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下載 :經咒頌念

 

聖嚴法師:絕妙說法 法華經講要 二八、普賢菩薩勸發品──後五百歲,乘象來護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二八、普賢菩薩勸發品──後五百歲,乘象來護

  這是《法華經》的最後一品。是本、跡二門正宗分與流通分的終結,也就是全經的總流通分。由他方來的與會大眾,各歸本國之時,普賢菩薩率領他的大眾,自東方寶威德上王佛國,來到耆阇崛山,請問若於未來末世,如何能得《法華經》,而且表示以其「神通力故,守護是經,於如來滅後,閻浮提內,廣令流布,使不斷絕。」

  學界向來都以《法華經》整體共有三經,在佛說《法華經》之前,先說《無量義經》一卷(蕭齊昙摩伽陀耶捨譯),稱為「開經」;於《法華經》的序品也說到世尊「為諸菩薩說大乘經,名無量義,教菩薩法」。又於說完《法華經》之後,另說《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一卷(劉宋昙無密多譯),稱為「結經」,因《法華經》的末品便是〈普賢菩薩勸發品〉。

  不過在《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中有雲:「普賢菩薩乃生東方淨妙國土,其國土相,法華經中已廣分別。」所雲東方淨妙國土,當即《法華經》所說「東方寶威德上王佛國」的形容;唯於該經勸修的是「方等大乘經典」,並未刻意指明受持讀誦《法華經》。

  普賢菩薩的梵文samantabhadra,又名vi?vabhadra,也有譯為遍吉。釋迦、文殊、普賢,稱為「華嚴三聖」,釋迦的左脅侍為騎獅的文殊,代表智慧,右脅侍為騎象的普賢,代表行德。一切諸佛具足理德、定德、行德。這兩大菩薩則以理智一雙、行證一雙、三昧般若一雙,與釋迦相配;此理與智相即、行與證相即、三昧與般若相即,便是毗盧捨那(Vairocana)的法身佛。《法華經》即以此一佛二菩薩,表征諸佛法身的功德。

  在《法華經》中,從最初的〈序品〉開始,即以文殊師利(mañju-?irī)為諸菩薩眾的第一位,列席於法華勝會,到〈提婆達多品〉及〈安樂行品〉,則以文殊菩薩為請法之主。至於普賢菩薩,大會將終才到會場。這倒頗似這兩位菩薩在《華嚴經》中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所見善知識的模式,那是由於文殊菩薩的指導,善財初訪德雲比丘,五十二位回到文殊菩薩處,最後一位才訪普賢菩薩。這正表示著,從事佛道的修學者,當以文殊的智慧為導向,以種種法門為學習的過程,以無盡的普賢大行為菩薩道的實踐。

  下面是本品經文的摘要解釋。

  「爾時普賢菩薩,以自在神通力,威德名聞,與大菩薩無量無邊,不可稱數,從東方來。」「到娑婆世界耆阇崛山中,頭面禮釋迦牟尼佛,右繞七匝,白佛言:世尊!我於寶威德上王佛國,遙聞此娑婆世界,說法華經,與無量無邊百千萬億諸菩薩眾,共來聽受,唯願世尊,當為說之。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如來滅後,雲何能得是法華經?」

  這段經文是說,普賢菩薩在此界東方的寶威德上王佛的國土中,以其自在神通力,遙聞此娑婆世界的釋迦世尊說《法華經》,故以他的威德名聞,率領了無量無邊的諸菩薩眾及無數天龍八部護法神王,同到耆阇崛山的世尊座前,聽受《法華經》。並且為了慈愍末世眾生,請示世尊:於如來滅後,如何能夠得聞受持《法華經》?

