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信願法師:決定往生語錄十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念佛的心和造罪的心,是“一真一偽,豈得相比”,念佛是一真,造罪是一偽。譬如有一個人被毒箭射中,箭毒很深很重,所以傷肌破骨,但是聽到滅除藥鼓的聲音,馬上箭就自然拔出,毒藥就解除。滅除藥鼓是譬喻的話,有一種藥叫做滅除藥,將這種滅除藥抹在鼓上,這面鼓如果敲打,滅除藥鼓的聲音一響,所有中箭的人,箭主動就拔出解毒了,這是《首楞嚴三昧經》所譬喻的,以滅除藥鼓來譬喻菩薩摩诃薩安住在首楞嚴三昧,眾生稱念菩薩的聖號,三毒煩惱就會消除了,猶如念觀世音菩薩,會消除貪瞋癡的三毒煩惱,這個意思。下面第三是在決定。

  在決定:歸命稱名 決定得生

  在決定者,造罪之時,以有間心,有後心也。念佛之時,以無間心、無後心,遂即捨命,善心猛利,是以即生。譬如十圍之索,千夫不制,童子揮劍,須臾兩分。又如千年積柴,以一豆火焚,少時即盡。又如有人,一生以來,修十善業,應得生天,臨終之時,起一念決定邪見,即墮阿鼻地獄。惡業虛妄,以猛利故,尚能排一生之善業,令墮惡道,豈況臨終猛心念佛,真實無間善業,不能排無始惡業,得生淨土,無有是處。又雲:“一念念佛,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為念佛時,心猛利故,伏滅惡業,決定得生,不須疑也。

  在決定,不在時節久近多少。“造罪之時是有間心、有後心”,因為是在平時造罪。在平時,還有生命,所以有有間心與有後心。因為是在平時,所以有時間的間雜、間隔。

  “念佛之時,以無間心、無後心,遂即捨命”,就是因為念佛之時,只不過是幾秒鐘,十聲的佛號幾秒中,在臨終生命剩下只能夠念十聲的時間,所以對這位下品下生行者而言,他是無間心無後心,所以隨之捨命,念了十句的佛號就捨命了,善心猛利,所以往生極樂世界,下品下生。

  下面是說出三種的譬喻。第一種譬喻,“譬如十圍之索,千夫不制,童子揮劍,須臾兩分。”“圍”這字是兩臂合拱的范圍,是丈量圓周的約略單位。十圍就是十個人將雙手展開圍起來這樣的范圍,表示十圍之索,這條繩子是很大條的意思。“千夫不制”,一千位壯丁無法將十圍之索扯斷。“童子揮劍,須臾兩分”,一個孩子拿一口劍,從十圍之索砍下去,馬上就砍斷了。這就表示自力與他力的差別,困難與容易的差別。

  第二個譬喻,“又如千年積柴,以一豆火焚,少時即盡”,千年累積很多木柴,用一支火柴,一豆之火來焚燒,一下子的時間,就將千年累積的木柴焚燒殆盡,就是這樣的意思。不必說用很多的火來燒千年,才將千年的木柴燒盡,不必這樣。意思就是,念這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雖然在臨終念十聲而已,猶如一豆之火,但是猶如千年木柴的罪業,就被火焚燒殆盡。“一支彌陀光明火,化盡塵勞罪垢身,從今脫出三界獄,十方自在無礙人”。

  下面第三個譬喻,“有人一生已來修十善業,應得生天,臨終之時,起一念決定邪見,就墮落阿鼻地獄。惡業虛妄,以猛利故,尚能排一生之善業,令墮惡道,豈況臨終猛心念佛,真實無間善業,不能排無始惡業,得生淨土,無有是處。”這樣對比的說法,使我們了解,確實臨終十念念佛能夠往生西方。

  “又雲:一念念佛,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這是《觀經》的經文。

  念佛的時候,內心因為猛利,所以伏滅惡業,決定得生,不須要懷疑。最後一段:

  上古相傳,判十念成就,作別時意者,此定不可。何以得知?《攝論》雲:“由唯發願故,全無有行。”《雜集論》雲:“若願生安樂國土,即得往生,若聞無垢佛名,即得阿耨菩提者,並是別時之因,全無有行。”若將臨終無間十念,猛利善行,是別時意者,幾許誤哉!願諸行者,深思此理,自牢其心,莫信異見,自墜陷也。

