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下載 :經咒頌念

 

《妙法蓮華經會義》摘要卷二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妙法蓮華經會義》摘要卷二

  譬喻品第三

  釋此亦二:先總(釋),二別(釋)。總釋者。譬,是比況,喻,是曉訓。托此比彼,寄淺訓深。前長行偈頌,廣明五佛(十方諸佛、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釋迦佛)權實。上根利智,圓聞獲悟。中下之流,抱疑未遣。大悲不已,巧智無邊。更復以類比況,開曉令悟。故言譬喻。別釋者,(有)因緣、約教、本跡、觀心。

  因緣者,以世間父子,譬出世師弟。因於曾有,(昔曾蒙佛結緣下種)聞未曾有。(一乘之法)踴躍歡喜,世界益也。又以世資具(羊鹿牛車),譬出世資具(大白牛車),使蒙佛音教,不失大乘。汝等所行,是菩薩道,為人益也。又以世滅,比出世滅,拔其苦難,令免燒煮。我已得漏盡,聞亦除憂惱。對治益也。又以世不生不滅,比出世不生不滅。乘是寶乘,真至道場。安住實智中,我定當作佛,第一義益也。佛以一音,說於譬喻,巧令中下,得四悉益。故言譬喻品。

  約教者,佛意本贊佛乘,為物機不堪(受),尋念先佛大悲方便。趣於鹿苑,稱歎三車。二乘以下(聲聞)中(緣覺)自濟,恩不及人。(唯自度耳)菩薩駕(水)牛車,運他出火(宅),故名摩诃薩。此三,藏教中譬喻也。又:三人同畏燒煮,聲聞如獐,直去不回。緣覺如鹿母,並馳並顧。(邊奔邊回頭)菩薩如大象,身捍刀箭,全群而出(領全群突圍而出)。此通教中譬喻也。又二乘發心近,緣理淺,智慧弱,但斷通惑(見思)不能盡邊到義(盡際智至法源底),非波羅密。菩薩發心久遠,理深智強,能斷別惑(無明)窮源盡性。故大品雲,二乘如螢火,菩薩如日光。此別教中譬喻也。又:始見我身,聞我所說,即皆信受,入如來慧。如斯之人,易可化度,不令如來生於疲苦。如華嚴中,即事而真,(了達全事即理)不須譬喻。(華嚴經中,非無譬喻,但彼入道,不由於茲)為未入(實)者,四十余年,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今日靈山,決定說大乘,普令一切,開示悟入佛之智慧,不令一人獨得滅度。如今如始。如始如今。無二無異(真如,三際坐斷,始今不二不異)上根利智,聞即能解。不令如來生於疲苦,亦不須譬喻。只為中下之機,踟蹰(不進貌)歧道,故須今日大車譬喻,而得利益。是名圓教中譬喻也。

  本跡者,跡中既有四教譬喻,以跡例本,本初成道,亦應用諸譬喻,成熟眾生。又:為蓮故華等,以譬為本施跡等,具如玄文(玄義中文)。

  觀心者,(因緣生法,即空假中)空如白牛,假如具度(眾寶莊校等)中如車體。(品題應在諸天說偈之後,火宅宅譬喻之前。出經者調卷,故置此耳。)

  初法說周中,有五段文,上來初正法說竟

  己二身子領解二。初經家敘,二身子自陳。庚今初

  爾時捨利弗,踴躍歡喜。即起合掌,瞻仰尊顏。

  踴躍歡喜,敘其內解。合掌瞻仰,敘其外儀也。信解在心,名歡喜。喜動於形,名踴躍。從妙人(指佛)聞妙法,得妙解。內外和合,致此歡喜,即世界(悉檀)釋也。又,改小學大,棄貧事草庵,(喻小果)受富豪家業。(喻得記)今日乃知真是佛子,是故歡喜。此為人(悉檀)釋也。又,憂悔雙遣,疑難並除。內外妨障廓然。(全消)故曰,我已得漏盡,聞亦除憂惱。此對治釋歡喜也。又佛子所應得者,皆已得之,安住實智中,我定當作佛,是故歡喜。此第一義(悉檀)釋也。歡喜踴躍,是總明三業領解歡喜。即起合掌,是身業,瞻仰尊顏,是意業。下文而白佛言,是口業。具明三業領解也。

  庚二身子自陳二。初長文,二偈頌。辛初中三。初標三喜,二釋,三結。壬今初

  而白佛言,今從世尊聞此法音,心懷踴躍,得未曾有。

  今從世尊,標我身親近佛身,故名身喜。聞此法音,依於佛口,聞而歡喜,故名口喜。得未曾有,是我意能解佛意,故名意喜。

  壬二釋者,提昔之失,顯今之得。又,因昔感傷,成今歡喜也。

  所以者何,我昔從佛聞如是法,見諸菩薩受記作佛。而我等不預斯事,甚自感傷,失於如來無量知見。

  (往昔)雖亦從佛聞如是法,而自身不預斯事,則身子去佛遠。故無身喜。所謂雖近而遠者也。又聞猶不聞,故無口喜。甚自感傷,故無意喜。見諸菩薩受記作佛者,正指方等褒圓歎大。復由彈斥(彈偏斥小)所以感傷。

  世尊,我常獨處山林樹下,若坐若行,每作是念,我等同入法性,雲何如來以小乘法而見濟度。

  山林樹下,是思念之所。若坐若行,是思念之儀(四威儀)言同入法性者,藏通(之人)皆以偏真,名為法性。然(昔)正聞三藏(教)時,妄計大士(菩薩)實僅三(阿僧)祇伏惑,自欣(慶幸)先證法性。(非真法性,乃偏真也)良由彼等聞方等(教)時,密得通益。聞說諸法實相,三人(藏通別)皆得。既是同入真谛法性,雲何菩薩便得授記,我等終住小果。所以疑念不決。殊不知依於大乘中道法性,方有受記成佛義也。以小乘法而見濟度,此不聞大法,故無口喜。妄計同入法性,不解權理(偏真誤為法性)故無意喜。獨處坐行,身遠於佛,故無身喜。

  是我等咎,非世尊也。所以者何?若我等待說所因,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必以大乘而得度脫。然我等不解方便隨宜所說,初聞佛說,遇便信受,思惟取證。

  初作念時,意謂如來有偏(心),故以小乘見度(於我)。久久思之,引咎自歸。(歸咎自己)故言是我等咎,非世尊也。所以者何下,釋成己咎。蓋由般若轉教付財時,密得別益。已知界外中道法性,乃是成就無上菩提之正因。而我等根鈍,既不能受擬待於高山先照之時。(指華嚴會不預法席)復以欲速見小,匆匆取證。又不知稍停待方等般若之教。所以引咎自歸。然猶未知所證非為真滅,所行即菩薩道也。不待說所因,即不解實,不解方便隨宜所說,即不解權。無權實妙解,故無意喜。信受初說(四阿含小教),故無口喜。思惟取證偏真涅槃,違遠如來常樂法身,故無身喜。皆以昔失,釋成今得也。二釋竟

  壬三結。結成今日三喜也。文二。初結,二成。癸今初

  世尊,我從昔來,終日竟夜,每自剋責。而今從佛,聞所未聞,未曾有法。斷諸疑誨,身意泰然,快得安隱。

  牒(重申)前引咎自歸。名自剋責。顯今歡喜遍於三業也。從佛,是身近佛身,結身喜。聞法,是金口圓音,結口喜。快得安隱,是意同佛意,結意喜。言聞所未聞者,高山先照,(華嚴會上時)不預法席,所以未聞。三藏權說,不诠中理,所以未聞。方等彈诃,焦(芽)敗(種)無分,所以未聞。般若轉教,但為菩薩,所以未聞。又,三藏但聞偏真,通教但聞即真,別教但聞出於二邊,乃名中道,(即但中)未聞方便即是真實。所以名為未曾有法也。雲何以小見度,是疑佛。是我等咎,是自悔。今不復疑,亦不復悔,所以泰然安隱。

  癸二成

  今日乃知真是佛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

  真是佛子,身則近佛,身喜義成。從佛口生,口喜義成。從法化生,意喜義成。得佛法分,謂分證三德秘藏也。初長文竟

  辛二偈頌三。初頌標,二頌釋,三頌結。壬今初

  爾時捨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聞是法音, 得所未曾有。 心懷大歡喜,疑網皆已除。

  我聞者,即是親從佛聞。雙標身口(喜)也。得未曾有,標意(喜)也。(心懷大歡喜,疑網皆除,總標三業同喜,身意泰然,快得安隱也。)

