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下載 :經咒頌念

 

《妙法蓮華經會義》摘要卷一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妙法蓮華經會義》摘要卷一

  慕印居士 張秉全輯錄

  將釋此經,大文為二。初題目,二入文。題目有二。初經題,二品題。經題具如《玄義釋籤》,略如《妙玄節要》茲不復說。今先釋品題,然後入文。品題共二十八。今先釋序品。

  序品第一

  序者,訓庠序,(庠序者,教化之宮。商代曰序,周代曰庠。即今之學校也。)謂階位、賓主、問答,悉庠序也。(庠序中人階位不同,有校長、有資深名教授、一般教授及講師等,庠序中學科設立,有主有賓。主課則六經四書為主,輔課則諸子百家曰賓。庠序中常舉行學術講座,有問有答。此皆是庠序中應有之義。故雲悉庠序也。)

  又次由述三義,如是等五事(信、聞、時、主、處)冠於經首,即次序。放光六瑞,起發之端,由序也。(佛放眉間光,天雨四華,普佛世界六種震動,從而起發法華高會之大教,即由序)。問答釋疑,正說弄引,敘述也。(彌勒疑問,文殊作答,謂此六瑞是佛欲說法華經的引頭,即敘述。)具此三義,故稱為序。品者,梵雲跋渠,此翻為品,義類同者,聚在一段,故名為品也。(品有三種情況),或佛自唱,如梵網經心地(品,佛自唱位號雲,“我今廬捨那,等”。)或結集家所置,如大論所述,大品般若,本惟三品。(一序、二魔事、三囑累)或翻譯人添足,如羅什譯摩诃般若,成九十品。今藥王本事(品)是佛唱,妙音觀音等,是結集家梵文中諸品先足,(原先就有的)並非譯人所添。諸品之始,故言第一。

  入文為三,初通序跡本兩門,二別說跡門兩門,三流通跡本兩門。釋此為四:一因緣,二約教,三本跡,四觀心。始從如是(我聞),終於(作禮)而去,(智者大師)皆以四意消文。而今(會義)略書,或(說)三二一,貴在得意耳。(明白經義即可)所以用四釋者,廣則令智退。(過廣,則頭緒紛繁,閱者不得要領,反使理解之智退沒。略則意不周(經意說不圓滿)。我今處適中說。(繁略適中),令經義易於明了。

  因緣,亦名感應。眾生無機,雖近不見。(若有其機),慈善根力,遠而自通。感應道交,故用因緣釋也。夫眾生求(解)脫,此機眾矣。聖人起應,應亦眾矣。此義更廣,處中在何?(怎麼處中而說?)大經雲,慈善根力,有無量門。略則神通。神通即是應之異名,對感即名感應。設應雖眾,不過於慈(善根力),求脫雖多,讵出於感。故感應二字,處中明矣。

  (約教),夫十方機感,曠若虛空,教法彌廣,何名處中(怎麼處中而說)?今論娑婆國土,音聲佛事,則甘露門開。依聲教釋,並以(佛)金口為本,不少不多。(不太簡、不太繁)中說明矣(即是處中說原則)。

  (本跡),夫應機設教,教有權實,淺深不同。將本望跡,機多教異。其跡必廣。何名處中(怎麼處中)?今置指存月,(不看指,惟觀月。)亡跡尋本。(離跡求本)跡多雖廣,論本唯一,處中明矣。(掌握這些原則,處中而說就會明白矣)。

  (觀心),夫尋跡跡廣,徒自疲勞。尋本本高,高不可極。如數他寶,自無半錢。但(只要)觀己心之高廣(聚窮橫遍),扣無窮之聖應(法身),機成致感,(感應道交)逮得己利。(必得己之實益)故用觀心之釋也。

  證因緣者,方便品雲,十方諸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證約教者,方便品雲,以種種法門,宣示於佛道。大經雲,粗言及軟語,皆歸第一義。證本跡者,壽量品雲,今天人阿修羅,皆謂我少出家,去伽耶城不遠,得三菩提,然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阿僧祇劫。以斯方便,導利眾生。五百受記品雲,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實自淨佛土。示眾有三毒,又現邪見相。我弟子如是,方便度眾生。此則師弟皆明本跡。證觀心者,譬喻品雲,若人信汝所說,即為見我,亦見於汝,及比丘僧並諸菩薩。

  今且約三段(序、正、流通)示因緣相。眾生久遠蒙佛善巧(說法),令種佛道因緣。中間相值,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而成熟之。今日雨華動地,以如來滅度而度之。復次久遠為種,過去為熟,近世為脫。地湧(菩薩)等是也。復次,中間為種,四味調停為熟。(四味,乳、酪、生酥、熟酥。即華嚴、阿含、方等、般若四時),王城(法華高會)為脫,今之開示悟入者是也。復次今世為種,次世為熟,後世為脫,未來得度者是也。以如是等因緣,故有序分也。眾見希有瑞,向慕欽渴,欲聞具足道。佛乘機設化,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故有正說分也。非但當時獲大利益,後五百歲遠沾妙道,故有流通分也。

  次約三段(序、正、流通)示約教相。此序非為人天清升作序,非為二乘小道作序,不為即空通三(乘)作序,不為(別)獨菩薩法作序,乃為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作序耳。此正說不指世間為正,不指螢光析智(藏析空智)為正,不指燈炬體法智(通體空智)為正,不指星月(別)道種智為正,乃正指日光(圓)一切種智為正也。此流通非為世間作流通,非流通半字(藏半字法門),非流通共字(通共字般若法門,非流通別字(獨菩薩法),純是流通圓滿修多羅滿字法門也。

  次約三段示本跡者,久遠行菩薩道時,宣揚先佛法華經,亦有三分上中下語,亦有本跡。但佛佛相望,是則無窮。今別取釋迦最初成佛時所說法華三分,上中下語。專名為上,名之為本。何以故?最初成佛,初說法故。中間行化,助大通智勝、然燈等佛,宣揚法華三分者,但名為中,但名為跡。何以故?前有上故,前有本故。今日王城所說(法華)三分,但名為下,但名為跡。

  次約三段示觀心相者,當約己心,論戒定慧為三分。修行則戒初,定中,慧後。若法門則慧為本,定戒為跡。又:戒定慧,各各作三分。戒三分者,初前方便(作受戒前種種准備),中白羯磨,後結戒竟。定三分者,初二十五緣。中正觀。後歷緣(在行住坐中觀照)又,善入出住,為定三分。慧三分者,空(觀)序,中(觀)正,假(觀)為流通。已約三分示四種相,當用此義,始從如是,終訖作禮而去,悉作四意消文。

  甲初通敘跡本兩門二。初聞法時處,二聞持之伴。

  乙初聞法時處。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捨城,耆阇崛山中。

  如是者,舉所聞之法體。我聞者,能持之人也(即阿難)。一時者,聞持和合(說聽一周)非異時也。佛者,(說法教主)。王城耆山。(聞經之處所)並下與大比丘等,是聞持之伴。(聽聞大眾)故雲五事冠經首也。(五事,即信、聞、時、主、處、眾五事)即證信序也。

  乙二聞持之伴二。初列眾,二總結眾集。

  丙初列眾三。初聲聞眾,二菩薩眾,三雜眾。有事有義。事者,聲聞形出俗網,(具出家相),跡近如來,證經為親,故列前。天人形乖服異(形服與出家相迥異),跡非侍奉,證經為疏,故列後。菩薩形不檢節(形服不定),跡無定處(居無定處)既不同俗,復異於僧。故居中間。義者,聲聞欣涅槃,天人著生死,各有所偏。菩薩不欣(涅槃),

  不著(生死),居中求宗。(居中道)故在兩間。(兩者中間)丁初聲聞眾二。初比丘眾,二比丘尼眾。

  戊初又二。初多知識,二少知識。

  己初又三。初舉類明數,二明位歎德,三列名總結。

  庚今初

  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

  與大比丘眾,是舉其氣類(身份)。萬二千人,是明其大數。與者,共義。大者,梵語摩诃,此言大,亦言多,亦言勝。(此等比丘,)為天王等大人所敬,故言大。超出九十五種外道之上,故言勝。遍知內外經典,故言多。又,數至一萬二千,故言多。比丘者,含怖魔、破惡、乞士三義。(比丘)出家,復化人俱離三界,乖於魔意,(令魔怖懼),故名怖魔。出家人(持戒),必破身(三)口(四)七惡,故言破惡。唯乞食自濟,身安道存,福利檀越(為檀越福田),故名乞士。三義相成,即比丘義也。怖魔即世界,乞士即為人,破惡即對治。出三界即第一義。比丘初受戒,修定修慧,已有破惡、怖魔、乞士三義。非獨後心。依經家(解釋),皆歎後心比丘耳。眾者,梵語僧伽。此翻和合眾。一人二人三人,皆不名僧。四人以上,乃名為僧。事和,無別眾。(具身、口、意、戒、利六共住。)。法和,無別理。(同證俱解脫)佛常與千二百五十人俱。本跡者,本是一萬二千菩薩,跡為萬二千聲聞也。

