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下載 :經咒頌念

 

《妙法蓮華經會義》摘要卷四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妙法蓮華經會義》摘要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此品具記千二百人,而但標五百弟子者,五百人得記名同。(盡同一號,名曰普明)五百(同向佛前,)口陳領解故也。(自陳昔日無智,自謂已得究竟滅度,今乃知之,如無智者。今日乃知應得如來大智雲雲,)

  己因緣說周中,二授下根記二。初此品授千二百記,二學無學品授二千人記。庚初中二。初授滿慈子,二授千二百人。辛初又二。初序默領解,二如來述記。壬初又二。初敘其得解歡喜,二敘其默念領解。癸今初

  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從佛聞是智慧方便、隨宜說法,又聞授諸大弟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復聞宿世因緣之事,復聞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得未曾有,心淨踴躍。即從座起,到於佛前,頭面禮足,卻住一面,瞻仰尊顏、目不暫捨。

  先敘其得解之由。有四:一者,聞法譬二周開三顯一。智慧,是領二處(即法說譬說二處)顯實。方便隨宜,是領二處開權也。二者聞授捨利弗等五人記。諸大弟子即領(解)開權。授菩提記,即領(解)顯實也。三者復聞宿世因緣。先教無上道,今還說法華,是顯實。常與師俱生,漸教以佛道,是開權也。四者復聞大自在神通力,觀彼久遠,猶若今日。權立化城,如彼導師。亦各具權實二義也。次敘內解歡喜。得未曾有者,從昔未聞開顯,而今始得聞也。心淨者,除涅槃(法)愛,破無明惑也。踴躍者,開佛知見,大樂歡喜也。即從座起,頭面禮足等,敘外形恭敬也。

  癸二敘其默念領解

  而作是念:‘世尊甚奇特,所為稀有。隨順世間若干種性,以方便知見、而為說法,拔出眾生處處貪著。我等於佛功德,言不能宣,惟佛世尊能知我等深心本願。

  文有二意。初明默念領解。次唯佛世尊下,明默求發跡請記。問,前二周得悟,皆發言領解。(如捨利弗、迦葉等)此(處)何(以)默念(領解)?答,前為下根未悟,事須彰(明)言勸動。今下根已悟,無須勸動,故默念也。問,前來何意不求發跡?答為下根未悟故。今下根已解,權化事足(為實施權,開三顯一之事已告圓滿)若下根發(其本)跡,則知中上根亦大權示現(更無疑矣)。若約(在下根未解開三顯一之前),上中根先發跡顯本,則於下根反為不便也,(何則?會令彼等自慚機劣根淺,於大乘法更畏難不前矣。)世尊甚奇特所為希有,領實智也。隨順世間若干種性而為說法,領權智也。此領(解)方便(品)中開顯意也。拔出眾生處處貪著,領(譬喻品)火宅中開顯意也。我等於佛功德言不能宣,領藥草(品)中如來復有無量功德等也。求發跡中,言我等者,通念請發諸人(本)跡也。深心者,三世助佛宣化之本懷也。本願者,本求無上大菩提也。從深心,故須發跡。從本願,故須授記。初敘默領解竟。

  壬二如來述記二。初長文,二偈頌。癸初中二。初述本跡,二與授記。子初又三。初就釋迦世,行因發跡,二約過去世,顯其本行,三約三世佛所修因。丑今初

  爾時佛告諸比丘:‘汝等見是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否?

  標言汝等見否者有二意。一見其跡為小否?二見其本功德否?眾人但見跡為聲聞,而不能知(其)本是菩薩。故雲見否也。

  我常稱其於說法人中、最為第一。

  我常稱其下,是標其跡。跡於說法人中最為第一。若非法身妙本,無以垂於(說法)第一勝跡。此舉跡以顯本也。

  亦常歎其種種功德,

  亦常歎其下,是標其本。本地福慧萬行莊嚴,故雲種種。本地既有種種功德,何但(何只)跡為二乘。此舉本以明跡也。

  精勤護持,助宣我法,

  精勤護持下,是釋本跡。助宣我法,即是跡中助宣半滿之法也。跡在三藏,悟四真谛。是護持助宣酪法。跡在方等,示受彈诃,是護持助宣生酥法。跡領般若,轉教菩薩,是護持助宣熟酥法。跡在法華三周得悟,是護持助宣醍醐法。具足權實功德,而跡起五味。助佛調熟實行眾生。故雲亦常歎其種種功德也。

  能於四眾、示教利喜,具足解釋佛之正法,而大饒益同梵行者。自捨如來,無能盡其言論之辯。

  能於四眾示教利喜,是述其跡中助宣半字法門。具足解釋佛之正法,是述其跡中助宣滿字法門。而大饒益同梵行者,是助佛饒益半滿弟子。自捨如來者,謂降(從)妙覺已下,皆無能知。此即述其本地功德也。

  丑二約過去世顯其本行

  汝等勿謂富樓那但能護持助宣我法,亦於過去九十億諸佛所、護持助宣佛之正法,於彼說法人中、亦最第一。

  顯本有二:一遠本,二近本。遠本冥邈(幽遠),為信良(實)難。故略而不述。但舉九十億近本。有宿命智,能知近本故。舉近以證遠。就九十億文,具明助佛宣揚權實之教。調伏眾生,護持助宣佛之正法。即總明權實皆正法也。

  又於諸佛所說空法,明了通達,得四無礙智,常能審谛清淨說法,無有疑惑,具足菩薩神通之力。隨其壽命,常修梵行,

  又於空法明了等,即別明助宣為實施權。了知析空、即空、第一義空建立差別。用擬阿含方等般若三味也。(三味:酪、生酥、熟酥)

  彼佛世人、鹹皆謂之實是聲聞。而富樓那以斯方便,饒益無量百千眾生,

  彼佛世人鹹皆謂之實是聲聞者,於時既未發跡,但謂三藏實證。方等被诃,般若加被令說(轉教菩薩)不知(其)是大菩薩也。

  又化無量阿僧祇人、令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淨佛土故,常作佛事,教化眾生。

  又化無量(人)令立菩提,即別明助宣開權顯實,同今法華醍醐味也。然於過去佛所,豈不亦助(宣)單半單滿等法,但由今佛出五濁世,宜引施(權)開(三)廢(權)會(實)等化。是故皆從同類(人中)以說。又,單半單滿,為化不難,施開廢會,方盡如來應病與藥之妙。

  丑三約三世佛所修因

  諸比丘,富樓那亦於七佛說法人中、而得第一,今於我所說法人中、亦為第一,於賢劫中當來諸佛、說法人中,亦復第一,而皆護持、助宣佛法。亦於未來、護持助宣無量無邊諸佛之法,教化饒益無量眾生,令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淨佛土故,常勤精進、教化眾生。

  (於三世佛所)亦例前助宣半滿五味利益大小(之機事跡相同)初述本跡竟。

  子二與授記五。初明因圓果滿,二明國土廣淨,三明劫國名字,四明佛壽法住,五明滅後供養捨利。丑今初

  漸漸具足菩薩之道。過無量阿僧祇劫,當於此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曰法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初一句,牒(復述)前,明因圓。過無量下,明果滿也。

  丑二明國土廣淨又五。初明國大嚴淨,二明純是善道,三明人天福慧具足,四明菩薩聲聞眾數甚多,五總結莊嚴。寅今初

  其佛、以恆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為一佛土,七寶為地,地平如掌,無有山陵溪澗溝壑,七寶台觀、充滿其中,諸天宮殿,近處虛空,人天交接,兩得相見。

