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索達吉堪布:與愚昧的親友交往過密,只會給自己帶來損害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妒高競相等,傲卑贊復驕,

  逆耳更生嗔,處俗怎得益?

  對財富、智慧、才華等超勝自己者,產生嫉妒心;對勢力、智慧等與己相當者,生起競爭攀比心;在不如自己的人面前,就驕傲自滿,擺出一副盛氣凌人的架勢。與這樣的凡夫交往,怎麼會有利益呢?

  凡夫人在不同場合中,遇到不同的對境時,可以表演不同的面相:看見領導時,顯得非常調馴;看見下屬時,裝得很有威力;看見與自己相等的人,又表現出另一種姿態。其實我們平時說話也好,打電話也罷,對所有的眾生應該用一種態度。我看見有些道友在走路時,遇到下面的人,就用一種高高在上的走式;看見上面的人時,立刻換成卑躬屈膝;碰到與自己平起平坐的人,行為就跟他比較相同了。打電話時也是如此,若是領導來電話,他就點頭哈腰;下面的工人來電話,他便官腔十足。發了大乘菩提心的人,應該對眾生一視同仁,如此卑上亢下,實在不太應理。

  凡夫人還有一種毛病是:受到他人贊歎時,根本不觀察自己有沒有這些功德,就全盤接受、洋洋自得;如果聽到逆耳的忠言,別人好心指出他的過失,他也不分利害善惡,立即生起大嗔恚。交往這種凡夫,對自他有什麼利益呢?

  尤其是傲慢,龍猛菩薩在《大智度論》中說:“貴而無智則為衰,智而驕傲亦為衰。”縱然你非常高貴,才華也不錯,但如果沒有智慧,那是相當可憐的;倘若有了智慧,但相續中充滿傲慢,也必將遭受各種衰損。所以,有智慧的人不應該傲慢,傲慢的確會害了我們,有了傲慢之後,根本看不到別人的功德,也不會認清自己的過失,給修行會帶來很多違緣。

  我們與世間凡愚相處,只會有害而無益,對信心、大悲心的增上沒有任何幫助。《涅槃經》中說:印度最可怕的就是狂象,但是遇到狂象,最多不過毀壞一生一世,而親近惡友,將摧毀我們生生世世的安樂。所以,有智慧的人,應觀察自己接觸的是什麼人,處於什麼樣的環境中。

  當然,在大城市裡面,盡是不信佛教、反對佛教的人,在這種環境中,想燃起信心的明燈非常不容易。然而,也有許多在家居士很了不起,雖然沒有出家或者到寂靜地方的因緣,周圍的環境也相當糟糕,但自己的道心始終像高山上的松樹一樣屹立不倒。這一點我非常隨喜,如果我住在那種環境中,恐怕一兩年就倒下去了。

  總之,希望大家認真學習這些大乘教言,自己要學會觀察。尤其是我們的大乘菩提心,萬不可被任何違緣所毀,不然的話,那是一生中最遺憾的、最可惜的事情了!

  伴愚必然生,自贊毀他過,

  好談世間樂,無義不善事。

  凡愚者不但無法饒益我們,而且若與他們親近交往,勢必產生自贊毀他的過失,並喜好閒談世間的無義之事。

  世間上的凡夫人,大多沒有殊勝的定解,除了眼前的蠅頭小利外,對重大的來世之事、眾生之事漠不關心。要知道,天下無邊的一切眾生都與我們息息相關,詩人魯迅也說:“在無窮的遠方,有無數的人們,都跟我有關系。”若用大乘理念來解釋,遠方無數的“眾生”,與我們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

  當然,魯迅說的是“人們”,我每次看到有些智者、學者將眼光僅放在人群上,始終有一種狹隘的感覺。發悲心的對境應該是“眾生”,應該將所有的“人們”改為“眾生”:為人民服務,改成為眾生服務;我們是人民的公僕,改為我們是眾生的公僕。假如只重視人而不重視眾生,我總是有點看不慣,可能不僅是我,發了大乘菩提心的佛教徒都會頗有同感,只不過我這個人比較壞,心裡想什麼就說出來。

  與沒有發菩提心、也不承認前後世的凡夫愚者交往,將會產生什麼後果呢?不會得到任何功德,只會毀壞自己的道心。跟他們交往的時候,經常吃吃喝喝、說說笑笑,吹噓自己如何成功、如何賺錢、如何變成富翁,所談論的話題全部是自贊毀他,直接或間接贊歎自己的功德、威力、文采、智慧,不斷诋毀輕視別人,這是凡夫共同具足的特點。

  世間上多數人對解脫、業因果、來世、空性等話題,沒有任何興趣,而一談起戰爭、愛情、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等暫時的利益,馬上就興致勃勃。有時候也看得出來,在大餐廳裡許多人一起享用美餐時,如果留意他們的話題,就會發現人人都在講賺錢、朋友、家人,除此以外,自己和他人百年以後的來世,根本沒有考慮過,人類以前和以後的歷史發展,很多人也是非常茫然,這就是世間的一種愚癡。

  有些道友到了社會上以後,深深感到他們做的事情很無聊,所以我們一定要注意自己,否則很容易染上他們的毛病。無垢光尊者在《竅訣寶藏論》中說:“邪行易染故需不交往。”凡夫人的邪行很容易染污我們,因而盡量不要去交往,應像古大德所講的那樣:“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

