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下載 :經咒頌念

 

第一卷 楞伽大義今釋(下)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一卷 楞伽大義今釋(下)

  (注五)三界:又名三有。凡夫生死往來之世界分為三:一、欲界:有YIN欲與食欲二欲之有情住所也。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界之四大洲,下至無間地獄,謂之欲界。二、色界:色為質礙之義,有形之物質也。此界在欲界之上,離YIN、食二欲之有情住所也。身體,宮殿,一切物質,總殊妙精好,故名色界。此色界由禅定之淺深粗粗分四級,稱為四禅天。三、無色界:此界無色,無物質,無身體,亦無宮殿國土,唯以心識住於深妙之禅定,故謂之無色界。此既為一無物質之世界,則其方所非可定。但就果報勝之義,謂在色界之上。是有四天,名為四無色,又曰四空處。

  (注六)六道:又名六趣。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間、天上是也。此六者,乃眾生輪回之道, 故曰六道。眾生各乘因業而趣之,故謂之六趣。

  (注七)三昧:此雲定,心定於一處而不動,故曰定。

  (注八)阿賴耶識:心識名,八識中之第八。譯曰藏,含藏一切事物種子之義。

  (注九)七覺支:見注十所列三十七道品中。

  (注十)三十七菩提道品:道者能通之義,到涅槃道路之資糧有三十七種:即四念處:一、身念處,二、受念處,三、心念處,四、法念處。四正勤:一、對已生之惡使除斷為勤梢進,二、對末生之惡使更不生為勤精進,三、對未生之善使生為勤精進,四、對已生之善使增長為勤精進。四如意足:一、欲如意足,二、念如意足,三、精進如意足,四、思惟如意足。五根:一、信根、二、精進根,三、念根,四、定根,五、慧根。五力:一、信力,二、精進力,三、念為,四、定力,五、慧力。七覺支:一、擇法覺支,二、精進覺支,三、喜覺支,四、輕安覺支,五、念覺支,六、定覺支,七、行捨覺支。八正道:一、正見,二、正思惟,三、正語,四、正業,五、正命,六、正精進,七、正念,八、正定。

  (注十一)真如:諸法之體性離虛幻而其實,故雲真。常住而不變不改,故雲如。

  (注十二)菩薩地:大乘菩薩有十地:一、歡喜地,二、離垢地,三、發光地,四、焰慧地,五、難勝地,六、現前地,七、遠行地,八、不動地,九、善慧地,十、法雲地。

  (注十三)須彌山:譯言妙高,為一小世界之中心也。

  (注十四)悉檀:佛之說法不出四悉檀。悉檀者,古師一譯為成,謂以此四法成就眾生之佛道故名。一、世界悉檀,二、各各為人悉檀,三、對治悉檀,四、第一義悉檀。

  (注十五)聲聞:為佛之小乘弟子,由聞佛說苦集滅道,而修出世法者。

  (注十六)緣覺:自觀十二因緣而成道者,亦非大乘。

  (注十七)迦葉、拘留孫、拘那含佛:乃是過去七佛中之三佛。

  (注十八)诃梨、阿摩勒果:诃梨與余甘子等為五藥。阿摩勒形似槟榔,食之可防風冷。

  (注十九)六度:即六波羅密也,度為度生死海之義。其行法行六種: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禅定、六智慧也。

  (注二十)十力:佛有十種能力:即知是處非處智、知三世業報智、知諸禅解脫三昧智、知諸根勝劣智、知種種解智、切種種界智,知一切至所道智、知天眼無礙智、知永斷習氣智之十力也。

  (注二十一)四如意足:見注十所列三十七道品中。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復白佛言。世尊。諸識有幾種生住滅。佛告大慧。諸識有二種生住滅。非思量所知。諸識有二種生。謂流注生及相生。有二種住。謂流注住及相住。有二種滅。謂流注滅及相滅。

  什麼是識

  這時大慧大士再問佛說:“所有的識有幾種‘生’(生起)、‘住’(存在)、‘滅’(消逝)的作用呢?”佛況:“所有的識有兩種‘生’、‘住’、‘滅’的作用,都不是思量推測所能夠明了的。什麼是所有識的兩種‘生’呢?就是所謂流注生及相生。如川流不息地生生不已,名為流注生。因此而發生所有相續不斷現象,名為相生。什麼是識的兩種‘住’呢?就是所謂流注住及相住。如瀑布流注般的宛然相續,才有一切現象界的存在。什麼是識的兩種‘滅’呢?就是所謂流注滅及相滅,即是相續存在的力量同時不斷的消逝,和現象的消滅。”

  (佛法所謂的識,相同於一般所說的精神。但依唯識的精義而言,通常所謂精神,還是唯識的變相作用,所以不能完全依普通知識稱它為精神。佛沒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乃是指宇宙萬有的全體大機大用,只是識的變化。以上答大慧大士的問題,是說明宇宙萬有識變的過程,不外生起、存在和消逝的三大階段。而這識變的三大過程,歸納起來,又只如川流不息地相續與相互依存的力量,卻由它發生現象(相、用)的兩種作用。但是一般人,都只能在理論上去推測,去了解它,卻不能親身體驗它的究竟。)

  大慧,諸識有三種相,謂轉相、業相、真相。大慧,略說有三種識,廣說有八相。何等為三?謂真識、現識及分別事識。大慧,譬如明鏡,持諸色像。現識處現,亦復如是。

  識的現象

  佛又說:“一切識有三種現象。一是轉相,乃是輾轉變化的現象,稱之謂轉識。二是業相,乃是業力(注二十二)的現象,稱之謂業識。三是真相,乃是聖智的現象,稱之謂正智,或名真相。”又說:“如果廣泛的說有八個識。簡略來說,只有三種識:一是真識。乃是真相之識,稱之謂真識(又名為如來藏識)。二是現識。乃是對境所顯的現量識,稱之謂現識。三是分別事識。乃是能分別一切事物的分別識,稱之為分別事識。如何才能明了現識所顯示的現量境的作用呢?舉譬喻來說:猶如明鏡照物,能夠攝取任何現象,相來不拒,相去不留。現識的作用也同這個情形一樣。”

  (人們要了解唯識,首先就要認清什麼是識;要想認清什麼是識,第一步就先要知道現量境中的現識。所以佛先舉出現識,再用明鏡照物來做譬喻。至於引用譬喻,本來是因明的一種方法,但是因明和邏輯(Logic)的論理,它的法則有時也有所窮,並不見得完全可以表達真義。從古至今,人類的語言,並不足以完全表達心中的意思。所以還需要動作和表情,以及符號和譬喻等等的幫助,才能夠收到理解的效果。但是這個方法也有偏差,就是容易使人把指月的指頭當作月亮來看。所以先要注意譬喻這什事只是譬喻,它並不就是所喻的本身。人們面對世間一切事物、最先的接觸——不是第一觀念——還沒有意識分別的生起,這個時候,就是現識的現量境的作用。不過現識和分別意識的交變過程,其間是不容毫發的。剎那之間,立刻就會生起意識分別的作用,所以不能把握現量境,也就無法認清現識的面目。如果能認清了現識的作用,就可體驗到所說的唯心唯識的究竟道理了。有人把直覺當作現識,那是不對的。直覺只是意識的率爾而起的分別心,並不是現識的現量境,因為有了直覺,便非現量境了。)

  (注二十二)業力:善業有生樂果之力用,惡業有生苦果之力用。

  大慧,現識及分別事識,此二壞不壞,相展轉因。大慧,不思議薰,及不思議變,是現識因。大慧,取種種塵,及無始妄想薰,是分別事識因。

  現識與分別事識的互相因果關系

  佛又說:“現識與分別事識,這兩種作用,會不會沖突呢?從表面看來,好像這個現行識的現量境完了,才生起分別事識。其實,它兩個是互相輾轉發生作用,互為因果的。當接觸外界的現象時,接受不可思議的熏染,和產生不可思議的變化,這就是現識的因。吸收內外種種的六根六塵現象,和受無始以來習慣性的妄想熏染,就形成分別事識的因。”

  大慧,若覆彼真識,種種不實諸虛妄滅,則一切根識滅。是名相滅。

  大慧,相續滅者。相續所因滅,則相續滅。所從滅,及所緣滅,則相續滅。大慧,所以者何?是其所依故。依者謂無始妄想薰。緣者謂自心見等識境妄想。大慧,譬如泥團微塵,非異非不異。金莊嚴具,亦復如是。大慧,若泥團微塵異者,非彼所成,而實彼成,是故不異。若不異者,則泥團微塵,應無分別。如是大慧,轉識藏識真相若異者,藏識非因。若不異者,轉識滅,藏識亦應滅。而自真相實不滅。是故大慧,非自真相識滅,但業相滅。若自真相識滅者,藏識則滅。大慧,藏識滅者,不異外道斷見論議。

  如何恢復真識

  佛又說:“如果要恢復本來真識的自相(如來藏舊的真相)。只要先消除能接受習氣熏染的虛妄分別事識的作用,那一切身心的根識自然消除,這樣就是滅了識相。”

  (故知要不著相,首先就須消滅分別事識的作用,也就是說:首先須滅掉思惟分別的意識,這正是其他經典所謂的“空此一念”的道理。但勿誤解沒有了分別意識,就等於木石的無知,須知分別意識,只是由真識轉相的第八阿賴耶識中間的一種作用。分別意識滅了,才能見得到如來藏包含宇宙萬有之機的真面目。下文就是佛對“識滅”作進一步的指示。)

  佛又說:“只要把生起相續作用的生因消滅了就可以啦。因為把所以生起相續作用的‘因’滅了,自‘因’相繼而生的‘緣’也就自然消滅,那麼,相續的作用也自然無法存在。這裡所說的相續的因和緣又是什麼呢?所謂‘因’者,乃是基於現量而顯的現識轉相作用,它依於無始以來的妄想熏染習氣而生。所謂緣呢?就是依他而起,從心識中,引起見分分別的境界。譬如泥團和微塵,泥團不一定就算是微塵,微塵累積才構成了泥團。如果說它是兩物,但泥團其實就是微塵累積而成。如果說它是一物,但它們卻是兩個形體。所以泥團與微塵本質上雖然相同,現象上卻有差別。又譬如金了做成了任何器皿,器皿的作用性質不同,而並不失去金子原來的性能。由這個譬喻,你可以了解現識所起的現量境,一轉而引起分別事識等的作用,都是如來藏識(阿賴耶識)真相轉變的轉識所形成的。如果如來藏識和轉識等的形成作用,根本是兩回事,那麼,就不應該認為如來藏識就是轉識等的因子。如果認為不是相異的,那麼轉識等所形成作用的現象滅了時,如來藏識也就跟著滅了。事實上,轉識之間,有變化壞滅的跡象,但如來藏識的自相,卻是不滅的。要知道所謂諸識滅者,不是如來藏識的自相消滅了,只是轉識業相的流注現象滅了。如果如來藏識自相也會滅的話,那麼如來藏也便是有生滅的了。果真是如此,那就等於外道們的斷見理論了。”

  (上述佛所講的唯識法相的話,是說明凡夫眾生心識的現狀,都是從如來藏識的業力流注為因。由無始時來的我執和法塵的遍計所執,和現行的業力互相輾轉熏習,生起人我的八種心認現象的作用,所以名為八識。如果能夠滅掉一切諸識的妄緣熏習,不起遍計所執和依他而起的作用,就能頓斷業識妄想之流,轉識成智,得到真如性淨的如來境界。但滅除業識之流,並非如世間的斷滅見解,滅了就是什麼都沒有了。滅是滅了一切業識之流的流注相,轉了幻有妄想種子的熏習,而圓成淨智的光明。所謂無生與不生也就是這個道理。過去未來現在三世時間所具的種性,和無邊虛空的種性,都如換舊更新,由此轉了污染熏習的業力而成為淨智,阿賴耶識轉為真如,乃是即此用,離此用。離此用,即此用。但依體而立義,便說為畢竟空,因為真知自相,的確已經空了一切業識流注之相。唯依用而立義,便說為勝義有,因為真如的體相本身不生不滅,常樂我淨的。奈何學者都由這個道理而興起理念上的爭端,實在是沒有圓融貫通吾佛一大藏教全體的宗旨。如果真能證到‘善能分別一切法,於第一義而不動’境界,自當釋疑息诤了。)