  寅二明純是善道

  無諸惡道,亦無女人,一切眾生,皆以化生,無有YIN欲。

  有女人而無惡道,如阿閦佛國。雖有女人而無女事也。今惡道女人俱無。則如阿彌陀佛國,清淨最為第一。

  寅三明人天福慧具足

  得大神通,身出光明,飛行自在,志念堅固,精進智慧,普皆金色,三十二相、而自莊嚴。其國眾生,常以二食,一者、法喜食,二者、禅悅食。

  聞法歡喜以資慧命,名法喜食。入禅適悅以持法身,名禅悅食。不須分段(凡夫)飲食也。

  寅四明菩薩聲聞眾數甚多

  有無量阿僧祇千萬億那由他諸菩薩眾,得大神通、四無礙智,善能教化眾生之類。其聲聞眾、算數校計所不能知,皆得具足六通、三明、及八解脫。

  寅五總結莊嚴

  其佛國土、有如是等無量功德莊嚴成就。

  二明國土廣淨竟

  丑三明劫國名字

  劫名寶明,國名善淨。

  丑四明佛壽法住

  其佛、壽命無量阿僧祇劫。法住甚久,

  丑五明滅後供養捨利

  佛滅度後,起七寶塔、遍滿其國。

  二如來述記中,初長文竟

  癸二偈頌二。初頌發跡,二頌授記。子初中二。初總發諸聲聞跡,二頌發富樓那跡。丑今初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比丘谛聽, 佛子所行道,善學方便故,不可得思議。

  知眾樂小法、而畏於大智,是故諸菩薩,作聲聞緣覺,

  以無數方便、化諸眾生類。自說是聲聞,去佛道甚遠,

  度脫無量眾,皆悉得成就,雖小欲懈怠,漸當令作佛。

  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少欲厭生死,實自淨佛土。

  示眾有三毒,又現邪見相,我弟子如是,方便度眾生。

  若我具足說、種種現化事,眾生聞是者,心則懷疑惑。

  小欲,謂志樂小乘。懈怠,謂不求大乘也。示眾有三毒等者,非但示為聲聞,亦作三毒凡夫及邪見外道也。又如身子示嗔,難陀示貪,調達示癡等。

  丑二頌發富樓那跡

  今此富樓那, 於昔千億佛、勤修所行道,宣護諸佛法。

  為求無上慧, 而於諸佛所,現居弟子上。多聞有智慧,

  所說無所畏,能令眾歡喜,未曾有疲倦,而以助佛事。

  已度大神通,具四無礙智,知諸根利鈍,常說清淨法,

  演暢如是義,教諸千億眾,令住大乘法,而自淨佛土。

  先五偈,頌約過去顯本。

  未來亦供養、無量無數佛,護助宣正法,亦自淨佛土。

  常以諸方便,說法無所畏,度不可計眾、成就一切智。

  後二偈,頌約未來佛所行因。略不頌現佛及七佛也。初頌發跡竟。

  子二頌授記三。初頌因圓果滿,二超頌國劫名字,三頌國土廣淨。略不頌佛壽法住及滅後起塔也。丑今初

  供養諸如來,護持法寶藏,其後得成佛,號名曰法明。

  丑二超頌國劫名字

  其國名善淨, 七寶所合成,劫名為寶明。

  丑三頌國土廣淨

  菩薩眾甚多, 其數無量億,皆度大神通,威德力具足,充滿其國土。 聲聞亦無數,三明八解脫,得四無礙智,以是等為僧。 其國諸眾生,YIN欲皆已斷,純一變化生,具相莊嚴身。 法喜禅悅食,更無余食想。無有諸女人,亦無諸惡道。 富樓那比丘,功德悉成滿,當得斯淨土,賢聖眾甚多。 如是無量事, 我今但略說。

  初授滿慈子(即富樓那)記竟。

  辛二授千二百人記三。初念請(記),二與記,三領解。壬今初

  爾時千二百阿羅漢心自在者、作是念:‘我等歡喜,得未曾有,若世尊各見授記、如余大弟子者,不亦快乎。

  壬二與記二。初長文,二偈頌。癸初中三。初總記千二百,二別記憍陳如,三別記五百。子今初

  佛知此等心之所念,告摩诃迦葉:‘是千二百阿羅漢,我今當現前次第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薩記。

  子二別記憍陳如

  於此眾中,我大弟子憍陳如比丘,當供養六萬二千億佛,然後得成為佛,號曰普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陳如最初得度,為僧上座。故別授記。

  子三別記五百

  其五百阿羅漢、優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迦留陀夷、優陀夷、阿乃樓馱、離婆多、劫賓那、薄拘羅、周陀、莎伽陀、等,皆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盡同一號,名曰普明。

  迦留陀夷,此雲黑光。佛成道後,父王遣令請佛。佛命出家者也。據寶積經,則善來得道,以神通力,轉化父王。據阿含毗尼,則是六群比丘之一。雖出家後,仍犯多過。年七十馀,方得調伏(煩惱),證阿羅漢。勸化第一。所化夫婦俱見谛者(證見道位)足一千家。故知大小兩機所見,各別如此。何但(只)佛之身密,不可思議。即諸大弟子身密,亦皆不可思議也。優陀夷,亦雲優波離。亦雲邬波離,梵音輕重耳(西竺口音不同之故)持律第一。周陀,此雲大路。證阿羅漢。能持三藏,作大法師。即是兄名。莎伽陀,此雲小路。亦雲繼道,即是弟名。其兄授以一句伽陀。一百日中,不能成誦。兄逐出房。佛親授以“我拂塵、我除垢”六字。猶復得前遺後,得後遺前。教以調息,(修數息觀)方證聖果。具大神力,降毒火龍。此四尊者,前列眾中,未有名字,故今釋出。又(前序品)列眾中,有憍梵波提,畢陵伽婆蹉,摩诃拘絺羅,難陀,孫陀羅難陀,凡五人。不見別授。或是梵文未來,或總攝在五百人及千二百人中。長文竟

  癸二偈頌二。初頌記陳如及五百,二頌總授一切聲聞記。

  子今初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憍陳如比丘, 當見無量佛,

  長文略,偈頌廣。先頌授陳如中。初二句,明行因。

  過阿僧祇劫, 乃成等正覺。 常放大光明,具足諸神通,名聞遍十方,一切之所敬, 常說無上道,故號為普明。

  次二偈,明得果。

  其國土清淨,菩薩皆勇猛, 鹹升妙樓閣,游諸十方國,以無上供具、奉獻於諸佛。 作是供養已,心懷大歡喜,須臾還本國,有如是神力。

  次二偈半,明國淨。

  佛壽六萬劫,正法住倍壽,像法復倍是,法滅天人憂。

  次一句,明佛壽。次二句,明正、像。次法滅天人憂句,結上起下

  其五百比丘,次第當作佛,同號曰普明,轉次而授記。

  我滅度之後,某甲當作佛,其所化世間,亦如我今日。

  國土之嚴淨,及諸神通力,菩薩聲聞眾,正法及像法,

  壽命劫多少,皆如上所說。

  次三偈半,頌授五百記也。

  子二頌總授一切聲聞記

  迦葉汝已知,五百自在者,余諸聲聞眾,亦當復如是。其不在此會,汝當為宣說。

  馀諸聲聞,指千二百人中,已授五百。馀七百人,並總指一切聲聞也。其不在此會者,無論在與不在,得記是同也。授千二百記中,二與記竟。

  壬三領解二。初長文,二偈頌。癸初中二。初經家敘喜,二自陳領解。子今初

  爾時五百阿羅漢、於佛前得受記已,歡喜踴躍,即從座起,到於佛前,頭面禮足,悔過自責:

