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達真堪布:入行論講記52[安忍品]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繼續講《入行論》。

  丑三、遮破有實質之妄念:

  謂利能活命,淨罪並修福,然為利養嗔,福盡惡當生。

  若為塵俗活,復因彼退墮,唯行罪惡事,苟活義安在?

  “謂利能活命,淨罪並修福”:若有人說:“如果有人誹謗或侮辱我,就會障礙到我,讓我無法獲得利養。如果我獲得了利養,可以在世間長久存活,並且能淨除罪業、積累福德。反之,如果我得不到這些利養,可能在世間存活的時間會減短或者生活質量下降,這樣就很難修行,難以積資淨障。既然對方障礙我獲得利養,也就是障礙了我的修行,所以我會嗔恨他。”

  “然為利養嗔,福盡惡當生”:但是,你嗔恨、傷害他人,不僅不能消業積福,甚至會使福報很快窮盡,還會增長惡業。所以,無論如何都不應該生起嗔恨心,不應該傷害他人。否則,只能消耗自己的福報,增長自己的惡業。你的想法是完全錯誤的。

  “若為塵俗活,復因彼退墮”:若是為了世間的利益,為了自己能在世間長久存活而去造嗔恨、傷害他人的罪業,只會令福德退失、善根被毀壞。

  前面講過,僅僅生起一剎那的嗔恨心,也會立即毀壞你在百千劫等無數劫當中所積累的善根。如果你生起嗔恨心,只會毀壞自己的善根,消耗自己的福報,還會增長你的惡業和煩惱,將來要墮落惡趣中感受無窮無盡的痛苦。所以,在任何時候都不應該生起嗔恨心,不應該傷害他人。

  “唯行罪惡事,苟活義安在?”如果你嗔恨他,唯一行持的、唯一增長的就是煩惱、業障等。如果是這樣,你長久存活於世,還有什麼意義?沒有意義!

  你曾認為“若得到了一些利養,就可以在世間長久存活,這樣就可以修行,可以積累福報、消除業障,對我有重大的意義。”我們現在經過仔細觀察、思維,最後得出的卻是這樣的結果。既然如此,你所說的意義在哪裡?沒有意義。

  子三、不應嗔令他人不信者:

  謂謗令他疑,故我嗔謗者,

  如是何不嗔,誹謗他人者?

  “謂謗令他疑,故我嗔謗者”:如果說:“有人罵我或者誹謗我,對我都沒有什麼影響,但是本來世上有很多人對我有信心,很恭敬我,他這樣輕視我或者誹謗我,可能會影響這些人對我的恭敬或者信心。若是影響了他們的信心,也是在毀壞他人的相續。我之所以會生起嗔恨心,是為了保護這些對我有信心的眾生的相續。”

  “如是何不嗔,誹謗他人者?”你的這種說法是不對的。因為世上有很多上師或者其他有地位的人,很多眾生對他們有信心,但是也有很多眾生輕視、誹謗他們。對他們的這種誹謗或者不恭敬的行為,也同樣會影響很多信眾對他們的信心,也會毀壞他人的相續。若你是為了保護他人的相續,怕他人失去信心,那麼你也應該同樣嗔恨這些誹謗者,但是你並不嗔恨。當有人說他人壞話、誹謗他們的時候,你不聞不問,甚至還在這裡幸災樂禍。可見,你言不由衷,這種說法只是你的借口而已。否則,若有人對他人進行誹謗的時候,你也應該很生氣、很憤怒。

  謂此唯關他,是故吾堪忍,

  如是何不忍,煩惱所生謗?

