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在一起學習的這段經文,是全經最重要的一段。今天在此地學習稀有難逢。前面講極樂世界正報、依報,三種莊嚴,佛莊嚴、菩薩莊嚴、國土莊嚴(也就是生活環境、學習環境),十方世界沒有能夠相比的。我們明白了,不再懷疑,真正發願求生淨土,這個願怎麼發,怎樣求生,這是全經最關鍵的經文。佛在此地告訴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教我們發心專念。菩提心怎麼發,專念怎麼念,經文很簡單,就這八個字,加上下面一句,也不過十二個字。
我們看念老的註解,『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此為全經之綱宗,已詳論於明宗章矣」。前面詳細說過,時間很久了,我記得兩年前。這句話是全經的總綱,也就是淨土宗的宗旨,最重要關鍵的核心。念老舉蕅益大師的《彌陀經要解》告訴我們,「《彌陀要解》以信願持名為《小本》之宗」,小本《阿彌陀經》,蕅益大師在註解《阿彌陀經》的時候告訴我們,這部經是以信、願、持名為教學的宗旨。宗是什麼?宗有三個意思,主要的、重要的、尊崇的。《彌陀經》主要的說什麼?重要的是說什麼?崇高無上的是什麼?是信願持名,信願就是這個地方講的發菩提心,持名就是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一個意思。「本註則以(《無量壽經》的註解)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宗」,大本小本宗旨相同,沒有兩樣。「信願即《觀經》中之三心」。發菩提心,菩提心是什麼心?「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菩提心,我們自己要問問,我們發了沒有?
下面念老接著說,信願就是《觀經》裡面講的三心。在大本裡頭文字用得更簡單。三心,第一個至誠心,第二個深心,第三個迴向發願心。什麼是至誠心?根據《四帖疏》,《四帖疏》是善導大師造的,他給我們解至誠心,「至誠心者,真實心也」。世出世間一切法,都要用至誠心才能得到。我們學佛學了幾十年,得到什麼?這是從根本上求。經教裡面告訴我們的,我們沒得到。我們讀得很熟,我們講得頭頭是道,沒去落實。我們用的什麼心?妄想、雜念、分別、執著,我們用的是這個心。這個心是什麼心?六道凡夫心,學習佛菩薩的經教也不能脫離六道輪迴。為什麼?我們用的是輪迴心,輪迴心就是生滅心,就是念頭,你看前念滅後念生,一個接一個,日夜不間斷,晚上作夢他還在造業,我們用的是這個心。用的這個心,求大乘佛法不相應,求小乘佛法也不相應。
佛教傳到中國主要是大乘,小乘經也來了,學習的人很少。《大藏經》裡面的四阿含,小乘經。早年章嘉大師告訴我,中國大藏經裡面的小乘經,跟南傳巴利文小乘經對照、相比,大概南傳的比我們多五十幾部。諸位要曉得,三千多部經只多五十幾部,可以說小乘經全部傳到中國來了,漏掉的不多。大乘佛法全傳到中國來了,南傳佛教沒有大乘經,印度也沒有了,大乘完全移植到中國來了。歷代有成就的人不少,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在家的優婆塞、優婆夷,一直到上一個世紀末還有。出家的海賢法師,我們沒見過面,聽說,這個聽說不是假的,是真的。還有沒有?我相信有,我們不知道。這些真正修行人、成就的人,沒有名聞利養的心,他不需要宣揚,默默的做出來給有緣人看到。什麼是有緣人?跟佛菩薩用同一個心的是有緣人,這個心就是這裡講的菩提心。菩提心的體,菩提心的根,就是真誠,這裡講至誠,真誠到極處叫至誠,也就是真實心,真心,不是妄心。真心是什麼樣子?明心見性的人就見到,就把它找回來,就把它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工作裡面(家庭、事業、社會)處事待人接物用上了。
真,不是假的;實,不是虛妄的,叫真實。這個解釋還是不容易體會。四書裡頭解釋的我覺得很好,講「誠意」,誠意是什麼意思?不自欺也,不欺騙自己,這就是真實。一般人很容易欺騙自己,欺騙自己成了習慣,他沒有感覺,這是什麼塬因?從小沒有人教。我算是比較幸運的,趕上最後一班車,傳統文化最後一班車。時間太短了,不到一年,只有七、八個月,以後就再沒有了。那什麼年齡?六、七歲的時候,現在有個模煳的印象,再也見不到了。我的弟弟小我六歲,他就完全不知道,連個模煳印象都沒有。民國初年的時候,中日戰爭爆發之後,我們這些人過著流浪的生活,逃難,日本人在後面追,我們在前面跑,機關槍的聲音都聽到,我們經過那樣的日子。那個時候中國傳統的氣氛有,講學的人沒有了,像私塾這種學校沒有了。我在傳統私塾念書大概就七、八個月,以後學制改了,政府在農村辦短期學校,兩年畢業,編的是新的課程,私塾千百年遺留下來的教科書不用了,這些教科書就是所謂《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必修課程。因緣生居士把從前私塾裡頭教科書會集起來大概有一、二十種,把它印成一套書,有七冊,總名稱叫《傳統文化根之根》,根本的根本。我們現在希望能恢復漢學,教材教什麼?就把老東西統統搬出來教。新的要不要編?不要編了,我們怎麼編都編不過古人。為什麼?古人用至誠心,我們今天用妄心。至誠心裡面沒有是非、沒有善惡、沒有虛偽,往深處講,它沒有起心動念,外面有感,自然有應,這個應不通過思考,思考是妄心,就是說他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你問,他直接就答覆你。