  智者大師是隨朝時代的人,在隨朝時代之前就有人判斷,《觀經》的十念,往生極樂世界下品下生,是別時意。“別時意”是《攝大乘論》無著菩薩所說的四意趣其中之一。《攝大乘論》是無著菩薩所著作。在《攝大乘論》裡面說四意趣,第一平等意,第二別時意,第三別義意,第四眾生樂欲意。“別時意”的意思就是世尊說法,以別時作為成就之理,也就是說《觀經》下品下生的行者,雖然念十聲阿彌陀佛的聖號,往生極樂世界,是在遠生往生,不是在當生往生。這就是攝論宗的行人,用《攝大乘論》別時意來理解《觀經》下品下生的行者,臨終念十聲阿彌陀佛的聖號,往生極樂世界下品下生,當做是別時意、是遠生因。也就是《攝大乘論》的行者認為,下品下生的行者,往生極樂世界,不是當生往生,是在未來世往生。所以智者大師在《淨土十疑論》,昙鸾大師在《往生論注》,道綽禅師在《安樂集》,都有提出《觀經》下品下生,十聲的稱念,是當生往生,不是別時意,是實時意,是當生捨報之後就是真正往生極樂世界下品下生。所以,別時意這個問答設問,在很多淨土的祖論裡面,都有談論到。在此智者大師在《淨土十疑論》第八疑也有說到,是真正在當生往生,並非是在未來世往生。

  所以,如果將《觀經》下品下生的十聲念佛,往生極樂世界,當做是別時意,智者大師就說“幾許誤哉”,這樣就錯誤了。“願諸行者,深思此理,自牢其心,莫信異見”,不要聽從《攝大乘論》行者錯誤的見解。“自墜陷也”,墮落邪知邪見的陷阱。智者大師的意思就是如此。

  第八疑實在很值得大家好好探討,希望能夠帶來大家破疑生信,念佛往生。祝福大家,一心念佛 往生淨土,南無阿彌陀佛。

  道綽禅師 專精念佛 定得往生

  第七段文是道綽禅師在《安樂集》所設的一個問答,這個問答也是道綽禅師鼓勵我們淨業行者一心念佛,借著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救度,決定往生極樂世界。

  道綽禅師是善導大師的師父。道綽禅師的淨土思想,傳承自昙鸾大師,昙鸾大師是中國淨宗諸師之中最先提出本願他力學說,道綽禅師對昙鸾大師淨土思想,相當的贊賞,所以道綽禅師一心念佛,每天念佛七萬聲。中國祖師或者是日本淨土的祖師,通常在念佛的起行,一天都念佛五萬聲、六萬聲、七萬聲。善導大師一進入大殿,一定大聲念佛、拜佛,到全身流汗,甚至冬天也是如此。諸位看法然上人的傳記就能了解,法然上人在他四十三歲看《觀經四帖疏》八遍之後,內心非常的歡喜,知道阿彌陀佛的本願,就是要救度他這樣下劣五逆十惡的人,所以就此一心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天念佛七萬聲,在生病時念佛六萬聲,等到身體恢復健康,又是每天念佛七萬聲。諸位菩薩!如果一天念佛七萬聲,要用幾個鐘頭念,你知道嗎?你可以實踐一天看看,整天除了吃飯睡覺以外,就是一直念佛,念快板的,我相信你也要念個十小時。如果你念慢板的,像信願個人念佛,我都慢慢的念,我念佛不會念的太快,因為念佛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念南無阿彌陀佛是非常尊貴、非常殊勝、非常快樂的修行,我都是慢慢的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假使用這個速度來念,一天念十萬聲,就一定是二十四小時都在念,連吃飯都沒有時間,連睡覺都沒有時間,可見祖師都很精進在修行。精進是六度之一,所以不管你是根據第十八願修學念佛,或是根據第十九願修學念佛,或是根據第二十願修學念佛,精進比較好還是懈怠比較好?我相信是精進比較好,不可能是懈怠比較好。而且阿彌陀佛因地法藏菩薩,在《無量壽經》,說他的自行化他,有一段這樣的經文,“自行六波羅蜜,教人令行”,所以法藏菩薩要成就六度萬行,自己修行六度波羅蜜,還教人修持六度波羅蜜,所以自行化他無不菩薩要成佛修學的內容六度波羅蜜。所以六度波羅蜜,一度就是精進度。精進度什麼?精進度懈怠,布施度什麼?布施度悭貪。精進度懈怠,所以念佛的行者,尤其十八願的行者,更要用精進度懈怠。一天念佛三聲,和一天念佛三萬聲,這兩種念佛人在臨終,哪一種人會走的比較自在?念佛三萬聲的人,還是念佛三聲的人?念佛三萬聲的人,一定臨終比較自在往生,這是一定的。