  庚二明位歎德

  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逮得己利。盡諸有結,心得自在。

  阿羅漢,是明位。諸漏下,是歎德也。阿羅漢,或翻應真,或翻無著、不生、應供。或言無翻,而含三義。一無生義,不受後有故。二殺賊義,斷盡見思故。三應供義,堪為福田故。諸漏已盡,無復煩惱二句,歎殺賊德。漏即三漏也。三漏:(一欲漏,謂眾生因欲界見思二惑,造作諸業,不能出離欲界,故名欲漏。二有漏,因果不亡曰有,即色界無色界見思煩惱。不能出離色無色界,故名有漏。三無明漏,無所明了,故曰無明。即三界癡惑也。謂眾生因此無明,漏落三界,故名無明漏。)逮得己利一句,歎應供德。三界因果,皆名為他。智斷功德,皆名己利。己利具足,故成應供。盡諸有結,心得自在二句,歎不生(即無生)德。諸有,即二十五有生處。(二十五有即三界也)結,即二十五有生因。心得自在者,心自在,則慧必自在。定慧具足,乃俱解脫人也。

  庚三列名總結。

  其名曰:阿若憍陳如、摩诃迦葉、優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捨利弗、大目犍連、摩诃迦旃延、阿【少/兔】樓馱、劫賓那、憍梵波提、離婆多、畢陵伽婆蹉、薄拘羅、摩诃拘絺羅、難陀、孫陀羅難陀、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須菩提、阿難、羅睺羅,如是眾所知識、大阿羅漢等。

  阿若下,是列名。如是下,是總結也。列名略舉二十一尊者。

  ○憍陳如,姓也。此翻火器。婆羅門種。其先事火外道。從此命族姓。阿若者,名也。此翻已知。或言無知,非無所知,乃是知無耳。若依二谛,即是知真,以無生智為名也。又諸經論,稱了本際。或雲知本際。或翻為得道。增一阿含雲,我佛法中,寬仁博識,初受法味者,憍陳如為第一。(世界悉檀)又,佛昔於饑世,化作大魚。閉氣不喘(示死狀)木工五人,先得之,斫魚肉。佛誓於來世,先度此五人,願與其無生。故雲,阿若。又迦葉佛時,九人學道,五人未得果,誓於釋迦法中,最先開悟,本願所牽(引),先得無生。故名阿若。(為人悉檀)日光未出,明星前現。憍陳如初得無生智,譬若明星,在眾明之始。最先破暗,莫過明星。一切人暗滅,無前(於)陳如。故名阿若。(對治悉檀)太子入山學道,父王遣五人追侍。二人是母黨,三人是父黨。二人以欲為淨,三人以苦行為淨。太子苦行時,二人(不堪其苦)捨去。後太子受飲食酥油暖水。三人(以太子捨苦行)又捨去。太子得道,先為五人說四谛,陳如最初稱解,故名阿若。(第一義悉檀)○摩诃迦葉,此翻大龜氏。亦翻飲光。名畢缽羅。因緣最廣,略如《文句》(所說),須者尋之。頭陀行第一。親受佛囑,為西土初祖。梵語頭陀,此雲抖擻。以十二行,抖擻十二種過。一者在阿蘭若處,離愦鬧過。二者常行乞食,離僧中食及受請過。三者次第乞食,離揀擇過。四者受一食法,離多求過。五者節量食,離貪味過。六者中後不飲果蜜等漿,離求欲過。七者糞掃衣,離好衣過。八者但三衣,離增減過。九者冢間住,離常樂倒計過。十者樹下止。離怖畏過。十一者露地坐,離貪樹過。十二者但坐不臥,離煩惱賊過。具如十二頭陀經廣明。○優樓頻螺,此翻木瓜林。那提,此翻河。亦翻江。伽耶,此翻城。兄弟三人,並是事火外道。因緣出瑞應經及諸部律。(須者往檢)。增一阿含雲,優樓頻螺,能將護四眾,供給四事(飲食、衣服、醫藥、臥具)令無所乏,最為第一。那提,心意寂然,降伏諸結,精進第一。伽耶,觀了諸法,都無所著,善能教化第一。○捨利弗,此翻身子。亦雲,珠子。名優波提捨,此翻論義。智慧第一。因緣具如《文句》(中說)。○大目犍連,姓也。此翻萊菔根。亦翻胡豆。名拘律陀。神通第一。○摩诃迦旃延,此翻文飾。亦翻扇繩。亦翻好肩。論義第一。○阿【少/兔】樓馱。此翻無貧。亦翻如意。佛之堂弟,天眼第一。○劫賓那,此翻房宿。父母禱房星而生。善知星宿第一。又,與佛共一房宿而得證果。故名房宿。○憍梵波提,此翻牛呞。受天王供養第一。○離婆多,此翻星宿。亦翻假和合。因二鬼爭屍而得道故。坐禅入定,心不倒亂第一。○畢陵伽婆蹉,此翻馀習。(慢習)樹下苦坐,不避風雨第一。○薄拘羅,此翻善容。年一百六十歲,無病無夭。常樂閒居第一。○摩诃拘絺羅,此翻大膝。捨利弗母舅,辯才第一。○難陀,亦雲放牛難陀。此翻善歡喜。有(人)言,即律中跋難陀。○孫陀羅,此翻好愛。亦翻端正。以妻彰名。難陀如前釋(善歡喜)佛之親弟也。○富樓那,翻滿願,是其父名。彌多羅尼,翻慈女,是其母名。從父母以得名,故稱滿慈子。說法第一。○須菩提,此雲空生。亦雲善吉、善現。解空第一。○阿難,此翻歡喜。或雲無染。佛之堂弟,多聞第一。○羅睺羅,此雲覆障。佛之子也。因緣如《文句》(中說)。密行第一。○結雲眾所知識者,或言,知只是識。或言,聞名為知,見形為識。或言,見形為知,見心為識。(謂真識其人)上來多知識眾竟。

  己二少知識

  復有學無學二千人。

  次列少知識眾,但舉位明數而不歎德。呼此為少知識耳。約教者,藏教初二三果為有學,四果為無學。初比丘眾竟。

  戊二比丘尼眾

  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與眷屬六千人俱。羅睺羅母耶輸陀羅比丘尼,亦與眷屬俱。

  摩诃波闍波提,此雲大愛道。佛之姨母。本住智度法門,跡為千佛之母,生育導師。六千者,數也。耶輸陀羅,此翻華色。亦翻名聞。佛在家時,有三夫人,一瞿夷,二耶輸,三鹿野。本跡者,妻,齊也。豈有博地凡夫為菩薩妻,故知本住寂定微妙法喜,跡為太子妻耳。初聲聞眾竟

  丁二菩薩眾。文為三。初氣類大數,二明位歎德,三列名總結。戊今初

  菩薩摩诃薩八萬人

  具存應雲,菩提薩埵摩诃薩埵,什師略之。菩提翻道,薩埵翻有情,摩诃翻大。謂道心大道心之有情,即氣類也。

  戊二明位歎德

  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皆得陀羅尼。樂說辯才,轉不退轉*輪。供養無量百千諸佛,於諸佛所、植眾德本,常為諸佛之所稱歎。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達大智,到於彼岸。名稱普聞無量世界,能度無數百千眾生。

  初句亦明位,亦歎德。次十二句,但歎德。共十三句,橫豎歎德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雲無上正等正覺。不退轉者,約位、行、念,論不退。皆得陀羅尼者,陀羅尼,此翻遮持。遮惡持善。豎歎離垢地(菩薩)戒度清淨。橫歎初住(菩薩)遮三障持三德也。樂說辯才句。豎歎發光地(菩薩)得大聞持,具四無礙辯。橫歎初住(菩薩)口密功德也。轉不退轉*輪句。豎歎焰慧地(菩薩)自破己惑,破他迷暗。橫歎初住(菩薩)現身作佛,說法度生也。供養無量百千諸佛句。豎歎難勝地(菩薩)以禅定神通力,遍興供養。橫歎初住(菩薩)遍能承事十方諸佛也。於諸佛所植眾德本句。豎歎現前地(菩薩)般若現前,智是德本,如植種於地。橫歎初住(菩薩)得實相本,能植眾德也。常為諸佛之所稱歎句。豎歎遠行地(菩薩)二智方便,出過一切,廣修利益,稱會佛心。橫歎初住(菩薩)開佛知見,與諸佛同,故為佛所稱歎也。以慈修身句,豎歎不動地(菩薩)慈熏三業。熏身入五道,(度生)熏口為說法,熏心為設方便。橫歎初住(菩薩)無緣慈力,能普現色身,遍應法界也。善入佛慧句。豎歎善慧地(菩薩),深入實際,妙徹本源。橫歎初住,入秘密藏也。通達大智句。豎歎法雲地(菩薩),智波羅蜜最為增上。橫歎初住,一心三智無能障礙也。到於彼岸句。豎歎等覺內德,到三谛之彼岸。橫歎初住(菩薩),事理分究竟也。名稱普聞無量世界句。豎歎等覺外德,灌頂受職,法界鹹聞。橫歎初住(菩薩),圓德真實,與名相稱也。能度無數百千眾生句。豎歎等覺化他恩德,比之下地,最勝最廣。橫歎初住(菩薩),能為十法界作依止也。