  壬二頌釋二。初補頌不失,二正頌昔失。癸今初

  昔來蒙佛教, 不失於大乘。 佛音甚希有, 能除眾生惱。

  我已得漏盡, 聞亦除憂惱。

  不失大乘,釋身喜也。佛音希有,釋口喜也。漏盡除惱,釋意喜也。昔元不失,由己迷故,妄謂失耳。

  癸二正頌昔失

  我處於山谷,或在樹林下,若坐若經行,常思惟是事,嗚呼深自責,雲何而自欺。 我等亦佛子,同入無漏法,不能於未來、演說無上道。 金色三十二,十力諸解脫,同共一法中,而不得此事, 八十種妙好,十八不共法,如是等功德,而我皆已失, 我獨經行時,見佛在大眾,名聞滿十方,廣饒益眾生。 自惟失此利,我為自欺诳。

  此頌既聞方等彈斥,密得通益事也。無漏法,即長文所稱法性。謂偏真涅槃,不漏落生死故。

  我常於日夜,每思惟是事,欲以問世尊,為失為不失,我常見世尊,稱贊諸菩薩, 以是於日夜,籌量此是事。今聞佛音聲,隨宜而說法, 無漏難思議,令眾至道場。

  此頌既聞般若轉教,密得別益事也。無漏難思議者,中道法性,不漏落二邊故也。

  我本著邪見,為諸梵志師, 世尊知我心,拔邪說涅槃。我悉除邪見, 於空法得證, 爾時心自謂,得至於滅度。

  此頌初聞佛說,遇便信受,思惟取證也。二頌釋竟

  壬三頌結二。初頌結,二頌成。癸初又三。初正頌結,二追敘疑網,三敘今領解。子今初

  而今乃自覺, 非是實滅度,若得作佛時,具三十二相,天人夜叉眾、 龍神等恭敬,是時乃可謂,永盡滅無余。佛於大眾中, 說我當作佛,聞如是法音,疑悔悉已除。

  作佛具相,結身喜。說我當作佛,結口喜。疑悔除,結意喜也。自覺非實滅度者,但斷見思,出分段,尚有無明及變易(生死)故。若得作佛,轉九界無常五蘊,獲證常樂五蘊。是時五住(見惑一住、思惑三住、塵沙無明合為一住)究盡,二死(分段、變易)永亡,乃可謂真滅也。具相三十二,且舉法身妙色言之。相相無非相海,無非性德圓顯,故名為具。

  子二追敘疑悔

  初聞佛所說, 心中大驚疑,將非魔作佛,惱亂我心耶。

  此明不但方等時生疑,般若時生悔也。於此經中初聞略開三顯一時,尚自驚悔,所以三請不已。

  子三敘今領解

  佛以種種緣、譬喻巧言說,其心安如海,我聞疑網斷。佛說過去世、無量滅度佛, 安住方便中,亦皆說是法。現在未來佛,其數無有量, 亦以諸方便,演說如是法。如今者世尊,從生及出家、得道轉*輪,亦以方便說。世尊說實道,波旬無此事, 以是我定知、非是魔作佛。我墮疑網故,謂是魔所為, 聞佛柔軟音,深遠甚微妙,演暢清淨法。我心大歡喜, 疑悔永已盡,安住實智中。

  此正具領五佛開顯之旨,以結三喜也。初頌結竟

  癸二頌成

  我定當作佛,為天人所敬, 轉無上*輪,教化諸菩薩。

  但頌得佛法分一句,則三喜並成。(即偈文首句)若欲分別者,天人所敬,即身成。轉無上輪,即口成。教化菩薩,即意成也。二身子領解竟

  己三如來述成三。初昔曾教大,二中忘取小,三還為說大。庚初昔曾教大。述其昔來蒙佛教之不謬

  爾時佛告捨利弗:‘吾今於天、人、沙門、婆羅門、等,大眾中說,我昔曾於二萬億佛所,為無上道故,常教化汝,汝亦長夜隨我受學。我以方便引導汝故,生我法中。

  無上道者,十住毗婆沙雲,身無上,謂相好。(初句是果)受持無上,謂自利利他。(身口意)具足無上,謂命見戒。(此二句即大乘六和)智慧無上,謂四無礙。不思議無上,謂六波羅密。(此二句是福智)解脫無上,能壞(煩惱、所知)二障。(證)行無上,謂聖行、梵行。又,身無上,名大丈夫。受持無上,名大慈悲。具足無上,名到彼岸。智無上,名一切智。不思議無上,名阿羅诃。解脫無上,名大涅槃。行無上,名三藐三佛陀。(此七皆從果立)今經明圓(教)通無上道也。長夜隨我受學者,昔雖大化,未破無明,惑暗心中,隨佛受學也。方便引導生我法中者,一是昔以大化,今生大解。二是權以小引,令證小果。

  庚二中忘取小。述其感傷疑悔之由

  捨利弗,我昔教汝志願佛道,汝今悉忘,而便自謂、已得滅度。

  庚三還為說大。述其今日得解不虛

  我今還欲令汝憶念本願所行道故,為諸聲聞說是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三如來述成竟

  己四與授記二。初長文,二偈頌。庚長文為十。初時節,至十法住久近。辛今初

  捨利弗,汝於未來世,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劫,

  辛二因行

  供養若干千萬億佛,奉持正法,具足菩薩所行之道,

  一者供佛。二者持法。乃能具菩薩道,即是滿足福慧二種莊嚴也。

  辛三得果

  當得作佛,號曰華光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具記通別二號。通號已如前釋。別號為華光者,睹佛放光說法華經,最先得記,故獲斯名也。

  辛四國土

  國名離垢,其土平正,清淨嚴飾,安隱、豐樂,天人熾盛。琉璃為地,有八交道,黃金為繩、以界其側。其傍、各有七寶行樹,常有華果。

  先出土名。次明土相。無高下,曰平。無偏衰,曰正。安隱下,明土受用。琉璃下,重明勝相。皆是淨行所感,與諸眾生作增上緣。

  辛五說法

  華光如來、亦以三乘教化眾生。’捨利弗,彼佛出時,雖非惡世,以本願故,說三乘法。

  准同釋迦,故雲亦以。捨利弗下,釋疑也。疑曰,如上所明,佛出五濁,事不獲己,方便說三。今華光佛土清淨若此,胡(何)亦以三乘化耶!釋曰,以本願故。本願者,據大悲空藏經雲,捨利弗曾於六十劫行菩薩道,因婆羅門乞眼退時,願成佛日,開三乘法也。

  辛六劫名

  其劫、名大寶莊嚴。何故名曰大寶莊嚴,其國中以菩薩為大寶故。

  辛七眾數

  彼諸菩薩,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非佛智力、無能知者。若欲行時,寶華承足。此諸菩薩,非初發意,皆久植德本,於無量百千萬億佛所、淨修梵行,恆為諸佛之所稱歎。常修佛慧,具大神通,善知一切諸法之門,質直無偽,志念堅固。如是菩薩、充滿其國。

  辛八壽量

  捨利弗,華光佛、壽十二小劫,除為王子、未作佛時。其國人民,壽八小劫。

  十二小劫,直論其時節耳。然論小劫時分長遠,正可約此土一增一減以明其數。下皆准(此而)知。

  辛九補處

  華光如來過十二小劫,授堅滿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告諸比丘,是堅滿菩薩、次當作佛,號曰華足安行、多陀阿伽度、阿羅诃、三藐三佛陀,其佛國土,亦復如是。

  志念堅固,善知一切法門,故名堅滿。若欲行時,寶華承足,故名華足安行。華光如來以三乘化。而其菩薩殊勝,國土莊嚴若此,奈何世人藐斥三乘,徒誇一實。寧知權實不二之體,寧知開權顯實之宗。

  辛十法住久近

  捨利弗,是華光佛滅度之後,正法住世、三十二小劫,像法住世、亦三十二小劫。

  初長文竟

  庚二偈頌二。初頌長文,二結歎。辛初中八。初超頌得果至八頌法久近。略不頌補處也。壬今初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捨利弗來世, 成佛普智尊,號名曰華光,當度無量眾。

