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下載 :經咒頌念

 

宣化上人:妙法蓮華經淺釋 卷二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妙法蓮華經譬喻品淺釋

  姚秦三藏法師鸠摩羅什譯

  美國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述

  卷二 譬喻品第三

  爾時捨利弗踴躍歡喜。即起合掌。瞻仰尊顏。而白佛言。今從世尊聞此法音。心懷踴躍。得未曾有。所以者何。我昔從佛聞如是法。見諸菩薩受記作佛。而我等不預斯事。甚自感傷。失於如來無量知見。世尊。我常獨處山林樹下。若坐若行。每作是念。我等同入法性。雲何如來以小乘法而見濟度。是我等咎。非世尊也。

  這一品是第三品,叫‘譬喻品\’,譬喻即詩經上說的‘比\’體。詩經上有‘賦\’、‘比\’、‘興\’體;譬喻即‘比\’體。因道理深奧,入難以明白,故舉出一個比喻,使人容易明白。

  爾時一切大眾皆蒙佛授記,捨利弗身口意三業清淨,而生大歡喜,乃起坐合掌,瞻仰佛之尊嚴,而對佛說:‘我在世尊面前,身口心意皆歡喜。以前我在方等會上及般若會上,也未曾聽過如此妙法。現在我聽佛說如此妙法,看見這一切大菩薩,蒙佛授記作佛,而有所感觸,心懷悲傷,感慨於未行如來授記,失卻佛慈悲無量之智慧知見。世尊!我以往獨處於山林樹下,用功打坐。因山林寂靜,故一坐就是數天,坐到疲倦便起坐散步,經行於山林樹下之間。每每自忖:我等聲間菩薩都得法性,為何如來不教大乘法而用小乘法度我等呢?是否如來對我等小乘人不慈悲呢?我們就常打這樣的妄想。可是,回光返照後而知,此是我等之過咎。我等小乘人根薄慧淺,難發度生願心,所以縱佛說大乘法,我等亦不能接受,此乃我們自己的根基陋劣之過。’

  所以者何。若我等待說所因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必以大乘而得度脫。然我等不解方便隨宜所說。初聞佛法。遇便信受。思惟取證。世尊。我從昔來。終日竟夜每自克責。而今從佛。聞所未聞未曾有法。斷諸疑悔。身意泰然。快得安隱。今日乃知真是佛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

  所以我等聲聞人,聽佛說明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之因緣,必以大乘法修行,才可得度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譯為無上正等正覺,即是佛位。正覺與凡夫不同,凡夫所行所作都是糊塗而不自覺。正覺,猶未到覺他的程度。覺他與二乘不同,二乘人只得正覺而未得正等。‘正等\’是大乘菩薩——等覺菩薩。妙覺是佛。等覺菩薩還有一分生相無明未破,故未得妙覺位。若把一分生相無明破盡,則能得妙覺。等覺是有上士,佛是無上士。

  ‘欲證無上正等正覺\’——佛之果位,必以大乘菩薩法,才可得度脫。我等聲聞人不明佛以方便法教化眾生,常觀機逗教,因人說法,應病予藥。我們初聞佛說四谛法及十二因緣而信受,用功修行得證果。世尊!我從方等法會到現在,從日至夜,每自克責。何謂日夜呢?‘夜\’即未開悟以前,猶如在夜間;開悟以後就如陽光普照而在‘日\’中。若以小乘與大乘菩薩相比,則小乘如‘夜\’,大乘菩薩如‘日\’,故曰‘終日竟夜\’。‘每自克責\’:克是自己對治自己,即儒教所說克己的功夫。顏淵問孔子何以得‘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孔子說克制自己恢復天理是為仁。顏淵又問如何克己復禮呢?孔子答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意謂不合乎道理的事情不往觀之。不但不看亦不聽,如有人說是非,則不聽。不合乎道理的話則不說,不合乎道理的事則不做。視、聽、言、動皆合乎禮,則為克己復禮。捨利弗,常克制自己而不放逸。如‘好食\’,不任意亂吃東西,‘好惰\’,則克制自己少睡覺多辦事等。欲學佛法,必須發勇猛心,不怕困難,凡是成功的人,皆有克制功夫。香港有一位法師——壽冶法師(現在紐約光明寺任住持),他以往在五台山上閉關,以血書寫大方廣佛華嚴經,每字大約有二立方寸大。大方廣佛華嚴經有八十多卷,共有幾十萬字,他能用血寫這部經,可見他有克己的功夫。他(未出家前是鐵匠)認得字不多,自出家後發心學習,現在寫得一手好字,是這個時代不可多得的修苦行大德。

  捨利弗尊者繼續說,而今學習佛法,聽法華經的妙法,斷一切疑惑,身意皆泰然。‘泰然\’即清淨自得,‘快得安隱\’,即快樂而安隱。今日才知我真正是佛子,是從佛口所生,從佛法化生,得到佛法性。

  爾時捨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聞是法音 得所未曾有 心懷大歡喜 疑網皆已除

  昔來蒙佛教 不失於大乘 佛音甚希有 能除眾生惱

  我已得漏盡 聞亦除憂惱

  當爾之時,捨利弗尊者欲把上文意思再說清楚,而說偈曰:

  我聽這妙法音,得從未有之妙法,心生大歡喜,懷疑網悉已除掉。以前生生世世蒙佛教化,栽培大乘種子,今生已成熟。佛清淨深遠微妙之音,是世上希有,能使眾生除去煩惱。我已得證四果阿羅漢,得漏盡通,我本是小乘根性,未能真正明白菩薩的道理,現在我聽聞妙法蓮華經,把我所有苦惱除掉了。

  我處於山谷 或在林樹下 若坐若經行 常思惟是事

  嗚呼深自責 雲何而自欺 我等亦佛子 同入無漏法

  不能於未來 演說無上道

  我處身於山谷,或樹林中,或坐或行,常思及此事,而歎息為何自欺自棄呢?我等是佛子,同得無漏法(得漏盡通,無染污念),但卻不能於將來,演說無漏妙法。

  金色三十二 十力諸解脫 同共一法中 而不得此事

  八十種妙好 十八不共法 如是等功德 而我皆已失

  我獨經行時 見佛在大眾 名聞滿十方 廣饒益眾生

  自惟失此利 我為自欺诳 我常於日夜 每思惟是事

  欲以問世尊 為失為不失 我常見世尊 稱贊諸菩薩

  以是於日夜 籌量如是事 今聞佛音聲 隨宜而說法

  無漏難思議 令眾至道場 我本著邪見 為諸梵志師

  世尊知我心 拔邪說涅槃 我悉除邪見 於空法得證

  爾時心自謂 得至於滅度

  佛身是金色,有三十二種大人之相,十力即佛十種智慧之力。

  三十二相是:(一)足下平如奁底。(二)足下千輻輪。(三)足跟梵王頂。(四)手指纖長。(五)其身方直。(六)手足網缦。(七)手足柔軟。(八)節踝肥滿。(九)身毛上靡。(十)鹿王踹。(十一)其身圓滿。(十二)垂手過膝。(十三)頂有肉髻。(十四)無見頂。(十五)馬陰藏。(十六)皮膚細滑。(十七)身毛右旋。(十八)身紫磨金色。(十九)七處平滿。(二十)梵聲。(二一)肩骨充滿。(二二)上身如師子。(二三)臂肘肥纖。(二四)齒白齋密。(二五)四十齒。(二六)牙白相。(二七)師子頰。(二八)入口中上味。(二九)廣長舌。(三十)丈光相。(三一)目睫绀青。(三二)眉間白毫相。

  十力:(一)知覺處非處智力。(二)知三世業報智力。(三)知諸禅解脫三昧智力。(四)知諸根勝劣智力。(五)知種種解智力。(六)知種種界智力。(七)知一切至處道智力。(八)知天眼無礙智力。(九)知宿命無漏智力。(十)知永斷習氣智力。

  諸解脫包括八解脫,又雲八背捨:

  (一)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二)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三)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四)空無邊處解脫。(五)識無邊處解脫。(六)無所有處解脫。(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八)滅受想定身作證具足住;是為八解脫,此為修禅宗者應知。

  同在一法性中,而小乘人未得授記作佛的功德。佛身有八十種妙好。十八不共法,所謂‘不共法\’,是不共於三乘,不共於聲聞、緣覺、菩薩,只有佛具足的這種法。

  十八不共法:

  1、身無失。2、口無失。3、念無失。4、無異想。5、無不定心。6、無不知己捨。7、欲無滅。8、精進無滅。9、念無滅。10、慧無滅。11、解脫無滅。12、解脫知見無滅。13、一切身業隨智慧行。14、一切口業隨智慧行。15、一切意業隨智慧行。16、智慧知過去世無礙。17、智慧知未來世無礙。18、智慧知現在世無礙。

  ‘如是等功德\’,如以上所說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十力諸解脫、十八不共法等種種功德,而我捨利弗這小乘人,已失諸功德。捨利弗獨自在參禅打坐之時,或經行時,見佛在大眾中,名聲普及十方。佛為利益一切眾生而不捨離。捨利弗說:我覺得自己把一切利益都失掉,而自我欺騙,以為自己未失這利益。我常於晝夜六時思想這些事情,現請問世尊,我這種利益究竟失掉或是未失呢?我常見世尊,稱揚贊歎諸大菩薩。因這因緣,我於日夜間都在籌算這種事情。我現在聽聞佛的聲音,隨眾生的機宜而說妙法,這種法是無漏不可思議的,令眾生得菩提道。

