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申年正月初一講於柏林禅寺大齋堂)
各位班首執事、各位師父、各位居士:
按照叢林的規矩,昨天晚上是普茶,今天晚上還有一次普茶。傳統的普茶是一言堂,只有住持一個人講話。現在其實大家更接受的是茶話,就是人人都可以講話。我們想還是保留一點傳統比較好,所以就還依傳統的方式來普茶。在此,我首先代表常住,也以我個人的名義向各位法師、各位居士拜年,祝大家在新的一年身體健康、善業增長、道業增上、工作順利、六時吉祥!
祝福新年有很多好聽的話,其中大家說的最多的就是“新年快樂”“猴年快樂”。看來快樂是所有人都需要和向往的。究竟什麼是快樂?快樂有哪些?有物質上滿足的快樂;有精神上滿足的快樂。精神上的滿足又分很多層面:聽一首好歌,或者欣賞一幅好的書畫作品,這裡面都有快樂,都有愉悅感;打坐誦經的修行中也能體驗到快樂,叫禅悅;聞思佛法,得到正見,心開意解,這種獲得佛法智慧的快樂叫法喜;聖人們修行所到達的最高的快樂,佛經裡稱為大樂——涅槃。涅槃的快樂跟我們通常體驗的快樂不一樣,因為它超越了所謂的苦和樂的對立,達到了圓滿。
在猴年的第一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人生快樂的三個要點。當然,佛教三藏十二部經典中講了很多最終到達涅槃大樂的妙法。我在這裡概括講的三個要點,只是就我們的日常生活,特別是在家居士的生活而言,怎麼能夠令我們的快樂多一點,煩惱少一點。常言講: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人生十分之八九都是不如意的事。不如意就不快樂。而有了佛法的智慧,我們可以快樂多一點,煩惱少一點。
我想跟大家分享的三個要點是什麼呢?
第一個要點:要多想別人的好處,少想別人的壞處。
這是快樂的第一要。我們認為自己的煩惱是來自於其他的人。事實上,我們的煩惱是來自於人際關系。不管是同學、同事、家人、夫妻、父母、子女,還是修行的同參道友,在處理與這些人的關系時,絕大多數的煩惱來自於我們想了太多別人對我們的不好。現在我們要轉變,要養成多想別人的好的習慣。在內心多思維、觀察別人的功德、別人對你的恩德,你就能夠原諒、包容他的很多不是、缺點,乃至他給你帶來的傷害。你也能夠更加有心力去化解別人帶給你的麻煩、煩惱。
其實生活中你周遭的每一個人,如果你想他的功德,想他的好處,想他的恩德,可以說是想不完的。另外一方面,你想別人的壞處,想別人對你的不好,也會想不完。也就是說,我們往兩個方向去想,都會想到很多:他對我的壞處會很多;他對我的好處同樣很多。只是通常情況下,我們更容易傾向於想別人的壞處,而忽略別人的好處。
在這個問題上,很多時候我們自己的心理反應經不住邏輯的嚴格推敲。同樣一個毛病,如果他是你的親人,你很能包容;如果換成其他人,你就忍無可忍。這就有自相矛盾的地方。所以在佛法的修行中有“觀功念恩”,就是觀察他的功德,憶念他的恩德、好處。這也是我們過去跟老和尚學習、修行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收獲。因為師父他有個習慣,就是他會經常念別人的好處。有時候他也許很忙很累,如果有人有事讓他去做,他會忍著勞累去幫別人。這個時候他會說這個人對我們有很多恩德,會說這個人過去如何支持我們。他會這樣念。當然,他說給我們聽,對我們來講是一種示范。有時,我們知道有的人可能對我們做了不該做的事,或者有的人有很多的缺點、毛病,我們覺得難以忍受。師父也會提示我們要憶念那些人的好處。
我記得九七年左右,很多年輕人在師父座下出家,有些也就十五六歲。這些年輕人剛剛出家到僧團,對寺院嚴密的作息制度有些不適應,比如早起、上殿。所以有一些人會睡懶覺,不上殿。像我們這些出家有一段時間,也適應了寺院環境的人就會發牢騷,抱怨那些人太調皮、太難管、太不像話。師父曾經說過這樣的話:他們已經很不錯了,他們在寺院只是睡一次懶覺而已,到社會上,在這個歲數,他們是無法無天的。師父的這句話讓我們印象深刻。一下就把我們的思維給轉了。所以在生活中,我們都要多念他人的恩德,這樣就能夠化解我們內心的煩惱。
