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除習氣之法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用功就為除習, 除了除習, 即無功可用, 汝只抱定一句, 現在怎麼樣, 即現在心對境時, 能腳根把持否, 如外境力強, 我之空力如何, 世間一切一切法, 本來又怎麼樣, 當體兩下俱空。我之習氣, 是應化除, 不是壓迫, 是移換, 不是保留, 是化之無力,不是擱置一旁, 如春日之冰, 融化而盡, 蓋習氣者力也, 力用於彼, 即不及此矣。

  除習氣, 總在明心之後, 心不明, 則自己之習氣不見, 無下手處也, 明心後, 只要勤修毋怠, 自然而除於不覺, 此如輪之左右轉, 此下即彼上, 我之力量, 不知何時增加, 我之習氣, 亦不知何時消除耳。

  世人顛倒, 習於紛亂, 紛亂又成為習, 如債之累積而不覺也。修行人喜於清淨, 是喜即是習, 習上加習, 於是動靜二見, 堅固執持, 不肯捨棄, 又成為習, 亦債之累積而不還也。總之佛以究竟覺為義, 心才起念, 不管善惡, 都是妄, 然人不能無念, 念不管善惡, 不覺即是妄, 以覺則雖惡亦可轉善而轉空, 不覺則雖善亦入比量而轉為惡也。

  習氣者, 平日之積習, 來於自然而不覺者也, 當初成習時, 亦由勉強而自然, 由生而熟, 熟於不知不覺, 乃成為習。且其成也, 非止一習, 由其他多分之習氣與因緣匯集之, 助成之, 行且促成之。如為盜一事, 不獨有盜之一習, 更有貪得心、膽大心、好勝心、報復心, 一齊緣會, 助成其熟練。今即改除之, 則亦自有各種好緣及好習氣以助之, 如戒殺一事, 另有功德心、因果可怕心、面子好勝心、趨善心, 亦一齊緣會, 助其成熟。故明心後,根本已明, 助力亦日見增長, 若夫習氣不易除者, 則因其他習氣種子, 既雜且多, 阻力增強之故。我人於此, 當細細考察, 不是本習氣難除, 有他習氣助力未除, 遂感困難也, 譬如我人於法忽生疑怖, 明知之而不敢決定, 此習氣由於善惡二見之他習氣潛伏於內, 而不平等之老習氣, 又隱伏於後, 足以助成我現在之膽小。再細推之, 則所謂舊習氣者, 如求速心、得失心、我恐上當心、誤我精進心, 又一齊來於不覺, 總之發生於我見而已。人所最不肯布施者此也, 不肯放下者亦此也, 今正欲取以研究者, 亦此也。若與此時, 能如香象渡河, 截斷眾流, 不被一切法縛者誰哉。故悟後用心, 只有二法, 一曰推求因中之因, 習中之習, 不留半點人情, 忍以處之, 空以破之, 無我則疑破, 不二則平等, 此不得已而對治者也。二曰如是放下, 不再立幻, 知幻即離, 無喜無惱,亦無追悔, 亦不再去追索, 當下寂然, 此當毅然決定, 勿稍猶豫者也。棄此則進進退退, 或疑或決, 猶豫不定, 謂之根本未明也可, 謂之退轉也可。但既明即不退轉, 只是中止不進, 求速反遲,求明白更糊塗矣, 此時只有一法, 曰賴信任者, 或師或友, 再為之決定, 則可救轉, 並可於一轉中, 增加體力無量。若並師友而亦疑之, 則不必再向前用功, 因捨此二法, 越用功越多疑, 越執而不化, 終其身, 止於此而已, 雖然此中未嘗無一線生機也, 只要虛心放下執著, 暫把疑人之見, 疑法一點, 一齊放下, 另由本來上加意一參, 自問我即使如此, 於本體上究有礙否, 能一破時間相否, 我究已會入不二而已能平等否, 如是息心一參, 必更有擴然開朗之一日, 若仍立我見, 則誤己者大, 於人無關, 汝試一思, 豈非汝之膽小心、好勝心、人事之情見心, 作汝之障耶, 佛雲回頭是岸, 斯正此岸耳。

