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天台宗歸淨土,佛恩,黃打鐵整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天台宗以《法華經》為根本依據,因此又稱法華宗。《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言:若如來滅後,後五百歲中,若有女人聞是經典如說修行,於此命終,即往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大菩薩眾圍繞住處,生蓮華中寶座之上。天台宗智者大師,生前有淨土的疏釋,臨終瑞相昭著,往生極樂。經此示現,此後天台一家皆修彌陀淨土,而有“台淨不分家”之說。天台宗以佛滅後700年的龍樹菩薩為初祖。《楞伽經》言:“南天竺國中,大名德比丘;厥號為龍樹,能破有無宗。世間中顯我,無上大乘法;得初歡喜地,往生極樂國。”

  [南北朝]南岳慧思(515—577),台宗三祖。出家即有彌陀為之親自說法,臨終還在提倡修法華、念佛三昧,最後阿彌陀佛接迎西方。

  [隋]智顗(538—597),智者大師,台宗四祖。谒見慧思大師,恭受法華三昧,創立天台宗。著《觀無量壽佛經疏》《阿彌陀經義疏》,以天台教理闡釋淨土;又著《淨土十疑論》,解答淨土信仰的十種主要疑惑,闡明求生淨土為易行道,提倡念佛往生,被蕅益大師列入《淨土十要》。在《摩诃止觀》中,智者大師提倡常行三昧(又稱般舟三昧、佛立三昧,繞佛九十日,步步聲聲念念唯阿彌陀佛,“唱念相繼,無休息時”)。又在《五方便念佛門》中說:“敘開念佛五門,第一稱名往生念佛三昧門”,“諸佛以眾生樂稱諸佛名生彼國者,則示以稱名往生門”,確立了“教宗天台,行歸淨土”的天台宗傳統。大師一生坐不背西,臥必合掌;證五品位,臨終上品往生西方淨土。

  [隋]慧命,先參南岳慧思大師聞說三觀,深悟玄旨,得無礙辯,說法如瀉。臨終誡門人精修淨行,忽見阿彌陀佛及大士來迎,隨佛向西而去。

  [隋]慧成,出家後依南岳慧思大師學習禅法,與智者大師同門。南岳令入法華三昧、般舟三昧以消宿障。行之三年,得解眾生語言陀羅尼三昧後,於荊州創禅慧寺,誦《阿彌陀經》,修西方觀,三十年常坐不臥,每入定常見淨土蓮台寶樹。後入滅,人夢坐蓮台隱隱西去。

  [唐]章安(561—632),台宗五祖。始生三月,能稱三寶。七歲出家,二十三歲後,隨智者大師學習天台教理。《玄義》《文句》《止觀》三大部,皆成於師之筆。後臨終時,忽起合掌,如有所敬,三稱南無阿彌陀佛而去。逝後頂暖經日,可知五祖繼師遺風,也是教在天台、願歸淨土的大成就者。

  [唐]湛然(711—782),台宗九祖,史稱天台中興之祖。大師在所著《止觀輔行傳弘決》中詳細解釋般舟三昧,說修此三昧,要專稱彌陀名號,諸經所贊,多在彌陀。又在《法華文句記》中特別指歸極樂,說明彌陀如來與此世界眾生宿緣深厚。又在所著《菩薩戒儀廣願章》中說:“願此功德,共法界眾生同生極樂世界彌陀佛前,聽聞正法,悟無生忍,證大神通,游歷十方。”據此可知,湛然大師對淨土法門的關切,並以天台教觀推廣淨土法門。

  [唐]飛錫,初習律儀,後與楚金法師專門研學天台一心三觀之法,大多住於終南山紫閣峰草堂寺。唐天寶三年(744年)開始,每年春夏二次於長安千福寺法華道場修法華三昧。著《念佛三昧寶王論》(被蕅益大師收在《淨土十要》中)弘揚淨土:為引導三階教學人歸心淨土,先借鑒三階教“普佛”觀念,“眾生者,即是第一義谛,即是如來藏,即是法身,即是菩提”,用眾生本具佛性啟發念佛者的往生信心;為引導禅門學人歸心淨土,借鑒禅宗六祖慧能大師思想,提倡“念即無念”,“無所念心者,以無所住也。而修念佛者,而生其心也。無所念心者,從無住本也。而修念佛者,立一切法也。無所念心者,念即是空也。而修念佛者,空即是念也”;又提倡念佛具萬善、萬善歸念佛,“教理行果,八萬四千波羅蜜,皆是念佛三昧之異名也”“六度萬行,未有一法不是念佛三昧者也”。