  大慧,彼諸外道作如是論。謂攝受境界滅,識流注亦滅。若識流注滅者,無始流注應斷。大慧,外道說流注生因,非眼識色明集會而生,更有異因。大慧,彼因者,說言若勝妙,若士夫,若自在,若時,若微塵。

  其他學派與宗教理論的批判

  佛說:“一般外道們的理論,認為只要遠離外境,不去吸收外在的境界,那業識相續流注的力量就自消滅了。如果說:業識相續流注真能消滅的話,那無始以來的諸識種性也應當是斷滅的,那就不能說如來藏的真識自相卻能含藏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種子了。他們說:識的相續流注業力,並非從因緣而生;例如眼識也不是從色、相、空、明等等因緣會聚所生,實在是另有一物主宰的。或說是另有其他原因,如因神的主宰,或自在天主,或是宿命,或是玄妙,乃至於說是時間或數理,以及說它是物質等的能力所生。”

  復次大慧,有七種性自性。所謂集性自性,性自性,相性自性,大種性自性,因性自性,緣性自性,成性自性。復次大慧,有七種第一義。所謂心境界,慧境界,智境界,見境界,超二見境界,超子地境界,如來自到境界。大慧,此是過去未來現在諸如來應供等正覺,性自性第一義心。以性自性第一義心,成就如來世間出世間,出世間上上法。聖慧眼,入自共相建立。如所建立。不與外道論惡見共。大慧,雲何外道論惡見共。所謂自境界妄想見,不覺識自心所現。分齊不通。大慧,愚癡凡夫性,無性自性第一義,作二見論。

  佛說:“再加分析,便有七種自性:①集性自性。(自心能收集一切善惡業力的性能。)②性自性。(自性本智的性能。)③相性自性。(了解內外一切現象的性能。)④大種性自性。(地、水、火、風四大種和萬物性空緣起的性能。)⑤因性自性。(推理形而上的理念性能。)⑥緣性自件。(覺知已離有無空幻的性能。)⑦成性自性。(自覺圓滿的性能。)共次:又有七種笑一義:①心境界。②慧境界。③智境界。④見境界。⑤超二見境界。⑥超佛子地境界。⑦如來自到境界。這都是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內證自性正覺,依性所說自性的第一義心的境界;以這自性正覺第一義心,成就如來在世間、出世間最上乘的法門。這都是諸佛在正覺自性中的慧眼,透入自性和眾生的共相所建立的義理,不和一般外道們的邪見理論相同。何以不相同呢?他們都從自我心理的體驗境界上,由妄想推理產生見解,不能反觀自己覺知和認識的真實與否,便確定為如比如彼,卻不知一切世間或出世間的事物,都是自心妄想分齊(分析或歸納)所顯現的差別境象。一般無智愚癡的凡夫們,沒有實際體證形而下萬有事物之性,都是無自性的。因此,更不能證入自性形而上的第一義,所以也就見有見無,形成相對的矛盾理論了。”

  (七種自性,那是普通凡夫狀態,由於知覺或感官所產生,以此推論心理與物理的作用。其實,這種感官和知覺,也都是人人心識所具備的性能,那依如來藏識(阿賴耶識)而存在。一旦轉識成智,就變為七種第一義心,都依持於真如而起用的。如經雲:“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倘若固執名相,又落在遍計所執的妄想之中了。)

  復次大慧。妄想三有苦滅,無知愛業緣滅。自心所現幻境隨見,今當說。大慧,若有沙門婆羅門,欲令無種有種因果現,及事時住。緣陰界入生住。或言生已滅。大慧,彼若相續,若事,若生,若有,若涅槃,若道,若業,若果,若谛,破壞斷滅論。所以者何?以此現前不可得,及見始非分故。大慧,譬如破瓶,不作瓶事。亦如焦種,不作牙事。如是大慧,若陰界入性,已滅今滅當滅。自心妄想見。無因故,彼無次第生。大慧,若復說無種有種識,三緣合生者,龜應生毛,沙應出油。汝宗則壞,違決定義。有種無種說,有如是過。所作事業,悉空無義。大慧,彼諸外道說有三緣合生者,所作方便因果自相,過去未來現在,有種無種相。從本已來成事,相承覺想地轉。自見過習氣,作如是說。如是大慧,愚癡凡夫,惡見所噬,邪曲迷醉無智,妄稱一切智說。

  一般哲學宗教思想的偏差

  佛又告大慧大士說:“如果能夠滅了無知、業、愛的因(妄心)和所緣(內外境界),就可以滅掉要想所生三有(欲界、色界、無色界)的苦受之果。同時也就可以見到意識所生的內外一切現象。都是八自心現識所顯的幻境。此理今當重說。例如有些出世的學行和婆羅門(注二十三)等的理論說:無始以來、萬物從無中生有,有無本身互為因果。甚至有的還說虛無中另有—物,(如魂或造物主等)和時間、運數等緣會聚集而生人我的身心。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生就是滅的開始等等理論。他們不明了真如自性是隨緣常住不變的,所以對於宇宙精神的延續,和事物生元的存在功能,以及涅槃自性,本自寂滅的圓滿,與乎形而上的道和業力的依存,乃至因果的真義,和道果的真谛等等,都被他們說成虛無缥缈,成為破壞性的斷滅論據。只認為從無生有,有了還無。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他們現在既無法證實生命原來的根源,同時也無從見到根本的緣故。這些理論和見解,都如破漏的瓶子,實在不能再裝東西。又等於燒焦了的種子,永遠也不會發芽再生了。大慧啊!要知道。如果身心所依的自性,一成過去,就算已經滅了,那麼,過去的已過去,和現在又有什麼相關呢?而且現在是現在,現在又怎樣和過去連接呢?未來的,既然是未來,又如何銜接現在和過去呢?在這中間,所謂時間三世,又從哪裡連續得起來,怎麼建立它的次序呢?這些都是從個人心理上主觀妄想的成見所生,沒有根本真實的原因可以依據。又如果說無中可以生有,那虛無和實質,兩種是絕對的矛盾,何以又能配合心理意識的作用?倘使這樣三緣和合,可以生出萬物,那麼,心理意識幻想沙子產油,沙子就能夠產油嗎?心識幻想龜殼生毛,龜殼就會生毛的嗎?由這個辨證,可知這些理論和宗旨,都不能成立,都不是絕對肯定性的真理,而且是自相矛盾的。所以說他們這些理論,都是錯誤的見解,那麼,他們的所作所為,也都是毫無意義了。他們之所以說“有”、“無”、“識”等三緣和合,便生出萬有,那是因為他們只見到世間現實事物中的因果定律,從過去的事實已成了虛無,以現在的存在,推測未來的無相,因此認為其中的法則,是有無相生,互為因果的。其實,都是根據心理的直覺作用,妄心觀察所得。都由無始以來的習氣薰習而生的成見,所以才有這種見解。大慧啊!可是愚癡的凡夫們,被自心惡見淹沒,被邪說所迷醉,卻妄稱自己已經得到大智慧的成就呢!”

  (注二十三)婆羅門:天竺四姓之王。此雲淨裔,亦雲淨行。其種自有經書,世世相承,以道學為業。

  大慧,若復諸余沙門,婆羅門,見離自性。浮雲火輪,揵闼婆城,無生。幻焰水月及夢。內外心現。妄想無始虛偽,不離自心。妄想因緣滅盡。離妄想,說所說,觀所觀,受用,建立身之藏識。於識境界,攝受,及攝受者,不相應。無所有境界,離生住滅。自心起,隨入分別。大慧,彼菩薩不久當得生死涅槃平等。大悲巧方便,無開發方便。大慧,彼一切眾生界,皆悉如幻。不勤因緣,遠離內外境界。心外無所見。次第隨入無相處。次第隨入從地至地三昧境界。解三界如幻。分別觀察,當得如幻三昧。度自心現,無所有。得住般若波羅蜜。捨離彼生所作方便。金剛喻三摩提,隨入如來身。隨入如如化。神通自在,慈悲方便,具足莊嚴。等入一切佛剎,外道入處。離心意意識。是菩薩漸次轉身,得如來身。

  離心意識證取心物同體的如來實相

  佛說:“再說,有些求出世的學者和婆羅門等,見到一切事物,本來都沒有單獨存在的自性,郡是暫時偶然的幻有現象。世間的事物,雖然有景象而實際上都是虛無,正如浮雲的聚散,如點火旋轉而成輪,如海市蜃樓的變幻,如陽光裡的幻焰,如水中的明月,如夢裡的空花,這一切的一切,無非是自心內外的妄想所現。它自從無始以來,便自虛幻地存在,但又都離不了真如自性心體功能的全體大用所生。如果把妄想的因緣滅盡了,遠離妄想,遠離能所等說,離能觀和所觀的作用,就可以明了身心(和一切相依為命的物質形器世間)等等,那是藏識(阿賴耶)功能所顯現的境界。此外並無一個另有包藏萬有之機的主宰存在,世界上也沒有—個實際可以被主宰的東西。所有事物的過程,雖有生起、存在、消滅的情形,但都只是現象的作用,在真如自性的根本上,就本來無生,所以也無所謂有滅,一切都是自心所現。如果能夠如此思惟觀察求證,就能夠了解自心所生的依他起,和遍計所執等分別心理現狀的作用了。大慧啊!如果能夠這樣,他必然會到達生死和涅槃平等不二的境界,善於巧妙地運用大悲心的方便,沒有求功用之心而自然會達到功用的效果。他會證到一切眾生世界,完全如夢幻似地存在,見到一切緣起本來性空,不會再被內外境界的因緣纏擾,包就證得宇宙萬有都是真如一心的性空緣起。由此漸次進入無相境界。由菩薩初地開始,逐步依次上進,最後證得圓滿菩薩十地境界的各個三昧。既然證得了三界唯心,諸法如幻,依此修行,也就自然能夠善於分別觀察,到達如幻三昧的境界,而度到自心湛然寂淨,智慧實相的彼岸,捨離流浪生死海中的苦趣,到達究竟無生的境界。證得堅固不變如金剛似的能斷微細無明的正定,得入如來如如不動的千百萬億化身的境界。神通自在,與慈悲方便等,都能夠莊嚴具足,可以自由出入於一切諸佛的剎土,也可以自由出入一切外道的境地。這些都是由於真能合離心意識的功用,而轉身證得菩薩境界的妙有之身,然後終於達到如來果地的妙色身了。”

  大慧,是故欲得如來隨入身者。當遠離陰界入心,因緣所作方便,生住滅妄想虛偽。唯心直進。觀察無始虛偽過,妄想習氣因,三有。思惟無所有,佛地無生,到自覺聖趣。自心自在,到無開發行。如隨眾色摩尼。隨入眾生微細之心,而以化身隨心量度。諸地漸次,相續建立。是故大慧,自悉檀善,應當修學。

  佛說:“如果要證得如來境界的法界一身者,應當放下這個身心所生起的妄心作用,和依他而起的因緣會聚所生的妄心現象。捨離由心所造的——生起、存在、消滅等虛幻的境界。只要徹底了解萬法唯心;也就是說要認清宇宙萬有,無非是一個真心全體的大用。由此觀察心理妄想,無始以來都是虛妄習氣的力量;才能解脫三界萬有的系縛。由此寂靜思惟,達用歸體,證得萬物原是一無所有。如此自能漸次達到佛地寂靜圓滿、本自無生的聖境,證得自身本具徹底自覺的聖智。不久當得一心自在的能力,自然開發究竟的無功用行,正像如意寶珠之在盤中,隨眾生業力觀察角度的不同,發現各種不同的色相,而寶珠自身,卻自依然無相。所以才能順應眾生各種微妙之心,以種種形態的化身,隨順眾生心理和心量,使他慚次進入菩薩的各地境界,最後度到寂靜的彼岸。所以我說:你們應當修學各自悉檀(注見前十四)內明此心本具三昧的善法。”

  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所說心意意識五法自性相。一切諸佛菩薩所行。自心見等所緣境界。不和合。顯示一切說,成真實相,一切佛語心。為楞伽國摩羅耶山,海中住處諸大菩薩,說如來所歎,海浪藏識境界法身。爾時世尊告大慧菩薩言:四因緣故,眼識轉。何等為四?謂自心現攝受不覺。無始虛偽過色習氣,計著識性自性。欲見種種色相。大慧。是名四種因緣。水流處,藏識轉識浪生。