  捨利弗尊者以前曾有一種執著,一種邪知邪見,要作一切婆羅門(梵志)外道的師父。世尊了解我的根基,乃拔除我的邪見,並為我說涅槃聖果之法。所以我的一切邪知邪見已除,證得真空之法。當時我心自以為證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阿羅漢,就是到寂滅究竟的程度。

  而今乃自覺 非是實滅度 若得作佛時 具三十二相

  天人夜叉眾 龍神等恭敬 是時乃可謂 永盡滅無余

  佛於大眾中 說我當作佛 聞如是法音 疑悔悉已除

  初聞佛所說 心中大驚疑 將非魔作佛 惱亂我心耶

  捨利弗尊者又說:我以前以為自己已得滅度,原來還未到寶所。而今自己覺悟了,以前我只證偏空之理,而非真正的涅槃。假使將來得作佛時,具三十二相,得諸天、人、夜叉、天龍八部、龍和神等鹹來恭敬,這時才可算得真正滅度,無余涅槃。佛在大眾前,說我將來當作佛。我聽聞如是的法音,一切疑惑心已殆盡。可是,最初我聽到佛說法時,我心中生大驚疑心,懷疑這是否是魔變作佛呢?如何能說這妙法呢?它是否來擾亂我這修定的心呢?

  佛以種種緣 譬喻巧言說 其心安如海 我聞疑網斷

  佛說過去世 無量滅度佛 安住方便中 亦皆說是法

  現在未來佛 其數無有量 亦以諸方便 演說如是法

  如今者世尊 從生及出家 得道轉*輪 亦以方便說

  世尊說實道 波旬無此事 以是我定知 非是魔作佛

  我墮疑網故 謂是魔所為 聞佛柔緛音 深遠甚微妙

  演暢清淨法 我心大歡喜 疑悔永已盡 安住實智中

  我定當作佛 為天人所敬 轉無上*輪 教化諸菩薩

  彿又用種種方便因緣、譬喻,以辯才善巧為我說這種法,佛之心安定如大海,使我之心亦安定如海。佛說種種善巧方便法門,故能斷我一切疑惑。佛說,過去世一切無量滅度諸佛,都是按照這方便法門,為一切眾土說——即是妙法蓮華經之法。現在及未來一切佛,無窮無盡那麼多佛,也是用種種方便說此妙法。現在釋迦牟尼佛世尊,從兜率下降人間八相成道。

  八相:

  (一)從兜率天宮內院下降到印度迦毗羅國投淨飯王王宮降生。(二)入胎:佛在母胎中白晝晚間,都為天人鬼神說法。(三)住胎十月。(四)出胎時,佛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五)出家苦修十二年(訪道六年,打坐六年)。(六)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而悟道。(七)成道後大轉*輪為一切眾生說法。(八)最後入涅槃。

  是為八相成道,天台宗把第三住胎相改為第五降魔相即:

  (一)兜率降。(二)入胎。(三)出胎。(四)出家。(五)降魔。(六)成道。(七)轉*輪。(八)入涅槃。

  此乃天台宗所說之八相。在大乘中降魔被包括在成道中。而今佛從降生人間及出家,成道後轉*輪,也是以方便法門說法。世尊現在所說的妙法蓮華經,是真實智慧,亦是實相的道理。‘波旬\’即魔王,他是不可能說這種真理的。以這因緣故,我確定知道,非是魔來作佛。我由於墮在魔的疑網,以為佛說法是魔在講。現在聽到佛這慈悲喜捨,柔軟的妙音。佛的音是既深遠又微妙(是八十種好的其中一種),演暢這清淨妙法。我心生大歡喜,疑惑永遠斷絕,安住於實智慧中。我將來一定可以成佛,為諸天龍神所尊敬,轉無上大*輪,教化一切大菩薩。

  爾時佛告捨利弗。吾今於天人沙門婆羅門等大眾中說。我昔曾於二萬億佛所為無上道故。常教化汝。汝亦長夜隨我受學。我以方便引導汝故。生我法中。

  當爾之時,佛告訴捨利弗,我今為天、人、沙門(是梵語,譯為勤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婆羅門(是修淨行的外道)等大眾中說,我曾於二萬億佛以前燈明佛時,我為求無上道故(有七無上道:身無上、受持無上、具足無上、智慧無上、布施無上、解脫無上、行無上),我常教化你——捨利弗。你在未開悟之前,等於在長夜中受教化,向我學習佛法。我用種種方便法門引導你,才生於我釋迦牟尼佛的佛法中。

  捨利弗。我昔教汝志願佛道。汝今悉忘。而便自謂已得滅度。我今還欲令汝憶念本願所行道故。為諸聲聞。說是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捨利弗。汝於未來世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劫。供養若干千萬億佛。奉持正法。具足菩薩所行之道。當得作佛。號曰華光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國名離垢。其土平正。清淨嚴飾。安隱豐樂。天人熾盛。琉璃為地。有八交道。黃金為繩。以界其側。其傍各有七寶行樹。常有華果。華光如來。亦以三乘教化眾生。捨利弗。彼佛出時。雖非惡世。以本願故。說三乘法。

  佛謂捨利弗,我以前教你志願成佛道,你如今已忘卻,自謂已得到滅度。我為了要你憶及以前所發的願力,現為聲聞人說大乘經典,名妙法蓮華經,教你菩薩法。學此法便得十方諸佛所護念。捨利弗我為你授記,你於無量未來世中,供善無數諸佛,奉持正法,具足六度萬行,將來你當得作佛,名號曰:華光如來(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應供(應受天人供養)、正遍知(知萬法唯心造)、明行足(具足智慧行門)、善逝世間解(明白世法及出世法)、無上士(屬於至高位。一切菩薩是大士、有上士,而佛乃高於一切,故為無上士)、調御丈夫(可作駕御欲界、色界、無色界的大丈夫)、天人師(諸天及人之導師)、佛(三覺圓,萬德備)、世尊(世出世所尊)。你的國名離垢。以上是每位佛共有的十個名號。你的國土清淨平正,安隱豐樂,天人熾盛。以琉璃為地,有八交道,以黃金作界。旁有七寶行樹,常有花果。華光如來以聲聞、緣覺、菩薩三乘教化眾生。當捨利弗成佛之時,雖非惡世,以本有願力故說此三乘法。

  其劫名大寶莊嚴。何故名曰大寶莊嚴。其國中以菩薩為大寶故。

  華光如來成道時,劫名大寶莊嚴。何故名大寶莊嚴?其國中以菩薩作為大寶的緣故。

  彼諸菩薩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非佛智力無能知者。若欲行時。寶華承足。此諸菩薩。非初發意。皆久植德本。於無量百千萬億佛所淨修梵行。恆為諸佛之所稱歎。常修佛慧。具大神通。善知一切諸法之門。質直無偽。志念堅固。如是菩薩充滿其國。

  有不可思議那麼多的菩薩,計之不盡,唯佛具足十智力,才能知其數量。佛行動時,有寶蓮華承其足下。此土之諸菩薩,非初發心修行,皆是久已值善根,於無量菩薩之處所,曾修清淨梵行,萬慮皆空,常為諸佛所贊歎。他們常修佛的真實智慧,具有大神通,能通達諸法實相,一切行為皆真實無偽,志念堅定不退。如是諸大菩薩,充滿全國。

  捨利弗。華光佛壽。十二小劫。除為王子未作佛時。其國人民。壽八小劫。華光如來。過十二小劫。授堅滿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告諸比丘。是堅滿菩薩。次當作佛。號曰華足安行。多陀阿伽度。阿羅诃。三藐三佛陀。其佛國土。亦復如是。捨利弗。是華光佛滅度之後。正法住世。三十二小劫。像法住世。亦三十二小劫。

  佛告訴捨利弗,華光如來壽命有十二小劫。人類壽命從八萬四千歲開始,每一百年減一歲,身高每一百年減少一寸,減到人的壽命只有十歲,這稱為減劫。人命又復漸增到八萬四千歲,也是每一百年增一歲,身高增加一寸,如是一增一減是為一劫。一千劫為一小劫,二十個小劫為一中劫,四個中劫為一大劫。除他為王子,未成佛時,其國之人民,壽命為八小劫。華光如來經過十二小劫後,將會為堅滿菩薩授無上正等正覺記號。告諸比丘:‘此堅滿菩薩,次當作佛,號為華足安行、多陀阿伽度(即如來)、阿羅诃(即應供)、三藐三佛陀(即正遍知),其國土亦復如是。這華光佛滅度後,正法時代為三十二小劫(正法時代,禅定堅固),像法時代亦為三十二小劫(像法時代,寺廟堅固)。’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捨利弗來世 成佛普智尊 號名曰華光 當度無量眾

  供養無數佛 具足菩薩行 十力等功德 證於無上道

  過無量劫已 劫名大寶嚴 世界名離垢 清淨無瑕穢

  以琉璃為地 金繩界其道 七寶雜色樹 常有華果實

  當時佛將長行的義理,以偈頌重說一遍:

  捨利弗,你在將來之世,成佛為大智尊,普度眾生,號曰華光如來,可度無量眾生。由於他曾供養無數諸佛,具足六度萬行菩薩道,有如來十力、八解脫等禅定功德。

  彼佛證得無上道之果位,經過無量劫後,劫名大寶莊嚴,世界名離垢,清淨無瑕,以琉璃為地,金繩為界,七寶雜色行樹,常布滿茂盛之華果,雜色交錯,令人見之而發菩提心。

  彼國諸菩薩 志念常堅固 神通波羅蜜 皆已悉具足

  於無數佛所 善學菩薩道 如是等大士 華光佛所化

  佛為王子時 棄國捨世榮 於最末後身 出家成佛道

  華光佛住世 壽十二小劫 其國人民眾 壽命八小劫

  佛滅度之後 正法住於世 三十二小劫 廣度諸眾生

  正法滅盡已 像法三十二 捨利廣流布 天人普供養

  華光佛所為 其事皆如是 其兩足聖尊 最勝無倫匹

  彼即是汝身 宜應自欣慶

  大寶莊嚴劫此國中諸菩薩,志念已得三不退(位不退、念不退、行不退),又得大神通,及六種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皆得具足。在無數佛所,行菩薩道,六度萬行,所有諸大菩薩,都是華光如來所教化。華光如來作王子時,棄捨一切尊榮富貴,於最後一世出家作比丘,修行而成佛道。華光如來住世,壽命為十二小劫,其國之人民,壽命為八小劫。佛滅度之後,正法住世,三十二小劫之久,廣度無量眾生。正法時代滅,繼之乃像法時代,亦為期三十二小劫。捨利廣流於世,天人都來供養捨利寶塔。華光佛所作所為,其事跡大概如是。福慧具足之佛陀,是無與倫比。你將來即是華光如來,應慶幸得以成佛廣度眾生!

  爾時四部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等。大眾見捨利弗於佛前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心大歡喜。踴躍無量。各各脫身所著上衣。以供養佛。釋提桓因梵天王等。與無數天子。亦以天妙衣。天曼陀羅華。摩诃曼陀羅華等。供養於佛。所散天衣。住虛空中而自回轉。諸天伎樂百千萬種。於虛空中一時俱作。雨眾天華。而作是言。佛昔於波羅奈初轉*輪。今乃復轉無上最大*輪。

  當釋迦牟尼佛給捨利弗尊者授記之後,四部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和優婆夷(比丘——男出家人,比丘尼——女出家人,優婆塞——男居士,優婆夷——女居士)、天、龍、夜叉(速疾鬼)、乾闼婆(釋提桓因——玉皇大帝的樂神)、阿修羅(無端正)、迦樓羅(大鵬金翅鳥,常以龍為食)、緊那羅(另一種樂神)、摩侯羅伽(大蟒蛇)等,八部鬼神都齊集聽佛說法。見捨利弗於佛前受無上正等正覺記,將來作佛為華光如來,大家都心生大歡喜。各人皆脫下身上所穿之華衣,以供養佛。出家人以祖衣作供養(出家人有三衣:大衣,又叫祖衣,是二十五條衣,有一百零八塊。七衣即七條衣。五衣即五條衣。出家人必須有三種常隨身之物,就是衣缽具);在家居士則脫下其身上最華麗之衣服作為供養。釋提桓因(三十三天天主)、梵天王(大梵天王)等與無數天子,亦以天人所穿之美衣,天曼陀羅華(即白色的小花)、摩诃曼陀羅華(即白色的大花)等作供養。天人所供養給佛的天衣,在空中盤旋回轉,又有百千萬種天樂在空中齋奏,而一起說:往昔佛在波羅奈國初轉四谛*輪,乃至於今,宣講最大上妙*輪——妙法蓮華經,開權顯實。

  爾時諸天子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昔於波羅奈 轉四谛*輪 分別說諸法 五眾之生滅

  今復轉最妙 無上大*輪 是法甚深奧 少有能信者

  我等從昔來 數聞世尊說 未曾聞如是 深妙之上法

  世尊說是法 我等皆隨喜 大智捨利弗 今得受尊記

  我等亦如是 必當得作佛 於一切世間 最尊無有上

  佛道叵思議 方便隨宜說 我所有福業 今世若過世

  及見佛功德 盡回向佛道

  諸天子為要詳明其義,而以偈頌重說一遍:

  佛以前於鹿野苑,三轉四谛*輪度五比丘,而分別說苦集滅道及十二因緣等法相,以致五眾之生滅。(五眾即五蘊之色、受、想、行、識。五蘊是苦谛,苦谛是有生,有生就有滅,能滅苦谛集谛,則到道谛。所以四谛法之苦集滅道,與五蘊有密切關系。)如今又說最上之妙法——妙法蓮華經,乃是至高無上法中之王;佛說此經,去權智而說實智。這法深奧,由於一般人根性有限,達不到其境界,故不信受。妙法蓮華經中載:人人皆能成佛,但居然沒有人信受這道理!釋迦牟尼佛與我們同是人,他勤修善道而成佛,但一般人執著「我’相,充滿貪嗔癡,沒有修行,故未成佛。

  我等諸天子從無量劫以來,雖然多次聽佛說法,可是從未聽過如此至高無上妙法。現在佛說這妙法,諸天等眾皆歡喜聽講。尤以聲聞中最有智慧之捨利弗,他現在授記成佛,而我等諸天子亦有希望,將來成佛。於一切世間中,此乃最尊貴者。佛道確是不可思議,佛為方便而觀機逗教,依眾生的根性而說法。我們諸天所有的福德善業,於現在或未來世,能見佛這種功德,盡皆回向予我們將來成佛之佛道。

  爾時捨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今無復疑悔。親於佛前得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是諸千二百心自在者。昔住學地。佛常教化言。我法能離生老病死。究竟涅槃。是學無學人。亦各自以離我見及有無見等。謂得涅槃。而今於世尊前聞所未聞。皆墮疑感。善哉世尊。願為四眾說其因緣。令離疑悔。

  當爾之時,捨利弗尊者對佛說:‘我聽見佛所說之妙法,不再生疑惑,並領略其中之道理。我在佛前接受無上正等正覺記,我的佛名華光如來。可是這一千二百五十個弟子得心大自在,以前具足有學的地位(未證得四果阿羅漢前,叫有學位)。佛常教化他們,在佛法中,能脫離生老病死等苦,得究竟涅槃的快樂。’

  生、老、病、死:人出生呱呱墜地已知其苦,繼而受老、病,而至死苦。何以為老、病、死苦?‘老\’之將至,眼蒙、耳聾、牙落以致食而無味,手足皆力不從心。年老體衰,終於久臥床上,直至死亡。最近艾森豪總統病逝,他貴為總統亦難逃一死。何以故?因他未學佛法,無法了生脫死。惟有看破放下,方可得自在,自在則無生老病死苦。昔日釋迦牟尼佛見生老病死總是循環不息,佛覺得耽於這些事情實在太愚癡了。為脫離生、老、病、死這些苦,故佛出家修行;更說法以度眾生。這些有學及無學,自以為已離我見、有見(常見)和無見(斷見),謂自己已得涅槃。

  而今在佛前,聽聞從未聽過的妙法,他們卻大惑不解。請佛慈悲,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四眾說一切因緣,使他們得離疑惑。

  爾時佛告捨利弗。我先不言。諸佛世尊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說法。皆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是諸所說。皆為化菩薩故。然捨利弗。今當復以譬喻更明此義。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

  佛聽見捨利弗為四眾請法,使其離一切疑惑,乃謂捨利弗說:‘我先前不是已言明,十方諸佛以種種因緣譬喻、巧妙之辭說、方便法門,莫不為了無上正等正覺而說法嗎?只為教化眾菩薩故,而說各法之因緣。我現在以譬喻解釋這道理,有智慧者就可從喻中領略其中之奧旨。’

  捨利弗。若國邑聚落。有大長者。其年衰邁。財富無量。多有田宅。及諸僮僕。

  佛告訴捨利弗,我現在作一個譬喻;‘國家\’喻實報莊嚴土,‘邑\’喻方便有余土,二乘人所住處。‘聚落\’喻凡聖同居土。常寂光淨土是本,其余三土是跡,最後仍歸常寂光淨土為本。

  有‘大長者\’譬喻為佛。以世間法而言大富長者,具足十德行:(一)姓貴。(二)位高。(三)大富。(四)威猛。(五)智深。(六)年耆。(七)行淨。(八)禮備。(九)上歎。(十)下皈。

  今喻佛為出世之長者,亦具此十德。

  (一)佛從三世(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真如實際中生,故曰姓貴。(二)佛證十號此乃位高。(三)佛法財萬德圓融,可謂大富。(四)佛具十智力,能降伏天魔外道,故曰威猛。(五)佛有一心三智(修空觀得一切智,修假觀得道種智、修中道觀得一切種智),互相通達,此謂智深。(六)佛於無量劫前早成正覺,梵網經載:‘吾今來此世界八千返\’是為年耆。(七)佛三業(身、口、意)隨智慧行,遂能行淨。(八)佛具足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即禮備。(九)十方諸佛同贊歎佛,即上歎。(十)七方便(按天台宗定:1、人乘、2、天乘、3、聲聞乘、4、緣覺乘、5、藏教菩薩乘、6、通教菩薩乘、7、別教菩薩乘。以上為七方便,又名七乘),眾生同來皈依佛,是為下皈。

