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其余宗派歸淨土,佛恩,黃打鐵整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三、密宗歸淨土

  如來滅後七百年時,龍樹菩薩開南天竺鐵塔,遇金剛薩埵,受職灌頂,而傳密宗法門。唐初 XE"密宗"由善無畏、金剛智、不空等從印度傳入中國,依《大日經》《金剛頂經》建立三密瑜伽,事理觀行,修本尊法。密法奧秘,不經灌頂、不經傳授不得任意傳習及顯示別人,因此稱為密宗。此宗曾經盛行一時,五代以後就衰微了。現在所稱的密宗,是指藏傳佛教中的密宗,又稱藏密。而唐代流行的密宗稱為唐密。

  藏地僧俗崇奉的清淨剎土,有西方彌陀淨土、兜率彌勒淨土、香巴拉淨土等等,尤以西方淨土最為普遍。歷代各宗祖師都作有各類極樂淨土發願文及論著等行世。蓮花生大士,藏傳佛教初興之時的大阿阇黎,開創了藏傳佛教。相傳是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和釋迦牟尼佛的身口意三密之應化身,為利益末法時期之眾生而受生於人間。第一世達賴與班禅是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的兩個得意弟子,相傳達賴是觀世音菩薩化身,班禅是阿彌陀佛化身。在《法王如意寶文殊大圓滿》、無垢光尊者的《四心滴》等眾多大圓滿法中,都有具體的往生極樂世界的修法。密宗中還有破瓦捷徑往生法。伏藏大師列繞朗巴等大成就者的著作中,就有許多不同種類的淨土灌頂與修法儀軌。

  [清]恰美仁波切,約於公元十七世紀,將寧瑪、噶舉兩大宗派的法源匯融成一支,創立內多噶舉派,成了這一派系的開山祖師。撰寫了最為廣泛弘傳的《極樂願文》,無量眾生依此趨向極樂彼岸。仁波切圓滿人間的事業後,不捨肉身攜母親、家犬等一同往生西方淨土。

  [清]麥彭仁波切(1846—1912),寧瑪派大祖師,專門著作《淨土教言》,論述極樂的珠勝,勸導世人往生極樂。

  [現代]諾那(1856—1936),繼寧瑪祖位。曾因政治原因,被囚禁於拉薩六年,1924年脫險,由印度至北平、商京等地灌頂傳法,一時歸依受學者甚眾,開近代紅密漢傳之端,任蒙藏委員會委員、西康宣慰使,為民族團結而奔走,圓寂後民國政府贈“普佑法師”號。於佛法圓融教、禅、淨、密,溝通漢藏,強調紅教學人必須求生西方淨士。曾說:“修任何本尊,皆必須兼修西方淨土。”有語錄及《諾門普傳真言錄》行世。

  [現代]貢噶呼圖克圖(1893—1957),與諾那上師在民國初年同為傳藏密於漢地之大德,獲政府所頒“輔教廣覺禅師”封號。系西藏白教第四世貢噶呼圖克圖噶瑪側忍網波的轉世靈童,後受諾那活佛的囑托,繼承紅教弘法事業,在內地弘化,所以是白教兼紅教的弘傳者。曾說:“往生極樂世界即是密宗的即身成佛。”此句的密意,為宣說顯宗的往生淨土與密宗的即身成佛互不相違。

  [現代]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1933—2004),十三世達賴喇嘛之經師列繞朗巴尊者轉世。顯密並弘,平時一再強調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並以自己發願往生而為表率。法王指出修密法者必須同時兼修淨土,修大圓滿的人應在大圓滿的基礎上往生西方,既可確保往生、了生脫死,同時又可獲得極高品位。並倡導每位弟子念滿一百萬阿彌陀佛名號及三十萬阿彌陀佛心咒。每年秋季在五明佛學院都要舉行往生極樂大法會,促成廣大眾生的往生順緣。