  道綽禅師所著作的《安樂集》有兩卷,由十二大門所構成的。在《安樂集》裡面所設的這個問答,很值得諸位淨業行者好好體會。你將道綽禅師在《安樂集》所設問這個問答體會了、了解了、貫通了,也許你就會聽印光大師的勸勉,一生老實念佛。這個問答全文信願讀一遍,讓諸位菩薩來對照一下。

  問曰: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遠劫以來應值多佛,何因至今仍自輪回生死,不出火宅?

  答曰:依大乘聖教,良由不得二種勝法,以排生死,是以不出火宅。何者為二?一謂聖道,二謂往生淨土。其聖道一種,今時難證,一由去大聖遙遠;二由理深解微。是故《大集月藏經》雲:“我末法時中,億億眾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當今末法,現是五濁惡世,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是故《大經》雲:“若有眾生,縱令一生造惡,臨命終時,十念相續,稱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又復一切眾生,都不自量,若據大乘,真如實相,第一義空,曾未措心;若論小乘,修入見谛、修道,乃至那含、羅漢,斷五下、除五上,無問道俗,未有其分。縱有人天果報,皆為五戒十善,能招此報,然持得者甚希。

  若論起惡造罪,何異暴風駃雨?是以諸佛大慈,勸歸淨土,縱使一形造惡,但能系意專精,常能念佛,一切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何不思量,都無去心也?

  這個問答如果諸位菩薩好好探討,體會道綽禅師開示的用心,我相信你除了會照道綽禅師的勸勉一心念佛以外,你也會對道綽禅師生出感恩的心。

  道綽禅師是唐朝時代的人,出生在公元五六二年,一直到六四五年涅槃,所以住世八十四年。自從進入念佛門之後,每天念佛七萬聲,實在是很了不起的祖師。雖然是在中國淨土宗十三位的祖師之中,道綽禅師並沒被列入祖師之位,但是學問、道德、修持、教化,都是相當的了不起,尤其是對善導大師的教化影響。善導大師是中國淨土宗的集大成者,唐朝時代的人,淨土宗第二代的祖師。所以道綽禅師,雖然未被列入祖位,但是這部《安樂集》,也對後來的淨業行者念佛往生極樂世界,有諸多的幫助。先來看問的部分:

  “問曰: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遠劫以來應值多佛,何因至今仍自輪回生死,不出火宅?”一切眾生都有佛性,情與無情都有佛性。無情有佛性,一般人難以理解。有情眾生有佛性,我相信大家很容易明白,就以我們人道來說就好,不管男女老幼,出家人在家人,不管你我的煩惱業障是多麼的重,我們都有和阿彌陀佛無二無別的佛性,佛性在聖不增、在凡不減,佛性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佛是一個已經開顯佛性的聖人,我們凡夫眾生是還未開顯佛性的凡夫,是如此的差別。我經常譬喻的,佛是經過開采冶煉的純金九九九,我們凡夫眾生是一座金礦,還未經過開采冶煉,所以還未冶煉出純金九九九,但是體性一樣。一座金山經過提煉之後的純金九九九,和還沒提煉時候的金山,都是一樣的本質,所以我們凡夫本性,與諸佛無二無別。