  佛十德不出一念生,依觀心之智從實相出:(一)生於佛家種姓真正,即姓貴。(二)佛之惑不起(即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已著如來衣,稱寂滅忍,即位高。(三)三谛(空谛、假谛、中谛)具足法財,即大富。(四)以智慧降伏愛見,即威猛。(五)合乎中道,洞悉權實二法,即智深。(六)能修此觀,超乎七方便之上,即年耆。(七)觀於心性,名為上定,能令身口意三業皆清淨,即行淨。(八)遇緣對境,能合乎法度,無失威儀,即禮備。(九)修此觀能深信解諸法實相,為十方諸佛所贊歎,即上歎。(十)雖有天龍八部及四部眾同來供養,亦不為所動,即下皈。

  又以‘長者\’年高則博達古今,譬喻佛之智德。1、佛有智德而能當機立斷。2、‘衰邁\’則根志純熟,譬喻佛斷德。又以‘財富\’譬喻佛萬德莊嚴。‘多有田宅\’:良田用以種植可養命。而此福德田可養法身慧命,修行人參禅要藉般若力量增長法身慧命。‘宅\’喻實境真智。若論福德,佛廣修六度萬行;若論智慧,佛無境而不照。故曰佛‘多有田宅\’。‘僮僕\’乃供人使用者,譬喻方便多門知見圓滿,在六道眾生中和光同塵,為四順群機,而實智如僮僕也。

  其家廣大。唯有一門。

  以這長者‘家\’喻眾生在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輪回,廣言‘廣大\’。以‘一門\’喻一乘佛道;唯一佛乘,可離三界。

  多諸人眾。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人止住其中。

  包括五道眾生在這宅中,以‘一百\’喻天道,以‘二百\’喻人道,以‘三百\’喻畜生道,以‘四百\’喻餓鬼道,以‘五百\’喻地獄道。

  天道之中皆有阿修羅(梵語無端正,又名無酒)。有天福而無天德,性好斗。男阿修羅貌丑,女阿修羅則貌美。天帝釋戀女阿修羅之美貌,而娶之為妻。婚後阿修羅女對天帝頻赴法會聽法而生疑心,遂赴法會,見男女同聚法會,妒忌心大發,回報阿修羅王,謂天帝不忠於她。某次,天帝邀請阿修羅王赴宴,宴上天將齊集,修羅王多疑,誤會天帝集天將以示威勢,遂發兵攻天帝。兩軍交戰,天軍屢敗,天帝求援於佛。佛教天帝令天將念咒曰:‘摩诃般若波羅蜜多\’(可生大智慧),天將念咒,果然戰勝修羅軍。

  此段經文謂三界五道之眾生,同住於一宅中。

  世上何以有人聰敏,有人愚癡呢?那些人樂於誦經、學佛及助印經典,故得智慧。那些人妒才忌賢,更加愚癡。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羅尼經及大悲咒都很有感應,你們應盡力的助印經典,若是發乎真心者,必得靈驗感應!

  堂閣朽故。牆壁隕落。柱根腐敗。梁棟傾危。

  ‘堂\’譬喻欲界,‘閣\’譬喻色界、無色界。‘朽\’譬喻三界弊惡無常,眾生在三界中輪回不息;故譬喻三界非今所造。‘牆壁\’譬喻四大(地、水、風、火),酒、色、財、氣,猶如人的枷鎖,故有偈曰:‘酒色財氣四堵牆,許多眾生裡邊藏,有人跳出牆以外,就是長生不老翁。’牆譬喻人的身體,三界易於減損。‘柱根腐敗\’譬喻人命不長。‘梁棟\’譬喻意識;‘梁棟傾危\’譬喻意識遷變不息,人將命終。

  須知人命無常,人卻在世上爭名奪利,此乃不智之舉,一切有為相,皆有生滅。吾人應返本還原,明心見性。人性本是不垢不淨、不生不滅、不增不減;楞嚴經雲:‘常住真心,性淨明體。’若能認識本來面目,煩惱可變菩提,否則菩提亦變煩惱。故雲:‘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世人多是胡作妄為,然你執持正道,他們反會指是作非。修道人應該‘眼觀形色內無有,耳聽塵事心不知。’平常人見色為色、見形為形;但若能明悟本性,視色無色,見形無形,便能回歸本來佛性。以上的道理,可能你們曾多番聽聞,但知而不行,亦是徒然。你們應身體力行,躬行實踐,行菩薩道,以自利利他、自覺覺他、自度度他為己任;以地藏菩薩為模范,願度一切罪苦眾生,所謂‘地獄未空,誓不成佛。’

  眾生有酒、色、財、氣,菩薩亦有之;菩薩以度眾生為‘酒\’,以三藏十二部經典為‘色\’,以妙法為‘財\’,以六度萬行為‘氣\’。故菩薩所有雖與眾生相同,但其義則有天淵之別。

  周匝俱時欻然火起。焚燒捨宅。

  ‘周匝俱時,欻然火起’: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五陰熾盛苦)周遍於四大(地、水、火、風)、四生(胎生、卵生、濕生、化生),故言‘周匝\’。四生、四大、八苦皆無常,故言‘俱時\’。以‘焚僥捨宅\’譬喻人身四大被種種諸苦周遍圍繞纏縛,因而有無名火煩惱薪隨時隨刻有焰然起火焚燒之可能,而生無盡痛苦,故由五蘊(色、受、想、行、識)生無名火,焚燒於人心中功德之林。

  長者諸子。若十二十。或至三十。在此宅中。

  ‘長者諸子\’譬喻菩薩乘、緣覺乘、聲聞乘,三乘弟子在三界中。若無此三乘人,則是‘五百人\’。這三乘人往昔已聞佛法,對佛有親切感,故為法王子。法王子有大、中、小乘之分,大乘為菩薩,中乘為緣覺——辟支佛,小乘為聲聞。這三乘子為佛的眷屬,俱同置身於火宅中。

  長者見是大火從四面起。即大驚怖而作是念。我雖能於此所燒之門。安隱得出。而諸子等於火宅內。樂著嬉戲。不覺不知。不驚不怖。火來逼身。苦痛切己。心不厭患。無求出意。

  以佛眼觀之,六道眾生被五蘊之火包圍,從四面起(即常、樂、我、淨,四顛倒見:非常計常、非樂計樂、非我計我、非淨計淨)。

  古人陶淵明於歸去來辭中雲:‘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怅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谏,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人常為這不淨之假身作僕役,既知我們自性之田園將荒蕪,而今應猛然醒覺,回歸正途——佛道,才覺知今是而昨非矣!

  經中以‘十、二十或三十\’喻三乘,十、二十與三十之和為六十,六十譬喻六道。由於菩薩、緣覺和聲聞三乘人都有十智:(一)世間智(也包括出世間智,能覺悟一切世間法,而後求出世間法)。(二)他心智(乃神通智,從定中生,聲聞乘定中有他心智,緣覺乘只要著意即有他心智,而菩薩則隨時都有他心智)。(三)苦智(知苦了苦)。(四)集智。(五)滅智(滅煩惱得菩提,證得常樂我淨)。(六)道智。(七)法智(有擇法眼,去十惡——殺、盜、YIN、貪、嗔、癡、惡口、兩舌、绮語、妄言)。(八)比智(擇善而從之)。(九)盡智。(十)無生智(得無生法忍)。

  所謂四念處:(1)觀身不淨:我們身體有汗臭,九孔常流不淨物,兩眼流淚,兩耳有耳垢,兩鼻孔流涕,口流涎唾或痰,大小便處流糞尿,血肉也是不淨,皮膚有钿菌附著。尤其有些人專吃血腥和肥膩補品,消化後儲於體內更然,故謂身不淨。(2)觀受是苦:一切享受皆無意義,故不應執著。(3)觀心無常:人念念遷流,金剛經雲:‘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故謂心不可得;孟子載:‘人雞犬放則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人打妾想即\‘放心’,終日妄想紛飛,因為一般人只知求名求利。欲要前途光明,應行好事,莫問前程。(4)觀法無我,至人法皆空。

  佛有大慈悲心,惟恐眾生退失菩提心,而作如是想:我於火宅中,修中道得成佛果,得離此火宅。‘安\’喻佛不為五蘊、八苦所逼。‘隱\’喻佛不為四倒(非常計常、非樂計樂、非我計我、非淨計淨)所倒,能出於三界。諸子等(三乘及五百眾生)卻仍在火宅中,被見愛所困,大悲忏雲:‘愛見為本,身口為緣。’此有四倒,貪著五塵(色、聲、香、味、觸)或五毒(財、色、名、食、睡)之見為‘嬉\’,執著愛為‘戲\’。被見愛所轉,應出離生死而不‘知\’不‘覺\’。雖這火會傷身而不知‘驚\’‘慌\’;人不知集,不驚傷道,不怖失滅。以不聞四谛法,則無聞思二慧,為不‘覺\’。不得修慧,為不‘知\’。不得見解,為不‘驚\’。不得思惟解,為不‘怖\’。應見谛即驚悟,思惟即厭怖;但眾生卻不知現在苦,也不覺將來苦。諸子被火燒於身(第五識,即三受。又名三苦:苦苦,壞苦,行苦。念念與三受相應),佛則如同身受,苦痛之極。眾生卻迷而不覺,迷於貪、眼、癡而不知出離。