  壬二追頌行因

  供養無數佛, 具足菩薩行、十力等功德,證於無上道。

  壬三頌時節並劫名

  過無量劫已, 劫名大寶嚴,

  壬四頌國土

  世界名離垢,清淨無瑕穢。 以琉璃為地,金繩界其道,七寶雜色樹,常有華果實。

  壬五頌眾數

  彼國諸菩薩,志念常堅固,神通波羅蜜,皆已悉具足。

  於無數佛所,善學菩薩道,

  壬六頌說法

  如是等大士,華光佛所化。

  壬七頌壽量

  佛為王子時,棄國捨世榮,於最末後身,出家成佛道。

  華光佛住世、壽十二小劫,其國人民眾,壽命八小劫。

  壬八頌法住久近

  佛滅度之後,正法住於世,三十二小劫,廣度諸眾生。

  正法滅盡已,像法三十二,捨利廣流布,天人普供養。

  正法住時,有教,有行,有果。與佛在世不異,故雲,廣度諸眾生。像法轉時,有教,有行,而果證則希。但以捨利普作佛事,故名像法也。初頌長文竟

  辛二結歎

  華光佛所為,其事皆如是,其兩足聖尊,最勝無倫匹。

  彼即是汝身,宜應自欣慶。

  四與授記竟

  己五 四眾歡喜二。初長文,二偈頌。庚初中三。初經家敘眾喜,二陳供養,三正領解。辛今初

  爾時四部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等大眾,見捨利弗於佛前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心大歡喜,踴躍無量,

  辛二陳供養

  各各脫身所著上衣、以供養佛。釋提桓因、梵天王、等,與無數天子,亦以天妙衣、天曼陀羅華、摩诃曼陀羅華、等,供養於佛。所散天衣,住虛空中,而自回轉。諸天伎樂、百千萬種,於虛空中、一時俱作,雨眾天華。

  上衣,即貴服。此中通語四眾八部。若就比丘比丘尼言,則是僧伽梨大衣也。西國(印度)比丘,受但三衣法者為多。三衣並不可捨。雲何脫以供佛。例如大品經中,三百比丘聞般若已,皆以僧伽梨而用供養。又,天衣,表寂滅法忍。天華,表大乘妙慧。天樂,表常樂解脫。住虛空中而自回轉者,表因果依正自他,悉依法性自然而轉。

  辛三正領解

  而作是言:‘佛昔於波羅奈、初轉*輪,今乃復轉無上最大*輪。

  先領昔施權,次領今顯實也。純明圓理,故言無上。不同兼但對帶之有上也。絕待無外,故名最大。能開兼但對帶之若大若小,俱成一大也。初長文竟

  庚二偈頌二。初頌開權顯一實,二自述得解隨喜回向。辛今初

  爾時諸天子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昔於波羅奈、轉四谛*輪,分別說諸法,五眾之生滅。

  今復轉最妙,無上大*輪,是法甚深奧,少有能信者。

  五眾,即五陰。陰是苦谛,由集故生。生必尋滅。生滅既滅,名為滅谛。能滅苦集,名為道谛。

  辛二自述得解隨喜回向

  我等從昔來,數聞世尊說,未曾聞如是,深妙之上法。

  世尊說是法,我等皆隨喜。大智捨利弗,今得受尊記,

  我等亦如是,必當得作佛,於一切世間,最尊無有上。

  佛道叵思議,方便隨宜說。我所有福業,今世若過世,

  及見佛功德,盡回向佛道。

  初四句,述解。次十句,隨喜。後四句,回向也。我等亦如是者,如身子之領解,如身子之被述成,如身子之得記也。初法說周竟

  戊二譬說周為四。初此品文,正譬開三顯一。二信解品,明中根領解。三藥草喻品,是如來述成。四授記品,是與受決。己初中二。初請,二答。庚今初爾時捨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今無復疑悔,親於佛前、得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是諸千二百心自在者,昔住學地,佛常教化,言我法、能離生老病死,究竟涅槃。是學無學人,亦各自以離我見及有無見等、謂得涅槃。而今於世尊前、聞所未聞,皆墮疑惑。善哉、世尊,願為四眾說其因緣,令離疑悔。

  此中初(身子)自述無疑。次是諸下,是述同輩有惑。三善哉下,是普為四眾請說。同輩是同行,懷舊故須為請。四眾是化境(教化對象),新運大悲,故普為請也。聞所未聞者,指前法說乃至述成授記,與昔所秉之教,所得之證不同也。因緣者,何故前說三,今說一,須申明其所以然也。

  庚二答為三。初發起,二正譬說,三勸信流通。辛今初

  爾時佛告捨利弗:‘我先不言、諸佛世尊、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說法,皆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是諸所說,皆為化菩薩故。然捨利弗,今當復以譬喻、更明此義,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

  文中先抑(批評)後引(引接)。我先不言下,指上明權。皆為阿耨句,指上顯實。皆為化菩薩者,若權若實,皆入佛道無住涅槃。上已明言,雲何執教迷暗不解。如此呵責,是抑令憤勇(發憤勇進)也。然捨利弗下,是引接安慰。令其速進。前斥既切,恐(身子)鄙怼(怼,怨也。)自沉(消極)今許以以譬說,若能解者,猶稱(為)智者也。

  辛二正正譬說二。初長文,二重頌。壬初中二。初立譬,二法合。癸初又二。初總譬,二別譬。子又六。初長者譬,二捨宅譬,三一門譬,四五百人譬,五火起譬,六三十子譬。

  丑初長者譬。譬我釋迦

  捨利弗,若國邑聚落,有大長者、其年衰邁,財富無量,多有田宅、及諸僮僕。

  國邑聚落句,彰其名行。有大長者句,正標位號。其年衰邁等,明其德業也。名有遠近,故舉處所,以顯名行。封疆為國,最遠。宰治為邑,居中。聚落鄰闾,最近。長者名行遍此三處。名行相稱,真實大人,以譬如來三業隨智慧行。稱機施化,名稱普聞,德周法界。國譬實報土,邑譬方便土,聚落譬同居土。從寂光本,垂三土跡。攝三土跡,歸寂光本。名行相稱,洋溢周遍也。世間長者,須備十德。一姓貴。或帝皇之裔,或貂插(簪纓)之家。二位高。輔弼阿衡(輔政宰相)三大富。金谷豐饒。四威猛。尊嚴隆重,不肅而成。五智深。胸如武庫(胸藏兵法韬略)六年耆。蒼顏而有德,物儀所伏。七行淨。白圭無點(德行無玷)八禮備。周旋中節。(應酬合乎禮節)九上歎。一人所敬(為皇上敬重)十下歸。四海所宗。(四方百姓尊敬)具此十德,名大長者。以譬如來出世長者,從三世真如實際中生。一姓貴也。功成道著,十號無極。二位高也。法財萬德,悉皆具滿。三大富也。十力雄猛,降魔制外。四威猛也。一心三智,無不通達。五智深也。早成正覺,久遠若斯。六年耆也。三業隨智,運動無失。七行淨也。具佛威儀,心如大海。八禮備也。十方大覺所共稱譽。九上歎也。七種方便(人)而來依止。十下歸也。

  丑二捨宅譬。譬上安隱對不安隱。即是三界。

  其家廣大。

  眾生役役(勞苦奔波)皆宅三界。如來應化,統而家之。故言廣大。

  丑三 一門譬。譬上以種種法門宣示於佛道。

  唯有一門。

  文雲,以佛教門,出三界苦,得涅槃證。理為教所诠。今取诠理之教為門。理既是一,教(門)不容二。故且雲一也。

  丑四 五百人譬。譬上眾生,即五道也。

  多諸人眾。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人,止住其中。

  一百,即天。二百,即人。乃至五百,即三惡趣。不言修羅者,修羅或攝入鬼趣。或(分屬)四趣所攝(天、人、畜、鬼)。如大佛頂經(說)。

  丑五火起譬。譬上安隱法對不安隱法。不安隱法,謂五濁也。文又為二。初出所燒之宅相。譬六道果報。次明能燒之火。譬八苦五濁。寅今初

  堂閣朽故,牆壁隤落,柱根腐敗,梁棟傾危,

  堂,譬欲界,閣,譬色無色界。朽,譬三界弊惡無常。故,譬三界非今所造。牆壁,譬四大。隤落,譬減損。柱根,譬命。腐敗,譬危殆不久。梁棟,譬意識。傾危,譬遷變不停。無色雖無粗四大色,約定果色,亦是牆壁。