  “遠劫以來應值多佛”,這句話是道綽禅師所推測的話。依大乘佛法的道理來論,道綽禅師這樣的推測一點都沒錯。“若不往昔修福慧,於此正法不能聞”,我們如果不在過去生修福修慧,在今生此世很難遇到阿彌陀佛的淨土教法,所以道綽禅師才會推測說,在久遠劫以來,應該是要得遇很多諸佛如來。值就是得遇的意思,當然過去生我們已經忘光光了,過去生我們有學佛嗎?不知道。過去生我們有遇過佛嗎?也不知道。過去生我們有念佛嗎?也不知道。過去生我們是男眾或女眾?也不知道。過去生是不是在人道或畜生道?也不知道。不過看現在這一生所受的果報就知道,現在受苦報,證明自己是一個凡夫,隨業流轉而來,這點是肯定的。可能你們有聖人來示現的,怕暴露你的身份,所以才不敢說出來。

  “何因至今仍自輪回生死”,既然在多生多劫以來應該得遇過很多諸佛如來,為何至今仍然自己輪回在生死,“不出火宅”?火宅就是三界,這是《法華經》世尊所譬喻的說法:

  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

  諸位菩薩!如果現在我們智覺寺發生火災,你還會乖乖坐在那裡聽我講經嗎?不會!現在如果我們智覺寺大殿已經發生火災,你會做什麼動作?快跑!你還會坐在椅子上,我不相信。可是我們現在住在三界火宅,為何不會想要快跑?實在是奇哉怪哉!就是因為很多人並體會不出這個三界是火宅,如果體會出這個三界是火宅,早就溜了,早就念佛往生極樂世界了。

  所以,過去如果應該得遇過很多諸佛如來,今生為什麼又輪回生死?當然有兩種可能,下面道綽禅師的開示是很詳細。我們還沒有看答案的時候,信願先跟大家報告兩種的可能,第一種就是你過去生有學佛,但是沒有學成,你過去生不曾有一次修行往生極樂世界,不曾有一次修行斷除見思二惑證阿羅漢,所以繼續在六道裡沉淪生死,被業力牽引,今生此世投生在人道做人。如果是這樣,過去生有學佛有修行,而沒有成就往生極樂世界,那這生你要再好好像過去生這樣繼續修不成,下輩子再來修嗎?當然不要,不要再蹈前車之鑒,應該要勉勵自己:我過去生若有學佛修不成,我這生一定要修成,不然後生如果再來人間做人,也是還要再修,就算這生念佛能夠往生極樂世界,後生來人間出生做人,也能夠念佛往生極樂世界,你要這生就往生極樂世界,還是要等到後生再往生極樂世界?當然這生,因為這生往生極樂世界做大菩薩,如果你等到後生再念佛往生極樂世界做小菩薩,當然早點往生極樂世界,較早快活、較早做菩薩,或許今天往生極樂世界,明天倒駕慈航回來人間,廣度眾生。所以當然是趕緊念佛往生極樂世界。

  第二種原因就是過去生,都不曾遇過佛法、不曾修行,所以這生再繼續輪回生死。如果過去生我們不曾遇過佛法、不曾念佛,這樣說起來我們可不可憐?很可憐!我們過去生如果沒有遇過佛法,實在很可憐,好在這生遇到這六字南無阿彌陀佛,所以這生就一定要修成就,知不知道?學佛修行是不可以到臨終,閻羅王要來接引了,和閻羅王商量:“閻羅王!我念佛念了一輩子,怎麼會是你來接我,你有沒有搞錯?”閻羅王說:“沒有,我才沒有搞錯,是你搞錯了,你都說要往生極樂世界,可是將感情、將金錢、將財寶看的很重,念佛隨便念念應付應付,助念團長通知你,你也是應付的態度:我如果不去助念沒有出席,三次名字就被人劃掉了,我如果不發心出來為人助念,將來臨命終,可能沒人要來為我助念,所以你的心沒有真正要往生極樂世界。”所以臨命終閻羅王來迎接你,不是阿彌陀佛來迎接你,那個時候你就淒慘了。

  我們來看道綽禅師在《安樂集》答案的開示,說的真好。

  “依大乘聖教,良由不得二種勝法,以排生死,是以不出火宅。”先說結論,下面再說原因。祖師在寫文章,通常用這個方式,先說結論讓大家知道答案,然後下面的解釋,再敘述結論的道理。