馬克思認為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就佛教來講,這句話可能要擴充為:人是關系的總和。人不光有社會關系,還有和自然的關系,以及自己和自己的關系。可以說,整個人就是關系。佛法看世界最核心的見解可以用一句最通俗的話來概括:只有關系,沒有東西。你說有一個什麼嗎?沒有。任何一個什麼都是各種關系,也就是因緣。所有的一切都是因緣。你說這是杯子,這是一個壞人,這是一個仇人,這是一個討厭的人。有這個東西嗎?有這個被你用名字安立的東西或者人嗎?沒有。只有因緣。學佛的人不應該簡單地用好和壞這樣的詞安在一個人的身上,你應該去理解你所說的好和壞背後的因緣是什麼,關系是什麼。
實際上,有這種理解,有這種觀察,你就不會被假名所迷惑,不會被那些愛憎的判斷、情緒所左右,煩惱就會減少。但是一個學佛人剛開始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這需要訓練,不經過訓練你是很難達到的。我們現在也許還沒達到,我們可以先做第一個功課,就是我們要在這種關系中去看他的功德、他的恩德,甚至於某一事物它的價值。比如說,在生活中往往有人跟你過不去;在商場上,你有競爭對手;在國際環境中,有對我們不友好的國家。這些看似不利的因素,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我們會發現這些也有它的價值。這一些的因素他都能夠強化我們的憂患意識。有了憂患意識,我們就不敢放逸,我們就能夠自強不息、不斷進步。
第二個快樂的要點是:多想我擁有什麼,少想我沒有什麼。
有一句話叫“知足的人最富有。”一個人不管他多麼富有,只要他還覺得自己不夠,還覺得自己需要很多東西,那麼他仍然是一個窮人。一個人不管他現實中擁有多少,他能夠知足、安住於當下,那麼可以說他也是一個富有的人。佛教裡面講六道,有一道叫餓鬼。我們寺院每年都要放焰口,就是幫助那些餓鬼眾生。餓鬼道的眾生有什麼特征?餓鬼道的眾生就是老是不滿足,老是有欲求。他們的需求很大、肚子很大,但咽喉很細,所有到他們跟前來的東西,都不會令他們感到滿足,感到愉快。所以佛法就描述他們總是在饑餓狀態中,總是需要、需要、需要……這就是最大的貧窮。其實人生的富有應該是來自於你能放下,來自於你知道自己擁有什麼。
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人供養了佛陀幾塊糖,一個乞丐過來向佛陀乞討他手上的糖。佛陀說:我可以給你這個糖,但是有個條件,你只需要說一句“我不要”,我就給你。後來這個乞丐鼓足了很大的勇氣,他說了一句“我不需要這個糖”。當然佛陀兌現了諾言,把糖給他了。後來有人問佛陀為什麼跟乞丐這麼講?佛陀說:你知道這個乞丐為什麼成為乞丐嗎?因為他過去很多生,從來沒有說過我不要,他總是說我要、我要、我要……其實“我要”的意思是什麼?是我不夠,是我還要。這種狀態就是餓鬼的狀態:老是需要,老是不夠。
最大的富有是你知道你擁有什麼。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忘記這一點,忘記自己擁有什麼,光想著自己沒有什麼。如果給你一張紙,讓你寫下你沒有的東西,顯然你很快就會將這張紙寫滿。現在我給你一個很厚的筆記本,讓你寫下你沒有的東西,你需要的東西,你也會很快寫滿。把我們這個齋堂全部放滿了筆記本,在所有這些筆記本裡面寫上你需要、你沒有的東西,相信你也能寫滿。我相信把地球上每一個地方都放上筆記本讓你寫,你也能寫滿。但是我們想過我們擁有什麼嗎?這是個大學問。