  寅次明能燒之火

  周匝俱時、欻然火起,焚燒捨宅。

  八苦,遍在四大(地水火風)四生(胎卵濕化),故言周匝。並皆無常,故雲俱時。欻然,譬本無今有。本無此苦,無明故有。五火起譬竟

  丑六 三十子譬。譬上知眾生性欲。即指三乘行人。

  長者諸子,若十、二十、或至三十、在此宅中。

  曾習佛法,天性相關,目此已結緣者為子。若十,是菩薩子。二十,三十,是二乘子。此機俱得出宅。若無此機,則是五百人(五趣眾生)也。初總譬竟

  子二別譬四。初長者見火譬,二捨幾用車譬,三等賜大車譬,四無虛妄譬。丑初長者見火譬。譬上佛見五濁而起大悲心也。

  長者見是大火從四面起,即大驚怖,而作是念:“我雖能於此所燒之門、安隱得出,而諸子等,於火宅內、樂著嬉戲,不覺不知,不驚不怖,火來逼身,苦痛切己,心不厭患,無求出意。”

  此中其文有四。一長者見,標出能見,譬上我以佛眼見也。二是大火從四面起,標出所見,譬上所見六道眾生也。三即大驚怖,譬上為是眾生故而起大悲心也。四而諸子等下,廣前第二所見之火,釋成驚怖義也。身受心法,即宅之四面。從此四面,起淨樂常我四倒,則八苦皆集。若知身不淨,是苦是無常,是無我。受心法亦爾,則煩惱火滅,業苦並熄。即大驚怖者,念其退大善,故驚。憂其將起重惡,故怖。驚即是慈,念其無樂。怖即是悲,憂其有苦。我雖能於此所燒之門安隱得出者,釋成驚怖之義。雖,未盡之辭。謂佛以智慧力,能尋正教,見所诠谛(理也),不為五濁八苦所危,故安。四倒(淨樂常我四倒)暴風所不能動,故隱。蕭然(出於)累外,故雲得出。而眾生不爾,為火所燒。如來慈悲,猶為憂火所熾,故言雖也。所燒之門者,門必有件(如門樞門軸)有空。非件無以標門,非空無以通致(出入)。件可燒燼,空不可燒。以譬教有能诠、所诠。若非诠辯(文字),無以為教。若非所诠(诠,即理也)何以得出。诠辯(文字)可是無常。所诠(谛理),非復(不是)無常。得教所诠,故名安隱得出。能诠(文字)磨滅,故言所燒之門。不從所燒之門,何由安隱得出。若小乘無常教門,是從所燒門出。若大乘常住教門,文字即是解脫。此教即理,體達燒即無燒,而安隱得出。樂著嬉戲者,著見,名嬉。著愛,名戲。又耽湎四見,名嬉。唐喪其功(勞而無功)名戲。耽湎五塵,名嬉。空無所獲,名戲。空生徒死而無厭離,如彼兒戲,不言有火,名不覺。不解火熱,名不知。不慮傷身,名不驚。不畏斷命,名不怖。以譬眾生全不覺五陰八苦,不知四倒三毒。火來逼身者,五識身也。五識通三受。三受即三苦,(苦受即苦苦,樂受即壞苦,不苦不樂即行苦。)念念與三受相應,故雲,苦痛切己。心不厭患者,第六識也。同時意識與五識俱。唯知分別三受,起貪恚癡,更立苦因,何能厭患求出。故雲,無求出意也。嬉戲,譬見濁,煩惱濁。不覺不知,不驚不怖,譬眾生濁。火來逼身,苦痛切己,譬命濁。心不厭患,無求出意,譬劫濁。

  丑二捨幾用車譬。為二。初捨幾,二用車譬。寅初捨幾譬。又二。初勸門擬宜(擬度而後言曰擬宜)不得,二誡門擬宜不得。卯初勸門擬宜不得。

  捨利弗,是長者作是思惟:“我身手有力,當以衣祴、若以幾案、從捨出之。”復更思惟:“是捨、唯有一門,而復狹小。諸子幼稚,未有所識,戀著戲處,或當墮落,為火所燒。

  作是思惟,譬上三七思惟也。身,譬神通荷負。手,譬智慧提拔。依三昧斷德,則有神通。依智慧智德,則有說法。智斷之力,能成法身。此之智斷,還從勸誡兩門入。如來初欲勸門擬宜。令眾善奉行,成就十力、四無所畏、一切種智,而眾生不堪。次欲誡門擬宜。令諸惡莫作,證大涅槃,而(眾生)亦不堪。無機息化。智斷,即身手有力。衣裓,是西國盛花之器。以譬如來知見。幾,譬四無所畏。案,譬十力。於三七日,思欲說此廣略(或廣或略)佛法。是為勸門擬宜也。復更思惟下,是明無機。惟有一門而復狹小者,門,指大乘車門。釋此有別有通。別者,分字別釋。一,謂一理,一道清淨。門,謂正教,通於所通。小,謂斷常、七方便(藏三賢及四善根位)等皆不能入。若論教理寬博,則非狹小。眾生不能以此理教自通,欲談無機,故言狹小耳。通者,理教行三,一一通明一門狹小。理者,理純無雜,故言一。即理能通,故言門。微妙難知,故言狹小。教者,十方谛求,更無馀乘,唯一佛乘,故言一。此教能通,故言門。此教微妙,凡夫不知出處,是不知權。不知入處,是不知實。二乘因聞,少知出要,永不知入。菩薩雖自知出,亦不知入。奪七方便皆不知出入。故雲,若但贊佛乘,眾生沒在苦。不能以教自通,將談無機,故言狹小。行者,圓因自行,行大直道,無留難故,故名一。善行菩薩道,直至道場,故名門。妙行難行,方便無機,故言狹小耳。諸子幼稚等者,雖於二萬佛所,教無上道,而大乘善根微弱,名為幼稚。若聞大乘,能生謗毀,名未有所識。此善弱也。初退大時,深著見愛。受八苦時,深著依正。欲界著五塵。色界著味禅。無色界著定。故名戀著戲處。此惡強也。墮落有二:一者,幼稚,憶本戲處,故墮落。譬著五欲,墮在三塗。二者,無識。執物不堅,故墮落。譬謗大乘,墮在三塗。故曰,眾生諸根鈍,著樂癡所盲。雲何而可度。又雲,若但贊佛乘,破法不信故,墜於三惡道也。勸既無機,義含息化。

  卯二誡門擬宜不得。

  我當為說怖畏之事,此捨已燒,宜時疾出,勿令為火之所燒害。”作是念已,如所思惟,具告諸子,汝等速出。父雖憐愍、善言誘喻,而諸子等樂著嬉戲,不肯信受,不驚不畏,了無出心。亦復不知何者是火,何者為捨,雲何為失,但東西走戲、視父而已。

  既著戲處,故說怖事,令得免離(火宅之難)。言五陰捨已被五濁火燒,宜急捨離。若久住著,必斷善根,故言無令為火之所燒害。此擬宜也。父雖憐愍下,是明無機。不驚不畏,如上釋。不識八苦五濁能燒善根,如不知火。不識陰界入法是苦器,如不知捨。不知喪失法身之由,如不知何者為失。背明向暗,生死往還,如東西馳走。復起見愛,如戲也。不從大教,故言視父而已。誡又無機,義含息化。初捨幾譬竟

  寅二用車譬。譬上念同諸佛用三乘稱宜可得。為四。初擬宜三車譬,二知子先心所好譬,三歎三車希有譬,四適子所願譬。卯初擬宜三車譬。譬上尋念過去佛亦作三乘化也。爾時長者即作是念:“此捨已為大火所燒,我及諸子若不時出,必為所焚,我今當設方便,令諸子等得免斯害。”

  上文能於所燒之門,安隱得出。今何以雲,若不時出,(及時而出)必為所焚。前得出者,即是法身出。今言若不時出,即是應身同疾。若眾生有善,則與應身同出。若眾生善斷,不與應身時出。即是俱為所焚。蓋欲以應身擬宜,令其時出也。我今當設方便,即是擬宜欲施權。

  卯二知子先心所好譬。譬上作是思惟時,十方佛皆現等。

  父知諸子、先心各有所好,種種珍玩奇異之物,情必樂著。

  昔曾習小,是其先心。性欲不同,是各有所好。又眾生昔曾習大。大習未濃,是為大弱。欣慕涅槃,是為小強。如身子(昔)六心中退(大)。知本習大,名知先心。知其退慕涅槃(乃小乘涅槃),名知各有所好。

  卯三歎三車希有譬。譬上思惟是事已,即趣波羅奈等

  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稀有難得,汝若不取,後必憂悔。如此種種羊車、鹿車、牛車,今在門外,可以游戲。汝等於此火宅、宜速出來,隨汝所欲,皆當與汝。”

