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悟道法師:安士全書 第10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文昌帝君陰骘文廣義節錄》卷上。諸位法師,諸位同修,大家上午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書本第二十四頁。我們昨天學習到二十四頁倒數第三行,這一段還沒有講完,我們今天還是從這一段,從前面,大概再簡單來重復的說一遍。請看二十四頁倒數第四行:

  問【佛教之來。始於東漢。故輪回之說。多在漢後。唐虞三代時。未之前聞也。】

  我們昨天學習到這一段,這個問題。下面是周安士居士的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理解到當時,清朝初年那個時候一般讀儒家書的讀書人,我們現在稱為知識分子,讀書人。在當時,對於佛教講的六道輪回這個說法,普遍的存在很多疑惑,甚至很多爭議,所以才提出這樣的一個問題。這樣的一個問題如果引申到我們現代,這個問題可能就更多了。現代人都信科學,對於儒釋道三教,這個聖賢的經典、教誨都把它看作迷信,因果輪回報應這個事情,甚至還有人說那是古代皇帝用這個方法來控制人民的思想。好了,現在世界亂了,現在全世界的人實在講都沒有安全感,大家不相信因果輪回報應這樁事情,以為沒有這個事情,人死了都沒有了。現在恐怖攻擊事件常常發生,世界亂了,大家現在都一昧相信科學,科學家能解決這個問題嗎?發明那些尖端科技能解決這個問題嗎?答案很肯定的,無解,沒有辦法解決。

  因此上一個世紀,一九七O年代英國歷史學家湯恩比教授提出來,要解決二十一世紀這個世界上的社會問題,必須提倡中國的孔孟學說以及大乘佛法。當時他講這個話,很多人認為他頭腦有問題。為什麼?一九七O年剛好中國大陸在搞文革,文革就是中國文化都徹底不要了,人家中國人他們老祖宗的東西都不要了,都丟垃圾桶了,你現在再來提倡這個,那不是頭腦有問題嗎?中國人自己都不要他們自己的東西了,你一個外國人來提倡這個,當時很多人認為他有問題。但是到了現在二十一世紀,大家都看到了,他在書上寫的事情都被他說中了。現在特別我們淨老和尚提倡唐太宗編的《群書治要》,介紹給國際上各國領導人,大家聽到之後,如獲至寶。現在這個書在中央黨校也印出來了,印這個線裝書的。可見得湯恩比講的話是正確的。

  現在世界愈來愈亂,如果不依中國傳統文化儒釋道,這個世界的亂象是會愈來愈亂,你叫它停止都不可能,是會愈來愈亂,愈來愈不和平。災難愈來愈多,這個我們是可以從每年發生的事情來做一個比較,你就看到非常明顯了。這個根本原因,為什麼這麼多事情、這麼亂?因為大家不相信因果報應。因為做壞事他沒有惡報,也沒有輪回,恐怖攻擊,大家想,人大不了就是一死,死了什麼都沒有。如果是這種思想偏激,大家想一想,他什麼事情干不出來的?這樣天下就大亂了。所以,邪知邪見害人真是生生世世,斷人法身慧命,殺人的身命是只害他一生一世,邪見害人的法身慧命那是生生世世。受到邪見的影響,他這個錯誤的知見,來生轉世他還是轉不過來,不知道哪一天他才能轉得過來。這種執著錯誤的見解,很難轉過來。

  在當時清朝,儒釋道的教育都還很發達,都有人提出這樣的懷疑了,那現在更不用說了。現在大家只相信科學,除了科學好像什麼都不可信。現在人迷信科學迷信到極處,迷信到極處,我們也看到結果就是災難。這個問題還沒有完全去否定輪回這個說法。你看這裡講的,佛教是東漢漢明帝永明十年正式傳到中國,佛經在中國流傳弘揚,才有六道輪回這個說法。佛教還沒有正式傳到中國來之前,『唐虞三代時』沒聽說,他提出這樣的一個疑問。他有這個疑惑,但是他這個問話我們看起來就可以理解,他也沒有完全去否定,提出一個質疑,疑問。不像現在人,你給他講六道輪回,那迷信,他兩個字就給你標簽貼上去了。他是否定,這個是存疑,那態度不一樣的。存疑這個態度才是正確,否定這個態度就不對了。下面:

  答【噫。可謂枉讀古人書矣。】

  這個也是一個驚歎的語氣。我們看到這個答覆,也就很明顯可以知道,這是針對讀書人的,知識分子。古時候讀書人,四書、五經、十三經這些書籍都讀過,這些史記,經史子集都有讀過。《四庫全書》就是經史子集分四大類,經是必讀的,等於是共同科目,經是必讀的。像詩書屬於經,經是必讀的。現在我們淨老和尚要跟英國威爾斯大學合辦漢學院,他們問老和尚功課要學什麼?老和尚推薦四書,四書就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書是不是可以概括所有儒家經典?可以。重要的、主要的在《大學》、《中庸》,《大學》講方法,《中庸》講理論,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兩篇是理論方法,也就是儒家的心法。如果《大學》、《中庸》通了,實在講你念佛一個禮拜,沒有一心不亂,也功夫成片。《論語》是表演,在生活當中待人處事接物方方面面的,《孟子》也是。所以老和尚推薦這四本書。當然你有時間、有能力讀更多的是可以的,讀多一些是可以的,增廣見聞。

  這個回答說,枉費你們大家都讀古人書,這古書你們都讀過。這個問答是在清朝初年,清朝盛世的時候,康熙那個年代,他這個話是對當時的人講的。如果對我們現代人講,周安士居士就不是這樣回答,因為現在人都不讀古書了,都不讀古書,所以也談不上『枉讀古人書』。現在人是不讀古人書,不是「枉讀古人書」。不讀,根本就不知道。過去讀書人,這些古書經史子集,經是必讀的,史子集可以選修。譬如說你學史,二十五史你可以學其中一個歷史。譬如我們淨老和尚常講,台灣有個神父,他是專攻宋史,宋朝的歷史,他後來成為宋史的一個專家,宋朝的文物典章制度他如數家珍。史、子、集你可以選修,經是必修。讀經就是做學問,讀史長見識,史就是因果報應輪回的歷史記載。這些一定要知道。我們現在中國人不學古書了,現在的中文系也不是學古書,注解出來的那都跟傳統文化那個意味都完全不一樣,將來要學到真正的中國傳統文化,那真的要去外國取經了。這是古書就有記載以下這些公案。

  答【且而不聞鲧殛羽淵。其神化為黃熊乎。(出史記正義)。】

  昨天跟大家簡單的說明這個公案。現在為什麼我要列印出來歷史上記載的這些比較詳細一點的資料,來跟大家說明?因為我們現代人都沒有讀古書,如果我們只看到『且而不聞鲧殛羽淵,其神化為黃熊乎』,在清朝那個時候的讀書人他們都讀過,周安士這樣一提,大家都知道,因為他們都讀過,對,他們就想起來。我們現在人大家都沒有讀過,看到這個「且而不聞鲧殛羽淵,其神化為黃熊乎」,我們聽了莫名其妙,這個到底在講什麼?是不是這樣?當時讀書人都讀過這個書,他一提到這個,因為大家都讀過,大家就知道,不用再多說了。現在人沒讀,我們就要詳細的講一下,大家才知道這個到底是什麼公案、什麼內容。所以當時周安士講這樣,那些讀書人大家都知道,大家都讀過,現在人就不行,所以這個資料我們就要查。所以講這個,我都要花一些時間查資料。還好現在電腦網路很方便,查資料也比較方便一點。但是如果你要沒有電腦網路,要查這些資料,你翻《大辭典》,然後把二十五史都搬過來,一卡車了。你還要去查目錄,還要去翻,那就不是一般人有這樣的時間了。現在也得力科技的方便,科技用在好的方面是很方便,用在不好也就會害人。這個是講大禹的父親治水無功,被舜處罰,處死在羽山的深淵當中,他的神識化為黃熊。這個出在『《史記正義》』。