  歡喜踴躍,是慶今得解。悔過自責,是愧昔不解也。

  子二自陳領解二。初法說,二譬說。丑今初

  世尊,我等常作是念,自謂已得究竟滅度,今乃知之、如無智者。所以者何。我等應得如來智慧,而便自以小智為足。

  自謂已得究竟滅度,是悔責昔迷。今乃知之如無智者,是慶今始悟。方知從前小智,竟同無智。亦自責根鈍,不能早悟也。所以者何下,釋成無智之意。今日乃知應得如來大智,而向日便以小智為足。封小失大,(以小智故步自封而失大智)豈非竟同無智乎。

  丑二譬說二。初立譬,二法合。寅初中二。初醉酒譬。譬自謂滅度,小智為足。二親友覺悟譬。譬今乃知之,應得如來智慧。卯初又三。初系珠譬。領(解)上王子結緣。二醉臥不覺譬。領上中間退大。三起已游行譬。領上接之以小。辰今初

  世尊,譬如有人至親友家,醉酒而臥。是時親友官事當行,以無價寶珠、系其衣裡,與之而去。

  有人,即五百自譬也。親友,譬昔日第十六王子也。家,譬大乘教為家也。醉酒而臥,譬無明從未醒也。醉有二義:一重醉,都不覺知。譬一句一偈結緣,未曾登品(未登五品外凡位)。二輕醉,微覺尋(不久)忘。亦名不覺。譬薄有聞慧,在五品初。未入(相)似位也。官事當行。譬王子馀處機興,逗緣往應也。宏法化他,非是私務,故雲官事。無價寶珠,譬一乘實相真如智寶也。系其衣裡者,衣譬彼時慚愧忍辱及信樂心。由聞法時微生信樂,得成了因智願種子也。

  辰二醉臥不覺譬

  其人醉臥,都不覺知。

  此譬無明心重,尋復不憶。領中間懈退,不受大法。

  辰三起已游行譬

  起已、游行,到於他國。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艱難,若少有所得,便以為足。

  起已游行,譬善根欲發,厭苦求樂也。到於他國,譬無明覆解,(蓋覆理解)不知還向大乘本國也。衣食,譬正助二道也。求索艱難,譬未入正法時,空無證獲也。得少為足,譬秉權教修行,得小乘果。正領(解)中間以小接也。初醉酒譬竟

  卯二親友覺悟譬,領上以是本因緣,今說法華經,等賜諸子白牛大車也。文亦為三。初诃責,二示珠,三勸貿。辰今初。

  於後、親友會遇見之,而作是言:“咄哉!丈夫,何為衣食乃至如是。

  會遇見之,譬大乘機發也。咄哉!诃責。譬動執生疑也。三周中,皆有此(诃責)意。法說中雲,我令脫苦縛等。譬說中雲,我先不言皆為三菩提耶!因緣說中雲,宿世因緣我今當說。皆(寓)诃責辭(意)也。

  辰二示珠

  我昔欲令汝得安樂,五欲自恣,於某年月日,以無價寶珠、系汝衣裡,今故現在。而汝不知,勤苦憂惱,以求自活,甚為癡也。

  安樂,譬無上大涅槃也。五欲自恣,譬大乘稱性真實受用。如所雲,實報勝妙五塵,能令迦葉起舞者是也。某年日月,譬大通佛(王子)覆講法華時也。今故現在,譬正顯實。法說中廣明五佛。(十方諸佛、過去諸佛、未來諸佛、現在諸佛、及釋迦佛,皆說一乘法)譬說中等賜大車。因緣說中還為說大。皆示珠之義也。

  辰三勸貿

  年月日,以無價寶珠、系汝衣裡,今故現在。而汝不知,勤苦憂惱,以求自活,甚為癡也。汝今可以此寶、貿易所需,常可如意,無所乏短。

  珠雖價值無量,仍須貿易,方有濟用。(濟急享用)譬了因內解,雖復究竟。必以種易現。(以種子交換現行)以昔一解一切解,而貿(易)一行一切行。珠體不竭,貿亦無窮。故須更聽(法),更修行,方顯寶之功用。如華嚴中得摩尼珠,十種瑩治,方能雨寶。解行相稱,方堪佛記。從是以後,則具有寂滅忍衣,首楞嚴食。自行化他,無量眾寶,無功用位,彼此不窮。故雲常可如意,無所乏短也。法說中身子得記。譬說中四人得記。因緣中千二、二千(人)得記。皆即勸貿之義。初立譬竟

  寅二法合二。初合醉酒,二合覺悟。卯初中三。初合系珠,二合醉臥不知,三合起已游行得少為足。辰今初

  佛亦如是,為菩薩時,教化我等,令發一切智心。

  (教化令發,即合系珠之義。)

  辰二合醉臥不知

  而尋廢忘,不知不覺,

  辰三合起已

  既得阿羅漢道,自謂滅度,資生艱難,得少為足。

  由三界內資生艱難,故於小果自謂為足也。然無大乘功德法財,則亦仍是資生艱難。初合醉酒譬竟

  卯二合親友覺悟譬三。初合诃責,二合示珠,三合勸貿。辰今初

  一切智願,猶在、不失。今者、世尊覺悟我等,作如是言:“諸比丘,汝等所得,非究竟滅。

  (所得,非究竟滅。即含诃責之義)

  辰二合示珠

  我久令汝等種佛善根,以方便故,示涅槃相,而汝謂為實得滅度。”

  辰三合勸貿

  世尊,我今乃知實是菩薩,得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以是因緣,甚大歡喜,得未曾有。

  三領解中,初長文竟。

  癸二偈頌二。初頌內心得解,二頌自陳領解。子今初

  爾時阿若憍陳如等,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等聞無上、 安隱授記聲,歡喜未曾有,禮無量智佛。

  今於世尊前、 自悔諸過咎。

  初一偈,頌歡喜得解。次半偈,頌悔過自責也。

  子二頌自陳領解二。初頌法說,二頌譬說。丑今初

  歡喜未曾有, 禮無量智佛。今於世尊前、自悔諸過咎,於無量佛寶, 得少涅槃分,如無智愚人,便自以為足。

  丑二頌譬說二。初頌立譬,二頌法合。寅初中二。初頌醉酒譬,二頌親友覺悟譬。卯今初

  譬如貧窮人、 往至親友家,其家甚大富,具設諸肴膳。以無價寶珠、 系著內衣裡默與而捨去,時臥不覺知。

  初七句,頌系珠譬。第八一句,頌醉臥不覺譬。凡夫未有修德,名貧窮人。諸佛菩薩,與諸眾生同一心性,名為親友。具足權實種種功德,名為大富。諸方便教,名為肴膳。一乘圓頓教理,名為寶珠。慚愧忍辱,名為外衣。信樂之心,名為內衣。初結緣時,具足二衣。退大墮惡,則無外衣。若約現無信樂,乃似內衣亦無,而種子仍在。但是衣弊,非全無也。(末二句,親友官事當行,貧人醉臥不知也)