  根據大乘經典的教法,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但是在久遠劫以來,應得遇多佛,至今仍然輪回生死,不出火宅,就是沒有得到兩種勝法,勝法就是殊勝妙法,以排除生死,所以不能出離火宅。下面就說兩種勝法:

  “何者為二?一謂聖道,二謂往生淨土。”聖道就是聖道門教法,往生淨土就是淨土門教法,也就是你我都有佛性,無始劫以來,應該得遇過很多諸佛如來,可是到了今生此世,還在輪回生死不出火宅,就是根據大乘的佛法來說,我們在過去生不曾根據聖道教法修行了辦生死,也不曾根據念佛教法修行往生極樂世界,所以今生還在人道裡面,沉淪受苦。除非諸位菩薩你過去生,修學念佛法門已經成就了,往生極樂世界了,所以你現在是極樂世界菩薩來示現的。諸位!你是不是極樂世界菩薩來的?如果是,你也不能暴露你的身份,因為你如果暴露你的身份,你就要馬上走了,這是每一位菩薩都會遵守的規矩。如果臨命終,也許你就會暴露你的身份。所以諸位你們如果有極樂世界菩薩再來,你要慈悲好好廣度眾生。你都已經跟我答應好了,所以我聽了就很欣慰了。

  “其聖道一種,今時難證,一由去大聖遙遠,二由理深解微”,這段話道綽禅師說出,聖道門的教法,在現在末法時代,煩惱厚重的眾生是很難證悟。“今時”這兩字是指道綽禅師著作《安樂集》的唐朝時代。剛才向諸位報告過,道綽禅師出生時的公元五六二年,距離世尊入滅已經一千五百多年,進入末法了,所以唐朝時代是世尊法運開始進入末法的時候。若以小乘來說,現在佛歷是兩千五百多年,所以現在是末法的第二個一千年。道綽禅師唐朝時代的人,正好進入末法時代,所以在《安樂集》道綽禅師才會說“今時難證”。

  若以道綽禅師的時代,道綽禅師在公元六四五年往生,現在兩千零八年,我們現在又距離道綽禅師往生的時候有一千三百多年。諸位菩薩!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朝時代,眾生的根性,和現在眾生的根性一比,唐朝時代的人根性較好,還是我們現代人的根性較好?唐朝時代的人根性較好。別說一千三百多年,說三十年前的台灣就好,我們虎尾這個地方離北港不遠,在雲林縣內,通常一般的縣民都還很純樸。但是以現代人與三十年前的人做一個比較,現代人的煩惱比較重,還是比較輕?比較重。現代人的人情比較冷漠,三十年前的人,你要向人家問路,人家對你很有禮貌,指點你路要怎麼走,怕你走錯路甚至會為你帶路,你現在要向人家問路,有的人的態度很不好。我曾經遇過要向人家問路:某某人,哪一條路要怎麼走?他看了你一眼,回答一句話說:“你問我我問誰!”實在是有夠沒水平。所以三十年前的人比較善良、比較忠厚、比較老實。我相信當父母的人,你的孩子如果還很小,通常都會感受到,現在的孩子都很難教導,對不對?這就是一代不如一代,眾生的根性越來越下劣,確實是如此。

  那麼為何道綽禅師會說“聖道一種今時難證?”因為進入末法時代,和正法時代、像法時代的眾生一比,根性下劣,所以要修聖道門教法,很難成就道業,很難解脫生死,為什麼?下面就說出兩個理由:

  “一由去大聖遙遠,二由理深解微”,第一個理由就是末法時代,距離釋迦牟尼佛入涅槃已經很遙遠了,那我們現在離釋迦牟尼佛入涅槃更遙遠,兩千五百多年前。假使說釋迦牟尼佛現在如果還沒有入涅槃,還在印度講經說法,我一定邀請大家一起到印度,拜見釋迦牟尼佛,跟隨在釋迦牟尼佛的身邊,學佛修行這樣。可惜釋迦牟尼佛已經入涅槃了,怎麼辦呢?我教大家一個妙法,每天你都接受釋迦牟尼佛的教化——每天讀佛經。佛經就是佛祖留下來的遺教,你每天讀佛經不就是每天接受釋迦牟尼佛的教化嗎?