  汝等所可下,以譬勸轉(四谛*輪)。如此種種下,以譬示轉。隨汝所欲皆當與汝,以譬證轉。

  卯四適子所願譬。譬上受行悟入,是名轉*輪等。

  爾時諸子聞父所說珍玩之物,適其願故,心各勇銳,互相推排,競共馳走,爭出火宅。

  言適其願者,機教相稱,即聞慧也。(四念處)勇銳者,即是思慧。思心動慮,正勤方便也。(四正勤)互相推排者,推四真理,排伏見惑。歷觀上下(欲界四谛及色無色界四谛)八谛三十二行名為互相。此入修慧,屬暖頂位也。兢者,爭取勝理,是忍位。縮觀趣苦法忍也。共者,是世第一位。同觀苦谛下四隨一行,與苦法忍不別也。馳走者,入見道位。一十六心,速疾見理。譬上便有涅槃音。見道則分得涅槃也。爭出者,思惟道也。爭出三界,成無學果。斷思惑盡,方出火宅。即譬上偈及以阿羅漢法僧差別名也。二捨幾用車譬竟

  丑三等賜大車譬。譬上顯實。為四。初父見諸子免難歡喜譬,二諸子索車譬,三等賜諸子大車譬,四諸子得車歡喜譬。

  寅初父見諸子免難歡喜譬。譬上今我喜無畏

  是時長者見諸子等安隱得出,皆於四衢道中、露地而坐,無復障礙,其心泰然,歡喜踴躍。

  四衢道,譬四谛觀。露地,譬三界思(惑)盡。坐者,譬住果不進也。子果縛(俱)盡,故無障礙。生安隱想,故其心泰然。子既免難,父則歡喜。

  寅二諸子索車譬。譬上大乘機發,鹹以恭敬心,皆來至佛所也。

  時諸子等各白父言:“父先所許玩好之具,羊車、鹿車、牛車,願時賜與。

  三車以譬三乘果位。為求三乘果,所以出三界。既出三界已,實無三乘果證可得。而又方等彈诃,般若淘汰。今經彰言方便非實。所以殷勤三請,名為索車。指昔所許三權,正是請今一實。故名大乘機發也。須知在方等時,屢被挫折,不知所雲,便有機索。至般若時,轉教付財,但自未知得與不得,便有情索。今法華會,發言三請,更加口索也。

  寅三等賜諸子大車譬。譬上正明顯實,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也。又為三。初標章,二釋車等,三釋心等。

  卯今初

  ‘捨利弗,爾時長者各賜諸子、等一大車,

  各賜諸子者,以子等故,心必等也。譬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性既同,等是佛子。佛心無偏也。等一大車者,以法等故,無非佛法。譬一切法,皆摩诃衍也。(梵語摩诃衍,即大乘)無量諸法,各於舊習開示真實。舊習不同,故言各。皆摩诃衍,一攝一切,遍具遍入,故言大車。

  卯二釋車等又二。初正明車體,二釋有車之由。辰今初

  捨利弗,爾時長者各賜諸子、等一大車,其車高廣,眾寶莊校,周匝欄楯,四面懸鈴。又於其上、張設幰蓋,亦以珍奇雜寶而嚴飾之,寶繩交絡,垂諸華纓,重敷婉筵,安置丹枕。駕以白牛,膚色充潔,形體姝好,有大筋力,行步平正,其疾如風。又多僕從、而侍衛之。

  假名車,有高廣相。譬如來知見深遠,橫周法界邊際,豎徹三谛源底也。眾寶莊校,譬萬行修飾也。周匝欄楯,譬陀羅尼,能持萬善,遮眾惡也。四面懸鈴,譬四無礙辯,下化眾生也。張設幰蓋,譬四無量心,不思議梵行也。眾德之中,慈悲最高,普覆一切。亦以珍奇雜寶而嚴飾之。譬真實萬善嚴此慈悲。故大經雲,慈若具足十力無畏等,名如來慈也。寶繩交絡,譬四宏誓願,堅固大慈心也。垂諸華纓,譬四攝神通等。重敷婉筵,譬觀練熏修一切諸禅,重沓柔軟也。安置丹枕者,丹即赤光,譬無分別法。枕有內外。若車外枕,亦名為轸。隨所到處,須此支昂。譬即動而靜,即靜而動。若車內枕,休息身首。譬一行三昧,息一切行身智首也。駕以白牛者,譬無漏般若,能導谛緣度等一切萬行到薩婆若。白是色本,即與本淨無漏相應。體具萬德,如膚充。煩惱不染,如色潔。四如意足,稱行者心。譬形體姝好。筋,譬五根住立能生。力,譬五力摧伏干用。行步平正。譬定慧均等。又譬七覺調平。其疾如風,譬八正道中行,速疾到薩婆若也。僕從,譬方便波羅蜜。觀心釋者,當知車體,非高非廣而論高廣。即正因理性也。白牛,即了因慧性。眾具,即緣因善性。三法不縱橫,不並別,不可思議,名為佛乘。一切眾生,但有性德佛乘。聞此佛乘,能生信解,則為名字佛乘。念念觀心,無間無雜,則為觀行佛乘。粗垢先落,六根清淨,則為相似佛乘。開示悟入,游於四方,則為分證佛乘。直至道場,眾行都息(喻五住究盡)則為究竟佛乘。自行已滿,運他不休。窮未來時,利樂無盡。是為觀心大白牛車也。又其車高廣,即如是體,種種具度,即如是相。白牛,即如是性。是為性德三法。生佛平等。若研此三法至五品位十信,名如是力,如是作。若至開示悟入,名如是因,如是緣。若至妙覺極位,名如是果,如是報。眾生性具三法,名之為本。如來修得三法,名之為末。性德修得,無二無別,名究竟等。是則大白牛車,人人自有,何關佛賜。然非佛說,則日用不知。又,非法華開顯,則謂獨一大乘,迥超九界。誰知三乘權行,乃至世間依正色心惑業苦等,一一無非摩诃衍哉!

  辰二釋有車之由

  所以者何。是大長者、財富無量,種種諸藏,悉皆充溢。

  由財富藏溢,故能各賜諸子等一大車也。財富無量,譬果地福慧圓滿。種種諸藏,謂行藏,理藏。一切法趣檀,是趣不過,戒忍等,亦如是。是約行為如來藏。一切法趣色,是趣不過,受想行識乃至界入等亦如是。是約理明如來藏。自行此行、理,名充。化他名溢。實智滿名充。權智用名溢。入中道名充。雙照故名溢。非但藏多,又皆充溢。有何一法非摩诃衍,故大乘無量也。二釋車等竟

  卯三釋心等。

  而作是念,我財物無極,不應以下劣小車、與諸子等,今此幼童,皆是吾子,愛無偏黨,我有如是七寶大車,其數無量,應當等心、各各與之,不宜差別。所以者何。以我此物、周給一國,猶尚不匮,何況諸子。

  (佛)自行既滿,故財富無量。化緣已熟,故子無偏。(等賜大車)言各各與之者,不移本習而示真實。如身子於智慧開佛知見,具一切佛法。目連於神通開佛知見,具一切佛法。馀可例知。又,阿含方等般若等一切教,念處、正勤、根力、覺道等一切行,種種異名,皆開示實相,乃至歷一切法(皆即空假中)亦如是,故言其數無量也。所以者何下,舉況釋成(財多周給一國,猶尚不匮,何況諸子)。一國,譬寂光理性土也。諸子,譬同居結緣人也。三等賜諸子大車譬竟

  寅四諸子得車歡喜譬。譬上受行悟入,疑網皆已除等。

  是時諸子各乘大車,得未曾有,非本所望。

  本求羊鹿水牛,期出分段。今得白牛,盡於變易(生死)。過本所望,豈不歡喜。三等賜大車譬竟

  丑四無虛妄譬。譬上不虛。又三。初問,二答,三述歎。

  寅今初

  捨利弗,於汝意雲何,是長者、等與諸子珍寶大車,寧有虛妄否?