  四、三論宗歸淨土

  三論宗是中國隋唐時代創立的佛教宗派。因據《中論》《十二門論》(龍樹著)和《百論》(提婆著、世親譯)三部論典創宗而得名。此宗文殊師利實為初祖,馬鳴、龍樹、提婆、清辨菩薩繼之。鸠摩羅什至秦,盛宏此道。至唐之吉藏,集三論大成,完成三論宗的創立。此中,文殊菩薩有《願生偈》,龍樹菩薩往生淨土,世親即天親,造《往生論》願生安樂國,鸠摩羅什譯《阿彌陀經》,吉藏大師作《無量壽經疏》及《觀經疏》。此宗在中國的學統是:鸠摩羅什——僧肇——僧朗——僧诠——法朗——吉藏。三論宗在歷史上不數傳而止,故歸淨人數不多。

  [晉]昙順,幼從羅什大師講釋群經。大師歎曰:“此子奇器也。”後入廬山修淨業。時寧蠻校尉劉遵孝創寺江陵,延順經始,盛弘念佛三昧。宋元嘉二年,別眾坐逝,異香滿室。

  [晉]僧睿,游學諸方,遠歷天竺。還關中,從羅什大師禀受經義,後預廬山蓮社。宋元嘉十六年,忽告眾曰“吾將行矣”,面西合掌而化。眾見睿榻前一金蓮花,倏爾而隱,五色香煙從其房出。

  [唐]吉藏(549—623),三論宗創始人。作《無量壽經義疏》《觀經義疏》,述示淨土往生之要。臨命終時,侍者燒香,令稱佛號。

  五、法相宗歸淨土

  法相宗傳自彌勒菩薩,無著、天親、護法等菩薩相繼弘揚。唐朝玄奘大師(602—664)至中印度就學於戒賢論師,歸國譯傳。大師與其弟子窺基(632—682)因常住慈恩寺,故亦稱“慈恩宗”。彌勒菩薩在無量壽如來會中以身作則,聽聞、信受、傳承彌陀淨土念佛法門;當來彌勒菩薩成佛,於龍華會上也必宣揚彌陀淨土念佛法門。天親菩薩在《往生論》中,明確表達一心歸命阿彌陀佛,願生安樂國。玄奘、窺基雖是彌勒淨土的信仰者,但由於彌陀信仰風行,玄奘大師以直譯的形式重譯了《阿彌陀經》,名《稱贊淨土佛攝受經》,忠實於梵文經典,筆法謹嚴,與《阿彌陀經》相互參照,有助於理解經義;窺基大師對彌陀淨土有更深入的研究,著有《彌陀經疏》一卷、《阿彌陀經通贊疏》三卷、《西方要決釋疑通規》一卷,亦自行化他,同歸彌陀淨土。其實真欲親近彌勒菩薩,念阿彌陀佛先往生極樂淨土不失為一條穩當的捷徑。因為臨終時彌勒菩薩必隨阿彌陀佛來接引;往生極樂淨土後,亦可以隨意到兜率內院親聞彌勒菩薩講經說法;將來彌勒菩薩下生成佛時更可以隨彌勒菩薩龍華三會廣度眾生。法相宗在歷史上不數傳而止,故歸淨人數不多。

  [古印度]世親菩薩,亦譯天親。著作豐富,早學小乘時,即撰五百部著作;改宗大乘後,又造五百論書,世人乃尊以“千部論師”。菩薩廣造諸論,宏闡佛乘。復宗《無量壽經》,作《願生偈論》,示五門修法,令畢竟得生,具顯禮拜、贊歎、作願、觀察、回向之法。於觀察門,詳示淨土莊嚴、如來法力、菩薩功德。凡見聞者,悉願往生。