  戊三列名總結

  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常精進菩薩、不休息菩薩、寶掌菩薩、藥王菩薩、勇施菩薩、寶月菩薩、月光菩薩、滿月菩薩、大力菩薩、無量力菩薩、越三界菩薩、跋陀婆羅菩薩、彌勒菩薩、寶積菩薩、導師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诃薩八萬人俱。

  大士大名,或從法門,或從行德,或從本願,雖是一名,備無量義。今依經依觀,銷(釋)十八菩薩名。文殊師利,此雲妙德。大經(大般涅槃經)雲,了了見佛性,猶如妙德等。思益經雲,雖說諸法,而不起法相,不起非法相,故名妙德。悲華經雲,願我行菩薩道所化眾生,皆於十方先成正覺,令我天眼悉得見之。我之國土,皆一生菩薩。悉令從我勸發道心。我行菩薩道,無有齊限。寶藏佛言,汝作功德,甚深,甚深。願取妙土。今故號汝為文殊師利,在北方歡喜世界作佛,號歡喜藏摩尼寶積,今猶現在,聞名滅四重罪。又首楞嚴三昧經雲,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有佛號龍種上尊王,亦即文殊。觀世音。梵雲婆婁吉低稅。千手千眼大悲經雲,此菩薩不可思議威神之力,於過去無量劫前,已作佛竟,號正法明如來。大悲願力,安樂眾生,現作菩薩。又觀音三昧經雲,先已成佛,號正法明如來。釋迦為彼佛作苦行弟子。悲華經雲,過去寶藏佛時,轉輪王第一太子,三月供佛及比丘僧,發菩提心。若有眾生受三途等一切苦惱,若能念我,稱我名字,為我天眼天耳聞見,不免苦者,我終不成無上菩提。寶藏佛言,汝觀一切眾生,欲斷眾苦。故今字汝為觀世音。大佛頂首楞嚴經雲,我念往昔無量無數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初於聞中,入流亡所。乃至忽然超越世出世間,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得成三十二應,十四無畏,四不思議無作妙德,彼佛歎我善得圓通法門,於大會中,授記我為觀世音號。由我觀聽十方圓明,故觀音名,遍十方界。得大勢。亦名大勢至。思益經雲,我投足之處,震動三千大千世界及魔宮殿。故名大勢至。觀經雲,但見此菩薩一毛孔光,即見十方諸佛淨妙光明,是故號此菩薩名無邊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途,得無上力。是故號此菩薩為大勢至。常精進者,大寶積雲,是菩薩為一眾生,經無量劫,隨逐不捨,猶不受化,無一念棄捨。以身心俱進故。不休息者,思益經雲,恆河沙劫為一日夜。是三十日為月,十二月為歲。過百千萬億劫,得值一佛。如是值恆沙佛,行諸梵行,修習功德,然後受記,心不休息。不休息與常精進,義意略同。欲辨別者,無間趣入,名為精進。長時無廢(梵行)名不休息。寶掌者,普超經雲,被上德铠,無能沮敗。若於夢中,不志二乘,常以實心,諸通,慧心,為人講宣。於諸珍寶,心無貪惜。藥王者,悲華經雲,願賢劫一千四佛初成道,我皆供養。諸佛入滅,我皆起塔。劫盡苦惱,我皆救護。刀兵疾疫,作大藥王。然後作佛。寶藏佛言,今當字汝為火淨藥王。在後作佛,即樓至如來。勇施者,出世法寶,遍施眾生而無疲厭。寶月者,所證三谛,可貴如寶。能證三智,圓照如月。月光者,圓妙三智,能除昏煩熱惱。滿月者,三智圓明(如月),無有缺減。大力者,智境冥合,有大力用。無量力者,以大力用,遍應眾緣,遍拔眾苦。越三界者,以一心三觀,超越分段變易二種三界。跋陀婆羅者,此雲善守。亦雲賢守。亦雲賢首。亦雲賢護。思益經雲,若眾生聞名者,畢定得三菩提。故名善守。位居等覺,眾賢之首,故名賢首。善巧將護,令其不退,故名賢護。彌勒者,此雲慈氏。思益經雲,眾生見者,即得慈心三昧。悲華經雲,發願於刀火劫中救護眾生,名阿逸多。此翻無能勝。寶積者,積聚一心三智之寶。導師者,思益經雲,於墮邪道眾生,生大悲心,令入正道。(導也)不求恩報。(師也)結句(明數)可知。二菩薩眾竟

  丁三雜眾者,果報與形服雜,得道者與不得道者雜。就文有八。初欲界天眾,二色界天眾,三龍眾,四緊那羅眾,五乾闼婆眾,六阿修羅眾,七迦樓羅眾,八人眾。

  戊今初

  爾時釋提桓因,與其眷屬二萬天子俱。復有明月天子、普香天子、寶光天子、四大天王,與其眷屬萬天子俱。自在天子、大自在天子,與其眷屬三萬天子俱。

  釋提桓因,此翻能作,作三十三天主也。明月等三天子是內臣,如卿相。四大天王是外臣,如武將。東方,提頭賴吒,此雲持國。亦言安民。居黃金山,領犍闼婆及富單那眾。南方毗留勒支,此雲增長。亦雲免離。居琉璃山,領鸠槃茶及薜荔多眾。西方,毗留博叉,此雲廣目。亦雲雜語。居白銀山,領龍及毗捨阇眾。北方,毗沙門,此雲多聞。居水精山,領夜叉及羅剎從。各領二鬼,不令惱人,故稱護世(四王)。不列夜摩、兜率者,文略耳。自在,即化樂天。大自在,即他化天。

  戊二色界天眾

  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屍棄大梵、光明大梵等,與其眷屬萬二千天子俱。

  娑婆,此翻忍。悲華經雲,是諸眾生,忍受三毒及諸煩惱,故名忍土。梵者,此翻離欲。除下地系(縛),上升色界(之義)。亦稱高淨。屍棄,此翻頂髻。初禅天主。光明者,二禅也(天主)。等者,等取三禅、四禅(天主)。梵王為一代請*輪主。請小則小,請大則大。跡居色界。

  戊三龍眾

  有八龍王、難陀龍王、跋難陀龍王、娑伽羅龍王、和修吉龍王、德叉迦龍王、阿那婆達多龍王、摩那斯龍王、優缽羅龍王等,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難陀,此雲歡喜。跋難陀,此雲善歡喜。兄弟,常護摩竭提國,雨澤以時,得無饑年。居大海中。娑伽羅,從居海受名。和修吉,此雲多頭。(跡示多頭)。亦雲寶稱。德叉迦,此雲現毒。亦雲多舌。(跡示多舌)阿那婆達多,此雲無熱。從池得名。池在閻浮雪山頂。無熱沙、惡風、金翅(鳥)三患。摩那斯,此雲大身。或雲大意。或雲大力。修羅排海淹喜見城。此龍萦身以遏(阻止)海水。優缽羅,此雲青蓮華池。依住處得名。

  戊四緊那羅眾

  有四緊那羅王、法緊那羅王、妙法緊那羅王、大法緊那羅王、持法緊那羅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緊那羅,亦雲真陀羅。此雲疑神。似人而頭有一角,天帝法樂神也。應奏四教法門。本住不可思議,不起滅定,安禅合掌,以千萬偈贊諸法王。跡寄弦管,歌詠十力。(佛德)

  戊五乾闼婆眾

  有四乾闼婆王、樂乾闼婆王、樂音乾闼婆王、美乾闼婆王、美音乾闼婆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乾闼婆,此雲嗅香。以香為食。亦雲香陰。其身出香。天帝俗樂神也。樂者,幢倒伎也。樂音者,鼓節弦管也。美者,倒幢中勝(勝,伎高一籌之意)。美音者,弦管中勝。(幢,謂緣幢,即爬竿木也。倒,謂擲、倒等伎巧也。)

  戊六阿修羅眾

  有四阿修羅王、婆稚阿修羅王、佉羅骞馱阿修羅王、毗摩質多羅阿修羅王、羅睺阿修羅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阿修羅,此雲無酒。亦雲無端正。亦雲非天。婆稚,此雲被縛。為帝釋所縛。佉羅骞馱,此雲廣肩胛。(跡為廣肩)亦雲惡陰。力能排湧海水。毗摩質多羅,此雲淨心。亦雲種種疑。即捨脂夫人之父。羅睺,此雲障持。舉手能障日月光。