  「佛告普賢菩薩: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四法,於如來滅後,當得是法華經。一者為諸佛護念,二者殖眾德本,三者入正定聚,四者發救一切眾生之心。」

  此段經文是說,若於如來滅度後,有人欲求得聞受持這部《法華經》,應當具備四個條件:

  * (一)「一者諸佛護念」:《法華義疏》卷十二雲:「外為諸佛護念,護令惡不侵,念令善根成就。」太虛大師《法華經演講錄》雲:「心所信願者,口所稱道者,身所奉行者,耳目所思察者,志意所悕求者,功業所傾向者,一一皆為佛之智慧,佛之功德,佛之知見;既在在處處知隨順於佛法,斯能為諸佛之所護念。」

  * (二)「二者殖眾德本」:《法華義疏》卷十二雲:「內殖德本,明初發一念不二正觀,為眾善之本,以得此觀行與佛應故,為佛護念。」太虛大師則說,修習大乘經典,承事大乘法師,精修波羅蜜,廣行菩薩道,為植眾德本。

  * (三)「三者入正定聚」:依據《俱捨論》卷十有雲:「正邪不定聚,聖造無間余。」是說三聚之中的正定聚是指小乘預流向,即初果向以上的聖者;邪定聚是指造五種無間地獄罪的人;不定聚是居於正定聚與邪定聚之間的人,修行七方便的階段者,若遇善緣即入正定聚,若遇惡緣便墮邪定聚。

  大乘佛法對三聚則另有解釋,《大智度論》卷八十四雲:「能破顛倒者名正定,必不能破顛倒者是邪定,得因緣能破不得則不能破是名不定。」吉藏大師的《法華義疏》卷十二雲:「聚有三種,一者邪定聚,謂必入地獄;二者正定聚,必得解脫;三者二楹中間名不定聚。約位明者舊雲,內凡夫性種菩薩,得生空解,名為定聚;今謂十信第六心,稱不退信,亦得名為入定聚。」也就是說,菩薩修行至十信的第六心「不退信」位,便入正定聚。

  * (四)「四者發救一切眾生之心」:《法華義疏》卷十二,引用《金剛般若論》的四種心,解釋此處的第四個條件:「一廣大心,遍度眾生故;二第一心,與眾生大涅槃樂故;三常心,常不離是心故;四不顛倒心,知眾生本來常寂滅故。」太虛大師的解釋則是:「當起大悲及諸方便,本憐愍心,發宏誓願,荷擔如來,教化眾生,說一切法,救一切苦。」

  不過吉藏的《義疏》所見,是將「四法」體系化了,他接下來說:「佛答四法次第者,初一為外緣,次一為內因,謂因緣一雙;次一明位,後一明行,謂行位一雙。」

  如果簡要釋此四法,則為:

  * (一)「佛所護念」:所修功德已與諸佛的法身相應,是以經常受到諸佛護念。

  * (二)「植眾德本」:已修種種加行方便,善根深植,不動不搖,是信心不退。

  * (三)「入正定聚」:小乘初果向,大乘別教的十回向位,《楞嚴經》說,以大悲心救護一切眾生,謂之回向。《梵網經?心地品》稱為十金剛心向果,並雲:「從是十金剛心,入堅聖忍中。」過此以上便入初地,得無生法忍。

  * (四)「發救一切眾生之心」:就是《法華經》中處處說的無量無數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且是「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者」。

  以如此的解釋,可明「得法華經」的意思,不僅是得到一部文字記錄的經文,而且得到修持《法華經》的因行及果德,宜在決定獲得無生法忍的程度,至少當在信不退位之上,方算「得法華經」也。這是勉勵如來滅度之後,只要用功修習,還是能得。

  「爾時普賢菩薩白佛言:世尊!於後五百歲,濁惡世中,其有受持是經典者,我當守護,除其衰患,令得安隱,使無伺求,得其便者。」「是人若行若立,讀、誦此經,我爾時乘六牙白象王,與大菩薩眾,俱詣其所,而自現身。」「是人若坐,思惟此經,爾時我復乘白象王,現其人前。其人若於法華經,有所忘失一句一偈,我當教之,與共讀、誦,還令通利。」