  [唐]窺基法師(632—682):玄奘大師回國後收弟子窺基,窺基翻譯佛經達百部,被譽為唯識宗初祖;因常住長安慈恩寺,世稱“慈恩大師”。法師著作頗多,《法華經玄贊》十卷,《彌勒上生經疏》二卷,《成唯識論述記》二十卷,《瑜伽論略纂》十六卷,《大乘法苑義林章》七卷等,總共數十部,時稱“百部論主”。《印光法師文鈔》中說:“溯自大教東來,遠公創開蓮社。嗣後宗教高人,無不弘贊。如智者、慈恩、清涼、永明等。以其為初機入道之第一要門,華嚴成佛之末後一著也。”又說,“夫淨土一法,為一切諸法之所歸趣。以故華嚴證齊諸佛之等覺菩薩,尚須以十大願王回向往生,則文殊、普賢、馬鳴、龍樹、智者、慈恩、清涼、永明等,自行化他,同歸淨土者有由來矣。”此中的慈恩即窺基法師。有關淨土之著作,現傳有《彌陀經疏》《阿彌陀經通贊疏》《西方要決釋疑通規》。

  [唐]智周(668—723),慈恩宗嫡傳弟子。學成之後,各地弘化,名重一時。當時新羅(今朝鮮)和日本的智鳳、智鸾、智雄、玄坊等入唐留學,都曾先後從智周受學,使玄奘傳譯唯識法相之學得以傳到海外。智周在西方淨土院內造彌陀及觀音、勢至等五十二菩薩像,心系西方,並得種種靈瑞。與其他法相諸師崇拜彌勒適巧相反,智周自信《觀經》所說,而求生西方。

  [唐]端甫,才辯無礙,演經太原,傾都畢會。德宗征入,賜紫方袍。迄順、憲兩朝,俱見尊禮。講涅槃、唯識,凡一百六十座。日持諸部,以淨土為息肩之地。所得供施數十百萬,悉以嚴飾殿宇。而方太單床,泊然自得。開成元年六月一日,西向右脅而滅,異香郁然。茶毗,得捨利三百余粒。

  [清]大真,武林東城周氏子,在襁褓即能合掌稱南無佛陀,十五出家,游刃慈恩台岳宗旨,著《唯識合響》,兼授金剛寶戒;建大悲壇,兼修事理二忏。臨終沐浴更衣,趺坐持珠,與眾同稱佛號。頃之,聲息俱寂,鼻垂玉箸,過尺許,逾時頂猶熱。先是優婆塞周氏,夢天樂迎真西逝,急偕戚屬數人來受歸戒;庵主道聲,預以元日夢真坐蓮台上雲。

  [民國]太虛(1890—1947),近代唯識大家,但也提倡淨土法門,著有《往生安樂土法門略說》《往生淨土論講要》《佛說阿彌陀佛經講要》《佛說無量壽經要義》等。

  六、華嚴宗歸淨土

  華嚴宗依《華嚴經》立教,《華嚴經》末後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勸進善財及華藏海眾,導歸極樂。華嚴宗又極其重視《起信論》,諸祖有不少《起信論》的疏釋,《起信論》末後馬鳴菩薩示最勝方便,令人念佛求生西方,常侍彌陀,永不退轉。總之,透過普賢之行願、馬鳴之起信,華嚴宗流行著彌陀淨土信仰。

  [北齊]道憑,姓韓,平恩人,十二歲出家。通貫經論,遍叩講席,日臻玄奧。弘法魏趙之間。講《涅槃》《華嚴》、諸律論,目不尋文,洞中肯綮。居常福智雙習。袒肩跣足,乞食自資。發願回向,求生西方。齊天保十年三月十七日,卒於邺城西南寶山寺,年七十有二。臨終,佛光滿室,異香充庭。

  [唐]杜順(557—640),華嚴初祖。著有彰顯華嚴宗旨的《五教止觀》《法界觀門》。常勉人敬念阿彌陀佛,行普賢行願。相傳是文殊菩薩的化身。

  [唐]智俨(620—668),華嚴二祖。宣六相,演十玄,判五教,為華嚴奠基。臨終告門人曰:“我將暫往西方。”不到一月,說法而逝。著作有《華嚴一乘十玄門》一卷、《大方廣佛華嚴經搜玄記分齊通智方軌》十卷、《華嚴五十要問答》二卷、《華嚴經內章門等雜孔目章》四卷、《佛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略疏》二卷。

