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下載 :經咒頌念

 

聖嚴法師:絕妙說法 法華經講要 八、五百弟子受記品──羅漢受記,衣裹寶珠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八、五百弟子受記品──羅漢受記,衣裹寶珠

  聽了「法說」、「譬喻說」、「因緣說」之後,有五百下根的聲聞,以富樓那尊者為首,皆得佛授記,未來必定成佛。

  這五百位雖名為下根,依據本品對於為首的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所作的介紹,不僅在世尊諸弟子中說法第一,「自捨如來,無能盡其言論之辯」,並已於過去九十億佛所,「說法人中,亦最第一」,已得四無礙智,具足菩薩神通之力,彼佛世人,都說他是聲聞,其實他已經教化無量阿僧祇人,令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於未來護持助宣無量無邊諸佛之法,教化無量眾生,令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在今後再過無量阿僧祇劫,當於此土成佛,以恆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為一佛土。由此可知,富樓那只是方便示現聲聞相,實是已經親近無量諸佛的大菩薩,已與無量眾生結過大乘的法緣。

  富樓那「當於此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曰法明如來,……其佛以恆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為一佛土,七寶為地,地平如掌,無有山陵溪澗溝壑,七寶台觀,充滿其中,諸天宮殿,近處虛空,人天交接,兩得相見,無諸惡道,亦無女人,一切眾生,皆以化生,無有YIN欲,得大神通,身出光明,飛行自在,……其國眾生,常以二食,一者法喜食,二者禅悅食。有無量阿僧祇千萬億那由他諸菩薩眾,……其聲聞眾,算數校計,所不能知。……國名善淨,其佛壽命無量阿僧祇劫。」

  這是《法華經》裡非常有名的一段經文。

  富樓那成佛後的名號為「法明」,像恆河沙那麼多的三千大千世界,都是他一尊佛所化的佛國淨土,這比起釋迦牟尼佛的所化國土只有一個三千大千世界,那是大得太多了。一尊佛何以能在這麼大的空間之內教化眾生?釋迦世尊的報身,雖然不動本處,但其化身卻有千百億個;未來的「法明如來」縱以恆河沙同等數量的三千大千世界,為其一個佛土的范圍,當亦可用恆河沙同等數量的佛身,來教化各處的眾生。

  接下來看看這個佛國淨土內的情形:

  「七寶為地」,七寶在本經〈授記品〉中所列是金、銀、琉璃、車渠、珍珠、瑪瑙、玫瑰。在諸經典中所舉七寶的項目沒有一定,《大智度論》卷十及《阿彌陀經》的七寶是金、銀、毗琉璃、頗梨、車渠、瑪瑙、赤真珠。另外有一種梵文名vajra的金剛,是出於金中之最的精牢,無堅不摧,乃寶中之上寶。加起來應該有八寶、九寶,不過佛經裡還是以「七」為准,當時的印度社會是以「七寶」來總稱一切寶物。「七寶為地」是指由所有寶物堆成的土地。

  「地平如掌」,地球表面高低不平,山嶺丘豁,對於人類,往往窒礙難行,今日的陸空交通雖極便利,一旦遇到天然的各種災難,依舊寸步難行。不像佛國淨土,固無天災,土地亦極平正,所以到處都是無障礙境。

  「無有山陵溪澗溝壑」,由地平面向上隆起的地形中,高高低低,高者為山岳,低者為丘陵。由地平面向下窪陷的地形,坑坑凹凹,山間的谷地有水流動者為溪澗,平地的凹處有水經過者稱為溝壑。佛國淨土,地平如掌,浩浩然全是一片無垠的平疇。

  說到這裡,可能會有人擔心:「這個地方沒有山也沒有水,那飲水、清潔怎麼辦?」到了佛國就是蓮花化生了,既無父母所生的肉身,還需要擔心飲水、洗澡嗎?倒是將來我們這個地球的水資源越來越少,麻煩就大了。因此大家在未往生佛國之前,必須知福惜福,珍惜水資源,同時也要發願往生佛國,成就淨業,成熟眾生。