  [唐]等觀,受心觀於智者大師,居天台,常誦《法華經》。臨終沐浴更衣,面西跌坐,稱西方三聖號及智者大師各百余聲,復為弟子說三觀法門,言畢而終。

  [唐]功迥,浚儀縣人,行普賢忏,身不倚床者三十年。一日見普賢大士乘六牙象,地白金色。晚年撰《佛地論疏》,願回向注疏功德求生淨土,疏成五色異光照其室,曰:“得於此時,乘光見佛,所願足矣。”乃系念西方,不食而化。

  [唐]法善,天寶年間游京師,習天台教,常誦《法華經》,所居之處,瓶水自滿。臨終見金蓮花從空下迎,天樂竟鳴,隱隱西去。

  [唐]大行,先勤學天台教,後入泰山而居,結草為衣,拾果而食,行法華三昧,感普賢大士現身。一日歎曰:“人命無常,不久磨滅,未知來世,何處受生。”遂專修淨土法門。過三七日,夜半忽見琉璃地,心眼洞明,又見佛及二大士,湧立空中。僖宗聞大行名,诏入內殿,賜號“常精進”。後一年,琉璃地復現,謂左右曰:“寶地復現,安養之期至矣。”即日右脅而終。

  [宋]義通(927—988),天台宗第十六代祖師,高麗國人,頂有肉髻,眉長五六寸,後晉時來中國天台山義寂法師處,學習天台教法。義通大師弘揚天台、淨土二十多年,著有《觀經疏記》,除以智者大師的《觀經疏》來弘傳淨土法門外,常呼信眾為鄉人,有問其故,曰:“我以淨土為故鄉,諸人皆當往生,即吾鄉人也。”後於端拱元年十月二十一日右脅而化,阇維捨利盈滿,年六十二。

  [宋]省常(959—1020),依天台宗第十六代祖師義通大師學習天台止觀法門,後住杭州昭慶寺專修淨土。大師曾結淨行社,以宰相王旦為社首,前後入會有一百二十人,皆稱淨行弟子,另外還有八十位比丘、千余信眾參加,從此江南念佛之風日盛。大師以念佛法門自行化他,數十年如一日。宋禧四年,於寺中端坐念佛,厲聲唱言“佛來了”,隨之而化,後世尊為淨土第七祖。

  [宋]知禮(960—1028),天台宗第十七代祖師。唐末法難,天台教籍散逸,學者晦於正宗。後天台教典由高麗請回,大師於此時崛起,揭示山家正義,後學台教者多宗之,世稱“四明尊者”,被尊為中國天台中興之祖。於淨土法門,大師提倡約心觀佛之說,觀彌陀依正之境,以顯眾生本具之心性。創設念佛施戒會,聚集僧俗一萬人同修念佛,求生淨土。宋代之後,善導大師著作不見於世,諸宗學人雖歸淨土,然理念多乏建樹,知禮大師所著《觀經疏妙宗鈔》成一時之准。

  [宋]遵式(964—1032),慈雲忏主,母夢咽明珠而生。曾燃指普賢像前,誓傳天台教法。嘗行般舟三昧,忽見觀音垂手指其口,引出數蟲,又指端出甘露灌之,覺身心清涼,所患頓失。已而頂高寸許,聲如洪鐘,慧辯無礙。結缁素專修淨業,作《誓生西方記》。立“晨朝十念法”,常聚僧俗結修淨業會,並著《大彌陀忏儀》《小彌陀忏儀》《往生淨土忏願儀》,世稱百部忏主。後率眾修念佛三昧。皇帝賜號曰“慈雲”。臨終講《維摩經》畢,與眾訣別,或叩其所歸,對以寂光淨土。至晚坐脫,年六十九。人見大星隕於靈鹫峰,紅光赫然。

  [宋]仁岳(992—1064),敕賜淨覺。入四明知禮大師門下十余年,研究天台教觀。當時天台宗內有山家、山外之論爭,淨覺法師協助知禮大師,弘闡山家派之學說。後因不滿知禮大師之說法,改投慈雲忏主遵式大師門下,世稱後山外、雜傳派。悉心教化世人,推展淨土教義。臨終對門下弟子說:“我明日午時當去。”次日留偈而終。

  [宋]神照本如,知禮大師的弟子,主持承天寺三十年,兼弘天台、淨土,與丞相章得象等結白蓮社念佛。圓寂之日,“江上漁人,見雲端有僧西向而去”。其弟子有嚴、處謙也求生淨土。