  [唐]賢首(643—712),華嚴三祖,一生開講《華嚴經》三十余遍,以講經功德求雨、求雪、救災、御侮,每以至誠,感召瑞應。數度參訪譯場,先後翻有《八十華嚴》《密嚴》《楞伽》等經。身為五帝門師,著作甚豐,主要有《華嚴經探玄記》《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華嚴經旨歸》《華嚴經義海百門》《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華嚴經金獅子章》《華嚴經傳記》《大乘起信論義記》等。在《大乘起信論義記》中判往生之人約有三位。

  [唐]清涼(737—838),華嚴四祖。身歷九朝,為七帝師。疏《行願品》,明不生華藏而生極樂,略有四意:一、有緣故;二、欲使眾生歸憑情一故;三、不離華藏故;四、即本師故。亦疏《觀經》,弘揚淨土。

  [唐]宗密(780—?)華嚴五祖。曾為清涼國師的《行願品疏》作鈔,解釋不生華藏而生極樂略有四意時說:一、彌陀願重,偏接娑婆界人;二、但聞十方皆妙,彼此融通,初心忙忙,無所依托,故方便引之,使歸憑之情專一;三、華藏世界橫豎交絡,成世界網,故知阿彌陀佛國不離彼之華藏世界也;四、阿彌陀、觀自在等皆表本師毗盧遮那之德,阿彌陀即不離本尊遮那。又說:欲違生死之惡緣,遂順菩提之正路,必須念佛。然念佛總說有稱名、觀像、觀相、實相四種之別。

  [唐]道昂,嘗於寒陵山寺講《華嚴》《地論》,昏夜無燭,昂舉掌高示,便發異光,明照堂宇,眾驚異。昂曰:“此光,手中恆有耳,何足怪耶?”平時志結西方,願生安養。後在報應寺,自知時至,預告有緣:“八月初當來取別。”至期,無所患苦,問齋時至未,即升高座,爐發異香,引四眾受菩薩戒,詞理切要,聽者神竦。昂舉目高視,見天眾缤紛,管弦繁會中,有清音遠亮。告眾曰:“兜率陀天迎我。然天道乃生死根本,非所願也。常祈心淨土,如何此願不果遂耶?”言訖,天樂上騰,須臾遠滅。便見西方香華伎樂,充塞如雲,飛湧而來,旋環頂上,舉眾皆見。昂曰:“大眾好住,今西方靈相來迎,吾往矣。”言訖,但見香爐墜手,即於高座而逝。年六十九,時貞觀七年也。

  [宋]守真,先學《起信論》,傳華嚴法界觀。後授瑜伽教,並得心要。明達諸法,宣暢妙典,無少怠。常於中夜習西方無量壽觀,修念佛三昧,期生淨域。臨終命眾同唱佛名,久之令止,奄然歸寂。

  [宋]師安,通華嚴宗旨。修彌陀忏,觀想淨土二十年,昕夕不廢。一生多病,臨終忽精爽異常時。謂弟子曰:“佛菩薩已降,吾將行矣。”即端坐而化。

  [元]盤谷,志氣超邁,博通經史。講《華嚴》大意於杭之慧因寺,辯才無礙,七眾傾服。後勤修淨業,日課彌陀佛號。年七十余,無疾,預為期,端坐而寂。

  [清]大勍(qíng),聞雲棲聲教,機緣契合,遂傾心淨土。雅好《華嚴》,日誦一函。著《懷淨土詩》108首。

  [清]續法(1641—1728),別號灌頂,華嚴宗中興者。著述頗多,有《華嚴別行經圓談疏鈔記》十二卷、《賢首五教儀》六卷等,五十余部以上。平生慕廬山之遺風,私淑雲棲而修淨業,著有《觀經直指疏》二卷、《阿彌陀經略注》一卷、《勢至圓通章疏鈔》二卷、《念佛異征記》《樂邦淨土詠》《西賢歸戒儀》各一卷等。

  [民國]慈舟(1877—1958),出家後,從剃度師照元法師學淨土法門。後從月霞法師學《華嚴經》三年。四十三歲時受戒於歸元寺,聽德安法師講《觀經疏鈔》。後親近印光大師,蒙大師開示 “十念記數法”。並應印光大師之邀出任靈巖山住持,建立念佛堂,使靈巖山成為當時著名的淨土道場。淨土著述有《阿彌陀佛經講記》《普賢行願品聞記》等。