  這段經文在勉勵如來滅後的後五百歲,於五濁惡世之中,若有人受持《法華經》,普賢菩薩定當守護此人,使得一切的凶神惡鬼,都無機可趁,平安無事。假如有人,不論是站立著或在經行中,讀《法華經》或者誦《法華經》,普賢菩薩會乘著有六支牙的白象王,帶著無數的菩薩同來現身於此人之前。如果有人是坐著深思默想此經,普賢菩薩也會乘白象王,現身於此人之前;若此人忘失了此經的經文,乃至只有一句一偈,普賢菩薩也會教他,並跟此人一同讀誦,使其通達流利。

  此中的「後五百歲」,又稱後五百年,與正、像、末法的三期說有關。在《法華經》中,佛為諸弟子授記,都說正法十多二十劫,像法十多二十劫,未說末法有多久,末法一詞也僅用一次,所以如來滅度後的後五百歲,是何時段,不易由《法華經》得到答案。

  若依《大集月藏經》卷十,有五個五百年之說:第一五百年解脫堅固,第二五百年禅定堅固,第三五百年讀誦多聞堅固,第四五百年多造塔寺堅固,第五個五百年鬪爭堅固,三學廢弛,邪見增長。若依此推論,佛滅後第二千零一年起到二千五百年止,便是後五百歲,如今已經超過數十年了。

  窺基大師的《妙法蓮華經玄贊卷第五本》釋〈譬喻品〉的捨利弗於未來作佛時的正法像法各三十二小劫之經文,有這樣的說明:「若佛正法,教行證三,皆具足有;若佛像法,唯有教行,無證果者;若佛末法,唯有教在,行證並無。禀教行,行證果,不同故。釋迦佛,正法短、像法長,不度女人,正法像法各一千年,由度女人正法減半故。」(大正三四,七四三中)窺基大師也未說釋迦佛的末法有多久,若以《法華經》的文義看,過了正像二法,便是末法時代,並無年限,可能以末法的最後五百年為後五百歲。

  「若後世,後五百歲,濁惡世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索者、受持者、讀誦者、書寫者,欲修習是法華經,於三七日中,應一心精進,滿三七日已,我當乘六牙白象,與無量菩薩而自圍繞,以一切眾生所憙見身,現其人前,而為說法,示教利喜。」

  這段經文,可以接著前一段講,是說明如何修習《法華經》的方法。前段經文的「若立若行」、「若坐思惟」,此段經文的「求索、受持、讀誦、書寫」,並於二十一日之中「一心精進」,其實就是法華三昧的修行方法,把時段作適當的分配,集中在為期三七日的專一修持,主要是反復讀誦。智者大師修得法華三昧,也是在讀誦之際發生。普賢菩薩再三勉勵,末世眾生不用失望,但能如其所說,修習《法華經》,便得普賢菩薩親自現身在此人前,如以三七日為期圓滿,得見無量菩薩圍繞一切眾生喜見身的普賢菩薩,說法開示、教化,使得法喜之利。

  「亦復與其陀羅尼咒,得是陀羅尼故,無有非人能破壞者,亦不為女人之所惑亂,我身亦自常護是人。」(咒文共二十句從略)

  接下的經文有三種陀羅尼,《法華文句》以旋陀羅尼為旋假入空,百千旋陀羅尼為旋空出假,法音方便陀羅尼為非假非空、即假即空的中道。

  在前面的陀羅尼品,由兩位菩薩、兩位天王、羅剎女及鬼子母等說出陀羅尼咒,擁護受持修習《法華經》者,並未見他們承諾現身於其人前。普賢菩薩則除了承諾現身其人之前,同時也說出了一個陀羅尼神咒,使得邪魔鬼怪不能破壞正在修習的人,也能不受女人的惑亂。為何不說男人惑亂女人?這是由於男人的生理,容易見到異性即起性沖動,女人比較不易。