  戊七迦樓羅眾

  有四迦樓羅王、大威德迦樓羅王、大身迦樓羅王、大滿迦樓羅王、如意迦樓羅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迦樓羅,此雲金翅(鳥)。威攝諸龍,名大威德。大於群輩,名為大身。龍恆滿足己意,名為大滿。頭有寶珠,故名如意。

  戊八人眾

  韋提希子阿阇世王,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韋提希,此雲思惟。是其母名。父名頻婆娑羅,此雲模實。阿阇世,此雲未生怨。或呼為婆留支,此雲無指。宮人將護,(避諱)呼為善見。善見之名,本也。無指之稱,表跡。普超經中先已忏悔滅罪,故於法華(會)為證信眾。問,佛在人中說法,列人眾何少?答,文略不載,人實不少。文雲,及諸小王,轉輪聖王等。初列眾竟

  丙二總結眾集

  各禮佛足,退坐一面。初通敘跡本兩門竟

  甲二別說跡本兩門。大分為二。初自今文至安樂行品,是跡門開權顯實。二自從地湧出品至常不輕品,是本門開近顯遠。

  乙初跡門開權顯實為三。初序段,二自方便品至授學無學人記品,是正說段。三自法師品至安樂行品,為流通段。

  丙初序段五。初眾集序,二現瑞序,三疑念序,四發問序,五答問序。集眾敘人一,現瑞敘理一,疑念敘行一,問答敘教一。此因緣釋也。約教者,此序序正,非三藏,非通非別,乃是序於圓正耳。(開已唯圓,故雲非也。)本跡者,當知此序,顯表跡四一,密表本四一。本跡雖殊,四一理等。觀心者,一心三谛,理一也。一心三觀,行一也。作是觀者,人一也。能诠觀境,教一也。

  丁初眾集序

  爾時世尊,四眾圍繞。供養恭敬,尊重贊歎。

  上句是眾集威儀,下句是眾集供養。爾時者,欲現六瑞時也。四眾者,一發起眾,二當機眾,三影響眾,四結緣眾也。發起者,所謂發起令集,發起瑞相,乃至發起問答等,皆名發起眾。當機者,宿植德本,緣合時熟,不起於座,聞即得道。(克實論之,位在圓初住,通收乃攝圓六根(清淨位)及圓五品(弟子位)影響者,古往諸佛,法身菩薩,隱其圓極(聖德),匡輔法王,垂形助化,為影響眾。結緣者,過去根淺,三慧(聞思修)不生,現世雖見佛聞法,無四悉益。但作未來得度因緣,名結緣眾。(四悉俱得,名當機。五品,世界益。六根,為人、對治益也。初住去,第一義益也。)如大通佛時,王子覆講,即彼時發起眾。聞法得道,即彼時當機眾。聞法未度而世世相值,於今有住聲聞地者,即彼時結緣眾。彼佛既有四眾,今佛道同,豈得無耶!圍繞者,佛初出世,人未知法。淨居天下,化為人像,到已右旋。旋已敬禮。禮已卻坐聽法,遂以為楷(式)。供養者,通論則三業皆是供養。別論則卑謹虔禮,名恭敬。至心專注,名尊重。發言稱美,名贊歎。施以依報,名供養。

  丁二現瑞序二,初此土六瑞,二他土六瑞。

  戊初中六。初說法瑞,二入定瑞,三雨華瑞,四地動瑞,五眾喜瑞,六放光瑞。

  己初說法瑞

  為諸菩薩說大乘經,名無量義。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初句,列所說法體。次句,列體上之名。第三句,明菩薩所依。第四句明佛之所護也。大乘者,善戒經有七大:一法大,謂十二部毗佛略(梵語,此雲方廣)二心大,謂求無上大菩提。三解大,謂解菩薩藏。四淨大,謂見道淨心地。五莊嚴大,謂福德智慧。六時大,謂三阿僧祇行行。七具足大,謂以相好自嚴而得菩提。六是因大,七是果大。大因大果,名大乘經。今將十妙對之。法大,是境妙。心大解大,是智妙。淨大莊嚴大是行妙。時大,是位妙。具足大,是三法妙。無量義者,彼經雲,從一法生。其一法者,所謂無相。無相不相,名為實相。從此實相,生無量法。所謂二法、三道、四果。今為釋之。無相者,無生死相也。不相者,不涅槃相也。涅槃亦無,故言不相。正指中道為實相也。二法,即頓漸。頓謂華嚴,頓中一切法也。漸謂三藏、方等、般若一切法也。三道,即三乘。四果,即羅漢、支佛、菩薩、佛也。此等諸法,名為無量。實相名義處。從一義處,出無量法。得與無量法入一義處作序(序,開頭)。譬如算者,從一算下諸算,除諸算歸一算。由下故除,下為除序。開為合序,亦復如是。從一派(分)諸,收諸歸一。教菩薩法者,無量義處,用(以)教菩薩也。佛所護念者,無量義處,佛自所證得,雖欲開示,而眾生根鈍,久默斯要,不務速說,故言護念。

  己二入定瑞

  佛說此經已,結跏趺坐,入於無量義處三昧。身心不動。

  跏趺坐者,古往諸佛及弟子盡行此法故。令人恭敬,可(合)人天意故(世界悉檀)不與世儀外道同。(為人)能破魔軍故。(對治)能發三菩提心故。(第一義)說經已入三昧者,慧定相成(相輔相成),非禅不智(智則不深),故先入定。非智不禅,(禅則不寂)故先說法。即(不離之意)智而禅,即禅而智。先後入出,無有隔礙。疑者雲,若未說無量義,可入此定。說此經已,何故又入定?釋言,是為法華作序(開頭)耳。何者?若不先開,則後無所合。先入開定,為合定作序,故稱(入定)為瑞相也。問,瑞相本談奇異之事,說法、入定,佛之常儀,何得為瑞?(怎得說瑞)答,說法雖竟,由即入定,時眾未散,肅(穆)有所待,故知前之說法,舉眾來集,待於後聞。此事奇特,與常說不同,何意(怎說)非瑞。又,文殊引古佛說法華,皆有六瑞,若昔非瑞相,何以證今。今古同然,豈非瑞耶!

  己三雨華瑞

  是時天雨曼陀羅華,摩诃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诃曼殊沙華,而散佛上、及諸大眾。

  四華,舊翻白華,大白華。赤華,大赤華。或翻適意,大適意。柔軟,大柔軟。白華表十住,開佛知見。大白華表十行,示佛知見。赤華表十回向,悟佛知見。大赤華表十地,入佛知見。四十位皆是佛因。是因從中道第一義生。故從天而雨。因有趣果之義,故散佛上。如此因果,誰當感(因)剋(果),只是此會時眾,故言及諸大眾。

  己四地動瑞

  普佛世界,六種震動。

  六,表圓教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等覺、妙覺,凡六番破無明也。無明磐礴,(廣大貌)未曾侵毀。方將破壞,故動地以表之。優婆塞清淨行經雲,菩薩(指太子)生時,動地。示此生已盡,無復煩惱。一切眾生應得道者,煩惱將滅,故動。即此義也。六種者,舊雲,動、起、湧、震、吼、覺。搖飏不安名動。自下升高名起。凹凸出沒名湧。隱隱有聲名震。砰磕發響名吼。令物驚悟名覺。新雲,動、踴、擊、震、吼、爆。擊如打搏。爆若火聲。前三種是從形(說),後三種是從聲(說)。經論但略雲震動,即形聲各標一也。一一中又有三,謂動,遍動,等遍動。當處動為動。四天下動為遍動。大千動為等遍動。馀五(種)亦爾,合十八震動。

  己五眾喜瑞

  爾時會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及諸小王、轉輪聖王。是諸大眾,得未曾有,歡喜合掌,一心觀佛。

  優婆塞,此雲近事男。優婆夷,此雲近事女。禀受三歸五戒,親近承事三寶者也。夜叉,此雲捷疾。亦雲勇健。亦雲暴惡。飛行鬼名。摩睺羅伽,此雲大腹行。馀如前釋。人非人者,四眾為人,八部為非人。此句總結也。小王,如十六國王,乃至聚落主等。轉輪聖王有四,一金輪王,王四天下。二銀輪王,王三天下。(除北洲)三銅輪王,王二天下。(除北、西二洲)四鐵輪王,王南洲。問,佛在世時,(以佛出於金輪王世時)何得有四輪王?答,應聞法華經者,皆從他土來集也。問前同聞中,何以不列?答,同聞證信,皆非聊爾之人(等閒之輩)多是影響發起二類。今則普及當機結緣眾,不應為難。(情況不同,不應問難)。眾見雨華地動,知甘露法雨將降,故欣喜踴躍也。問,喜怒人之常情,何得稱瑞?答,天華悅眼,地動震心。華地是外瑞,心喜是內瑞,非常之喜,而能(大眾合掌)一心觀佛,何得非瑞。