  [宋]有嚴,九歲出家,十四歲受具足戒,深悟天台一心三觀和法華三昧之行,晚年躬作苦行,歷二十年,“專事淨業,以安養為故鄉”。圓寂前於定中見天神告以淨業成功,並夢見蓮花、天樂,遂作《餞歸淨土詩》,跌坐而化。

  [宋]處謙(1011—1075),大明圓頓之旨,宰相王安石等朝廷百官都贊歎其德行,四十年講唱不倦,有門人三千多人。圓寂前,集中諷普賢行法、《阿彌陀經》,乃曰:“吾得無生日用久矣,今以無生而生淨土。”即入定寂然。門下弟子淨梵、思照、宗利、擇瑛等都以淨土為歸宿。

  [宋]思照,曾刺血寫《法華經》,築小庵曰“德雲”,刻三聖像,專修念佛三昧,每夜四更即起念佛。又於每月二十三率道俗系念,終其身三十年。一旦語其徒曰:“夜夢佛金身丈六,此往生之兆也。”請僧七日同念名號,結印坐化。

  [宋]宗利,初修普賢忏,又谒大智律師,增受戒法。曾於定中神游淨土,遂專修念佛,經歷十年;廣修淨土道場,建無量佛閣。坐化之日,告弟子曰:“吾見白蓮華,遍滿空中。”

  [宋]擇瑛(1045—1099),知禮大師第四代法孫,學習天台教觀,閱《十不二門論》《金剛錍論》,不寢者數月,全得天台妙旨。師深解淨土法門,且常勸人勤修淨業。著有《淨土修證義》《往生淨土十願文》《辯橫豎二出》《勸修淨土頌》等。嘗作《往生淨土十願文》曰:“願我速見阿彌陀,願我決定生安養。”於杭州祥符寺示寂;俄奮身憑幾西向,誦《阿彌陀經》,卷終而逝。叢林晚課的《贊佛偈》,即為師所作。

  [宋]宗曉(1151—1214),知禮大師第七代傳人。編述了宋代淨土宗的兩部重要文獻——《樂邦文類》五卷和《樂邦遺稿》二卷。《樂邦文類》卷三中以廬山慧遠為始祖,唐朝善導、法照、少康、省常、宗頤五位為繼祖,這便是最早的淨土宗六祖之說。

  [宋]智圓,天台宗山外派,在杭州弘揚淨土,常為人講解《觀經疏》,著有《無量義經疏》等。

  [宋]志磐,山外派仁岳門下傳人,撰《佛祖統紀》五十四卷,不僅對天台宗的傳法世系作了詳細的記述,在宗曉大師排名基礎上還立了慧遠、善導、承遠、法照、少康、延壽、省常為蓮宗七祖,內增承遠、延壽,刪去了宗頤。

  [宋]道琛(1086—1153),行法華三昧,感普賢菩薩放光;建淨土系念會,於每月二十三日集道俗念佛至萬人。專修念佛三昧,作《唯心淨土說》大弘淨土。臨終,集眾誦《觀無量壽佛經》晝夜不絕,眾聞異香滿室。師曰:“佛來迎我。”即沐浴更衣,書偈曰:“唯心淨土,本無迷悟,一念不生,即入初住。”令諷《安樂行品》,未卷而終。

  [宋]子元(?—1166),俗姓茅,母夜夢一佛入門,次旦生元,因名“佛來”。投延祥寺出家,學習天台止觀法門,定中聞鴉聲大悟。後來棲心安養,自號“萬事休”,逆順境中,未嘗動念。勸人歸依三寶,受持五戒,念佛五聲,以證五戒,普結淨緣。乃集大藏要言,編成《晨朝忏儀》,代為法界眾生禮佛忏悔,期生安養。創立白蓮忏堂,同修淨業,依天台四土三觀說法,開示淨土修法。創建淨土宗系的新教門,稱“白蓮宗”,即後來的白蓮教。宋孝宗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皇帝下聖旨,請在德壽殿演說淨土法門,賜號“慈照宗主”。後預知時至,告諸徒曰:“我化緣已畢,時當行也。”合掌辭眾而逝。火化後,得捨利無數。嘗集《彌陀節要》行於世。