  寅二答

  捨利弗言:‘不也、世尊,是長者、但令諸子得免火難,全其軀命,非為虛妄。何以故。若全身命,便為已得玩好之具,況復方便,於彼火宅而拔濟之。

  世間玩好,孰有重於身命者,得全身命,便非虛妄。況費種種方便,乃得拔濟。豈可以虛妄責長者耶!意顯但令得全小乘五分法身,入空慧命,便為已得昔來玩好。況復方便拔濟,乃令得大乘法身慧命耶!是為免難不虛。亦名以重奪輕不虛也。(奪,易也)

  世尊,若是長者,乃至不與最小一車,猶不虛妄。何以故。是長者先作是意:“我以方便、令子得出。”以是因緣,無虛妄也。何況長者、自知財富無量,欲饒益諸子,等與大車。

  在長者是不乖本心,故不虛。在諸子是過本所望,故不虛也。

  寅三述歎

  佛告捨利弗:‘善哉善哉,如汝所言。

  重言善哉,述其二不虛也。問,佛何不自說不虛?答,佛許三與一,自說為難。身子說不虛,取信為易也。初立譬竟

  癸二法合二。初合總譬,二合別譬。子初中二。初合長者等三譬,二合三十子等三譬。丑今初

  捨利弗,如來亦復如是,則為一切世間之父。於諸怖畏、衰惱、憂患、無明闇蔽,永盡無余,而悉成就無量知見、力無所畏,有大神力及智慧力,具足方便、智慧波羅蜜,大慈、大悲,常無懈倦,恆求善事,利益一切。而生三界朽故火宅,

  如來,合長者譬,利益一切,一切即合五百人譬。而生三界朽故火宅,合捨宅譬也。則為一切世間之父,通指同居方便實報三土。合上國邑聚落。於諸怖畏乃至永盡無馀,顯佛斷德。而悉成就無量知見,顯佛智德。合上其年衰邁之內德也。力無所畏,合上外德財富無量也。有大神力者,深修禅定所得,合上多田。及智慧力者,智必照境,如身托處。合上多宅。具足方便,合上多諸僕從。大慈大悲等,合上多諸人眾,乃至五百人。以慈悲故,所被則多也。三界,即是其家廣大。

  丑二合三十子等三譬。

  為度眾生、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愚癡、闇蔽、三毒之火,教化、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為度眾生,指有緣者,合三十子譬也。生老病死,乃至三毒之火,合火起譬也。教化令得菩提,合唯有一門譬也。初合總譬竟

  子二合別譬四。初合見火譬,二合捨幾用車譬,三合等賜大車譬,四合無虛妄譬。

  見諸眾生為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之所燒煮,亦以五欲財利故、受種種苦,又以貪著追求故,現受眾苦,後受地獄、畜生、餓鬼、之苦,若生天上、及在人間,貧窮困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如是等種種諸苦。眾生沒在其中,歡喜游戲,不覺不知,不驚不怖,亦不生厭,不求解脫。於此三界火宅、東西馳走,雖遭大苦,不以為患。捨利弗,佛見此已,便作是念:“我為眾生之父,應拔其苦難,與無量無邊佛智慧樂,令其游戲。”

  初見之一字,合上長者見也。諸眾生乃至種種諸苦,合上大火從四面起,即是八苦之火,從四倒起也。眾生沒在其中,乃至不以為患,超合上而諸子等乃至無求出意也。不觀苦集,故不生厭離。不觀道滅,故不求解脫。捨利弗佛見此已等,追合上即大驚怖等也。拔苦難,是大悲。與佛樂,是大慈。

  丑二合捨幾用車譬。又二。初合捨幾,二合用車。文又為二。初正合捨幾,二提譬帖合。卯今初

  捨利弗,如來復作是念:“若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捨於方便,為諸眾生贊如來知見、力無所畏者,眾生不能以是得度。所以者何。是諸眾生,未免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而為三界火宅所燒,何由能解佛之智慧。

  若我但以等,合上擬宜。所以者何下,合上不得也。神力,合身力。智慧力,合手力。如來知見,合衣裓。力,合案。無所畏,合幾。未免生老病死等,合上諸子幼稚。何由能解佛之智慧,合上唯有一門而復狹小。

  卯二提譬帖合

  捨利弗,如彼長者、雖復身手有力,而不用之,但以殷勤方便、勉濟諸子火宅之難,然後各與珍寶大車。(此為提譬之文)如來亦復如是,雖有力、無所畏,而不用之,(此為貼合之文)

  提譬,具明寢(息)大施權,後乃顯實。帖合,且明無機寢大。初合捨幾譬竟

  寅二合用車譬三。初合擬宜三車並知子先心,二合歎三車希有,三合適子所願。卯初

  但以智慧方便,於三界火宅、拔濟眾生,(即合擬宜)為說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即合知子先心所好也)

  智慧方便,即合上擬宜。為說三乘,即合上知子先心所好也。

  卯二合歎三車希有。又三。初合示轉,二合證轉,三追合勸轉。辰今初

  而作是言:“汝等莫得樂住三界火宅,(苦谛)勿貪粗敝、色聲香味觸也。若貪著生愛,則為所燒。(集谛)汝速出三界,當得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道滅二谛)

  此為示轉,合上三車今在門外,汝等於此火宅宜速出來。

  辰二合證轉

  我今為汝保任此事,終不虛也。汝等但當勤修精進。”如來以是方便、誘進眾生,

  合上隨汝所欲,皆當與汝。

  辰三追合勸轉。譬中先勸,故雲追合。

  復作是言:“汝等當知此三乘法,皆是聖所稱歎,自在無系,無所依求。乘是三乘,以無漏根、力、覺、道、禅定、解脫、三昧、等,而自娛樂,便得無量安隱快樂。

  合上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難得也。三乘皆是諸佛方便引物儀式,故是聖所稱歎。得無生智為自在。得盡智為無系。我生已盡,不受後有,名無所依。所作已辦,梵行已立,名無所求。根力覺道等,通漏無漏。賢位三十七品,屬有漏。學無學位三十七口屬無漏。禅即四禅,定即無色四定。亦通有漏無漏,今指無漏。解脫,即八解脫。三昧,即三三昧。此為無漏。等,即等取觀練熏修諸禅。無量安隱快樂,謂真空涅槃,永離災患也。二合歎三車希有竟

  卯三合適子所願

  捨利弗,若有眾生,內有智性,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殷勤精進,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聲聞乘,如彼諸子為求羊車、出於火宅。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殷勤精進,求自然慧,樂獨善寂,深知諸法因緣,是名辟支佛乘,如彼諸子為求鹿車、出於火宅。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畏,愍念、安樂無量眾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菩薩求此乘故,名為摩诃薩,如彼諸子為求牛車、出於火宅。

  內有智性者,宿習三乘樂欲,成三乘智性,故佛得施三乘教也。聞法信受,即聞慧。合上適其願故也。殷勤,即思慧。合上心各勇銳也。精進,即修慧。合上推排。排惡去,故精。推理明,故進也。欲速出三界等,合上兢共馳走爭出火宅也。如羊不顧後群,名聲聞乘。求自然慧者,十二因緣,本自有之,非佛天人等所作。又,辟支多分是法行人。從他聞少,自推義多。故取譬於鹿,鹿不依人也。求一切智,謂欲遍知一切世出世法,不同二乘唯求出世。此智復名佛智。以非二乘所能得故。又名為自然智,以超然自覺悟故。又名為無師智。佛為天人大師,更無有為佛師者故。且約三藏佛果釋此四智。菩薩望此修因,安忍運載。(安心忍苦,運載自他出生死)故取譬於牛車也。二合捨幾用車譬竟

  丑三合等賜大車譬。譬文有四。一免難,二索車,三等賜,四歡喜。今但合免難。義兼索車。但合等賜,義兼歡喜。文分為二。初雙牒免難等賜二譬,二雙合。寅今初

  捨利弗,如彼長者、見諸子等安隱得出火宅,到無畏處,

  此牒免難譬

  自惟財富無量,等以大車而賜諸子

  此牒等賜譬。

  寅二雙合

  如來亦復如是,為一切眾生之父,若見無量億千眾生,以佛教門、出三界苦、怖畏險道,得涅槃樂。

  此先合免難也。以佛教門者,依教所诠真理而起三乘聖行,故得出苦。

  如來爾時便作是念:“我有無量無邊智慧、力無畏等諸佛法藏,(合上財富無量,諸藏充溢)是諸眾生,皆是我子,等與大乘,不令有人獨得滅度。”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是諸眾生脫三界者,悉與諸佛禅定、解脫、等娛樂之具,(合上心等)皆是一相、一種,聖所稱歎,能生淨妙第一之樂。

  此次合等賜也。我有無量乃至諸佛法藏,合上財富無量,諸藏充溢。即有車之由也。是諸眾一皆是我子乃至娛樂之具。合上心等。諸佛禅定解脫,並依中道實相,故與二乘禅定解脫不同也。皆是一相乃至第一之樂。合上正明車體。譬文廣,今文略。但點三德,以收眾義。一相是實相,即法身德。一種是種智,即般若德。能生淨妙第一之樂,樂即無苦,是解脫德。三德不可思議,名為高廣大車。三合等賜大車譬竟