  己六放光瑞

  爾時佛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世界,靡不周遍。

  放光,表應機設教,破惑除疑也。白毫者,觀佛三昧海經雲,佛初生時,牽長五尺。苦行時,長一丈四尺。得佛時,長一太五尺。其毫中表俱空,白如琉璃筒。內外清淨。從初發心,中間行行,種種相貌,乃至入涅槃,一切功德,皆現毫中。毫在兩眉之間,即表中道常也。其相柔軟,表樂。卷舒自在,表我。白即表淨。放光破暗,表中道生智慧。光照此土他土,表自覺覺他。今經白毫放光,正表中道實相。故文殊雲,今佛放光明,助發實相義。又,光照此土他土十法界事,正表十法界無非一實相印所印。東方者,諸方之始。表十住是始位。跡門說法,令生身菩薩朗然見理,入於圓住,開佛知見。舉初即知中後,故雲,靡不周遍。萬八千世界者,如華嚴所照,動以剎塵數計。此何其少。特表十八界各具百界千如,為萬八千。此等無非佛慧境界耳。又,所照萬八千土,皆是五濁機緣,備須為實施權,開權顯實者,得與此土釋迦例同。夫光照東方,因光得見他土六瑞。所謂六趣眾生,諸佛說法,三乘修得,涅槃起塔等,如此十界,若相若性若體若力若作若因若緣若果若報,從本至末,炳然齊現於一光中。橫該無際,豎徹始終。如鏡中像,如水中月。言有不有,言空不空,光外無土,土外無光。上根利智,正可向此處頓了同體權實,非權非實。為未了者更作三周巧說。(即法說、譬說、宿世因緣說)有人雲,一光東照,妙體全彰,庶幾得之。初此土六瑞竟

  戊二他土六瑞。即是此土第六放光瑞中所見境界。分為六。初見六趣瑞,二見諸佛瑞,三聞說法瑞,四見四眾得道瑞,五見菩薩行行瑞,六見諸佛涅槃瑞。

  己初見六趣瑞

  下至阿鼻地獄,上至阿迦尼吒天。於此世界,盡見彼土六趣眾生。

  阿鼻,此雲無間。最在世界之下。阿迦尼吒,此雲色究竟。最在色界之上。此承上文光照東方萬八千土。照彼阿鼻乃至色究竟天,無不盡於光中顯現。故時會大眾,即於此界盡見彼土六趣眾生。所謂地獄鬼畜修羅人天也。此現彼土五濁與此土同。

  己二見諸佛瑞

  又見彼土現在諸佛

  此現彼土諸佛,為五濁故,出現於世。與此土釋迦佛出世同。

  己三聞說法瑞

  及聞諸佛所說經法。

  此現彼佛初從無相一法,非頓而頓,演大華嚴。與此土釋迦佛說華嚴經意同。

  己四見四眾得道瑞

  並見彼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諸修行得道者,

  此現彼佛非漸而漸,為鈍根人說三藏法。四眾依之得出世四果(須陀洹、須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道。與此土釋迦佛說三藏教意同。

  己五見菩薩行行瑞

  復見諸菩薩摩诃薩,種種因緣,種種信解,種種相貌行菩薩道。

  此現彼佛非漸而漸,為大乘人說方等般若諸大乘經,與此土釋迦佛說二酥(生酥、熟酥)教意同。昔種四教善根為因,今禀四教法門為緣,四教各有信解以為能感,修行四教,(一一教)復各四門,故雲,種種相貌。

  己六見諸佛涅槃瑞

  復見諸佛般涅槃者,復見諸佛般涅槃後,以佛捨利起七寶塔。

  此現彼佛施化事畢,收無量法還歸一法。示滅息化,乃至起塔而作佛事。是則始從出世,終於像法。一代所作權實利益。光照彼土,炳然在目。以彼例此,前五(瑞)既同,後一豈別。當知釋迦從初成道,於一無相法,出無量法。非頓而說頓,非漸而說漸。其事已竟。今日必當收無量法,還入一法。開權顯實,唱言入滅。與彼土同也。問,光中何以不現彼土說法華經?答,若使彰灼顯現其事,則不成序。亦不能使眾會疑念,彌勒發問,文殊忖答。則本跡二說,無由發起。何以剋致現在滅後無邊利益。雖然,如來說默,皆具四悉。入定四悉。單被上上根人。說法四悉,三根普被。入定四悉,唯局現在(時會大眾)。說法流通四悉,普及未來也。捨利,或雲室利羅,此翻靈骨。塔,具雲塔婆。或雲,窣堵波。此翻方墳。或翻圓冢。亦翻高顯。丁二現瑞序竟。

  丁三疑念序二。初彌勒疑念,二大眾疑念。

  戊今初

  爾時彌勒菩薩作是念:‘今者、世尊現神變相,以何因緣而有此瑞。今佛世尊入於三昧,是不可思議、現稀有事,當以問誰,誰能答者。’復作此念:‘是文殊師利、法王之子,已曾親近供養過去無量諸佛,必應見此稀有之相,我今當問。’

  彌勒有三念。初今者下,是正念六瑞。(今者、世尊現神變相,以何因緣而有此瑞。)二今佛下,是念問誰。(今佛世尊入於三昧,是不可思議、現稀有事,當以問誰,誰能答者。)三復作下,是念文殊。(復作此念:‘是文殊師利、法王之子,已曾親近供養過去無量諸佛,必應見此稀有之相,我今當問。’)神變者,神名天心,即是天然內慧。變名變動,即是六瑞外彰。彌勒不測外變,亦不知內慧。故興疑念,此是尊極(如來)境界,所以彌勒不知。然彌勒植善既多,(乃久修大士),何容不仿佛知。(為啟法華大教),隱明示暗,權言不知耳。問,一切菩薩皆法王子,何以獨推文殊?答有二義。一於法王子中,德推文殊。二諸經中文殊並為菩薩上首。

  戊二大眾疑念

  爾時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諸天龍、鬼神等,鹹作此念:‘是佛光明神通之相,今當問誰?’

  大眾有二疑念。一正念六瑞,二念問誰。丁三疑念序竟

  丁四發問序二。初長文,二偈頌。

  戊初中二。初經家述。二正發問。己今初

  爾時彌勒菩薩,欲自決疑,又觀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諸天龍、鬼神、等,眾會之心,

  雙述自他二疑。如文(可解)。

  己二正發問

  而問文殊師利言:‘以何因緣、而有此瑞、神通之相,放大光明,(問此土)照於東方萬八千土,悉見彼佛國界莊嚴?(問他土)’

  雙問此土他土。如文可解。

  戊二偈頌二。初頌上問,二頌請答。為何說長行已再述偈頌。據龍樹毗婆沙論雲,一隨國土情況。天竺(即印度)有散華、貫華之說。散華即長文,貫華即偈頌。二隨眾生樂欲不同,有樂散說(即長文),有樂章句(即偈頌)三隨生解因緣不同,或易於散說得解,或易於章句得解。四隨眾生根利鈍而設。利者一聞即悟,鈍者再說方悟。(再聞偈得悟)又表佛殷勤重說。(對重點內容,偈文重說)。又,為眾集前後,(到有前後)故有偈頌也,(為未聞長文者,重說偈頌)

  己初頌上問二。初問此土六瑞,二問他土六瑞。庚今初

  於是彌勒菩薩欲重宣此義,以偈問曰:

  文殊師利,導師何故、眉間白毫,大光普照。

  雨曼陀羅、曼殊沙華,栴檀香風,悅可眾心。

  以是因緣,地皆嚴淨,而此世界、六種震動。

  時四部眾、鹹皆歡喜,身意快然,得未曾有。

  長文總問此土六瑞,偈中長有(多出)香風地淨(內容),而無(長文)說法入定。文偈互補也

  庚二問他土六瑞為六。初問六趣眾生,二問見彼佛及聞說法,三問他土四眾,四結前開後,五問他土修菩薩行,六問他土供養捨利。即是問佛涅槃。辛今初

  眉間光明,照於東方,萬八千土,皆如金色,

  從阿鼻獄、上至有頂。諸世界中,六道眾生,

  生死所趨、 善惡業緣、受報好丑,於此悉見。

  六道眾生,是能趣之假名。生死,是所趣之五陰。(色身)善惡業緣,是趣因。好丑,是趣果也。有頂,謂三有之頂,原指非想非非想天。(但)長文雲,阿迦尼吒天。蓋指色究竟天也。因無色界,既無形色,光照所不及,故不可見。

