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你有“微瘾”嗎?一個佛教徒應當如何看待微信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文:趙楓

  微信,作為朋友圈共享的信息交流平台,因其發布者和接受者都是圈子內自己比較“熟悉”的“有緣人”,且所發布的內容都是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生動活潑,圖文並茂,非常接地氣,所以很快得到了廣大公眾的青睐。微信對公眾的生活和精神世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其范圍之廣、程度之深,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想象。

  微信的“魔力”似乎是無處不在。隨便走進一個公共場所,如地鐵、公交、機場、碼頭,凡是人多、在等待的地方,你會發現,絕大多數的人都在埋頭玩手機、刷微信,如此的忘我,以至周圍的人和事對他來說似乎是不存在的。每個人都沉浸在自己的“微觀世界”裡,如同饑餓的嬰兒使勁地咂著奶頭。

  沉浸在微信中的人認為,微友之間信息的實時交流和分享,以及相互點贊,遠比坐在自己身邊的人更有吸引力、更值得關注;在互相點贊中,彼此之間都獲得了巨大的自我滿足感,人活在世上,需要被關注、被點贊。微信讓他們感覺到,他是活著的,而且活得有熱度、有意義,他和朋友們其實離得很近,可以時刻在一起、處處在一起,因而不再覺得孤立無援。

  《無量壽經》裡面講,“人在愛欲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生命說到底是孤獨的。因為害怕孤獨,所以人人都在向外求樂,向外求依靠,向外尋求共鳴,希望自己的生命能引起更多外在力量的認同和肯定。

  能得到他人的共鳴乃至點贊,對孤獨的個體來說,是一種精神的支持和慰藉,因為他的我執、我愛、我慢之心得到了滿足。在人人只關注個體利益的商業氛圍裡,微信為孤獨的個體尋找精神共鳴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平台。

  微信的這種奇妙功能,使我想起了一個故事:在一次礦難中,有兩個人分別被埋在相鄰的兩個坑洞中,因為太絕望、太恐懼,其中一人無意中用磚頭敲擊著坑壁,結果發現隔壁那邊也有人在敲擊坑壁作為回應。這一發現,令這位礦工非常高興,他的內心對死亡的恐懼一下子減輕了許多。於是他們倆每隔一兩個小時,就用磚頭敲擊坑壁,向對方傳遞著問候,直到最後被救出。微信對人心靈的慰藉功能,在某種程度上,跟這個有點相似。我們是否可以說,微信就是孤獨寂寞的個體互相敲擊坑壁、尋求精神共鳴的游戲?

  從生命的孤獨本質這個意義上講,微信不僅僅是一個實時的通信和交往工具,同時還具備了某種類似於“宗教”的成份,它既可以為人們提供一種暫時排遣孤獨和無聊的娛樂平台,同時也可以讓自己蒼白、孤寂的生命源源不斷地得到外來信息的刺激、澆灌和認同。這也是一種精神食糧,謂之“思食”。對於一個精神生活不能自足的人來說,這種食糧顯得尤為重要。

  因此,人們有理由相信,如果沒有微信,孤獨和空虛的生活可能會讓更多的人發瘋。但問題也存在著相反的一面,那就是:有了微信,發瘋的人可能會更多。因為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對微信產生病態的依賴,我們姑且稱之為“微瘾”,其麻醉作用如同鴉片。

  不難發現,那些感染了“微瘾”的人,每隔幾分鐘就要刷一刷微信,不刷一下就會心裡憋得慌,焦慮不安。他們通過不斷刷微信的方式,一方面來打發自己內心的空虛和寂寞,另一方面也可以逃避來自自我的壓力,即無須獨立地去面對和支撐那個精神生活極其空虛和不自足的自我。

  面對生命的孤獨本質,普通人只知道順著業力和習氣,向外尋求支持。只有那些尋求終極解脫的智者,才肯直面孤獨,並且試圖通過改變自己的認知方式,開發內心的寶藏,從心求樂,以己為依靠,從而最大限度地實現個體生命的自覺、自主、自足和自在。

  對智者而言,生命的自我支持和自我拯救,首先是從內心實現的,而不是把希望寄托在外在的因緣,因為他很清楚,外在的因緣都是生滅無常的,是無法為生命提供恆久堅實之精神依托的。從普通人與智者的這一差別而言,微信對人的安慰和支持,就顯得非常有限。