  丑四合無虛妄譬二。初牒譬,二正合。寅今初

  ‘捨利弗,如彼長者、初以三車誘引諸子,然後但與大車,寶物莊嚴,安隱第一,然彼長者無虛妄之咎。

  寅二正合

  如來亦復如是、無有虛妄,初說三乘、引導眾生,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脫之。何以故。如來有無量智慧、力無所畏諸法之藏,能與一切眾生大乘之法,但不盡能受。’\‘捨利弗,以是因緣,當知諸佛方便力故,於一佛乘、分別說三。’

  能與一切眾生大乘之法,猶所雲,以我此物周給一國猶尚不匮也。不盡能受,故不得已,為一施三。三由眾生,非佛本意。今說大乘,不乖本心,故不虛也。前捨利弗問雲,願為四眾說其因緣。今故答雲,以是因緣,分別說三。(於一佛乘、分別說三)二正譬說中,初長文竟

  壬二重頌為二。初頌立譬,二頌法合。

  癸初中二。初頌總譬,二頌別譬。子初又四。初頌長者,二頌家宅,三頌五百人,四頌火起。略不頌一門及三十子也。丑今初

  佛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譬如長者。

  但頌位號,即兼名行歎德。如舉佛號,便知萬德。

  丑二頌家宅

  有一大宅, 其宅久故, 而復頓敝, 堂捨高危, 柱根摧朽,梁棟傾斜, 基陛隤毀,牆壁圯坼, 泥塗阤落,覆苫亂墜,椽梠差脫, 周障屈曲, 雜穢充遍。

  因緣釋者,有一大宅,且指同居大千三界。三界無始為久,非今所造為故。無常卑鄙,名頓弊。色界,為堂。欲界,為捨。不免墮落,為高危。命根支持,為柱。四相所遷,(生老病死)為摧朽。意識綱維(作主)為梁棟。諸苦所壞,為傾斜。過去行業,為基陛。業運遷滅,為隤毀。四大,為牆壁。互相損害,為圯坼。皮膚,為泥塗。壯色不停,為阤落。四威儀不正,為覆苫亂墜。五識不利,不相主境(於境不明)為椽梠差脫。意識處處馳逐,為周障。遍歷六根取境,為屈曲。遍於六法起貪恚癡,為雜穢充遍。此總約三界色心為宅體也。觀心釋者,現前一念五陰身心,其性本自豎窮橫遍,名一大宅。若能念念觀察,知此五陰身心所有苦性,即法身德。所有惑染,即般若德。所有業行即解脫德。則轉為名字長者,乃至究竟長者。自覺覺他,利益無盡。若不觀察,則盡未來際,恆居火宅。燒已復燒,終不知此宅,體即大白牛車也。

  丑三頌五百人

  有五百人, 止住其中。

  譬五道也。既有五道,即有三乘根性,兼得三十子也。(謂菩薩、緣覺、聲聞也)

  丑四頌火起四。初頌地上事,譬欲界。二頌穴中事,譬色界。三頌穴外事,譬無色界。四總結眾難非一。寅初中四。初明所燒之類,二明火起之由,三正明火起之勢,四明被燒之相。卯初明所燒之類。譬十使眾生也。

  鸱枭雕鹫、 烏鵲鸠鴿、蚖蛇蝮蠍, 蜈蚣蚰蜒,守宮百足,鼬狸鼷鼠, 諸惡蟲輩,交橫馳走。屎尿臭處, 不淨流溢,蜣蜋諸蟲、 而集其上。 狐狼野干, 咀嚼踐蹋,哜嚙死屍、骨肉狼藉。由是群狗、 競來搏撮, 饑羸慞惶,處處求食。

  斗诤摣掣,啀喍嗥吠, 其捨恐怖, 變狀如是。

  此先譬五鈍使也。

  鸱枭等八鳥,以譬慢使眾生,自舉輕他。如鳥陵高下視。陵他,名慢。自恃,名憍。故以憍釋慢。次蚖蛇等二句,以譬嗔使。蚖者,黑蛇也。蚖蛇不觸而吸,(吸,取也)譬非理嗔。蝮者,虺也。長三寸,大如指,鼻上有針。蝮蠍觸之則

  螫,譬執理嗔。赤頭者名蜈蚣。不赤者,名蚰蜒。譬戲論嗔。次守宮等八句,總譬癡使。守宮,即蝘蜓也。守宮百足,兀然無知。譬獨頭無明。鼬似鼠而亦啖鼠。狸即貓類。鼷即甘口鼠。此四譬相應無明。諸惡蟲輩,交橫馳走。結上獨頭相應二種無明。遍緣三界,故交橫。紛起速疾,故馳走。即是從癡根本,備起諸結也。屎尿二句,明癡心所著之境,皆是無常苦無我不淨。蜣蜋二句,迷事無明,妄計以為常樂我淨而生染著也。狐狼等八句,總譬貪使。狐狼,譬有力貪,以威勢取。野干,譬無力貪,從他乞索。咀嚼,譬有用而取。踐踏,譬不用而取。又少則咀嚼,多則踐踏也。哜嚙,譬貪噬無厭。死屍,譬粗弊五欲。骨肉狼藉,譬積聚五塵,不知止足。由是群狗,兢來捕撮。譬王賊等有大力者,舉彼有力無力所積之物,皆能強取之也。饑,譬常不知足。羸,譬求不稱意。慞惶,譬種種營覓。所謂多欲之人,雖富而貧也。互相是非,名為斗诤。意謂為非,如向前摣。復謂為是,如向後掣。發言論決是非之理,如啀喍嗥吠。此即合前由是群狗等四句,共有六句。皆譬疑使。其捨恐怖,變狀如是。總結上五鈍使也。

  處處皆有, 魑魅魍魉, 夜叉惡鬼, 食啖人肉,毒蟲之屬,諸惡禽獸, 孚乳產生, 各自藏護。夜叉競來,爭取食之,食之既飽, 惡心轉熾,斗诤之聲, 甚可怖畏。鸠槃荼鬼、蹲踞土埵, 或時離地, 一尺二尺, 往返游行, 縱逸嬉戲,

  捉狗兩足, 撲令失聲, 以腳加頸, 怖狗自樂。復有諸鬼,其身長大, 裸形黑瘦, 常住其中,發大惡聲,叫呼求食。復有諸鬼, 其咽如針。 復有諸鬼,首如牛頭,或食人肉,或復啖狗, 頭發蓬亂, 殘害凶險, 饑渴所逼, 叫喚馳走。

  此次譬五利使也。處處皆有二句,總明五種利使遍於三界五陰四谛,造次(急遽)恆有也。山怪,曰魑。宅怪,曰魅。木石變怪,曰魍魉。夜叉等三偈,別譬邪見。人肉,譬出世善報。食啖人肉,譬撥無出世因果也。毒蟲禽獸,孚乳產生,各自藏護,譬世間因果。因能有果,名藏。必得不失,名護。爭取食之,譬撥無世間因果也。食之既飽,譬邪見成就。惡心轉熾,譬邪見增廣。斗诤之聲,譬撥無因果邪論。甚可怖畏,譬聞此邪論,能使人墮落三塗也。鸠槃等兩偈半,別譬戒取(見),鸠槃茶,可畏鬼也。虛坐,名蹲。實坐,名踞。地形高處,名土埵。譬外道依於戒取,修行十善,能生欲界六天高處也。或時離地一尺二尺者,譬依戒取修得四禅,生在色界,名離地一尺。或依戒取得四空定,生無色界,名離地二尺也。往返游行者,往,譬生上二界。返,譬還生欲界。縱逸嬉戲者,譬不入正道,終無實詣(到)也。捉狗兩足,譬妄計苦行為淨。撲令失聲,譬妄計苦行,不得苦果。以腳加頸,譬以苦行希求樂果。怖狗自樂,譬以苦行暫伏煩惱。或時稍得禅味也。復有諸鬼,其人長大等六句,別譬身見。豎入三世計我,名長。橫遍五陰計我,名大。計我自在,不修善法,即無慚愧,故名裸形。以惡莊嚴,故名黑。無功德資,故名瘦。妄計有我,永不能出三界。故雲,常住其中。發言宣說種種我相,故雲發大惡聲。妄計有我,能得涅槃。故雲叫呼求食也。次復有諸鬼,其咽如針。別譬見取(見)。咽細命危而保其壽。如非想(天)無常而妄計涅槃也。次復有諸鬼,首如牛頭等二偈,別譬邊見。依於身見,起斷常二見。如牛頭二角。斷常二見,能斷出世善根,如食人肉。能斷世間善根,如或復啖狗。有時計斷,有時計常。前後回轉,如頭髮蓬亂。計常,破害無常正理。計斷,破害緣起正理。計常,墮常坑。計斷。墮斷坑。故雲,殘害凶險。無智慧食,無禅定飲。故雲,饑渴所逼。宣唱斷常邪論,故雲叫喚。輪回生死不息,故雲馳走也。