  心理狀態為形成五法的根源

  佛說到這裡,大慧大士又問:“希望您再說心、意、識的五法——名、相、分別、正智、如如——的自性現狀。也就是諸佛和大士們所依此修行的,而使自心不再執著混和於外緣的各種情況,所謂廓然朗照,顯示真心自體的圓成實相,切實證到一切佛所說三界唯心的真實境界。這也就是您這次在楞伽國摩羅耶山的海島中.為同來集會的大士們連聲贊歎如來法身、似無邊大海的藏識(阿賴耶)和現行的心理狀態。”佛說:“眼識所生觀看的作用,簡說是由四種因緣,才形成眼識隨境而轉的現象。哪四種因緣呢:①自心現識的本能活動,於不知不覺間,具有吸收外境的性能。②無始以來,就賦有色相習氣所熏習的虛妄作用。③心識自性分別的習慣。④現行心理,隨時隨地要見種種色相的緣故。有此四種因緣,就使平靜無波似的藏識海中,掀起波濤洶湧的洪流。當此全海既已生波,那平靜的如來藏識,也就統統變為洪濤巨浪了。”

  (佛在這裡只說眼識者。因為這個世界的眾生,最重是色相的誘惑,眼為心的樞機,所以只略說眼識,依此就可以類推了。)

  大慧,如眼識,一切諸根微塵毛孔俱生。隨次境界生,亦復如是。譬如明鏡,現眾色像。大慧,猶如猛風,吹大海水。外境界風,飄蕩心海,識浪不斷。因所作相,異不異。合業生相,深入計著。不能了知色等自性,故五識身轉。大慧,即彼五識身俱。因差別分段相知。當知是意識因。彼身轉,彼不作是念,我展轉相因。自心現,妄想計著轉。而彼各各壞相俱轉。分別境界,分段差別,謂彼轉。如修行者入禅三昧,微細習氣轉而不覺知。而作是念,識滅然後入禅正受。實不識滅而入正受。以習氣種子不滅,故不滅。以境界轉,攝受不具,故滅。

  意識生起作用的境界現象

  佛說:“又例如眼識作用發生時,所有眼睛的生理機能,所有神經和細胞,以及所有的毛孔,都同時產生作用。而且眼識一生起了作用,其他心理境界,就會依次跟著引發。至於引發的情形,就像眼眨眉毛動一樣,幾乎是同時並生的。譬如一個大的明鏡照見了外界物象,無論巨細,都能同時照見。猶如猛風吹動了海水,整個的大海,就一變為波浪滔天了。當平靜的心識海中,為外界境象之風所吹動時,心中也就頓時生起了萬象,由此洪濤巨浪,就洶湧不斷了。‘外境界風,飄蕩心海,識浪不斷。’雖然心理的浪潮,都是由於身心內外的境風所引起的,粗看起來,似乎都是心波動蕩的一種心理現象,但細加分析,卻各有不同的性質。也就是說:心波同是識浪所生,作用卻有不同的區別。而見其中相輔相成,互為因果,配合心量和業力,以及時間和空間而發生各種不同的現象,愈入愈深,愈纏愈緊,自心偏要執著虛妄的境象,不肯放捨。因為人們不能徹底了知外物的色相,都無自性,所以五識身——眼、耳、鼻、舌、身——就都隨著外境色相的作用而轉了。大慧啊!所謂意識,也就是和前五識同時俱生,因為它有識別各種事物的作用,就名為意識。它對於前五識,有時或起差別分段的了知作用,有時也可以全體同時了知。不過五識身和意識,盡管隨時在輪轉不休,可是都不能自知自身便和意識互為因果的,只是各自在微細生滅的現象中輾轉不休,執著各種差別的境界,和分段的現象,覺得它各自在轉,都不能到達無分別的境界,各了自境的邊際。例如許多有修行功力的人,進入禅定三昧的時候,並不覺知自心無始以來微細熏染的習氣還在流轉,意謂自己已經滅了諸識的作用,所以現在才得到了禅定境界的正受。其實,他不知道,所謂禅定三昧的正受境界,實在並不是滅了真如自相而入正受。因為無始以來能熏習種子的真如功能是不滅的,所以在禅定三昧之中,真如藏識固自不滅,只是境界轉時,諸識沒有執著攝取外境的因緣,所以好像覺得是意識等完全滅了似的。”

  大慧,如是微細藏識究竟邊際。除諸如來,及住地菩薩。諸聲聞緣覺外道修行,所得三昧智慧之力,一切不能測量決了。余地相智慧,巧便分別,決斷句義。最勝無邊,善根成熟。離自心現妄想虛偽。宴坐山林,下中上修。能見自心妄想流注。無量剎土,諸佛灌頂。得自在力,神通三昧,諸善知識,佛子眷屬。彼心意意識,自心所現自性境界虛妄之想,生死有海,業愛無知。如是等因,悉已超度。是故大慧,諸修行者,應當親近最勝知識。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譬如巨海浪 斯由猛風起 洪波鼓冥壑 無有斷絕時

  藏識海常住 境界風所動 種種諸識浪 騰躍而轉生

  青赤種種色 珂乳及石蜜 淡味眾華果 日月與光明

  非異非不異 海水起波浪 七識亦如是 心俱和合生

  譬如海水變 種種波浪轉 七識亦如是 心俱和合生

  謂彼藏識處 種種諸識轉 謂以彼意識 思惟諸相義

  不壞相有八 無相亦無相

  譬如海波浪 是則無差別 諸識心如是 異亦不可得

  心名采集業 意名廣采集 諸識識所識 現等境說五

  爾時,大慧菩薩以偈問曰:

  青赤諸色像 眾生發諸識 如浪種種法 雲何唯願說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青赤諸雜色 波浪悉無有 采集業說心 開悟諸凡夫

  彼業悉無有 自心所攝離 所攝無所攝 與彼波浪同

  受用建立身 是眾生現識 於彼現諸業 譬如水波浪

  爾時,大慧菩薩復說偈言:

  大海波浪性 鼓躍可分別 藏與業如是 何故不覺知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凡夫無智慧 藏識如巨海 業相猶波浪 依彼譬類通

  爾時,大慧菩薩復說偈言:

  日出光等照 下中上眾生 如來照世間 為愚說真實

  已分部諸法 何故不說實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若說真實者 彼心無真實 譬如海波浪 鏡中像及夢

  一切俱時現 心境界亦然 境界不具故 次第業轉生

  識者識所識 意者意謂然 五則以顯現 無有定次第

  譬如工畫師 及與畫弟子 布彩圖眾形 我說亦如是

  彩色本無文 非筆亦非素 為悅眾生故 绮錯繪眾像

  言說別施行 真實離名字 分別應初業 修行示真實

  真實自悟處 覺想所覺離 此為佛子說 愚者廣分別

  種種皆如幻 雖現無真實 如是種種說 隨事別施設

  所說非所應 於彼為非說

  彼彼諸病人 良醫隨處方 如來為眾生 隨心應量說

  妄想非境界 聲聞亦非分 哀愍者所說 自覺之境界

  離心意識的修行重實征

  佛說:“這個極其深細的藏織(阿賴耶)的究竟邊際,除了已經到達如來果地,以及真實證入菩薩境地的大士們外,其他如聲聞、緣覺、外道等修行人,他們所得的三昧智慧之力,決不可能推知它絕對性的義理和境界的。至於已證入菩薩諸地的大士們,有他的善巧智慧和方便法門,能夠於先佛的聖教經文中,研究判斷它的章句義理,能夠信入藏識的境界;但如要切實了然明白它的究竟道理,必須要得最殊勝的、無量無邊的善根因緣成熟,能擺脫自己心中現行的虛偽妄想,宴坐在寂靜的山林中,由修習下土道(天人乘),漸次進入中士道(聲聞和緣覺乘),再進至於上士道(菩薩大乘)逐步依次循序上進,漸漸才能發現自心妄想流注的作用。等到修持的功行圓滿,自然會得到無量諸佛來灌頂(性光和智慧的加庇),證得自在之力和神通三昧,與諸大善知識和佛子們把臂同游。然後才能解脫得度,確實遠離了心意識,見到自心所現的自性境界,才能度過虛妄習氣的生死苦海。大慧啊!所以說:凡是真實修行的人,應當親近最殊勝難得的善知識。”說到這裡,佛就歸納這些道理,作了一篇偈語說:

  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風起。洪流鼓冥壑。無有斷絕時。

  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

  (這是說:譬如一個大海,風平浪靜,澄然湛寂,忽然吹來陣陣的烈風,使平靜的大海,生起重重無盡的浪波,從此便如萬壑怒號,天地晦冥,再沒有停息澄清的時候了。如來藏正是如此,它本是澄然湛寂,隨緣常住而不變的,因內外境風的吹蕩,便使寂然清淨的本體,隨變為浪潮起伏,跟著生起前面七識的種種作用。由此波浪互相撞擊,奔騰澎湃,便轉生一切境界,而無有止境了。)

  青赤種種色。珂乳及石蜜。淡味眾華果。日月與光明。

  非異非不異。海水起波浪。七識亦如是。心俱和合生。

  (這是說:須知世間種種色相,乃至如地下的礦物,林中的植物,與天上的日月光華等等,追溯根源,也都是由如來藏識一體的變相。這些物體和藏識,在本質上並非相異,可是當它們形成為萬物之後,卻不能說與心識的作用是無異的了。譬如海水既然轉變成為波浪,波浪的形式與作用,和整個的海水便不同了;可是波浪的根本,還是由海水所轉變而來的。由物的方面來說,萬類的分齊差別(分化和歸類)也都是從此一體所化生。由心的方面來說,七種識的分別作用,也都是由如來藏識所轉生。又因心與物的和合,發生世間種種事情,於是本來澄清的識海,便永無寧日了。按:青赤等種種物色,是指眼根色塵的對象。珂珮是指耳根聲塵的對象。乳及石蜜,是指鼻根香塵的對象。淡味眾華果,是指舌根味塵的對象。日月與光明,是指身根觸塵的對象。)

  譬如海水變。種種波浪轉。七識亦如是。心俱和合生。

  謂彼藏識處。種種諸識轉。謂以彼意識。思惟諸相義。

  不壞相有八。無相亦無相。

  (這是說:譬如澄清寂靜的海水,它一經變動以後,就轉變為種種波浪的現象。由心所生七識的作用,也是如此,也都是由如來藏所出發而和合俱生的。也就是說:當七個識生起作用的時候,如來藏識即全海成波;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第六意識,它會生起思惟的作用,分別各個識的現象和道理。總之識的作用和現象,大體分作八個,但雖然它有八個作用的不同,其實它又是無定相可得的,而且所謂無相,就是相的畢競空,無相便是無相,並無另外有一個無相之相可得。)

  譬如海波浪。是則無差別。諸識心如是。異亦不可得。

  (這是說:譬如海水,當它起了波浪的作用時,它便全海成波,但現象和作用雖然有了不同,可是它們同為海水,卻是本無差別的。當它由波浪還成海水的時候,只是現象和作用的平息,也並無另有一個所歸還之處。一切識的作用產生,仍然不離於心。所謂心識,也僅是體用上的不同,根本就沒有什麼差別可說。)

  心名采集業。意名廣采集。諸識識所識。現等境說五。

  (這是說:藏識就是能累積一切業力的根本,意識就是能廣為采集業力的先鋒。所謂一切唯識的作用,便是指能識別和所識別的分別作用。以名數而言,雖有心、意、意識等等的差別,其實,都是根塵相對,一念妄心之所起。當它對內外境界起作用的時候,便形成了前五識,而前五識的對境未生分別之初,也就是識的現量境了。)

  這時,大慧大士又以偈問道:

  青赤諸色像。眾生發諸識。如浪種種法。名何唯願說。

  (這是說:世間一切呈現的色相,乃至如青赤等等的光色,使眾生們發生眼的識別作用,為什麼卻說它像波浪和海水一樣,只是一體的變相,完全根據如來藏而來的呢?還希望您為我們解放其中的道理。)

  佛也就以偈回答說:

  青赤諸雜色。波浪悉無有。采集業說心。開悟諸凡夫。

  (這是說:青赤等等的光色,也只是如來藏識變化而生的暫有現象而已,它們的根本,原來是空無所有的,就如大海的平靜無波一樣,只因自心執著成相,采集累積,便成為業力的依存作用了。所以佛說一切無非是自心之所生.用這譬喻使凡夫們開悟其中的真谛。)

  彼業悉無有。自心所攝離。所攝無所攝。與彼波浪同。

  (這是說:由心而有業,但業力的自性本空,如果自心擺脫了能攝取和所攝取的作用,那便同大海中的波浪一樣,就會返本還原,自己歸還於清淨寂滅的大海水了。)

  受用建立身。是眾生現識。於彼現諸業。譬如水波浪。

  (這是說:眾生們只於世間光色等等各種現象之中,互相資生受用,所以就形成身心性命的存在,這便是現識的境界。它在其中顯現一切業力的因果,互相輾轉循環,便如波浪的重重疊疊,層出不窮了。)

  這時,大慧又以偈語問道:

  大海波浪性。鼓躍可分別。藏與業如是。何故不覺知。

  (這是說:佛以大海和波浪的現象和關系,用作識誨心波的譬喻;但是波浪與海水,是有它的活動現象,因此可以用知識來分別的,業力和藏識的關系,如果也是這個道理,為什麼人們卻感覺不到呢?)