  是人既已起,游行詣他國,求衣食自濟,資生甚艱難,得少便為足,更不願好者。不覺內衣裡,有無價寶珠。

  後二偈,頌起已游行譬也。

  卯二頌親友覺悟譬

  與珠之親友,後見此貧人, 苦切責之已,示以所系珠。貧人見此珠,其心大歡喜, 富有諸財物,五欲而自恣。

  初頌立譬竟

  寅二頌法合二。初頌合醉酒,二頌合覺悟。卯今初

  我等亦如是, 世尊於長夜,常愍見教化,令種無上願。

  初一偈,頌合系珠。

  我等無智故, 不覺亦不知, 得少涅槃分,自足不求余。

  次半偈,頌合醉臥不知。後半偈,頌合起已游行,得少為足也。

  卯二頌合覺悟

  今佛覺悟我, 言非實滅度,得佛無上慧,爾乃為真滅。

  初半偈,頌合诃責。次半偈,頌合示珠。

  我今從佛聞授記莊嚴事,及轉次受決,身心遍歡喜。

  後一偈,頌合勸貿也。初授千二百記竟。釋五百弟子受記品竟。

  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研真,斷(見思)惑,慕求(小乘無學道)勝見,名之為學(有學),即三果(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四向(向,即未至本位,不稱為果,但稱為向。一須陀洹向。二斯陀含向。三阿那含向。四阿羅漢向。)真無漏慧也。真(谛理)窮,(見思)惑盡,勝見已極(徹底),無所復學,名為無學,即阿羅漢果也。

  約教者,析法研真(修析空觀,研真谛理),名學。惑盡真窮(見思惑空,真谛理窮),名無學。三藏意也。體法研真(修體空觀,研真谛理),名學。無真無惑(悟達無真谛理可窮,無見思惑可斷),名無學,通教意也。研真斷惑,自淺之深,名學。通(見思)別(無明)惑盡,權實理窮,名無學,別教意也。研如來藏,有學無學,法性實相,(人各有之),非學非無學,而學而無學(即而常六,六而常即),圓教意也。是二千人,或是學,(初至三果)或是無學,(四果)同是一流。一時受記,同一名號(名曰寶相如來)故別為一品也。

  本跡者,阿難跡為學人,(為佛侍者,此時猶未斷思惑)羅睺羅跡為無學(已證羅漢果)而本地不可思議(不可測),以例馀二千人,亦應各有本跡。

  觀心者,名字乃至分證四位,名為學。(有惑可斷故)究竟一位,(無惑可斷故)名無學。理即一位,非學非無學。

  庚授下根記中,二授二千人記二。初請記,二授記。辛初中二。初二人請,次二千人請。壬初又二。初默念請,二發言請。癸今初

  爾時阿難、羅睺羅、而作是念:‘我等每自思惟,設得授記,不亦快乎。

  癸二發言請又二。初引例,二引望。子今初

  即從座起,到於佛前,頭面禮足,俱白佛言:‘世尊,我等於此、亦應有分,惟有如來,我等所歸。

  (我等於此,亦應有分,即引例也。)

  子二引望

  又我等為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見知識,阿難常為侍者,護持法藏,羅睺羅是佛之子,若佛見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者,我願既滿,眾望亦足。

  准前列眾。二人皆在多知識中(預眾所知識、大阿羅漢中)。今與學無學二千人同記者,為引實故。(從實證論,則阿難是有學須陀洹,羅睺羅是無學阿羅漢)四悉檀故。(與二千同記,帖切二人身分,令大眾同喜,有四悉檀利益故)初二人請竟

  壬次二千人請

  爾時學無學聲聞弟子二千人,皆從座起,偏袒右肩,到於佛前,一心合掌,瞻仰世尊,如阿難、羅睺羅、所願,住立一面。

  但有引例一意,(只能引聲聞弟子得記之例)而無引望。(不能引眾望所歸之理由)故但默念請(記),不發言也。初請記竟。

  辛二授記二。初記二人。次記二千人。壬初中二。初記阿難,二記羅睺羅。癸初又五。初長文,二重頌,三新發意者生疑,四如來釋疑,五阿難述歎。子今初

  爾時佛告阿難:‘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山海慧自在通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初明得果)當供養六十二億諸佛,護持法藏,然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二明行因)教化二十千萬億恆河沙諸菩薩等,令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三明說法度人)國名常立勝幡,其土清淨,琉璃為地,劫名妙音遍滿。(四明國劫名字)其佛、壽命無量千萬億阿僧祇劫,若人於千萬億無量阿僧祇劫中、算數校計,不能得知。(五明佛壽)正法住世、倍於壽命,像法住世、復倍正法。(六明法住)阿難,是山海慧自在通王佛,為十方無量千萬億恆河沙等諸佛如來、所共贊歎,稱其功德。(七明諸佛稱贊)

  子二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今僧中說,阿難持法者,當供養諸佛,然後成正覺,

  號曰山海慧自在通王佛。其國土清淨,名常立勝幡,

  教化諸菩薩,其數如恆沙。佛有大威德,名聞滿十方。

  壽命無有量,以愍眾生故。正法倍壽命,像法復倍是。

  如恆河沙等、無數諸眾生,於此佛法中,種佛道因緣。

  子三新發意者生疑

  爾時會中新發意菩薩八千人、鹹作是念:‘我等尚不聞諸大菩薩得如是記,有何因緣、而諸聲聞得如是決?

  子四如來釋疑

  爾時世尊知諸菩薩、心之所念,而告之曰:‘諸善男子,我與阿難等,於空王佛所、同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阿難常樂多聞,我常勤精進。是故我已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阿難護持我法,亦護將來諸佛法藏,教化成就諸菩薩眾,其本願如是,故獲斯記。

  子五阿難述歎

  阿難面於佛前,自聞授記、及國土莊嚴,所願具足,心大歡喜,得未曾有。即時憶念過去無量千萬億諸佛法藏,通達無礙,如今所聞,亦識本願。爾時阿難而說偈言:

  世尊甚稀有, 令我念過去,無量諸佛法,如今日所聞。

  我今無復疑, 安住於佛道,方便為侍者,護持諸佛法。

  初記阿難竟。

  癸二記羅睺羅二。初長文,二重頌。子今初

  爾時佛告羅睺羅:‘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蹈七寶華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當供養十世界微塵等數諸佛如來,常為諸佛而作長子,猶如今也。是蹈七寶華佛,國土莊嚴,壽命劫數,所化弟子,正法、像法,亦如山海慧自在通王如來無異,亦為此佛而作長子。過是已後,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子二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為太子時, 羅睺為長子,我今成佛道,受法為法子,

  於未來世中, 見無量億佛,皆為其長子,一心求佛道。

  羅睺羅密行,惟我能知之,現為我長子,以示諸眾生。

  無量億千萬功德不可數,安住於佛法,以求無上道。

  初記二人竟

  壬次記二千人三。初長文,二重頌,三得記歡喜。癸今初

  爾時世尊見學無學二千人,其意柔軟,寂然清淨,一心觀佛。佛告阿難:‘汝見是學無學二千人否。唯、然,已見。’\‘阿難,是諸人等,當供養五十世界微塵數諸佛如來,恭敬、尊重,護持法藏。末後、同時於十方國、各得成佛,皆同一號,名曰寶相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壽命一劫。國土莊嚴,聲聞、菩薩、正法、像法、皆悉同等。

  癸二重頌

  爾時世尊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二千聲聞,今於我前住,悉皆與授記,未來當成佛。

  所供養諸佛,如上說塵數,護持其法藏,後當成正覺。

  各於十方國,悉同一名號,俱時坐道場,以證無上慧,

  皆名為寶相。國土及弟子,正法與像法,悉等無有異。

  鹹以諸神通、度十方眾生,名聞普周遍,漸入於涅槃。

  癸三得記歡喜

  爾時學無學二千人、聞佛授記,歡喜踴躍、而說偈言:

  世尊慧燈明,我聞授記音,心歡喜充滿,如甘露見灌。

  二跡門正說竟。釋授學無學人記品竟。

  法師品第十

  此品明五種法師:一受持,二讀,三誦,四解說,五書寫。大論(大智度論)明六種法師:一信力故受,二念力故持,三看文為讀。四不忘為誦,五宣傳為說,六聖人經書難解,須解釋。今經合受持為一,合解說為一,(添)足書寫為五。若別論。則四是自行,(即受持、讀、誦、書寫,是自行)解說一種是化他。若通論。自軌五法,名自行法師,教他五法,名化他法師。何以言之?法者,軌則也。師者,訓匠也(匠,教育、造就之義)法雖可軌,體(本身)不自宏,宏通在人。五種通經,皆得(能)稱師。舉法成其自行,皆以妙法為師。師於妙法,自行成就。故名法師。又:五種人,能以妙法訓匠於他。故舉法名師,稱為法師。若自軌法,若法匠(造就)他,俱得稱法師。故以法師名品,此因緣釋也。

  約教者,四教各有能诠所诠,俱名為法。各論自行化他,俱得稱師。今經唯在圓(教)也。就圓教五種(法師),若作減數說者,束(歸納)五為四,即四安樂行。如後說。又:束為三,即是三業。受持是意業。讀誦、說,是口業。書寫是身業。別論,則口業是化他。身意是自行。通論,則三業自軌,即自行法師。三業教诏(教他),即化他法師。故言法師品。又是三門。行此五法,以自熏修,即福德門。宏宣五法,廣利益他,即化他門。自修益彼,皆順佛教,即報恩門。別論,則自修報恩,名自行。益彼(報恩),即是化他。通論,則自軌軌他,皆稱法師。故言法師品。又是三軌。讀誦書寫是外行。即如來衣。受持是內行,即如來座。解說益他,即如來室。自軌三法,亦名法師。化他三法,亦名法師。能行三法,大教宣通,堪為世間依止,故名法師品。又束為二。謂自行化他。又束為一。謂如來行,具一切行。

  (從法師品開始,以下迄至安樂行品,是跡門第三流通段。故蕅益大師有以下一段文字,懸敘於法師品之前)

  跡門第三流通,凡五品經。不止蔭益(利益)當時,復能津洽(利益)來世。一法師品,二寶塔品,皆明宏經功深福重,利益廣大。三達多品,引往古宏經,彼我兼益。以證功德深重。四持品,八萬大士忍力成者,此土宏經。新得記者,此土宏經。五安樂行品,外凡初心,欣斯勝福,(欣摹宏經勝福)見聲聞畏憚,聞菩薩擯辱,顧(慮)己力弱,無益自他,便生退沒(之心)。佛為此(等)人,說安樂行品,依之宏法,不必(顧)慮危難困苦。又法師品,釋尊自說宏經功福,命覓流通。寶塔品,多寶及分身集佛,且證且助。勸覓流通。(寶塔證法華故來,分身助開寶塔故集。)

  丁初法師品二。初歎美能持法人,二歎美所持之法及示通經方軌。戊初中二。初明禀道弟子功深福重,二明授道師功深福重。己初又二。初佛世弟子,二滅後弟子。庚今初

  爾時世尊因藥王菩薩、告八萬大士:‘藥王,汝見是大眾中,無量諸天、龍王、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與非人、及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聲聞者,求辟支佛者,求佛道者,如是等類,鹹於佛前、聞妙法華經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隨喜者,我皆與授記,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因者,憑寄也。(憑借寄托)告者,普告也。藥王菩薩,為法焚身。八萬大士,忍力深固。故今流通妙法,先因藥王,普告八萬。欲其精勤護持助宣故也。汝見是大眾等者,普授記也。不惟身子、四人、滿慈子、五百及千二、二千得記而已。舉凡八部四眾,求三乘人。但聞一偈一句,一念隨喜,皆得成佛,決定無疑。故今普皆與授記也。一偈一句者,舉少以況多也。一念隨喜者,舉淺以況深也。所聞不論何偈何句,但令義合權實,本跡十妙四一(即理一、行一、人一、教一也。)之流。功福皆爾。隨喜未論讀誦修行,但令能於一念心中,深解開權顯實。即是理本非權非實,所以能權能實。權實不二,事理圓融。具煩惱性,能知如來秘密之藏。又復即於一念心中,廣解一切心及一切法,皆是佛法,無有障礙。若欲分別,辯說無窮。法既如此,人亦如是。下文常不輕授四眾記,即是得此意也。故大(般涅槃)經雲,寧願少聞,多解義味。此義至後隨喜品當更說之。

  庚二滅後弟子

  佛告藥王:‘又如來滅度之後,若有人聞妙法華經、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隨喜者,我亦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滅後聞經隨喜,其功福與佛現在(聞經隨喜)是同。故亦同授記也。初明禀道弟子功深福重竟。

  已二明授道師功深福重二。初長文,二偈頌。庚初中二。初別明,二總明。別者,人有下上,時有現未。總者,不論下上及以現未,通明逆之得罪,順之得福也。辛初別中二。初明現世,二明來世。壬初又二。初明下品師,二明上品師。皆約凡位判也。癸今初

  若復有人、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妙法華經,乃至一偈,於此經卷,敬視如佛,種種供養,華、香、璎珞、末香、塗香、燒香,缯蓋、幢幡,衣服、伎樂,乃至合掌恭敬。

  此先明下品師相也。一受持,二讀,三誦,四解說,五書寫。即是五種法師。一華,二香,三璎珞,四末香,五塗香,六燒香,七缯蓋幢幡,八衣服,九技樂,十合掌。即是十種供養。

  藥王,當知是諸人等、已曾供養十萬億佛,於諸佛所、成就大願,愍眾生故,生此人間。’藥王,若有人問,何等眾生,於未來世、當得作佛。應示、是諸人等,於未來世、必得作佛。何以故。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法華經、乃至一句,受持、讀誦、解說、書寫,種種供養經卷,華、香、璎珞,末香、塗香、燒香,缯蓋、幢幡,衣服、伎樂,合掌恭敬,是人、一切世間所應瞻奉,應以如來供養而供養之。當知此人是大菩薩,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哀愍眾生,願生此間,廣演分別妙法華經。

  此廣明下品師功報也。已曾供養等,是先因深。愍眾生故等,明現功大。若有人問等,明未來報重。

  癸二明上品師

  何況盡能受持、種種供養者?’藥王,當知是人、自捨清淨業報,於我滅度後,愍眾生故,生於惡世,廣演此經。

  先況出上品師相。次藥王當知下,略明上品師功報也。悲願牽故,仍是業生眷屬,未是神通應生。願兼於業,具如玄義眷屬妙說。初明現世竟。

  壬二明來世亦二。初明下品師,二明上品師。癸今初

  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滅度後,能竊為一人說法華經、乃至一句,當知是人、則如來使,如來所遣、行如來事。

  竊為一人,極言所化之少。乃至一句,極言所說之少。良以有慧無聞,未堪處眾廣演。此明下品師相也。然此經是如智所說,說於如理。今行人秉此如教而宣如理,故即是如來使,如來之所遣也。又,如智照如理為事。今行人依如教行如理,故是行如來事也。又以如智如理化眾生為事。今行人能有大悲,以此經中真如之理,為馀人說,令得利益,故名行如來事。此明下品師功報也。