  自贊毀他、貪嗔的話題沒有實在意義,不管是居士、出家人,湊在一起喝茶做事時,應該看看自己的話題是什麼。凡夫人有個共同的毛病,關於聞思、悲心、智慧的話題,一提起來就默默不言,沒有共同的語言,而談起世間錢財、尤其是講別人過失時,每個人都饒有興趣,馬上瞪大眼睛,積極發言:“真是這樣嗎?不過我也聽說那人很壞……”

  想要獲得快樂的話,應該遠離這些凡夫人。佛陀在經典中說:“恆時不見凡愚,乃為真實安樂。”這個教言非常殊勝,只有恆時不見那些凡愚,才能獲得真正的快樂。當然,所謂“不見”,按照無垢光尊者的教言,並不是說不度化他們,而是因緣不成熟時,不要經常跟這些人接觸。有些道友回去以後,看到現在人的一些狀況時,生起了極大的厭離心,覺得自己有出家修道的因緣非常殊勝,這種情況也是比較多。

  寅三、攝義:

  是故近親友,徒然自招損,

  彼既無益我,吾亦未利彼,

  故應遠凡愚。

  綜上所述,若與愚昧的親友交往過密,只會給自己帶來損害。他們對我沒有幫助,我對他們也無法饒益,故而只有遠離他們,默默發願將來度化他們,現在最好不要跟他們同流合污。否則,不久的將來,自己的道心必將退失無疑。

  基確巴格西說過:“依靠故鄉,只會增長貪嗔之心,當以最快的速度動身離去,前往寂靜之處;依靠親友,只會讓自己萌生憂惱,修行人一定要學會薄情寡愛。”這是非常甚深的教言,我們如果永遠沉溺在輪回苦海中,自己就沒有自由了,一切的修行也是付之東流。

  所以,修行人首先要觀察:什麼樣的環境適合自己,什麼樣的環境不適合自己。當然,在家人到寺院裡去,終生與出家人共同生活,或者終生閉關,這樣的機會不一定有,但即便在大城市裡,也應該遠離凡愚,這一點必須要做到。此處的凡愚,也即《寶雲經》中所講的九種邪知識:破戒者、邪見者、失威儀者、邪命者、樂愦鬧者、懈怠者、樂生死者、違背菩薩行者、樂居家眷中者。與這九種人接觸過密,會給自己的修行帶來障礙,聞思修行、持戒清淨也必定受損。因此,阿底峽尊者說:“縱然你得登地果位,也會受惡友的影響。”

  我經常提醒有些人,不要接觸不好好學佛的人,喜歡背書、喜歡學習佛法的人,若跟不愛聞思的人在一起,肯定會受影響的。包括外面的居士也是這樣,精進聞思的人,接觸某個人一兩天之後,行為馬上就變了。有些人不愛聞思,今天看見一個上師就依止,過兩天開始誹謗,然後又換一個新的上師……整天這樣跑來跑去,很多人直接或間接受到影響。

  前一段時間,我給菩提學會的有些負責人也說過:“你們應想盡辦法喜歡聞思,自己都不愛聞思的話,勸別人、組織別人是很困難的。能力不大不要緊,因為大家是共同學習,都有這個興趣。我們也不缺幾個人,如果他們有能力,通過其他方法學也可以。但是負責人一定要愛聞思,對佛法有信心,這一點很重要。如果沒有這樣,那惡友會經常引導你做不如法的事情。”

  雖然我們度眾生的誓言和發心永遠不能退,但是作為一個初學者,應該懂得取捨身邊的人和環境,如果對自己發菩提心利益眾生有幫助,那依靠他們也可以,而若對你的智慧、信心、悲心有損害,就沒必要再呆下去,一定要當即遠離。以前上師如意寶在求學過程中,當時生活比較困難,為了得一些飲食到施主家裡去念經,但後來覺得周圍的環境不太合理,尤其是惡友的影響有點嚴重,就立即動身離開了那裡。當然,他老人家只是在眾生面前顯現而已,以此來提醒我們凡夫人,應該選擇自己的環境。

  現在很多人對佛教不太了解,經常走極端,要麼不度眾生了,一個人坐在那裡,對眾生一點都不關心;要麼過於勇敢了,根本不考慮自己的能力,一味地沖鋒陷陣,最後自己也變成敵人的人了。出家人也有這種情況,聽說有些小寺院的住持太極端了,把大門一直關著,即使來人燒香拜佛,他也馬上趕出去:“不要來我這個廟,我這個廟是閉關的,出去、出去!”而有些出家人又太過分了,明明知道處境很危險,卻還非要度眾生,最後自己也“犧牲”了。

  因此,大家在弘法利生的過程中,文字上的理解不要墮入極端,行為上也要掌握分寸,這才是智者的選擇。我說的有些話,是串習過一段時間高僧大德的教言後說出來的,不管你是在家人、出家人,也許都會有一些價值,有價值的話就要用上。畢竟這樣的講經說法,什麼時候結束也很難說,有機緣時給大家一些好心好意的忠言,你們若能接受,對自己應該會有利的。

  當然,對今生來世有利的語言不願接受,沒有利益的話卻很容易入耳,這就是我們凡夫人的一種特點。但凡夫人的過失要全部說的話,也是說之不盡的。總的來講,大家應當遵循佛陀的教言,內心中不能捨棄眾生,但自己的菩提心受到影響時,行為上還是要值得注意,主要以自己行持善法為主!

  摘自《入行論廣解》第一百一十四課


 

上一篇:從中醫角度來解釋縱欲(手YIN)對人體的危害
下一篇:索達吉堪布:何時可以超度亡靈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