未成為正定業的稱名之前,助業即是方便行,助成信心的方便;一旦具足信心,蒙佛救度,則任運稱名,稱不認稱功,助不執助相。

  「正助」亦有君臣、主伴之義,以稱名為主位,禮誦等隨順之,因而分為正助,恰如龍動雲隨、君來臣侍的風貌。然倘若以為一心專念不足以往生,須助業補足之,因而五種正行兼修,以求往生,這很明顯地帶有自力,古德謂之「助正兼行之雜修」,亦謂之「助正間雜之雜心」。這是由於未通達助正有方便與真實的關系而將兩者並重的兼修之,故說「雖無修雜行的專修,卻有修正行的雜修」。

  以上大師分辨「雜行、正行、助業、定業」,而勸導不問行住坐臥的稱名,有捨雜歸正、捨助專定的廢立之意。

  前面曾談到「五種雜行」都是佛教中的修行;只是既然要了脫生死、往生極樂,卻不一心信順彌陀的救度,而去依靠阿彌陀佛以外的諸佛菩薩、其他法門,不知此等對往生來講都是無力的,不能往生的,力量全在彌陀一佛。由於迷而不知,其心其行皆雜,故言「雜行」,勸應捨棄。

  當然讀誦龍樹、天親、昙鸾、道綽、善導等淨土五祖正確解釋淨土三經的論釋,不算是讀誦雜行;又閱覽有關因果的經論,有助於機的深信,也不算讀誦雜行。

  至於「諸善萬行」,以勤修此等諸善,以為但有此善必能救度自己,必能往生極樂,仰仗修善之力,這種心態便是自力之心;以這種自力心所作的諸善便是雜行。當然行為是善的,應該眾善奉行,但自力心是不好的,大師貶之,嫌為雜行,要人捨棄。這絕非捨棄行善。善不可捨,所應捨的乃是自力之心。當自力心捨掉之時,則一切所謂的雜行之諸善便完全轉變為報謝廣大佛恩之行。

  至於「雜修」,即是助正兼修,這當然是心向阿彌陀佛一佛的行業;然而以為勤修此五正行之故才能往生,不知助業是方便,唯有正定業才是真實,才是往生因種,因而依靠自己所修五正行之力,這便是自力心;以這自力心所修的五正行名為「雜修」。當然所修的是正行,行此正行方知本願之旨,然而仍存自力,大師貶為雜修,勸人捨棄;這絕非捨棄五正行,而是捨棄自力心。當自力心捨掉之時,則從來被貶為雜修的助正兼行便完全轉變為報謝廣大佛恩之行。

  此「就行立信」之「行」既是順佛願的正定業之稱名,而此稱名不是行者累積自己稱名之功,不是以稱名之力祈求往生;往生資糧在彌陀之名號功德,而此稱名乃是名號功德的全現,信受稱念即得往生;因此「就行立信」不外是「機法二種深信」中的「法深信」的內容。大師於「法深信」說:「決定深信(立信),乘彼願力定得往生(就行,念佛即是乘彼願力)。」又〈玄義分〉說:「南無者即是歸命(立信),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就行,名號即行)。」願力名號,一體異名,信願力即是信名號,信名號即是信念佛。就彌陀而言,即是本願名號使人往生,故言「本願名號正定業」;就眾生而言,即是信心念佛得往生,故言「信心念佛正定業」。名號、信心、念佛,一體異名;名號即信心,信心即念佛。既然心中信受本願之名號,自然口中亦流露本願之名號,此亦即是大師於《往生禮贊》所說:

  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

  在此可知「名號正定業」、「信心正定業」、「稱名正定業」亦是一體異名。

  阿彌陀佛往昔廣發四十八大願,成就本願名號救度眾生,唯有信者得生;大師於「三心釋」之始說「辨定三心以為正因」,三心即是一信心,故亦可說「信心以為正因」。往生之正因在此信心,有一因無二因,此信心正是「就行立信」之信,唯此一信一行,更無二信二行,唯以信彌陀本願的稱名念佛作為正因,故言正定業。

 

上一篇:學誠法師:讀經時總是在打妄想,怎麼辦?微博問答(2016.03.14)匯總
下一篇:佛門十大冤枉事均徒勞無功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