  癸二明上品師

  何況於大眾中、廣為人說。

  以竊為一人,況出普為大眾。以乃至一句,況出廣說。此是上品師相。功報之大,不言可知。初別明竟

  辛二總明現未下上法師。逆之得罪,順之得福。

  藥王,若有惡人,以不善心,於一劫中、現於佛前,常毀罵佛,其罪尚輕,若人以一惡言、毀呰在家出家讀誦法華經者,其罪甚重。

  此先明逆之得罪也。夫罪福重輕,或時論田。或時論心。或論損益,有重有輕。今正約損益重輕論也。且如惡人以不善心,心既重矣。現前罵佛,田又尊矣。一劫常罵,業又久矣。而雲尚輕者,非謂罪報果輕。但尤未若毀訾讀誦法華之罪為尤重耳。何以故?佛證平等大慈,恆於惡人生悲愍心。又非惡人所能逼惱。故彼罵者,始則譬如以禮(物)送人而人不受,持禍自歸。墮落三塗,百千億劫,終則譬如打罵旃檀,亦染香氣。反受佛化,畢竟得成出世因緣。今初心行人讀誦法華,忍力未成,易於退沒。倘一言毀訾,阻礙勝事。是斷佛種,損害尤深。故其罪甚重也。

  藥王,其有讀誦法華經者,當知是人、以佛莊嚴而自莊嚴,則為如來肩所荷擔。其所至方,應隨向禮,一心合掌,恭敬、供養,尊重、贊歎,華、香、璎珞,末香、塗香、燒香,缯蓋、幢幡,衣服、肴馔,作諸伎樂,人中上供、而供養之,應持天寶、而以散之,天上寶聚,應以奉獻。所以者何。是人歡喜說法,須臾聞之,即得究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此次明順之得福也。佛以定慧莊嚴。此人能修定慧,故言以佛莊嚴而自莊嚴也。在背為荷,在肩為擔。修非權非實法身之體,即是為如來荷。具能權能實二智之用,即是為如來擔。其所至方應隨向禮者,此人有所趣向,悉與實相相應,皆可敬順。順即是向。敬即是禮。敬而順之,及興供養也。應持天寶等,舉重況輕。天寶尚應奉供,況僅人中上供耶!所以者何下,釋成應禮應供之意。須臾(聞之)即得究竟,以能圓顯究竟妙理故也。仍須分別(六即),始從名字究竟,乃至究竟究竟。二明授道師功深福重中,初長文竟

  庚二偈頌三。初獎勸自行利他,二重頌別總兩義,三結歎經最第一。辛今初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欲住佛道,成就自然智,常當勤供養,受持法華者。

  其有欲疾得,一切種智慧,當受持是經,並供養持者。

  辛二重頌別總兩義二。初頌別明,二頌總明。壬初中二。初頌現世,二頌來世。癸今初

  若有能受持,妙法華經者,當知佛所使,愍念諸眾生。

  初二句,頌下品師。次二句,頌下品功報。

  諸有能受持,妙法華經者,

  次二句,頌上品師。

  捨於清淨土,愍眾故生此。 當知如是人,自在所欲生,能於此惡世,廣說無上法。 應以天華香,及天寶衣服,天上妙寶聚,供養說法者

  後十句頌上品功報也。

  癸二頌來世

  吾滅後惡世、能持是經者,

  初二句,超頌上品師。

  當合掌禮敬,如供養世尊, 上馔眾甘美、及種種衣服、供養是佛子,冀得須臾聞。

  次六句,明上品功報。

  若能於後世、受持是經者,我遣在人中,行於如來事。

  次二句,追頌下品師。後二句,頌下品功報也。初頌別明竟。

  壬二總明

  若於一劫中, 常懷不善心,作色而罵佛,獲無量重罪,

  其有讀誦持、 是法華經者,須臾加惡言,其罪復過彼。

  初二偈,頌逆之得罪。

  有人求佛道, 而於一劫中,合掌在我前,以無數偈贊。

  由是贊佛故,得無量功德,歎美持經者、其福復過彼。

  於八十億劫,以最妙色聲、及與香味觸、供養持經者,

  如是供養已,若得須臾聞,則應自欣慶、我今獲大利。

  後四偈,頌順之得福也。贊佛功德,固為無量。佛不因贊而有增進。若贊持法華經,經典所在,即為有佛,功德已同。又使持經者從此增進(道業),所以福倍勝也。二重頌別總兩義竟。

  辛三結歎經最第一

  藥王今告汝,我所說諸經,而於此經中,法華最第一。

  此經中,猶言此諸經中。即通舉一代所說。始自華嚴終至涅槃也。諸大乘經各各稱為第一之說。然是對待第一。未若此經絕待第一。故名最第一也。初歎美能持法人竟

  戊二歎美所持之法及示通經方軌二。初長文,二偈頌。己初中二。初歎經法,二示方軌。庚初又五。初約法歎,二約人歎,三約處歎,四約因歎,五約果歎。辛今初

  爾時佛復告藥王菩薩摩诃薩:‘我所說經典、無量千萬億,已說、今說、當說,而於其中,此法華經、最為難信難解。藥王,此經是諸佛秘要之藏,不可分布、妄授與人,諸佛世尊之所守護,從昔已來,未曾顯說。而此經者,如來現在,猶多怨嫉,況滅度後?

  已說,指般若已前漸頓諸說也。今說,指同一座席無量義經也。當說,指大涅槃經也。般若等漸頓諸經,皆帶方便,取信為易。無量義經,明一生無量,未明無量還一,取信亦易。今法華經。論法,則一切差別,融通歸一。論人,則師弟(子)本跡,俱甚久遠。二門悉與昔反,難信難解。當鋒難事,法華已說。涅槃在後,則易可信也。秘要之藏者,隱而不說,名之為秘。總一切法,名之為要。真如實相包蘊無外,名之為藏。不可分布者,法妙難信,惟有深智,乃可授與。無智益罪,故不可妄授也。從昔已來,未曾顯說者,於三藏中,不說二乘作佛。亦不明師弟本跡。方等般若,雖說實相如來藏理。亦未說五乘(一人、二天、三聲聞、四緣覺、五菩薩)作佛,亦未發跡顯本。頓漸諸經皆未融會,故名為秘。此經具說昔所秘法,即是開秘密藏。亦即是秘密藏。如此秘藏,昔為一類根熟眾生,雖有密說,而四十馀年,未曾彰灼顯說也。猶多怨嫉者,如五千退席。佛世尚爾,何況未來。理在難化也。

  辛二約人歎

  藥王,當知如來滅後,其能書、持、讀、誦、供養、為他人說者,如來則為以衣覆之,又為他方現在諸佛之所護念。是人有大信力,及志願力、諸善根力,當知是人、與如來共宿,則為如來手摩其頭。

  此法在人,則人尊貴。如來衣覆者,即是修學大忍為衣也。諸佛護念者,實相為佛,實智為子。尊崇實相,發生實智,即為諸佛所護念也。圓教四不壞信,(一信根本,謂真如之法,諸佛所師,眾行之源。二信佛,有無量功德,常念親近供養恭敬。三信法,佛所說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四信僧,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常樂親近。)為大信力。圓四宏誓,為志願力。圓妙大智,為善根力。信則信理,理即法身。志願是立行,行即解脫。善根根固難動,即是般若。當知三力,即三德秘藏。初心棲此,與佛不殊。故名與如來共宿。又信力修畢竟空如來智。如來棲畢竟空捨,此人亦學畢竟空,故與如來共宿。以志願力善根力自行權實而為機感,機感名頭。如來以化他權實二智之手,開發此人自行權實之頭。感應道交,故言摩頭。摩頭即授記也。