  佛又以偈回答說:

  凡夫無智慧。藏識如巨誨。業相猶波浪。依彼譬類通。

  (這是說:因為凡夫們的智慧低劣,他們不能了解藏識是像澄清湛寂的海水。業力的現象,像大海中所起的波浪一樣,所以只能用譬喻來做說明,使他們依此類通,反求諸己,便可以豁然而悟了。)

  這時,大慧又以偈語問道:

  日出光等照。下中上眾生。如來照世間,為愚說真實。

  已分部諸法。何故不說實。

  (這是說:日出東方,光明便普照世間,無論上中下的眾生們,都蒙受陽光的普照。大智慧如佛者,正像日光普照世間,是為一般愚癡凡夫們,演說真實之法,然而我佛既已為眾生演說各種各類的法門,何以卻不說心的真實體相呢?)

  佛又以偈語回答說:

  若說真實者。彼心無真實。譬如海波浪。鏡中像及夢。

  一切俱時現。心境界亦然。境界不具故。次第業轉生。

  (這是說:如果要說心的真實體相,此心就根本沒有世人所想象那樣有一真實的東西存在。真實這個名詞。也只是世俗知識上的一個觀念,因此不可循名執相,妄求真實。譬如海水生起波浪,它就一時俱生,並非前後次第的出現。又如鏡中照見形象,夢中顯出各種境界,都是一時之間,同時俱現的。心的境界作用,也是如此,不過有時候它卻有次第因緣的作用,互相依存,輾轉生起業力的因果關系。)

  識者識所識。意者意謂然。五則以顯現。無有定次第。

  (這是說:所謂識的意義,就是指此有分別了知的作用。最明顯的,便是心理意識有分別然與不然的鑒別作用。前五識如:眼、耳、鼻、舌、身,它們有顯現境界的現量功能,而且並不循一定的次第發生,當它在某處應用時,使顯現出它的現量作用了。)

  譬如工畫師。及與畫弟於。布彩圖眾形。我說亦如是。

  彩色本無文。非筆亦非素。為悅眾生故。绮錯繪眾像。

  (這是說:意識對於前五識,正如畫師教導學畫的弟子們,指揮他們如何去著色,如何去描畫。至於內外的各種境界,猶如畫畫的彩色。境界本自無心,正像彩色的本身,本來就沒有文彩。當它由人們的心意畫成一張圖畫的時候,這張圖畫的本身,既非是筆,

  也不是無形象的白紙,只是綜合各種線條與色彩,便構成為一幅圖畫了。如果仔細分析它的各個部門,也就根本沒有東西。我說心意識等作用,也是如此,其實,都無真實的自性存在。)

  言說別施行。其實離名字。分別應初業。修行示真實。

  真實自悟處。覺想所覺離。此為佛子說。

  (這是說:為了言語文字表達它的功用,所以使用各種理論和譬喻來分別解說。至於心的真實體相,它根本是超越文字言說的一種境界。我之所以仔細地分析,只是為了初機認清心識的業力作用。如果要真正了知心的真實境界,只有修行求證,才能切實證得。因為心的真實體相,難有自悟自證,把能覺想的和所覺想的作用,一齊拋卻,才能了知它的真實面目。)

  愚者廣分別。種種皆如幻。雖現無真實。如是種種說。

  隨事別施設。所說非所應。於彼為非說。

  (這是說:為了使無智的愚夫們容易了解,才廣為分別,說出其中的道理。事實上,這種論辯,皆如夢幻,也無真實的意義,所有種種的解說,無非是因時、因地、因人,隨事而說法,便建立各別的法相。如不能對機說法,你所說的與他所需要的並不相合,那在一般人們看來,就認為你在胡說亂道了。)

  彼彼諸病人。良醫隨處方。如來為眾生。隨心應量說。

  (這是說:佛所說的法,譬如良醫的因病施藥,都是隨著眾生心量的不同,而說不同的法,使他門隨機悟入。)

  妄想非境界。聲聞亦非分。哀愍者所說。自覺之境界。

  (這是說:凡夫們用妄想心來推測佛所說的心識體相,當然不能了解它的境界。即使聲聞等人,以他們的智慧來體認,也不見心的本際。大慈大悲的佛陀所說的自心境界,唯有真正自覺內證的人。才能了知它的實際。)

  復次大慧,若菩薩摩诃薩,欲知自心現量,攝受及攝受者,妄想境界。當離群聚習俗睡眠。初中後夜,常自覺悟修行方便。當離惡見經論言說,及諸聲聞緣覺乘相。當通達自心現妄想之相。

  復次大慧,菩薩摩诃薩,建立智慧相住已。於上聖智三相,當勤修學。何等為聖智三相當勤修學?所謂無所有相,一切諸佛自願處相,自覺聖智究竟之相。修行得此已,能捨跛驢心慧智相,得最勝子第八之地,則於彼上三相修生。大慧,無所有相者,謂聲聞緣覺,及外道相,彼修習生。大慧,自願處相者,謂諸先佛自願處修生。大慧,自覺聖智究竟相者,一切法相無所計著,得如幻三昧身諸佛地處進趣行生。大慧,是名聖智三相。若成就此聖智三相者,能到自覺聖智境界。是故大慧,聖智三相,當勤修學。

  如何才能覺悟自心

  佛說:“再說,如果大乘菩薩們,要知能攝取的自心現量,和所攝取的妄想境界,便應離群索居,不為世俗所拘,而且斷除睡眠,從朝至暮,自夜達旦,修習自覺自悟的方便法門:同時也應遠離外道的經論言說,以及捨棄聲聞、緣覺二乘的學理和境界,一心勤求通達自心現識所生的妄想情狀。

  成佛次第之道

  “再說,大慧啊!大乘菩薩們,既然建立了住持智慧德相的心願,對於上乘經的聖智三相,應當精勤修學,什麼是須要勤學的聖智三相呢?那就是:無所有相,一切諸佛自願處相,自覺聖智究竟之相。如是能夠修行得此三相,便不至於蹭蹬修途,被懈怠自誤,故自懶散猶如跛驢之心,乃至以得少為足,便自以為已得智慧德相的錯誤了。要知佛法中最勝弟子的菩薩第八地,就是由修此三相而出生的。①所謂無所有相:那就是說樂於修習聲聞、緣覺以及外道的境界,才得生起。②所謂自願處相:那就是說過去諸佛們,都從菩提大悲心流露,自發的大願力所生。③所謂自覺聖智究竟相:那就是說對於一切法相,都無所執著,自得如幻三昧之身,進循一切諸佛修行所趣的諸地次第而行。這便名為聖智三相,是能到達自覺聖智究竟境界之路,所以有志於大乘的菩薩們,當勤加修學。”

  (所謂聖智三相,就是由小乘到大乘,自出離世間到不出世間不入世間的佛法的歷程。初得無所有相,是證空果,但這是偏空,不是圓滿解脫知見,必須“智”“悲”雙運,方能進入真空妙有的境界。所以再進修一切諸佛自願處相,才是大慈悲力,完成福德的准繩。但空有妙圓,智悲雙運,雖然有解脫知見而福德智慧尚未圓滿,所以最終要以修習自覺聖智究竟之相,才得證入佛地。可是如不能先證無所有相,即不知依空起用,便不能完成自覺聖智究竟之相。如只知沉空住寂,偏而不圓,便成為小乘的果位。悲願無窮,緣生不捨,又是菩薩修途的自障。所以最終必要統攝於自覺聖智究竟之相,才得證於圓滿而不偏的佛果。一切佛法,畢竟只是一乘,偏空或著有,都不是修習佛法的正途,唯有完成聖智三相,才是佛法真實的歸趨。禅宗的三關之說,也須參考這節經文。)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知大菩薩眾心之所念,名聖智事,分別自性經。承一切佛威神之力,而白佛言:世尊,唯願為說聖智事分別自性經,百八句分別所依。如來應供等正覺,依此分別說菩薩摩诃薩,入自相共相妄想自性。以分別說妄想自性故,則能善知周遍觀察人法無我。淨除妄想,照明諸地。超越一切聲聞緣覺,及諸外道諸禅定樂,觀察如來不可思議所行境界。畢定捨離五法自性。諸佛如來法身智慧,善自莊嚴。起幻境界,升一切佛剎兜率天宮,乃至色究竟天宮。逮得如來常住法身。

  佛告大慧:有一種外道,作無所有妄想計著。覺知因盡,兔無角想。如兔無角,一佛法亦復如是。大慧,復有余外道,見種求那極微陀羅骠形處,橫法各各差別。見已計著,無兔角橫法。作牛有角想。大慧,彼墮二見,不解心量。自心境界,妄想增長。身受用建立,妄想根量。大慧,一切法性,亦復如是。離有無不應作想。大慧,若復離有無而作兔無角想,是名邪想。彼因待觀,故兔無角,不應作想。乃至微塵分別事性,悉不可得。大慧,聖境界離。不應作牛有角想。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白佛言:世尊,得無妄想者,見不生相己。隨比思量觀察不生妄想,言無耶。佛告大慧:非觀察不生妄想言無。所以者何?妄想者,因彼生故。依彼角生妄想。以依角生妄想。是故言依因。故離異不異,故非觀察不生妄想言無角。大慧,若復妄想異角者,則不因角生。若不異者,則因彼故。乃至微塵分析推求,悉不可得。不異角故,彼亦非性。二俱無性者。何法何故而言無耶。大慧,若無故無角,觀有故言兔無角者,不應作想。大慧,不正因故,而說有無。二俱不成。

  大慧,復有余外道見,計著色空事,形處橫法。不能善知虛空分齊。言色離虛空。起分齊見妄想。大慧,虛空是色,隨入色種。大慧,色是虛空,持所持處所建立性。性色空事,分別當知。大慧,四大種生時,自相各別。亦不住虛空。非彼無虛空。如是大慧,觀牛有角,故兔無角。大慧,有牛角者,析為微塵。又分別微塵,剎那不住。彼何所觀故而言無耶。若言觀余物者,彼法亦然。

  爾時世尊告大慧菩薩摩诃薩言:當離兔角牛角,虛空形色,異見妄想。汝等諸菩薩摩诃薩,當思惟自心現妄想。隨入為一切剎土最勝子,以自心現方便而教授之。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色等及心無 色等長養心 身受用安立 識藏現眾生

  心意及與識 自性法有五 無我二種淨 廣說者所說

  長短有無等 展轉互相生 以無故成有 以有故成無

  微塵分別事 不起色妄想 心量安立處 惡見所不樂

  覺想非境界 聲聞亦復然 救世之所說 自覺之境界

  這時,大慧大土又問道:“希望能夠說出關於聖智境界中所起分別自性的事相,以及百零八個問題的基本根據。”並且說:“依此說出分別的作用,可以使大乘菩薩們證入自相共相的妄想自性。如果了解分別妄想的自性,那就能夠善於周遍觀察到人無我和法無我,‘淨除妄想,照明諸地,超越一切聲聞、緣覺,及諸外道諸禅定樂,觀察如來不可思漢所行境界,畢定捨離無法自性。諸佛如來法身智慧,善自莊嚴。起幻境界,升一切佛剎兜率天宮,乃至色究竟天宮,逮得如來常住法身。’”(經文語態已很明白,故不再譯。)

  心物有無二見之辯

  佛說:“有一種外道,認為一無所有,便是道的根本,他們執著這種邪見而不肯放棄。他們認為一切諸法,都隨因而盡,自體本來是無體的。但他們在這裡產生錯覺,認為如兔子一樣,它本來就是沒有角的。所以一切法的根本,也是一無所有,沒有就是沒有。(這種看法是屬於執空的一類,以為無便是究竟。)還有其他的一種外道,他見到地、水、火、風四大種彼此互相依附為物,物體的微質都從物理的變化而來。而見各種原素的差別,都有形象和數量可推,因此他們執著主觀的成見,認為兔子無角,是因為兔的種子本來無角,牛的種子有角,所以牛便有角。(這種看法是屬於執有的一類,以為有便是真谛。)大慧啊!他們都是墮在或“有”或“無”的二邊相對的見解裡,不能徹底了解心的識量和自心的境界。自心境界的妄想因此增長不已、而且身心也就建立在這種妄想的基礎上領受色身感官的錯覺,更復發展為無量無盡思想,卻不能反求自心這個思想分別的體相是什麼?須知宇宙一切諸法的自性,都由唯心所起,性自離於有無。倘能離有離無,就可不再起任何著相的妄想。如果離了有無而再作兔無角等的推想,這便名為邪見。為什麼呢?因為有之與無,都從唯心識量的分別相對觀察所得。兔子雖然無角,卻不能以此一例,便概括—切法的根本,乃是一無所有的啊!而且基於自心的觀察作用,用自心的這個有分別的識量,而說其他的根本一概都是沒有自性,所以說不應當作此想法。再說執有的一面呢?須知任何毫末些微的物質微塵,如果加以徹底的分析研究,它們那是無自性可得,哪裡是有的呢!大慧啊!凡內悟自覺證入聖智的境界,是離於一切分別,是離有離無的,因此就不應當再因為牛的有角一例,便斷然概括一切種子都是本來有物的啊!”