  答【不聞衛康叔。見夢於襄公之妾乎。(出史記。)】

  這個也是出在《史記》。這裡講的都是唐虞三代那個時候發生的事情。這夢到襄公的妾,作夢夢到了。

  答【不聞齊襄公所見大豕。從者以為公子彭生乎。(出左傳。)】

  齊襄公見到一只大豬,那是公子彭生被他冤枉殺死,投生在一只大豬。這個公案昨天都有比較詳細跟大家說過,今天在這裡大略再提一下。我們今天接著看下面這個公案,前面「鲧殛羽淵」一個公案,「衛康叔,見夢於襄公之妾」是一個公案,「齊襄公所見大豕」,大家看到是彭生,這是一個公案,這是出自於《左傳》。我們今天接著看下面這個公案:

  答【不聞杜伯現形。挾朱弓彤矢。以射周宣王乎。(出《墨子傳》。)】

  這是一個公案,『杜伯』。「杜伯」他的名字叫恆,有恆心這個恆,伯這個字是他的爵位(官爵的一個地位)。在古代周朝時候爵位分為公、侯、伯、子、男。這個伯的爵位也相當之高,不是很高,但是也不低。所以他名叫恆,因為尊稱他的爵位,就稱他杜伯。像我們現在到馬來西亞,有些居士在馬來西亞,政府給他一個爵位叫拿都,是他的爵位。他的爵位叫伯,入朝為周大夫,入朝就是在周朝有做官。

  周宣王有一個名字叫做女鸠的妾室,侍候他的一個妾。古時候皇帝或者王、大戶人家,一般大戶人家要有三妻四妾。他這個侍妾想勾搭杜伯,就是找這個杜伯,她想跟杜伯做一些非禮的事情,杜伯不同意。這個女鸠便向周宣王哭訴,她反過來說杜伯對她非禮(杜伯去調戲她)。這個周宣王也糊塗,也不向杜伯調查清楚。一般就像我們有人去法院告狀,法官還要對被告調來問一問,有人告你什麼事情,是不是有這回事情、有沒有證據,都要問清楚、調查清楚,才能去定他的罪。如果只聽一面之詞,就把這個人抓起來定罪,那往往都冤枉人了。

  所以周宣王他這個侍妾對他哭哭啼啼的說,杜伯對她非禮,周宣王也沒有去把杜伯找來問清楚、調查清楚到底是什麼樣的情況,就片面相信他這個侍妾的話。他就把杜伯囚禁於焦這個地方(這古代的一個地名),並派薛甫與司空栀去處死杜伯,派了兩個人去處死杜伯,就是要把杜伯判處死刑。杜伯的朋友左儒(左邊的左,儒家的儒),他的朋友聽到這個消息,先後九次去谏阻,向周宣王等於是勸谏阻止說不可以殺杜伯,這個事情要調查清楚再說。但是周宣王都不肯聽,聽不進去,他只聽他這個侍妾的話,對這個大臣的建議都不能接受,就把杜伯給處死了,就把他殺死了。你說這個冤枉不冤枉!這個是很大的冤案。

  杜伯被殺死之後,一般六道的凡夫無緣無故被殺死,你說他能放得下嗎?他不會懷恨在心嗎?所以杜伯被殺死之後,便現形去見周宣王,就現形了。人死了,他又現一個杜伯這個身形去見周宣王,問周宣王,問道:我杜恆有什麼罪?你為何枉殺好人?周宣王看到杜伯被殺死,在他面前出現,還對他問話,他就恐懼了,見鬼了。連忙招來巫祝,就是指掌占卜祭祀的人,巫祝。告訴巫祝杜伯給他講的話,巫祝就問他說要想殺杜伯的時候,是誰跟大王你商量決定?周宣王就說是司空栀。巫祝就跟周宣王講,那何不殺死司空栀,向杜伯來謝罪?殺他來跟他謝罪,這樣就沒事了。周宣王便又聽了巫祝的話,就把司空栀抓來殺死,再讓巫祝去向杜伯謝罪,說我已經把當時處死你的司空栀殺死了,那個時候是他去處死你的,現在周宣王已經把他殺了來向你謝罪,以為這樣就可以化解了。