  [元]性澄(1263—?),母夢日輪墜空而生,四歲辄拈筆為佛像;授以佛經,即能成誦。某年大旱,禱雨,雨立下。歲饑,民死無以斂,乃為掩其遺骸。至治元年,被元朝英宗皇帝诏入京師校正大藏,賜號“佛海大師”。後住杭州天竺寺。晚年笃志淨業,修一心三觀七晝夜,屢感瑞應。臨終,眾為稱佛名,止之曰:“佛須自念,明晨當來一別。”黎明眾集,端坐而化,年七十八。著《阿彌陀經句解》一部。

  [元]蒙潤(1275—1342),年十四出家白蓮寺,依古原法師,曾禮伽藍神,像皆僕,如答拜然。古原授以天台教理,應口成誦,即了大義。故苦學得疾,修觀音忏七日而愈,而心倍明利。後主德藏寺,日講《法華》。後退居白蓮庵,專修念佛三昧,依者日眾。又出主下天竺,領眾修法華三昧,感普賢放光。居三年,一日呼弟子等,示以止觀安心之旨已,曰:“我生緣已盡,茲惟其時。”驟稱佛號數百聲,泊然而化。蒙潤生平力修,晝夜無間,常行般舟三昧,以九十日為期者七,修法華三昧、金光明、大悲、淨土諸忏,以七七為期者,不可悉數。

  [元]懷則(生卒不詳),撰《淨土境觀要門》,以天台之理,明淨土觀法。

  [元]雲屋善住,曾居於吳都之報恩寺,閉關念佛,修淨土行,著《安養傳》。又工於詩,著《谷響集》,存詩777首,詞13首。

  [明]妙葉,元末明初出家,精進研習天台教理,專修念佛三昧,其著作有《念佛直指》,二百年後受到蕅益大師的極高評價。

  [明]大佑(1334—1407),依敕為僧錄司右善世,精通內外典籍,特谙天台、賢首教旨,又笃志淨土,著有《阿彌陀經略解》一卷、《淨土指歸集》二卷,倡導淨土法門。承遵式、元照等說,倡導“唯心淨土”“生即無生”,主張約心觀佛,以顯自性本具之彌陀。

  [明]東溟慧日(1291—1379),天台宗第二十五代祖師,專修彌陀忏而生淨土。

  [明]無礙普智(?—1408),天台宗第二十六代祖師,晚年專修淨業,後端坐面西,念佛而逝。著《阿彌陀經注》一卷,流行於世。

  [明]幽溪傳燈(1554—1627),天台宗第三十代祖師,著《淨土生無生論》,融會天台三觀之旨,闡述“唯心淨土,本性彌陀”之說,講時眾聞天樂盈空,講畢才停。又撰《阿彌陀經圓中鈔》,以台宗教觀注釋大佑法師的《彌陀略解》。

  [明]宏號梅芳(?—1727),杭州人,於紹興(浙江紹興)河橋之彌陀庵剃發,次習天台之教觀,坐禅苦行,後在天台萬年寺閱藏,因而失明,從此一心念佛。當實賢於梵天寺起念佛七期時,被招入社,期畢遂寂。

  [民國]谛閒(1858—1932),天台宗第四十三代祖師。在杭州六通寺講《法華經》,講到《方便品》,忽入禅定,出定後辯才無礙。師一生弘揚佛法遍於南北,曾講《念佛三昧寶王論》《普賢行願品》,著《觀經疏鈔演義》等,以天台教義力弘淨土法門。臨終時,忽西向合掌,說:“佛來接引。”即索筆寫偈:“我經念佛,淨土現前,真實受用,願各勉力。”寫畢,安詳含笑坐化。

  [民國]興慈(1881—1950),教演天台,行修淨土,弘法四十余年,著有《二課合解》《金剛經易知疏》等。

  [民國]倓虛(1875—1963),中年出家,隨天台宗高僧谛閒法師修學,在興辦佛教教育、建設佛教道場方面有突出貢獻。1925年,谛閒老和尚向倓虛傳天台宗第四十四代法卷。一生以弘揚天台教觀,勸人念佛,培育學僧為職責,著作有《念佛論》等。

  [民國]寶靜(1899—1940),為谛閒法嗣。曾宣講《阿彌陀佛經》《彌陀要解》《彌陀疏鈔》等,淨土著述有《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義》《阿彌陀佛要解親聞記》等。對淨土與天台的關系作了比較集中的闡發。

  [民國]靜權(1880—1960),一生講經說法,勸贊淨土,1957年當選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和上海市政協委員,所著《大勢至念佛圓通章講義》至今流行於世。

 

上一篇:歷史名人談佛教
下一篇:其余宗派歸淨土,佛恩,黃打鐵整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