  以上是講的彼佛國土的環境莊嚴,接下來說明彼佛國土的居處莊嚴。

  「七寶台觀,充滿其中」,凡夫欲界天人的宮殿,是可以隨著身體所往所在之處,稱意移動的。佛國淨土的居處莊嚴,不但不會占有固定地面空間,而且不會像人間蓋房屋,需要土地使用權或所有權,一旦人口太多,地上充滿房子,就很糟糕。佛國淨土中的建築物是浮在空中,彼此不占空間位置,到處都是七寶台觀,隨著所有人的行止而移動。在佛國裡所見到的一切,都是由於因中所修無漏的布施波羅蜜等功德福報所感,有多大的福報,自然而然就會在多大的環境、多莊嚴的樓閣裡。

  諸位參觀過日本京都的金閣寺嗎?它的背景是山,整個建築物就在水面上,從遠處看就像是浮在水面的樓閣一樣。大陸五台山也有一個金閣寺,從山下遠望,也像是浮在空中一般。這兩座寺院,一個浮在水面,一個浮在空中,看似人間仙境,都是以它的背景和當地環境襯托出來的,當然還是沒有佛國淨土的百千億萬分之一好。淨土中的七寶台觀,都是浮在無漏的空中,已在三界之外,豈怕地震,又哪來火水風的三災?

  「諸天宮殿,近處虛空」,諸天還沒有出三界,天人仍是三界裡的眾生,還是凡夫。那麼,佛國裡怎麼會有天人呢?可有兩種解釋:1.諸天的天王天子及其扈從,都是菩薩變現,例如《維摩經》中在丈室散花的天女就是大菩薩,諸大菩薩相就是天人相,因此諸天宮殿實際上就是菩薩宮殿,只是外表看起來像欲界的天宮一般。2.這些諸天宮殿確在欲界范圍,人間凡夫的肉眼,雖看不到天上的宮殿,而在這佛國淨土的三乘聖眾,由於福報所致,五眼六通所見,十方一切諸天的宮殿,看來就如近處的依報莊嚴。

  「人天交接,兩得相見」,表面上看起來地上有凡人,空中有天神,但不論是在地面或住空中的,都不是凡夫,都是神通自在的聖者,所以能夠互相往來,彼此相見。不像我們此界的凡夫,不但無法與天上的天神交接往來,連看也看不到。

  鸠摩羅什在翻譯這兩句話時非常頭痛,照梵文的原文是「諸天也能見到凡人,凡人也能見到諸天」。不是翻的太長就是意思不全,怎麼都不對,其他人也想不出更好的意見。後來僧肇建議用「人天交接,兩得相見」這兩句話,才博得大家的贊許,解決了問題。僅僅用簡單明了的八個字,實在了不起,為譯經史上留下一段佳話。

  「無諸惡道,亦無女人」,眾生有六道,分成三善道及三惡道,三善道是天、人、阿修羅(神的一種),三惡道是畜生、餓鬼、地獄。其實畜生這個名詞並不恰當,應當翻成異生、傍生較為適合,可是如此一來,一般人就聽不懂了。本經以為,只有人天二道是善趣,故在佛國淨土中只有人天,沒有阿修羅、地獄、鬼、畜。

  一般而言,諸佛淨土中的聖者們,不論菩薩聖眾或聲聞聖眾之中,不僅無女人亦無男人,乃是中性的聖者。即使在《阿閦佛國經》中,雖有男人及女人形相,亦不行男女之欲事。

  「一切眾生,皆以化生」,諸佛淨土的眾生,多系化生。在我們這個世界,有情眾生的產生,分成胎生、卵生、濕生、化生四種,總名為「四生」,梵語caturyoni。

  胎生jarāyu-ja,是指一般的常人以及較高等的動物如:象、馬、牛、羊、豬、狗、鹿、貓、鼠、鯨魚等,均在母胎中懷孕成形後,由產道出生。

  卵生a??a-ja,包括鳥類、爬蟲類、魚類,以及若干昆蟲類等,有的由母體產蛋有殼,有的無殼為卵子,出了母體後,才孵育成形,離殼去皮而為新的生命。

  濕生sa?sveda-ja,是指微小的微生物,依濕處的物質受形為生命,最原始的單細胞生物是靠濕氣的成份,由母體分裂而生,也有若干類生命是不需母體,而僅依濕氣或水份滋潤的物質而生。