  杜伯仍然現形,還是繼續去找周宣王,繼續訴說他自己無罪。這一次不但杜伯現形,連司空栀也現形而至,司空栀現形也問周宣王說:臣有何罪?他說我有什麼罪?我是聽你的命令去執行的,不是他自己的意思。周宣王又更恐懼了,恐懼就去告訴皇甫(這個人叫皇甫),說是巫祝為我出主意殺司空栀,我殺了司空栀,可是他們又都現形來給我申訴。他就問皇甫,問皇甫到底這要怎麼辦才好?皇甫又給他講,那你就殺死巫祝來謝罪就可以了。周宣王又聽他的話,又把巫祝抓來殺死,殺死向杜伯、司空栀謝罪。但是仍然沒有效,現在又增加一個巫祝,他們都現形而至。現形的巫祝說:我如何知道你殺杜伯的真實原因?我也不知道,你為什麼把自己的罪過,都推到我身上而殺死微臣?這個時候周宣王陷入巨大的恐懼中,不能自拔,於是他就找刺激,就更加尋歡作樂,聊以度日。人在這種恐懼失措當中,那是沒有辦法過日子,只有飲酒作樂找外面刺激來麻醉自己,這樣過日子。

  這樣過了三年,周宣王到苑囿中狩獵(就是出外去打獵),派了很多隨從跟在周圍給自己壯膽,白天出去打獵。這天太陽高照,正當中午的時候,見到杜伯駕著白馬,看到杜伯他駕著白馬,拉一輛素車(素車就是車上什麼都沒有),但是有站兩個人,旁邊站兩個人,一個司空栀、一個巫祝,在他的左右。他們頭戴朱冠(朱冠就是紅帽子),出現於道旁(出現在周宣王他去打獵的路邊),只看到手執朱弓彤矢(紅色的弓箭),一齊射向周宣王。箭射過來,正好射中周宣王的胸口,周宣王當時就跌倒在地,折斷了脊椎骨,慘死。這個公案就是杜伯現形。所以這裡講「不聞杜伯現形,挾朱弓彤矢,以射周宣王乎」。這個公案出自於《墨子傳》。這是發生在周朝,唐虞三代,堯舜夏商周這三代。下面又是一個公案:

  答【不聞狐突遇太子於下國。】

  『不聞狐突遇太子於下國』,這是一個公案。下面:

  答【老人報魏顆以結草乎。】

  是一個公案。我們先看太子申生,「不聞狐突」,狐突就是太子申生的老師,「遇太子於下國」。狐突遇太子,太子就是申生(申請的申,生命的生)。根據這個資料,他哪一年生的不詳,不詳細,就是在公元前六百五十六年,距離我們現在是二千六百七十二年,就是二千六百七十二年前,春秋時代的人物。姬姓,姓氏姓姬(一個女,再一個臣,姬)。晉獻公嫡長子(嫡長子就是他的正室所生的,他的大老婆生的)。古時候皇帝都很多老婆,大老婆生的叫嫡,嫡長子;如果小老婆生的大兒子叫庶長子。齊姜所生,這個是晉獻公的夫人齊姜所生,本是晉國太子,在春秋時代。在我們讀歷史,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另外,一個骊姬也生下一個兒子,取名奚齊,骊姬就是晉獻公後面的太太,叫骊姬,也生了一個兒子,取名字叫奚齊。這個後母骊姬與優施,跟優施這個人通奸,合謀陷害他,兩個人合起來要陷害他。但是申生不願作亂,太子申生他不肯干這個事情,違反他父親的事情他不肯干,所以就自殺而死。諡號恭太子、恭世子。

  詳細下面給我們講,申生父親晉獻公,他的生母叫齊姜,繼母叫骊姬(繼母是後面的母親,不是他的生母)。獻公獲得骊姬後,她懷孕又生下一個兒子,奚齊。骊姬又與優施這個人作亂,陰謀要陷害申生。繼母骊姬慫恿晉獻公,立自己的親生兒子奚齊為太子。從這個地方我們講,如果不讀聖賢書,凡人都有私心,自私自利這個心,她不按照理法制度,總是想為她的兒子。這是一般人。如果明理的人當然他不會做這個事情。她希望她的兒子做太子,但是已經有太子了,怎麼辦?他為了要達到這個目的,只有把申生這個太子害死,她兒子才有機會。