  “謂此唯關他,是故吾堪忍”:若說:“因誹謗他們而使他人對他們退失信心,這可能是由於他們自己的問題導致的,比如因為他們沒有功德或者表法不好;也可能是因為誹謗他們的眾生愚癡,由煩惱控制而導致這樣的結果。所以,我可以忍受,不會嗔恨。”

  “如是何不忍,煩惱所生謗?”同樣的道理。之所以有對你誹謗,並因此影響了對你有信心的人的心態,讓他們退失信心,這個原因也是一樣的,可能是因為你自己沒有功德或者表法不好,也可能是因為誹謗你的這些眾生愚癡、被煩惱控制,而導致這樣的結果。所以,你也不應該嗔恨這些誹謗你的人,甚至去報復、傷害他們。

  我們覺得“有人說惡語,誹謗我們,是在傷害我們。”其實誰也傷害不了我們。尤其是誹謗、惡語,對我們的身心都沒有什麼傷害,所以我們不應該為之生起嗔恨。前面從多種角度講了我們不應該嗔恨的原因,這些都是事實真相,大家應該明白這些道理。我們為什麼不應該嗔恨?因為本來就沒有什麼可嗔恨的。我們為什麼會生起嗔恨心,並遭受痛苦?因為我們不知道事實真相,這是自己愚癡而導致的。

  壬二(破嗔於親友造四罪者)分二:一、因於對境無害而止嗔;二、破嗔於受害者造罪之人。

  癸一、 因於對境無害而止嗔:

  於佛塔像法,誹诋損毀者,

  吾亦不應嗔,因佛遠諸害。

  若說:“他人對我怎樣都可以,我不會因此生起嗔恨心。但是,如果有人誹謗佛法僧三寶,有人毀壞佛塔、佛像、佛經這些三寶所依,我心裡就忍受不了,會因此生起嗔恨。”

  “於佛塔像法,誹诋損毀者”:世上肯定有很多對佛法僧三寶有邪見,甚至誹謗的人,肯定也有很多對三寶的所依進行毀壞的人,但他們都是可憐的對境,我們應該悲憫他們,不應該嗔恨他們,更不應該去傷害他們。

  “吾亦不應嗔,因佛遠諸害”:佛法僧三寶以及佛塔、佛像、佛經等三寶所依,都已經遠離了一切的損害。誰也毀壞不了它們,誰也傷害不了它們,所以你不用因此而生起嗔恨心,反之應該悲憫。

  若有人誹謗三寶、毀壞三寶的所依,作為三寶弟子,我們應該盡量地去勸阻,能勸就勸,能阻止就阻止。若是實在勸不動、阻止不了,也沒有辦法。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暫時遠離這種人,但心裡不應該嗔恨這些眾生,反而應該可憐他們,對他們發慈悲之心。第一,心裡默默發願:將來成佛的時候,能度化他們。第二,把自己所作的善根都回向給他們,願他們早日對三寶生起信心,能早日解脫。我們應該這樣默默發願,不應該嗔恨他們,更不應該去報復或傷害他們。

  癸二(破嗔於受害者造罪之人)分三:一、深思正理;二、不畏損害;三、修承受痛苦之安忍。

  子一、 深思法理之安忍:

  於害上師尊,及傷親友者,

  思彼皆緣生,知已應止嗔。

  若說:“無論是誹謗我,還是傷害我,我都能忍受。但若是對我的上師或親人進行誹謗、傷害,我就忍受不了,心裡就會生起嗔恨,就會很痛苦。”

  這是不應該的。這些行為都是因為眾生無明、被煩惱控制所導致的,這些煩惱也是通過外緣而生的。自己應該思維這些道理,要明白這些真相,去制止自己內心的嗔恨,不能因此而造業。

  當有人誹謗上師或者對上師有一些不恭敬的行為時,自己能勸就勸,能阻止就阻止;若實在勸不動或者阻止不了,應該遠離這些惡友,所謂“遠離惡友佛子行”嘛。這個眾生也是因為愚癡,由煩惱牽引才導致這種行為,因此我們應該對他們發慈悲心,發願將來要度化他們。

  子二(不畏損害)分三:一、怨敵不應為嗔恨之對境;二、是故斷除嗔彼;三、為斷嗔而除貪。

  丑一(怨敵不應為嗔恨之對境)分三:一、與無情損害相同;二、與嗔者罪業相同;三、害由業生故不應嗔敵。

  寅一、 與無情損害相同:

  情與無情二,俱害諸有情,

  雲何唯嗔人?故我應忍害。

  “情與無情二,俱害諸有情”:地水火風、自然災害等無情世界對我們也有損害,也傷害我們;這些有情眾生也有對我們進行傷害的。這樣一看,有情眾生與無情世界對眾生同樣有損害。

  “雲何唯嗔人?故我應忍害”:既然如此,為何單單對有情眾生懷有嗔恨呢?我們不去嗔恨那些無情,僅僅對有情眾生生嗔恨心,這也是不應理的。既然對無情世界沒有生嗔恨心,那麼也不應該對有情眾生生嗔恨心。我們應當安忍損害,不僅安忍無情的損害,也應該安忍有情的損害。

  寅二、與嗔者罪業相同:

  或由愚行害,或因愚還嗔,

  此中孰無過?孰為有過者?