  辛三約處歎

  藥王,在在處處,若說、若讀、若誦、若書,若經卷所住處,皆應起七寶塔,極令高廣嚴飾,不需復安捨利。所以者何。此中已有如來全身,此塔、應以一切華、香、璎珞,缯蓋、幢幡,伎樂、歌頌,供養、恭敬,尊重、贊歎。若有人得見此塔,禮拜、供養,當知是等、皆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法在處,即處尊貴。夫佛生處,得道處,轉*輪處,入涅槃處,皆應起塔。此經是法身生處,得道之場。*輪正體,大涅槃窟,故應起塔供養也。不須復安捨利者,釋論(即大智度論)雲,碎骨是生身捨利。經卷是法身捨利也。已有如來全身者,生身捨利有碎有全。碎如釋迦。全如多寶。法身捨利,亦有碎全,諸方便教為碎。法華一實為全也。

  辛四約因歎

  藥王,多有人、在家出家行菩薩道,若不能得見、聞、讀、誦、書、持、供養、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未善行菩薩道,若有得聞是經典者,乃能善行菩薩之道。

  馀經帶方便因,名為拙度。此經正顯圓因,聞解圓因。方名巧度。巧度為善行也。(大論通以衍門為巧,今經別以一實為巧。)

  辛五約果歎又五。初明近果,二立譬,三法合,四釋近,五揀非。壬今初

  其有眾生、求佛道者,若見、若聞、是法華經,聞已、信解受持者,當知是人、得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耨菩提有二義。一者初心菩提,即圓初住。二者後心菩提,即妙覺極果。今言近者,正近初住菩提也。前約因歎,修通別因,即是未善,去圓果遠。若修圓因,即是善行,去圓果近。今以圓如實智為因,還以為果。道前真如,雖有三因(佛性)同名正因。(理即)道中真如,亦有三因,同名緣因。(名字即觀行即,相似即。)亦名了因。(分證即)道後真如,亦只三法,轉名圓果。(究竟即)故普賢觀(經)雲,大乘因者,諸法實相是。大乘果者,亦諸法實相是。釋論雲,初觀實相名因。觀竟名果。究理而論,真如實相,不當(論)因果。(非因非果)亦非前後。今約修行,則有前後及以因果也。

  壬二立譬

  藥王,譬如有人、渴乏需水,於彼高原、穿鑿求之,猶見干土,知水尚遠,施功不已,轉見濕土,遂漸至泥,其心決定、知水必近。

  釋此為二。一約觀門,二約教門。觀門者,眾生之心,具諸煩惱,名高原。修習觀智,名穿掘。(穿地掘土)方證理味,如得清水。約通觀,則乾慧地如乾土。性地為濕土泥。見谛為得清水。約別觀,則從假入空,但見於空,不見不空。斷四住惑,如掘乾土,去水尚遠。從空入假,先知非假,(空觀)今知非空,(假觀)因是二觀,得入中道,能伏無明,轉見濕土,去水則近。若圓觀中道,非空非假,而照空假。(雙照空假)四住已盡,無明已伏。已得中道相似圓解,(入相似位)故雲,如漸至泥。若入初住,發真中解,即破無明,如泥澄清。得見中道。如得清水。故法華論雲,佛性水,當知次第也。教門者,土譬經教。水譬中道。教诠中道,如土含水。三藏未诠中道,猶如乾土。方等般若帶方便說中道,猶如濕土。法華正直顯露說中道,猶如泥。因法華教,生聞思修,即悟中道,真見佛性。所發真慧,不復依文。(一位一切位)如獲清水,無復土相。故華嚴雲,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成就慧身,不由他悟也。

  壬三法合

  菩薩亦復如是,若未聞、未解、未能修習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去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尚遠,若得聞、解、思惟、修習,必知得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於法華中獲聞思修,即是圓家三慧,方能近果。非乾濕等教(喻,藏通別三教)中三慧也。

  壬四釋近

  所以者何。一切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屬此經,此經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是法華經藏,深固幽遠,無人能到,今佛教化成就菩薩、而為開示。

  一切菩薩,指諸權因。阿耨菩提,指諸權果。權因權果,皆攝屬於此經。如乾濕等土,悉依於水也。開方便門,示真實相者,昔所不說,今皆說之。昔說二觀為方便門,今皆開之,即是真實,寧(豈)復是門。昔說小乘方便及小乘果。小乘果尚非實相,況小方便而當是門。今皆開之,即是實相。汝等所行,是菩薩道。決了聲聞法,是諸經之王。乃至治世語言,資生業等。(皆順正法)昔何嘗說是方便。今皆開之,即是實相,不相違背。鹹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一色一香,無非佛法。若門若非門,悉皆開之。示真實相,顯佛性水。若不開者,則深固幽遠,無人能到。而今開之,即得見水,無乾土也。

  壬五揀非

  藥王,若有菩薩聞是法華經,驚疑、怖畏,當知是為新發意菩薩,若聲聞人聞是經,驚疑、怖畏,當知是為增上慢者。

  新發意菩薩,增上慢聲聞。既於此經驚疑怖畏,悉是乾土。尚非濕土,況能見水耶!初歎經法竟

  庚二示方軌二。初正明方法,二明五利益。辛初中三。初標章,二解釋,三勸修。壬今初

  藥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來滅後,欲為四眾說是法華經者,雲何應說。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爾乃應為四眾廣說斯經。

  壬二解釋

  如來室者,一切眾生中、大慈悲心是,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

  大慈悲室者,若就同體,即法身也。若被(加被)眾生,即解脫也。能令眾生會於同體,即般若也。柔忍衣者,若就所覆,即法身也。若就能覆嚴身,即般若也。若就和光利物,(和光同塵,利益物機)即解脫也。法空座者,若就能坐,即般若也。若就所坐,即法身也。身座冥稱,(稱,合也)即解脫也。又,(若就三軌分配)大慈安樂,即資成軌。柔和伏嗔斷惑,即觀照軌。坐座,即真性軌。上雲,以佛莊嚴(而自莊嚴),又雲以衣覆之,即此衣也。上雲,如來肩所荷擔,又雲,手摩其頭,即此座也。上雲,與如來共宿,即此室也。

  壬三勸修

  安住是中,然後以不懈怠心,為諸菩薩及四眾、廣說是法華經。

  既勸安住三法,仍勸不懈怠心,然後(為眾)廣說。故知此勖(勉)觀位初心人耳。初正明方法竟

  辛二明五利益

  ‘藥王,我於余國,遣化人、為其集聽法眾,(一遣化人)亦遣化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聽其說法,是諸化人,聞法信受,隨順不逆。(二遣化四眾)若說法者在空閒處,我時廣遣天龍、鬼神、乾闼婆、阿修羅、等,聽其說法。(三遣八部)我雖在異國,時時令說法者得見我身。(四見佛身)若於此經忘失句讀,我還為說,令得具足。(五與總持)

  若初心未淳,只可遣化人,未可遣化四眾八部。若見天龍,倚(仗)此自高,(反會)妨損其道,故不可令見也。若(久修人)心無倚著,則堪見佛,兼得總持,證大利益,況復(見)天龍等耶。二歎經法及示方軌中,初長文竟

  己二偈頌三。初總勸,二頌長文,三結勸。庚今初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欲捨諸懈怠,應當聽此經,是經難得聞,信受者亦難。