  ‘樂著嬉戲\’喻見濁和煩惱濁。‘不覺不知,不驚不怖’喻眾生濁。\‘火來逼身,苦痛切己’喻命濁。

  ‘心不厭患,無求出意’喻劫濁。眾生在五濁中流連忘返,終日徘徊其間,而不知醒覺。

  就是因為你們執迷不覺,才錯認這世界為安樂土。人屢因造業而墮地獄,若醒覺則能了生死。最近三藩市沒有地震發生,這是我們誠心念楞嚴咒,把天魔制調,所以三藩市才能相安無事,得免於地震所殃。

  捨利弗。是長者作是思惟。我身手有力。當以衣襟。若以幾案。從捨出之。復更思惟。是捨唯有一門。而復陋小。諸子幼稚。未有所識。戀著戲處。或當墮落。為火所燒。

  佛謂捨利弗,這‘長者\’,即佛於三七日中作如是想:我用何法始為對機,才能喚醒眾生,使其覺悟呢?‘身\’譬喻神通,‘手\’譬喻智慧提拔。佛依三昧斷德,分別一切諸法實相,有智德則能說法。有斷、智二德而成法身,從勸誡兩門入之。勸即為人悉檀是為慈悲門,誡即對治悉檀是為制服門。悉檀有四:(1)為人悉壇、(2)對治悉檀、(3)世間悉檀、(4)第一義悉檀。故曰:‘不二法門休開口,第一義谛本無言。’佛據四悉檀故說法,以普遍布施。為人悉檀和對治悉檀,及世間悉檀,都是為第一義悉檀而說。佛以方便法,先說勸門,令一切眾生眾善奉行,能成就如來十力。佛有四無所畏:1、一切智無所畏。2、說法無所畏。3、說障道無所畏。4、說盡苦道法無所畏。為開一切種智而說勸門。繼而以誡門,令眾生諸惡莫作,可證大涅槃,得常、樂、我、淨四德。眾生不覺悟教化,佛知勿用大乘法,更以神通智慧、定慧力莊嚴,以度化眾生。

  ‘我身手有力\’喻智、斷二德之作用。‘衣襟\’:乃古時印度盛花之器。以‘衣襟\’喻佛之知見,能包含眾生之一切知見;佛乃無所不知,無所不見者。以‘幾\’譬喻四無所畏。佛以四無所畏教化眾生,使其脫離三界之苦,免六道輪回。此法如‘幾\’猶屬狹義,而不及‘案\’之寬敞,故又以‘案\’喻佛之十智乃橫豎概括,教化六道眾生離苦得樂。

  我們學佛法,不可有分別心,無論任何法師說法,都應虛心地聽法。佛法應該一聽再聽,自然有所裨益。聽法即在我們的八識田中,播下金剛種子。諸位應廣植這種子令其增長,以擁護道場為己任。

  佛在三七日中作思惟,應用何法教化眾生呢?‘勸\’門屬攝受,為人悉檀,是慈悲門。‘誡\’是折服門,以嚴厲方式使其折服,是威服門。佛以勸誡二門、四無所畏、十力及如來智令眾生離此火宅。後佛再作思惟,此間只此一門——大白牛車一乘門,大乘法,而復狹小。大乘法乃圓融無礙,其義雖廣,惟大乘圓覺菩薩可入,而非外道及七方便乘人可入之門。人修菩薩道,佛國門,此妙行——大乘法難行,此乃棄一切方便法者,故謂‘狹小\’。‘一\’佛乘之妙理是純一無雜,這道理確是微妙不可思議,不易明白,故謂‘狹小\’;這教屬圓教,權實不二之教理,凡夫不知出門,是為不知權,又不知入此門,是為不知實。二乘雖知出,卻不知入,亦不明這教理。菩薩雖自知出,亦不知入,此菩薩即別教菩薩,亦即七方便菩薩。七方便人不明此教理;由於小乘人不能入大乘之路,故教義雖廣,猶言‘狹小\’。行者以圓教修行,修菩薩道直達佛之果位,暢通無礙,故名‘一\’‘門\’。妙行難行,去方便法,故名‘狹小\’。

  ‘諸子幼稚,未有所識’:言聲聞、緣覺、菩薩三乘人無智無識,不驚不怖,雖於二萬佛所教化修無上道,然其善根微薄,聞大乘法心不信受,更生退心。

  ‘戀著戲處\’:小乘人執著於見愛,退失菩提心,受八苦交煎。執著於依、正二報上:依報就是山河大地、房廊屋捨。正報就是我們這個報身,這個有情世界。三界中欲界眾生執著於五欲(財、色、名、食、睡),或執著於五塵上(色、聲、香、味、觸)。色界眾生執著於味禅(四禅天眾生執著於禅悅為食,法喜充滿,所以初禅天叫離生喜樂地,二禅天叫定生喜樂地,三禅天叫離喜妙樂地,四禅天叫捨念清淨地。喜樂、妙樂、清淨都是坐禅中一種滋味,他貪戀這些滋味)。無色界執著於定,雖雲:‘勤修戒、定、慧。\’亦不可執著於定。人由於有各種執著,有所貪戀,故不能脫離三界,捨不得放下愚癡的知見,所以在此間流連忘返。

  ‘或當墮落\’:謂眾生或會墮落,意思是能改過自新,知道覺悟就可免於沉淪。但因為愚癡,執著於五欲,而致墮落三途(畜生、餓鬼、地獄三惡道)。眾生又因無知,染苦為樂,背覺合塵,故墮落此三惡道。墮落而被八苦、五蘊(色、受、想、行、識)之火所燃燒,猶不覺悟,不知這猛火會燒掉其法身、善根。

  我當為說怖畏之事。此捨已燒。宜時疾出。無令為火之所燒害。作是念已。如所思惟。具告諸子。汝等速出。父雖憐愍。善言誘喻。而諸子等樂著嬉戲。不肯信受。不驚不畏。了無出心。亦復不知何者是火。何者為捨。雲何為失。但東西走戲。視父而已。

  眾生不知被八苦、五陰所燒,十八界是盛載諸苦的器皿,不知尋出捨離,不知這是喪失法身的因由。‘但東西走戲\’:漫無目的,四處流逸,背明向暗,生死往還,忽然而天,忽然而地,總脫離不了三界。‘視父而已\’:是比喻不遵從大乘佛法,猶如小孩子不知天高地厚,就算其父親訓示之,仍置之不理。雖然眾生不聽訓誨,不受教化,佛因為本著大慈悲心所以仍不捨離眾生,視眾生如親生子,悲心愍切。

  爾時長者即作是念。此捨已為大火所燒。我及諸子若不時出。必為所焚。我今當設方便。令諸子等得免斯害。

  當時,長者即佛,作如是想:這大捨宅已被八苦、五蘊之火焚燒,我若不與三乘人(聲聞、緣覺、菩薩)及五百人(五道眾生)即出離這火宅,就必然要為大火所燒。前面曾說佛已出離火宅,何以現在又說在火宅被火所燒呢?其實佛的法身已得安穩離三界,現在被火所燒者是佛的應身。如今我應設立權巧方便之法,令一切眾生不被八苦、五蘊等所害,不受業火所燒。

  父知諸子。先心各有所好種種珍玩奇異之物。情必樂著。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難得。汝若不取後必憂悔。如此種種羊車。鹿車。牛車。今在門外。可以游戲。汝等於此火宅。宜速出來。隨汝所欲。皆當與汝。

  ‘父\’即佛亦即長者,所謂‘知子莫若父\’,作為父親者最明白子女的喜惡,知道他們的心意。知眾生者莫若佛,佛洞悉一切眾生的根性。‘先心各有所好\’,眾生以前所學習的小乘佛法。‘種種珍玩奇異之物,情必樂著’,各人所修的法不同,有修布施、四谛法、十二因緣法,都是各有其可樂之處。

  佛又告訴他們:你們所玩樂者都不是特別有趣的,而我現在有更新奇難得的玩具,你們若不拿取,將來一定會後悔。有這麼多的‘羊車、鹿車、牛車\’,‘羊車\’譬喻聲聞,是為小乘。‘鹿車\’譬喻緣覺,鹿比羊力大是為中乘。‘牛車\’譬喻菩薩,牛力更大,可以運載更多東西,故喻大乘。這些車都在門外放置,你們快點出來取吧!你們喜歡的,我都一一賞賜給你們。

  爾時諸子。聞父所說珍玩之物。適其願故。

  當爾之時,三乘人及五道眾生,聞佛說三乘法門,是如此微妙,引起他們的好奇心,適得其所,正合他們的心意。佛說這權巧方便的三乘法門,以度五道眾生。最後佛才說這唯一佛乘。所以在法華經中所說的是實智妙法,而無權巧法,故智者大師說法華經是純圓獨妙。