  辛二問見彼佛及問說法

  又睹諸佛、聖主師子、演說經典,微妙第一。

  其聲清淨,出柔軟音,教諸菩薩、無數億萬,

  梵音深妙,令人樂聞。各於世界,講說正法、

  種種因緣。以無量喻,照明佛法,開悟眾生。

  別地圓住,名之為聖。佛復最尊,故名聖主。說大乘法,決定無畏,故名師子。頓教純大,故雲第一。诠中道理,故聲清淨。順實相法,故音柔軟。無二乘眾,故雲教諸菩薩。所诠次第三谛為深,圓融三谛為妙。稱理當機,故雲令人樂聞。遍在七處九會,故雲各於世界。兩教(正說圓兼明別)八門,故雲種種。不涉三乘,故名佛法。聞者即入佛慧,故名開悟。正與此土華嚴教同。

  辛三問他土四眾

  若人遭苦,厭老病死,為說涅槃,盡諸苦際。

  若人有福,曾供養佛,志求勝法,為說緣覺。

  若有佛子、修種種行,求無上慧,為說淨道。

  若人遭若者,開聲聞乘也。遭苦而能遍厭三界生老病死,兼能厭集(煩惱),乃能感佛,為說涅槃,從此修出世道,永盡苦際。所謂知苦故斷集,慕滅故修道也。若人有福者,開辟支佛乘也。支佛百劫種福,故雲有福。觀十二因緣而得覺悟,故名緣覺也。若有佛子者,開事六度菩薩乘也。有大慈悲,堪紹佛種,故名佛子。六度事廣,名種種行。志求作佛,名無上慧。六度中無六蔽,故名淨道。此以道谛為初門,正與此土三藏教中三乘意同。

  辛四結前開後

  文殊師利,我住於此,見聞若斯,及千億事,

  如是眾多,今當略說。

  見聞若斯,是結前。今當略說,是開後。

  辛五問他土修菩薩行。正與此土方等般若諸大乘教意同。文分為三。初總問,二次第問,三雜問。次第擬同此土漸教,雜問擬同此土不定教也。

  壬今初

  我見彼土,恆沙菩薩,種種因緣、而求佛道。

  恆沙具雲恆河沙。亦雲殑伽沙。阿耨達池。東銀牛口,流出殑伽河。南金象口,出信度河。西琉璃馬口,出縛芻河。北頗胝迦師子口,出徙多河。殑伽河沙細而多,佛說法處近此河,故以為喻。

  壬二次第問為六。初問施,二問戒,三問忍,四問進。五問禅,六問慧。癸今初

  或有行施, 金銀珊瑚、真珠摩尼、砗磲瑪瑙、金剛諸珍,奴婢車乘、寶飾辇輿,歡喜布施。回向佛道,願得是乘,三界第一,諸佛所歎。或有菩薩,驷馬寶車、欄楯華蓋、軒飾布施。 復見菩薩,身肉手足、及妻子施,求無上道。又見菩薩,頭目身體、欣樂施與,求佛智慧。

  初四偈,是問捨財。第五偈,是問捨身。身肉手足,是內身。妻子,是外身。第六偈,是問捨命。捨頭目即捨命也。

  癸二問戒

  文殊師利,我見諸王,往詣佛所、問無上道,便捨樂土、宮殿臣妾,剃除須發、而被法服。

  約出家論持戒,比丘戒最尊。以五篇七聚,於諸戒中最尊最貴故。又出家約諸王者,以貴例賤,以勝概劣。非謂戒度局在人王(始為尊也)。

  癸三問忍

  或見菩薩,而作比丘,獨處閒靜,樂誦經典。

  (獨處)閒林邃谷,惡人惡獸,耐忍無嗔,即生忍。自節守志,即苦行忍。誦經求佛,即第一義忍。

  癸四問進

  又見菩薩,勇猛精進,入於深山,思惟佛道。

  此如太子雪山苦行之類。

  癸五問禅

  又見離欲,常處空閒,深修禅定,得五神通。又見菩薩,安禅合掌,以千萬偈、贊諸法王。

  初一偈,問修世間淨禅及觀練熏修等禅。第二偈問出世上上禅。所謂首楞嚴三昧,不起滅定,現諸威儀者也。初中言離欲者,離下界煩惱,得根本初禅,此禅則淺,故但得五通耳。

  癸六問慧

  復見菩薩,智深志固,能問諸佛,聞悉受持。又見佛子,定慧具足,以無量喻、為眾講法,欣樂說法、化諸菩薩,破魔兵眾、而擊法鼓。

  初一偈,是問自行。次二偈,是問化他也。慧窮理本,名為智深。誓願廣堅,名為志固。此即具二莊嚴(智慧誓願),故能問能持也。定慧具足者,二乘定多,菩薩慧多,惟佛則等。又空觀定多,假觀慧多,中觀則等。無量喻,謂諸教中種種種譬喻,助顯第一義也。擊法鼓者,既破魔已,轉於四教四種(頓漸秘密不定)*輪也。壬二次第問竟

  壬三雜問為七。初問禅,二問進,三問戒,四問忍,五更問禅,六問施,七問慧。癸今初

  又見菩薩,寂然宴默,天龍恭敬,不以為喜。又見菩薩,處林放光,濟地獄苦,令入佛道。

  初一偈,問入捨禅,即是自行。次一偈,問入悲禅,即是化他。捨禅者,第四禅也。亦可(指)別圓教忘懷之捨。忘彼禅故,名之為捨。悲禅者,婆沙雲,初禅修悲易,二禅修喜易,三禅修慈易,四禅修捨易。此中悲禅,既雲化他。豈獨(指)初禅。放光濟苦者,如思益經,網明菩薩放光,遍照十方阿僧祇國,一切煩惱,一切疾病,遇光安樂。

  癸二問進

  又見佛子,未嘗睡眠,經行林中,勤求佛道。

  此如般舟念佛等法門也。般舟,此雲佛立。九十日中,常行不坐不臥,除睡眠,最稱精進。部在方等。今雲勤求佛道,揀藏通二乘。

  癸三問戒

  又見具戒,威儀無缺,淨如寶珠,以求佛道。

  威儀無缺,即初不缺戒。淨如寶珠,即第十具足戒,十戒名出大智度論。初不缺戒,謂重罪無犯。若犯重罪,如浮囊缺失故。二不破戒,謂中罪無犯。若犯中罪,如浮囊殘破故。三不穿戒,謂小罪無犯。若犯小罪,如浮囊穿穴(小孔)故。此三屬律儀戒。四不雜戒,謂不起惡覺,(惡念)若起惡覺,則身口雖淨,意雜煩惱故。此一是定共戒。五隨道戒,如初果耕地,蟲離四寸等。六無著戒,如羅漢於三界六塵永無貪著等。此二是道共戒。亦是真谛戒也。七智所贊戒,謂善能出假,涉俗利生,故為智人所贊。八自在戒,謂游戲神通,逆順示現(其相),而於性遮無所違犯,故恆得自在。此二是俗谛戒也。九隨定戒,謂不起滅定,現諸威儀。十具足戒,謂戒波羅蜜,畢竟圓滿,無法不備。此二是中道第一義戒也。今雲以求佛道,亦揀(律儀、定共)兩種二乘。

  癸四問忍

  又見佛子,住忍辱力,增上慢人, 惡罵捶打,皆悉能忍,以求佛道。

  統論生法二忍,四教(淺深)不同。觀(生忍法忍)二境,即空、假、中,圓(教)也。今獨舉惡罵捶打為所忍境,舉難況易耳。

  癸五更問禅

  又見菩薩,離諸戲笑、及癡眷屬,親近智者,

  一心除亂,攝念山林、億千萬歲,以求佛道。

  離戲笑,是卻掉悔蓋。離癡眷屬,是除嗔蓋。近智者,是除疑蓋。一心除亂,是卻貪蓋。攝念山林,是除睡蓋。初六句,明所離。後二句,明離意。(以求佛道)

  癸六問施

  或見菩薩,肴膳飲食、百種湯藥、施佛及僧。

  名衣上服、價值千萬,或無價衣,施佛及僧。

  千萬億種、栴檀寶捨、眾妙臥具、施佛及僧。

  清淨園林、華果茂盛、流泉浴池、施佛及僧。

  如是等施,種果微妙,歡喜無厭,求無上道。

  初四偈,明四事供養。後一偈,明施供意。(求無上道)初一偈,是飲食醫藥二事。第二偈,是衣服。第三第四兩偈,皆臥具攝。無上道,通四教。

  癸七問慧

  或有菩薩,說寂滅法,種種教诏, 無數眾生。

  或見菩薩,觀諸法性、無有二相,猶如虛空。

  又見佛子,心無所著,以此妙慧、求無上道 。

  初一偈,不可說而說般若。次一偈,不可觀而觀般若。後一偈,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即是說不可說,觀不可觀而論般若也。五問他土修菩薩行竟