  這時,大慧又問:“那也可以說,已經做到無妄想的人,他雖見到了沒有妄想的境界。但隨著外物,只作比較的思量觀察,而自己本身仍然自無妄想,因此便能說一切本來是沒有的嗎?佛說:“並非如你所說,在觀察外物之中,而自心仍然不生妄想,因此便可以說是無的。為什麼呢?因為思想的本身,是依他而起的,出於牛和兔的有角和無角,才生有無角的妄想,所以說妄想是依他起性。那麼他既然用依他而起的妄想,來分別求證這問題的究竟,那他所用以求證的根據,已經犯了用彼因去求此果的錯誤了。此中論據的根本,

  自身已有同異,如何可以作為推理的標准呢?所以說,並非從觀察比較外物,便能妄想不生,便可說是本來一無所有的。大慧啊!如果思想分別,另有實體的話,那就不必因兔角牛角等,才生起有角無角之想。如果思想分別,也同於兔牛的角一樣,是另有一可分別的存在,那麼,何以分析微塵,或是推求妄想,都同樣的畢竟一無所有呢?既然妄想和兔牛的角一樣,經分析推求後,都是一無所有的,可見它們都是無自性的。心物二者,既然都無自性,那末又根據什麼去說明這個“無”呢?如果因兔無角而說兔本是無角的,可是見到牛的有角,又說兔的種子是無角的,這就是很不合理的論據,智者就不應當作這種不合理的思辨。因為這兩者的因,既然並不相同,而要據此來說有說無,便都沒有理論的根據。所以這兩種論證,都是不能成立的。

  虛空與形色的分析

  “大慧啊!還有其他一類外道們的見解,他們只知執著物理的色相和虛空,以及其間的一切現象和法則,卻不能分析歸納,了知虛空分別等差的道理,便把色相和虛空,分離為絕對不同的兩物;把虛空當作無,把色相認作實有,因此產生分別等差的妄想見解。大慧啊!須知虛空,也就是一種色相,它是滲入於一切色相之中。而且色相即是虛空,只是能持性和所持性的差別,但只有現象和名相的不同而已。(換言之:虛空是能持色相的一種性能,色相只是虛空中所呈現的現象罷了。)色相自性本來是空,空中具有現象,所以你就應當善自分別色相與虛空的究竟事理。當四大種生起形成的時候,四大種的各自本相,都自有它的差別。它們的自性雖然是超虛空而存在的,不住於虛空本位,但四大種中,並非無虛空。因為它們產生作用時,必須以虛空為依據。你如果了解這個道理,同樣的,便了解觀牛有角,便說是有,觀兔無角,便說是無,這理論的似是而非了。再說:如果把牛角加以分析,變成微塵,再又分析微塵,分之再分,剎那不停,試問他又根據什麼而說有一個“無”呢?由此法則,再來觀察其余的東西,也是如此。大慧啊!所以你們應當遠離如上面所列舉的,以兔無角來執著於無;以牛有角來執著於有等觀念;乃至還要捨離虛空和形色等等同異的—切妄想;只應反求自心,靜慮思惟,便自能看出種種妄想。以此須隨眾生,入於一切剎土,才是最殊勝的妙法。以諸法唯自心所現的方便法門,去教授一切初學的眾生和佛子們。”這時,佛就歸納這些道理,作了一篇偈語說:

  色等及心無。色等長養心。身受用安立。識藏現眾生。

  (這是說:形形色色的色相,以及分別色相的心理妄想。它們都是無自性的。但凡夫眾生們,卻依色相等等形色的關系,而滋長增強妄心的作用,因此色身也在其中產生感覺和領受,由此安身立命而形成了眾生界的形形色色。其實,心、物、眾生三者,都是由於如來藏識的種子所顯現的啊!)

  心意及與識。自性法有五。無我二種淨。廣說者所說。

  (這是說:如來為了使眾生解悟,所以一再解釋心意等八識,和五法、三自性及人和法的二種無我的境界。)

  長短有無等。展轉互相生。以無故成有。以有故成無。

  微塵分別事。不起色妄想。心量安立處。惡見所不樂。

  (這是說:宇宙間的形形色色,是互相對立,互為變化的。所以長短相形,有無相生。它們都是互為因果,遞相嬗變,生生不已。物質微塵的生滅法則,就是如此。所以智者於色空二者之間,便不妄認色塵是實有的。須知心物眾生,原來都為唯心現量所起,由此建立世界的形形色色。但這個道理,卻不是無智邪見的人所能了解,所以他們也就不能淨除心中的妄想惡念了。)

  覺想非境界。聲聞亦復然。救世之所說。自覺之境界。

  (這是說:須知此理的真意,絕不是從覺受與思想上可以體證得到的。即使達到聲聞道果的境界,也不能了解它的究竟。大慈大悲的救世佛陀一再地叮咛我們,如要證得此中真際,乃是自覺的境界,便必須在心中去自證自覺。)

  爾時大慧菩薩,為淨除自心現流故,復請如來。白佛言:世尊,雲何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為頓為漸耶。佛告大慧:漸淨非頓。如庵羅果,漸熟非頓。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亦復如是。漸淨非頓。譬如大地漸生萬物,非非生也。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亦復如是。漸淨非頓。譬如人學音樂書畫種種伎術,漸成非頓。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亦復如是。漸淨非頓。

  譬如明鏡,頓現一切無相色像。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亦復如是。頓現無相,無有所有清淨境界。如日月輪,頓照顯示一切色像。如來為離自心現習氣過患眾生,亦復如是。頓為顯示不思議智最勝境界。譬如藏識,頓分別知自心現,及身安立受用境界。彼諸依佛,亦復如是。頓熟眾生所處境界。以修行者,安處於彼色究竟天。譬如法佛,所作依佛,光明照耀。自覺聖趣,亦復如是。彼於法相有性無性惡見妄想,照令除滅。

  大慧,法依佛,說一切法。入自相共相自心現習氣因。相續妄想自性計著因。種種不實如幻。種種計著,不可得。

  復次大慧,計著緣起自性,生妄想自性相。大慧,如工幻師,依草木瓦石作種種幻。起一切眾生若干形色。起種種妄想。彼諸妄想,亦無真實。如是大慧。依緣起自性,起妄想自性。種種妄想心。種種想行事妄想相,計著習氣妄想。是為妄想自性相生。大慧,是名依佛說法。大慧,法佛者,離心自性相。自覺聖所緣境界,建立施作。大慧,化佛者,說施戒忍精進禅定,及心智慧。離陰界入解脫識相分別,觀察建立。超外道見,無色見。

  大慧,又法佛者,離攀緣,攀緣離。一切所作根量相滅非諸凡夫聲聞緣覺外道,計著我相所著境界。自覺聖究竟差別相建立。是故大慧,自覺聖究竟差別相,當勤修學。自心現見應當除滅。

  頓漸法門的指示

  這時,大慧大士又問:“怎樣才能夠淨除一切眾生自心分別妄想的流注?此中究竟是頓然而住的頓法呢?還是慚修而成的漸法呢?”佛說:“如要淨除自心分別妄想的流注,那是漸修而淨的,並非是頓然而住的;譬如果木,是漸熟而成,並非頓然而長的。譬如制造陶器,是漸漸造成,並非頓然而成的。又譬如大地生長萬物,都是漸漸而生,並非頓然而生的。又譬如人們學習音樂、書、畫等種種技術,是慚慚學成,並非頓然而得的。

  “可是又不盡然如此;譬如明鏡,頓時顯現一切有無的色像;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分別妄想的流注,也是同樣情形,要頓時呈顯無所有的無相清淨境界。又譬如日月一樣,頓時照見一切色像,如來為眾生淨除自心流注的習氣過患,也是同樣情形,要頓時呈顯不可思議智的最勝境界。又譬如藏識,頓時可以分別而了解自心的現識,以及安立色身的受用境界。譬如一切依報的佛身,也是同樣情形,頓時可以成熟—切眾生所處的境界,將修行的人安然靜處於他的色究竟天中。又譬如法身所生的正報的佛身,光明照耀,頓時可以產生無量的化身;而已證人自覺聖趣的人,也是同樣情形,他能夠頓時照見法相,淨除執有執無等等邪見妄想。

  法報化佛的三身內義

  “大慧啊!法身和報身佛,乃說明一切法的自相和共相、都因自心流注的習氣所生起。人們由於不能了解自性,便執著相續的妄想而輪轉不已。其實,一切法的自相和共相,都是不實如幻,所有的執著根本都是了不可得的。

  “再說:因為眾生們執著緣起自性,不知其自性本空,卻以它為實,所以便生起妄想的自性現象。譬如善用魔術的幻師們,借草木瓦石等物,變出種種的幻像,便構成一切眾生界種種的形色。人們見到這些幻像,便生起種種妄想,其實,這些種種妄想虛構的境界,根本就了無真實的。眾生妄想,也是如此,因為自己不了解依他緣起自性,便於其中認為妄想有自性作用,由此而形成種種妄心,生起種種行為的形相和妄想的現象,由此執著,便形成了妄想的習氣,這便是妄想熏習的自性現狀。大慧啊!這就是報身佛所說的依報所生的法相之法。至於法身佛呢?那便是由於遠離妄心自性和一切法相,而自覺內證聖智所處的境界。那麼化身佛呢?那便是說: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以及內證自心的般若智慧,遠離五陰、十八界、十二入的纏縛,解脫諸識行相,卻於其中隨順眾生根機,而建立諸法,使離一切苦,而得究竟樂,這是超越於一切外道邪說和二乘偏見的。

  “大慧啊!再說佛的法身境界,它是遠離一切攀緣不息的妄想心的。既離了妄心的攀緣,那麼一切有為的根塵識量和法相,便都自然寂滅。這卻非一切凡夫和聲聞、緣覺所知的境界,更非外道們執著我相所能知的境界。這是由內證自覺聖境的究竟差別現象所建立的。所以你們對自覺聖智究竟差別相,應當勤加修學,而對於自心流注的分別妄想,卻應當加以除滅。”

  復次大慧,有二種聲聞乘通分別相。謂得自覺聖差別相。及性妄想自性計著相。雲何得自覺聖差別相聲聞。謂無常、苦、空、無我、境界、真谛。離欲寂滅,息陰界入自共相。外不壞相如實知。心得寂止。心寂止已。禅定解脫,三昧道果,正受解脫。不離習氣,不思議變易死。得自覺聖樂住聲聞。是名得自覺聖差別相聲聞。大慧,得自覺聖差別樂住菩薩摩诃薩,非滅門樂正受樂。願愍眾生及本願,不作證。大慧,是名聲聞得自覺聖差別相樂。菩薩摩诃薩,於彼得自覺聖差別相樂,不應修學。

  大慧,雲何性妄想自性計著相聲聞。所謂大種青黃赤白,堅濕暖動,非作生自相共相。先勝善說。見已,於彼起自性妄想。菩薩摩诃薩,於彼應知應捨。隨入法無我相,滅人無我相見。漸次諸地,相續建立。是名諸聲聞性妄想自性計著相。