  七、律宗歸淨土

  律宗,因著重研習毗奈耶及傳持佛教戒律、嚴肅佛教戒規而得名,為唐朝高僧道宣所創,因其理論依據《四分律》,也稱“四分律宗”。也因道宣最後在終南山修行,也稱“南山律宗”或“南山宗”。律為教、禅、淨、密之基址,不持律,則教、禅、淨、密之真益不得,如修萬丈高樓,地基不堅固,則未成即壞。淨為教、禅、律、密之歸宿,不念佛求生西方,則教、禅、律、密皆難究竟。

  [北齊]慧光,地論師南道派的開創者,又是四分律宗的開祖。作《四分律疏》120紙,並刪定《羯磨戒本》,遂為法侶所傳誦。著《華嚴》《涅槃》《十地》等疏,妙盡權實之旨。一日有疾,見天眾來迎,曰:“我所願,歸安養耳。”已而淨土化佛充滿虛空,曰:“唯願我佛攝受,遂我本願。”彈指而寂。

  [宋]元照(1048—1116),曾發大願,常生五濁惡世,作大導師,教化群生。又讀《高僧傳》慧布“淨土非吾所願,與其十二劫之間於蓮華中受樂,勿寧在三途極苦處救濟眾生”之語,產生共鳴,於是不信淨土,輕謗求生西方之人。後罹重病,不知趨向,頓悔前非。讀《十疑論》“初心菩薩,未得無生法忍,必須常不離佛”,深有所感。由此盡棄平生所學,專究淨土教門。撰《觀無量壽佛經義疏》《阿彌陀經義疏》,集《淨業忏儀》。住西湖靈芝崇福寺三十年,教化道俗,修西方之業。常對人說“生弘毗尼,死歸安養,能事斯畢”,終身從事律學與念佛。

  [宋]用欽,居錢塘七寶院,依元照大師學律,聞大師示眾曰“生弘毗尼,死歸安養,出家學道,能事斯畢”,即標心淨土,一志不退,日課佛號三萬。嘗神游淨土,見佛大士種種異相。謂侍者曰:“吾明日西行矣。”即集眾唱佛,黎明合掌西向,跏趺而化。

  [宋]戒度,元照大師門人,受業棲心寺,學四分律。晚住余姚極樂寺,一意西歸。和陶淵明《歸去來辭》以見志。病中作書別士夫道舊,命眾誦《觀經》,至法身觀,厲聲唱佛,跏趺而化。

  [清]見月(?—1679),從寂光受具足戒,自此窮研諸律,後受寂光付囑主持寶華山。修般舟三昧,不坐,不臥,不倚,九十日中晝夜壁立,不懈其行。缁素翕然歸依,又乞授戒者,數千人以上。撰有《毗尼止持會集》十六卷等著作。

  [清]文海,寶華山第七世。雍正十二年召入北京,主大法源寺。乾隆二年(1737年)辭還寶華,率眾晝夜念佛。乾隆四年,以八十歲高齡示寂。

  [清]實圓,往寶華山受具足戒。後至金山(江蘇丹徒),修般舟三昧滿一百日,乾隆二十五年住常州(江蘇武進)天寧寺,於念佛堂勵修淨業,乾隆二十八年寂。

  [民國]寂光(?—1946),人稱“三昧律師”,初習賢首之教觀,後受戒於古心如馨,專究律宗。見廬山東林寺之廢圮而復興之,建立戒規,精修淨業,僧俗來集者甚眾,蓮社一時頗盛。後又至金陵,重興寶華山(江蘇句容),為律宗道場,建梵宇二十余處。

  [民國]弘一(1880—1942),常居廈門南普陀及泉州承天寺、開元寺。弘揚南山戒律,創立南山律學院,提出“念佛不忘救國,救國必須念佛”的主張。

 

上一篇:天台宗歸淨土,佛恩,黃打鐵整理
下一篇:基因即業力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