  化生upapāduka,為無所依托,唯依業力,忽然而生,例如諸天、鬼神、地獄、劫初的眾生,皆為化生,包括人類也是從光音天下降地球,化生而成。

  依佛經所說,五趣之中的畜生趣,當然四生全具;人趣固以胎生為常理,卻也有卵生、濕生、化生的特例;鬼趣以化生為常理,也有胎生的特例。地獄及諸天皆為化生。

  佛國淨土的諸佛菩薩,諸善上人,都是蓮華化生,是以信心及願力從此界死,即於彼土湧現出生,是因功德、智慧、福報而化現出來,這是依佛法修證而化生的。

  在第三品中我們就講過「從佛口生」,為什麼會從佛的口裡出生?因為「從法化生,得佛法分」;聽聞佛法、如實修行而出現你的法身慧命,即是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的功德所成身。諸位聽聞佛法或讀佛經,如法信受奉行,而能生到佛國,也就是「從佛口生」,也就是「從法化生」。

  「無有YIN欲」,YIN欲是根本煩惱中的最大煩惱,貪、瞋、無明,稱為三毒,貪欲為其首,YIN欲乃是生死之根,故在大小乘諸經論中,無不呵斥YIN欲是禍患之淵、罪惡之薮。此界眾生,修梵行者,皆斷YIN行,色界禅天即無YIN事,生佛淨土,自無YIN欲。

  「得大神通」,神通有三種產生的途徑:生得、報得、修得。六種神通包括:天眼、天耳、他心、神足、宿命、漏盡。凡夫可得前五種,唯解脫的聖者得第六種的漏盡通。神通有小有大,凡夫小乘得小神通,唯大菩薩及佛果位得大神通。由於小神通仍屬有限有礙,故亦作不了准。唯有生到佛國,得大神通,便能自在無礙。

  「其國眾生,常以二食,一者法喜食,二者禅悅食。」食,可分為世間食與出世間食兩種。

  (一)世間食有四種:1.段食:是分分段段嚙碎而食者,以香、味、觸三者為體,通過口腔入腹,即是世間尋常一切食物。2.觸食:即是以六根觸六境生六識之可愛境而起喜樂感,以長養身心,例如眼喜美色、耳悅美音、身樂軟滑等。3.思食:即是由意識思好事而喜樂,資益六根,有享受感。4.識食:此系指地獄眾生及無色界的四無色定中眾生,雖不用前三種食,仍依意識及第八識資持生命。

  (二)出世間食有五種:1.禅悅食:修行人,心不散亂昏沉,即得禅定之樂,能養諸根,故在禅定中人可以少食,乃至不食世間諸食。2.法喜食:修學佛法的人,聞法而生稀有歡喜心,以資慧命並養身心者。3.願食:修行之人,因發弘誓大願而資持身心,故能難行能行,堅固不退。4.念食:修行之人常念出世善根,持久不忘而資益慧命。5.解脫食:修行之人,終得解脫涅槃之樂,是為常樂真樂淨樂,而以之資養身心。

  本經此處介紹未來法明如來的佛土眾生,常以法喜及禅悅二食資生慧命。不用「世間四食」,也未提「出世間食」的後面三種,乃由於五食是指正在世間從事修行佛法的人,當以五種出世間食為種無漏之因,已到佛國淨土的眾生,即以法喜、禅悅二食為常態,由此二食最能長養法身慧命之故。

  其余五百阿羅漢,未來成佛,同名普明。

  優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迦留陀優等五百位阿羅漢,這時候全被授記,將來都會成佛,成佛以後的名號都叫作「普明」。

  五百阿羅漢得受記已,頭面禮佛足,悔過自責:「世尊,我等常作是念:自謂已得究竟滅度,今乃知之,如無智者。」

  這五百羅漢此時非常自責,並且忏悔已往的無知,本來早就應該從釋迦世尊處得到了如來的大智慧,竟然自以為是,以小小的二乘智慧就滿足了。故請世尊慈悲,因為他們已經知道,過去常自認為已得究竟滅度的想法是錯的。若以他們過去所證的智慧與佛智相比,實在就等於無智慧一般。就像螢火蟲的光亮,一到太陽底下,就等於無光了。因此他們向如來自說了一則譬喻,以表明他們領悟了佛法,就像下面的「貧人衣珠喻」一樣。