  兩種聲聞的境界

  佛說:“大慧啊!所謂聲聞乘,他們有共通的兩種差別之道,就是‘得自覺聖差別相,及性妄想自性計著相’。如何是得自覺聖差別相聲聞呢?就是指能夠明見無常、苦、空、無我的境界,得真谛之道,位於離欲寂滅之境,見息滅陰界入的自相和共相。對於外物內心,壞與不壞之相,都如實了知,而且自心卻常得寂止。因自心常得寂止,於是禅定解脫的三昧道果,便都得到正受而解脫了。但是他們仍然未離無始的習氣,仍然未脫不可思議熏習的變易生死,這種達到自覺聖樂住的聲聞,便名為“自覺聖差別相”聲聞。至於得到自覺聖差別樂住的大乘菩薩,他們並不願住於寂滅門中,而貪著三昧正受之樂。只為顧憫一切眾生,而生本願之力,雖然知寂滅而不證涅槃,所以大乘菩薩對此不應修學。

  “如何是性妄想自性計著相聲聞呢?那便是對於物理的四大種性,堅(地)、濕(水)、暖(火)、動(風)、青、黃、赤、白,等等,認為雖無造物者為之主宰,但是確有生生不已的作用存在。從自相和共相來斟酌推理,都是如此。而且先輩學者所說,也是如此。他們僅只見及此理,就對它生起一種有自性的妄想。所以大乘菩薩們,對於他們這些見解,便應知所取捨,應當隨順教導,令其入於法無我的境界後,再捨卻人無我的境界,人法兩見消滅後,再漸次進入菩薩等各地境界。”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白佛言:世尊,世尊所說常,不思議,自覺聖趣境界,及第一義境界。世尊非諸外道所說常不思議因緣耶。佛告大慧:非諸外道因緣,得常不思議。所以者何。諸外道常不思議,不因自相成。若常不思議不因自相成者。何因顯現常不思議。復次大慧,不思議若因自相成者。彼則應常。由作者因相故,常不思議不成。大慧,我第一義常不思議,第一義因相成,離性非性得。自覺性故有相,第一義智因故有因,離性非性故。譬如無作虛空,涅槃滅盡故常。如是大慧,不同外道常不思議論。如是大慧,此常不思議,諸如來自覺聖智,所得如是。故常不思議自覺聖智所得。應當修學。

  復次大慧。外道常不思議,無常性。異相因故。非自作因相力故常。復次大慧,諸外道常不思議,於所作,性非性無常。見己思量計常。大慧,我亦以如是因緣,所作者,性非性無常見已,自覺聖境界,說彼常無因。大慧,若復諸外道因相,成常不思議。因自相性非性,同於兔角。此常不思議,但言說妄想。諸外道輩,有如是過。所以者何?謂但言說妄想,同於兔角,自因相非分。大慧,我常不思議,因自覺得相故,離所作性非性故常。非外性非性無常,思量計常。大慧,若復外性非性無常,思量計常。不思議常,而彼不知常不思,議自因之相。去得自覺聖智境界相遠,彼不應說。

  常不思議與第一義的境界

  這的,大慧大士又問佛說;“您平常所說的常不思議的自覺聖趣境界,以及第一義的境界,這與外道們所說的,另有一常不思議的造作因緣有何不同呢?”佛說:“我說的,和外道們所說的不同。為什麼呢?外道們的常不思議,它是不因自相而成的。如果這個常不思議,不是由自相而成,那又根據什麼原因才顯現出常不思議的境界呢?反之,如果不思議是由自相而成的,那它便是常住不變了。他們說有一個造作者的因緣在那兒,所以不思議的理論,便不能成立了。我所說的,是第一義(形而上)的常不思議。第一義是自相成就,離於一切有性與無性,證得自覺之相,所以說它有相。第一義以般若智慧為因,所以說它有因。它是畢竟離於有性無性的。它正像沒有造作者一樣的虛空,是涅槃(寂滅),滅盡定的境界,所以說它是常不思議。這是不同於外道常不思議的理論的,這是一切如來自覺聖智得大所得的境界,所以你們應當修學。

  “其次,外道們所說的常不思議,不是常住的,它不是自相為因,也非從修行中得到的,它是另有一不思議常存著的。他們因為看見萬有所作的,有性無性,都是無常,於是思量推測,便認為另有一常不可思議的存在。而我所指的,也即是此理,萬法都從因緣所生,非有性亦非無性,因緣法中,都是無常,既證得此理,住於自覺聖智境界中,再指出他們所認為另有一常不可思議之說,是無因之論。如果外道們認為另有一存在之相,而成為常不思議。但既知為自相之因的自性,也就等於無件,也就等於兔角,本無此物。試問那另一常不思議的存在,是從哪裡來的呢?所以他們所說的常不思議,只是一種觀念游戲,徒有言說名詞和妄想而已。外道們所說的既有這種錯誤,他們徒托空言於妄想,就等於兔子有角—樣的無稽,那當然不能證入自覺的境界,而是一種非分的妄想。但我所指的常不思議,是證入了自覺的境界,離於有為的造作者,非有性亦非無性,所以說是永恆常在的。我的說法並非認為外於一切,自性無性,一切無常,便思量推測另有一常不思以。而外道們不知常不思議為自證自覺的境界,所以他們去聖遙遠,他們的理論是錯誤的。”

  復次大慧,諸聲聞畏生死妄想苦,而求涅槃。不知生死涅槃差別一切性,妄想非性。未來諸根境界休息,作涅槃想。非自覺聖智趣,藏識轉。是故凡愚說有三乘。說心量趣無所有。是故大慧,彼不知過去未來現在諸如來自心現境界。計著外心現境界。生死輪常轉。復次大慧。一切法不生。是過去未來現在諸如來所說。所以者何?謂自心現,性非性,離有非有生故。大慧,一切性不生。一切法如兔馬等角。愚癡凡夫不實妄想,自性妄想故。大慧,一切法不生。自覺聖智趣境界者。一切性自性相不生。非彼愚夫妄想二境界。自性身財建立趣自性相。大慧,藏識攝所攝相轉。愚夫墮生住滅二見。希望一切性生。有非有妄想生,非賢聖也。大慧,於彼應當修學。

  生死與涅槃唯一心量

  佛說:“大慧啊!諸聲聞們深怕生死妄想之苦,而追求涅槃,他們並不知生死和涅槃的差別境界,也都是自性的變相,等於一切分別妄想一樣,都是無自性的。他們只是把過去現在的念滅了,使未來的身心諸根再不生起作用,住於休息的境界,便認為是涅槃境界了。他們沒有證得自覺的聖智,也沒有從根本上轉了藏識。所以愚癡凡夫,便說佛法有大小三乘之別,便認為心量可以進入無所有的無心境界。大慧啊!他們不知過去、未來、現在等一切法,都是諸佛如來自心所現的境界,本來無所住著,他們反而誤認是心外呈現的境界,所以便在生死海中常受輪轉了。再說,一切法無生,這是過去、未來、現在諸如來所說的。這是什麼道理呢?這就是說,一切都是自心顯現的分別妄想所生,性自本無由性,本來就是非有也非無的。因為一切妄想的本質,性自無性,一切諸法,正如兔馬等角,本來就是空無一物,只是愚癡凡夫們,自己不能了解自性和妄想的真際,便執著妄想,認為它是實在的了。大慧啊!如果證得自覺聖智的境界,便知一切法本來無生的真際了。一切性本來無自性,所以諸法的性和相本來便是無生的。這卻不是愚癡凡夫們用妄想所想象的二邊相對的境界。須知身心那是性自性所生,以及賴以生存的身心和世界依報等物,也都是性自性所顯現的現象。因為藏識的能攝取和所攝取的關系,所以才轉而生起一切現象。愚癡凡夫們墮在生滅的二見之中,希望一切法是有生滅之性的。殊不知有和無,都是妄想所生的境界,並非聖賢的境界。體們應當於此修學求證。”

  復次大慧,有五無間種性。雲何為五?謂聲聞乘無間種性,緣覺乘無間種性,如來乘無間種性,不定種性,各別種性。

  雲何知聲聞乘無間種性。若聞說得陰界入自共相斷知時,舉身毛孔,熙怡欣悅。及樂修相智。不修緣起發悟之相。是名聲聞乘無間種性聲聞無間,見第八地,起煩惱斷。習氣煩惱不斷不度不思議變易死。度分段死。正師子吼,我生已盡,梵行已立,不受後有。如實知,修習人無我,乃至得般涅槃覺。

  大慧,各別無間者。我人,眾生,壽命,長養,士夫。彼諸眾生作如是覺,求般涅槃。復有異外道說,悉由作者。見一切性已,言此是般涅槃。作如是覺。法無我見非分。彼無解脫。大慧,此諸聲聞乘無間外道種性,不出出覺。為轉彼惡見故,應當修學。

  大慧,緣覺乘無間種性者。若聞說各別緣無間,舉身毛豎,悲泣流淚。不相近緣,所有不著。種種自身,種種神通,若離若合,種種變化。聞說是時,其心隨入。若知彼緣覺乘無間種性已。隨順為說緣覺之乘。是名緣覺乘無間種性相。

  大慧,彼如來乘無間種性,有四種。謂自性法無間種性,離自相法無間種性,得自覺聖無間種性,外剎殊勝無間種性。大慧,若聞此四事一一說時,及說自心現身財建立不思議境界時,心不驚怖者。是名如來乘無間種性相。

  大慧,不定種性者,謂說彼三種時,隨說而入,隨彼而成。

  大慧,此是初治地者,謂種性建立,為超人無所有地故,作是建立。彼自覺藏者,自煩惱習淨,見法無我。得三昧樂住聲聞。當得如來最勝之身。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須陀槃那果 往來及不還 逮得阿羅漢 是等心惑亂

  三乘與一乘 非乘我所說 愚夫少智慧 諸聖遠離寂

  第一義法門 遠離於二教 住於無所有 何建立三乘

  諸禅無量等 無色三摩提 受想悉寂滅 亦無有心量

  五乘種性的分類

  佛說:“大慧啊!眾生界中,有五乘種性:便是聲聞乘種性、緣覺乘種性、如來乘種性、不定種性和各別種性。

  “怎樣才是聲聞乘的種性呢?如有一種人,聽到斷除五陰、十八界、十二入自他的共同法相,便舉身毛孔怡然欣悅,就樂於修習這種斷除煩惱相,和斷惑證真智,不再進修悟徹緣起無生之相,這便名為聲聞乘種性。但是他們也有類似菩薩第八不動地的見地,緣起的煩惱已斷,只是未能完全斷盡煩惱的習氣。雖然已了卻分段生死,卻未能了卻變易生死。可是他們卻在這時,就作獅子吼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他們確已如實修行,證入人無我的境界,但以為已經進入了涅槃。

  “怎樣才是各別的種性呢?如有一種人,自己覺知另有一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或生生不已的長壽之相,或有天人大丈夫之相的存在,便求入於其中,認為那便是涅槃的境界。或者還有一般異學的外道們,認為一切的生命都是造物者的傑作,他說這便是涅槃或至高無上的真理境界。大慧啊!凡作如此想法的人,便無從證入法無我的境界了,他們是不會得到大解脫的。這些也屬於聲聞乘的外道種性,他們事實上未曾解脫,但卻說自己已經得到出離世間的正覺了。你們為了點化這些邪見的外道們,便應該修學無上的正道。

  “怎樣才是緣覺乘的種性呢?如有一種人,聽到因緣性空,入於寂滅之法,便全身汗毛豎立,悲泣流淚,就不再樂於愦鬧,不再願意親近谙緣,不再執著世間的一切,從此深信自身能證得種種神通,離合聚散,變化無端。他們聽了這種說法後,就醉心於此,這便名為緣覺乘的種性。你們如能知其根性,便可隨順演說緣覺乘的法相。

  “怎樣才是如來乘的種性呢?這有四種差別:①證實法性。②離實法而證性。③自身內證聖智之性。④外於勝妙莊嚴的國土而證法性。大慧啊!如有一種人,聽到這四種法相,及一切身心外物等等,都是由於自心阿賴耶識的不可思議的功能轉識所建立時,其心不驚不怖不畏者,便是如來乘的種性。

  “怎樣才是不定種性呢?如有一種人,聽到聲聞、緣覺、如來三乘之法時,便隨所說之法,順流而入,隨其信解而加以修習。並無一定的主旨,這便名為不定種性。

  “大慧啊!我說這種分別,部是為了初發心修行的人,指出其根性相近的觀機設教法門,所以才有三乘或五乘種性之說的建立。但都是為了要他進入人和法無我的究竟佛地,才作如此分類。他們如果能夠自證如來的境界,煩惱的習氣自然淨盡,便可證入法無我的境界了。雖然暫時住於聲聞三昧的法樂境界,但仍能會得如來地最勝之身了。”這時,佛就歸納這些道理,作了一篇偈語:

  須陀槃那果。往來及不還。逮得阿羅漢。是等心惑亂。

  (這是說:預流、一來、不還,以及阿羅漢等的聲聞四果,雖然是有所得,但總是未了自心,猶被法所縛。按:須陀槃亦雲須陀洹,譯為預流,是初果聲聞。二是斯陀含,譯為一來或往來。三果阿那含,譯為不還。)

  三乘與一乘。非乘我所說。愚夫少智慧。諸聖遠離寂。

  (這是說:佛法所謂的大小三乘;或本無三乘,只有一乘;或說連一乘也沒有,這都是因為思癡凡夫們,缼少智慧,不能了徹究竟的真義,所以我才說了其中差別之法。如果是內證聖智的聖者,便能遠離這些不了義的知見,而還歸於自心的寂靜。)

  第一義法門。遠離於二教。住於無所有。何建立三乘。

  (這是說:第一義的境界,是遠離於有無二邊相對的法相偏執,本來住於了無所有之地,又從哪裡建立起三乘的差別相呢?)