  第二個理由就是“理深解微”,大乘佛法,譬如禅宗的經論,唯識宗的祖論,你光是要通達教理,別說做到,就很不容易了。你將《金剛經》好好讀一讀,《六祖壇經》好好讀一讀,《心經》好好讀一讀,你能夠體會出《金剛經》的真義嗎?能夠體會《六祖壇經》的真義嗎?能夠體會《心經》的真義嗎?斌宗法師對《心經》的注解注的很好,你用心研究一年,你也可以體會到禅宗的心法,可是你了解禅法了,就算開悟了,開悟就能了生死嗎?還沒有!開悟是知道自己的佛性,和諸佛無二無別,開悟之後要進一步修道,將見思二惑斷盡才能出離生死。唯識學你只要讀三本就好了,其它的不必讀太多,你想要把唯識學的名相搞的清清楚楚就不容易。《八識規矩頌》《唯識二十頌》《唯識三十頌》,你好好讀幾遍,你要明白就很難了,明白了就轉識成智了嗎?明白唯識學的名相道理,你就轉識成智了嗎?你前五識就已經轉成成所作智了嗎?你第六識就已經轉成妙觀察智了嗎?你第七識就已經轉成平等性智了嗎?你第八識就已經轉成大圓境智了嗎?沒有那麼容易。買一本食譜來讀一讀,讀到滾瓜爛熟,你下廚房的時候,你就會烹饪料理了嗎?我告訴你,或許連菜刀你都不會拿。因為上期在香港主辦佛七,我看香港在大寮發心的老菩薩,有的年紀八十多歲來發心,他們在切紅蘿卜的時候,我看了實在是很感動,我向那位老菩薩說:老菩薩!借師父切看看。因為我不曾下過廚房,我發覺我菜刀真的不會拿,要切紅蘿卜的當時,那些老菩薩圍在旁邊說:“師父!您還是下去講經好,您不要來切菜,萬一手指頭切掉了……”

  所以,修學佛法一定是經過信、解、行、證的歷程,哪一個法門都是同樣。大乘佛法道理要了解,就非常的不容易,了解了只是知道,知道跟做到是兩回事。有時候知道跟做到,距離是非常的遙遠,哪一個佛教徒不知道伏斷貪瞋癡,可是哪一個佛教徒沒有貪瞋癡。諸位菩薩!沒有貪瞋癡的人請舉手?凡夫就是有貪瞋癡,沒有貪瞋癡,你難道還是人嗎?你不是人,你是菩薩、你是佛。

  所以,大聖距離道綽禅師唐朝時代已經很遙遠了,世尊入滅已經一千五百多年了。第二個理由就是道理很深,要了解很困難,所以下面道綽禅師就引用《大集月藏經》,說明聖道門難以成就的道理。

  “是故《大集月藏經》雲:我末法時中,億億眾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這段經文不是原文,在此向諸位先說明一下。《大集月藏經》並沒有這段經文,所以道綽禅師是取《大集月藏經》經文的含意所開示出來的。這段文不但道綽禅師,印光大師、徹悟禅師都經常在引用。《大集月藏經》這部經份量很大,有六十卷,是《大方等大集經》的簡稱,是北涼昙無谶大師所翻譯的,全經總共有十七分,其中第十五分就是〈月藏分〉,所以〈月藏分〉有這段經文的含意,因此稱為《大集月藏經》。〈月藏分〉有十卷二十品,經文很長。這品的經文我看過了,確實這段文並沒有在《大集月藏經》的原文,大意是如此,“我末法時中,億億眾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可見要在末法時代修行,證悟自性菩提,或者是要斷見思二惑,證悟阿羅漢,斷塵沙惑證悟辟支佛,分斷無明證悟菩薩,是不簡單,所以《安樂集》道綽禅師才會引用《大集月藏經》的意思說“未有一人得者”,也就是要有一個人在末法時代斷惑證真,是非常的困難,表示聖道門教法是很難成就。

 

上一篇:信願法師:決定往生語錄九
下一篇:藏洋居士:甄嬛後傳—之皇子戒色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