  你們講經說法者,應尊敬前輩祖師,不可直稱其名,如稱六祖大師不可稱惠能,稱初祖達摩,應尊稱之為初祖達摩大師。天台宗智顗祖師,我們應尊稱他為智者大師,或者天台大師。

  心各勇銳。互相推排。競共馳走。爭出火宅。

  ‘心各勇銳\’:各人心中都有他所歡喜的玩具,譬喻眾人歡喜這方便法門,教化對機,能機教相稱,按依三慧中之聞慧,可說是修四念處之一種法。眾生的心勇猛銳利,表示思慧,這思慧是用般若觀照,亦是參禅的靜慮思慧。即要以銳利的智慧去修行,能明辨是非,不入歧途,不會明知故犯。我們人未入佛法之門時,不懂真理,所以誤入歧途。皈依三寶後,就要依教奉行,否則,明知故犯,必墮地獄。

  ‘互相推排\’:追求苦、集、滅、道四種真理,把見惑、思惑都制伏,故謂互相推排。在苦法中修苦法智、苦法忍;在集法中修集法智、集法忍;在滅法中修滅法智、滅法忍;在道法中修道法智、道法忍。以四谛互相觀察,互相推排,即能降伏見惑。此段經文亦喻四加行(暖、頂、忍、世第一)是暖和頂位。‘馳走\’是忍位,‘共\’字喻世第一。在楞嚴經上有討論四加行。

  ‘競共馳走\’:‘競\’是爭取無生法忍之殊勝妙理,屬忍慧。‘共\’即世第一。‘馳走\’屬見道位,證初果阿羅漢。見惑是對境起貪愛,現在把這念斷絕,無見愛之迷惑,而證初果阿羅漢,但未斷分段生死。分段生死,由出生到死可稱為一段。眾生從出生到死一切所行所為,都是業力招感。

  ‘爭出火宅\’:是屬思惑道。斷思惑,證無學位,即證四果阿羅漢,斷了見惑、思惑,而能出離三界。此時‘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不被氣秉所遮,不為物欲所蔽。人常被習氣所束縛,任性放逸,貪求物欲,把本有的智慧遮蓋,所以不能超出三界,應盡快出離此火宅;譬喻學佛法之人,要本著正知正見,以求出三界。

  前幾天,有人對我說,他覺悟自己以前用攀緣心是不對的。他能知錯,可見其用功已有進步,應繼續努力不懈。西方人修道者少,混道者多,現在知道天天打坐用功,修行即有所進展。同門修行者,應互相勸谏勉勵,不但是出家人要用功,在家弟子亦要用功,常隨喜聽經念佛。普通人不可直呼出家人之法名,只有其師父或其他大德,可呼其法名,而一般人只可稱其別號。如萬佛聖城中出家人法名是果‘*’,別號恆‘*’。稱在家人也應加居士,以示互相尊重。在道場中共處,應多看他人的長處,互相勉勵。我對一切弟子平等看待,從沒有輕此重彼,惟希望大家真正用功修行。

  是時長者。見諸子等安隱得出。皆於四衢道中。露地而坐。無復障礙。其心泰然。歡喜踴躍。

  這時,佛見眾生從火宅出離,坐於露地中。‘四衢道\’喻四谛(苦、集、滅、道)之觀法,得苦、集、滅、道的智慧,超出五道輪回,在四衢道中修行。即修四谛之觀法,而得證果,斷盡三界見思惑。‘露地而坐\’,‘坐\’是喻證得果位就不求進步,停止不前,化城自困。人在三界中,若被六道輪回所困,就不得解脫。超出六道輪回,就不復障礙,其身得安隱,而心感安樂無所憂慮。眾生都‘歡喜踴躍\’,因為能夠出離火宅,而感到欣慶。

  現在弟子們都蹒躍的隨喜聽經,我這為師者亦甚感歡喜踴躍。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印光大師,曾在普陀山閉關十八年,研究大藏經,以他這大德在南京時講經,尚且無人往聽說法。我現在以中文講經,這樣多外國人來聽經,可歸功於翻譯者,而我亦心感歡喜踴躍。

  時諸子等各白父言。父先所許玩好之具。羊車。鹿車。牛事。願時賜與。

  ‘羊車、鹿車、牛車\’譬喻三乘果位。欲得三乘果位,必要先超出三界。三乘果位屬權巧之教,故超出三界後,此三乘車位了不可得。三乘人在方等時,四教並談(藏教、通教、別教、圓教);佛責備藏教人獨善其身,通教人未聽從佛之訓誨;同時贊歎別教人、圓教人所行合乎佛的意旨,能回小向大,於般若時再作整頓淘汰。法華經中言明以前,以其根不及,故說權巧之法,現在法華會上所說之法,才是大乘實法。此三乘諸子向佛索取,他先前所許諾之車——羊車、鹿車、牛車,現在應該賜與我們。

  捨利弗。爾時長者各賜諸子等一大車。

  以‘諸子\’譬喻一切眾生,佛視一切眾生皆平等如一,俱無差別,非三乘法所能及。然三乘法雖是權法,但是其性相同,仍不失為微妙之法。眾生在往昔習氣各別,如修四谛法(苦、集、滅、道)、十二因緣法(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都是以前所修習之法。又有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六種波羅蜜)。此外又有修慈悲喜捨,色法、心法、逆法、順法、依報法、正報法、實法、理法、因果等法、自法、他法。還有明白法和糊塗法,明則覺,不明則迷。又有修福慧之法,常以利人為本。不但幫助他人,更要以不妨礙他人為原則。作弟子者應護持師父所說之法,擁護道場就可修福立德。深入經典,恭敬禮拜經典,依經中之道切實修行,若只是知而不行,明知故犯,即未得經典之啟發。天台宗智者大師是讀法華經而開悟,他聞楞嚴經而起恭敬心,向西方禮拜十八年,仍未得閱此經。中國很多大德也是向經典中每字禮拜,如禮拜法華經、楞嚴經、華嚴經等。故說‘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修道人要常自我約束,去一切習氣毛病,所謂‘過則勿憚改\’。我對每個弟子,都是平等看待,希望你們每人都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在西方開拓佛教。所謂:‘一切法皆是佛法\’,你們明白佛法的真義,就要切實的修行。這些聲聞都各有其修行之法門,但一切皆是權教而非實教。如今所開示者,乃真實之法。因昔日所習之法不同,故經中言‘各\’。雖各習之法不同,現在佛皆與之摩诃衍(大乘)之法,攝受一切法,一切眾生皆能入,故言‘大車\’。

  其車高廣。眾寶莊校。周匝欄楯。四面懸鈴。又於其上張設幰蓋。亦以珍奇雜寶而嚴飾之。寶繩交絡。垂諸華纓。重敷婉筵。安置丹枕。駕以白牛。膚色充潔。形體姝好。有大筋力。行步平正。其疾如風。又多僕從而侍衛之。

  ‘其車高廣\’:喻佛乃無所不知,無所不見,知見深遠而無邊際,無法衡量。法界三谛(空谛、假谛、中谛)包括一切法。故曰如來知見具足一切佛法。

  ‘眾寶莊校\’:言以六度萬行莊嚴法身,我們要躬行實踐這六度萬行,才可莊嚴法身。

  這譬喻品是法華經中最精要之一部份,實在難以明白。但若要深入法華經之義理,必先詳盡研究這一品,能了解其妙旨,則能契合此經,其他部份亦不難明白了。

  ‘周匝欄楯’:譬喻陀羅尼,譯為總持。總一切法,持無量義。總身口意三業清淨,持戒定慧三學圓明。陀羅尼能持萬善,遮蓋眾惡,使之消滅於無形中。即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四面懸鈴\’:譬喻四無礙辯,就是辭無礙辯、法無礙辯、義無礙辯、樂說無礙辯。1、辭無礙辯:言辭動聽,使眾生從言辭方面生信心。如古人陶潛(陶淵明)本欲隱居,由於寫了歸去來辭,流傳到現在亦為後世人所頌。2、法無礙辯:以一法發揮成萬法,以萬法而歸一法。所謂‘一本散為萬殊,萬殊仍歸一本。’故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法無定法。3、義無礙辯:宣揚世出世法之義理,圓融無礙,事理無阻。4、樂說無礙辯:說法者樂於說法,說法時口若懸河,能演暢無窮無盡之道理。

  ‘又於其上,張設幰蓋’:即以綢緞所造之幰蓋,蓋在車上。譬喻佛有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慈\’是予眾生樂,‘悲\’是拔眾生苦,‘捨\’是捨與一切貧窮之眾生,‘喜\’是歡喜教化一切眾生。佛最大之德行,乃是慈悲無量,喜捨無量,在一切德行中,以慈悲為最高,故能普覆一切眾生。故經載:若慈悲能具足四無所畏,名為如來慈。佛修四無量心,成就清淨梵行,故曰‘張設幰蓋\’。