  所以骊姬有一次就用一個計謀,要怎麼去害死申生。她就在自己頭發上塗了蜂蜜,塗了蜂蜜引來一群蜜蜂追趕,這個時候她就要求太子申生,趕快來把她頭上的蜜蜂趕走。她是事先就設計好了,她故意就讓晉獻公看到。晉獻公看到,看到他兒子怎麼要靠近他的侍妾,他的第二個太太,靠在她身上。去趕蜜蜂,我們都知道那個動作,一定是在她的頭、身體,然後手一定是把蜜蜂給它撥開,遠遠一看,好像在調戲他的太太。那看起來如果沒有進一步去了解事實真相,他第一個感覺就是這個兒子在調戲他的夫人,所以就怒氣沖天,差點以戟刺死太子。太子申生遇到這個事情,真的是有口難辯,說不清楚的。

  所以在公元前六百五十六年,骊姬之亂就開始了。骊姬陰謀陷害申生,這次還沒有害死,但是她沒有達到目的誓不甘休,她這個目的沒達到,她兒子就沒有做太子的機會。所以就有一次,讓申生至曲沃去祭祀齊姜,就是說他的母親過世了,去給她祭拜。他後母骊姬又在祭肉與酒裡面偷偷下毒(就是去祭拜齊姜的祭肉,在古禮祭禮都有酒跟肉),她在酒肉裡面下毒,她下毒也是有意安排的,她就故意讓晉獻公發現,酒肉裡面有毒(有下了毒藥)指出來給獻公看,說你看申生這個酒肉下了毒,這個要給你吃的,目的就是要把你毒死。晉獻公以為是申生要謀反,想把他這個老爹害死,然後他自己來當王,他就打算處死申生,打算要把太子抓來處死。申生得到這個信息就逃走了。申生的另一個異母弟弟重耳(另一個母親,不是骊姬生的,也不是齊姜生的,另外一個),這個弟弟叫重耳,勸他向父親辯白,他說你這個都是被冤枉的,應該要向你的父親來講清楚、說明白,不要誤會。申生就跟他這個弟弟講,說父親那麼喜歡骊姬,我不想傷父親的心。

  這個我們可以理解,一個人他迷的時候,怎麼講他都聽不進去的。他也是很孝順他的父親,因為他父親喜歡他這個繼母,他也不想傷他父親的心。可是他這個繼母實在太壞了。重耳,他這個弟弟重耳又勸他出走,不然你就逃走,逃到外國去。申生又說:「不行,父親以為我要殺他。天下有無父之國嗎?哪裡有我容身之地?」申生又派人向曾經勸告他的狐突致詞,說:「申生有罪,以前沒有聽從您的忠告,至於死地,我不惜一死。雖如此,但是我們君主年紀老了,兒子奚齊年紀又小,現在國家多難,您又不出來為君主出謀劃策。假如您肯出來為君主謀劃,就算我是得到了您的恩賜而死了。」申生再拜行禮,就在曲沃這個地方自缢而死(自缢就是上吊)。另外一個說法是自刎,自己拿刀劍自殺而死。

  這個是狐突遇到太子,在公元前六百五十年秋,狐突前往晉國陪都曲沃,他的老師,忽然如同作夢一樣,遇到了乘車的申生(因為申生已經死了)。這個太子申生,狐突看到太子申生的車,申生就讓他上來駕車,讓他上來,上到他的車上,就對狐突說:「夷吾無禮,我已經請求上帝,並且得到同意,准備把晉國給予秦國,秦國將會祭祀我。」這一段就是說申生死了,死了他的靈魂就去請求玉皇上帝,原來他是可以接晉國王位的,當晉國的國王,但是現在被害死了。害死了他就想把晉國交給秦國,秦國將來會來祭祀我。狐突聽他這麼一說,回答說:「臣聽說神明不享受異族的祭品,百姓也不祭祀他族。您的祭祀恐怕會斷絕了吧?」這是他的老師給他回答。神明,就是人死了去作神,他不會享受異族(就是不同國家的人)的祭品,百姓也不會去祭祀其他的族群的人,說你的祭祀這樣恐怕會斷絕。而且百姓有什麼罪?處罰不當,而且祭祀斷絕,您要考慮一下,請您考慮一下。申生聽到他老師這麼一說,他說:「好,我會向上帝重新請求。過了七天,新城西邊將有一個巫師傳遞我的意見。」狐突同意去見巫師(巫師,我們現在講通靈這樣的人),跟他講到這裡,太子申生一下子就不見了。等到約定狐突去的那一天(狐是狐狸的狐,大家書本上有,突然的突),去的那一天,巫師告訴他,告訴狐突(告訴申生的老師),說上帝允許我懲罰有罪的人,他將在韓原(今山西河津、萬榮一帶)大敗。也就是說晉國在那裡打仗被打敗,會戰敗。

