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誠法師和他的弟子們(圖:龍泉論壇)
親近善知識的目的,是為了依師學法,按照聞思修、戒定慧的次第一步一步深入,走解脫、成佛之道。因此學佛需要兩方面的條件:第一是外在的因緣——要有善知識的攝受;第二就是自己的精進努力,依著善知識的教授教誡行持;二者缺一不可。我們容易產生的一種心態是以為有了善知識就萬事大吉了,其實未必如此。
在《六祖壇經》裡面講到:“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執謂須他善知識方得解脫者,無有是處。”(卷一)這點也就提示了我們,對於老師不能生依賴心。如果說我的師父很厲害,他到時候就會來度我,那連佛都度不了你。自己不用功修行的話,指望你的老師來度你,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此親近善知識不能生依賴心,如果覺得依賴他以後就有保證了,那你的功夫怎麼能夠上路呢?不發心,不精進,怎麼能夠有成就呢?經論上講學佛對自己要做“病人想”,是讓你知道自己在病當中,所以要看病,要依止善知識學法,法才是治病的良藥。
因此我們依師學法,就是將善知識所說的法用在自己的身心上面去實踐,過失一點點地斷除,功德一點點地積聚,讓我們的心續同善知識的心續越來越接近,最終能夠與善知識心心相印,達到善知識一樣的成就。
善知識有兩種:一種是外在的,一種是內在的。
外在的是我們眼前可以接觸到、可以親近的老師。內在的是什麼意思呢?就是這個善知識雖然不一定在你的身邊,但是他所教導的佛法,你自己能夠理解、消化。
當你遇到具體的境界,遇到生活當中種種的困難和問題時,你知道如何來抉擇。因為依師的目的就是要學法,學法就要得到智慧,智慧的特質就是抉擇,抉擇就是面對各種境界時知道怎麼做。
也就是通過對佛法聞思修的能力不斷地提升,自己這種覺察、觀照、思惟的能力都在增強,慢慢地自己就能夠自立了。到了一定的程度,你會覺得自己的這種抉擇符合善知識的標准。這就是說你內在的抉擇能力已經同善知識的能力一樣了,你的心已經能夠和善知識的心相應了,這就是內在的善知識。
依止善知識就是要讓自己的心與善知識的心相應,你能夠相應幾分,就會有幾分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