  ‘亦以珍奇雜寶,而嚴飾之’:譬喻四無量心,要以萬行莊嚴之。即謂大乘法以具足六度萬行。一切法門,莊嚴大乘法。

  ‘寶繩交絡\’:譬喻四宏誓願。此四宏誓願要身體力行,回光返照,反躬自省。第一願眾生無邊誓願度:我有度眾生否?度眾生即行菩薩道,但度眾生亦不可執於度生之相。所謂離一切相,掃一切法。第二願煩惱無盡誓願斷:是否已斷煩惱?煩惱即菩提,冰即水,水即冰;把煩惱化為智慧水,即為菩提。何以說眾生即佛,佛即眾生呢?你把眾生度盡即為佛,若未度盡眾生,你仍然是眾生。覺悟即佛,迷昧即眾生。所以不要向外馳求,以求度眾生。你若把自性眾生度了,即度眾生;故六祖壇經雲:‘自性眾生誓願度。\’一切眾生如一,無人我之分,要先度自性眾生。覺者佛也,迷者眾生也。覺與迷無異,不迷即覺,不覺即迷,如冰與水無差別。故說煩惱無盡誓願斷。第三願法門無量誓願學:無量無邊之法門,我是否已學呢?第四願佛道無上誓願成,不可猶豫不決,應誓修行以成佛道,否則,達不到佛的果位。

  ‘垂諸華纓\’:車上有華纓垂下,譬喻四種攝受眾生之法——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1、布施:所謂‘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若要眾生入佛的智慧,先以方便法引導之。眾生愛財,則施之與財,令其生歡喜心,繼而教之以佛法,彼必樂於接受。布施本應以法施為先,財施為次。但以方便法使其接受,故先施之以財,繼之以法施,再施以無畏施,令眾生得聞佛法,離一切恐懼,遂能稱心如意。2、愛語:用溫柔善巧的言詞化導,猶如父母愛子女之心,無微不至;待眾生以慈愛。3、利行:專做善事以利益眾生。4、同事:表示與眾生旨趣相同,與之作伴,即可導其信佛,使之反迷歸覺。故菩薩行菩薩道,以四攝神通度眾生,對其潛移默化,縱是有過錯之眾生,亦漸遷惡向善。菩薩對頑劣不知悔改的眾生,仍常希望彼終能改惡向善。所以這四攝法是妙不可言。菩薩對我們如此慈悲愛護,我們應趕快忏悔,何以得菩薩善待而懵然不知呢?

  ‘重敷婉筵\’:即車內鋪著重重疊疊的墊褥,軟綿綿的。譬喻薰修一切禅,依觀照般若來薰修,日久則有所成就。‘重\’表示重復、柔軟,喻在坐禅時得輕安之感。這感覺是接連不斷,乃至行不知行,立不知立,坐不知坐,臥不知臥,到無人無我之境。這境界是要用功修行才可達到,其中滋味亦要你們親身體會,才可得知,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安置丹枕\’:安放在車上的紅色枕頭,以紅色的光譬喻無分別法。枕分內、外枕,外枕是車行時用以支柱,譬喻修道用功,動不礙靜,靜不礙動,動即靜,靜即動,動靜一如。車行即動,車停即靜,動靜同是此車。我們修道亦復如是,動靜都在我們本身。車內亦有枕,用以休息身首,譬喻一行三昧,能生真正般若智慧。

  ‘駕以白牛\’:譬喻無漏般若智慧。我們所有一切習氣毛病都是‘漏\’,一切欲念都是‘漏\’。為何我們沒有成佛,沒有開悟,習氣累累、欲念重重呢?就因為有‘漏\’,若無漏就得解脫了。得無漏智慧修四谛,四谛就成就。保持無漏智慧,修十二因緣,十二因緣亦成就,而致開悟。修六度,亦得到彼岸。俗語雲:‘天天防火,月月防賊。’我們要天天防無明火起,月月防六賊(眼、耳、鼻、舌、身、意)打劫。這六賊常把你支配得顛顛倒倒,將你自性的法寶都偷去。人若能保持無漏,定會成佛。無漏即駕上白牛車。我講心經時,有偈雲:‘白牛大車磷磷轉,黃臉小兒跳跳鑽。’黃臉小兒跳跳鑽,譬喻人們的意念是反覆不定,像小孩子在蹦蹦跳跳一樣。幸而人皆本有大白牛車——無漏,以把持這念生念滅的意。‘駕以白牛\’:‘白\’是色的本體,清淨無染,此謂法之本體清淨無染,與無漏之智相應。大白牛車表示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圓滿成就,得以開悟。又表示四正勤(未生善根令生,已生善根令長,未生惡令不生,已生惡令消滅)。

  ‘膚色充潔\’:譬喻二世善圓滿,二世惡消滅。四如意足(欲如意足、精進如意足、念如意足又叫心如意足、思惟如意足)。你們若能無YIN欲心,本著無漏的智慧,你欲修道,就能滿修道的善欲。你想精進,就可以發奮開拓西方佛教之先河。念如意足,即能遂心滿願。思惟如意足,是有所思惟就能達到理想。故欲得無漏智慧,必先去一切染污,以清潔為本。

  ‘形體姝好\’:即大白牛車形體美好,譬喻發大乘心,如形體姝好,只此一心就包括一切法。

  ‘有大筋力\’:即大白牛有強健之筋力,‘筋\’譬喻五根(信、進、念、定、慧)。這五種善根,何以為‘根\’?根以生長為義,所謂‘根生蒂固,本固枝榮’。根本堅固,枝葉才會茂盛。我曾說佛法如大海,唯信能入,故學佛法先要有信心,繼而向前求進步,念玆在玆,永不忘卻。有了‘念\’根,不被人所動搖,更要有‘定\’根堅持立場,才足以度人而不為人所轉。有‘定\’根則能生‘慧\’根。‘力\’喻五力(信力、進力、念力、定力、慧力)。由五根生五力,有五力則可證得無漏智慧,成就一切菩提種子。

  ‘行步平正\’:即此牛有大筋力,故行步穩當,毫不蹉跎。譬喻定慧均平,必須定慧並進。若單有定而缺慧,則成愚癡的修行人。單有慧而無定,就成太活躍的修行人。故必要‘定\’‘慧\’兼備,互助互勉才算標准。又譬喻七覺支,又名七覺分,亦即七菩提分,是七種覺道法門。佛為二乘所說之三十七道品(五根、五力、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大乘佛法中亦包括此三十七道品。七菩提分:1、擇法覺分:又名擇法覺知,以無漏智慧擇法眼,去選擇是法非法、正法邪法、真法偽法、實法虛法,能從正而捨邪。2、精進覺分:依真正法門往前精進修行。3、喜覺分:‘喜\’有正邪之分,有依正道修行而歡喜,亦有依邪道修行,墮於顛倒诳喜。凡是依欲念而行,是為顛倒,應以禅定、佛法為喜,所謂‘禅悅為食,法喜充滿。’得聞佛法,知其高深奧妙,故生歡喜心。4、除覺分:明辨是非,取正除邪。5、捨覺分:捨離一切不當者,如坐禅不可執著好處,不可貪戀境界,應該捨離。6、定覺分:無所執著,有智慧就生定。你們若是昏沉,則應以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以對治之。若是有焦躁之心,則以除覺分、捨覺分、定覺分以對治之。7、念覺分:心有昏沉或焦躁皆是‘念\’。發菩提心之人,必須依照七菩提分修行。能依七菩提分而行,致身心安穩,故謂‘行步平正\’,是用功得力的表現。

  ‘其疾如風\’:此車被大白牛拉著,風馳電掣的向前走表示前進不退之義。‘風\’有清風,有飓風,此‘風\’可以是清風,亦可以是飓風。何以故?你被此風所吹而覺清涼舒暢,則可謂清風。但亦可算是飓風,因為此風能吹毀一切天魔外道,去一切邪見。‘其疾如風\’譬喻八正道,修道人應依八正道修行;1、正見:必須具足正知正見,以無漏智慧破除一切邪知邪見。非禮勿視是為正見。2、正思惟:非禮勿聽是也,由所聽聞而起思惟。3、正語:非禮勿言即正語。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我們切勿背後評論他人過失,應盡量包涵。大家有緣才會聚在一起修道,故應隱惡揚善,免起過咎,而使他人生退心。4、正業:非禮勿動即正業。勿經營邪業如賭館、鴉片館,販賣牲畜、妓院等。何謂正業?參禅打坐,學習佛法就是正業。5、正命:一切所行都是光明磊落,是為正命。有五邪命(一標異現奇、二說己功德、三占相吉凶、四高聲現威、五說人供養)。6、正精進:有修邪精進者晝夜六時修習旁門左道,亦有行無益苦行,皆是邪精進。正精進是依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之法門、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四谛法、十二因緣、六度波羅蜜等都是正精進。依佛之訓誨而行,能依教奉行,是為正精進。正精進分身精進和心精進;心精進是勤念三寶,念念不忘思惟正法;身精進是身體力行,如拜經、念佛、禮忏、念佛名號等,都是屬身精進。7、正念:念佛、念法、念僧就是正念。邪念就是念見、念愛、念私、念偏見,對情愛念念不忘,每一念都自私自利,就是邪念。念佛: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或念‘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都是念佛。念大悲咒、楞嚴咒都是念法;念金剛經、法華經等也是念法。有幾位女居士白天工作,晚間則到這裡來念經,這就是正念。念僧:念十方賢聖僧。你們要念僧以供養僧,念法以供養法,念佛以供養佛。你若想修福報,就要供養三寶,所謂:‘凡僧雖不能種福,祈福必假凡僧。泥龍雖不能降雨,祈雨必假泥龍。’凡僧是未證果的僧人,這凡僧雖然不能給你種福,若你誠心地向凡僧求福,十方的賢聖僧必降福與你。在中國天旱時,一般人就會到龍王廟去求雨。廟中有泥造的龍,故說‘祈雨必假泥龍\’。天上的龍神是掌管降雨,不是凡夫肉眼所能見。