  讀了這段公案,我們就知道陽間沒有亂,陰間先亂。我們一般凡夫只知道現前陽間的事,不知道陰間的事情,其實陰陽這兩方面它是相關的。有陽就有陰,有陰就有陽,陰比較隱微,我們見不到,陽比較明顯,容易見得到。好像我們晚上,晚上是陰,晚上就黑暗,白天太陽出來,我們就見到,我們一天二十四小時當中有陰有陽。所以我們根據這個自然現象去推理,也可以理解,的確人死了不是就沒有了,不是那麼簡單的,不是人死就了了。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常講,死了就不得了。不是死了就了了,死了就了那很簡單,大家都去死不都了了嗎?也不用修行,就去死就好了。這個想法,大家想一想是不是非常幼稚的想法?死了就了了,那大家就死就好了,遇到什麼問題就死就好了,死不就都不存在這些問題了嗎?事實是這樣嗎?事實是死了不得了!

  所以佛在阿含經,小乘經講得比較淺顯,用比喻的。比喻我們人這個身體就像牛車,這個身體像牛車一樣,我們的神識、精神就像那頭牛。這頭牛天天拉車非常辛苦,它覺得我為什麼這麼辛苦?回頭看一看,就是有這部車讓我拉得這麼辛苦。有一天,它就用角,用牛角把那個車弄壞掉,它想這下好了,這個車子壞了,我就不用拉了,明天我就得解脫了,這個車沒有了。想不到隔天它主人看到車壞掉,又買一部新的又掛上去,繼續拉,這次拉的又更多。佛用這個比喻跟我們講,有一些人去自殺,好苦去自殺,自殺以為他就解脫了。其實不是,他再去換一個身體繼續受苦,而且比現在受的苦就更嚴重。就像那頭牛,車弄壞了,來一部新的,更堅固,拉的更多、更辛苦。大家想一想,這種知見,古代印度叫斷見,一個叫常見,兩種邪見,害人多深。不想不恐怖,想了就很恐怖,這種邪見害人多深。不聽老祖宗的,偏聽那些洋人的,真的是大不孝。這方面洋人要跟我們學。

  這個公案就給我們講,你看戰爭,它這個就是冤冤相報,你陽間再怎麼布置、怎麼布置,陰間的鬼神事先就布置好了,然後就影響到你陽間,你陽間再來布置。你看它這個秦國跟晉國打仗,還沒打,它已經定了,誰要打勝,誰要打敗,這個當中有因果報應的,誰也占不了便宜。這個是狐突遇太子於下國,你看白天遇到他現形。這是春秋時代的公案,在那時候佛法還沒有正式傳到中國就有了,這個在《左傳》有。古時候我們老祖宗是很謹慎,對後代負責的,所以不會亂記載。這是一個公案。

  下面這個公案,『老人報魏顆以結草乎』,這又是一個公案。因為我們現在都沒有讀古書,所以大家忍耐一下,聽聽我講故事。如果大家沒有請我講,我也很懶惰,也不會查這些資料,也沒有那麼用功。我現在講這個,如果我這樣念一念,大家也不知道大概公案是什麼內容。但是這個周安士寫的,這樣一句就是一個公案,在他那個時代,讀書人這些書他們都讀過,一提他們就知道了。我們現代人不行,我們都沒看過,聽都沒聽說過。