我們大家可能都聽到過一個故事:有個人他為沒有鞋而發愁,另外一個人他沒有腳,卻安慰這個沒有鞋的人說:“你看我沒有腳,你只是沒有鞋啊!”他的意思是說,你看我沒有腳,而你擁有腳啊!現在我們的整個社會在變革中,這讓我們的生活也發生很大的變化。對這些變化有的人覺得難以接受。其實你難以接受的時候,你想想你擁有什麼,你也就能接受了。你還擁有身體,擁有健康,擁有家庭等等。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中國的廣東和福建有很多人闖南洋。這些闖南洋的人要離開中國大陸,需要坐輪船。但他們沒有錢買船票,更沒有錢在輪船上買吃的東西,但他們有健壯的身體,有力氣。那個時候的輪船是燒內燃機的(最早的內燃機就是用鍋爐燒熱氣,用熱氣帶動發動機),所以輪船上往往需要給爐子加煤的苦力。這些闖南洋的人就是靠做這個,憑自己的力氣到達目的地。之後,這些人再繼續用他們擁有的這個資本——他們的勤勞、他們的力氣去創業,去發展他們的人生。其中的很多人後來都成為了富翁。
其實每個人可能不知道自己擁有的東西。佛法就是告訴我們所有的眾生擁有什麼。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開悟以後,他講出了一句話: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這就是說,所有眾生都擁有和佛菩薩、和覺者一樣的功德智慧。所以佛法不是首先要你去創造什麼,增加什麼,而是要你去發現。發現什麼?就是發現你本來擁有什麼。佛法最大的個性就是幫助我們、提示我們去知道、去發現我們擁有什麼。也就是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所說的,我們都有如來智慧德相。我們要做的就是要自己去發現它。
所以,《妙法蓮華經》裡講,有一個窮人,他的衣服裡有一個價值連城的寶珠。你想幫助這個窮人的話,你不需要讓他去干活,你也不需要讓他去做買賣,你也不需要給他錢財,你也不需要給他股票。很簡單!你只需要告訴他,他的衣服裡面有顆無價寶珠。所以,我們要保持正知正念,要多去想我們自己生命中本來就有的,究竟所有的。這樣的話,不僅世間的快樂會多,也很有希望到達涅槃的大樂。
過去這麼多年,我們整個社會也許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財富的積累和物質的追求上。我們沒有房子要房子,有了房子要車子,有了車子我們又生出許多其他的需求。我們總是在想我們沒有什麼。這導致許多人拜物,被物化。這是很值得我們反思的。我們應該保持警覺。如果人沒有精神追求,如果一個人總是去想我沒有什麼,我還要擁有什麼,這個人就會變成一個物質的人、一個動物的人。有些社會倫理道德的底線就很容易被突破。這就很危險。
所以我們要多想我們擁有什麼。假如讓你現在就坐在那裡想一天你擁有什麼。你不要以為你能想清楚。怎樣算想清楚?你要能想到像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發出的那一聲贊歎那樣,你就算想清楚你擁有什麼了。我們出家修行就是在想這件事。在禅堂裡想這件事,在佛經裡想這件事。想我們擁有什麼,不去想我們沒有什麼。
第三個快樂的要點:要多想著耕耘,少想著收獲。
耕耘在佛法裡叫因,收獲在佛法裡叫果。眾生特別重視果;菩薩特別重視因。因就是播種,就是耕耘。你把你的注意力特別地放在結果上,你的煩惱會很多。為什麼?因為很多事情的結果,並不是我們自己能主宰的,不是我們能做主的。不要說社會、外面的事情我們不能做主,就是我們的身體,我們能做主嗎?比如你盤腿打坐,一個小時以後,你能做主讓你的腿不痛嗎?很多人打坐的時候,他做不了這個主。不僅我們的身體我們做不了主,就是我們的心念,我們也經常做不了主。當你憤怒的時候,你根本沒辦法控制。你貪求某一個東西的時候,你是日思夜想,你的心念你都駕馭不住。佛法把這個稱為“無我”,就是你不能主宰,也沒有主宰者。
因此,在生活中、在工作中,我們對到我們跟前的結果不要太上心。我們始終要把注意力放在耕耘上,放在我們現在在做、在播種、在付出上,然後我們不斷地改進自己、提高自己。我們不斷地播種、不斷地耕耘,不斷地收獲自然會來。我們要把握每一個當下,種好的因,不斷地種好的因。哪怕現在有非常倒霉的事降臨到我們頭上,我們仍然不管,繼續種好的因。學佛的人是通過這種方式做命運的主人。
在這個人間,很多人給我們演繹了這種做命運主人的故事;很多人在災難降臨到他頭上的時候,他的心不會動,他只是堅持他原來的方向。我上次到香港去,在書店看到一個外國的殘疾人。你們看到可能會嚇一跳,因為他沒有胳膊,也沒有腿,只有一個身軀。但現在他聞名世界,到處講演,還成家有了孩子。這很不簡單!他擁有的就是一種真正做命運主人的精神。