  辛六問他土供養捨利。即是問佛涅槃。

  文殊師利,又有菩薩,佛滅度後,供養捨利。

  又見佛子,造諸塔廟、無數恆沙,嚴飾國界,

  寶塔高妙、五千由旬,縱廣正等、二千由旬。

  一一塔廟,各千幢幡,珠交露幔,寶鈴和鳴。

  諸天龍神、人及非人,香華伎樂,常以供養。

  文殊師利,諸佛子等,為供捨利,嚴飾塔廟,

  國界自然,殊特妙好,如天樹王,其華開敷,

  初一偈,總標佛滅供養捨利。第二偈,明塔數。第三偈,明塔量。(高廣大小)第四偈,明塔莊嚴。第五偈,明供養。第六第七兩偈,結歎嚴飾也。天樹王,即波利質多樹。初頌上問竟

  己二頌請答二。初舉疑述請,二釋四伏難。庚今初

  佛放一光。我及眾會,見此國界,種種殊妙,

  諸佛神力、智慧稀有,放一淨光,照無量國。

  我等見此,得未曾有。佛子文殊,願決眾疑,

  初一偈,舉見此土(放光中所見)事。白毫表中道,為諸法本。故先舉之。種種殊妙,即六瑞也。第二偈,舉見他土事。他土六瑞皆由放光見。光復由於神力智慧也。第三偈,正請答釋。此者,指兩土六瑞。得未曾有者,與前華嚴乃至般若(所見),鹹皆有異也。

  庚二釋四伏難

  我等見此,得未曾有。佛子文殊,願決眾疑,

  四眾欣仰、瞻仁及我,世尊何故,放斯光明。

  佛子時答,決疑令喜,何所饒益、演斯光明。

  佛坐道場、所得妙法,為欲說此,為當授記,

  示諸佛土 眾寶嚴淨、及見諸佛。此非小緣,

  文殊當知。四眾龍神,瞻察仁者、為說何等。

  初四偈,正釋伏難。後一偈,結請(答)也。言伏難者,文殊內心構思成難,不肯時答。(即時作答)其意有三。一此瑞希奇,不可倉卒輕判。(輕率作出判斷)。二(法會)智眾如海,謙光推高(謙讓於高明作答)。三靳固前卻,(固惜推卻在前)生眾渴仰。故以伏難潛而拒之。彌勒彰灼(明白)釋難(求文殊作答),意亦有三。一瑞大故,眾疑亦大,若不為釋,憂疑在懷,妨聞正說。二眾海雖多,機在仁者。(眾人如海,多信仁者所說)。三阖眾瞻仁(大眾目瞻仁者),故知注誠殷重(所在)。請令時答也。初伏難者,因正請生。請雲,佛子文殊。願決眾疑。文殊從此起初伏難:汝雲眾疑,眾未曾疑。若疑應問,(眾若有疑,應自問)。眾既不疑,我何所決。(我決什麼疑)。彌勒即以第一偈釋雲:四眾欣仰,瞻仁及我。瞻我,欲令我問。瞻仁,欲使仁者答也。文殊因此起第二伏難:眾同有疑,不易可答,(回答非易)。待佛出定,自當(為眾)決疑。彌勒即以第二偈釋雲:若有疑在懷,憂惱不泰(不安)。未知如來何時起定,故須時答令喜。時答者,催促令其即答也。文殊因此起第三伏難:我與仁者,同居學地,欲測佛意,幸共籌量(望共商量)。獨令我答,於理不可。彌勒即以第三偈釋雲:我亦踟蹰思忖,(佛現瑞)為說道場妙法?為當授記耶?文殊因此起第四伏難:若如汝說,即是釋疑,何煩我決(何勞我再為決疑)。彌勒乃以第四偈釋雲:此非小緣,安得以我猶豫(不能決定)之心而判大事。文殊至此,伏難既窮,謙光亦止(不再謙虛)。故後一偈,結請答也。四發問序竟

  丁五答問序二。初長文,二偈頌。戊初中四。初惟忖答,二略舉曾見以答,三廣舉曾見以答,四分明判答。己今初

  爾時文殊師利,語彌勒菩薩摩诃薩、及諸大士,善男子等:‘如我惟忖,今佛世尊欲說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擊大法鼓,演大法義。

  善男子者,開七方便(藏通二教菩薩,別三賢位)為善。堪聞獨妙(法)為男。猶雲善丈夫也。通四教,今須在圓。惟者,思惟。忖者,忖量。惟今(見)如昔(見)。忖昔(境)如今(境)。然文殊古佛(再來),豈有不知,跡示思惟耳。欲說大法者,答說法瑞。惟昔諸佛說無量義之後,開權顯實,收無量歸一。忖於今佛既說無量義已,亦應開顯,會無量歸一。一者,大法也。雨大法雨,答雨華瑞。惟昔諸佛天雨四華之後,普入圓因,住行向地。忖於今佛雨華之後,亦必皆成佛因,住行向地也。吹大法螺者,吹螺改號,答大眾心喜瑞。惟昔四眾,見瑞歡喜,得未曾有。障除機動。(業障除宿機動)即改人、教、行、理,皆一。(謂改成四一機)忖今眾喜,亦應障除機動,改前人教行理。(亦成四一之機)。擊大法鼓,答地動瑞。惟昔地動已後,即有六番破無明賊,忖於今佛地動已後,亦應有六番破無明惑。演大法義,答放光瑞。惟昔諸佛放白毫光,後說法華,彼此道同。忖於今佛放光已後,亦應說法華經。廣明五佛道同也。此惟忖答,是答此土六瑞。

  己二略舉曾見以答

  諸善男子,我於過去諸佛,曾見此瑞,放斯光已,即說大法。是故當知今佛現光,亦復如是,欲令眾生,鹹得聞知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故現斯瑞。

  此略舉曾見。但明放光一事,即是答他土六瑞。以他土六瑞,皆是放光所照故也。聞,指信行。知,指法行。一切世間難信之法者,所謂收無量歸一,令開示悟入,改人教行理(皆一),六番破無明,顯諸佛道同等,非九法界機所能信也。

  己三廣舉曾見以答。即雙答此土他土問也。彌勒因光橫見東方以為問,文殊豎見多佛以為答,正顯十方三世諸佛道同。文為三。初引佛同,次引二萬佛同,三引最後佛同。庚初中三。初時節,二標名,三說法。辛今初

  諸善男子,如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

  辛二標名

  爾時有佛,號日月燈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爾時者,過去不可思議劫前時也。夫時無實法,依於色心分位假立。隨俗分別,不壞假名。世界悉(檀)也。聞無量劫,則知生死事長,生厭離心。為人悉(檀)也。劫前有劫,不生斷見,劫復一劫,不生常見。對治悉(檀)也。觀彼久遠,猶若今日。十世古今,不離當念。第一義(悉檀)也。佛出彼時,亦說三乘,則與今佛出五濁同。日月燈明,是別號。如來等是通號。一切諸佛,皆有通別二號。別號日月燈明者,日表慧,月表定,即自行德。燈明是化他德。又,日月燈,表一心三智。當知前佛後佛自行同,化他同。一心三智同。通號如來等者,梵語多陀阿伽度,亦雲怛闼阿竭,此翻如來。梵語阿羅诃,此翻應供。梵語三藐三佛陀,此翻正遍知。亦翻等正覺。梵語鞞侈遮羅那三般那,此翻明行足。梵語修伽陀,此翻善逝。亦翻好去。梵語路伽憊,此翻世間解。梵語阿耨多羅,此翻無上士。梵語富樓沙昙藐婆羅提,此翻調御丈夫。梵語捨多提婆摩【少/兔】捨喃,此翻天人教師。梵語佛陀,此翻知者,覺者。梵語路迦那他,此翻世尊。謂具上十號真實功德,故為一切世間之尊。

  辛三說法

  演說正法,初善、中善、後善,其義深遠,其語巧妙,純一無雜,具足清白梵行之相。為求聲聞者、說應四谛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為求辟支佛者、說應十二因緣法。為諸菩薩、說應六波羅蜜,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種智。