  「魏顆結草」,魏顆,姬姓,魏氏,又因為被封在令狐,他的封地在令狐(命令的令,狐狸的狐),今日山西臨猗,以邑為氏,別為令狐氏。邑就是說它那個地方的地名,邑就是一個古代的都城,城市。像我們上海,在古時候它就稱為一個邑,什麼邑,現在就說什麼市、什麼市。日本學中國的。這個市,我們現在這個市是學比較現代的,古代就只有縣,沒有市。你看日本,我以前以為東京市,後來去日本看,他們不叫東京市,叫東京都。都,它就是學中國這個都、道、府、縣。他別為令狐氏,令狐氏就是以地名來做他的姓氏,是春秋時期晉國大夫魏犨之庶長子(庶長子就不是大老婆生的,小老婆)。古時候有錢人家、做官的大戶人家他可以納妾,所謂以前的員外他可以三妻四妾。我提出這個,有很多女同修第一個反應就抗議,不公平,我們女的只能嫁一個,男的可以娶三、四個。現在中東伊斯蘭、杜拜那裡還是這樣的。這個有沒有道理?我們持保留態度,不要去否定。

  他的庶長子,這個庶長子。魏犨有一個非常寵愛的姬妾,這個姬妾她沒有兒子。魏犨生病了之後對魏顆說,跟魏顆說要在自己死了之後讓她再嫁。他很喜歡姬妾,死了他說就請她再去嫁給別人。不久魏犨病情惡化(病情惡化就是病重了),囑咐魏顆把這個姬妾為自己殉葬。古人說的,陪葬的。這個陪葬,活人去陪葬,印光祖師在《文鈔》講,這個太不合理了,你自己死就死了,還要找一個活人陪你去死,這個是不人道的。這個魏犨前面講說他死了,他最喜歡這個姬妾就讓她再嫁,這個時候比較理性的,這樣是比較合理的。但是病重,我們一般講人病重的時候都會顛倒,貪戀之心生起來了,捨不得離開,捨不得他最心愛的姬妾,放不下。原來病還沒有這麼重的時候,就知道他會死,但是死了之後希望他心愛的姬妾再去嫁別人;但是到他病重,他又改變主意,說要這個姬妾陪他殉葬。他就給魏顆講。魏犨死後,魏顆還是把美人給嫁出去了。他說父親臨終時已經神志不清,我還是聽從他清醒的時候他的囑咐,以他前面的為主,所以就把她給嫁了。這個魏顆真的為他的父親做了一樁好事,沒有去害死一個人。

  到了公元前五百九十四年七月,秦桓公趁晉國元帥荀林父出兵攻打赤狄建立的潞國之機,征伐晉國,在輔氏(就是在晉地,在現在的陝西省大荔縣的東邊)與魏顆的軍隊作戰,跟魏顆的軍隊作戰。秦國跟晉國打仗,秦桓公趁著晉國的元帥不在,晉國的元帥荀林父出兵去攻打赤狄這個機會,他這個國家沒有大將在,趁這個機會去征伐晉國。就在陝西省大荔縣的東邊,跟魏顆的軍隊作戰。在戰場上一個老人將野草打成結,攔阻秦國力士杜回,杜回一不小心被絆倒在地,被晉軍俘虜,秦軍也戰敗。當晚,魏顆夢見這老人,說他就是當年魏犨的愛妾的父親,特來報恩。秦國這個時候去攻打晉國,可以說晉國是非常危險的,很可能被打敗了,晉國就沒有了,是得力於這個老人他的幫忙。這個老人是魏犨大夫他那個愛妾的父親,等於他用草結成像環狀(結草就是把它做的像環狀一樣,可以套在人的腳上的),草套在人的腳上,一拉,人就容易被絆倒。秦國的力士杜回被絆倒,就被抓了。力士被抓,那秦軍也戰敗了,保住了晉國。那天晚上魏顆夢到這個老人,說他就是魏犨愛妾的父親,特來報恩的,報他這個恩,也保住了晉國。所以成語說「結草銜環」,結草的典故就是從這裡出來的。

  總結這個公案,這次戰役鞏固了晉國在黃河以西,今陝西省東部地區,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西河地區,直到近三百年後,秦國重用商鞅變法,才占領魏國的西河地區。就是保持晉國這個地方,保持了近三百年。這個也是可能如果不是這個老人,魏犨愛妾的父親來報恩,可能當時晉國也就沒有了。所以這個都是鬼神來幫忙的。這個叫魏顆結草,這個公案。下面這個公案:

  答【二豎居晉侯膏肓之際。即向所殺之趙同趙括乎。(俱《左傳》)。】

  這個公案記載在『《左傳》』。我們來看『二豎為災』,「豎」是小子,就是小孩的意思,二豎就是兩個小孩。以後都是指病魔,疾病纏身。它這個出處是春秋魯國左丘明「《左傳.成公十年》:公疾病,求醫於秦,秦伯使醫緩為之。」秦伯是秦朝末年的中醫學家,秦伯。他派人,派醫緩給這個晉景公來醫他的病。醫緩不知道他姓什麼,緩是他的名字,醫就是他從事的職業,就是做醫生,所以叫他醫緩,不知道他姓什麼。秦伯他就派醫緩來給景公治病。醫緩還沒有到的時候,景公夢見二豎子(二豎子就是兩個小孩子)相互對曰(相互對曰就是互相說話),一說:「彼良醫也,懼傷我,焉逃之?」他說我們躲在景公的身體裡面,現在這個秦伯派了醫緩,這個是良醫(很好的醫生),他來為景公治病,來治病的時候恐怕會傷到我們,我們怎麼躲避他?另外一個小孩子就說(則稱):「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前一個說,如果來醫治,我們兩個人在他的身體裡面,他萬一治療就會傷到我們兩個人,我們往哪裡逃?另外一個孩子就說:有辦法,我們就跑到他的膏肓之下,一個居肓之上,一個居膏之下,他就無可奈何,若我何就是拿我們沒辦法。所以逃至此二地,醫者無奈我何,說醫生就對我們沒辦法了。醫緩至,疾之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灸之不可,針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景公伯使,詳細的記載在《左傳.成公十年》。

  我們俗話講「病入膏肓」,病入膏肓就是藥治不好的,這句成語就是從這裡來的。這兩個小孩是誰?我們現在講冤親債主。我們現在做三時系念,大家都會寫冤親債主這個牌位。我們看到這些公案,我們無量劫來不曉得冤親債主多少,所以真的有需要寫牌位。得冤親債主走了,你病就好了;冤親債主如果不走,你怎麼治都治不好,這個不是迷信。這兩個人(兩個小孩)是什麼?就是趙同、趙括這兩個人,這兩個人就是被景公殺死的,殺死了跑到他身體來干什麼?給他生病,就是要他的命,討命、報復。

  趙氏滅族這個公案,趙括是公元前二百六十年,趙氏名括,戰國時期趙國人,趙國名將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熟讀兵書,但缺乏戰場經驗,不懂得靈活應變。趙孝成王六年(公元前二百六十年)長平之戰中,趙國中秦國的反間計,用趙括代替老將廉頗。趙括一反廉頗的策略,改守為攻,在長平(就是現在山西省高平西北方)主動全線出擊,向秦軍發起進攻。秦將白起(秦朝的將軍白起)分兵兩路,一路假裝戰敗,把趙軍引導到秦軍所埋伏的周圍;一路上切斷趙軍的後路,再來一個實行反包圍,使得趙軍的糧道斷絕,把他這個糧草斷了,困於長平。最後,趙軍四十六日不得食(趙國的軍隊四十六天得不到食物),分四路突圍五次不成,趙括親自率勇士突圍,英勇殺敵,被秦軍射殺而死,四十余萬趙兵盡降,後被秦軍坑殺(就是白起把降兵統統挖一個坑把他活埋殺死),這個罪就很重了。《太上感應篇》講「殺降戮俘」,他投降你就不能去殺他,他投降你再殺,那就不可以。所以這個罪業造很重。這個是趙括。

  趙同是公元前五百八十三年,春秋時晉國大臣,趙氏,父親趙衰曾隨晉文公流亡八國近二十年,兄長趙盾是晉國中將軍(最高軍政長官)。趙同因弟弟趙嬰齊與侄媳趙莊姬通奸,與另一個弟弟趙括一起流放趙嬰齊。後趙莊姬等人陷害趙同、趙括,兄弟二人全家被殺。這個晉景公時代發生的事情,趙同、趙括都是冤枉被殺的,所以他們這個怨恨放不下,死了之後就跑到他的身體裡面,膏肓之中,所以這個病也就治不好。這是一個公案。我們今天上午這堂課,時間到了,我們先學習到此地。下午還有一堂。

 

上一篇:悟道法師:安士全書 第9集
下一篇:妙祥法師:在家修行早晚課都怎麼做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