  曾有一人「至親友家,醉酒而臥,是時親友官事當行,以無價寶珠,系其衣裡,與之而去。其人醉臥都不覺知,起已游行,到於他國,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艱難,若少有所得,便以為足。」於後親友會遇見之,曉以衣系寶珠,「貿易所湏,常可如意,無所乏短。」

  這個譬喻也像第四品中的「長者窮子喻」相同,不是佛說的,而彼喻是由須菩提及摩诃迦葉等四位弟子所說,此喻則是由五百位阿羅漢的代表所說。這五百羅漢因為彼此心都相通,所以我們可以相信他們真的是五百人一條心,帶頭講的是富樓那尊者。

  貧人衣珠喻是說,有一個窮人到他最親近、關系最密切的親友家裡,喝酒喝得酩酊大醉後就睡著了;剛好這位親友因為有緊急公事要往外地出差,但是他又不放心這睡著的親戚在家裡,怕他需要照顧,因此他把一顆無價的珠寶,裹著縫在他的衣服裡就走了(系,縫的意思)。這個貧窮的人醒過來以後,見親戚不在了,就到處流浪成為乞丐,從一個地方到一個地方求衣求食,過著非常艱辛的生活。

  經文譬喻中的這個人非常的窮,只要有一點點東西吃,有御寒蔽體的衣服穿,他就滿足了。因為他窮,所以得少為足。後來他的有錢親戚又遇到他,看到他那麼窮,心想:「哎呀!這個人真可憐,怎麼沒用我給他的無價寶珠?」便告訴他:「你醉臥在我家的時候,我送了你一樣東西,你怎麼不知道呢?」「我不知道,在哪裡啊?」這位親戚就從窮人的衣服裡取出寶珠來,窮人一看才知道這是真的,之前竟然毫無所知,於是一下子就變成了有錢人。

  「醉酒而臥」是喻小乘人僅聞二乘法,便沈醉於偏空涅槃,認為已得大解脫。《法華經》就是針對那一些心量不大,得少為足的二乘人,為他們說佛的一乘大法,告訴他們人人都能成佛,為了成佛,人人都應該先發菩薩心,修菩薩道,自利利他,將來才能夠完成最高的佛果,進入究竟的大涅槃。

  這就是之前在〈方便品〉中講到的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佛出現在這個世間,就是為了對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的無上大法,就像一顆無價的珠寶,一直都在眾生身上,只因為眾生全然不知,所以才需要佛陀降生人間,現身說法,為我們指點出來。

  諸位要相信你自己心中有那顆無價的寶珠。如果摸到、見到而且也用到了,那就是開悟,入一相一味的大法。還沒有摸到也沒有關系,《法華經》在這裡指出,我們都有這顆寶珠,所以不要妄自菲薄,這與佛性思想是相呼應的。

  「佛亦如是,為菩薩時,教化我等,令發一切智心,而尋廢忘,不知不覺。既得阿羅漢道,自謂滅度,資生艱難,得少為足。一切智願,猶在不失。今者世尊,覺悟我等。」

  這段經文的意思是,富樓那等五百聲聞,申述佛在前面講過的往昔因緣,在大通智勝如來座下作菩薩沙彌時的釋迦世尊,就已跟這五百羅漢講過《法華經》,已教他們發了成佛的「一切智心」,嗣後竟然忘了,又變成不知該發無上菩提心,也覺察不到自己本應發起成佛的心。在此生中既得阿羅漢的道果,便自以為已得滅度,其實僅僅沾到涅槃的一點邊,由於得少為足,就很難再來資生唯一佛乘的大菩提心。所幸,往昔生中所發成佛的「一切智願」,猶未喪失,今蒙世尊,令之覺悟,真是感念無已。

 

上一篇:聖嚴法師:絕妙說法 法華經講要 九、授學無學人記品──有學無學,同成佛道
下一篇:聖嚴法師:絕妙說法 法華經講要 七、化城喻品──二乘涅槃,如入化城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