  這些仇敵由於愚昧而對我等眾生進行加害,而我們則因為愚癡而以怨報怨,那麼這二者誰無過失,誰具過失呢?很明顯,二者同等具有過失。因為二者有相同的原因:他們對我們進行加害,是因為無明、愚癡;我們心裡對他們生起嗔恨心,以怨報怨,也是因為無明、愚癡。盡管我們經常這樣想:“我沒有過失,我沒有錯。”實際上,雙方都有錯,都一樣有過失。若是要怨恨的話,雙方都應該被怨恨;若是不怨恨的話,雙方都應該不被怨恨。

  寅三、害由業生故不應嗔故:

  因何昔造業,於今受他害?

  一切既依業,憑何嗔於彼?

  我們今生為什麼會遭受這些不幸和痛苦?都是我們自己往昔所造惡業的果報。如果我們沒有造這些惡業,惡業的果報沒有成熟的話,不可能遭受這些不幸,也不可能遭遇這些痛苦,所以這都是自己的業力所感,都是自己的原因。可見,我們不應該嗔恨這些仇敵,不應該以怨報怨,再去傷害這些眾生。

  丑二、是故斷除嗔彼:

  如是體解己,以慈互善待,

  故吾當一心,勤行諸福善。

  “如是體解己,以慈互善待”:前面講了很多事實真相,現在我們都明白了這些道理,所以沒有理由再對他人生起嗔恨心了。大家其實都是由業力的牽引、煩惱的控制而導致這樣的行為。我們為什麼會六道輪回呢?因為有業力的牽引;我們為什麼互相惱害呢?因為有煩惱的控制。既然如此,我們應該互相理解,互相體諒,彼此仁慈善待。

  “我好,你不好”“他好,她不好”……,這些都是我們自己的分別、執著。凡夫眾生都是在六道中輪回,都是痛苦的,都有煩惱,都是受害者,都沒有什麼功德,所以應該互相恭敬,互相幫助,互相利益,這才是正確的。

  “故吾當一心,勤行諸福善”:為此,我應該集中精力,一心一意勤修福德、善根,不應該嗔恨。否則,若是嗔恨,就會毀壞善根。

  大家現在已經明理了,就應該在心裡下個決心、做個決定:既然都是六道眾生,都一樣是凡夫,所以從今以後,不應該再怨恨他人,而應該利用自己的人身,一心一意地去修善根、福德。只有善根,才能夠真正跟隨自己、利益自己,這才是英明的選擇。

  丑三、為斷嗔而除貪:

  譬如屋著火,燃及他屋時,理當速移棄,助火蔓延草。

  如是心所貪,能助嗔火蔓,慮火燒德屋,應疾厭棄彼。

  這是一個比喻。例如,房屋失火,當火勢燃向其他房屋時,主人看到後應該將能助燃的草木等轉移出去,這樣火就燃不起來了。否則,火勢可能燃得更旺,並且蔓延至其他的房屋。

  我們為什麼會生起嗔恨心呢?就是因為貪愛世間的名聞利養,當有人障礙時,我們就會生起嗔恨心。如同草木等燃料會使火勢蔓延一樣,若是把這些草木轉移出去,火就會熄滅。同樣的道理,我們應該先斷除貪愛世間名聞利養的貪心,這樣就不會為了這些利養而生起嗔恨心。所以,先斷除貪愛心,嗔恨心就不會生起來了。