  這好比一個正在走向刑場的死囚,開始時,他會覺得是他一個人在走向死亡,所以非常恐懼。中途,他突然發現,跟在他身邊還有很多其他的人,包括自己的朋友,也在走向刑場。當他意識到這一點時,他對死亡的恐懼一下子消解了很多。微信可以幫助死囚緩解一下獨自面對死亡的恐懼,但是,它無法免除死囚最終被絞死的結局。

  所以,微信對個體生命所提供的精神安慰和支持,是暫時的、虛假的,它的功能猶如麻醉藥。微信可以幫助個體暫時減輕、忘記或逃避生命的孤獨和痛苦,但是,它無法根除生命的孤獨和痛苦。不僅如此,因為麻醉的作用,它還會誤導無數的人錯過自我拯救的機會,錯過開發自己生命深處本有的快樂、光明、寧靜和自足、常樂我淨之機會。

  於是,就會出現這樣一種情形:對微信的依賴程度越深,個體的內心反而會變得更加蒼白、更加孤獨、更加煩躁,最後形成一種互相增上的惡性循環,不能自拔。

  盡管人們已經發現“微瘾”會給人的身心帶來極大的不適乃至傷害,如頸椎越來越酸痛,眼睛越來越干澀,臉色越來越暗淡無華,記憶力越來越差,而且對身邊的人越來越沒有熱情和耐心,自控能力越來越差,生活越來越懶惰,甚至逃避責任和義務,等等。但是,人們似乎並不在意“微瘾”的這些負作用,其原因就在這裡。

  當人們沉浸在“微觀世界”中的時候,他們會有一種錯覺,覺得自己很快樂,覺得自己學到了很多知識,因此不需要讀書,也沒有時間讀書,不需要思考,不必為現在和未來而焦慮,因為他們已經脫離了現實。

  正是在這種自我陶醉中,很多人的生命被微信掏空了,成了一個“空心人”:大好的時光不知不覺地流逝了,旺盛的精力不知不覺地被消磨殆盡,最後得到的,除了一大堆可供談資、炫耀的知識碎片之外,再就是更大的空虛和無聊、更強烈的依賴,以及對周圍人更加不耐煩。

  有人說,微信具有不可思議的魔力,它能讓身邊親近的人離自己遠些,而讓遙遠的陌生人離自己近些;讓真實的世界看起來更虛幻,而讓虛幻的世界看起來更真實;讓他人看自己越來越清楚,而讓自己看自己越來越糊塗;讓虛擬的空間變得越來越豐富,而讓自己的內心變得越來越貧乏。真是一語中的!

  應該說,微信作為一種工具,本身並不是壞事,關鍵是使用微信的人精神上能不能自主、自足。如果內心不能自主,同時又不能自足,需要不斷地向外求樂、向外尋找依靠,需要不斷地用外來的信息來刺激和滋養自己的心靈,在這種情況下,沉溺於微信,必定會成為微信的犧牲品。

  判斷一個人對微信是不是上瘾,方法很簡單,只要反省一下,這一天當中,我是不是老惦記著刷微信?隔一段時間沒有刷微信,我心裡是不是覺得憋得慌,是不是覺得空落落的、沒有依靠?如果是,就說明你已經染上了“微瘾”。

  微信的負面作用,對世間人是這樣,對學佛的人同樣如此。一個學佛的人,一旦染上了微瘾,他的功夫是很難成片的。更可惜的是,如今有不少學佛的人,染上了微瘾而不自知,天天掛在微信上,還美其名曰是在弘法、是在度眾生。

  古人雲,“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危者,不安也。在這個微信籠罩一切的時代,我們不妨把這句話改成“人心惟微,道心惟危”,意思是,一個人,當他心心念念惦記著微信的時候,正是他的道心變得危脆不安的時候。因為天天掛在微信上,他的心就會不斷地接受各種雜亂信息的熏習,內心會越發不安寧、不清淨。所以,修行人要慎用微信、善用微信,萬不可上瘾。

  我常想,微信對人的吸引力如此巨大,一個學佛的人,如果能夠把對微信的饑渴變成對修行和解脫的意樂,把刷微信的頻率換成對佛號和話頭等功夫的提起,那該有多好啊。

  一個人,當他坐在地鐵裡,或者在等人的時候,面對空閒時間,如果他首先想到的不是拿起手機來玩,而是選擇端身正坐,閉目養神,或觀照呼吸,或默持佛號,或參究話頭,那我敢說,這個人必定不是普通人。

 

上一篇:張學友:學佛吃素的“男神”
下一篇:妙祥法師:學佛入門,從哪開始?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