  從前,我居於東北時,有一個徒弟,名果舜,他建了一個茅蓬,在一所龍王廟旁,懇請我為此茅蓬開光。於開光之日,有十條龍來求皈依三寶,當時有四個弟子在場,其中兩個有天眼通,另兩個打坐入定就可觀察事情。我令此等龍先往谒玉帝,為我轉達求雨之訊,若翌日得天降雨,我則遂彼等求皈依之願。翌日,在我們所居處四十裡內,天果降甘霖。我乃履行諾言為彼龍授皈依。這事雖是難以置信,但卻是事實。

  又於我居香港時,一年天旱,佛教界各道場都求雨,毫無效果。後我令一弟子於三天內念‘南無阿彌陀佛\’,限她三天內必要求到雨。她至誠念佛,果然於兩天後即得雨。我心知已皈依門下之十龍,必遵師命降雨。此等事例,屢應不爽,確是妙不可言。親歷其境者,則深信不疑。

  8、正定:邪定是執著境界,而正定是修四禅(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八定(四禅天再加上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修此法必先去我相,無所執著是為正定。

  ‘又多僕從,而侍衛之’:即有眾多僕從侍奉衛護。‘僕從\’譬喻方便法門,修行人以方便法達到彼岸。天魔外道及二乘人都隨方便智修道。維摩經雲:‘皆我侍者。\’果地菩薩都有神通,皆能遂心如意,好像有很多僕從為其操作。故曰:‘又多僕從,而侍衛之’,大乘法需要很多方便法助其成就。

  念念觀心,現前一念心,乃無先無後,無始無終,無邊無際,此心具足空、假、中三谛,故以‘其車高廣\’之‘高\’以喻之。現前一念心乃具足十法界(佛法界、菩薩法界、緣覺法界、聲聞法界、天法界、修羅法界、人法界、畜生法界、餓鬼法界、地獄法界),故謂之‘廣\’。以‘眾寶莊校\’譬喻一切眾生之性德超逾恆河沙數;‘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故心外無法,法即是心。心是包括世法、出世法,是為‘周匝欄楯’。\‘四面懸鈴’:因心能普遍受應一切,演諸音教,皆不出一念心,故謂‘四面懸鈴\’。‘又於其上,張設幰蓋’:喻心乃一切諸法中上妙者,無法不包,無法不容。‘亦以珍奇雜寶,而嚴飾之’:譬喻心有心王——八識心王,其余為心佐,心王作觀想,此觀想起於所有心佐,互相照應。心佐與善心心佐,互相連系,息息相關,故曰:‘寶繩交絡\’。善心的心佐能生無量智慧,亦能成就無量福德,故為‘垂諸華纓\’。一念心性具足柔軟輕安之法,更具足一切諸法,重重無盡,故謂‘重敷婉筵\’。心性能動亦能靜,動不礙靜,靜不礙動,動靜一如,是為‘安置丹枕\’。‘駕以白牛\’:心性之理是由妙觀察智顯現出來。‘膚色充潔\’:即誠心之功德乃微妙不可思議,心性無量功德,若不摻雜無明煩惱,是為‘色潔\’。心圓融無礙,故日‘形體姝好\’。觀心圓融無礙之智慧,能生長一切善根,圓觀又能摧伏三界以內的見愛,又能摧伏三界以外的顛倒想,故曰:‘有大筋力\’。圓觀乃定慧不二,即定即慧,定慧圓融,故雲:‘行步平正\’。圓觀能使其達彼岸,故‘其疾如風\’。圓觀能支配一切心佐,故為‘又多僕從,而侍衛之’。

  所以者何。是大長者財富無量。種種諸藏。悉皆充溢。

  ‘所以者何\’:這是什麼緣故呢?

  ‘是大長者,財富無量’:即佛所說種種諸藏,包括一切法,總而言之,即六度萬行,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單知六度,而不去行,不能登彼岸。必須切實修行,才能直達涅槃彼岸。布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持戒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忍辱是逆來順受,無我相、我執、我見,常觀想:‘未生之時誰是我?生我之後我是誰?長大成人假名我,轉眼蒙眬又是誰?’去我相,就可逆來順受。學佛法是必須躬行實踐,若遇逆境仍能如如不動,才真正領悟到妙法蓮華經之妙處。不要執著「我’相,這個‘我\’終會死,何必為這個‘我\’爭名奪利呢?若有人打你,那是你前生所造業的果報。你今生罵人,來生就會被人罵;你今生給他人添麻煩,則來生他人也會給你添麻煩,所以因果絲毫不爽。若有人打你,就應作‘無我\’觀想,如果你難以放下這個‘我相\’,有一妙法可助你把‘我相\’放下。有人打你,你當自己走路不小心撞到門框上;有人罵你,你可自我解嘲,當他在唱歌,或說某種外國語言而你聽不懂。你能用這種種的反面方法以對治,煩惱自能消除。人有業障才有煩惱,既有業障就應消除業障,修忍辱行。如彌勒菩薩偈雲:‘老拙穿衲襖,淡飯腹中飽,補破好遮寒,萬事隨緣了。有人罵老拙,老拙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隨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所以去\‘我相’修忍辱波羅蜜,才是真正明白佛法。所謂‘千日打柴一火焚\’,一把無明火起,能把日積月累的功德燒盡。因此,人學習佛法,必定修忍辱波羅蜜,不為外境而生煩惱。

  精進是晝夜六時勤精進。禅定是靜慮。這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五度是為福德藏,第六度是般若(智慧)波羅蜜,是般若藏,亦名智慧藏,故謂‘種種諸藏\’。‘悉皆充滿\’:譬喻權、實二智。權智充滿為‘溢\’,實智充滿為‘充\’。權實二智都圓滿,故謂‘悉皆充滿\’。

  而作是念。我財物無極。不應以下劣小車與諸子等。今此幼童。皆是吾子。愛無偏黨。我有如是七寶大車。其數無量。應當等心各各與之。不宜差別。所以者何。以我此物周給一國。猶尚不匮。何況諸子。

  ‘而作是念,我財物無極,不應以下劣小車,與諸子等’:長者而作是念,我這法財乃至高無上,不應以小乘法教導一切眾生。‘與諸子等\’:諸子即聲聞、緣覺、菩薩。‘今此幼童\’:譬喻以上三乘諸子初發心,皆是無智無識,猶如幼童。‘皆是吾子,愛無偏黨’:他們皆是吾子,我對他們一律平等看待,並無輕此重彼。‘我有如是七寶大車,其數無量’:譬喻七菩提分、八聖道分、五根、五力、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合稱三十七道品,以莊嚴這大車,其數無量。‘應當等心,各各與之,不宜差別’:我應當平等以待之,皆與之大車,不宜有所偏差。‘所以者何\’:是何緣故呢?‘以我此物,周給一國,猶尚不匮’:‘一國\’譬喻常寂光淨土,‘不匮\’譬喻佛法永不缺乏。‘何況諸子\’:我的法寶布施給全國人民猶不缺乏,何況是我的兒子呢?

  我們要認真回光返照,反省自己是否有煩惱,若無煩惱,即已得佛法的好處,否則更要切實修行,到有八風吹不動的定力,才算得到佛法的好處。

  是時諸子各乘大車。得未曾有。非本所望。捨利弗。於汝意雲何。是長者等與諸子珍寶大車。寧有虛妄不。

  ‘是時諸子各乘大車\’:長者賜與諸子大車之時,言長者就是有財富無量。若諸子非其兒子,則不會與之大車。若是其子,而長者無財亦無以與之。是長者既有種種諸藏,諸子乃真佛子,故佛等賜與大車。本來諸子只求得羊車或鹿車,已心滿意足,長者因財富無量,乃賜與大車給其子,即佛以大乘法救度眾生。‘得未曾有,非本所望’:是諸子從未見過如此上乘法,並非他們意料所及。譬喻二乘人本來修小乘法,已了分段生死,現藉著他們本來修習小乘的法門回小向大,成就大乘法,了變易生死,此乃超乎他們本有的希望。‘捨利弗,於汝意雲何,是長者,等與諸子珍寶大車,寧有虛妄不’:捨利弗!你意下如何?是長者平等與諸子珍寶大車,是否適當呢?

  捨利弗言。不也。世尊。是長者但令諸子得免火難。全其軀命。非為虛妄。何以故。若全身命。便為已得玩好之具。況復方便。於彼火宅而拔濟之。世尊。若是長者乃至不與最小一車。猶不虛妄。何以故。是長者先作是意。我以方便令子得出。以是因緣。無虛妄也。何況長者自知財富無量。欲饒益諸子。等與大車。

 

上一篇:宣化上人:妙法蓮華經淺釋 卷三
下一篇:宣化上人:妙法蓮華經淺釋 卷一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