  夜叉餓鬼, 諸惡鳥獸,饑急四向,窺看窗牖,如是諸難,恐畏無量。

  此總結欲界利鈍煩惱眾生之相也。並是有漏之心,常乏道味。故雲,饑急。邪觀空理,慕仰道味,故雲,四向窺看。滯著心多,不會正理。如窗牖觀空,不得無礙。初明所燒之類竟

  卯二明火起之由。譬起五濁之由也。

  是朽故宅, 屬於一人。其人近出,未久之間, 於後宅捨,忽然火起。

  三界是佛應化之處,從發心來,誓願度脫。故雲,屬於一人。長者在宅,能令慎火。由出去後,諸子無知,故令火起。譬佛近於大通佛時,常教是等,令伏五濁。眾生感盡,如來捨應。此等於後便起五濁也。他土赴緣(度生),非是永去,故言近出。又,已證無生,不生三界,故名為出。不久應來,故名為近。壽量品雲,數現涅槃,即是出宅意也。三界為宅,五陰為捨。

  卯三正明火起之勢。譬正起五濁也

  四面一時, 其焰俱熾。 棟梁椽柱、爆聲震裂,摧折墮落,牆壁崩倒。

  四面,譬身、受、心、法也。頓起五濁八苦,故雲,一時其焰俱熾。命斷為爆,風刀解體,為裂。氣斷骨離,為摧折墮落。四大解散,為牆壁崩倒。由濁倒故,(五濁顛倒)身命無常。

  卯四明被燒之相。譬八苦五濁,逼惱利鈍眾生也。

  諸鬼神等、 揚聲大叫。雕鹫諸鳥,鸠槃荼等, 周慞惶怖,不能自出。

  諸鬼神等,等取一切利鈍諸使也。揚聲大叫,恐怖無措也。雕鹫諸鳥,別舉鈍使中之勝者,鸠槃荼,別舉利使中之勝者。然皆周慞惶怖,不能自出。故知苦,非三寶四谛四念處法,縱令天龍神聖,決定不免輪回。初頌地上事,譬欲界竟

  寅二頌穴中事,譬色界三。初譬所燒之類,二明火起之由及火起之勢,三明被燒之相。卯今初

  惡獸毒蟲, 藏竄孔穴, 毗捨阇鬼、 亦住其中,

  孔穴雖復不及門外敞豁,猶得免於猛炎。以譬四禅雖復不及界外安樂,猶得免於欲界粗惡也。惡獸毒蟲,總舉鈍使眾生。毗捨阇鬼,略舉利使眾生。並能得禅,生於色界也。毗捨阇,此雲啖精氣。

  卯二明火起之由及起火之勢

  薄福德故,為火所逼。共相殘害,飲血啖肉。

  薄福德故一句,是火起之由。為火所逼等三句,是火起之勢也。孔穴之中,雖無猛焰,猶有熱惱。譬四禅中,雖無欲界惡法,亦有愛味(貪愛靜境)細苦。展轉厭下地欣上地。以上伏下,名共相殘害。但著默然,如飲血。但著支林功德,如啖肉也。

  卯三明被燒之相

  野干之屬, 並已前死, 諸大惡獸、競來食啖,臭煙熢勃,四面充塞。

  野干,譬欲界貪,故已前死。諸大惡獸,譬色界貪。能吞欲界貪也。欲界四倒八苦,猶如猛焰。色界四倒,譬以臭煙。亦能心受心法及以四大,故言四面充塞也。二頌穴中事譬色界竟。

  寅三頌穴外事譬無色界二。初明所燒之類,二明被燒之相。卯今初

  蜈蚣蚰蜒, 毒蛇之類,為火所燒,爭走出穴, 鸠槃荼鬼、隨取而食。

  厭患色籠(牢),是苦粗障。欣向無色,為淨妙離。故雲,為火所燒,爭走出穴。既取上定。隨滅下緣。故雲,鸠槃荼鬼,隨取而食也。然通而言之,利鈍二使,並堪得無色定。今別約鈍使厭下,故攀上,利使證上,故滅下也。

  卯二明被燒之相

  又諸餓鬼, 頭上火燃,饑渴熱惱,周慞悶走。

  四空諸天,並乏無漏飲食,故如餓鬼。雖居三界之頂,不免無常(之火)所燒,故如頭上火燃。無正道食,故饑。無助道漿,故渴。猶為微細八苦所逼,故熱。猶有微細諸惑現行,故惱。猶在生死輪回數中,不知出要,故雲周慞悶走也。三頌穴外事譬無色界竟。

  寅四總結眾難非一

  其宅如是、 甚可怖畏, 毒害火災, 眾難非一。

  初頌總譬竟。

  子二頌別譬三。初頌長者見火譬,二頌捨幾用車譬,三頌等賜大車譬。略不頌無虛妄譬也。丑今初

  是時宅主在門外立, 聞有人言, 汝諸子等, 先因游戲、來入此宅,稚小無知, 歡娛樂著。 長者聞已,驚入火宅,

  初三句,頌能見。次五句,頌所見。後二句,頌驚怖也。門外者,法身地也。立者,常懷大悲,欲救眾生,不處第一義空座也。上文雲見,今頌雲聞。以聞代見,顯見聞不二也。先因游戲來入此宅者,有二義。一者初發心時,即名為出。(約理說)未登不退,仍起見思。(約事說)故雲游戲來入此宅。二者理性本淨,非三界法。因無明故,而起戲論,妄有生死,故雲游戲來入此宅。稚小者,大善未著也。無知者,癡惑所纏也。驚入(火宅)者,大悲起應也。

  丑二頌捨幾用車譬二。初頌捨幾,二頌用車。寅初頌捨幾

  方宜救濟,令無燒害。 告喻諸子, 說眾患難,惡鬼毒蟲,災火蔓延, 眾苦次第、相續不絕。 毒蛇蚖蝮,及諸夜叉、

  鸠槃荼鬼, 野干狐狗, 雕鹫鸱枭,百足之屬,饑渴惱急,甚可怖畏, 此苦難處, 況復大火。諸子無知,雖聞父誨,猶故樂著, 嬉戲不已。

  前四偈半,頌誡門擬宜(擬施大化)。後一偈,頌不得也。

  方宜者,擬以大教逗其宜也。告喻者,即是誡門說眾患難也。惡鬼毒是句,總立所燒(對象)。即利鈍十使眾生。災火蔓延三句,總明燒勢及以燒相。毒蛇等二偈,廣明所燒。此苦難處二句,即是況結。三界因果,已不堪處,況又起五濁耶!諸子無知,即是無大乘機,不肯信受。子既深著見思。嬉戲不已。父誨所不能化,即含有息化之意。

  寅二頌用車三。初頌擬宜三車,二頌歎三車希有,三頌適子所願。

  卯今初

  是時長者,而作是念, 諸子如此, 益我愁惱。今此捨宅,無一可樂,而諸子等、耽湎嬉戲,不受我教,將為火害。即便思惟, 設諸方便。

  初一偈,明擬宜意。(擬施小化)次一偈,明用小之由。由著見思,故唯施小。次二句,明用小之意。若不用小,則大小並亡。故雲將為火害。後二句,正思用小。

  卯二頌歎三車希有

  告諸子等, 我有種種,珍玩之具, 妙寶好車,羊車鹿車、大牛之車, 今在門外。汝等出來,吾為汝等造作此車,隨意所樂, 可以游戲。

  初四句,頌勸轉。次三句,頌示轉。汝等出來句,重頌勸轉。後一偈,頌證轉也。吾能造車,即是引己所證而明不謬。

  卯三頌適子所願

  諸子聞說, 如此諸車,即時奔競、 馳走而出,到於空地,離諸苦難。

  聞說,頌聞慧。奔兢,頌思修(二慧)。馳走而出,頌見谛(證見道位)到於空地,頌無學(道位)也。二頌捨幾用車譬竟

 

上一篇:《妙法蓮華經會義》摘要卷三
下一篇:《妙法蓮華經會義》摘要卷一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