  諸禅無量等。無色三摩提。受想悉寂滅。亦無有心量。

  (這是說:所有無量禅定的境界,如空無邊定、色無邊定,以及滅盡定等等,都各自有它的三昧,就如滅盡感覺知覺等心理狀態,這都是心量所作的本分之事,並非心外另有一種境界。)

  大慧,彼一闡提,非一闡提,世間解脫誰轉。大慧,一闡提有二種。一者捨一切善根。及於無始眾生發願。雲何捨一切善根。謂謗菩薩藏,及作惡言,此非隨順修多羅毗尼解脫之說。捨一切善根故,不般涅槃。二者菩薩本自願方便故,非不般涅槃一切眾生,而般涅槃。大慧,彼般涅槃,是名不般涅槃法相。此亦到一闡提趣。大慧白佛言:世尊,此中雲何畢竟不般涅槃。佛告大慧:菩薩一闡提者。知一切法本來般涅槃已,畢竟不般涅槃。而非捨一切善根一闡提也。大慧,捨一切善根一闡提者,復以如來神力故,或時善根生。所以者何?謂如來不捨一切眾生故。以是故,菩薩一闡提,不般涅槃。

  無佛種性的一闡提之說

  佛說:“大慧啊!除五乘根性以外,所謂極惡不具善根的人,便名為一闡提;這當然也不是絕對的定論,可是他們為什麼不求出離世間之苦,不欲解脫而證得涅槃之樂呢?其中包括有兩種原因:一種是說根本便捨棄一切善根,無緣得證涅槃。一種是說他們從無始以來,便發願為了濟度無盡眾生,自己不願證入涅槃。第一,所謂捨棄一切善根者,是說毀謗大乘道的經典,以及誣謗佛法的戒律。並且根本不生信心,還自惡意惡口來摧毀它,說這些都不是隨順修行之路,因此捨棄一切善根,不能證入涅槃。第二,所謂菩薩們的本自願力,不求證入涅槃者,他們並非不能證入涅槃。而是為了等到度盡眾生後,自己才證入涅槃。例如說:有一眾生尚未成佛,他們發誓不入涅槃。雖然他們的修持已證入自性涅槃,但此身心,卻不進入涅槃的法相,所以也可以列入一闡提的范圍。”大慧大士又問:“那麼為什麼又說是畢竟不入涅槃的呢?”佛回答說:“一闡提的菩薩們,他們已經了知一切法自性本來寂滅,本自住於涅槃。涅槃自性,法爾本來如此而無生滅去來的,本來如此而無出無入的,所以就畢竟不求入於涅槃。這並不和捨棄一切善根的極惡一闡提者相似,兩者實不可相提並論的。而且所謂捨棄一切善根的極惡一闡提者相似,兩者實不可相提並論的。而且所謂捨一切善根的極惡一闡提們,又因為如來的神力施予加持的關系,到某一時朗,有時也會生起善心的。為什麼呢?那就是說:如來本願之力,根本就不會捨棄任何一個眾生的,所以一闡提的菩薩們,便不求證入於涅槃的法相了。”

  復次大慧,菩薩摩诃薩,當善三自性。雲何三自性,謂妄想自性,緣起自性,成自性。

  大慧,妄想自性,從相生。大慧白佛言:世尊,雲何妄想自性從相生。佛告大慧:緣起自性事相相,行顯現事相相,計著有二種妄想自性。如來應供等正覺之所建立。謂名相計著相,及事相計著相。名相計著相者,謂內外法計著。事相計著相者,謂即彼如是內外自共相計著。是名二種妄想自性相。若依若緣生,是名緣起。雲何成自性。謂離名相事相妄想。聖智所得,及自覺聖智趣所行境界。是名成自性,如來藏心。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名相覺想 自性二相 正智如如 是則成相

  大慧,是名觀察五法自性相經。自覺聖智趣所行境界。汝等諸菩薩摩诃薩,應當修學。

  五法三自性

  佛說:“大乘菩薩們,應當善知三自性,所謂妄想自性(又譯為遍計所執性)、緣起自性(又譯為依他起性)、成自性(又譯為圓成實性)。

  “大慧啊!妄想自性(遍計所執性),是出於著相而起的。為什麼呢?從緣起自性(依他起性),依內外境的所緣而生起一切事和一切名,便構成行為上所表現的事相和名相;由此就執著以為是確實有事和有名的二種自相,所以便名為妄想自性(遍計所執性)了。證得如來正覺者,便於此中建立法相,乃說出這些都是自心執著名相的現象,和自心執著事相的現象。所謂執著名相的現象,是說人們對內外諸法的執著。所謂執著事相的現象,就是執著於自他確有內外等等的事實,這就名為執著事和名的二種妄想自性(遍計所執),都是由於依因仗緣而生起的,所以便名為緣起(依他起)。但如何又是成自性(圓成實性)呢?那便是說:如果捨離名相和事相等妄想,內證聖智,以及自覺聖智所行的境界,便名為成自性(圓成實性),這就是圓成自性的如來藏心。”這時,佛就歸納這些道理,作了一首偈語說:

  名相覺想。自性二相。正智如如。是則成相。

  (這是說:名、相、和分別這三種妄想,便是依他起和遍計所執兩種自性所起妄想的現象。如果得到自覺正智,便能證入如如的境界,那便是圓成實相了。)

  佛說:“這就是觀察五法三自性的法相途徑,是自覺聖智所行的境界,你們學大乘菩薩道的人,應當修學。”

  復次大慧,菩薩摩诃薩,善觀二種無我相。雲何二種無我相?謂人無我,及法無我。雲何人無我?謂離我我所,陰界入聚。無知業愛生。眼色等攝受,計著生識。一切諸根,自心現器身等藏,自妄想相,施設顯示。如河流,如種子,如燈,如風,如雲,剎那展轉壞。躁動如猿猴。樂不淨處如飛蠅。無厭足如風火。無始虛偽習氣因,如汲水輪,生死趣有輪。種種身色,如幻術神咒,機發像起。善彼相知,是名人無我智。

  雲何法無我智?謂覺陰界入妄想相自性。如陰界入離我我所。陰界入積聚,因業愛繩縛。展轉相緣生,無動搖。諸法亦爾。離自共相。不實妄想相,妄想力,是凡夫生。非聖賢也。心意識五法,自性離故。大慧,菩薩摩诃薩,當善分別一切法無我。善法無我菩薩摩诃薩,不久當得初地菩薩,無所有觀地相。觀察開覺歡喜,次第漸進,超九地相,得法雲地。於彼建立無量寶莊嚴,大寶蓮華王像,大寶宮殿。幻自性境界修習生。於彼而坐。同一像類,諸最勝子眷屬圍繞,從一切佛剎來。佛手灌頂。如轉輪聖王太子灌頂。超佛子地,到自覺聖法趣。當得如來自在法身。見法無我故,是名法無我相。汝等諸菩薩摩诃薩,應當修學。

  人無我和法無我

  佛說:“大乘菩薩們,還要善於谛觀二種無我相,所謂人無我和法無我。

  “什麼是人無我呢?須知離了無始以來妄想自性所執著的我,和由我所引起的所作所為和所想等等;那些由五陰入聚所構成人我的身心作用,都是由無始以來的愚癡,和愛欲所起的業力所生。例如由眼和色塵等的攝取、領受和執著。便生起眼識的作用。其余諸根的所知和識,也部是如此。殊不知身心一切諸根,以及器世間的物質,和能藏一切種子的阿賴耶識,都是自心所顯的現識,由於妄想的遍計所執之故,便顯示出這種種的法相。尋其根本,都是在剎那不停地生滅滅生,猶如河流,如種子、如燈、如風、如雲,剎那之間,輾轉相續,似有而無,如此的變壞不停而無止境。無奈人們卻於此中,自生執著,於是自心便躁動得猶如猿猴,喜歡逐臭如飛蠅,以及像風火一樣的毫無厭足地吞滅一切和自己,其實這些都是由於無始以來的虛妄習氣所形成。人們便於此中輪轉生死,死生生死,而生出各種各類之身,和各種不同的色相,猶如幻術和神咒相似,機鈕一動,形象便跟著生起了作用。如果善於觀察這種實際情況,便了解根本上都無實在的我存在,這便是人無我的智慧了。

  “什麼是法無我呢?那既是說:如果覺知五陰、十八界(注二十四)、十二入(注二十五)等等的妄想情狀,了解自性本來如如,而陰、界、入等本來就是遠離我和我所的。其所以有陰、界、入的積聚而為身心,是因為被業愛繩索所縛,輾轉相纏,互為諸緣,所以便生出諸相,實際上,其中就本來沒有流動著生滅來去之相。一切諸法,也是如此,本來就遠離自他諸相,沒有實法可得。其所以形成虛妄不實的妄想之力,只是凡夫們習慣所生的作用,並非聖賢的境界。為什麼呢?因為心意識和五法中的名、相、分別等等,它的自性本來遠離於有無,並非真有實法可得。大慧啊!大乘菩薩們,應當善於分別了知法無我,若能如此,不久就進入初地(歡喜地)的菩薩之位,住於無所有之地而觀一切法相,由此開發佛之知見,發起無量歡喜。再由此次第漸進,超過九地菩薩之位,最後進入第十法雲地,在其令建立無量寶藏莊嚴的大寶蓮花王似的大寶宮殿。其實這些境界,也都由於在自性如幻三昧的境界中修習所生。由此得種種勝相,為一切同行的最勝佛子們恭敬圍繞著,而見十方的諸佛也都來為他灌頂。由此再超過佛子地,到達自覺聖智的境界,便得到如來自在法身,徹底了知法無我相,這便名為法無我,你們這些大菩薩們應當這樣的修學。”

  (注二十四)十八界:斷六根六塵六識也。界有二種義:一者因義,謂根塵識,三和合造業,為生死因。二者限義,謂根塵識三,各有界限,不相紊亂也。

  (注二十五)十二入:入乃涉入之義。六根六塵互相涉人,故名十二入。如眼根對色,即能見色,是名眼入。一切可見之色而對於眼是名色入等是也。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復白佛言:世尊,建立誹謗相,唯願說之。令我及諸菩薩摩诃薩,離建立誹謗二邊惡見,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覺已,離常建立,斷誹謗見,不謗正法。爾時,世尊受大慧菩薩請已,而說偈言:

  建立及誹謗 無有彼心量 身受用建立 及心不能知 愚癡無智慧 建立及誹謗

  爾時世尊於此偈義,復重顯示,告大慧言:有四種非有有建立。雲何為四?謂非有相建立,非有見建立,非有因建立,非有性建立。是名四種建立。又誹謗者,謂於彼所立無所得,觀察非分而起誹謗,是名建立誹謗相。

