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尊敬的傳喜法師您好,在您的傳記當中曾經提到,您以前在讀《道德經》的時候有一些感應,這個可以理解為是您連接到古人的智慧嗎?請法師能不能談一談古代經典對您的啟示和影響,謝謝!
傳喜法師:好,最初讀經典是因為我在八十年代就已經做個體戶了,可以算是中國最早一批做私人老板的。有了一些積累之後發現,雖然解決了一些個人財富上的問題,但緊接著就會覺得生命沒有著落,這個不是財富不是物質的東西可能解決的。這就極大地困惑了我,常常煩惱會沖擊著我。這個時候我就想古人,我們的古人是怎麼快樂地活著呢?因此才去看古人的一些書。
記得第一個看到的是《三字經》,我想了解古人的教育。我們所受的教育跟古人不一樣,包括我的一些老師,他們受過私塾教育,出來就跟其它老師不一樣,包括他的個人修養,人生態度,都跟其他受現代教育的老師不一樣。我就想知道古人的私塾讀的是什麼呢?所以我那時候從《三字經》這種簡單的文字去了解,當一了解的時候我就發現,真的不同。中國傳統文化是講人天相應,人天合一的,所以我們中國的文字又叫文以載道。
從這開始慢慢地就讀到了《道德經》。《道德經》我剛剛讀的時候是二十歲左右,一開始讀這個不知道說什麼,什麼“道可道,非常道。明可名,非常名”?讀不懂什麼意思。但講到第二章的時候,說“世人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長和短是對比出來的,美和不美不是決定的,而且大家都知道美的時候,這個東西就不美了。第二章我有一點明白了!
因為當時那個時候開始流行喇叭褲,街上都穿喇叭褲的時候,喇叭褲就不美了;然後就流行小腳褲,當大家都穿小腳褲的時候,小腳褲又不美了,連發型也是這樣。那個時候我還是蠻趕時髦的,但是當別人都流行的時候,我就覺得這不漂亮了,該換了。從這第二章我就領悟到了:美不是固定的,包括善也不是固定的,東西是對比的,對比就說明沒有固定不變的。
那對比從哪裡來?人心,這是人心決定的。所以文章接下來就說,“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這時候就需要遠離外在的這種心的動搖狀態,變動的狀態而回歸。
人都喜歡追現象嘛,可現象不是真實的。我們過去住在農村的時候,都想著要到城裡去,弄個城市戶口。真的好不容易跑到城市去的時候,發現城裡人開始往農村搬了,能有兩畝地種著,能夠背朝著天對著大地開墾,成現在最奢侈的一種人生了。
朝聞道,夕死可矣
那你要跟著外在的話,那你的心靈永遠是一個追逐的、疲憊的狀態。《道德經》的第二章,就是讓我們的心歇下來,不要隨著外境走,“虛其心,弱其志”,回歸到生命的本然狀態,讓心靈不要漂泊,把心靈從物欲、從現象中解脫出來。所以這個《道德經》承載著我們祖先對子孫的悲憫,要拯救、幫助我們身心健康地成長。
所以我想起孔老夫子說的“朝聞道,夕死可矣”,那我們想想看,對生命來說是“道”重要,還是金錢重要?我們說早上發財,晚上就死,你願不願意?那肯定不願意呀!那怎麼說早上如果明白了大道理晚上死了我都可以?為什麼?因為生死現象是低級生命的狀態,道是高級生命形而上的智慧,如果你體悟到了天地大道,那你就已經超越了低級的生死,當低級生死來臨的時候你就不再害怕,就這個意思啊!
中華民族文化中,道統是一個非常尊貴的知識,是一個生命從低處向高處走的知識。人往高處走,這個知識對生命來說比金錢比物質更重要。但是反過來看我們二十一世紀的國人,看世界上的人,現在恰恰是逆其道而行之的。太多的人迷失於物質,太多的人迷失於現象,這是我們社會的一個危機,也是道德滑坡最重要的一個原因。
所以學習《道德經》,學習儒家經典,學習佛教智慧,這是拯救現代人心靈,讓我們能夠以健康的心態面對自己、面對工作、面對當今社會的非常重要的能量源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