  此明昔佛為實施權,說頓說漸,開權顯實,同歸非頓非漸。與今光中所見同。亦與釋迦佛說法同也。初雲演說正法,指頓教法。初中後三善,約頓教序正流通三段。其義深遠,即頓教了義,二乘不能測其底邊也。其語巧妙,即頓教之文,會理直說,悅菩薩心也。純一無雜,謂頓教不與二乘共也。具足者,頓教明滿字法門。清白者,頓教無二邊(有無)瑕穢。梵行者,頓教無緣慈也。已上是明昔佛說頓,與今佛說華嚴同。酬(答)上聖主師子演說經法微妙第一之問也。次雲為求聲聞等者,是明昔佛施三(乘),與今佛說三藏乃至方等般若意同。酬上若人遭苦,乃至佛子修種種行之問也。四谛具有四種(生滅、無生、無量、無作)今為聲聞,且說生滅相應之法。所謂三界果報,實苦,不可令樂。煩惱及業,真是苦因,更無異因。因滅則果滅,乃為究竟安樂。滅苦之道,惟戒定慧,更無馀道也。(十二)因緣亦有四種(思議生滅、思議不生滅,不思議生滅、不思議不生滅)今為辟支,且說思議生滅相應之相。所謂無明、行,是能引支。識、名色、六入、觸、受,是所引支。愛、取、有,是能生支。生、老、死,是所生支。所引所生即苦谛,能引能生即集谛,無明滅乃至老死滅,是滅谛,觀因緣智,即道谛。聲聞根鈍,故為總相說四谛法。辟支稍利,故為別相說因緣法。六波羅蜜亦诠四教(事六度、理六度、不思議六度、稱性六度)蓋從初說頓,即令眾生得成一切種智,其未成者,循循善誘。以三藏、通、別,兼但對帶等種種方便而成熟之。或定不定,或顯或密,事非一概,來至法華,則若聲聞若辟支若事度,乃至若華嚴中所兼之別,無不令得無上菩提,成就一切種智也。此即酬上光中見他土佛涅槃起塔之問。以光中但見他土涅槃佛事,不見他土法華會席。因此致疑,成發起序。今引古事同。顯此法華為最後了義極談。過此以往,更無可說。唯有非滅唱滅而已。一代時教,究竟結歸獨在此經。三世十方,無不鹹爾。稱之為妙,豈徒然哉!初引一佛同竟

  庚次引二萬佛同

  ‘次復有佛、亦名日月燈明,次復有佛、亦名日月燈明,如是二萬佛、皆同一字,號日月燈明,又同一姓,姓頗羅墮。彌勒當知,初佛後佛,皆同一字,名日月燈明,十號具足。所可說法,初中後善。

  前佛後佛,無不施頓施漸,會入非頓非漸。而文殊巧說,不事繁文。故於初佛廣明頓漸已同。於今二萬諸佛,但明名同,姓同,及十號同。說法善同。至最後佛,方乃廣明現同及當同也。頗羅墮者,此翻捷疾,亦翻利根,亦翻滿語。婆羅門姓。

  庚三引最後佛同。又三。初曾見事與今已同,二曾見事與今現同,三曾見事與今當同。辛今初

  其最後佛,未出家時、有八王子,一名有意,二名善意,三名無量意,四名寶意,五名增意,六名除疑意,七名向意,八名法意。是八王子,威德自在,各領四天下。是諸王子,聞父出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悉捨王位,亦隨出家,發大乘意,常修梵行,皆為法師,已於千萬佛所、植諸善本。

  昔佛八子,今佛一子。數雖不等,並出同居之土。有子事同,一八緣別,各領四天下,是金輪王。

  辛二曾見事與今現同二。初現瑞同,二疑念同。壬初又二。初此土六瑞同,二他土六瑞同。癸今初

  是時日月燈明佛說大乘經,名無量義、教菩薩法、佛所護念。說是經已,即於大眾中、結跏趺坐,入於無量義處三昧,身心不動。是時、天雨曼陀羅華,摩诃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诃曼殊沙華,而散佛上、及諸大眾。普佛世界,六種震動。爾時會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及諸小王、轉輪聖王、等。是諸大眾,得未曾有,歡喜合掌,一心觀佛。爾時如來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佛土,靡不周遍。

  癸二他土六瑞同

  如今所見、是諸佛土。

  但雲如今所見,文略義周矣。初現瑞同竟

  壬二疑念同

  彌勒當知,爾時會中,有二十億菩薩、樂欲聽法。是諸菩薩,見此光明、普照佛土,得未曾有,欲知此光所為因緣。

  既雲欲知此光所為因緣。理應亦有發問、答問二序。不俟費辭也。(略不重說也)二曾見事與今現同竟

  辛三曾見事與今當同五。初因人說法同,二時節同,三唱滅同,四授記同,五滅後通經同。壬今初

  時有菩薩,名曰妙光,有八百弟子。是時日月燈明佛從三昧起,因妙光菩薩、說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昔佛起定,因妙光菩薩說經。今佛起定,因捨利弗說經。捨利弗為羅睺師,昔妙光為八王子師。故雲同也。又捨利弗既得授記,實是菩薩。昔妙光聞法華時,何必不示作聲聞。(換言之,亦可示作聲聞而實是菩薩)

  壬二時節同

  六十小劫、不起於座。時會聽者、亦坐一處,六十小劫、身心不動,聽佛所說,謂如食頃。是時眾中,無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懈倦。

  此與下文五十小劫謂如半日同也。佛力所加,故令忘長見短。

  壬三唱滅同

  日月燈明佛於六十小劫說是經已,即於梵、魔、沙門、婆羅門、及天、人、阿修羅、眾中,而宣此言,如來於今日中夜,當入無余涅槃。

  昔說法華,即唱入滅。今佛於寶塔品中亦言如來不久當入涅槃。化道已足,唱滅事齊也。梵,是色界主,魔,是欲界主。沙門,此雲勤息。出家之都(總)名。婆羅門,此雲淨裔。亦雲梵志。在家之尊姓。天人阿修羅,略舉三善道,並皆從勝。取其易入佛法耳。

  壬四授記同

  時有菩薩,名曰德藏,日月燈明佛即授其記。告諸比丘:“是德藏菩薩,次當作佛,號曰淨身,多陀阿伽度、阿羅诃、三藐三佛陀。”

  今雲授補處記(日月燈明佛授德藏菩薩次當作佛之記),則與釋迦授彌勒記同也。問,法華中不曾授彌勒記,豈應引同。(豈能引證事同)答但得彼(佛)此(佛)一代化齊,於義即足。何必拘拘,微細強配。(不應拘泥微細文相差別而說不同)。

  壬五滅後通經同三。初正明入滅,二明滅後通經利益,三結會古今。癸今初

  佛授記已,便於中夜、入無余涅槃。

  授記便入涅槃者,(彼佛)雖復出同居土,五濁未甚,故不必更說大涅槃經。如此土迦葉佛亦於說法華畢,即涅槃也。然無馀涅槃義通大小,略須申明。小乘以果縛尚在,(色身)名為有馀。身智俱灰(灰,滅也)名為無馀。大乘以五住究盡,乃名無馀。(此處指大乘而言)。

  統論涅槃,則有三種。一性淨涅槃。凡聖平等,即法身德。二圓淨涅槃。出障圓明,即般若德。三方便淨涅槃。為眾生故,非生示生,非滅示滅,即解脫德。又,《唯識》明有四涅槃。一自性清淨涅槃。佛與眾生平等共有,不關修得。二有馀依涅槃。謂真如出煩惱障,馀依未滅,(果報色身猶在)三乘初證無學道時所得也。三無馀依涅槃。謂煩惱既盡,苦依亦滅。三乘無學身智(俱)盡時所證也。四無住處涅槃。謂真如兼復出所知障(即無明),大悲般若常所輔翼,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盡未來際,寂而常照,利益眾生也。今以四對三,令義可識。自性清淨,即是性淨。有馀無馀(依),出煩惱障。(斷見思惑)無住(處),出所知障(斷無明)即是圓淨。從體起用,數數唱生唱滅,而實非生非滅,即方便淨。

  癸二明滅後通經利益

  佛滅度後,妙光菩薩持妙法蓮華經,滿八十小劫、為人演說。日月燈明佛八子、皆師妙光。妙光教化,令其堅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諸王子、供養無量百千萬億佛已,皆成佛道,其最後成佛者,名曰燃燈。八百弟子中,有一人、號曰求名,貪著利養,雖復讀誦眾經,而不通利,多所忘失,故號求名。是人亦以種諸善根因緣故,得值無量百千萬億諸佛,供養、恭敬,尊重、贊歎。

  滅後,明通經之時。妙光,明通經之人。八十小劫,明通經(時間)久近。八子及求名等,明通經利益。堅固者,久已先成。求名者,次補佛處。雙顯佛道因緣,全賴師友,亦全由修證。

  癸三結會古今

  彌勒當知,爾時妙光菩薩、豈異人乎,我身是也,求名菩薩,汝身是也。

  結會古今者,近則釋疑,密開壽量也。問,彌勒昔見諸佛,曾聞法華,何故疑問?答,時眾機宜,應須扣發耳。己三廣舉曾見以答竟

  己四分明判答

  今見此瑞、與本無異,是故惟忖,今日如來當說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今昔六瑞既同,惟忖決定不謬。當說大乘,決定前說法瑞也。名妙法蓮華,決定前雨華瑞也。教菩薩法,決定前眾喜瑞也。佛所護念,決定前地動瑞也。答問序中,初長文竟

  戊二偈頌二。初頌廣舉曾見以答,二頌分明判答。己初中二。初頌一佛同,二頌最後佛同。庚今初

  爾時文殊師利於大眾中,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念過去世, 無量無數劫, 有佛人中尊,號日月燈明。世尊演說法, 度無量眾生、無數億菩薩,令入佛智慧。

  此頌上時節名號及說法等。

 

上一篇:《妙法蓮華經會義》摘要卷二
下一篇:妙法蓮華經要解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