  我執和我所執都是貪心。因為有貪心,就會生起嗔恨心。若是不斷除貪心,也很難斷除嗔恨心。所以,首先要對治貪心、斷除貪心,這樣嗔恨心自然就會在相續中無影無蹤。怎樣能去除貪心?大家要明白,愚癡是貪嗔癡三毒的根。如果你斷除了內心的無明愚癡,貪心自然就會無影無蹤。若沒有了貪心,嗔恨心也就沒有了。貪嗔癡三毒是一切煩惱的根,若是斷除了貪嗔癡三毒,其他的煩惱也不會存在,其他的分別、執著也都會消失。

  我們學佛主要是遣除無明,破除愚癡,這是很重要的。若要遣除無明、對治愚癡,就要靠智慧。所以佛法裡講,你若想解脫成佛,就要靠智慧。只要你明白了事實的真相和真理,沒有了無明愚癡,也就不會有貪嗔等煩惱了。若煩惱沒有了,就不會造業,這樣輪回也就結束了。

  大家要明白什麼是“佛”,學佛要做什麼,應該怎樣學佛。“佛”是覺悟和智慧的意思,學佛就是學覺悟,學智慧。當你覺悟、有智慧時,就成佛了。

  子三、修承受痛苦之安忍:

  如彼待殺者,斷手獲解脫,

  若以修行苦,離獄豈非善?

  這也是比喻。舉個例子,一個將要遭殺的人,假設只是被砍斷手就可以免於死亡,對這個人來說,難道這不是一件很值得慶幸的事嗎?盡管手被砍斷了,但是通過這樣的懲罰,就可以免於一死。

  同樣的道理,我們本來來要下地獄遭受無窮無盡的痛苦,但若是在今生遭受一些痛苦的時候,自己能忍受這種苦難,就能遠離地獄,那豈不是很好?

  於今些微苦,若我不能忍,

  何不除嗔恚,地獄眾苦因?

  如果我們連現在這樣一點點的痛苦都不能忍受,那為什麼還不遣除地獄的痛苦之因——嗔恨心呢?如果你不遣除嗔恨心,將來就要下地獄,遭受地獄的痛苦。那個時候,你能忍受得了嗎?既然你連現在這麼一點痛苦都難以忍受,將來怎麼能忍受得了地獄的痛苦呢?

  其實,我們在人間所遭受的痛苦都不算什麼,若將來真的墮落了,地獄的痛苦才真的是不可想象、難以忍受。如果你害怕痛苦,想避免或擺脫這些傷害和痛苦,那麼現在就應該利用這個人身,通過佛法遣除嗔恨心。

  為欲曾千返,墮獄受燒烤,

  然於自他利,今猶未成辦。

  我們曾經因貪愛世間的名聞利養而造下惡業,並因此而成千上萬次地墮入地獄,遭受無窮無盡的痛苦。盡管遭受過無量無邊的痛苦,但是至今也沒有承辦自己或他人今生來世的一切利益。

  在遭受今生那麼短暫而又微不足道的痛苦時,如果我們能夠真正修安忍,就可以遣除無量劫的罪障,最終還能夠獲得成就,可以承辦自他究竟的利益,這才是最有意義的。

  安忍苦不劇,復能成大利,

  為除眾生害,欣然受此苦。

  我們現在所要承受的痛苦並不是很大的危害,而且依靠安忍還能承辦廣大利益,因此理應歡欣、喜悅地承受能遣除一切眾生損害的危難或痛苦。

  我們現在有佛法,有智慧,可以輕而易舉地修安忍。若是沒有佛法,沒有智慧,誰都無法修安忍。我們現在修安忍,雖然沒有遭受太多的痛苦,即使有痛苦,也是瞬間的痛苦,但是卻可以承辦自他暫時或究竟的一切的利益,這是多有意義的事情啊!

  作為學佛人,我們應該具有智慧。當我們遇到對境或遭遇痛苦時,應該將其轉為道用,好好地修安忍,這樣就可以承辦自他的一切利益。這些都是殊勝的對境,也是良好的機會,我們不能錯過這些機會,應該好好的利用這些機會,去承辦廣大的利益。

  作為學佛人,我們應該明白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不重要的,什麼是應該做的,什麼是不應該做的。無論任何時候,我們都應該有判斷和分辨的能力,應該有取捨的能力。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上一篇:達真堪布:流年流過無常時
下一篇:世界公認十大健康水果排名第一竟然是它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