現在學佛難,念佛不能往生,什麼塬因?就是沒有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是假的不是真的,佛號常常丟掉、常常忘掉,妄念時時刻刻現前,生煩惱不生智慧,所以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道理在此地。起心動念都是把自己利害擺在第一位,於我有沒有好處,於我有沒有損害,他考慮這個。每個人都考慮自己的利害得失,事業怎麼會成功?縱然成功,你細心觀察,是一時的、是短暫的,禁不起考驗,禁不起這個社會風氣影響,自己做不了主。古人苦口婆心教我們,家和萬事興!不和,所以不會有成就。不和的地方,我的選擇就是離開,不離開,我們的定力有限。沒有很深的定力,不能不受影響;定慧不足,只有找深山,找人跡不到之處,一個好的環境幫助我們修行。道場人多,人多是非多,是非多你就不能不受影響,不受影響那是有功夫的人,有定有慧。近代有定有慧,我們就學海賢老和尚,他定慧具足。一生住在一個小廟,茅蓬,也有四、五個人共住在一起,四、五個人不一定是修同一個法門。這些長者都給我們做出榜樣,各人修各人的,法門不一樣,依據的經典不相同,能夠在一塊和睦相處,互相尊重,互相尊敬,難!互相讚歎,沒有批評。修行的時間不短,在一起共修有五、六年,各人個個都有成就。他們一共四個人,都有成就,有修禅的,有修淨的,有修教的,有修密的。都是釋迦牟尼佛傳下來的,懂得這個道理,恭敬心就生起來;不明這個道理,我這個法門比你殊勝,你不如我,互相在比高下,那就壞了,全功盡棄,你怎麼會成就?
這一次難得,我在香港聽說大家要辦學,這是我們多少年的期望,就是宗教回歸教育。要知道,釋迦牟尼佛在世為我們示現的是辦學,他老人家為我們示現、表演,三十歲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在菩提樹下。開悟之後,他就在鹿野苑教學,把他的至親,憍陳如這五比丘,跟他都有關係,不是父親指派的,就是母親那一邊指派的,陪他,也是保護他,加上釋迦牟尼佛本身,六個人。所以把這五個人找回來,他自己從持戒、得定、開慧,把他的開慧跟大家做報告,這就開始教學了。開始教的那個時候是小學,講什麼?阿含,時間十二年,這是小學,釋迦牟尼佛辦小學辦了十二年。十二年這些人提升了,小學的根扎下去了,向上提升就辦中學,一條龍的學校,中學講方等,方等講了八年。再向上提升講般若,般若是大學,般若是釋迦牟尼佛主要講的一部經典,大乘經,智慧,真實智慧。真實智慧從哪裡來的?從真實心流出來的。
妄心裡頭流出來的是煩惱、是習氣,而且這個習氣有無始劫以來的習氣,不是這一生,生生世世,根深蒂固,沒有智慧習氣轉不過來。唯有智慧觀照,把習氣照破,知道這個東西是假的,不是真的,才能把它放下。習氣一般講五大類,貪、瞋、癡、慢、疑,慢是傲慢,疑是懷疑,這五種習氣是從無始劫累積下來的,一世比一世嚴重,用我們現代話可以說,這個習氣一年比一年嚴重。見思煩惱習氣斷掉了才證阿羅漢,才超越六道輪迴,你就知道難,實在太難!阿彌陀佛慈悲,想出一個救度這些苦難眾生,簡單容易成就的法門,這就是淨土宗。淨土宗是阿彌陀佛建立的,我們根據阿彌陀佛的大願大行,向他老人家學習,真容易。真容易,也真不容易!不容易的是什麼?不容易是你煩惱在干擾;容易是只要你不受煩惱干擾,你自己能做主,你這一生當中決定得生,那叫真信。
真信這個「真」字重要,我們的信都不是真信,為什麼?我們對這個世界還貪戀,還不肯放下,煩惱習氣非常深重,只可以說跟阿彌陀佛結個緣分,來生後世遇到了再接著修。來生後世等多久,那得問自己,自己如果心行不善,欲望這個觀念很強,貢高我慢、目中無人、自以為是,這些煩惱習氣會把你拉到三途。一到三途,不管是畜生是餓鬼,地獄就不必說了,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佛不說假話,也不會嚇唬我們,佛說老實話),三途一墮五千劫。我們人身失掉了,下一次再得人身要多久?五千劫以後,麻煩可大了!環境如是,我們度眾生度不了,佛菩薩都無可奈何,我們憑什麼?最重要的是度自己。
我們如何真正能夠做到往生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世界容易,只要你能夠放下,萬緣放下。從哪裡放下?從起心動念放下,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難!你去試試看。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動念,成佛了,法身菩薩,你就回歸自性,不起心不動念回歸自性。起心動念是阿賴耶,是妄心,那是六道輪迴,起心動念在六道輪迴。不起心不動念成佛;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是菩薩。我們起心動念,接著就分別執著,就造業,造什麼業?輪迴業,善業三善道,惡業三惡道,三善道、三惡道統統出不了六道輪迴,就這麼回事情。你要真正明白,搞清楚了,害怕。才知道彌陀這個法門,信願持名,這法門的妙、高!這法門能救我,能救一切眾生,上度等覺菩薩,下度阿鼻地獄眾生。只要你能信,只要你願生,只要你肯念這句阿彌陀佛,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別換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