  「若法華經行閻浮提,有受持者,應作此念:皆是普賢威神之力。若有受持、讀誦、正憶念、解其義趣,如說修行,當知是人,行普賢行……若但書寫,是人命終,當生忉利天上……若有人受持、讀、誦、解其義趣,是人命終,為千佛授手,令不恐怖,不墮惡趣,即往兜率天上彌勒菩薩所,彌勒菩薩有三十二相,大菩薩眾,所共圍繞。」

  這段經文是說,在此娑婆世界南瞻部洲尚有《法華經》流通,且有人受持的話,應該想到這都是由於普賢菩薩的威神之力。若有人受持、讀、誦、憶持、系念、理解經義所在,便是修的普賢之行。若是僅僅書寫《法華經》的功德,此人命終,即生忉利天上,享受天福,「八萬四千天女,作眾伎樂」來迎。若有人受持、讀、誦、解義,命終生兜率內院的彌勒菩薩處。彌勒菩薩是此娑婆世界補處的當來佛,故已具三十二大人相,且有大菩薩眾圍繞著他。

  若再看到前面〈藥王菩薩本事品〉,曾經提到「如來滅後,後五百歲中,若有女人,聞是經典,如說修行,於此命終,即往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大菩薩眾,圍繞住處,生蓮華中,寶座之上。」而到此〈普賢勸發品〉中,則是鼓勵行者,「在千佛授手」的情況下,往生此界上方的兜率內院彌勒菩薩處。可知《法華經》對於彌陀淨土及彌勒淨土是同等看待的。

  不過〈藥王菩薩本事品〉是因有女人願除女身,故生於沒有女性的安樂世界,〈普賢菩薩勸發品〉中,有人不厭女人,故生兜率內院,經文接著說:「有百千萬億天女眷屬,而於中生。」這也可能是勸生兩種淨土的考量。在《法華經》中所見的佛國淨土,有些有女人,如〈妙莊嚴王本事品〉中雲雷音宿王華智佛的光明莊嚴國;有的沒有女人,如〈藥王菩薩本事品〉的日月淨明德佛國。

  「釋迦牟尼佛贊言:善哉!善哉!普賢,汝能護助是經,令多所眾生,安樂利益。」「普賢,若有受持、讀、誦、正憶念、修習、書寫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則見釋迦牟尼佛,如從佛口聞此經典。」「當知是人,為釋迦牟尼佛手摩其頭;當知是人,為釋迦牟尼佛衣之所覆。」

  這段經文,是在普賢菩薩說完將護持末世修習《法華經》的人之後,釋迦如來給予贊歎,並為加強末世弘經者的信心,故說,除了有普賢菩薩護持,也會受到釋迦如來自己的加持護念,若有人於任何時期能受持、讀、誦、正憶念、修習、書寫《法華經》,此人便等於是見到了釋迦佛,從佛口中聞此經,佛摩此人頭,佛用衣覆此人身。

  「如來滅後,後五百歲,若有人,見受持、讀、誦法華經者,應作是念:此人不久,當詣道場,破諸魔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轉*輪、擊法鼓、吹法螺、雨法雨,當坐天人大眾,師子法座上。」「若見受持是經典者,當起遠迎,當如敬佛。」

  這段經文是釋迦佛說的,如你見到有誰受持、讀、誦《法華經》,當起隨順歡喜心而作如此想:「此人不久當到菩提樹下坐、降魔、成道、轉*輪,為人天師。」接著又於經文中說:「受持、讀、誦是經典者,是人不復貪著衣服、臥具、飲食、資生之物,所願不虛,亦於現世得其福報。」若有輕毀修習《法華經》者,罪報亦重,世世殘障多諸惡病、重病。是以若見有人受持《法華經》,應當起立遠迎,應當尊敬如佛。

 

上一篇:手YIN戒除後的保健食物
下一篇:聖嚴法師:絕妙說法 法華經講要 二七、妙莊嚴王本事品──修法華經,當得作佛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