  三歲孩兒, 見十歲之小哥哥走路, 非常之快, 而自歎不如, 此力不足也, 豈可疑我之走路, 另有他道而可改之哉。此貪速好勝心之自誤也, 夫復何言。人不論古今中外男女, 心性非二, 法不論禅宗密教淨土, 開悟則一, 禅密淨者, 乃未悟前之法用, 皆用以制心者, 心制於一, 悟入本來, 則一切法用皆無所取矣, 非禅之悟入, 有異於密, 而密又異於淨也, 只所說法, 立場不同耳,師之引機方便, 亦不同耳, 何多疑焉。

  人之習氣, 有現習夙習二種。現習者, 現世所染受之習也, 如官有官氣, 商有市氣, 貴家子有豪氣, 窮人有寒酸氣, 修行人有功德氣, 部分婦女有脂粉氣, 軍人有威武氣, 鄉下人有土氣,年高人有老氣, 醫生有藥氣, 皆現生所染者也。然有官氣而貪者,有市氣而狂放者, 有豪氣而多疑忌, 有寒酸氣而孤寂者, 則夙世帶來之習染也, 除習之法, 只在自覺。覺知惡習固是習, 善習亦是習, 能去善習, 是名真去習者, 此中不可有半點客氣, 半點人情, 稍有即是因循不痛切。由習氣而成一最堅之根性, 此約有六,為諸習氣中之最難去者:

  一曰量小, 為貪中之最微細堅固習氣, 量小於財, 尚易救, 量小於學問為尤難, 由此嫉忌心、爭勝心、嗔心、疑人心, 皆隨比量而起, 其所不肯承當者, 亦量小習氣之根也。

  二曰膽小, 以心量小, 則膽亦小, 凡拘守心、井心、河心、疑心、退縮心, 亦皆隨比量而起矣。

  三曰知足, 不求進取, 以所望本心, 得此已足, 仍由量小而來, 於是習於善者, 所作有相功德, 亦不肯再棄, 明知成佛乃最大之業, 我竟無意尋求, 不知財可知足, 此則無滿足也, 豈可止而不進, 若以為足, 則驕慢心、保守心、輕他心, 又隨比量而起,所謂焦芽敗種者也。

  四曰老頹, 老者未必頹, 然自以為此生無望, 不覺意氣頹唐,或有一世所創事業, 由艱難中來, 安肯忘卻, 於是知足心、膽小心、以及面子心、功德心, 念念不忘, 其根終由於量小, 而福亦隨薄, 不可救藥者也。

  五曰先入, 由先入之見為主, 牢不可破, 且一切不入, 自以為定力堅固, 而知足心、膽小心, 又根於量小而起矣。

  六曰俗見, 其人平日思想, 惟隨世俗衣食住滿足為念, 一聞此道, 或不屑研究, 或恐他人譏為腐化而誤其生活, 寧遠而避之,或隨人誹謗以為時髦, 此亦量小為根, 而怕上當心、驕慢心、自是心、疑心、嗔心, 皆隨比量而起矣。

  此六種人, 或已修, 或未修, 皆無法使之上路, 去明心更遠而遠矣, 雖已明心, 而量小之根病, 不痛切割除, 則習氣萬無下手處, 蓋求其一個肯字, 已千難萬難, 終入二乘道, 是以布施二字, 為難之又難, 不捨愛欲, 不能成菩薩, 不捨佛見, 不能成佛,此又最高之佛習氣, 雖身為大德, 尚不免此, 我若勸之, 不識者必罵我為狂悖放肆之魔, 又奈之何哉。

  大凡量小之人, 其先必有所執持, 而患得之心乃其總因也。患得即自然而患失, 於未得前則患得, 於即得後則患失, 但患者果是何物, 必有一目的, 是其境也。境執於內, 遂成為見, 是其心也, 法也, 倘能轉而空之, 則執持之力松, 不被所惑, 即不動搖, 自然而放大, 由是小而成大, 習之即久, 生化為熟, 難化為易, 勉強化為自然, 此對治之總訣也。