  庚二頌長文二。初但頌約果歎,二頌方軌。辛初中二。初頌立譬,二頌法合。略不頌近果釋近及揀非也。壬今初

  如人渴需水,穿鑿於高原,猶見干燥土,知去水尚遠,

  漸見濕土泥,決定知近水。

  壬二頌法合

  藥王汝當知,如是諸人等, 不聞法華經,去佛智甚遠,若聞是深經,決了聲聞法。 是諸經之王,聞已谛思惟,當知此人等、近於佛智慧。

  初但頌約果歎竟。

  辛二頌方軌二。初頌正明方法,二頌明五利益。壬今初

  若人說此經,應入如來室,著於如來衣,而坐如來座,

  處眾無所畏,廣為分別說。

  初偈半,頌標章

  大慈悲為室,柔和忍辱衣, 諸法空為座,處此為說法。

  次一偈,頌解釋。

  若說此經時, 有人惡口罵,加刀杖瓦石, 念佛故應忍。

  後一偈,頌勸修也。

  壬二頌明五利益

  我千萬億土、 現淨堅固身,於無量億劫、 為眾生說法。此總明如來以五事利益之意。(五事,即上明一遣化人為其集聽法眾,二遣化四眾聽其說法,三遣八部聽其說法。四令說法者得見我身。五與總持,令說法者不忘失句讀。)正由應身遍滿十方,能為五事守護行人也。

  若我滅度後、 能說此經者,我遣化四眾、比丘比丘尼、及清信士女、 供養於法師,

  此超頌第二遣四眾也。

  引導諸眾生,集之令聽法。 若人欲加惡、刀杖及瓦石,

  則遣變化人、為之作衛護。

  此追頌第一遣化人也。

  若說法之人,獨在空閒處, 寂寞無人聲,讀誦此經典,我爾時為現清淨光明身。若忘失章句,為說令通利。此超頌第五與總持也。

  若人具是德,或為四眾說, 空處讀誦經,皆得見我身。

  此頌第四令見佛也。具是德,謂室衣座三德。

  若人在空閒,我遣天龍王、 夜叉鬼神等,為作聽法眾。

  是人樂說法, 分別無掛礙,諸佛護念故,能令大眾喜。

  此追頌第三遣八部也。二頌長文竟

  庚三結勸

  若親近法師, 速得菩薩道,隨順是師學,得見恆沙佛。

  法師品竟

  見寶塔品第十一

  塔,具雲塔婆,新雲,窣堵波。此翻方墳。亦翻靈廟。亦翻浮圖。有捨利者,名塔。無捨利者,名支提。捨利復論全(身)、碎(身)。如釋迦碎身為八斛捨利,阿育王後造八萬四千寶塔以供養之。遍布天下名山。今多寶佛全身捨利不散,故唯一塔。又按律中四處起塔,謂佛生處,得道處,轉*輪處,入涅槃處。今法華實相,諸佛三身皆從此生,諸佛於此而坐道場,諸佛於此而轉*輪,諸佛於此而般涅槃。只此法華,即是三世佛之四塔。先佛已居,今佛並坐,當佛亦然。此塔從地湧出,明顯此事,(證明法華實相大事),四眾皆睹,故言見寶塔品(世界悉檀)璎珞經雲,供養一佛捨利起塔滿四天下,不如供養如來生身。由色身有捨利故。又起塔滿大千供養色身,不如供養法身。由法身有色身故。當知見色不及聞經,以由聞經有法身故。經有偏圓,即法身全碎,功德不等。今經純诠圓理,是全法身。故持經功深,宏宣力大。多寶佛塔從地湧出,證明此事,四眾皆睹,故言見寶塔品。(為人)三周說法已竟,從地湧出,出大音聲,再歎善哉,印成實說,即是證前。為開塔故,須集分身。既開塔已,入塔並坐。大聲普告,召本弟子。(誰能於此娑婆國土,廣說妙法華經,今正是時。)由疑地湧,(眾多下方菩薩)方明壽量,展轉為由,即是請後。正為證前請後,從地湧出(寶塔),四眾皆睹,故言見寶塔品。(對治)多寶示滅,全身捨利俨然不散,又聞其言,(善哉!善哉!釋迦牟尼佛,快說是法華經,我為聽是經故,而來至此。)則是滅而不滅。可表法身、釋尊入塔,二身相稱。如智稱境,可表報身。分身雲集,可表應身。三佛三身而不一異,令四眾睹,故言見寶塔品。(第一義)

  塔出有兩意:一發音聲以證前,三周說法,流通功德,皆是真實,不同兼但對帶(前四時)之談,即約教義。二因開塔以起後,聲徹下方,召本弟子,乃明長壽,頓破寂場近成之疑,即本跡義。又久遠之塔,從地湧出,開自在神通之力,顯過去世益物也。發大音聲,開師子奮迅之力,顯現在十方開權顯實也。有大誓願,未來諸佛若說此經,我之寶塔皆到其所為作證明。開大勢威猛之力,顯未來常住不滅也。

  觀心釋者,依經修觀,與法身相應,境智必會,如塔來證經。境智既會,則大報圓滿,如釋迦與多寶同坐一座。大報圓故,則隨機出應,如分身皆集。由多寶(塔)出故,三佛得顯。由持經故,即具三身。普賢觀雲,佛三種身,從方等(即實相理)生,即此義也。

  丁跡門流通中。第二見寶塔品為二。初長文,二偈頌。戊初中三。初明多寶湧現,二明分身遠集,三明釋迦唱募。己初又六。初現塔之相,二諸天供養,三多寶稱歎,四時眾驚疑,五大樂說問,六如來答。庚今初

  爾時佛前有七寶塔,高五百由旬,縱廣二百五十由旬,從地湧出,住在空中,種種寶物而莊校之。五千欄楯,龛室千萬,無數幢幡以為嚴飾,垂寶璎珞寶鈴萬億而懸其上。四面皆出多摩羅跋栴檀之香,充遍世界。其諸幡蓋,以金、銀、琉璃、砗磲、瑪瑙、真珠、玫瑰、七寶合成,高至四天王宮。

  七寶,表性德七覺,七聖法財也。(七財:一信、二精進、三戒、四慚愧、五聞、六捨、七定慧)塔,表實相之境。法身所依處也。(四教各論七覺七財,今唯在圓。因位亦有七覺七財,今約極果)高五百由旬者,是二萬裡。豎表因中萬行,果中萬德也。縱廣二百五十由旬者,是一萬裡。橫表萬善莊嚴也。地表無明心地。空表第一義空。以無所破,破無明地。以無所住,住第一義空。故言從地湧出。住在空中,此亦證前起後。七方便人(五停心、別相念、總相念、暖、頂、忍、世第一)如來藏理未開,無明所隱,如塔在地。今聞三周開顯,開佛知見,顯出法身。如塔湧空。此即證前。修得法身,久已明著。如塔在空,無能開者。表本地久成,眾所不識。若發跡顯本,了達無疑。此即起後也。種種寶物者,表眾多定慧而莊校也。欄楯,表總持。龛室,表無量慈悲室。亦表無量空捨。幢幡,表神通勝相。垂諸璎珞,表四十地戒定慧陀羅尼功德。上嚴法身,下被眾生也。寶鈴,表八音四辯。(一法無礙辯,二義無礙辯,三辭無礙辯,四樂說無礙辯。)四面出香,表無作四谛道風吹四德(常樂我淨)香也。七寶幡蓋高至四天王宮,表神通慈力。皆是性德七覺七財所成,皆窮無作四谛之理也。

 

上一篇:《妙法蓮華經會義》摘要卷五
下一篇:《妙法蓮華經會義》摘要卷三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