  復次大慧,雲何非有相建立相。謂陰界入,非有自共相,而起計著,此如是,此不異。是名非有相建立相。此非有相建立妄想,無始虛偽過,種種習氣計著生。大慧,非有見建立相者。若彼如是陰界入,我人,眾生,壽命,長養,士夫見建立,是名非有見建立相。大慧,非有因建立相者。謂初識無因生,後不實如幻,本不生。眼色眼界念前生,生已實已還壞。是名非有因建立相。大慧,非有性建立相者。謂虛空,滅,般涅槃,非作,計性建立,此離性非性。一切法如兔馬等角。如垂發現。離有非有。是名非有性建立相。

  建立及誹謗,愚夫妄想,不善觀察自心現量,非賢聖也。是故離建立誹謗惡見,應當修學。復次大慧,菩薩摩诃薩,善知心意意識,五法自性,二無我相,趣究竟為安眾生故,作種種類像。如妄想自性處,依於緣起。譬如眾色如意寶珠,普現一切諸佛剎土,一切如來大眾集會,悉於其中聽受經法。所謂一切法,如幻如夢,光影水月。於一切法,離生滅斷常,及離聲聞緣覺之法。得百千三昧,乃至百千億那由他三昧。得三昧已。游諸佛剎,供養諸佛。生諸天宮,宣揚三寶,示現佛身。聲聞菩薩大眾圍繞。以自心現量度脫眾生。分別演說外性無性。悉令遠離有無等見。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心量世間 佛子觀察 種類之身 離所作行 得力神通 自在成就

  誹謗正法的原因

  這時,大慧大士又問:“愚癡凡夫們誹謗正法,他們是基於什麼原因和理由呢?懇請您為我輩解說。”佛就歸納其意,作了一首偈語說:

  建立及誹謗。無有彼心量。身受用建立。及心不能知。恩癡無智慧。建立及誹謗。

  (這是說:大凡誹謗正法的理由,不是執有的常見,便是執無的斷見。殊不知有無斷常等見的發生,也都是心量的作用。可是凡夫們只執著於身心感受的作用,不能自覺了知心量的圓通體相,於是便形成誹謗正法的邪見,這都是因為凡夫們愚癡無智的緣故。)

  於是,佛重申此義,又說:“有四種無中生有的理念,那便是:①本無有相卻建立其相,②本無有見卻建立其見,③本無有因卻建立其因,④本無有性卻建立其性。再者,一般愚癡凡夫,其所以發生誹謗的原因,是因為他對於所立的至理實相,毫無所得,於其中觀察,得不到究竟本際,便認為一切都是非分之說,因此就產生誹謗,這便名為建立誹謗相。

  “再說,什麼是①本無有相卻建立其相呢?那便是說,對於身心的陰、界、入等,本來就無自他的實相,可是凡夫們卻於此中執以為實,認為本來如此,而無不同,這便名為非有相建立相。這都是從無始以來,由虛幻妄想的習氣及種種執著的染污熏習所生。什麼是②本無有見卻建立其見呢?那便是說,對於身心的陰、界、入,以及人、我、眾生、壽命、造物主等,認為確有其存在的見解,這位名為非有見建立見相。什麼是③本無有因卻建立其因呢?那便是認為人在最初所生的分別識等作用,乃是無因而生的,以後又是不實如幻的,它本來就是無所謂有生的,目前只因為眼看到色,而有光明和輪廓等的情形,使產生了意念。前念雖生,生了還壞,這便名為非有因建立因。什麼是④本無有性卻建立其性呢?那便是對於虛空、寂滅、入涅槃、無所作為等法,都認為它們是有各別的自體,各各執以為實。殊不知這種法,是法也是非法,若是離了法性,便性自非性的,何況一切諸法,本來便如兔馬等角,徒有名言而非實在的,這便名為非有性建立性相。

  “總之,建立誹謗正法的理由,部是由於思癡凡夫們的妄想所生,因為他們不善於觀察自心現量,所以不是聖賢的境界,因此你們對於遠離誹謗邪見,應當修學。大乘菩薩們,雖然徹底了知心和意識等的五法、三自性、二種無我的實相,但為了安頓眾生,便現出各種類的身相,以種種方便,令其進入究竟的道果。這種情形,也譬如妄想一樣,都是依他而起,本無定法的。又譬如如意寶珠,隨著十方剎土眾生的業力觀感不同,和觀點角度的不同,而遍現各種不同的色要。所以菩薩應世化度,便於一切如來的法會中,現身隨眾聽聞正法。如此,他們了知一切法,都是如夢、如幻、如水月、如光影一樣,本來自離於生滅之相,斷常之見,以及聲聞緣覺之法的。他們‘得百千三昧,及至百千億那由他三昧。得三昧已,游諸佛剎,供養諸佛。生諸天官,宣揚三寶。示現佛身,聲聞菩薩大眾圍繞,以自心現量度脫眾生,分別演說外性無性,悉令遠離有無等見。’”這時,佛就歸納這些道理,作了一首偈語說:

  心量世間。佛子觀察。種類之身。離所作行。得力神通。自在成就。

  (這個偈語的意義,是贊揚大乘菩薩的境界,大體都如上所說,就不必再加解釋了。)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復請佛言:唯願世尊,為我等說一切法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我等及余諸菩薩眾,覺悟是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已,離有無妄想,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爾時,世尊告大慧菩薩摩诃薩言:谛聽谛聽,善思念之。今當為汝廣分別說。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空空者,即是妄想自性處。大慧,妄想自性計著者,說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大慧,彼略說七種空。謂相空,性自性空,行空,無行空,一切法離言說空,第一義聖智大空,彼彼空。

  雲何相空?謂一切性自共相空。觀展轉積聚故。分別無性自共相不生。自他俱性無性,故相不住。是故說一切性相空,是名相空。雲何性自性空?謂自己性自性不生,是名一切法性自性空。是故說性自性空。雲何行空?謂陰離我我所。因所,成所作業,方便生。是名行空。大惠,即此如是行空,展轉緣起,自性無性,是名無行空。雲何一切法離言說空?謂妄想自性無言說,故一切法離言說。是名一切法離言說空。雲何一切法第一義聖智大空?謂得自覺聖智,一切見過習氣空。是名一切法第一義聖智大空。雲何彼彼空?謂於彼,無彼空。是名彼彼空。大慧,譬如鹿子母捨,無象馬牛羊等。非無比丘眾而說彼空。非捨捨性空。亦非比丘比丘性空。非余處無象馬。是名一切法自相。彼於彼無彼。是名彼彼空。是名七種空。彼彼空者,是空最粗。汝等遠離。

  大慧,不自生,非不生。除住三昧,是名無生。離自性即是無生。離自性剎那相續流注,及異性,現一切性離自性。是故一切性離自性。

  雲何無二?謂一切法,如陰熱,如長短,如黑白。大慧,一切法無二。非於涅槃彼生死,非於生死彼涅槃。異相因有性故。是名無二。如涅槃生死,一切法亦如是。是故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應當修學。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常說空法 遠離於斷常 生死如幻夢 而彼業不壞

  虛空及涅槃 滅二亦如是 愚夫作妄想 諸聖離有無

  爾時,世尊復告大慧菩薩摩诃薩言:大慧,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普入諸佛一切修多羅。凡所有經,悉說此義。諸修多羅,悉隨眾生希望心故,為分別說顯示其義,而非真實在於言說。如鹿渴想,诳惑群鹿。鹿於彼相計著水性,而彼水無。如是一切修多羅所說諸法,為令愚夫發歡喜故。非實聖智在於言說。是故當依於義,莫著言說。

  空、無生、不二、離自性相等的涵義

  這時,大慧大土又問:“您所說的一切法空、無生、不二、離自性相,究竟是什麼道理呢?請您為我們詳加解說。”佛回答說:“所謂空空者,就是指妄想自性的法體,即所謂空者,也是空的。為了使執著妄想自性的人,了解其個真義,所以才說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等法相。大慧啊!簡略地說來,約有七種空,就是:相空、性自性空、行空、無行空、一切法離言說空、第一義聖智大空、彼彼空。

  “什麼是①相空呢?那便是說,一切法的自他共相本來是空的,只不過在人們的觀感上,互相輾轉積聚的關系,看起來好像是有,如果加以嚴格的分別,便那是無自性的。因為自相來無生,所以自他都是無自性的。因為法相不能常住不變,所以便說一切性相是空,這就名為相空。什麼是②性自性空呢?那便是說,法性的自身,本來就是無生的,所以說,一切法性自性空。什麼是③行空呢?那便是說,身心的五陰,和我及我所產生的各種作用,本來就自離於能所的,其所以生起作用的原因,只是由於業力的所作,方便而生,這就名為行空。什麼是④無行空呢?就是由於行空的道理,了解輾轉緣起作用的自性,都是無自性的,了解五蘊本來涅槃;無有諸行,這就名為無行空。什麼是⑤一切法離言說空呢?那便是說,妄想自性,本無言說,所以一切本來都自離於言說,這就名為一切法離言說空。什麼是⑥一切法第一義聖智大空呢?那便是說,證得自覺聖智的境界,一切諸見的習氣過患都自然遠離,這就名為一切法第一義聖智大空。什麼是⑦彼彼空呢?那便是說,所說這些空,也都是無自性的,所以名為空。我以前曾為鹿子母說:這裡面是空的;那便是指那個鹿苑內沒有象、馬、牛、羊等,所以叫做空。卻不是說:別處也都沒有象、牛、羊了。更不是說:那個鹿苑內,沒有出家的比丘們。也不是說:那個殿堂的性質便是空的。也不是說:出家的比丘們的自性是空的。這就是說:單指一切法的自性,於某一物,或某一點上,指出它的現象是空的,這就名為彼彼空了。這種彼彼空,是空的表示最粗淺的境界,你應當遠離,無須修習。綜合上面所說的,這就是所謂的七種空。

  “什麼是無生呢?那便是說:一切諸法不從本身而自生,所以名為不自生,但並非說性自性是不生的,只是說一切諸法都是仗因緣而生,並不是自生的。除了住於三昧境界中,截斷了三際才可名為無生。為什麼呢?因為離一切諸法的自性,就是無生的境界。如果遠離剎那相續流注的妄想自性作用,以及諸法同異之性,就可顯現諸法無自性,由此而知一切諸法的自性,確是本來都無自性的,所以我便說一切離自性。

  “什麼是不二呢?那便是說,例如冷熱、長短、黑白等等,是各有不同,各有異相,這就是現象界互相對待的二法。所謂真如法界(本體)一切法不二,並非於涅槃外,另有一個生死的作用,也並非於生死外,另有一個涅槃的境界。生死和涅槃,只是兩種不同的異相,其實,涅槃和生死,自性卻是無二的。不但涅槃生死如此,一切諸法,自性之體相,也是如此的。所以說: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等,你們都應當修學。”這時,佛就歸納這些道理,作了一首偈語說:

  我常說空法。遠離於斷常。生死如幻夢。而彼業不壞。

  (這是說:我經常說空的境界,既不是世俗觀念的絕對沒有,也不是另有一個空的境界存在。空便是畢竟空的,它是離於斷見和常見的。生死和涅槃,猶如幻夢一般地顯現,但是自性的業力,卻是永遠不壞的。空是指自性體空,並非說業相也是絕對沒有的啊!)

  虛空及涅槃。滅二亦如是。愚夫作妄想。諸聖離有無。

  (這是說:如果執著虛空和涅槃,認為是一個實在的境界,那便落在二邊之見裡了。無論是生死涅槃,無論是空有二邊,都是空花夢幻,能了解證到這點,那才可以說是真滅度了。愚癡凡夫們,每於此中造作,由此更加生起妄想。至於一切自證自覺的聖賢呢!卻於此中離有離無,了不可得。)

  佛又說:“大慧啊!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等法的內義,是寓存於諸佛一切經藏之中,凡所有經典,悉說此義。不過一切諸經,都為了隨順眾生的希望,為他們分別開示多種方便理趣,使他們了然,自見其義。但真實之法,並非在於言說。正如炎熱中的渴鹿們,把炎熱時曠野裡陽光反射的焰影,誤認是水。所以諸聖慈悲,便用種種方便理趣,諄諄善誘,使他漸次精進,了知熱時陽焰中,畢竟無真水,一切但為相似的光影,了無實際。同樣的,一切經典所說諸法、也都是為了使愚癡凡夫,發起歡喜信受之心,依此循序漸進,得證佛道。自覺聖智,絕不在言說之中,所以你們應當依於內義,切莫但執言說和文字,便以為是實法。”

 

上一篇:八識規矩頌
下一篇:序言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