  學佛人在未明根本以前, 最忌以世俗情見與佛理相混, 蓋明本體, 在超然出世, 若我以情見測之, 越研究越糊塗矣, 至稍明本來, 欲痛除習氣, 又最忌分開世法, 蓋離開世法, 即無習練之資, 世之學佛者, 在佛堂與出佛堂, 判然二人, 誠以切於世情,重於衣食, 一曝十寒, 永無消除習氣之機會矣, 此倒向東者也。

  及貪樂禅味, 又惡麈囂, 不是怕世染, 即不肯離佛法, 消極之意念漸生, 法見之我執加重, 將世習強自壓制, 或逃避之, 不知根潛於內, 除習之機會亦少矣, 雖比前者為勝, 然倒向西者也。此兩種人, 同一病也, 皆可名曰保留習氣, 皆未起妙觀, 會入不二。深痛其體力之未充, 八識之根本智未圓也, 前為可憐, 救之易, 後為可惜, 挽之難, 雖苦口勸之而不聽, 豈緣之滿耶, 是因緣之未至也。

  除習氣最簡捷了當之法, 如前所雲, 曰如是放下, 此中又分幾點:

  一、放下即放下, 勿再有絲毫依戀勿捨。

  二、勿執取於即今放下者為是, 在先未放下者為非, 由此而生悔心, 則又堅持時間相、得失相, 及是非相對相矣, 此切不可。前幾年, 余曾屢誡學人, 當如一兩歲小孩學走路, 無所容心, 只要朝於斯, 夕於斯, 自然及時而能走能跳能奔, 初不因不會跳而忘其如何步也, 何也, 以明心後, 永不再忘失也, 以本不生滅,只怕時間不到, 空著急, 或更生疑, 反而耽誤耳。

  三、即今正放下時, 忽又有人事來擾, 切勿生厭惡心, 我仍隨緣應付, 照樣提起, 切勿再放下與提起二見相對, 而增是非之見, 以放下者心, 提起者事, 放下不放下, 非關於事, 我雖應付一切, 不以成敗得失萦諸懷, 心不流浪而去, 是即放下也, 故動亦如是, 靜亦如是, 斯真放下矣。此中過程, 約舉三則如下:

  (一)在未明心以前, 痛除習氣, 可雲毫無辦法, 門之未開,物在屋內, 終無法搬運, 只移動而已, 不名除也。

  (二)在初明心時, 門已打開, 習氣正可動手搬運, 若未知搬動之法, 且大物件, 尚無力以搬運之也, 此時最易生疑, 每誤以為門尚未開, 又生退縮也。

  (三)在徹悟後, 凜覺之次數已多, 力量亦增加, 只怕不恆不動, 當知門則永無再關之理, 習氣自能消於無形, 從前自以為萬不能搬運之物, 此生已若無望者, 然不期然而竟能之矣, 但此不到時間, 則不可能, 此層苦無法告人, 亦無法先以取信於人也,只有一法曰: 向前比較, 即今與上半年比, 今年與去年比, 已明後與未明前比, 庶可證得而放心矣, 然必賴其膽力與承當力之大不大, 與用功之勤不勤、松不松、活不活、妙不妙, 是在自己,非師之責矣, 亦非師之咎矣, 蓋一隅已舉, 則不復也。

  用功除習氣, 是自己事, 非他人事, 切勿衡量他人, 反以誤己, 明根本是一事, 除習氣又是一事, 亦不可並為一談, 以為習氣未除, 並認其為根本之未明也, 如一惡人, 已發心改過向善,而習氣尚在, 不能再指為惡人也; 又如一人, 好賭, 已知痛改,但賭之法門, 終未忘記, 不可再責以為犯賭也; 又如到一生地,路徑已明, 不至走失, 偶而迷路, 不得認為不明路徑也。佛法無人情一語, 是對自己, 不是對他人, 是除自己毛病, 不是廢卻道義, 倘人事不盡, 離世覓菩提者, 定不入六祖之門也。

 

上一篇:淨空法師:丙申年新春祝福
下一篇:洛桑陀美仁波切:上師的哪一種弟子證悟最快?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