做命運的主人要從哪裡做起?就要從只管耕耘、只管播種做起。你只管種善因,那麼善果自然會來到。我們要讓我們的心安住在每一天應該怎麼過上。每一天你都要想一想:我今天種了哪一些善因,我做了哪一些善業,我發出了哪一些善念。所以古代有些修行人每天給自己記“功過格”。“功”就是每天種了哪些善因,做了哪些好事。“過”就是每天有哪一些錯誤的話、錯誤的念頭、錯誤的行為。記下來的目的是什麼呢?記“功”是自我激勵、自我獎勵。看到自己做了不少“功”,你會很歡喜。記“過”是自我警覺、自我責罰。看到自己造了不少“過”,你會有一種警覺。古人的修行是這樣修出來的;古人的修行是這樣累積出來的。我們都知道明朝袁了凡的故事。他也用過類似“功過格”的方式修行。
所以,許多修行有成就的人,了不起的人,其實他們在日常的生活中,都經歷過一個很嚴謹、很艱苦的跟自我作斗爭的過程。最終他們到達“只問耕耘,莫問收獲”的境界。你只管去做,結果會怎樣你不要管,它會在那裡等你,它會在某一個時間、某一個地點等待你。現在是消費主義時代,人們都希望早一點見到功利,也有的人總是有一種兌現心理。比如說買股票,他總希望馬上兌現,變成現前的、現實的利益,因此就會對佛陀講的因果規律產生懷疑。因為他只看了很短暫的時間,看了很局部的一個方面,所以他才會懷疑。真正能夠身體力行“但問耕耘,莫問收獲”,你自然會對因果生出堅定不移的信心來。
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有很多來自於得、失、成、敗的煩惱。你覺得你現在失敗了,你覺得你現在失去了很多。你為你的失敗、為你失去很多在那裡自怨自艾,在那裡煩惱的時候,在那個剎那,在那個當下,在那個時間段,你已經失去了很多機會,你失去了很多創造生命新價值、開拓生命新境界的機會。就在你煩惱的時候,你已經錯過很多機會了,所以永遠讓你的心不要在你得到了什麼果上面停留。當然這個果有時候是負面的。也有人擁有成功的果。如果你執著成功的果,你的心停在上面,下一步可能就會是失敗。成功你也不要在乎它,你要放下它,你要繼續耕耘、繼續播種、繼續往前走。我想這應該就是心不住法!
“心不住法,道即通流。”永遠不要讓我們的心落在一個光景上,落在一個境界上,落在一個成就上。你在哪裡停下來,你就在哪裡產生了執著,產生了自我認同。你的執著和自我認同就是“你”。你的這個“你”終有一天會受到無常的打擊。無常的打擊來臨的時候,這個你認同的“你”、這個你的“自我”會受傷。所以你要不斷地放下。不斷地放下,其實就是不斷地往前走,不斷地進取。有的人說這是不是一種自我安慰。其實這是最積極、最積極的人生態度。成功你也不在乎,失敗你也不在乎,你只是按照你認定的方向一直往前走。這個多積極啊!所以有這樣的心態,快樂會多,煩惱會少。
這就是我在猴年第一天跟大家分享的。可能大家也發了很多賀年的短信:“猴年快樂!”“猴年大吉!”“新年快樂!”快樂的要點在哪裡?我講了三點:第一點,多想別人的好處,少想別人的壞處;第二點,多想我擁有什麼,少想我沒有什麼;第三點,多想著耕耘,少想著收獲。我想有這三個要點,我們的快樂會越來越多,我們的快樂也會越來越升級。不僅僅有世間的快樂,有物質層面的快樂,而且也會有精神的快樂。精神的快樂有利他的快樂;有實現自己價值的快樂;也有釋迦牟尼佛講的,發現了我們本來就擁有的,跟佛一樣的佛性的那種快樂——大樂。
佛法其實不大正面講快樂是什麼。佛法比較多地講煩惱是什麼。你沒有煩惱了,就是最大的快樂。為什麼?因為你本來就有快樂,這個前提是你本來就是佛,你本來就擁有一切,你本來就什麼都不缺。所以現在你憑空地說我要一個什麼快樂,這個說法是不精准、不確切的。我們能把煩惱對治了,把無明破了,那麼快樂它一直在那兒,從來就沒離開過我們。
這就是我在猴年第一天給大家拜年,跟大家一起分享、一起共勉的“快樂三要”。在此也衷心地祝願大家在新的一年能夠既擁有物質成就的快樂、精神的快樂,也擁有修行的快樂、覺悟的快樂。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